[课时训练]
限时练(十九)
一、(2019·淄博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寄黎眉州①
苏 轼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②。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③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③六一:六一居士,
指欧阳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蘸了诗人的情感。
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入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景情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答案】C(C 项,“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做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
情”分析有误。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
阳修的敬仰。)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
不满时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清寥、不得志的情感。②“共将诗
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
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这两句对比鲜明,情感真挚。
二、(2019·临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人呼
惠 洪
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①。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②。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
【注】①大夫:秦始皇东巡泰山避雨于松树下,因树护驾有功,遂封其为“五大
夫”。②於菟:老虎佛经中有老虎听法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身高节,风骨清癯既写竹子外形,又写其内在美质形神具备。
B.竹尊者虽没像真僧参拜木莲花座上的佛,却日日听法,修炼成高僧。
C.诗的表层是以人拟物,深层意旨却是由物见人,表达清雅高洁的理想。
D.全诗语言平淡诙谐,意境清雅含蓄,而诗风颇硬,可谓深得咏物真谛。
【答案】B(B 项,“日日听法”理解错误;诗中“空余听法石於菟”指竹旁有虎状
岩石,如听竹尊者说法,诗人暗示“竹尊者”也是一流僧人。)
2.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颔联的意思是竹风骨凛然,作为隐逸君子化身受人喜爱;寒松接受了大
夫称号,成为尘俗中的“官宦”而被讥笑;以寒松对比(衬托),进一步凸显修竹的
高节和风骨,也赞美寺中高僧德智兼备。
【解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中颔联的含意。仔细阅读诗歌颔联“爱君修竹为尊
者,却笑寒松作大夫”,前一句写“爱”修竹尊者,表达出对修竹的喜爱之情;后
一句写“笑”寒松被秦始皇封为“五大夫”,不像修竹那般有“平生风骨”。写竹
而提松,采用对比手法,用松来反衬竹的高洁风骨。而“竹”的风骨也暗示寺中
僧人的高风亮节,以物衬人。答题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赏
析作答即可。
三、(2019·抚州第二中学七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旅次商山
赵 嘏
役役依山水,何曾似问津。
断崖时避马,芳树欲留人。
日夕猿鸟伴,古今京洛尘①。
一枝②甘已失,辜负故园春。
【注】①京洛尘:比喻功名利禄等尘俗之事。②一枝:《庄子·逍遥游》有“鹪鹩
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之句。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虽然漂泊四方,倍感艰辛,但还是认为比不上孔子“问津”艰苦。
B.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断崖和芳树,表现了商山景物带来的慰藉。
C.诗人以“古今”修饰“京洛尘”,将个体感受升华成了古今人感受。
D.此诗写诗人羁旅途中寓居商山时所见之景,以及由此触发的人生感怀。
【答案】 A(A 项,“但还是认为比不上孔子‘问津’艰苦”理解错误,这里的“何
曾”意思是“为何”,“似”意思是“像”,句意是“……多么像孔子的艰苦‘问
津’”。故选 A。)
2.诗的最后一联的含意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含意:若安居故乡,即可快乐自足,而今此乐已失,辜负了故园美景。
情感:①对人生仕途坎坷的失落。②对奔走功名产生的厌倦。③对故园之乐的思
念。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诗句内容、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
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
握诗歌表达的情感。诗人旅次商山,触景生情,产生了对故乡莫名的思念。“一
枝甘已失,辜负故园春。”诗歌最后两句的含意是:如果安居故乡,即可享受快
乐自足的生活,如今远离故乡,此乐已失,辜负了故园美景。此诗句表达的情感
有:①“一枝”引用典故,这里指得以安身的故乡。“甘已失”表明远离故乡,
仕途坎坷,表现了诗人的人生失落之情。②写思乡情,在客居地看到的景色勾起
诗人对故乡美景的思念,伴随着对奔走功名产生的厌倦。③“辜负”表达不能欣
赏故乡美景而愧疚的心情。“故园春”,指故乡的美景。诗人因长年奔走外乡,愈
加思念故乡,对不能随时欣赏故乡的美景而愧疚,表达对故园之乐的思念。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唐]薛昭蕴
红蓼①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②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 深浦里③,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①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红蓼:开红
花的水蓼。②整鬟:梳理发鬟。③含 :愁眉不展。浦:水滨。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通过秋风、秋雨、红蓼、鸥迹、孤独佳人等意象,描绘出渡头苍凉、
寂寞的景象。
B.“整鬟飘袖野风香”给读者留下悬念。“整鬟”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
“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C.“几回愁煞棹船郎”写船夫心事重重地皱着眉立在渡头,又不摆渡、放舟,所
以“愁煞”佳人。
D.最后一句,“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且深含着至真至切的怀人
之情。以这样一个饶有余味的画面结尾,既描绘了水乡秋景,又表现了人物心情,
景情俱佳。
【答案】C(C 项,应是佳人心事重重,愁煞船夫。)
2.下片的首句“不语含 深浦里”在整首词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语含 ”的人就是上片“整鬟飘袖”的佳人,这
是承上。为什么“不语含 ”,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紧接着“几
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
所以“愁煞”船夫。
【解析】从“不语含 深浦里”这句词在整首词的位置来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分
析时要注意指出是如何“承上”和“启下”的。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杨君之任永康
[宋]欧阳修
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
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
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
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注]。
【注】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
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
意。
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陶渊明。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
【答案】B(B 项,首联下句的意思是“曾经看到图画,已然为之震惊”,表现了去
永康的道路难行,突出杨君此次赴任路途艰险,反衬其精神可敬。)
2.请赏析颔联的妙处。
【答案】①通过想象的手法,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道路的高与险。②采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比如“登天”“鸟道”“无地”。③用词生动。“悬”
字表现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战栗,“泻”字表现出听到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
受。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先明确具体的手法,
然后对诗歌的内容进行解释,最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通过诗句中的“险若”可
知是想象;“鸟道”“江声”是视听结合;“登天”“悬鸟道”是夸张,效果是
突出山势险要;“悬”“泻”用词生动。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万里桥①江上习射
[宋]陆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②看射及春晴。
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③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④他年下百城。
【注】①万里桥:在成都锦江上。淳熙四年正月孝宗有诏:“沿江诸军,岁再习
水战。”②胡床:交椅,最初从域外传入。③欃枪: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它的
出现定有兵乱。这里代指金兵。④笴:箭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景,诗人眼中高高低低的丘陵犹如起伏的波涛奔流而下,别具壮阔
的气势。
B.首联下句点题,诗人在晴朗的春天观看江上将士们演习射箭,陶醉于春日的闲
适和愉悦。
C.颔联上句写春风和软,弓箭力量减弱;下句写将士们膂力不凡,长箭的声响在
远处也可闻。
D.本诗紧扣“射”字,以景起兴,继而叙事,再转入议论抒怀,极具豪迈雄健的诗风。
【答案】B(B 项,“陶醉于春日的闲适和愉悦”理解不当,首联下句一方面点题,
一方面点明时间,而后者又为下文埋下伏笔。)
2.本诗尾联好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①尾联中诗人自问自答,以豪壮之语作结,使全诗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
让人读后精神为之一振,呈现出豪迈雄健的风格。②以“一笴”“下百城”的夸
张与想象表达志向,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③表达出了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收
复中原的执着追求,有昂扬之气。
【解析】尾联诗人抒怀咏志。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也不能断定无作为。他
年有遇,我也能像鲁仲连那样一箭下百城。壮怀激烈,气势磅礴。这一豪壮的结
语,使全诗的思想得到升华,精神为之一振,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显示了陆
诗豪迈雄健的风格,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中原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