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专项复习
一、复习提要
高考考纲关于古诗词鉴赏有两大考试内容: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无论是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
技巧,还是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其前提都是“读懂”。因此,古诗
词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题目,读懂题眼
如李白的《行路难》,其题眼为“难”,由此可推知作者是写人生路难行之意;陈子昂的《登
幽州台歌》,其题眼为“登”,由此可推知本诗当是写登高怀远、怀古伤今之情。
2、把握关键,了解诗意
如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把握这些关键句(联),也就是把握了诗歌最
关键的内容。
3、体味炼字,理解情意
古诗词最讲究炼字,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前两句描摹了夜静更深、斜月映照、
天宇寥廓、寒气袭人的月夜之景。后两句中的“偏”字透露出作者在料峭寒夜中敏感地捕捉
到微弱的春之气息的惊喜;“暖”字一现即冲淡了逼人的寒意,天地间顿时掠过一丝温暖;
“新”字蕴含着久盼寒去春来的人初听春之声那种新鲜、欢愉之感。
4、熟知意象,丰富联想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意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琴
瑟寓切切情意,月亮喻乡思怀人,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子规(杜鹃)寓哀怨悲凄之
情……积累和熟知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阅读的过程中迅速把握意象,并联系意象的特定
含义加以诠释,诗词的主旨即能呈现。
5、积累典故,随诗释义
如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
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如果不了解“遣冯唐”、“ 射天狼”这两
个典故的意思,就无法理解作者渴望自己被朝廷重用,为国杀敌,希望能够建功立业的决心。
因此,积累典故,对正确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6、运用技巧,学会鉴赏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有: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
学习和积累一些诗歌鉴赏常有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力,正确表达出
我们的鉴赏感受。二、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
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
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
“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
远的《秋思》就创造了 11 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
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
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
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
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三、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
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
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
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
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
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
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
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 58 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 字)、长调(96
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不
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
情感。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
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
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
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
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
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
李清照。
唐诗——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一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代
1 数量巨大,作者众广
康熙年间彭定求等人所编《全唐诗》收录 48900 余首,后人编纂《全唐诗补编》2000 多首,
共计 5 万余首。作者 2200 余人。
2 诗体完备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的古诗乐府以至律、绝各体,无不应有尽有。
(1)近体诗的形成
律诗在唐初才形成;绝句开始讲究平仄对仗。近体诗格律严密,整齐匀称,而又声调抑扬起
伏,富于形式美和音乐美。(2)古体诗的新变
七言古诗大为盛行。七言诗比较清新流畅,而五言诗则比较典雅庄重。
古体诗掺杂律句。如高适的《燕歌行》几乎全是用律句组成的;白居易的《长恨歌》也用了
大量的律句。
古乐府之外,创作了大量“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如白居易用新题创作的《新乐府》。
3 流派众多,风格多彩
风格:雄浑、高亢、飘逸、清奇、绮丽、纤冶、幽深、奥峭、冲淡、平易等等,无所不有。
流派:王孟田园山水诗派、高岑边塞诗派、元白新乐府诗派、韩孟诗派、李杜、小李杜;诗
仙、诗圣、诗佛、诗鬼诗怪……
4 题材扩大,内容充实,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风貌。
二 唐诗繁荣的原因
(一) 社会因素
1 经济的繁荣 文化发达 中外交流 国势强大 思想活跃(提高了道家和道教的地位佛教自由
传播)
2 帝王提倡,诗赋取士
3 绘画/音乐/书法/舞蹈的繁荣
唐诗趣闻
唐以诗文取仕,大唐人民从上到下都爱诗,敬重诗人。元和年间诗人李涉尝过九江,至皖口,
遇盗,问:“何人?”从者答道:“李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太学李涉博士,不敢剽
夺,但求一诗足矣!”李涉随赠一绝:“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
姓,世上如今半是君!”他说以后相见可以互通姓名,因为现在世上一半人都是强盗,是你
这样的人了。
公元 847 年,唐宣宗李忱即位后,决定宰相的人选,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诏时,白居
易已去世八个月了。
宣宗听到这个消息,不胜悲哀,写下《吊白居易》,深表怀念之情: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子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一朝天子,为一个诗人作悼亡诗,这在古代不说绝无仅有,恐怕也属凤毛麟角。白居易当然
也是官员,但宣宗完全是把他当作诗人来描述的,足见白居易当时的诗名有多高。在诗中,
李忱概括了诗人的创作生涯,称赞其作品的通俗易懂和广为人知,也表露了对这位名满天下
的诗人的惋惜和悼念之情。在当时诗人能获此殊荣,也可含笑于九泉了。
这首诗比喻巧妙,语言晓畅,思念旧臣,情感深沉,对白居易人品和创作成就作了高度形象
的概括,表达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诗歌象珍珠串联,精美异常。有诗云:“诗成珠玉在
挥毫”。“缀玉联珠”比喻白居易一生留下了大量优美的名作。
白居易生于公元 772 年,病死于 846 年,说他有六十年的创作生涯是实写。他十六岁就到京
城见顾况,拿出《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给顾况,令顾况大为惊异。说老白是“诗仙”,是
溢美之词,强调他的诗歌成就。
(二) 诗歌本身的发展
1 继承《诗经》/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杜甫继陈子昂之后发扬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
义的优良传统,并为中唐以后的诗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把现实主义推到了更为成熟的阶
段。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对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总结。
2.继承屈原《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
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李白诗歌诗中常常可看到像在《离骚》中所构造的那种奇
幻的境界,读到类似《楚辞》的带有“兮”字的句调,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中唐李贺主要学习《九歌》从他的《雁门太守行》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九歌 国殇》的影响。
3 学习齐、梁以来的文人诗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由沈约的“四声”“八病”到诗歌平
仄格律的定型——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的诞生
唐代诗歌分期
唐代诗歌专题
唐诗分期 知人论世
汉唐盛世:唐人街 唐装 汉族 汉字
唐诗分期: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知人论世 诗歌与时代烙印
世间最敏感的是诗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孤独冷落 王朝之秋)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踌躇满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衰世之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扬帆远行)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盛世高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朝落日)
①初唐诗坛的佼佼者是陈子昂。唐朝建立之初,占据诗坛的依然是南
朝那种轻浮绮靡的宫体诗,直至唐高宗年间,生活遭遇、思想感情与
宫廷诗人不同的陈子昂,力排梁陈“逶颓靡”的诗风,以复古为号召,
主张作诗要有“风骨”,他创作的《登幽州台歌》对唐诗的发展作出
了贡献。
一、初唐的风骨与情韵——四杰,陈子昂,张若虚
1、“风骨”的追求 ——走向振奋的大唐诗歌
1)四杰:王杨卢骆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复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引:此为——刚肠的送别
劝君更近一杯酒——深情体贴的送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浪漫诗意的送别千古丽句:烟花三月……
莫愁前路无知己——乐观豪迈的送别
3)卢照邻——“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4)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5)陈子昂——六合 宇宙 伟大而孤傲的自我,生命短促的悲哀。结:去除浮艳雕琢。激情与雄杰之气。风骨刚健,气势宏大,视野开阔。
2、“情韵”与兴象—— 浪漫气质的日益强化
初唐向盛唐的过渡诗人
1) 刘希夷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 重点讲的 《春江花月夜》
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精讲前半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
明月随潮水涌生,何其壮观。月光照耀千里之遥,哪处不在明月之中!江水曲曲弯弯绕
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流泻在花树上,像一层洁白的雪。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
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世上
只有皎洁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神话般美妙的境界!
江畔……宇宙永恒,个人的人生短暂呵——人类却是永恒……
……月光下,江水急流……奔腾,把诗歌推向更高的诗境。江月有恨,流水无情,
结:诗情与画意,纯美的意境,浓烈的情思,无穷的韵味……
看到盛唐气象 浪漫的气息 青春的旋律 澄澈透明的景观 奔涌而来。
②盛唐时期是一个诗星璀璨的时代,唐诗的发展达到了繁荣的顶峰,诗坛上名家
辈出,流派众多,诗体大备。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描写了悠闲
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虽然有时流露出佛老消极思想和政治上失意的情绪,但在
艺术上却很有成就。他们的诗使晋宋以来形成的田园、山水诗更加丰富,在文学
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此时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王维诗的特点。边塞诗
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既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也反映了边塞军人无畏的
气概、乐观的精神、思乡的情怀和将士苦乐的差异等,为唐诗增添了新鲜壮丽的
色彩。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当属李白、杜甫。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
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
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千古绝唱。
二、浪漫的盛唐气象——李白与一些诗人群体
1、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对比观
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岑参 高适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王维 孟浩然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结: 田园诗歌:宁静优美秀丽清新和谐
边塞诗歌:慷慨 豪迈 刚健 悲壮 激昂
2、诗佛 盛世桃花源中的王维
A 王维诗的静逸空灵之美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山中独坐》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结:无我之境?有我之境? 心境的澄澈,空静之美。
静谧,情韵悠远,
以动写静,喧中求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B 王维诗的绘画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结:空间感,色彩美,光的调和,比例与调和。
C 补充
孟浩然名句: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前: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宠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李白赞美孟浩然: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山水田园诗与 谢灵运 陶渊明
寻找心灵的桃花源 大隐隐于市
3、七绝圣手 诗家天子 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鉴赏:为什么说这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千年以前,万里之外……
边塞 闺怨 送别
提一下:崔颢《黄鹤楼》 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4、慷慨奇伟的边塞诗歌 高适岑参
高官高适:沉雄与骨气 苦难与崇高——《燕歌行》
岑参好奇:意奇 语奇 调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品一品高岑的细微差别。
5、诗仙李白与盛唐气象
李白的诗歌,最鲜明的体现了盛唐的时代精神风貌,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自由的蓬勃精神,
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神来,情来,气来。浪漫,壮美,明丽,清新俊逸,
行云流水……
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富有朝气的歌唱!
自信,自由: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壮美,奔放: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扶摇直上九万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清新,优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千古丽句:烟花三月下扬州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叫一回肠一段,三春三月忆三巴。(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流动、跳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
丝暮如雪……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
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
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
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
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
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
③安史之乱后,唐朝元气大伤,原来潜伏着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完
全取代了那种昂扬乐观的情调,在中唐时期成为主流。中唐诗人白居易等继承杜甫的传统,
进一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掀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沿着“补察
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白居易的讽喻诗
《新乐府》50 首等就是这类诗的代表。
三、忧虑的中唐——杜甫与中唐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1、概括
这个时期,浓烈的理想色彩消退了,人世间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忧虑送走了少年情
怀。
这也是一个艺术高度成熟的时代:老杜诗篇与诗歌艺术多元化发展。
2、离乱时世的悲歌——杜甫
时间关系,杜甫我很希望能另开专题讲,今天略讲
A 时代的悲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夜阑更秉烛,惊定还拭泪。
B 一代诗史 三吏 三别 兵车行 自京……
C 沉郁顿挫与萧散自然文选:
《登高》——杜甫七律第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老杜第一快诗。
《蜀相》——杜甫讴歌自己的偶像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语言:
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大家跟随老杜一起认识一下律绝。
绝句 江畔独步寻花
3、孤独冷落的大历诗歌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一个时代的特色
秋风的冷色调与夕阳返照的黄昏——一个王朝的秋天。诗味有的,气骨顿衰。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凄凉,冷落,惆怅,清冷……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孤高峻洁,清幽空寂。寒冷而寂寥的色彩。
4、诗豪刘禹锡和他的好朋友柳宗元
一对好友,交情甚笃,才华相当,遭遇相近。
一代诗豪: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结: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扩张,柳诗内敛。
刘诗气雄,柳诗骨峭。柳诗明朗, 柳诗淡泊。
5、再一组对比: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怪奇之美 求新…… 代表:韩愈,孟郊,李贺
元白诗派:通俗的民歌风味。代表:白居易 元稹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鬼李贺的鬼诗:
幽兰露,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
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赏:纤纤绿草,是她的茵褥,亭亭青松,是她的伞盖。春风拂拂,是她的衣带飘飘,
流水叮咚,是她的环佩声响。凄风苦雨……
元稹选讲一首
真性情——风流才子不风流
看元稹在妻子韦丛死后写的大量的悼亡诗
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④进入晚唐时期,封建统治岌岌可危,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国势的衰微,诗歌的风貌又为之
一变。杜牧和李商隐是活跃于晚唐前期的两位成就较高的诗人。杜牧主张在文学创作上“以
意为主”,反对单纯追求“文采辞句”,现实性较强。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但一直关心政治,
咏史诗在其诗中占的比重较大。这两位诗人的咏史诗都反映了走向衰落的唐朝现实,但也都
流露出个人失意的颓丧情绪。在艺术上,杜牧追求“高绝”,不满“奇丽”;李商隐则形成深
情婉曲、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为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四、无奈的晚唐——向后看,怀古;内向转,爱情
1、杜牧——暮气浓郁的怀古诗篇
王朝末世,伤悼的情调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是最敏感的。王朝的倾颓之势,末世的景象,衰飒的日薄西山的气氛,笼罩着这时的诗
坛。
至于怀古名篇,我还想补讲一首刘禹锡的。
金陵故事,短命王朝们,频繁兴衰,金陵怀古的诗可真多也真有味呵。
2、李商隐——朦胧多义与对内心世界的开拓
一代情圣 情调幽美,爱情悲歌,凄艳浑融
象征,暗示,晦涩多义……
大量无题诗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幽眇朦胧,不尽之意……正是李商隐诗的无穷魅力……
古代诗人介绍
一、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
出生于西域,长于蜀中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唐代大诗人。
1.读书漫游时期:少年时期刻苦攻读,兼习剑术,以诗文见赏于世。25 岁出蜀远游,
人 物 小 传留居安陆。数年后各地漫游,广泛结交地方官吏及著名隐士道人。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多描写山水和漫游生活。作品有《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望
天门山》《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春夜洛城闻笛》等。
2.长安入仕时期: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 42 岁,经道士吴筠推荐,被皇帝征召赴
长安,任翰林院供奉。后被疏远,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
这一时期,李白政治上失意,三年京城生活,使他对社会现实及藏在“开元盛世”背后
的腐败黑暗现象予以揭露和批判,这一时期的创作比前一时期更有现实性和战斗性。作品有
《行路难》等。
3.再度漫游时期:离开长安后又开始漫游生活。这一期间的作品有《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古朗月行》(节选)《赠汪伦》等。
4.安史之乱时期: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在唐皇室的内部斗争中,李白被牵连入
狱,长流夜郎。流放途中遇赦得还。晚年流落于襄汉及江淮一带,61 岁在金陵,闻李光弼
统率大军出镇临淮,仍以多病之身请缨从军,半道病发而还,第二年卒于当涂(今属安徽)。
这一期间,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忧国忧民及思乡之情。如《猛虎行》《赠张相镐
二首》《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傲视权贵和敢于反抗的性格受历代读者
喜爱。李白深受庄子散文和楚辞影响,还善于从民间乐府汲取营养。
李白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夸张,并惯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构成
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1.奔腾浩荡的情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悲喜异常强烈鲜明。像《行路难》(其一)
直抒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纵横变幻的想象。这种想象常与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结合,创造出许多新奇而
独特的审美意象。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3.壮美明丽的意象。李白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彩,追求清新明丽的意象。还善于
将事物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描绘,构成雄奇壮观的诗歌意象。如“山随平野尽,江入
大荒流。”(《渡荆门送别》)“平野”“大荒”这些辽阔的原野意象,使整首诗显得气势开
阔而壮观。
4.清水芙蓉的语言。朴素自然、反对雕饰,有种浑然天成的美,似脱口而出,平易亲
切,却能出神入化。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艺 术 特 色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诗人。
1.读书漫游时期:24 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天宝三载(744)四
月,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约同游梁宋。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充满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该时期处于开元盛世,
社会开放、繁盛,且杜甫与社会底层广大民众接触的机会不多,诗风气象宏阔、语调激昂,
充满进取精神,具有盛唐诗的典型特点。作品有:《望岳》等。
2.困守长安十年:天宝六载(747)杜甫入长安求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
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他客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过着贫困的生活。
这一时期他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
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民生。作
品有:《兵车行》《丽人行》等。
3.陷贼和为官时期: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属与百姓一道流亡,暂安鄜州,只身前
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朝廷,中途被叛军所俘入长安,写下反映“安史之乱”的诗作。谒见
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这一时期诗风充满国仇家恨,担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多反映人民疾苦和歌颂爱国精
神。作品有:《春望》《月夜忆舍弟》“三吏”“三别”等。
4.漂泊西南时期: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在朋友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盖了草
堂,生活相对安定。期间又因地方节度使叛乱,辗转流浪了几个地方。大历五年(770)病卒
于由潭州往岳阳的小舟上。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自身命运和世事
的感怀及隐居心境的恬淡等。诗风变得更沉郁顿挫、慨叹艰难、浑厚凝重。作品有:《春夜
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江畔独步寻花》《登高》《登岳阳楼》《旅夜
书怀》。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最大成就和特色是现实主义,显示了唐代由盛转
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甫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其诗语
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1.“沉郁顿挫”是其诗的基本风格。博大深厚的思想内容,反复咏叹的感情表达方式,
人 物 小 传
艺 术 特 色凝重深沉。忧郁悲壮的艺术境界,严谨的格律和铿锵的音韵,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
2.善于对现实生活作典型的艺术概括。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
反映一般。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寓主观于客观。将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春望》)
4.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并重视诗歌语言的琢磨、锤炼。善于运用最少的
文字,贴切而形象地表现最多的内容。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垂”字显出夜间
平野的广阔,“涌”字显出月映大江,波光荡漾的景色。
三、豪放派词人·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苏洵之子。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1.名动京师: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当时主考
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他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
一时声名大噪。
2.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苏轼上书谈论新法弊病,令王安石愤怒,便让御史言苏
轼过失。苏轼自请出京任职,被派往杭州、密州等地,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作
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3.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苏轼 43 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给皇上写《湖州
谢上表》,被新党诬陷讽刺政府,对皇帝不忠,又从苏轼大量诗作中挑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
子,苏轼便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
4.被贬黄州: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此时他心灰意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
游览,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余闲时带领家人开垦
城东一块坡地。“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此时起的。该时期作品还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
寓居作》《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
5.东山再起:宋哲宗即位,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压制王安石
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对旧党执政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苏轼至此既不能容于新
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6.筑建苏堤: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筑
成长堤,简称“苏堤”。
人 物 小 传7.流落儋州:绍圣四年(1097),年已 62 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0)大赦,复任朝
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
1.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豪放词风,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抒发慷慨豪情,
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1)场景宏阔雄壮,气势磅礴。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江水东流,感受时光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结合。写得雄
浑豪放,气象恢弘,堪称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
(2)直抒胸臆,自由豪放。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写出猎的豪兴和报国的热情,充满豪迈奋发之气,抒发报国
杀敌的志向,具有英雄气概。
(3)拓展词境,内容广泛。
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展示了普通的农村生活画面。苏轼把创作视野扩展到农
村方面,是他在题材和诗境方面的拓展。
2.超尘拔俗、潇洒闲逸的清旷风格。
苏轼词中数量较多、又能代表其思想个性的,是那些表现他超尘拔俗、潇洒豁达、乐观
开朗的清旷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1)心与景会、神与物游,超越自我。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明月打破时空限域,为亲人送去美好祝愿,表现了他超
脱、旷达的人生态度,将自然与人生高度契合。
(2)心胸旷达,清高孤傲,脱离凡俗。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面对平生宦海风波,词人以“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
全篇,耐人寻味。《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描绘了清高孤傲、独来独往的“缥缈孤鸿影”形
象。
(3)淡泊名利,心往归隐。
苏轼在词中表现出对功名利禄、争短论长等世俗观念的否定,以饮酒退隐的方式超脱现
实。意境清空旷淡,格调健朗飘逸。如《行香子》《满庭芳》等。
艺 术 特 色3.委婉缠绵、清丽的婉约风格。
打破婉约词之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词推向高雅的文学殿堂,内容上去浮艳多
雅致,形式蕴藉雅正,语言清新秀丽,情思曲折真切。
宋代诗人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发扬苏
轼豪放风格,作品内容更加广阔,后人并称“苏辛”。
辛弃疾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十年,那时济南已经被金朝占领了 12 个年头。由于父亲去世得
早,辛弃疾是由祖父抚养成人的。深受祖父的影响,辛弃疾自幼就立志抗金复国,并进行了
切实的行动。
金的残酷统治,使北方人民纷纷举起义旗。久怀复国壮志的辛弃疾也组织两千多人揭竿而起,
后来加入了耿京的义军,并在军中担任掌书记。
义军的一个头领张安国在辛弃疾前往南方和南宋政权联系时,杀害了义军首领耿京,并投降
了金朝。闻此消息,辛弃疾决心捉拿张安国,他率领 50 人,骑马深入敌后,在 5 万人的军
营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并率领反正的士卒,击退追赶的金兵,日夜兼程,进入南宋境内。
这一事件,轰动了朝廷上下,鼓舞了民心士气,博得了爱国人士的称赞。
不过,南宋统治者只求偏安一隅,根本不愿接受辛弃疾等主战派的意见,因此,辛弃疾回归
南宋后并未被重用,只被授予一个闲职。但是辛弃疾十分关心国家的命运,一直注视着时局
的发展。他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具体分析了宋金对峙形势,就抗金复国的战略部署,
写成著名的《御戒十论》进奏孝宗赵容。由于主和派在朝廷掌权,《十论》并未被孝宗采纳。现实的挫折未能使辛弃疾放弃恢复中原的理想。他后来又写成《九议》送给主战的右丞相虞
允文。但是南宋政府在投降派把持下,辛弃疾的积极进取的战斗纲领一再受到冷落。
辛弃疾在南宋朝廷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安抚使,后罢官在江西上饶长期闲居。
任职地方的辛弃疾办事果敢,刚正不阿,得到百姓和一些正直的人的赞赏,但也引起一些官
僚顽固派的嫉恨和反对。在浮浮沉沉的仕途中,辛弃疾被接二连三地降职罢官。民族和国家
的兴亡,总在拨动他的心弦。在沉重的压力下,他使用“词”来作武器,抒发心声。
辛弃疾的词以爱国主义为基调,充满着战斗精神。在词中,他强烈要求恢复国家统一,揭露
批判了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投降误国的嘴脸,他还热情歌颂抗战派人物和人民的抗金斗
争。在闲暇生活中,他还抒写了有志无成的苦闷,以及农村动人的风光。
辛弃疾现存词 620 多首,数量上超过了他的前辈和同时代的作家;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
都取得十分杰出的成就。代表作有《永遇乐》(千古江山)、《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
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等,并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1203 年,辛弃疾 64 岁的时候,传来了朝廷起用的任命。因为现实的形势迫使南宋需要采取
北伐的政策,所以才起用了一直坚持抗金的辛弃疾。
辛弃疾先后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积极筹备北伐。为了掌握敌情,他多次派人去金侦察,
并把搜集来的情况汇集记录,以作日后北伐之用;但是由于与当权者意见不一,辛弃疾又在
北伐前夕被剥夺了一切官职。严酷的现实,使辛弃疾为国献身的理想破灭了。
虽然后来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但他已重病在身,无法实现抗金复国的抱负了。1207 年 9
月,辛弃疾悲愤地“大呼杀贼数十”,凄然地离开了人世。
辛弃疾的代表作《稼轩长短句》又名《辛弃疾长短句》、《稼轩词》,共 20 卷。辛弃疾的词主
要表现他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还有不能施展抱负的满腔忠愤和满怀郁懑。主要有以下三个
方面的内容:表达渴望祖国山河统一的愿望。在《满江红》中,诗人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其中就包含
着对广阔中原地区的怀念:“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正是由于这种思念之情,
常使作者心情激荡,“举头西北望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表达了词人提戈跃马、澄清中原
的雄心。在《破阵子》中,那位“醉里挑灯看剑”的壮士,其实就是词人自己的写照,“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展现了作者当年在抗金
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剖露了统一河山、立功沙场的理想抱负。
辛弃疾还表达了他对昏暗庸弱的南宋王朝的愤慨,对他们置国家于不顾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
揭露和鞭挞。词人把破坏统一大业的主和派比做吸人鲜血的蚊子,“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
比做昏暗的尘土,“俯人间,尘埃野马”;比做遮蔽光辉的浮云,“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
月”。在《摸鱼儿》中,词人则忍不住严厉地斥责他们“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警告那些势焰正炽的当权者和胡作非为的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描绘江南农村的秀丽风光,表现宁静朴素的农村生活。在《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中,
词人为我们展现了当时农村欢歌笑语的劳动场面。则表达了词人对官场风雨的厌恶和对自由
朴素之美的向往。
辛弃疾是著名的爱国词人,在报国无路、恢复中原无望的情况下,将全部才情倾注于词,在
词的题材、意境、风格、技巧上都取得了成就,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
辛词向以豪放著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多写得悲壮激昂。词中“他年要补天西北”
(《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的报国宏愿,“马革裹尸当自誓”(《满江红·汉水东流》)
的战斗誓言,都贯注着慷慨激烈的悲壮苍凉的感情,体现出豪爽的英雄本色。
辛弃疾创造了雄奇阔大和瑰丽奇伟的意境。辛弃疾的战斗经历、报国宏愿,以及过人的才识、
胆略、豪气,使他在词里所表现的往往是阔大的场面、飞动的形象。比如,他写群山是“叠
嶂西驰,万里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灵山齐庵赋》);写江潮是“截江组练驱山去,
鏖战未收貔虎”(《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形容雪景是“千里玉鸾飞”(《水调歌头·观
雪》);描绘长桥是“千丈晴虹”(《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不仅色彩鲜明,动态宛然,
而且画面开阔无比。
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也使辛弃疾常驰骋在浪漫主义想象中,以梦幻的形式表现对理想生活、
光明世界的向往,如在他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转动的金波、重磨的飞
镜、乘风升天行的神游、斫却月中桂的壮举,构成一幅奇异瑰丽的艺术境界。在语言运用上,辛弃疾亦有着高超的能力,他打破词与诗文的界限,善于融诗文人词。如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白发空垂三千丈”把李白诗用于词中,浑成自然。另外,他的
词语不仅豪放,而且语言或慷慨,或清丽,或委婉,风格多样,不拘于一体一式。
辛词中用赋体叙事或直抒其情的作品不少,但更多的是熔描写、叙事、抒情为一炉,纵横挥
洒,笔墨飞舞,充分显示出笔力跌宕不羁的特点。然而,遭忌受谗的孤危地位,又常使他满
腔愤郁不能尽情吐诉,只能隐约其辞,曲折而言,采用比兴手法,于芳菲凄婉之中,寄悲怨
愤激之情。
南宋的大多数词人都受辛弃疾的影响,形成了一个贯穿整个南宋时期的辛弃疾词派。清朝陈
维崧,还有近代的梁启超,也都明显受到辛弃疾创作风格和爱国激情的影响。
宋代诗人陆游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
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
报国的壮志。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二十五岁左右,向
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
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
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
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
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
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
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宋代诗人陆游主要有哪些作品?
著作主要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本文选其诗十一首:《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病起书怀》、《关山月》、《夜泊水村》、《书愤》、《临
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
《示儿》;其词五首:《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诉衷情》(当年
万里觅封侯)、《鹊桥仙》(茅檐人静)、《钗头凤》(红酥手);其文一篇:《游小孤山记》。
陆游诗的风格是什么?
他的作品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
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
状。他的学生称赞他说:“论诗何止高南渡,草檄相看了北征”;一个宋代遗老表扬他说:
“前辈评宋渡南后诗,以陆务观拟杜,意在寤寐不忘中原,与拜鹃心事实同”。正是杜甫缺
少的境界,所以说陆游“与拜鹃心事实同”还不算很确切,还没有认识他别开生面的地方。
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
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
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旁人
的诗集里找不到的。
陆游诗作:
《卜算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个人成就文学成就
• 诗歌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存世有九千
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6 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 64 岁罢官东归,
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
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
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1、诗歌内容
陆游造像
陆游造像
陆游的诗歌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
四个方面:
①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 ,“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
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
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
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鼓
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
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 ,把消
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 ,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 于
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如《书愤》一诗,诗
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
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③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无论是高山
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凡一草、一木、一鱼、
一鸟,无不裁剪入诗”。 《游山西村》一诗,色彩明丽,并在景物的描写中寓含哲理,其
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成为广泛流传的名句。他的《临安春雨初霁》,描写江南春天,虚景实写,细腻而优美,意韵十足。
④爱情诗。由于宋代理学对士人思想感情的约束和宋词的发展,宋诗言情的功能渐渐减弱,
宋代的爱情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和唐诗比肩,但陆游却是个例外。陆游年轻时曾和前
妻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悼念前妻的诗歌,情真意切,令人动容,晚年创作的
《沈园二首》,被后人称作“绝等伤心之诗” ,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2、艺术特点
①艺术风格上,兼具现实主义特点,又有浪漫主义作风。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
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 ,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陆游把在现
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
陆游的梦境、幻境诗 ,飘逸奔放,被誉为“小李白”。 然而对功名的热望和当权者的
阻力之间有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严酷的现实环境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因而陆
游又崇尚杜甫 ,关怀现实,主张诗歌“工夫在诗外” ,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
的一面。
②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陆游反对雕琢辞藻和追求奇险 ,其诗语言“清空一气,
明白如话”。 陆游重视锻炼字句,他的对偶,新奇、工整,而不落于雕章琢句之嫌。赵翼
曾评陆诗“看似奔放实则谨严” ,刘克庄亦有“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之叹。 陆游
的七言古诗《长歌行》,笔力清壮顿挫,结构波澜迭起,寓恢宏雄放的气势于明朗晓畅的语
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典型地体现出陆诗的个性风格,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
3、陆诗的地位
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初年,虽然局势危急,但士气尚盛,诗坛风气
也颇为振作;随着南宋偏安局面的形成,士大夫渐趋消极,诗坛风气也变得萎靡不振,吟风
弄月的题材走向和琐细卑弱的风格日益明显。陆游对这种情形痛心疾首 ,他高举起前代
屈、贾、李、杜和本朝欧、苏及南渡诸人(吕本中、曾几等)的旗帜与之对抗,以高扬爱国
主题的黄钟大吕振作诗风,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江湖诗派中的戴复古和刘克
庄都师承陆游。到了宋末,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更使陆游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
陆游的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倾危时,人们往往怀念
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陆诗的爱国情怀也因此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陆游写山水景物和书斋生活的诗篇,因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优美,也颇受明、清诗人的喜
爱。陆诗中对仗工丽的联句常被用作书斋或亭台的楹联,也说明陆游的这一类诗篇在后代拥
有广大的读者。
陆游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诗歌创作,“是有意要做诗人” ,对作词心存鄙视 ,因而,
作为“辛派词人”的中坚人物,与其诗相比,陆游的词数量并不多,存世共约一百四十余首。
但陆游才气超然 ,并曾身历西北前线,因此,陆游也创造出了稼轩词所没有的另一种艺
术境界。
陆游词的主要内容是书写爱国情怀,抒发壮志未酬的幽愤,其词境的特点是将理想化成梦境
而与现实的悲凉构成强烈的对比,如《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回想当年,满腹怆然。陆
游也有咏物词和爱情词,其《卜算子·咏梅》,上阕写景、下阕表志,显示出身处逆境而矢
志不渝的崇高品格;《钗头凤·红酥手》一词,节奏急促,声情凄紧,先后两次感叹,荡气
回肠,凄婉动人。
陆游词风格多样,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真挚动人,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而有些
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或寓意深刻,又和苏轼比较接近。最
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是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风格与辛弃疾
比较接近。 但陆游词亦因风格多样而未能熔炼成独特的个性,有集众家之长、“而皆不能
造其极”之感。
沈园诗谜
陆游与唐琬
陆游与唐琬
据传,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因唐琬不孕,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
陆游依母亲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迫于父命改嫁同郡赵士程。
十余年后,陆游春游,于沈园偶遇唐琬夫妇,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
莫!”。唐琬看到后悲伤不已,也依律赋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
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雨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
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此次邂逅不久唐琬便忧郁而死。陆游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赋诗忆咏沈园 ,沈园亦由
此而久负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