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中学2019-2020高一历史3月线上月考试题(PDF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答案第 1页,总 6页 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的首相由议会中的下议院的多数党出任,对 议会负责。因此材料“下院议员桑兹指责政府的失误导致了对西班牙战争的惨败,提议集体请愿,要 求国王罢免内阁首相兼财政大臣沃波尔”体现的是英国的责任内阁制,C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 是责任内阁的运行过程,与君主立宪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说法无关,A 选项排除;在责任内阁制下, 如果首相遭到下议院的反对的话,一种是直接内阁成员集体辞职,另外一种就是解散下议院在进行选 举,如果新一届议会再次提出反对意见,那么需要内阁成员集体辞职,因此 B 选项排除;《权力法案》 确立的是议会主权,D 选项排除。 2.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国王有一定权力,使得“首相得不到国王的充分信任很难立足”“ 首相 如果得不到议会的支持,也很难立足”,首相的处境恰恰反映了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选项 B 正确;1721 年责任内阁制形成,选项 A 排除;1689 年之后,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排除 C;1689 年之后议会就已经确立了主权地位,排除 D。 3.D【解析】材料中提及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并未照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事件是 1832 年议会改革, 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上升,选项 D 正确;《权利请愿书》与工业资产阶级无关,排除 A;《权 利法案》涉及的是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排除 B;责任内阁制的出现意味着国王丧失了行政权,与工业 资产阶级的利益无关,排除 C。 4.A【解析】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 参议院对总统布什提名任命托尔为国防部长进行否决,是在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故 A 项符合题意; 题干并末强调国会的立法权,B 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国会与总统间的矛盾,并未涉及党派矛盾 问题,C 不符合题意;美国总统为权力中心,且材料未强调权力中心,故 D 不符合题意。 5.A【解析】由材料“立法团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由皇帝任命的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 可知,元老院的地位被削弱,而民选议会的政治地位相对提高,故选 A。元老院只是削弱为普通上院, 并非无足轻重,故 B 项错误,排除;维护皇帝专制统治的元老院受到削弱,C 项说法与材料的说法相 悖,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工人拥有了罢工和结社的权力,无法从整体上反映其权力得到切实保障,故 D 项错误,排除。 6.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比起东欧和东南 欧国家的绝对专制有着“现代民主政治”色彩,A 项符合题意;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宰相由皇帝 任命,皇帝有立法权及对议会的控制权,BD 两项错误,联邦制分配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与民主政治 无关,C 项不符合题意。 7.B【解析】根据“一个是革命的法国,另一个是旧制度的法国”,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 1875 年宪 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满足了不同诉求,故 B 正确;法国 1875 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 和制,A 错误;C 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8.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材料“因为正是在 巴黎公社后,法国社会精英分子在对“社会动乱”的进一步恐惧中确立了新制度”强调的是巴黎公社 对法国民主共和制的推动作用,B 选项符合题意;巴黎公社的暴力革命带来社会恐怖的说法与材料无 关,A 选项排除;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诱发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与马克思主义无关,C 选项排除; 公社革命后共和派的势力大增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9.A【解析】根据“真正全面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的崛起和注定要衰落的巨大历史意义,隐含着无产阶 级为拯救人类而斗争这一象征性的意义”,联系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阐释了资本主义的崛起和注定要衰落的巨大历史意义,并提出无产阶级的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故 A 正确;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 论变为现实,《资本论》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空想社会主义率先对资本主义制度进 行揭露和批判,BCD 不符合题意,排除。 10.B【解析】根据材料中“巴黎公社……实行了普遍的选举制度,且在选举权方面也没有剥夺敌对者 的选举权利”,可知巴黎公社在选举方面很好地落实了民主原则,B 项正确;敌对者可用空白票以示 抗议等,可知巴黎公社并不是对敌对者没有防范,A 项错误。只有相关选举权问题的说法,材料不能答案第 2页,总 6页 说明巴黎公社对公民履行义务方面做了严格规定,认可敌对分子的选举权,说明其对传统民主形式有 继承,CD 两项说法错误。 11. D【解析】根据材料“‘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党’等字眼在城市或在乡间广大人民阶层中十分 流行,俄国民众一夜之间几乎都成了社会主义者”可知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在俄国民众心中影响深刻, 表明革命群众基础广泛,答案为 D;1871 年巴黎公社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A 错误;对于革命运 动当时俄国布尔什维克也有反对派不同意暴力革命,B 错误;C 是十月革命的影响,排除。 12.C【解析】从材料可知,前提就是政权即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要实现这个前提就要利用革命手段, 故 C 正确;发展文化事业、增强经济实力不能实现建立政权的目的,排除 AB;史实证明,苏俄采取 和平过渡的策略是失败的,排除 D。 13.B【解析】材料中的《巴黎公社社员告农村劳动农民书》提出了对农民利益的维护,这可以说明巴 黎公社希望农民也起来进行斗争,这样就配合了公社的斗争,故选 B 项。材料信息表明巴黎公社并未 提出建立工农联盟政权,排除 A 项;巴黎公社只是一个城市政权,并不具有全国性,排除 C 项;材料 所反映的“书”并非革命纲领,排除 D 项。 14.A【解析】1917 年 11 月 7 日晚,俄国的工人、士兵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了苏维埃 政权。同时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发表了关于土地所有制、工业生产制度、市场供需问 题的声明,立即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 A 项符合题意;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是巴黎公社, 故 B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革命政权缔造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进行,故 C 项不符合题意;俄国二 月革命后,开始了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这与题干主旨不符,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15.A【解析】从材料中的“但它已越来越不可能不顾别国利益而肆意主宰国际事务和国际秩序”来看, 说明美国的全球战略受到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的冲击,构建单极世界的目标难以实现,故答案为 A 项;材料中的观点不是认为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将继续巩固,而是受到削弱,排除 B 项;材料没有 认为美国失去竞争优势,排除 C 项;材料没有反映美国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阻碍,排除 D 项。 16.C【解析】从材料来看,从中世纪就存在着欧洲联合的思想,故 C 符合题意;材料表明中世纪存在 欧洲一体化的设想,但没有付诸实践,故 A 不符合题意;法德之间不仅有和解,而且有矛盾,故 B 不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法国人致力于欧洲的联合,但不能认为欧洲一体化只是法国人努力的结果,故 D 不符合题意。 17.D【解析】由“打倒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再结合 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正处于美苏争霸之中的形势可知,此时不结盟运动的目标是通过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或地 区共同抵制美苏等大国的霸权主义威胁,故答案为 D 项。A 项,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只是手段而非目标, 该项概括不准确,排除;BC 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共同维护各民族国家的独立”概括题 干都不全面,排除。 18.D【解析】由材料可知,“干预的本质”是“强者的统治”,“干预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异议和谴责”, 说明美国的对外强权政治行径越来越不得人心,故 D 正确;A、B、C 与现实国际政治状况不符合,排 除。 19.C【解析】不结盟运动在美苏争霸时期产生,针对美苏霸权主义提出促进世界和平的宗旨,后来“不 结盟运动失语”主要是因为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力量的失衡导致,C 正确;不结盟奉 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并不是被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挟持,A 错误;材料中现象的出现并不是美国等西 方国家成功地对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实施分化瓦解,B 错误;不结盟运动并不是失去了存在的现实依据, 即将走向终结,D 错误。 20.B【解析】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材料所述现象发生在冷战大背景之下。而当时美国的“反共反苏 狂潮”与苏联“清洗‘内部敌人’的运动”正是受冷战作用与影响在两国国内的表现,这反映出冷战 初期美苏在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和斗争,故选 B 项。A、C、D 三项是对材料中美苏两国国内政治斗 争的曲解。 21.B【解析】根据欧盟说法,“1989 年的巨变”即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得欧洲对非洲的援助和争 取落后地区支持的不再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在美苏争霸的环境下,制定和实施援助非洲 等落后地区的《洛美协定》是基于冷战环境下,为发展、生存而采取的措施,B 项正确;材料分析是答案第 3页,总 6页 《洛美协定》对外经济援助,政治多极化对当时的欧洲是有益无害的,A 项正确;《洛美协定》是对 非洲的援助,与争取国际政治新秩序无关,C 项错误;材料分析的是欧洲对外援助问题,不是欧洲内 部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D 项错误。 22.C【解析】马歇尔计划提出后,苏联经济学家认为美国援助欧洲是为了处理过剩物资,避免经济危 机。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并未认识到马歇尔计划的实质,也就是对美苏深层矛盾没有深刻认识,故 C 项正确;A 项错在“普遍”,说法绝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并未参与马歇尔计划,故 B 项错误; 单从材料看不出苏联面临经济飞速发展的良机,故 D 项错误。 23.A【解析】根据材料“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都有 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等信息,可以 看出在德意志帝国联邦制之下,地方各邦保留较大权力,这一现象同德意志历史上分裂割据状态下各 邦长期分裂独立有密切关系,故 A 项正确;材料是表明各邦拥有较大权力,同军国主义传统无关,故 B 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推动国内市场的形成,而各邦保留较大权力,如征收直接税,这不利于 统一国内市场的发展,故 C 项错误;材料是表明各邦拥有较大权力,未体现其浓厚的专制色彩,故 D 项错误。故选 A。 24.D【解析】由材料可知 19 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对不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经济现象进行探讨 和关注,说明马克思经济学直面资本主义现实问题,故选 D。由材料中 1867 年《资本论》涉及“1867 年英国立法对使用童工约束问题等”,说明马克思经济学也关注到了资本主义缓和社会矛盾的自我调 整,这并非是揭露资本主义的罪恶,故 A 项错误,排除;材料仅体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象 的关注,不能体现马克思经济学是工人生产实践的结果,故 B 项错误;指导无产阶级斗争的应该是《共 产党宣言》,而不是马克思经济学,故 C 项错误。 25.B【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总统在获得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拥有的具体权力,体现了宪法的制衡原 则,故 B 符合题意;联邦原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A 不符合题意;民主原则即人民主权原则, 主要表现为总统合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故 C 不符合题意;平等原则主要体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故 D 不符合题意。 26.B【解析】由材料“继续维持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即州权至上),美国必然再次被欧洲 列强瓜分”可知,美国从邦联走向联邦制是历史的必然,故选 B。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这对矛盾, 而非中央权力机构的分权制衡,排除 A;材料说独立战争的成果将保不住,这不等于否定独立战争所 取得的成果,排除 C;州权至上与材料的意思相悖,排除 D。 27.B【解析】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工会联合会”“各业的工会联合”“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各国‘国 际工人协会’”“国际性工人组织”等信息可以看出,无产阶级的斗争从行业内联合、行业间联合、全 国联合到国际联合,表明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故 B 正确。A、C、D 的说法在材料中均没有体 现,排除。 28.B【解析】根据题干“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起义本身在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不成熟进发生,法国资产阶级正处在上升阶段, 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尚不具备,故 B 项正确;A 项,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未涉及革命,排除;C 项, 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使英国资产阶级统治更加稳固,排除;D 项,美国南北战争为美国工业资本主 义发展扫清的障碍,与欧洲经济发展无关,排除。 29.C【解析】美国以“自由国家”自称,冷战初期,布鲁格等人提出“战斗的自由”,属于冷战思想, 据“得到决策高层的重视”等信息表明,这种思想的传播得到了美国政府支持,故 C 项符合题意;材 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A 项不符合题意;历史上欧洲国家兴起的民主自由思潮早于美国,B 项不符 合题意;“全世界认同”太绝对,故 D 不符合题意。 30.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经济联系加强,但军事冲突此起彼伏,故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 形势最主要的特点之一,符合题意,选择 D;A 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A;“军事冲突主 要是强权政治造成的结果”的表述本身没有问题,但这一句只符合材料后半段的意思,与材料整体不 符合,排除 B;“人类历史必然是和平取代冲突”与材料表达的意思不符合,排除 C。 31.D【解析】“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答案第 4页,总 6页 是垦辟倍多”里面描述了牛耕技术由北南传播的过程,故选 D 项;“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 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可知秦国主要是在战国时期,不是春秋,排除 A 项;“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 食”可能在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这状况,不能说明整个关中地区已经普及,排除 B 项;“平都令光 教过以人挽犁”不属于牛耕,排除 C 项。 32.A【解析】根据材料“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可知,诗歌描述的是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再结合“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可知,诗歌反映了这种生产模式下自给自 足、安土重迁的特点,故选 A 项;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分工明确只是男耕女织这一特点 的体现,不能完整的概括材料,排除 B 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 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这一特点,排除 C 项;“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体现了小农经济的保守落后性,但这并不是对材料信息的完整概 括,排除 D 项。 33.A【解析】根据材料“知地宜需时而树”“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可知,材料强调了中国古代农 业生产重视因时制宜,根据时令的不同调节农业生产,体现了注重遵循自然规律的特点,故选 A 项; 自然灾害体现的是一种不可控的因素,对其抵制具有后发性,但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善于 因时而变,根据时令不同调节农业生产,具有预见性,且从材料信息无法看出中国农业生产抵制自然 灾害能力的强弱,排除 B 项;牛耕普及全国是在汉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C 项;材料强调的是农 业生产对客观规律的遵循,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需要从土地的耕作方式方面来体现,排除 D 项。 34.A【解析】明清时期的“一条鞭法”、“地丁银”的根本目的都是从政府财政收入着眼的,故选 A 项; 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B 项;一条鞭法下农民负担并未减轻,排除 C 项;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是客观效果,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D 项。 35.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唯 以资产为宗”,重视实际纳税能力,这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同时也多少改变 一些负担不均的现象,故选 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并没有废除人丁税,只不过是改变了“以 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排除 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时期,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的政策,排除 C 项;两税法的实行是针对安史之乱之后,国家财政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而并非小农 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排除 D 项。 36.C【解析】从两部法律文件的规定“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和“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刑” 可知,秦代以法律的形式来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故选 C 项;商鞅变法时土地私有就已经合法化了, 排除 A 项;仅仅一部《盗律》不足以得出秦代奉行严刑峻法的结论,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抑商的 信息点,排除 D 项。 37.D【解析】据材料“工官……管理”“就官府”可以得出材料所所述内容为商周时期的官营手工业, 故选 D 项;材料仅仅涉及到手工业的经营模式,并没有涉及发展情况,排除 A 项;材料并没有对比中 外手工业技艺发展情况,排除 B 项;材料反映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普遍存在,并不是模式僵化,排除 C 项。 38.A【解析】材料“铁官的郡县有 45 处”反映了冶铁业分布广,“工冶之声,震于都鄙”反映了冶铸 业规模大,两者都说明当时冶铸业比较发达,故选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冶炼的规模,没有反映冶炼的 工艺,排除 B 项;“铁官”属于官营,但郭况的冶铸业属于私营,排除 C 项;材料没有反映雇佣经营 的信息,排除 D 项。 39.B【解析】据材料“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其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产品畅销海内外”, 可知明末,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据主导地位,故选 B 项;材料强调的是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而 未涉及到制瓷业产品种类,排除 A 项;材料中民窑迅速崛起,未涉及到雇佣劳动关系,排除 C 项;材 料强调的是民窑规模扩大逐渐超过官窑,而未涉及到劳动分工,排除 D 项。 40.B【解析】“棉布、丝绸业、瓷器”等反映新兴工商业市镇专业化明显,故选 B 项;草市开始成为地 方商业中心是唐朝时期,排除 A 项;明清时期农业占经济主导地位,排除 C 项;材料反映了市镇的专 业分工,没有反映规模,排除 D 项。 41.A【解析】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北宋时期所出现的“交子”,在其使用时,需要两张券进行“交合”,答案第 5页,总 6页 即“和券”,这反映出北宋时期在商品交易中就已经注重了货币的防伪功能,故选 A 项;“交子”是在 商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会促进商业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系,排除 B 项;题干仅是述及“交 子”的防伪功能,未涉及其地位如何,排除 C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最早的纸币“交子” 是民间商人为了交易的方便而出现的,后来才由政府发行,排除 D 项。 42.B【解析】据材料可知茶坊五更进行各种交易,到了天明,市场就散了,即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 故选 B 项;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一般三更结束,排除 A 项;材料强调晓 市,看不出东京商业规模较大问题,排除 C 项;北宋城市突出经济职能,但材料没涉及,排除 D 项。 43.C【解析】据材料北宋时期的商业税收由 450 万贯到 2200 万贯,数额增量多,且总量大,由此可知 商业繁荣,故选 C 项;商税增长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反映的是对外贸易的增长,排除 A 项;材料 反映商业发展情况,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 B 项;商税增长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所以农业生产也 应该是兴盛的,排除 D 项。 44.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宋朝草市的发展,依据材料“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可以看出草市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故选 D 项;草市出现在南北朝时期,排除 A 项;突破了城市 坊市间的界限是坊市制度的打破,排除 B 项;题干中“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 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 C 项。 45.B【解析】材料中的商人致力于加入官僚队伍,目的在于寻求官府对自己行商的政治庇护,故选 B 项;从材料可看出,当时的商人为了进入官僚队伍很舍得投入,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远远低于官僚阶 层,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风气的恶化,排除 C 项;材料只体现商人想方设法寻求官僚队伍的 庇护,并没有体现两者的政治诉求,排除 D 项。 46.D【解析】据材料“子粒不归于公廪”可知缙绅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却不上交赋税,故选 D 项;土地 兼并导致了大量自耕农破产,排除 A 项;材料讲述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涉及中央集权,排除 B 项;土 地兼并减少了政府的税收并不会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排除 C 项。 47.C【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太原王氏通过经商发财致富之后大兴土木,建成了“王家大院”,这与君主 专制的加强无关,故 A 项错误;太原王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没有提及儒家思想的传播问题, 故 B 项错误;太原王氏通过经商发财致富之后大兴土木,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即扩大再生产,故 C 项正确;太原王氏通过经商发财致富之后大兴土木,与小农经济无关,故 D 项错误。 48.B【解析】由材料信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可知,材料中提到的现象是明清江南地区出现资本 主义的萌芽,故选 B 项;材料只是提到苏州丝织业中私营机房的发展,但并没有提及其他行业的情况, 因此无法得出江南地区私营手工业占据主体的结论,排除 A 项;材料叙述的是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并 没有提及农业及小农经济,排除 C 项;机器生产大规模出现是在洋务运动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 除 D 项。 49.A【解析】根据材料“1647 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 结果‘每岁通市不绝’”可知,在这一时期,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管制还是相对宽松的,故 A 项正确; 根据材料和史实我们不难得知,这一时期中葡之间只是正常的商贸关系而非传统的朝贡贸易,故 B 项 错误;材料中提及的仅是清政府准许葡萄牙与中国进行有限的贸易而并未涉及中葡间的贸易额对比状 况,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 可知,所谓的“海禁”政策并没有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故 D 项错误。 50.C【解析】清朝时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所以民间贸易兴盛错误,故 A 项错误;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官府不会大力支持,故 B 项错误;广州十三行兴盛主要得 益于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又容许广州一口通商,由于贸易垄断,十三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故 C 项正确;三角贸易是指的奴隶贸易,故 D 项错误。 51.【答案】(1)特殊关系:美国主导下的美欧联盟。(1 分) 根本利益: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2 分)。 因素:冷战爆发(两极对峙)。(1 分) (2)原因:欧洲一体化,推动欧洲经济实力的增强,欧洲国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实力相 对下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军事实力的增强;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任 答 3 点,6 分)答案第 6页,总 6页 (3)实质:平等关系。(2 分) 因素:国家利益;国际形势(国际格局);综合国力:领导人个人因素;外交政策调整。(任答 3 点,3 分) 52.【解析】(1)据材料一“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 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相对封闭”可知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具有封闭性。 (2)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二“宋代开封城中出观坊、市,巷名并列,形成了工商与居民杂居,面街 而居,呈现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的景象”可知宋代店铺可随处开设,分散在街巷形 成街市,并且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舍;据材料二“古典的坊市制走向瓦解”可知打破了坊市制,突破了 时间与空间界限;据材料二“着宋代城市人口的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宋代的城市转型,标志着中国 古代城市一个新发展阶段的开端”可知城市的规模扩大、工商业市镇兴起,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第 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政治上相对统一,社会稳定;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达、政府放松对经 济的控制,对外贸易上,两宋时期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 展。 【答案】(1)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具有封闭性。(3 分) (2) 表现:北宋时期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店铺可随处开设,分散 在街巷形成街市;城市的规模扩大;工商业市镇兴起。(3 分)原因:两宋时期国家走向统一,农业、 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政府逐渐放松了对商品交易的限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工商 业市镇的兴起。两宋时期水陆交通便利,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4 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