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文言文复习指导(学生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届文言文复习指导(学生版)

ID:243451

大小:188.19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3-2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19 届文言文复习指导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类 型 例 句 用判断词“是”(或否定判断词“非”)直接判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非死则徙耳。 用其他判断词表判断。 这些词有“乃”“即”“则”“皆” “诚”“为”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天下者,高祖天下。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采用“……者,……也”方式的判断。 又有“……者,……”“……,……也”“……,…… 者也”的变式。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语意上主谓直接判断,又叫“无标识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 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类 型 例 句 “于”字句: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见”字句:见+谓语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于”句:见+谓语+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为”字句:为+动词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所”句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无标志句 感斯人言。  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略以及概括 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类 型 例 句 省略主语 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 省略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  倒装句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掌握这些2 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类型 例句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 前置 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定语 后置 中心语+数量定语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动词+以+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 动词+于+宾 能谤讥于市朝。 状语 后置 形容词+于+宾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文言断句思考角度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因此断句前不要急于答题,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 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做断句题,要注意以下 6 种思考角度:  思考名(代)词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 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的代词] 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尔、汝、女、若、乃,之、其、彼 疑问代词 “谁”“孰”“何”; “奚”“胡”“曷”“恶”“安” 指示代词 “此”“是”“斯”“兹”“夫”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  思考对话标志 作者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了。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 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凭对话断句的例子并不多,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2.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 冷 斋 夜 话 云 白 乐 天 每 作 诗 令 一 老 妪 解 之 问 曰 解 否 妪 曰 解 则 录 之 不 解 则 又 复 易 之 故 唐 末 之 诗 近 于 鄙 俚3  思考常见虚词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关键所在。在断句中,具体要关 注以下几类虚词: 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乎 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 于、至若、已而 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 于 是 余 有 叹 焉 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山 川 草 木 虫 鱼 鸟 兽 往 往 有 得 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 夷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险 以 远 则 至 者 少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 常 在 于 险 远 而 人 之 所 罕 至 焉 故 非 有 志 者 不 能 至 也。 (《游褒禅山记》)  思考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 入点。 [常见的断句句式] 判断句 “……者,……也”“为、乃、即、则” 被动句 “为……所……”“受……于……”“见……于……” 反问句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固定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子之于射也,内 志 正 外 体 直 持 弓 矢 审 固 而 后 可 以 言 中 故 古 者 射 以 观 德 德 也 者 得 之 于 其 心 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思考结构特点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还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 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5.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民 夷 杂 揉 屠 酤 纷 然 归 舍 已 三 鼓 矣 舍 中 掩 关 熟 寝 已 再 鼾 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 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记游》)4 概括分析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很多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区 分开来。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在试卷中,表现为一个综合分析判断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 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每年必考。这类题常常以选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 项陷阱设置的类型,进而掌握应对方法,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 裨益的。  5 大比对角度、 10 个命题设误点分类例析  比对人物 误解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命题 设误 张冠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 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 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4·广东卷)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 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 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选项 D] 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比对时间、地点 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命题 设误 空间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 方法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 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6·天津卷)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 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 “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 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选项 B]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 迹。  比对关键词语 望文生义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 主要陷阱。命题 设误 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 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5 方法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7·天津卷)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 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选项 B] 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 于文无据。命题 设误 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 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 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5·安徽卷)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 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 终日,如退院僧。 [选项 B] 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 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比对关系 改变因 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 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命题 设误 事件杂 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 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 方法 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的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 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5·山东卷)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 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 接刃而敌降服。 [选项 B] 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 斗。 文言翻译6 谨记文言翻译 6 字诀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 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 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 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典例剖析 1] 考题 (2017·全国卷Ⅲ)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答案 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 评注 文中的“章惇”“蔡卞”“司马光”是人名,“元祐”是皇帝年号,翻译时应该保留,有的学生该 留不留,强行翻译。 1.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保留法)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 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②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 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③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 乎?”一无所问。 “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 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 ① 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 ② 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 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 古代汉语的意思; ④ 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 ⑤ 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⑥将固定句式和判断句被动句换成现代汉 语的句式 [典例剖析 2] 考题 (2014·山东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 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 答案 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用来使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 珍,不再问罪。 评注 文中的“无人”“可以”是古今异义词,“没有人才”“可以用来”;“活”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活命”;“孰谓”“是”“其”应换成现代汉语词;“乃”“赦”应换成双音节词。翻译 语句时有的学生该换不换,文白混杂。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替换法) 光宗即位,差(陆九渊)知荆门军。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 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①其有涉人伦者,使自毁其状,以厚风俗。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7 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之。有诉人杀其子者,九渊曰:“不至是。”及追究,其子果无恙。有诉窃取而不知其人,九 渊出二人姓名,②使捕至,讯之伏辜,尽得所窃物还诉者,且宥其罪使自新。因语吏以某所某人为暴,翌日有诉遇夺 掠者,即其人也,乃加追治。吏大惊,郡人以为神。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群盗屏息。 (选自《宋史·陆九渊传》,有删节)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 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 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 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③主谓倒装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 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典例剖析 3] 考题 (2015·全国卷Ⅰ)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 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 答案 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评注 文中的“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调为“不索吾”,有的学生 该调不调,翻译出来的语句不合现代汉语规范。 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调序法) 周浚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时闻 龙骧将军王濬既破上方,别驾何恽说浚曰:“①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今王 龙骧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窃谓宜速渡江,直指建邺,大军卒至,夺其胆气, 可不战而擒。”②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浚固使白之,浑果曰:“受 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 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恽曰:“③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 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今渡江必全克获,将有何虑?若疑于不济,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 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浑执不听。 (选自《晋书·周浚传》,有删改)8 “删”即把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 “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偏义复词中无实意的字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 删去不译。如《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句中的“夫”为助词,引起下文,无实义,翻译时需删去。 [典例剖析 4] 考题 (2015·四川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 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 答案 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 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 评注 “夫”是发语词,“也”为语气词,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以不译。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删削法) 墨者有钜子①腹②,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 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①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 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②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 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以”等, 从而使句意完整。如《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一句中“见”后省略了宾语“景象”,翻译9 时应该补充完整。 [典例剖析 5] 考题 (2016·江苏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 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答案 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 (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评注 句中的“入耳文立就”省略了主语“题”,“及”后省略了宾语“题”,“辄塞耳不敢听”省略了主 语“他”,这些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应该补出来,有的学生该补不补,翻译出来的语句意思不通, 语意不明。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增补法) ①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②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注】 而听。(选自《弘明集》) 【注】 蹀躞(dié xiè):小步走路。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 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 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 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 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 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典例剖析 6] 考题 (2015·安徽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 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10 失,觉我言为烦。 答案 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评注 句中的“蜂起”使用了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众人的辩驳和问难像蜜蜂飞一样成群起来,在翻译 时不能直译,只能改变表面意思,用意译的方式翻译。而有的学生该变不变,翻译出来的语句意 思不通畅,语意表达不清楚。 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变通法)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 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①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②是时公督数边 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2019 年高考文言重点实词 一、家居生活   1、孤:幼年失去父亲;孤独;封建君王自己的谦称。   2、家:安家;大夫统治的地方。   3、归:女子出嫁;返回;归还;归附。   4、适:女子出嫁;到------去;适合,适宜;恰好。   5、事:侍奉;为------服务;从事,做。   6、先:祖先,上代;已经死去的,如先考妣;称古代的人; 先于,前于;首要的事情。   7、作:起身,起来,如“虽少,必作”;创作,制作,如“仲 尼戹而作《春秋》”   8、字:女子许嫁。 二、学习修养为人   1、工:擅长。工擅文。   2、厉:磨练,磨砺;勉励,激励;严肃,严厉;磨刀石;磨。   3、劝:勉励,奖励;劝告。   4、勉;尽力,努力;鼓励,使人努力。   5、师:老师;以------为师;效法,学习。   5、训:教导,教诲,如训俭示康;规范,准则,如不足为训; 训练;词义解释,训释。   6、善:善于,擅长;友好,亲善;应答之词,表同意;好好 地,如善待。   7、修:研究,学习,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修饰,装饰, 修养(动词);善,美好;高,长;著,撰写,如修书; 整治,治理;修建,如乃重修岳阳楼。   8、习:反复练习;学习;通晓,熟悉。   9、务:致力,从事,如“务农”“君子务本”;事务,事情, 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10、攻:深入钻研,如术业有专攻。   11、游:出外求学或求官:交际,交往;纵,放纵,如游目骋 怀;游玩,游览;旅行。   12、售:考试得中,如“操童子业,久不售”;实现,如“挟 邪作蛊,于是不售”;施展(奸计),如“以售其奸”; 卖出去;买   13、笃:忠厚,“太祖闻其笃行”;坚定,如“笃志而体(意 志坚定,并且努力去实践)”;深,甚,如“笃好文章”; (病)重,如“孙权病笃”。   14、敬:严肃,慎重,做事情严肃认真,如敬事而信;尊敬, 尊重。   15、忠:(做事)尽心竭力,如使民敬、忠以劝;忠于君主。   16、恕:待人仁爱宽厚,指推己及人,如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宽恕,原谅。   17、谅:诚信,如“友直,友谅”;相信,如“不谅人”;原 谅。   18、勤:劳,辛苦,与“逸”相对,如四体不勤;努力,尽力, 与“惰”相对。   19、质:本质纯真朴实,如君子质而已矣。   20、文:华美,有文采,如“何以文为”。   21、忍:狠心,如君王为人不忍;残忍;忍心,如今存其本, 不忍废;忍耐,忍受,如然而隐忍以行 三、政事   1、当:掌管,主持,如当权;判罪,如“犯法当死”;对着, 面对。   2、相:宰相;辅助,帮助;仔细看,审察;互相;表一方对 另一方怎么样;容貌。   3、干:治理,如干国才;求取,如不干人;冒犯,冲犯;冲; 干预;盾牌。   4、治:治理,管理;国家治理得好,如天下大治;惩处,如 治罪;研究,如治学;医治。   5、乱:社会不太平,国家治理得不好;扰乱;叛乱;乐曲的 最后一章。   6、平:社会太平;平定   7、奏:上奏,向君王上书或进言;奏章;进,如奏刀豁然; 进献;奏乐。11   8、疏:分条陈述,如细疏其能;给皇帝的奏议;疏通;分, 分给,如仗义疏财;疏远   9、议:商议,讨论;议论,评论;主张,建议   10、论:研究,讨论,如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议论,评论, 如每与臣论此事;辩论;判罪,如辄捕论之。   11、表:上表推荐某人;外,与“里”相对;表扬,表彰;表 明;标志。   12、案:考察,核实,如“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案 问:审问,审查,如于是使御 史案问诸生);巡行,巡视,如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 文书,案卷;按照,依照;几案   13、坐:因犯------罪或错误,如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 死者二百余人;判罪,定罪,如犯法不坐,连坐;因为, 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通“座”,座位。   14、闻:使上级听到,报告上级;见闻,见识;名声,名誉;   15、罪:惩处,判罪   16、置:赦罪,释放,如赏亲阅,见十置一;放到一边,放弃, 如沛公则置车骑,置之不理;搁,安放,如置之度外;摆, 设,如置酒咸阳宫   17、赈:救济   18、听:治理,处理,如兼听万事;判决,如断狱听事;听从, 接受;听任,任凭   19、报:断狱,判决罪人;报答,报复;给回信,答复,如谁 可使报秦者;报告,告知,如遣使者还报;报应;酬报。   20、劾:揭发罪状   21、课:督促完成指定工作,如严课农桑;按规定的数额和时 间征收赋税,如始课南徐州侨民租。   22、典:主管,如承庆典选校百官;   23、简:挑选,如简贤选能。   24、籍:登记,如籍府库;名册,户口册;通“藉”,凭借, 如然往往籍是以谋私利。 四、军事   1、伐:讨伐,进攻;声讨,如口诛笔伐;功劳;   2、袭:偷袭;继承,随封爵或职;因循,沿袭   3、克:战胜,攻破;能够;克制,如克已复礼为仁;约定或 限定(时间),如克日会战   4、拔:攻取;提拔;突出,超出,如出类拔萃   5、破:打败,攻克;   6、敌:仇敌,敌人;抵挡,抵抗,如寡不敌众;相当,匹敌, 如势均力敌   7、距:通“拒”,抗拒,抵御;距离;   8、次:临时驻扎和住宿   9、怀:安抚,如怀敌附远;(人心)归向,如黎民怀之;想 念,怀念,如思乡怀远;心意,情怀;关心,如“少者怀 之”。   10、部:统率,指挥;部队;官署,行政机关;   11、将:带领;扶,持,如出郭相扶将;将要,行将,如皮之 不存,毛将焉附;拿,用,如将功赎罪;且,又,发将信 将疑   12、间:离间;隔阂,疏远;间或,断断续续地,如时时而间 进;秘密地,悄悄地,如屏(屏退)人间语;从小路,如 道芷阳间行。   13、引:率领,引导;拉开弓,如引而不发;延长,伸长,如 引领西望;避开,退却,如秦军引而去;取过来,如引酒 而饮之;引用,如旁征博引   14、徇:示众,如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巡行,如籍为裨将, 徇下县。   15、次:驻扎,士卒次舍。   16、勒:率领,三日而勒兵。   17、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如秦孝公据肴函之 固(险要地势);坚持,如管仲固谏;固执,顽固,如汝 心之固;固定,稳固,如固本清源;鄙陋,如鄙人固陋, 不知忌讳;本来,如人固有一死。 五、人际交往   1、诣:到-----去   2、造:到-----去,造访;制造;成就,造就   3、谒:拜见,请见;请求;告诉,陈述   4、过:拜访,探望;责备,批评;错误,过失;胜过,超越   5、存:看望,问候,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抚恤,如养幼 少,存诸孤;思念;   6、劳:慰劳,如帝亲自劳军;功劳;费力,吃力;疲劳   7、访:看望,拜访;询问;查访,侦察   8、问:问候;问,询问;追究,考察(问罪);管,干预   9、顾:探望,拜访,如三顾茅庐;关心,照顾,如大臣争于 私而不顾于民;思念,如顾恋慈母;回头看,如瞻前顾后; 看,如君臣相顾,泣下沾巾;回头,如康顾视日影;只是, 不过,如顾吾念之。   10、吊:慰问,如吊民伐罪;悼念死者;   11、延:邀请;引进,迎接;蔓延,扩展;伸长,延长   12、遇:对待,接待;待遇;会见;接触,感触,如臣以神遇; 遇合,逢时,指得到君主的信任,如怀才不遇。   13、通:交往;交换,如通财货;通报,传达,如不肯为通; 得志;地位显贵,显达;通晓,如通于兵事;共同的,通 常的,如前代通则。   14、致:送达,如远方莫不致其珍;献出,尽,如事君能致其 身;传达,表达,如遣吏存问致意,再如致谢,致敬;招 引,引来,如致市民,取聚万货;取得,得到,如知其可 以致功也;意态,情趣,如闲情逸致。   15、遗:赠送,给予;遗失;遗留   16、施:给予恩惠,施惠;施舍;施行,实行;   17、怀:安抚,如怀敌附远;(人心)归向,如黎民怀之;想 念,怀念,如思乡怀远;关心,如“少者怀之”。   18、赡:供给,供养,如皆以赡给九族;富足,充足,如务农 积谷,国用丰赡。   19、与:结交,亲附;给予,授予;参加(与师);赞许(朝 过夕改,君子与之)   20、比:勾结,如朋比为奸;比较,如与天地兮比寿;认为与 -----一样,如自比于乐毅管仲;并列,挨着,如鳞次栉比; 及,等到,如比去,以手阖门;接连地,如比三年日蚀。   21、信:言语真实,如信言不美;讲信用,如言必信;相信。   22、微:地位低下,卑贱;衰败,衰弱,如周室卑微;如果不 是,如果没有,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不显露的,如微服 而行于民间(微服:国君或官吏穿着一般人的衣服);暗 中伺察,如童微伺其睡   23、攻:攻打;抨击,指责,如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24、夺:强取,夺取;强行改变,如匹夫不可夺志也;丧捧, 耽误,如勿夺农时。 六、心理   1、疾:厌恶,憎恨,如疾恶如仇;妒忌,如庞涓恐其贤于己, 疾之;病;痛苦,疾苦;缺点,毛病,如寡人有疾,寡人 好货。   2、恨:遗憾,不满意(古人多用“怨”怨恨,恨不表,只有 怨恨连用时才有仇恨义)。   3、望:埋怨,责怪,如宗室贵族多有怨望者;名望,名声; 盼望,期望;农历每月十五   4、期:期望,要求,如良剑期乎断;一定的时间期限;约定 (日期);约会;周(年、月)   5、冀:希望,如冀复得兔。   6、幸:希望,如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宠幸,宠爱;特 指皇帝到一处,驾幸;侥幸,如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 也;幸亏,如幸来告我。   7、矜:怜悯,同情,如矜恤孤羸;注重,慎重,如人矜节行; 庄重,如矜持(竭力保持庄重);骄傲;夸耀,如自矜功 伐。   8、伐:夸耀,如无伐善   9、施:夸耀,表白,如无施劳。   10、耻:耻辱;羞愧,羞耻心;以---为耻。   11、厚:看重,如固前圣之所厚;深,重,优厚,如厚待; (为人)厚道,不刻薄。   12、多:称赞,如人以此多之。12   13、少:轻视,看不起;稍微   14、易:轻视;交换;改变;容易   15、鄙:看不起,轻视,如时议以此鄙之;庸俗,浅陋,如孤 陋寡闻;边疆,边远的地方;谦称自己。   16、哀:同情,如吾哀之。   17、贷:宽恕,如虽亲属不贷;借出;借入   18、患:担忧,忧虑,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忧患,灾难,如有 备无患;得-----病。   19、尚:崇尚,尊重,如尚轻侠;尚且,如百室之君,尚犹患 贫;还,如尚能饭否。   20、厌:通“餍”,满足,如“抑为之不厌”;讨厌,如“与 可厌之”。   21、异:惊奇,奇怪,如“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奇 特,与众不同,如“君子生非异也”; 七、语言   1、谢:感谢;道歉;辞别;推辞,拒绝;告诉,劝告,如多 谢后世人;衰亡,凋落   2、属:嘱托,如属吾属文以记之;委托,交给,如以兵属蒙 恬;交给官吏治罪,如乃以秦王属吏;连接,如冠盖相属; 写作如属文;------之类。   3、责;责备,责罚;要求,如求全责备;索取   4、让:责备,责怪;辞让,谦让   5、谯:责备。   6、数:列举罪状加以责备,如使吏数之;计算,如楚兵之多, 不可胜数;一一列举;屡次,如数犯边境;六艺之一, 算术;规律,必然性;天命,命运。   7、非:非难,责怪,如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不 对的,不合理的;不是。   8、刺:斥责,指责,如面刺寡人之过者;名帖,名片   9、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毁谤   10、讥:非难,指责;讥讽   11、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如讽齐王纳谏   12、喻:告诉,如故作书以喻意;知道,了解,明白,如家喻 户晓;比喻。   13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如作天说以折韩退之之说;指责, 如季布面折其短;折断,如折颈而死;弯曲,如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挫折,损失,如损兵折将。   14、慎:表告诫,相当于“千万”,用于否定;谨慎,慎重。   15、可:许可,允许;合适,适合,如可口;可以;大约,约 计   16、许:答应,允许;赞许,赞同。   17、却:推辞,不接受,如却之不恭;退,如李牧连却之。   18、趣:催促,如王趣见;趋向,奔向,如百里而趣利者蹶上 将军;赶快,急促,如趣为我语。   19、质:质问,问,如质责汤于上前;评判,对质,如而欲质 天之有无;人质;作人质,如燕太子丹质于秦;质地,如 黑质而白章;质朴,朴实,如其人质直,市无二价;刑具, 杀人时用的砧板。   20、敢:谦词,冒昧,如“赤也感,敢问?”;表反问,岂敢。  八、官职变动   (一)授予、提升   1、拜:授与官职   2、拔:提拔,提升,多指没有官职的人;攻下,攻占;   3、除:任命,授与官职   4、举:推荐,推举,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 以官职;检举;攻下,占领;举起,抬起;提出,举出, 如举不胜举;发动,如“举兵”;全,如举世无双   5、辟:征召,如司徒辟为御史。   6、征:召,征召,指君王朝廷征聘社会知名人员充任官员, 如公车特征;出征,远行;征伐;征税;应验。   7、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8、授:给予官职;传授;给予。   9、擢:提拔,提升;拔,如擢发难数。   (二)调动官职   1、迁:调动官职,多指提升调用,降职用“左迁”;迁移。   2、转、调、徙:调动官职   3、补:补充官职   4、改:改任官职   (三)兼职代理   1、兼:同时掌管,兼任;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具有几样东西; 兼并,合并。   2、领:兼任;率领,统率;脖子;衣领   3、署:代理,暂任,如“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布置,安排,如“部署诸将”;签名,题写,如“署其官 爵姓名”;衙门,官吏办公的场所。   4、权:暂代官职;权且;秤量;秤,秤锤。   5、摄:代理,如“摄政王”;辅助,帮助,如“摄之以良朋, 教之以明师”;整理,整顿,如“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 拘捕,如“摄少司马兹与王士五人”。   6、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备务将军;主持;执行,实行, 如赏罚不信,则政令不行;做;品行;将要,行将。   7、知:主持,如知州。   8、主:掌管 (四)降职罢免   1、贬:降职   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指谪,谴责。   3、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 为荣)   4、罢:罢免,免去官职;停止;通“疲”,疲乏。   5、免:免官;免除,避免;通“娩”,分娩。   6、黜:废弃不用,贬退;消除,去掉,如克黜其难。   7、废:黜废,罢官,如不胜其官者废免;废弃,停止,如废 寝忘食,半途而废;衰败,如达见废兴;残废。  九、其它   1、显:显扬,传扬,如孙膑以此名显天下;显贵,显赫,如 百乘,显使也;明显,显著;显露。   2、蹶:受挫折,如一蹶不振,必蹶上将军(使受挫折);倒 下,跌倒;竭尽,枯竭,如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3、阴:暗中,暗地里,如孙膑以刑徒阴见;山之北水之南; 阴险。   4、迨:等到。迨至境上。   5、用:因为。人用是多(赞扬)李疑。   6、稍:慢慢地,逐渐。其后秦稍蚕食魏。   7、竟:穷尽。未能竟其义。 一、高考常见文言文通假字整理 ◇案:通“按”,察看。 例: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颁:通“斑”,黑白相间。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倍:通“背”。 例: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辩:①通“辨”,区别。 例:此小大之辩也 《逍遥游》 ②通“变”,变化。 例:而御六气之辩 《逍遥游》 ◇采:通“彩”,彩色。 例:皆为龙虎,成五采 《鸿门宴》 ◇卒:通“猝”,匆忙。 例: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荆轲刺秦王》 ◇趣:通“促”,催促。 例: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 ◇丁宁:通“叮咛”。 例:府吏见丁宁 《孔雀东南飞》 ◇而:通“尔”,你,你们。 例:字而幼孩 《种树郭橐驼传》 ◇反:通 “返”。 例: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项脊轩志》 ◇伏:通“服”,心服。 例: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项羽之死》 ◇不:通“否”。 例:可与不 《廉颇蔺相如列传》 ◇共:通“供” 例: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 ◇何:通“呵”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 ◇盖:通“盍”,何,怎样。 例:技盖至此乎? 《庖丁解牛》 ◇驩:通“欢”。 例:请毕今日之驩 《苏武传》 ◇还:通“环”,绕。 例:秦王还柱而走 《荆轲刺秦王》 ◇距:通“拒”。 例: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 ◇倔:通“崛” 例:倔起阡陌之中 《过秦论》 ◇决:通“诀”,诀别。 例:与武决去 《苏武传》 ◇扣:通“叩”,询问。 例: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大铁椎传》 ◇离:通“罹”,遭遇。 例:“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 13 ◇敛:通“殓”。 例:敛不凭其棺 《祭十二郎文》 ◇缪:通“缭”。 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赤壁赋》 ◇列:通“裂”。 例:列缺霹雳 《梦游天姥吟留别》 ◇闵:通“悯”。 例:夙遭闵凶 《陈情表》 ◇冥:通“溟”。 例:北冥有鱼 《逍遥游》 ◇莫:通“暮”。 例:莫春者,春服既成 《侍坐章》 ◇缪:通“穆”。 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内:通“纳”,使进入。 例:距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 ◇而:通“能”,能力。 例: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 ◇泮:通“畔”。 例:隰则有泮 《两首》 ◇畔:通“叛”,背叛。 例:畔主背亲 《苏武传》 ◇冯:通“凭”。 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赤壁赋》 ◇禽:通“擒”,逮捕。 例:一时收禽 《张衡传》 ◇纫:通“韧”。 例:蒲苇纫如丝 《孔雀东南飞》 ◇女:通“汝”。 例:诲女知之乎? 《十则》 ◇蓐:通“褥”。 例:常在床蓐 《陈情表》 ◇善:通“缮”,修治,擦拭。 例:善刀而藏之 《庖丁解牛》 ◇世:通“逝”。 例: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祭十二郎文》 ◇孰:通“熟”仔细。 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庭:通“廷”,朝廷。 例:拜送书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 ◇涂:通“途”,路途。 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说:通“脱”。 例:犹可说也 《两首》 ◇亡:同“无”。 例:空自苦亡人之地 《苏武传》 ◇希:通“稀”。 例: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侍坐章》 ◇郤:通“隙”,嫌隙。 例:令将军与臣有郤 《鸿门宴》 ◇见:通“现”。 例: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 ◇生:通“性”,本性。 例:君子生非异也 《劝学》 ◇羞:通“馐”。 例: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祭十二郎文》 ◇于:通“吁”。 例:于嗟鸠兮,无食桑椹 《两首》 ◇要:通“邀” 。 例:要项伯 《鸿门宴》 ◇景:通“影”。 例: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说,通“悦”。 例:秦伯说 《烛之武退秦师》 ◇有:通“又”。 例: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陈情表》 ◇蚤:通“早”。 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振:通“震”。 例: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荆轲刺秦王》 ◇知:通“智”。 例: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尊:通“樽”。 例: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坐:通“座”。 例: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高考文言常见古今异义词汇总 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 3.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4. 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5.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6.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7.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8.至于:古,到了,达到,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 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9.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 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0.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 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 11.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 1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 如“非常 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3.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4.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15.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 验。 16.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 亡等情况。 17.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18.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19.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 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0.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今,肆无忌 惮。 21.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 人。 22.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 之 ”; 今 , 连 词 , 表 示 目 的 或 结 果 。 23.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 人。 24.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 25.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 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26.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计划或管理。 27.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 怜悯。 28.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 29.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 是实际情况。 30.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 31.往往:古,到处,如“墙往往而是”;今,相当于“每每”“常常”。 32.颜色:古,脸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今,色彩。 33.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34.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 功,开始存在。 35.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子洗马”;今,给马洗身。 36.告诉:古,申诉苦衷,如“则告诉不许”;今,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37.区区:古,拳拳之情,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今,数量少,不重要。 38.形容:古,形体容貌,名词,如“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今,动词, 描述。 39. 细作:古,侦察军事情报的人,名词,如“孔明急唤细作问之”;今,小 气,吝啬,形容词。 40.方面:古,独当一面,如“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意”;今,事情或 事物的一面。 41.野马:古,春天林泽间的雾气,如“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今,野生动物的一种。 42.果然:古,饱的样子,如“适莽苍者,三 而反,腹犹果然”;今,与事实 相符。 43.春秋:古,一年,如“蟪蛄不知春秋”;今,春天与秋天。 44.虽然:古,虽然这样,如“虽然,犹有未树也”;今,连词。 45.舅姑:古,公公婆婆,如“既而将诉于舅姑”;今,舅舅和姑姑。 46.流涕:古,流眼泪,如“言讫,嘘唏流涕”;今,流鼻涕。 47.妻子:古,妻子和儿女,如“兄弟妻子离散”;今,只指妻子,不指儿女。 48.布衣:古,平民,如“布衣之交”;今,棉布作的衣服。 中国:古指中 原,如“莅中国而抚四夷”;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49.殷勤:古,感情深厚,如“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今,热情而周到。 50.亲近:古,皇帝亲近的侍从,如“左右亲近不为一言”;今,亲密而周到。 51.卑鄙:古,地位低,见识浅,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品德低下。 52.便宜:古,方便,适合,如“可以便宜从事”;价格低廉。 53.不过:古,不超过,如“从此道之吾军不过二十里”;今,表转折的关联词。 54.多谢:古,多多劝告,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今,很感谢。 55.逢迎:古,迎接,如“蹑履相逢迎”;今,奉承,拍马。 56.故事:古,旧事,前例,如“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今,用作讲述对象的 事。 57.交通:古,交错相通,如“叶叶相交通”;今,运输业总称。 58.绝境:古,与外界隔绝之地,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走投无路之 处。 59.可以:古,可以靠,可以用来,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今,能够。 60.烈士:古,有志于功业的人,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为正义牺牲 的人。 61.亲戚:古,父母兄弟等亲属,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今,有婚姻关系、 血缘关系的成员。 62.穷困:古,窘迫,走投无路,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贫穷困苦。 63.身体:古,亲身体验,如“身体力行”;今,躯体。 64.首领:古,头颅,如“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今,集团领导人。 65.无论:古,不必说,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今,条件连词。 66.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如“牺牲玉帛,弗敢专也”;今,为正义而 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 67.响应:古,像回声一样应和,如“天下云集响应”;今,用言语行动来表示 赞同、支持某倡议、口号等。 68.宣言:古,扬言,如“(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今,宣告, 声明。 69.以为:古,把„„当作,如“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今,认为。 70.因而:古,趁着,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今,表结果连词。 71.于是:古,在(到)这,如“不能进于是”;今,表承接。 72.约束:古,盟约,如“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今,限制。 73.指示:古,指出,给„„看,如“璧有瑕,请指示王”;今,上对下申明处理 问题的原则 和方法。14 文言文解题思路 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语境定义法  联想印证法 方 法 示 例 课本联 想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 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 过的实词,举一反三,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 迁移。 2015 年山东卷中“军皆定次,将乃就舍”一句,若判断“次”的 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一句中的“次”,意为“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 双音联 想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 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联想双音节词 来推断。 2016 年天津卷中“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一句,若要判断“罹” 的含义,可以联想到双音节词“罹难”(遇灾、遇险而死),解释 为“遭遇、遭受”。 成语联 想 不少成语保留了词语的古义,可以借助比较熟悉 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文言实词含 义。 2015 年福建卷中“会合不可以期”一句中的“期”,可以联想到成 语“不期而遇”,解释为“约定”。  句式推断法  语法推断法   考点三 常考的 4 种文言句式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类 型 例 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用判断词“是”(或否定判断词“非”)直接判断。 非我也,兵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非死则徙耳。 用其他判断词表判断。 这些词有“乃”“即”“则”“皆” “诚”“为”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天下者,高祖天下。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采用“……者,……也”方式的判断。 又有“……者,……”“……,……也”“……,……者也”的变 式。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语意上主谓直接判断,又叫“无标识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类 型 例 句 “于”字句: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见”字句:见+谓语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于”句:见+谓语+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受”字句:受+谓语+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15 “为”字句:为+动词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所”句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无标志句 感斯人言。  省略句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类 型 例 句 省略主语 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 省略谓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省略宾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  倒装句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总称为倒装句,主要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掌握这些变式句的特点,有助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 类型 例句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 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唯……是……”句。 唯余马首是瞻 宾语 前置 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 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定语 后置 中心语+数量定语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动词+以+宾 申之以孝悌之义。 动词+于+宾 能谤讥于市朝。 状语 后置 形容词+于+宾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断句题的思考角度  思考名(代)词  思考对话标志  思考常见虚词 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乎16 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句中的关联词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  思考文言句式 判断句 “……者,……也”“为、乃、即、则” 被动句 “为……所……”“受……于……”“见……于……” 反问句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固定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  思考结构特点  概括分析  5 大比对角度、 10 个命题设误点分类例析  比对人物 误解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命题 设误 张冠李戴 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 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 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比对时间、地点 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命题 设误 空间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比对 方法 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比对关键词语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迷惑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命题 设误 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 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 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命题 设误 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 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 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比对关系 改变因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 其他关系。命题 设误 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 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 方法 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的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 是否恰当。 翻译六方法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 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 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17 “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 ② 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 ② 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 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 ④ 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 ⑤ 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⑥将固定句式和判断句被动句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 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 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③主谓倒装 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删”即把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偏义复词中无 实意的字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如《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句中的“夫”为助词,引起下文,无实义, 翻译时需删去。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以”等,从而使句意完整。如《游褒禅山记》“入之愈 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一句中“见”后省略了宾语“景象”,翻译时应该补充完整。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 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 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 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