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一历史下学期线上月考试题(河北易县中学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03312218103924.docx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20届高一历史下学期线上月考试题(河北易县中学含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 A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礼记.月令)载:季夏之月(六月),都说烧草取灰或沤草使腐用作肥料。 深耕、施肥、粪种、来年再获。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是( ) A.独立发展 B.农牧结合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2.《管子●乘马第五)在描述农业生产时写道:“把土地折算分租,实行 分户经营,可以使农民自身抓紧农时。这样,他们就能晚睡早起,父子兄 弟全家关心劳动,不辞辛苦地经营。”这一经济思想( ) A.推动了租佃关系的确立 B.是在变革生产组织方式 C 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 D.是要废除土地国有制 3.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 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 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C.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 D.小农经济的阻碍 4.“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大抵杭城 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和宁门权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 不买卖者。”材料反映的是 ( ) A.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 B.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 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 5.宋史专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物质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 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 的是 ( ) A.“草市”开始出现 B.“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C.工商业市镇在全国大量出现 D.形成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6.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 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城市商业发展繁荣 C.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 D.区域长途贩运兴盛 7.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 -20 世纪中期,中国人口、耕地面积和 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 要原因是( ) A.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 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8.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 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 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 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 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洒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9.据湖南口岸贸易情形的记载:“自近年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洋 纱一纵,尤为畅销。业此者现有四十五家,而每日所获,各不下三四百 金。惟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这说明 ( ) A.近代民族纺织业发展缓慢 B.本地棉花价廉难销售 C.洋纱占据中国大部分市场 D.自然经济进--步解体 10.有史学家注意到,苏南地区毗邻上海,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 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甚至“村 镇收租之家,至其时,积布累累,问之,则皆佃者之穷而无告以布当钱米 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苏南缺乏近代民族工业 B.苏南地区小农挣扎求生 C.苏南没受上海开埠影响 D.苏南经济结构几无变迁 11.在近代中国,这场运动“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 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 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属于这场运动的企业 是( ) A.发昌机器厂 B.汉阳铁厂 C.大生纱厂 D.沈阳机床厂 12.“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 都良。”这首近代上海的竹枝词反映的是. ( ) A.洋务运动中兴办近代军用企业 B.中国扭转了对列强的贸易逆差 C.列强控制中国水上运输局面被打破 D.晚清政府成功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13.《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 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人中国之货物一体办 理,自应享优例豁除。”可见,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之一 是( ) A.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B.民族工业缺少技术优势 C.战争对经济环境的破坏 D.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榨 14.根据南京国民政府经济部的报告,在国统区 3700 余家工业中,官营 占资本总额的 69%,民营只占 31%。在宋家控制下的雍兴实业股份有 限公司...到 1942 年,它的已开工纱锭占大后方全部纱锭的 1/4 强.这反 映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 ) A.封建主义 B.帝国主义 C.官僚资本主义 D.政局动荡 15.“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 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 一制度的实行 (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6.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 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 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 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 其描述反映的是 (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 D.家庭承包责任制 17.“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 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 据,可以说明( ) A.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 B.大跃进的“浮夺风” C.“文革”的严重错误 D.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18.中共中央在 1962 年通过的“农村十六条”中指出:“人民公社社员 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 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中央制定这一-政策是为了 ( ) A.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 B.减轻农民负担 C.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D.改革经济体制 19.经济学家顾准认为新中国在某次大饥荒之后,由于“贯彻了一系列 正确的政策措施。1962 年各地蔬菜供应大增,1964 年肉蛋鱼供应大 增,油菜籽和蔗糖成信增产”。这里“正确的政策措施”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B.“农业合作化”的政策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 则;1987 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 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的体制。”上述认识的变化反映出( ) A.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基本建立 B.党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做出了最科学的论断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人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 21.中文月刊《遐迩贯珍》在 1854 年第 12 号的开篇中说:“西方之国, 买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皆藉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益。苟中 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其意在说明报纸具有 ( ) A.信息速递功能 B.娱乐教化价值 C.政府喉舌功能 D.商业广告价值 22. 19 世纪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 日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 为尚....材料说明( ) A.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开始于 19 世纪末 B.当时社会时尚有崇洋媚外的倾向 C.西方生活方式已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D.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3.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 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 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 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 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 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 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24.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 ( )A.从国外传人走向自主制造 B.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 C.向海陆空立体发展 D.向机械牵引力演进 25.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 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 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26.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任何的西方人在丝绸纺织上能超 过古代中国人,中国古代获得“丝国”称号是( ) A.商周时期 B.西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27. 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 这一变化表明 ( ) A.土地制度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B.土地从国家所有彻底转变为私人所有 C.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了完全分离 D.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产 28.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牒”,作为转 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方可买 卖。这一规定( ) A.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C.反映了土地转让制度化 D.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 29.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的含 义是( )A.大批洋货涌人中国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企业取代 D.封建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30.《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最痛心的条款就是五口通商,认为洋人 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防不胜防,现.在他们更可以横行天下,文人 优国者也莫不以此为华夏巨侮。然而到了清末,统治者发现通商口岸 无一例外都繁荣起来,于是又主动要求增开商埠。清廷前后态度的巨 大迥异反映了( ) A.列强对华侵略放松 B.中国近代化渐成潮流 C.列强资本输出减少 D.中国半殖民地化受阻 二、非选择题(共 2 小题,第 31 题 22 分,第 32 题 18 分,共 40 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材料二:“杭州(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 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中国商业简史》 材料三:图中描绘的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 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 着 一 座 观 音 庙 和 一 栋 五 层 的 镇 海 楼 。 (1)材料一-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从中你可以获得哪 些历史信息? (4 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4 分) (3)材料三中所示的十三行在当时行使怎样的职能?它实质上是哪一 政策的产物? (4 分) (4)根据所学知识,从政府管理商贸活动的角度,分析宋、清时期的不同, 这对海外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从中应吸取怎样的教训? (10 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 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据时人(1846 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 近 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 纱 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三: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 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荣宗 敬和荣德生号称“面粉大王”。荣氏兄弟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 礼遭到当地士绅反对。1914- 1918 年,五年间注册设厂 183 个,数量远 超以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 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 摘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 世纪)80 年代初以农村改革 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 80 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 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新阶段....新阶段.是 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怎样的基本经济思想?试谈这- -政策对 明清时期的中国经济造成了哪些消极后果? (6 分) (2)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近代中国经济出现怎样的变化?从材料二看导致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 分) (3)材料三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曲折发展的命运对我们有何启示? (4 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演变历程。(4 分)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