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五中2020届高一历史下学期线上练习题(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襄阳五中2020届高一历史下学期线上练习题(有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法国 1:28 德国 1:32 英国 1:57 俄国 1:107 2019-2022 届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测试(3.1)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1915 年 5 月 7 日,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遭德国潜艇击沉,遇难中有 128 名美国人。英国政府 立刻动员各种力量在各个中立国家不断报道该事件。英国的举动( ) A.促使美国迅速做出了 参战决定 B.有利于英国海军夺回制海权 C.遏止了德国实施无 限制潜艇战 D.加剧了美德两国紧张的关系 2.下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A.法国在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 B.战争给欧洲带来巨大的人口伤亡 C.战争凸显了核武器的巨大杀伤性 D.俄国率先退出了一战 3.1918 年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写下了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测: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 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非凡预测”是指( ) A.社会主义革命兴起 B.民族独立运动高涨 C.殖民扩张愈演愈烈 D.世界人民渴望和平 4.下面是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原则”的内容节选 据此可推断( ) A.美国致力于维护公理与和平 B.战后世界贸易空前繁荣 C.世界殖民体系日趋崩溃瓦解 D.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 5.1920 年,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宣称将在五年内建造 137 艘军舰,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大 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日本则公布了 规模巨大的八八舰队计划。据此可知美国( ) A.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有其必要性 B.成功拆散了英日同盟 C.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 D.成为国际联盟领导者的愿望落空 6.1918 年 12 月 22 日陈独秀评论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的屡次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是现在世 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 年 5 月 4 日他又评论说:“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的 ‘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上述评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遭到反对 B.列强同意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 C.列强签署《凡尔赛和约》,中国外交最后失败 D.美国参议院拒不批准《凡尔赛和约》 7.1929—1933 年,德国纳粹党党员的人数不断上升,由 15 万达到 100 万,其中 2/3 为职员、独立劳动 者和农民,1/3 为工人。这表明纳粹党( ) A.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B.代表工人阶级利益 C.得到下层群众支持 D.煽动民族复仇情绪 8.1939 年 8 月,苏德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更是宣布:“对于同它保 持外交关系的各国将奉行中立政策。”苏联的这一外交政策( ) A.体现了构建集体安全的原则 B.导致了苏联与英法互不信任 C.推动了法西斯国家走向结盟 D.解除了法西斯德国的后顾之忧 9.二战后期,美、苏、英三个同盟国家参加的某次会议,尽管存在着分岐,但至少在形式上还是就一些 问题达成了协议,如波兰与东欧问题,德国的前途问题,亚洲的战争问题,以及计划成立战后的 国际组织即联合国的问题。这次会议是( ) A.开罗会议 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波茨坦会议 10.“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 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上文引自( ) A.《四国条约》 B.《九国公约》 C.《开罗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11.1941 年 3 月,美国通过法案规定:总统有权为他认为对美国国防至关重要的国家生产和采购任何防 务用品,并可以向这样的国家以销售、转让、交换、租借等方式处置国防用品。这一法案说明美 国( ) A.正式宣布对德国的作战 B.着手援助困境中的苏联 C.倡导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D.改变了传统的中立政策 12.古雅典某政治家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建立了四百人议事会和新的雅典法院--陪审 法庭,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该政治家( ) A. 废除债务奴隶制 B. 用地域部落代替血缘部落 C. 实行陶片放逐法 D. 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13. 在梭伦改革前的贵族政治下,能够参加公民大会的,除贵族外,只有少数与贵族有关系的平民。 梭伦则规定,所有雅典公民均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拥有同等的表决权。这一规定 ( ) A. 调动了自由民参政的积极性 B. 必然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C. 利于制约和抗衡贵族权力 D. 促使贵族统治走向瓦解 14.商鞅自卫国入秦,宣讲法家理论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等发展战略,被秦孝公任命为 左庶长,支持变法。商鞅被秦孝公重用的关键在于( ) A.秦孝公下决心要变法图强 B.当时群雄并起争霸战争不断 C.变法主张迎合了现实需要 D.奴隶主贵族势力已普遍衰落 15.《商君书》说:“富贵之门必出于兵。”造成这一现象的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世卿世禄制 C.三公九卿制 D.九品中正制 16.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于国有害,并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这一措施( ) A.打击了旧贵族阶层特权 B.强化了人们的法律意识 C.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行 D.加强了国内的思想统一2 17.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 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18.以下三幅图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 ) A.改革须先从权贵中推行 B.改革者须有坚定不移的 决心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C.改革者应制定高明而 可行的改革方案 D.改革者要有义无反顾、勇于献身 的精神 19.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均田制下土地严禁买卖 B.不分男女,同等授田 C.未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20.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 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 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 目的是( )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21.《洛阳伽蓝记》成书于 6 世纪初,书中对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 详细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 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 B.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 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22.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 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作者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 A.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B.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产生离 心力 C.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 D.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 23.梁启超评价我国古代一位改革家的改革时说:他推行的一些措施与近代西方的一些方法极其类似。 其中某项措施“颇有类于官办之劝业银行”……某项措施“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他评价 的是( ) 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庆历新政 D.王安石变法 24.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 题他颁行了( ) A.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B.募役法和保甲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25.苏轼曾评论王安石变法:“熙宁(宋神宗年号)以前……诸役人常苦逆送,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 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阙(耽误)事。”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 ) A.市易法 B.募役法 C.保甲法 D.均输法 26.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 A.私田出现——均田制 B.商贾囤积——市易法 C.边防危机——将兵法 D.土地兼并——免役法 27.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 年梁 启超撰写《王安石传》,自此,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这一变化说明( ) A.王安石综合成就较高 B.时代背景影响历史评价 C.认识历史要全面客观 D.个人立场决定历史认识 28.16 世纪 60 年代,英国兴起了清教徒运动,提出“一切信徒皆教友”的思想,要求废除华美仪式, 提倡建立“简化”“廉价”的教会。这实质上反映了( ) A.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增长 B.封建世俗势力极力争夺教权 C.清教徒主张实用和进取 D.英国国教腐败引起教徒不满 29.图 4 是 17 世纪 30 年代荷兰画作《阅读的老妪》,图中老妪阅读的是荷兰语版本的圣经。由此可推 知,当时荷兰( ) A.浪漫主义艺术盛行 B.世俗生活较为安逸 C.市民文学大量创作 D.新教教义得以传播 30.“教士们越来越珍惜(德意志)这种一盘散沙的局面。他们奔走于各个领域,在皇帝专业户哈布斯堡 家族内部频繁走动,不停地为这种散乱的局面推波助澜。因为他们明白,一旦这一块土地上出现 一位独掌大权的国王或者皇帝,他们的好日子就到了尽头!”教士们此举( ) .旨在削弱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B.不利于德意志分裂局面的结束 C.缓和了罗马教会与王室的矛盾 D.有利于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 31.“无需罗马教廷特权,(本地)教会对上帝的信条拥有定义的权力。国王为教会最高首脑,有责任促 进基督教信仰的虔诚,有责任维持王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宁。”该材料出自( ) A.《九十五条论纲》 B.《基督教原理》 C.《大宪章》 D.《至尊法案》3 32.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 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对此理解正确的 是( ) A.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 B.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 C.沙皇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 D.沙皇主张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 33.俄国作家恰达耶夫是十二月党人的杰出代表,他在 1837 年的著作《疯子的辩护》中写道:“热爱祖 国是美好的,但还有更为美好的事业,这就是热爱真理。”这里的“真理”是指( ) A.歌颂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B.总结克里米亚战败原因 C.称赞工业革命带来财富 D.批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34.历史学家田口卯吉曾于 1883 年发表《时势论》中指出:“□□一旦进入内海,海内之人民开始知道 强国横行于海外……皇国不得安,王室不得贵。德川氏威严不得保,士农工商求俸禄安息而不得。”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黑船 B.鸦片 C.兰学 D.报纸 35.1877 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 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据此可知( ) A.天皇保守引起士族不满 B.明治维新缺乏群众支持 C.武士地位低下被迫反抗 D.改革深入损害武士利益 36.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于是,政府着手 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 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他认为 1861 年改革主要是由于( ) A.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B.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C.调动农奴生产积极性 D.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37. 有学者指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保护民族经济、与外资作斗争和建立独立自主工业技术体系 的发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则是自由贸易、在国内市场“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强的 发展道路。这最终决定了两国在甲午战争中截然不同的命运。该学者认为国家命运取决于( ) A. 发展战略观的选择 B. 所处社会形态的差异 C. 国际大环境的优劣 D. 对外经济联系的强弱 38.清制,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方可向皇帝上奏折。1898 年 9 月 2 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士民有上书 言事者,著赴都察院呈递,毋得拘牵忌讳,稍有阻格。”该上谕反映出( ) A.清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B.变法鼓励官民上书言事 C.百日维新受到军机处阻挠 D.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9.《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 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40.1898 年 8 月,光绪皇帝曾在谕旨中指出:“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 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光绪皇帝指出的这种现象( ) A.导致汉族地主阶级开始兴起 B.强化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 C.反映了低层群众对清廷不满 D.是政治改良失败的重要原因 二、非选择题(共 2 题,40 分) 41.(20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 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丈轨表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 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 均天下所据,陛下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二 材料三 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 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 材料 四 下图反映了孝文帝改革时的措施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理由(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的主 要目的是 什么?(10 分)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措施?分别指 出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 (6 分)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4 分)4 42.(20 分)世界主要大国的态度、行为对二战爆发和结束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 料一 我们认为昨夜签订的协定……构成两国人民愿望永不再投入彼此之间战争的象征。我们业 已决定采取协商的办法来处理可能有关我们两国的一切其他问题……从而对欧洲的和平作出贡 献。 ——《英德宣言》(1938 年 9 月 30 日,慕尼黑) 材料二 他(希特勒)还同尚未准备好与德国作战并对西方失去了信心的苏联达成了协议。苏联正想 吞并波兰、波罗的海诸国和芬兰的部分领土。在希特勒入侵波兰时,苏联也发动了他们自己践踏 《凡尔赛和约》的战争。 材料三 出席会议的各大国同意如下: …… ——(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第三版)》 (四)注意到“霸王战役”应于 1944 年 5 月发动,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此项战役应在登陆器 材的数量允许的比例范围内着手准备。 (五)三国军事参谋官员鉴于欧洲的战役一触即发,同意 从此须继续密切联系。 …… ——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1943 年 12 月 1 日) (1)请写出材料一中“协定”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协定是否“对欧洲的和平作出贡献”? (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愿意与希特勒达成协议的原因。(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及该会议对打败德国法西斯的重要贡 献。(8 分)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