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
地理试题(选修)考试时间一小时
第Ⅰ卷(选择题 共 60 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下图,完成下面 1-3 题。
1.图中各地,位于中纬度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2.下列有关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位于(20°E,50°N) B.②地以南位于低纬度地区
C.③地以东为东半球 D.④地所在经线,常被视为国际日界线
3.图示中互为对跖点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②—⑤
如图为手机软件 Yahoo weather 的截屏图,读图完成 4~5 题。
4.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
A.北半球,东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西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5.此时,下列地理现象可信的是( )
A.赤道附近物体正午影子达到一年中较短时段
B.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C.南极地区的极昼范围在扩大
D.北京白昼达到一年中较长的时段
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但其岩石并不是大理岩
(碳酸盐),而是花岗岩。左下图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球状风化)景观图,右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 6~7 题。
6.左下图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右下图中( )
A.甲 B.乙 C.丙 D.丁
7.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黄山以花岗岩为主体,多奇石飞瀑。花岗岩是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读
“黄山飞来石景观图片”,回答 8~9 题。
8.黄山地区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地表所经历的内外力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9.研究发现,黄山“飞来石”的成分和山体整体相同。“飞来石”造型独特
的成因可能是( )
A.流星体陨落地面形成 B.外力风化、侵蚀而成 C.地壳褶皱隆起而成 D.流水搬运至此堆
积而成
读某河谷剖面图,回答 10~11 题。
10.该河谷()
A.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 B.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C.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 D.右岸侵蚀,左岸形成沙
洲
11.图中()
A.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①②
B.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C.沉积岩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D.甲地适合聚落的发展
12.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向斜成岭,背斜成谷 B.地质基础很不稳定
C.②地有可能找到石油 D.②处比③处岩石坚硬
图 6 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 13~14 题。
图 6
13.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地质构造,对应正确的是
A.甲——褶皱 B.乙——山岭 C.丙——谷地 D.丁——向斜
14.形成甲处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挤压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变质作用
图 3亚欧大陆 36°N 到 46°N 之间的阿尔卑斯山、大高加索山、昆仑山等众多名山,都盛产
优质矿泉水,被誉为“世界黄金水源带”。昆仑山脉玉珠峰北麓海拔 6 000 m 的雪线之上,冰
雪慢慢融化,渗入岩层,形成优质的雪山矿泉水。据此回答 15~16 题。
15.“世界黄金水源带”的形成原因有( )
①纬度高,全年气温低 ②有高大山脉分布 ③降水丰富,年积雪量大 ④森林覆盖率
高,利于水体净化 ⑤山地冰川广布,逐渐消融
A.①② B.③④
C.②⑤ D.④⑤
16.昆仑山的雪山矿泉水( )
A.水源主要来自太平洋
B.水源地将随全球变暖海拔降低
C.补给依靠江河、湖泊
D.由冰雪下渗经过滤和矿化形成
如图为北太平洋部分海域示意图,读图完成 17~18 题。
17.下列表示①③两处洋流流向及其附近海域等温线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丙、丁
18.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性大渔场最有可能位于①④海域之间
B.洋流②延长了上海至旧金山的船只航行时间
C.洋流③利于污染物向北扩散,加快净化速度
D.洋流④对北美西岸地区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二、 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2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全选对者得 3 分,选错、少选或不选均不得分。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纬度四地在连续两个月时间内白昼长度变化曲线图,a 月早
于 b 月。读图完成 19~20 题。
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 a 月初,②地月初的昼长约为 3 小时
B.从 a 月到 b 月,四地的白昼越来越长
C.③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大于②地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全年昼夜平分
20.若 a、b 两月在上半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地处于北半球,④地处于南半球
B.①②③地处于南半球,④地处于北半球
C.a 月是 1 月,b 月是 2 月
D.a 月是 3 月,b 月是 4 月
如图为某地地层分布图,读图完成 21~22 题。
21.关于图中岩层①②③④新老关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早于③ B.②晚于①
C.③早于④ D.②晚于③
22.岩层①②③④中不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城市化的进程大幅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生态。学者在进行城市化、下水道普及率以及径流
量的相关分析研究时,将三者之间关系归纳如图 1。图 2 是镇江海绵城市建设示意图。读图
回答 23~24 题。
23.根据材料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的径流量下,城市化程度愈高,下水道的普及率愈低
B.相同的城市化程度之下,下水道普及率愈低,径流量愈大
C.下水道普及率与径流量呈现负相关
D.相同的下水道普及率之下,城市化程度愈高,径流量愈大
24.镇江海绵城市建设起到的作用有( )
A.地表径流增加 B.下渗增加
C.水汽输送量减少 D.调节雨洪和利用雨水
如图为某海域表层海水年平均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25~26 题。
25.甲处洋流为( )
A.寒流 B.暖流
C.中低纬洋流 D.中高纬洋流
26.甲处洋流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降低沿岸气温湿度 B.形成世界著名渔场
C.降低海运能源消耗 D.加快污染净化速度
三、 综合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计 40 分。
27.读局部经纬网图,完成下列问题。(1)甲、丙的地理坐标分别为:甲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
(2)甲、乙、丙、丁四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_,位于高纬度地区的是________,位
于温带的有________。
(3)甲位于乙的________方向,丙位于甲的________方向,某飞机由甲飞往乙,沿最短
路线,合适的航向为__________________,其最短距离应________(小于、等于、大于)2 220
千米。
(4)丙、丁之间的距离________(小于、等于、大于)丙、乙之间的距离。如果乙、丁之
间的图上距离为 2 厘米,那么该图的比例尺为________。
28.读图,回答问题。
(1) 请 在 图 中 的 线 段 中 标 上 箭 头
_________(时针方向),用以表示出该地区
的水循环过程。
(2)若图中山脉的最高峰为 5 000 m,请指
出图中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
(3)如果该地区位于欧洲西部(全年温
和湿润),请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
(4)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9.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
(2)①②③④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________,来
自地球外部的有________。
(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
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
(4)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
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5)简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30.读“洋流模式图”,回答:
(1)该海域若是大西洋,则以②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洋流的
名称分别是:a 、b 、c 、d 。
(2)该海域若是太平洋,则洋流 AB、CD 的性质分别是
、 ,其中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3)在实际大洋中 A、B、C 海域易形成大渔场的是 ,形成原因
是
(4)A、B 两海域中,不利于海上航行的是 ,原因
是 。
班级 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拍照上传班级微信群)
地理试题答题纸
三、 综合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计 40 分。一空一分
27、(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_________(时针方向)
(2) 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 水 循 环 环 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气 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