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D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指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来增加亩产量,故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来提高亩产量,没有强调劳力的作用,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农业经验的积累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来提高亩产量,没有体现全仗辛苦劳作,故C选项错误。
2.C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以前的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人口稀少,而长江以北地区经济开发程度高,人口较为密集,可见西汉时期疫情的地区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流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C选项正确。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统治相对薄弱,北方也并非战乱不断灾害频繁,其他选项都与这种疫情分布状况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体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如东汉末年、安史之乱等时期下降,而唐朝前期、北宋时期和明清等时期上升,说明经济指数发展变化主要受政治形势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图片中东汉末年、隋朝末年和安史之乱等历史时期并没有明显的土地、赋税政策变动,AB两选项错误;自然灾害会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指数,但在生产力水平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并不是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因素,D选项不符合题意。
4.C根据材料“将粮食看成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农业才是本业”“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等信息可知,材料中每个人都提到了粮食、农业相关的词汇,都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反映了在古代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是部分先秦思想家强调农业重要性的主张,没有体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是指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的发展,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工商业的社会作用是否被忽视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5.B根据材料,东汉时期的田庄里有多种农副业和工商业活动,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这一自然经济特征说明田庄经济具有封闭性,B选项符合题意;田庄里多种生产、经营,不能说明其是割据一方的势力,A选项错误;田庄里的多种经营并不能得出当时“土地兼并”盛行,C选项错误;中央政府统治力量的薄弱,和农庄产品多样、行业齐全无关,D选项不符合题意。
6.B
据材料“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可知,广东佛山罗定山区的冶铁厂规模大,生产分工明确,①、②正确;据材料“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20余板那么利嬴,得8、9板那么缩”可知,生产以出售产品赢利为目的,③正确;据材料“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中反映的特征判断,采纳雇工经营,④正确;采纳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出现于鸦片战争后,⑤与材料不符;故选B;A、C、D错误。
7.A结合所学可知,在16世纪以前,中国的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一直领先世界,故选A;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排除B;明朝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排除C;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排除D。
8.C依据材料可知,明代中叶,士大夫家族、内阁首辅徐阶皆从事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工商业,这与传统的士农工商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出此时期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弛;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中叶士大夫从事工商业活动,无法得出这些工商业活动中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明代中叶士大夫从事工商业活动,并未涉及庄园经济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C据材料“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可看出材料中体现的是通过推行抑商政策“……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其目的是维持社会势力的平衡,C正确;据材料“非独为利入也。……”可知,不仅要增强国家赋税收入为目标,而且要“……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故A片面;据材料可知,推行抑商政策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B不符题意;材料的“……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其是防止地方势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D说法错误。
10.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帮是明清时期“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形成的特殊经济现象,D项正确;春秋战国、唐朝和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均没能形成材料中所叙述的“松散的自发的商人群体”,ABC三项错误。
11.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奉行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因此商人都不愿意扩大再生产,而会将财富用以购买土地,转变为地主,故选A。政府对民间放高利贷的行为是严厉禁止的,它不属于稳定的收益手段,排除B;CD两项均是政府抑制发展的行业,与A
项相比均非最佳选项,排除。
12.C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北方与南方的联系,南方重要城市扬州及越州漕运地位提高,C项正确;对市实行时空限制与政府设市令均于加强对商业管理的措施,并非因果关系,排除A项;汉代已经开通陆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战国时期秦国李冰开凿了都江堰,排除D项。故选C
13.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反映了土地转换的频繁,土地私有化日益加强的趋势,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故A错误;均田制实行于北魏至唐朝前期,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农产品商品化的信息,故C错误。
14.C据材料可知,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侧重于政治理论有明显不同,而是从经济角度论证符合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道德价值观,故选C;理性主义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A;英国政治体制建立是在17世纪,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西方国家的全球扩张兴起于新航路开辟之后,D项表述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论证了‘商业社会’的道德基础,确立起了以‘自利’为中心的现代道德观”,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5.B根据“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整个地球的外形首次被确定和绘入地图”可知,材料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肯定了欧洲的殖民扩张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故选B;新航路的开辟后,西方国家开始了殖民扩张,A项表述错误,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6.D英国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并拦截贩卖奴隶的船只和将截获的奴隶放归自由,不论出于什么样的意图,实际上都蕴含了人类历史进步的方向,故选D项;英国的行为只能说明其放弃了奴隶贸易,而不能说明放弃了殖民扩张,排除A项;此时奴隶贸易制度并没有彻底消失,“彻底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此时正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奉行的是自由主义政策,英国的行为是自由主义政策的表现,而不是重商主义政策,排除C项。故选D。
17.B
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欧洲的“商业革命”,造成欧洲航路中心的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丧失了区位优势,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为佛罗伦萨等地的毛纺织生产量下降, 故B符合题意;1494年法国的入侵,引发了法意数十年后战争,对意大利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破坏,但不是意大利经济持续衰退的主要原因,故A不符合题意;海外殖民地的缺乏和英国毛纺织业的竞争只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D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海外贸易航线,中国和许多国家发生了贸易往来,可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D选项正确;“唯一港口”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排除;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B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提及白银的产地,C选项排除。
19.B英法战争时期,英国属于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法国仍然属于封建君主专制,故体现“制度优势”,英国战胜荷兰是工业资本战胜商业资本表现,故B项正确。英西战争时期,两国都属于封建君主专制,故A和D项错误。法荷之间没有发生,故C项错误。
【点睛】英法七年战争是指1756年~1763年间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争夺殖民地及欧洲霸权的战争。引起这场战争的矛盾极为错综复杂,起决定作用的是英法之间争夺海外殖民地的冲突和普奥之间争夺霸主地位的冲突。俄国企图遏制新兴的普鲁士并扩大自己在西方的领土,也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英国主要发挥海军优势,全力争夺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在这次战争中,英国获益最大,从此成为海上霸主。法国受到削弱。
20.A根据材料“政府把承建公司对铁路享有的专利权限延长至99年”“对40多家铁路公司进行干预融合,合并为6家大的铁路公司”等信息可知,19世纪中期,法国政府干预铁路公司进行调整,有利于铁路事业的有序发展,推动法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通过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巩固法国共和政体的稳定是通过1875年宪法,并且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法国铁路运输业方面的调整,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法国政府对铁路运输业方面的调整,没有涉及生产组织方面的变革,故D选项错误。
21.D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经验与技术的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才是科技理论与技术的结合,排除①。英国手工工场日益兴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条件,②正确;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排除③;英国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④正确。故答案选D。
22.B根据材料“1871年4月”“科学的完整的教育”“职业教育”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现代工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材料“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体现了法国政府确定这些原则的目的是提高法国国民整体素质以适应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发展,因此材料内容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教育的实用性,而非理性主义,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对国民素质的客观要求,两者的举措不过是顺应时势,并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票共和”指的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材料中的“1871年4月”及“巴黎公社”等信息不符,故D选项错误。
23.A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商业革命,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属于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是商业革命的成果,故A正确;垄断组织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垄断组织强调的是行业垄断,与材料所述无关,故B不正确;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想出现,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商业革命,故C不正确;新航路开辟的主导力量是封建专制政府,故D不正确。
24.C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力等新兴的重工业部门占据了工业的主导地位,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传统工业并未逐渐退出社会,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D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5.C从图示可以看出以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使用率下降主要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与蒸汽机的改良无关,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与这种现象有关,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点睛: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此类历史试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
26.(1)原因: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较高;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鼓励等因素使得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小农经济就能运作,故其运作成本低。
因素:天灾等自然灾害;战争和社会动乱;国家经济政策和赋税政策。
(2)新趋向:由男耕女织到小农.小工、小商一-体 化趋势。
积极作用:宋代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多样化营生方式的选择,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同时对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1)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较高;古代农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政府鼓励如重农等因素回答小农经济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结合所学可从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小农经济就能运作的角度回答其运作成本低。
因素:本问可从天灾等自然灾害;战争和社会动乱;国家经济政策和赋税政策等方面回答。
(2)新趋向:据材料“当时农户一遇农闲,他们便进入市场,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只要有条件,有机会,他们无不为之”可知,宋代个体小农除从事种植业外,还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即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明显。
积极作用:本问可从宋代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多样化营生方式的选择,拓宽了小农营生途径,同时对缓解宋代人多地少的压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四民界限,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角度回答。
27.(1)说明: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历史现象:材料二反映了英国进口的工业原料和食品多,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居“世界工厂”的地位。关联: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工厂制度在英国广泛确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②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大肆对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3)分析说明: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工业生产落后;中国近代遭受西方侵略,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经济技术落后。
【解析】
(1)说明:根据“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爱迪生发明的电报机首次展出”得出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看出,英国进口的商品工业原料和食品多,出口的商品工业制成品多,说明英国居“世界工厂”的地位。关联:可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英国大肆对外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等角度分析回答。
(3)分析说明:根据“中国馆的展品仍是中国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工艺品”,可从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工业生产落后,中国近代遭受西方侵略等角度分析总结。
28.(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大量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发展及其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工商皆本、趋利经商风气的滋长等。(其它言之有理的表述亦可)
(2)相同之处:由尚俭到奢靡。
主要不同影响: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原因:中国明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等影响;欧洲则是新航路开辟、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思想盛行以及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等影响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经济、生产关系、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等方面,分析明朝中后期社会风尚嬗变的原因。
(2)相同:根据材料一中“明朝前期,消费呈现尚检、务实特征”,“中期以降,消费发生嬗变,凸显奢靡之风尚”等信息,对照材料二中“18世纪消费竞争……表现形式就是对时尚的追逐和竞争”,可知明朝中后期与16-18世纪欧洲消费变化的相同之处在于由尚俭到奢靡。不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的消费变化没有促进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而欧洲则加速了封建制度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东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外交政策与活动等方面,分析中国明朝和16到18世纪欧洲奢靡消费观念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