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归纳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语文下册文言文《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点归纳

ID:246489

大小:61.5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0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知识梳理 一、作家、作品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 ,晚号 半山 ,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王荆公 。抚 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洋村),北宋杰出的 政治家 、 思想家 、 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 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 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 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 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 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 《临川先生文集》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 驳论 名篇之一。 二、字词梳理 (1)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主安石的回信。 (2)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 (3)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蒙,受。 (4)游处:同游其处、交往。 (5)每:常常。 (6)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 (7)强聒:唠叨不休。聒,说话声嘈杂。 (8)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 (9)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 三千字。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10)辨:同“辩”,分辨。 (11)重念:又想。 (12)视遇:看待,对待。 (13)反复:指书信往返。 (14)卤莽:粗疏草率。卤,同“鲁”。(15)具道所以: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16)尤在于名实: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 (17)天下之理得矣:天下的大道理就清楚了。 (18)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都是司马光信上指责的话。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 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 受。征,求。 (19)以谓:以为,认为。 (20)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 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人主,君主。 (21)不为:不能算是。 (22)举:施行。 (23)辟邪说,难壬人:批驳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辟,批驳。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 献媚、惑众取宠的人。 (24)前:预先。 (25)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26)非一日;不是一天(的)事了。 (27)恤:顾念,考虑。 (28)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29)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30)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了巩固统治、避免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31)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32)非特:不仅。 (33)度:计划。 (34)度义而后动:考虑适宜就行动。义,适宜。 (35)是:认为正确。 (36)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37)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 (38)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 (39)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40)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之极。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不 任,不胜。区区,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 三、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粗鲁。 3.故今具道所以:“具”通“俱”,详细。 四、古今异义 1.故略上报。 古义:写回信。 今义:向上级汇报 2.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书信往来。 今义:多次重复。 3.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 古义:大吵大闹。 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4.故今具道所以。 古义:……的原因。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5.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6.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古义:谦词,用于自称。 今义:指小或少。 7.以致天下怨谤也。 古义:因而招致。 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 五、词类活用 1.以膏泽斯民:名词作动词,给予好处。 2.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巴结。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用作动词,做,从事,办理。 4.以兴利除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 六、一词多义 1.以 (1)故今具道所以:介词,因。(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因。 (3)以致天下怨谤:表结果关系,因而,因此。 (4)以授之于有司:表顺承关系,把。 (5)以兴利除弊:来,以便,用来。 (6)以膏泽斯民:来。 (7)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8)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承接连词,连接“助”和“抗”;来。 2.为 (1)不为侵官:算作,是。 (2)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3)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4)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介词,因为。 (6)守前所为而已:动词,做。 3.故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缘故,原因。 (2)故今具道所以:所以。 4.度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制度,法度。 (2)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名词,计划,主张。 (3)度义而后动:动词,考虑,揣度,估量。 5.事 (1)而议事每不合:名词,事情。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动词,做,从事。 6.则 (1)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那么。 (2)某则以为:却。 (3)则固前知其如此也:那,这。 7.理(1)而天下之理得矣:道理。 (2)为天下理财:治理,整理。 8.知 (1)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知道。 (2)则非某之所敢知:接受,领教。 (3)熟为汝多知乎:知识。 七、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加点的“为” 译为“是”表判断。 (3)胥怨者,民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于朝廷”作状语后置。 (2)受命于人主:“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3.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 4.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多”作定语后置。 八、参考译文 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 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 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 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 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 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 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 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 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 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得计。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 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 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假如 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末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 应当什么事也别干,只要墨守从前的老规矩就行,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见面,衷心想念和仰慕您。 九、文章结构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 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 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 心。 第一段: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 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 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第四段:作者自谦结尾。 十、写作特点 第一个特点,作为书信体议论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 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 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 第二个特点,论证方法多样。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反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一直接反驳, 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第二个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 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 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第三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 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 可悔故也”。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 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第三个特点,是气势磅礴,寓刚于柔。全文所以有压倒论敌的浩然正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立足 于理,理足则气势。二,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第三,擅用反语,如欲 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气盛言怡,铿锵有力,虽则全文傲岸之气,愤然涌出,强调坚持 改革的决心不可逆转,但语气相当委婉,柔中有刚,如比如说详细的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您或许能原谅我,结尾又说您批评未能帮皇上大有作为,那我知罪了,但让我什么也不要做,墨守常规就行,那我是 不敢领教的。这样做一方面照顾多年交往的友谊,一方面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正义立场。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