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一中 2019 级高一年级线上教学第二次阶段检测
历史试卷
满分:100 分 时间:90 分钟
一、选择题:(共 25 题,共 50 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一直到 1952 年,河北定县都没有一台大型农机具。1955 年,定县农民开始使用拖拉机耕地,
1958 年又开始使用柴油机和电动机灌溉农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国家以农业为经济建设中心 C.农村生产
关系的变革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2.阅读图《中国铁矿石原矿产量统计表》,统计表中产量出现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 )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颁布 B.八大的正确指引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3.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
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
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
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
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风阳县小岗村 18 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
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作者意在说明( ) A.边缘力量在
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 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 C.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
经济体制改革 D.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5.《春天的故事》这首歌里面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该句歌词所指的历史史实是
( )
A.中国改革开放起航 B.邓小平同志南巡及其讲话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6.1986 年《理论月刊》第 10 期载文《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党委书记工作的三个转变》,在国营
企业引起热烈讨论。国营企业实行“厂长负责制”的直接目的是( )
A.建立现代企业 B.加快中外接轨
C.增强企业活力 D.实行市场经济
7.“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圈”特殊在( )
A.政治制度不同 B.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不同
C.它与中央关系不同 D.权力大于其他省区
8.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有( )
9.从鸦片战争到“五四”前后几十年间,汉语吸收的外来词远远超过了延续千年的汉唐时期,其
借词的规模、范围、数量,都是空前的。诸如: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来复枪
(rifle)麦克风(mi-crophone)巴士(bus)咖啡(coffee)等等。这种变化说明( )
A.近代汉语因战争被逐渐欧化 B.近代社会变迁影响文化生态 C.西学东
渐有利于白话文改革 D.外来词与文化侵略同步形成
10.据时人记载,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
洋轿,衣有洋绉,帽有洋筒,挂灯曰洋灯,火锅名为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酱
油,颜料之鲜明者亦呼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这反映出,在鸦片战争后( )
A.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已经解体 B.洋货在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 C.上层社会以
享用洋货为时尚 D.社会风气中已出现崇洋倾向
11.近代的上海,社会经济生活和习俗发生着巨大变化,一位生活在 19 世纪末的上海人可能
看到的现象有( )
①上海轮船招商局开拓中国近代航运事业 ②信件可通过中华邮政的邮路传递到天津
③上海与北京之间通过无线电报传递信息 ④受新思想熏陶的青年开始反对包办婚姻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20 世纪初,上海首次出现了两辆从德国引进的汽车,很多人前往观看,人群中传来这样的
议论: “想不到我泱泱大国,竟然要用这等洋玩意儿,真是有辱国格!”这表明( )A.人们仍然有浓重的传统意识 B.汽车成为人们主要出行工具
C.近代上海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人们对外来侵略的顽强抵抗
13.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
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
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
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14.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出现的《中国日报》的“中国”二字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义,
《神州日报》的“神州”是中国的古称。还出现了《民报》《民呼日报》《民主报》等带有“民”
字的报刊。可见,这一时期的报刊( )
A.宣传民族民主意识 B.意在推动移风易俗
C.坚决反对外来侵略 D.符合民众文化需求
15.在 19 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发生在单个国家,到了 19 世纪后半期,世界性的
经济危机时有发生,这主要是因为:( )
A.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矛盾的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D.列强之间国际贸易冲突加剧
16.面对 1929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胡佛这样告诉他的秘书:“我们在萧条时期所遇到
的困难,百分之九十是由恐惧引起的。”这反映出( )
A.恐惧引起经济危机 B.政府不愿意承担反危机责任
C.经济危机程度较轻 D.政府未看到经济危机的严重
17.1931 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把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
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制造一些商品、多
买一些东西……”罗斯福新政中体现这一主张的做法是( )
A.银行复业 B.减少耕地
C.兴办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D.企业公平竞争
18.下图改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 B.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C.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
19.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 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
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 B.克服 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 D.缓解 20 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滞胀
20.1936 年,梅纳德·凯恩斯撰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立即在大危机后惊魂未
定的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革命。下列
不属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是
A.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放任 B.通过高福利来缩小贫富差距
C.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 D.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21.有人认为,20 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经济使漫无限制的自由与残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两者之
间长期存在着的矛盾得以解决,从而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到了一条健全的中间道
路。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①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②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③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④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2.1927 年,苏联的社会主义成分在工业中所占比重为 86%,在批发商业中占 95%,在零售商
业中占 65%。到 1934 年,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在国民收入中占 99.1%,在工业总产值中
占 99.8%,在农业总产值中占 98.5%,在零售商品中占 100%。由此变化可推知,苏联( )
A.继续部分实行新经济政策 B.逐渐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C.政权性质发生
了根本改变 D.社会主义工业化已经基本实现
23.1921 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
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
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为此,列宁主张( )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颁布《土地法令》
24.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
期的是( )
A.“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开垦、
开垦、再开垦” 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
埃政权的敌人” D.“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5.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
也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 ) A.用经济管
理代替行政命令 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节手段 C.建立高度集中的
经济体制 D.鼓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二、非选择题(共 3 题,共 50 分)
26.(16 分)近现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社会保障问题。
材料一 1933 年,在罗斯福的倡议下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案,拨款 5 亿美元补助各
州进行劳动救济和失业救济。1935 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是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的、以解
决老年和失业问题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立法。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很 快
。
——摘编自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 资金
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 房建
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 实行
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 一方
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1)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政府为发展社会保障采取的做法。(6 分)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西方国家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10 分)
27.(22 分)经济思想是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经济思想也是经济政策的先导。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欲于器用服玩之物,争尚华巧,必将多
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且愚民见工匠之利多于力田,必
群趋而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
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小民舍轻利而逐重利,故逐末易而务本难。苟遽然绳之以法,必非
其情之所愿,而势所难行。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如
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然可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
——《清世宗实录》卷五七
材料二 公元 15 世纪到 17 世纪,国际贸易开始真正具有世界性质并获得显著发展。在这 一时
期,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西欧各国封建自然经济不断衰落,商品货币经济取得了很大的 进步
,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地理大发现使西欧国家纷纷走上了向亚 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扩张的道路,广大殖民地国家被卷入到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范围和规 模空
前扩大,这一切使得国际贸易获得显著发展……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显著发展,资本原始积 累的
需要,新兴民族国家聚敛财富的需要,形成了早期的贸易保护制度,而与之相对应的理论
基础是重商主义。
材料三 1929~1933 年发生了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摇摇欲坠。当时,
害怕社会主义革命而又较有远见的资产阶级统治者和理论家为了挽救垄断资本主义制度,认识
到自由放任主义确实已经过时,只有将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才有希望。富
兰克林·罗斯福就是这样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是这样一位理论家。……
两者是不谋而合的。……他们的思想来自对一些特殊问题的研究,而这些特殊问题乃是在已经
过时的思潮之中达到技术上成熟的工商业体制引起的。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思想,根据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思想付诸实施后所造成的消极影
响。(5 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重商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什么。(6 分)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
出 16、17 世纪的西欧国家是如何“把各种重商主义的原则付诸实践的”。(6 分)试运用
全球史观加以评价。(2 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罗斯福与凯恩斯“不谋而合”之处是什么。(3 分)
28.(12 分)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每个时代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
1894—1911 年,我国共修建铁路约 9400 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 41%;
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 39%;国有铁路仅占 20%左右。列强按照各自的需要设计和修建
铁路,标准不一,造成了中国铁路的混乱和落后局面。
1912 年,袁世凯宣布“统一路政”,把各省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用以抵借外债,列强夺得
的路权达 13000 多公里。
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执政以后,以官僚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合资”的方式修建铁路,共
修建铁路约 15000 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有计划地发展铁路。到 1978 年,铁路营业里程达 49940 公里,全国
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
1982 年,我国政府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力发展铁
路运输。到 1985 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 52119 公里。
结合材料和所学,解读铁路在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12 分)
——叶晓东《浅析重商主义理论与西方贸易保护政策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