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实验中学2019-2020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PDF版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石家庄实验中学 2019 级高一下 4 月月考语文试卷 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 命题人:于雅鑫 审核:米菲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教是指通过诗教化民众的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 “思无邪” 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使得诗歌 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个人表情达意的方式,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与政治、伦理、风俗、文化等保持 着密切的联系。这体现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 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 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 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 的洗礼之后,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 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或者说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 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 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 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现代美育倡导以情感为核心的观念,有助于引导诗教施行过程中凸显诗歌的抒情性本质。不过,不宜忽略诗歌 所应具有的智性、理趣和思辨等其他特质;而回归诗歌本体,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去除传统诗教过分教化之弊,但并 非要将诗歌拉回到“内部”,切断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故步自封”中慢慢失去活力、直至萎缩。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当蔡元培提出“纯粹之美育”时, 他期待的是以“无功利”之审美的“纯粹”性,消除当时“大多数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的积患。同样,现代诗 教也曾表达过强烈的“无功利”的诉求,不过一味追求诗歌“无功利”,会导致写作者狭隘地理解“诗性思维”的 含义和价值,皮相地趋附海德格尔大力阐释的“诗意地栖居”。实际上,“诗性”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 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朱光潜说:“善 与美……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 点看,善也是一种美。”这正 是看似“无功利”的审美的辩证属性。当然,现代诗教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 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丰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至少应该在马克思预期的“人的解放”的意 义上理解现代社会的“完人”,即一种具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 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人格形象。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倘若不是孤立、抽象、静态地领悟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所关涉的美、审 美、美感等命题,它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仍然具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 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不仅能够弥 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在中国古代,诗歌因能传布重要思想和制度理念,故其影响遍及社会各层面。 B. 现代诗歌仅仅有百年历史,缺少古典诗歌那样的魅力,难以影响人们生活。 C. 现代诗教应在诗歌与社会文化之间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保持诗歌的活力。 D. 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这与现代诗教的理念完全不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首先提岀诗教这一概念及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为整篇文章的论证奠定基础。 B. 文章第一段借用林语堂的话衔接文意,引出对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的论述。 C. 文章第四段引用蔡元培和朱光潜的话,清晰地论证了现代美育与现代诗教的育人目标。 D. 文章末段把论证背景拉回到当下,概括地回答了“现代美育,诗教何为”的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进入现代以后,中国诗歌出现了很大变化,诗教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体现了适应性。 B. 对现代美育所倡导的“审美无功利”的理解,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有以此消除当时社会 某些 弊端的意愿。 C. 错误地理解现代诗教“无功利”诉求,与肤浅地理解海德格尔阐释的“诗意地栖居”一样,没有体现出美 与 善的协调。 D. 现代美育对诗教仍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要提供赏鉴,弥合“人心”,并借此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等 11 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把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 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 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没 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和社会领域延伸,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现 实意义。 (节选自 2016 年 12 月 22 日《光明日报》:《研学旅行将纳入教学计划》) 材料二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两者缺一不可。相比于传统的课堂内进行教学的学科活动,研学旅行 课程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可控性、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更多的是呈现了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特征,这 就要求在研学旅行出发之前做好准备,而且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课预习那样简单准备。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中,老 师相当于导演和编剧,而学生才是主角,老师安排了 一台戏,写好剧本,但是学生如何“演绎”好这台戏,不仅 需要有好的剧本,还要有好的“导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发挥主角作用,体现主体意识,真正地融入到研学 旅行实践中,才能真正地把这台戏唱好。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背着学生走”,应做一个引导 者,引导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设计,将研学旅行的过程变成学生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的过程。 (节选自搜狐教育 2018 年 7 月 17 日《研学旅行实践,学生才是这台戏的主角》) 材料三 广东省教育厅等 12 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发布。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要本 着公益性原则,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家庭学生应减免费用,确保每位中小学生 在每个学段参加有效的研学旅行。同时教育、旅游、工商等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细化监管措施,理顺监管体制, 防止研学游市场出现 “重游轻学”的扭曲和异化。 (节选自 2018 年 10 月 10 日《信息时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材料四 溯源研学旅行历史,日本最早开展。从 1965 年起,日本用近 50 年的时间做到高中渗透率 98%,初中渗透率 95%, 几乎全部中小学生都参加研学旅行。而中国的研学旅行,目前渗透率仅 5%左右。不少学校以安全风险为理由,不让 学生参加研学旅行。更有不少学生家长 以“分数至上”为原则,认为研学旅行是无用的,与孩子取得好成绩、考 取名牌大学相比无关紧要,从而使得研学旅行成为不可多得的"奢侈品"。农村学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更会面临因 城乡经济发展还不平衡而带来的经费匮乏、意识淡薄、研学资源缺乏、教师素质欠佳等困境。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不能越俎代庖,替孩子回答一切。要想让孩子“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学 会游泳,就要在水中练习”。 (选自 2018 年 10 月 10 日《中国教育报》:《莫让研学旅行成为奢侈品》) 4.根据材料,下列对于“研学旅行”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存在“重知识、轻实践”的弊端,“研学旅行'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岀的,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 B. 与有规律成体系的学科教育相比,研学旅行存在无规律、不可控和非连续性的局限性,因此学校和教师在举行 活动前更要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C. “研学旅行”既有“研学”又有“旅行”,二者不可偏废,无论是“重游轻学”还是“重学轻 游”,都背离了这项活动的初衷,是对它的异化和扭曲。 D. 最早开展研学旅行的日本用了近 50 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研学旅行的基本普及,中国的研学旅行推进可能同样需 要经历较长的过程,难以一蹴而就。 5.下列对于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教育部等 11 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广东省 12 个部门发布 相关文件,说明从中央 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推进研学旅行。 B. 研学旅行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国家和学校应该加 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 使其能尽快适应研学旅行的需要。 C. 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角,为更好激发学生参与和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设计研学旅行,从而使他们更 好地发现、完善自己和成就自己。 D. 研学旅行需要亲近自然、参与社会,这个过程会存在安全隐患,学校应该通过精心设 计活动方案降低风险, 但不能因噎废食,拒绝研学旅行。 6.根据材料概括制约我国“研学旅行”发展的主要因素。(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高世则字仲贻,幼以恩补左班殿直,至内殿崇班。复用父遗表恩为阁门祗候,后除亲卫郎。以通经典,转内殿 承制。累迁康州防御使,知西上阁门事。 宣和末,金泛使至,歛字命世则掌客。世则记问该洽,应对有据,帝闻,悦之,自是掌客多命世则。金人军城 下,又命世则使其军,还,进秩二等,迁知东上阁门使。金遣燕人吴孝民请和,孝民邀宰执、亲王诣军前议事,高 宗在康邸,请行。是日世则入对遂除计议副使以从康王复使河北世则改华州观察使充参议官召对赐金带 当高宗艰难中,世则尝在左右,寝处不少离。大元帅府建,改元帅府参议官,因请布檄诸路,以定人心。进遥 郡承宣使,不拜。高宗承制,转越州观察使。及即位,除保静军承宣使,提举万寿观。诏令编类元帅府事迹付史馆, 召为枢密都承旨兼提举京畿监牧,再提举万寿观。 世则居温州,帝遣中使谕守臣以时给奉禄,凡积二万缗,因请以裨郡费。常病疡,艰于据鞍,又以旧所御肩舆 赐焉。帝每念宣仁圣烈皇后保祐三朝,中遭诬诋,外家班秩无显者,制以为感德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进开府仪 同三司,奉朝请,赐第临安。除景灵宫使,兼判温州。寻以病丐罢,后为万寿观使。十四年,召入觐,进少保,恳 求还,卒,年六十五,赠太傅,赐田三十顷,谥曰忠节。 (节选自《明史•卷四百六十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三》)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是日/世则入对/遂除计议副使以从/康王复使河北/世则改华州观察使/充参议官/召对/赐金带/ B. 是日世则入/对/遂除计议副使以从/康王复使河北/世则改华州观察/使充参议官/召对/赐金带/ C. 是日/世则入对/遂除计议副使/以从康王复使河北/世则改华州观察/使充参议官/召对/赐金带/ D. 是日世则入/对/遂除计议副使/以从康王复使河北/世则改华州观察使/充参议官/召对/赐金带/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经典,文中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此外,经典也指宗教典籍或文献典籍。 B. 徽宗,宋徽宗赵佶的谥号,徽宗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 C. 进秩,因每进一官或一阶,均关系到俸禄的增加;故进秩意为进升官职,增加俸禄。 D. 承制,制,皇帝的命令。承制,文中指赵构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执掌政务。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高世则仕途顺利,屡次升迁。高世则因为精通经典而进入仕途,先后担任内殿承制、 康州防御使、掌管西上 阁门等官职。 B.高世则接待使者,应对有方。高世则接待金人使者,问询记录完备,应对有理有据,皇帝很满意,后又多次让 他接待使者。 C.高世则忠心事主,深得信任。在宋高宗处境艰难的时候,高世则曾陪伴在左右,不曾离开,还积极建言献策, 赢得高宗信任。 D.高世则身世显赫,不恋高位。高世则是宣仁圣烈皇后的亲属,身世显赫,但他不恋高位,曾因病请求免职,后 又恳求还乡。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元帅府建,改元帅府参议官,因请布檄诸路,以定人心。(5 分) 译文: (2)帝遣中使谕守臣以时给奉禄,凡积二万缗,因请以裨郡费。(5 分) 译文: (二)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1.12 题。 雨霖铃 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1.对下列诗句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渲染氛围,融情入景,暗含别意。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 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州城市场之繁荣、市民之殷富。B.留恋处.兰舟催发——虚实.精练地刻画了典 型环境与典型心理。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千骑拥高牙,乘醉所箫鼓.吟赏烟霞——铺叙 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景情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 美.照应开头. 12.本诗的上阕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6 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 分) 满江红① 柳 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 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③?平生况有云泉约④。归去来, 一曲仲宣吟,从军乐⑤。 (注)①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②长川,即下片词中的桐江。③成底事: 一事无成。④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⑤仲宣: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有《从军行》五首。《乐府解题》 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13.这首词的上片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1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分析。(5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9 分)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 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境界________。少年时读书,是 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历练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客观地说,读书的境界 与年龄________,即使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关键是要结 合人生去读书,感同身受、________,深深体会蕴藏在文字后面的历史事实、科学道理、人性善良和审美情韵。这 样的读书,乐趣更大,境界更高。读书可以帮助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宁静才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表 明读书可以帮助培育良好的气质风度。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相貌是不一样的,(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书读多 了,________,就会提升精神品格,才能养成健康人格。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截然不同 休戚与共 触类旁通 明尚夙达 B.截然不同 息息相关 融会贯通 明尚夙达 C.截然相反 休戚与共 融会贯通 振聋发聩 D.截然相反 息息相关 触类旁通 振聋发聩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 B.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 C.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D.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相貌可以遗传,气质风度也可以遗传,读书是可以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 B.气质风度可以遗传,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相貌只能靠后天培养 C.相貌、气质风度可以遗传,也可以靠后天培养,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 D.相貌可以遗传,气质风度只能靠后天培养,而读书是培养气质风度的沃土 五、课内知识巩固(26 分) 18.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例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秦王还柱而走 B.拔剑切而啖之 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19.下列句子中,“焉”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 分)( ) A.圣心备焉. B.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置杯焉.则胶 20.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使快弹数曲 快:畅快 B.歌以赠之 歌:作歌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走了以后 来:助词,无义 D.如闻仙乐耳暂明 暂:暂时。 21.下列各句中与“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不拘于时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而耻学于师 22.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 分)( )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七十者衣帛食肉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 分)( ) A.谨庠序之教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4.下面对加线的“师”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 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不耻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②⑤/④⑦⑨/⑥⑧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B.然而不王者 C.养生丧死无憾 D.河东凶亦然 26.下列语句中加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A.①怒涛卷霜雪 ②会其怒,不敢献 B.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C.①执手相看泪眼 ②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D.①便纵有千种风情 ②纵一苇之所如 2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 14 岁以下)的读书人。 B.驾,古代称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为“一驾”。“十驾”即马拉车跑十天的路程。 C.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亲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天子的宗庙。 D.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2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①百越之.地 ②北收要害之.郡 ③有宁越……之属为之.谋 ④齐明……乐毅之.徒通其意 ⑤焚百家之.言 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⑦而迁徙之.徒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④ B.①③④/⑤⑥/②⑦ C.①②⑤⑦/③⑥/④ D.①②④/③⑦/⑤⑥ 29.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 分)( )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聪明的人;愚昧的人)B.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C.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D.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0.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 分)( ) A.未之有也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六、名句默写(7 分,每小题 1 分) (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 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其《师说》中以孔子从师的例证证明了“__________”的观点,而郯子等人道德学问不及孔子又与后 文“__________”的观点相照应,论证严密。 (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与天近在咫尺; 而“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写出了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4)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使人欲借酒 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月”烘托离别时惨淡气氛的语句是“__________”,以“月”烘托琵琶女独守 空船、寂寞冷清的语句是“__________”。 (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_________________”以婚事衬托其 少年得意;“_________________”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 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