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4 月高三化学开学摸底考(北京卷 02)
(考试时间:90 分钟 试卷满分:100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Fe-56
Cu-64 Ag-108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14 题,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改革开放 40 年,我国取得了很多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蛟龙号潜水器 港珠澳大桥 国产 C919 中国天眼
A.用到钛合金,22 号
钛元素属于过渡元素
B.用到的合金材料,具
有强度大、密度小、耐
腐蚀等性能
C.用到的氮化硅陶瓷是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D.传输信息用的光纤材
料是硅
【答案】D
【解析】A.22 号钛元素位于第四周期第 IVA 族,属于过渡元素,故 A 正确;
B.跨海大桥使用的合金材料,必须具有强度大、密度小、耐腐蚀等特性,故 B 正确;
C.氮化硅陶瓷属于无机物,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 C 正确;
D.制作光导纤维的原料是二氧化硅,不是硅,故 D 错误。
2.中国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木活字”是由元代王祯创制的用于印刷的活字,“木活字”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苏绣”是用蚕丝线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绣出图案的工艺,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C.“鹤鱼石斧图”彩陶缸是我国出土的一件珍贵历史文物,彩陶缸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D.“黑芝麻糊”是一道传统美食,食用时可加人白砂糖作配料,白砂糖的主要成分是麦芽糖
【答案】D
【解析】A.“木活字”是木头制造的,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 A 正确;
B.“苏绣”是用蚕丝线绣的,蚕丝成分为蛋白质,故 B 正确;
C.彩陶缸属于陶瓷,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 C 正确;D.白砂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不是麦芽糖,故 D 错误。
3.下列化学用语或命名正确的是( )
A.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
B.含有 10 个中子的氧原子的符号: O
C.S2﹣的结构示意图
D.NH4Cl 的电子式:
【答案】B
【解析】A.次氯酸分子中含有 1 个 H﹣O 键和 1 个 O﹣Cl 键,其正确的结构式为:H﹣O﹣Cl,故 A 错
误;
B.氧原子的质子数为 8,含有 10 个中子的氧原子的质量数为 18,其表示方法为: O,故 B 正确;
C. 为硫原子结构示意图,S2﹣的质子数为 16,核外电子数为 18,各层电子数分别为 2、8、8,
硫离子正确的结构示意图为: ,故 C 错误;
D.氯化铵是离子化合物,由氨根离子与氯离子构成,其电子式为 ,故 D 错误。
4. 我国科研人员研究了在 Cu-ZnO-ZrO2 催化剂上 CO2 加氢制甲醇过程中水的作用机理,其主反应历程如图
所示(H2→*H+*H)。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向该反应体系中加入少量的水能增加甲醇的收率
B.带*标记的物质是该反应历程中的中间产物
C.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过程中原子利用率达 100%D.第③步的反应式为*H3CO+H2O→CH3OH+*HO
【答案】C
【解析】A.反应历程第③步需要水,所以向该反应体系中加入少量的水能增加甲醇的收率,故 A 正确;
B.根据图知,带*标记的物质在反应过程中最终被消耗,所以带*标记的物质是该反应历程中的中间产
物,故 B 正确;
C.根据图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和水,该反应中除了生成甲醇外还生成水,所以二氧化碳
加氢制甲醇的过程中原子利用率不是 100%,故 C 错误;
D.第③步中•H3CO、H2O 生成 CH3OH 和•HO,反应方程式为•H3CO+H2O→CH3OH+•HO,故 D 正确。
5.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 N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L 0.1mol•L-1 NaClO 溶液中,阳离子数目为 0.1NA
B.1molFe 与 32g S 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 2NA
C.1.12L 由 NO2 和 CO2 组成的混合气体中含氧原子数目为 0.1NA
D.1mol N2 与足量的 H2 充分反应,生成 N-H 键的数目为 6NA
【答案】B
【解析】A、NaClO 溶液中,阳离子有钠离子和氢离子,故此溶液中阳离子的个数多于 0.1NA 个,故 A
错误;
B、1molFe 与 32g S 即 1molS 能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铁变为+2 价,故此反应转移 2NA 个电子,故 B 正
确;
C、气体所处的状态不明确,故气体的物质的量无法计算,故 C 错误;
D、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故不能反应彻底,故生成的 N-H 键小于 6NA 个,故 D 错误。
6.下列解释事实的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
A.闪锌矿(ZnS)经 CuSO4 溶液作用后,转化为铜蓝(CuS):ZnS+Cu2+═CuS+Zn2+
B.0.1mol/L 的醋酸溶液 pH 约为 3:CH3COOH⇌CH3COO﹣+H+
C.电解 NaCl 溶液,阴极区溶液 pH 增大:2H2O+2e﹣═H2↑+2OH﹣
D.钢铁发生吸氧腐蚀,负极反应为:Fe﹣3e﹣═Fe3+
【答案】D
【 解 析 】 A . 溶 解 度 大 的 物 质 转 化 为 溶 解 度 小 的 物 质 , 溶 解 度 ZnS > CuS , 则 离 子 方 程 式 为
ZnS+Cu2+═CuS+Zn2+,故 A 正确;
B.0.1mol/L 醋酸溶液的 pH 越为 3,说明酸中氢离子浓度小于酸,为弱酸,部分电离,离子方程式为
CH3COOH⇌CH3COO﹣+H+,故 B 正确;C.电解 NaCl 溶液时,阴极上水得电子生成氢气和氢氧根离子,离子方程式为 2H2O+2e﹣═H2↑+2OH﹣,
故 C 正确;
D.钢铁发生吸氧腐蚀时,负极上 Fe 失电子生成亚铁离子,离子方程式为 Fe﹣2e﹣═Fe2+,故 D 错误。
7. 下列反应的颜色变化过程中,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 B C D
实
验
将 NaOH 溶液滴入
FeSO4 溶液中
将 KSCN 溶液滴入
FeCl3 溶液中
将新制的氢氧化铜加入到
葡萄糖溶液中,并加热
将 SO2 气体通入酸性
KMnO4 溶液中
现
象
产生白色沉淀,最终
变为红褐色
溶液变为血红色 产生砖红色沉淀 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答案】B
【解析】A.白色沉淀,随后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可知氢氧化亚铁被氧化生成氢氧化铁,Fe、O
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氧化还原反应,故 A 不选;
B.将 KSCN 溶液滴入 FeCl3 溶波中是铁离子与 SCN-生成络合物,非氧化还原反应,故 B 选;
C、将新制的氢氧化铜加入到葡萄糖溶液中,并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铜和葡萄糖中的碳元素化合价发
生改变,所以是氧化还原反应,故 C 不选;
D、将 SO2 气体通入酸性 KMnO4 溶液中溶液的紫红色褪去,是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还原酸性 KMnO4,
则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 D 不选。
8.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夹持装置未画出)( )
A. 用装置甲检验溶液中是否有 K+
B. 用装置乙制取并收集少量 NH3C. 用装置丙进行喷泉实验
D. 用装置丁加热熔融 NaOH 固体
【答案】B
【解析】A.观察 K 的焰色反应应透过蓝色的钴玻璃,由图可知,缺少蓝色的钴玻璃,故 A 错误;
B.浓氨水与生石灰混合可生成氨气,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则图中固液反应不加热装置及向下
排空气法均合理,故 B 正确;
C.氯气不易溶于食盐水,则图中装置不能形成喷泉实验,故 C 错误;
D.瓷坩埚中的二氧化硅与 NaOH 反应,仪器选择不合理,应使用铁坩埚,故 D 错误。
9.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Li、Na、K 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B.第二周期元素从 Li 到 F,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因为 Na 比 K 容易失去电子,所以 Na 比 K 的还原性强
D.O 与 S 为同主族元素,且 O 比 S 的非金属性强
【答案】C
【解析】A、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电子层增多,则 Li、Na、K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
增加而增多,故 A 正确;
B、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则第二周期元素从 Li 到 F,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故 B 正确;
C、碱金属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则 K 比 Na 易失去电子,K 的还原性比 Na 的还原性强,故 C 错误;
D、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则 O 与 S 为同主族的元素,且 O 比 S 的非金属性强,故 D 正确。
10.液态太阳燃料技术路线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太阳能最终转化为电能和热能
B.燃料电池正极反应式为:H2-2e-═2H+
C.H2O 和 CO2 可循环利用
D.该技术的关键是氢气如何安全、高效的储存及转移
【答案】B
【解析】伏发电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光电催化制备氢气,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和水,燃料
电池电解水生成氧气和氢气,氢气和二氧化碳反应循环使用,
A.分析可知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化学能、热能,太阳能最终转化为电能和热能,故 A 正确;
B.燃料电池正极反应是氧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O2+4e-+2H2O=4OH-,H2-2e-═2H+,是负极电极反
应,故 B 错误;
C.分析过程可知,参与反应过程,最后又生成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H2O 和 CO2 可以循环使用,故 C
正确;
D.液态太阳燃料技术中,氢气是易燃烧的气体,该技术的关键是氢气如何安全、高效的储存及转移,
故 D 正确。
11.化学常用的酸碱指示剂酚酞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关于酚酞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酚酞的分子式为 C20H14O4
B.酚酞具有弱酸性,且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C.1mol 酚酞最多与 2mol NaOH 发生反应
D,酚酞在碱性条件下能够发生水解反应,呈现红色
【答案】C
【解析】A.根据结构简式确定分子式为 C20H14O4,故 A 正确;
B.含苯环为芳香族化合物,且含酚-OH,具有弱酸性,故 B 正确;C.酚羟基和酯基水解生成的羧基能和 NaOH 反应,且酚羟基、羧基和 NaOH 以 1:1 反应,所以 1mol
酚酞最多与 3mol NaOH 发生反应,故 C 错误;
D.含有酯基,所以能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酚酞遇碱变红色,故 D 正确。
12.反应 NO2+CO=NO+CO2 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E1 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
C.当 NO2 和 CO 系统的平均能量到达 B 处时,碰撞形成 ONO…CO
D.A 点表示 NO2 和 CO 系统的平均能量,此处两分子发生碰撞并发生反应
【答案】C
【解析】A、图示物质反应前后能量变化,反应物能量高于生成物能量,反应是放热反应,故 A 错误;
B、E1 表示反应的活化能,E2 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故 B 错误;
C、由图可知,A 点表示 NO2 和 CO 系统的平均能量,NO2 和 CO 吸收 E1 能量达到 B 点变成活化分子,
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形成 ONO…CO,故 C 正确;
D、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A 点表示 NO2 和 CO 系统的平均能量,NO2 和 CO 吸收
能量达到 B 点变成活化分子、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故 D 错误。
13.某小组利用下面的装置进行实验,②、③中溶液均足量,操作和现象如表。
实验 操作 现象
Ⅰ 向盛有 Na2S 溶液的①中持续通入
CO2 至过量
②中产生黑色沉淀,溶液的 pH 降低;
③中产生白色浑浊,该浑浊遇酸冒气泡
Ⅱ 向盛有 NaHCO3溶液的①中持续通现象同实验Ⅰ入 H2S 气体至过量
资料:CaS 遇水完全水解
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③中白色浑浊是 CaCO3
B.②中溶液 pH 降低的原因是:H2S+Cu2+═CuS↓+2H+
C.实验Ⅰ①中 CO2 过量发生的反应是:CO2+H2O+S2﹣═CO32﹣+H2S
D.由实验Ⅰ和Ⅱ不能比较 H2CO3 和 H2S 酸性的强弱
【答案】C
【解析】A.由上述分析可知,③中白色浑浊是 CaCO3,故 A 正确;
B.②中溶液 pH 降低的原因是:H2S+Cu2+═CuS↓+2H+,产生黑色沉淀,溶液的 pH 降低,故 B 正确;
C.实验Ⅰ①中 CO2 过量发生的反应是 2CO2+2H2O+S2﹣═2HCO3﹣+H2S,故 C 错误;
D.由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及实验Ⅰ和Ⅱ不能比较 H2CO3 和 H2S 酸性的强弱,故 D 正确。
14.已知反应 2NO2(g)⇌N2O4(g)△H=-56.9kJ•mol-1,不同温度下,容器中 NO2 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
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T2
B.a 点的正反应速率大于 b 点的逆反应速率
C.a 点的反应速率小于 c 点的反应速率
D.b 点时 N2O4 的浓度为 0.9mol•L-1
【答案】B
【解析】A.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减少越多,根据图示可知,在温度 T2(虚
线)的反应速率较大,则 T1<T2,故 A 错误;
B.a 到 b 的过程为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则 υa(正)>υb(正),且 b 点 v(正)>v(逆),所以 a 点
的正反应速率大于 b 点的逆反应速率,故 B 正确;C.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因此 a 点反应速率大于 c 点反应速率,故 C 错误;
D.b 点时 NO2 的浓度变化为:1.5mol/L-0.6mol/L=0.9mol/L,生成 N2O4 为 NO2 浓度变化的一半,因此生
成 N2O4 浓度 0.45 mol•L-1,故 D 错误。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5 题,共 58 分。
15.(9 分)为纪念元素周期表诞生 150 周年,IUPAC 等从世界范围征集优秀青年化学家提名,形成一张“青
年化学家元素周期表”,向世界介绍 118 位优秀青年化学家,有 8 位中国青年化学家成为“N、Hg、U”
等元素的代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N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酸性:HCl>H2SO3 b.非金属性:O>S
c.碱性:NaOH>Mg(OH)2 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3)非金属性:Cl>Br,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一个离子方程式证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如图所示),其中 R、X、Y、Z 为同一短周期元素,Z 核外最外层
电子数是 Y 核外电子数的一半。
①Y 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X 的氢化物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二周期第ⅤA 族;(1 分)
(2)bc;(2 分)
(3)氯与溴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氯比溴少一层,原子半径比溴小,得电子能力比溴强,非金属性 Cl>Br
(2 分);Cl2+2Br-═Br 2+2Cl-(2 分);
(4)Si(1 分); (1 分)。
【解析】(1)氮元素的质子数=7,电子层数为两层,最外层电子数为 5,所以为周期表第二周期第ⅤA
族元素;
(2)a、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而 HCl 为非含氧性酸,不能
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 a 错误;
b、氧和硫两种元素同属于第ⅥA 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则非金属性:O>S,能
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 b 正确;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Na>Mg,则碱性:NaOH>
Mg(OH)2,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 c 正确;
d、NaHCO3 加热分解生成碳酸钠,热稳定性:Na2CO3>NaHCO3,但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 d 错误;
(3)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为氯与溴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氯比溴少一层,原子半径比溴小,得电子能力
比溴强,非金属性 Cl>Br,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溴,如 Cl2+2Br-=Br2+2Cl-可证明;
(4)R、X、Y、Z 为同一短周期元素,根据图知,Y 能形成 4 个共价键、Z 能形成 1 个共价键,则 Y 位
于第 IVA 族、Z 位于第 VIIA 族,且 Z 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 Y 核外电子数的一半,Z 最外层 7 个电子,
则 Y 原子核外有 14 个电子,Y 为 Si 元素,Z 为 Cl 元素,该阴离子中 Cl 元素为-1 价、Y 元素为+4 价,
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1 价可知,X 为-3 价,所以 X 为 P 元素,根据阳离子所带电荷知,R 为 Na 元素,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R、X、Y、Z 分别是 Na、P、Si、Cl 元素,所以 Y 的元素符号为 Si,X 的氢化物为
PH3 ,其电子式为 。
16.(13 分)将 H2S 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是能源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1)H2S 的转化
Ⅰ 克劳斯法 H2S S
Ⅱ 铁盐氧化法 H2S S
Ⅲ 光分解法 H2S H2+S
①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反应Ⅱ: +1H2S═ Fe2++ S↓+ (将反应补充完整)。
③ 反 应 Ⅲ 体 现 了 H2S 的 稳 定 性 弱 于 H2O . 结 合 原 子 结 构 解 释 二 者 稳 定 性 差 异 的 原
因: 。
(2)反应Ⅲ硫的产率低,反应Ⅱ的原子利用率低。我国科研人员设想将两个反应耦合,实现由 H2S 高效
产生 S 和 H2,电子转移过程如图。
过程甲、乙中,氧化剂分别是 。
(3)按照设计,科研人员研究如下。
①首先研究过程乙是否可行,装置如图。经检验,n 极区产生了 Fe3+,p 极产生了 H2.n 极区产生 Fe3+的可能原因:
ⅰ.Fe2+﹣e﹣=Fe3+
ⅱ.2H2O﹣4e﹣=O2 +4H+, (写离子方程式)。
经确认,ⅰ是产生 Fe3+的原因。过程乙可行。
②光照产生 Fe3+后,向 n 极区注入 H2S 溶液,有 S 生成,持续产生电流,p 极产生 H2.研究 S 产生的原
因,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 经确认,S 是由 Fe3+氧化 H2S 所得,H2S 不能直接
放电。过程甲可行。
(4)综上,反应Ⅱ、Ⅲ能耦合,同时能高效产生 H2 和 S,其工作原理如图。
进一步研究发现,除了 Fe3+/Fe2+外,I3﹣/I﹣也能实现如图所示循环过程。结合化学用语,说明 I3﹣/I﹣能够
使 S 源源不断产生的原因: 。
【答案】(1)①2H2S+O2=2H2O+2S;(2 分)②2Fe3+;2;1;2H+;(2 分)③O 与 S 位于同主族,原
子半径 S>O,得电子能力 S<O,非金属性 S<O,氢化物稳定性 H2S<H2O;(2 分)
(2)Fe3+、H+;(1 分)
(3)①4Fe2++O2+4H+=4Fe3++2H2O;(2 分)②将 FeSO4 溶液换为 H2S 溶液;(2 分)
(4)I﹣在电极上放电 3I﹣﹣2e﹣=I3﹣,I3﹣在溶液中氧化 H2S:I3﹣+H2S=3I﹣+S+2H+,I3﹣、I﹣循环反应。
(2 分)
【解析】(1)①根据元素守恒、原子守恒知,生成物还有水,反应方程式为 2H2S+O2=2H2O+2S;
②反应 II 中反应物是硫化氢和铁离子,生成 S,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及元素守恒知,还生成亚铁离子和氢
离子,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2Fe3++H2S=2Fe2++S+2H+;
③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O 与 S 位于同主族,原子半径 S>O,得电子能力 S<O,非金属性 S<O,氢化物稳定性 H2S<H2O;
(2)甲中 H2S 失电子生成 S、Fe 3+得电子生成 Fe2+,乙中 Fe2+失电子生成 Fe3+、H+得电子生成 H2,得
电子的微粒是氧化剂,所以氧化剂是 Fe3+、H+;
(3)①氧气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离子方程式为 4Fe2++O2+4H+=4Fe3++2H2O,
故答案为:4Fe2++O2+4H+=4Fe3++2H2O;
②研究 S 产生的原因时,将 FeSO4 溶液换为 H2S 溶液后是否有 S 单质生成,从而确定 H2S 能否直接放电;
(4)I﹣在电极上放电 3I﹣﹣2e﹣=I3﹣,I3﹣在溶液中氧化 H2S:I3﹣+H2S=3I﹣+S+2H+,I3﹣、I﹣循环反应,
所以 I3﹣/I﹣也能实现如图所示循环过程。
17.(12 分)香豆素衍生物 Q 是合成抗肿瘤、抗凝血药的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图。
已知:Ⅰ.
Ⅱ.RCOOR′+R″OH→RCOOR″+R′OH
(1)A 的分子式为 C6H6O,能与饱和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①按官能团分类,A 的类别是 。
②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方程式是 。
(2)A→B 的反应方程式是 。
(3)D→X 的反应类型是 。
(4)物质 a 的分子式为 C5H10O3,核磁共振氢谱有两种吸收峰,由以下途径合成:
物质 a 的结构简式是 。
(5)反应ⅰ为取代反应。Y 只含一种官能团,Y 的结构简式是 。
(6)生成香豆素衍生物 Q 的“三步反应”,依次为“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取代反应”,其中“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研究发现,一定条件下将香豆素衍生物 Q 水解、酯化生成 ,其水溶性增强,更
有利于合成其他药物。请说明其水溶性增强的原因: 。
【答案】(1)①酚(1 分);② (2 分)
(2) +HCHO→ (2 分)
(3)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1 分)
(4)CH3CH2OCOOCH2CH3(1 分)
(5)CH3CH2OOCCH2COOCH2CH3(1 分)
(6) (2 分)
(7)﹣COOH 为亲水基(2 分)。
【解析】(1)A 为 ,
①按官能团分类,A 的类别是酚,故答案为:酚;
②生成白色沉淀的反应方程式是 ,
(2)A 为 ,B 为 A→B 的反应方程式是 +HCHO→ ,
(3)D→X 的反应类型是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
(4)通过以上分析知,a 的结构简式是 CH3CH2OCOOCH2CH3,
(5)a 为 CH3CH2OCOOCH2CH3,X 为 CH3COOCH2CH3,D 为 CH3CH2OH,
反应ⅰ为取代反应,Y 只含一种官能团,Y 的结构简式是 CH3CH2OOCCH2COOCH2CH3,
(6)生成香豆素衍生物 Q 的“三步反应”,依次为“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取代反应”,其中“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COOH 为亲水基,有利于增加其溶解性,故答案为:﹣COOH 为亲水基。
18.(12 分)废水中氨态氮以 NH3•H2O、NH3 和 NH4+的形式存在,废水脱氮已成为主要污染物减排和水体
富营养化防治的研究热点。
Ⅰ.沉淀法
向废水中投入 MgCl2 和 Na2HPO4,生成 MgNH4PO4•6H2O 沉淀,可将氨态氮含量降至 10mg•L﹣1 以下。
(1)废水中的 NH3•H2O 转化为 MgNH4PO4•6H2O 的离子方程式是 。
(2)16℃时,向废水中加入 MgCl2 和 Na2HPO4,使镁、氮、磷物质的量之比为 1:1:1,沉淀过程中的
pH 对剩余氨态氮浓度的影响如图 1.欲使剩余氨态氮浓度低于 10mg•L﹣1,pH 的适宜范围是 ,pH
偏大或者偏小均不利于 MgNH4PO4•6H2O 的生成,原因是 。
Ⅱ.微波﹣氧化法
(3)仅对废水进行微波加热,pH 对氨态氮脱出的影响如表。
溶液 pH 6~7 8~9 10~11 11~12
剩余氨态氮浓度(mg•L﹣1) 156 100 40 14
表中数据表明:pH 增大有利于废水中化学平衡 (用化学用语表示)的移动。
(4)微波协同 CuO 和 H2O2 除去氨态氮
①其他条件相同,取相同体积的同一废水样品,微波 10min,剩余氨态氮浓度与一定浓度 H2O2 溶液添加
量 的 关 系 如 图 2 . 据 图 推 测 CuO 在 氨 态 氮 脱 除 中 可 能 起 催 化 作 用 , 理 由
是 。
② 微 波 协 同 CuO 有 利 于 H2O2 除 去 氨 态 氮 。 该 条 件 下 , H2O2 将 NH3 氧 化 为 N2 的 化 学 方 程 式是 。
【答案】Ⅰ.(1)Mg2++NH3•H2O+HPO42﹣+5H2O═MgNH4PO4•6H2O↓(2 分)
(2)8~10(2 分);pH 偏大,NH4+、Mg2+易与 OH﹣结合生成 NH3•H2O、Mg(OH)2,NH3•H2O 的电
离被抑制,使 NH4+和 Mg2+浓度降低;pH 偏小,不利于 HPO42﹣电离,PO43﹣浓度偏低。所以 pH 偏大或
偏小均不利于 MgNH4PO4•6H2O 的生成(2 分)
Ⅱ.(3)NH3+H2O⇌NH3•H2O⇌NH4++OH﹣(2 分)
(4)①相同的 H2O2 溶液添加量,相同时间内,与不加 CuO 相比,加入 CuO,氨态氮浓度降低的多,反
应速率快(2 分);②3H2O2+2NH3 N2+6H2O(2 分)
【 解 析 】 Ⅰ .( 1 ) 废 水 中 的 NH3•H2O 转 化 为 MgNH4PO4•6H2O 的 离 子 方 程 式 是 :
Mg2++NH3•H2O+HPO42﹣+5H2O═MgNH4PO4•6H2O↓;
(2)沉淀过程中的 pH 对剩余氨态氮浓度的影响如图 1.欲使剩余氨态氮浓度低于 10mg•L﹣1,pH 的适
宜范围是:pH=8﹣10,pH 偏大或者偏小均不利于 MgNH4PO4•6H2O 的生成,原因是:pH 偏大,NH4+、
Mg2+易与 OH﹣结合生成 NH3•H2O、Mg(OH)2,NH3•H2O 的电离被抑制,使 NH4+和 Mg2+浓度降低;pH
偏小,不利于 HPO42﹣电离,PO43﹣浓度偏低。所以 pH 偏大或偏小均不利于 MgNH4PO4•6H2O 的生成;
Ⅱ.(3)图表数据分析可知 PH 越大,剩余氨态氮的浓度越小,氨态氮在溶液中存在的平衡是
NH3+H2O⇌NH3•H2O⇌NH4++OH﹣,PH 增大平衡逆向进行,氨气脱出越多;
(4)①其他条件相同,取相同体积的同一废水样品,微波 10min,剩余氨态氮浓度与一定浓度 H2O2 溶
液添加量的关系如图 2,相同的 H2O2 溶液添加量,相同时间内,与不加 CuO 相比,加入 CuO,氨态氮
浓度降低的多,反应速率快,推测 CuO 在氨态氮脱除中可能起催化作用;
②微波协同 CuO 有利于 H2O2 除去氨态氮,做该反应的催化剂,该条件下,H2O2 将 NH3 氧化为 N2,同
时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H2O2+2NH3 N2+6H2O;
19.(12 分)某小组探究 Br2、I2 能否将 Fe2+氧化,实验如下。
实验 试剂 x 现象及操作
溴水 i.溶液呈黄色,取出少量滴加 KSCN 溶液,变红
碘水 ii.溶液呈黄色,取出少量滴加 KSCN 溶液,未变红
(1)实验ⅰ中产生 Fe3+的离子方程式是 。
(2)以上实验体现出氧化性关系:Br2 I2(填“>”或“<”)。(3)针对实验ⅱ中未检测到 Fe 3+,小组同学分析:I2+2Fe2+⇌2Fe3++2I﹣(反应 a)限度小,产生的 c
(Fe3+)低;若向ⅱ的黄色溶液中加入 AgNO3 溶液,可产生黄色沉淀,平衡 移动,c(Fe3+)
增大。
(4)针对小组同学的分析,进行实验ⅲ:向ⅱ的黄色溶液中滴加足量 AgNO3 溶液。现象及操作如下:
Ⅰ.立即产生黄色沉淀,一段时间后,又有黑色固体从溶液中析出;取出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
(填操作和现象),证明黑色固体含有 Ag。
Ⅱ.静置,取上层溶液,用 KSCN 溶液检验,变红;用 CCl4 萃取,无明显现象。
(5)针对上述现象,小组同学提出不同观点并对之进行研究。
①观点 1:由产生黄色沉淀不能判断反应 a 的平衡正向移动,说明理由: 。
经证实观点 1 合理。
②观点 2:Fe3+可能由 Ag+氧化产生。
实验ⅳ:向 FeSO4 溶液滴加 AgNO3 溶液, (填现象、操作),观点 2 合理。
(6)观点 1、2 虽然合理,但加入 AgNO3 溶液能否使反应 a 的平衡移动,还需要进一步确认。设计实验:
取ⅱ的黄色溶液, (填操作、现象)。由此得出结论:不能充分说明(4)中产
生 Fe3+的原因是由反应 a 的平衡移动造成的。
【答案】(1)Br2+2Fe2+=2Fe3++2Br﹣(2 分)
(2)>(1 分)
(3)正向(1 分)
(4)加入浓硝酸,黑色固体消失,生成红棕色气体,再向溶液中加入 NaCl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2 分)
(5)①碘水与 AgNO3 溶液反应产生黄色沉淀(2 分);②生成黑色固体,向上层清液中加入 KSCN 溶液,
变红(2 分)
(6)加入少量 AgNO3 溶液,产生黄色沉淀后,立即向上层清液中加入过量 KSCN 溶液,不变红(2 分)。
【解析】(1)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入溴水,溶液呈黄色,取出少量滴加 KSCN 溶液,变红,说明发生氧化
还原反应生成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Br2+2Fe2+=2Fe3++2Br﹣;
(2)硫酸亚铁溶液中滴碘水,溶液呈黄色,取出少量滴加 KSCN 溶液,未变红说明无铁离子存在,碘
单质不能氧化亚铁离子,证明氧化性 Br2>I2;
(3)I2+2Fe2+⇌2Fe3++2I﹣(反应 a)限度小,产生的 c(Fe3+)低;若向ⅱ的黄色溶液中加入 AgNO3 溶液,
可产生黄色沉淀,平衡正向进行;
(4)向ⅱ的黄色溶液中滴加足量 AgNO3 溶液,立即产生黄色沉淀,一段时间后,又有黑色固体从溶液
中析出;取出少量黑色固体,洗涤后,加入浓硝酸,黑色固体消失,生成红棕色气体,再向溶液中加入 NaCl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证明含银;
(5)①碘水与 AgNO3 溶液反应产生黄色沉淀,由产生黄色沉淀不能判断反应 a 的平衡正向移动;
②向 FeSO4 溶液滴加 AgNO3 溶液,生成黑色固体,向上层清液中加入 KSCN 溶液,溶液变红,说明:Fe3+
可能由 Ag+氧化产生,
故答案为:生成黑色固体,向上层清液中加入 KSCN 溶液,变红;
(6)观点 1、2 虽然合理,但加入 AgNO3 溶液能否使反应 a 的平衡移动,还需要进一步确认,取ⅱ的黄
色溶液,加入少量 AgNO3 溶液,产生黄色沉淀后,立即向上层清液中加入过量 KSCN 溶液,不变红,不
能充分说明(4)中产生 Fe3+的原因是由反应 a 的平衡移动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