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语文(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语文(解析版)

ID:251232

大小:439.5 KB

页数:46页

时间:2020-04-1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03: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9 年高考】 一、【2019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理 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 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 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 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 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 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 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 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 “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 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 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 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 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 在他的左右。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 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 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 “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 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 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 “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 “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 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 倒还在其次……” “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 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 “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 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 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 “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 “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 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禹一声也不响。 “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 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 禹一声也不响。 “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 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 罢……” “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 “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 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 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 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 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 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 B.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 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 C.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 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 D.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 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 8.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 分) 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 分) 【答案】 7.D 8.(1)外貌描写。作者描写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写他破黑瘦的面目、粗手 粗脚。 (2)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 (3)对比手法。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形象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 改革的胆识。 9.(1)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但是作者虚构了很多原故事中不存在的人物 和情节,推陈出新。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 (2)“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 及创造性; (3)这篇小说以传说为基础,以新编为手法,体现出一种创新思维。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 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解析】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 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 细微差别,做出判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 无感”错误,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 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 情调。故 D 错误。 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 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 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 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 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大禹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在 30 年代 中国内忧外患、灾难频仍的严峻形势下对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高度重视。其时, 国内政局黑暗、民生凋敝,日军加紧侵略,国土不断沦丧,舆论界弥漫着悲观失望的调子。为此,鲁 迅写作《理水》,赞颂大智大勇、自苦实干、公而忘私的大禹,意在借古代的英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 民族精神的展现,激励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意识,启发国民直面现实灾难,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和精英人物身上吸取力量。手法从肖像、语言、对比来分析。 9.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 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 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 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理水》的基本特征扣小说的人物,情节, 主题三个要点去答题。作品中让人们习见不惊的熟悉事物以陌生的面目出现,使事物蕴含的滑稽丑陋 性质基于陌生化的艺术处理而变得尖锐、醒目,消除习俗偏见涂抹在事物上的假相,给人们提供一个 透视事物丑拙鄙陋本质的适当心理距离和最佳角度。在《理水》中,鲁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 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 30 年代中 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刻划了文化 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揉的怪诞世界。此外文 本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揉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 等现代新词,尧舜的天下不仅有满嘴外语以做学问谋生的学者,还有幼稚园、飞车等古代根本不存在 的事物。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 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的结构呈现出反讽的艺术形态。这种奇诡的艺术构思最典型地体现了作家在 《故事新编》 中所追求的“故”事 “新”编的独特艺术 风貌。 二、【2019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小步舞  [法]莫泊桑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 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 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 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 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 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 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 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 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 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 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再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 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 “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 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 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 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 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只是驱动这对 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 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 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初见老舞蹈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 不仅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 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C.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 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 王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8.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6 分) 9.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答案】 7.B 8.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 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 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9.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 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 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解析】 7.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 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B 项, “因为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强加因果,老人避开别人的原因与出身、性格无关,他只 是想在这个幽静的地方重温被人遗忘的舞步,享受这份独特的快乐。故选 B。 8.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题干的核心词有两个:“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 “塑造人物形象运用的表现手法”。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 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小说直接描写老舞蹈师的句子比较多,“他穿一 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折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长绒毛,宽沿的怪诞的灰礼 貌”“长的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 属于外貌描写,“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只是驱动这对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损坏了” 属于细节刻画,都表现了老舞蹈师的守旧和衰老;“他意外打了个哆嗦” “出人意料的相拥着哭起来”是细节刻画,“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王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 没有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是语言描写,表现了老舞蹈师谈起小步舞时的痛苦和无奈。对老人 的侧面烘托主要集中在对花园的描写上,“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非常幽静” “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被铲平”,花园的幽静和消失都烘托了时代变迁使小步舞被 渐渐遗忘所带给老人的痛苦和失落。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9.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 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但题干中要求分析卢森堡公 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指向性特别明显,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环境与情节的作用即可。自然 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本文开篇就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 进行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而我“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最喜爱的享受”,如此美好休 闲画面自然为我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 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旧时代的芳华,“一股 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所以苗圃自然 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展现了老人的一生,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我和老人的相失也 是因为苗圃被铲平,留白式结尾“他们怎么样了”韵味无穷,容易引起读者思考。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三、【2019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 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 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 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 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 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 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 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 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一一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 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 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 来,拉起家常来了……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 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 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 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 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 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 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 年 5 月(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 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 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 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 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 分) 9.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答案】 7.B 8.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谢赵 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9.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首尾都写到两 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 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解析】 7.此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 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 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注意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 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B 项,分析不当,赶车老人说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肩膀最 硬”,没有对谢主任嘲讽和回击的意思,而是对那些农民们的赞美。故选 B。 8.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 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社会环境描写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 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天气,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也就是交 代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象征暗示作用;揭示或者深化作品主题;给读者带来一定的 审美愉悦等。本文有多处环境描写,它们本身就是去梨花屯的沿途风景,也是故事开展的自然背景; 而“三只白鹤高高飞过……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路旁出现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 喜悦的响声……”等处景物描写还烘托表现了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小说多处以初夏的山野风光作为 背景,包谷、布谷、白鹤、流水、水田、泥土……这些意象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醉人的诗情画意,使小说也洋溢着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9.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小说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 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 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答 题方法是: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 案。理解语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开头段的作用大致有: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 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总领全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推动情节发展;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 质;制造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中间段的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照应铺垫。结尾段在结构方面的 作用有:总结上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照应题目或照应开头等。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有:画 龙点睛、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抒发作者的情感;表现人物的品质、精神或性格;言有尽而意无穷, 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注意、思考。第一问要求筛选“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关键句:“老赵提 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常”以及文章倒数第四段内容,都在暗 示赶车老人的话使老赵、谢主任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要求分析小说首尾部分细节描写的作 用,首尾都写到两个乘客的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小说在开头提示 “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 似平淡的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意味。 四、【2019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4 题。 表 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 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 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 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 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 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平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客人,转着身于看这个新鲜的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阴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担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十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 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是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子,现在托给人家。不过洗完 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 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 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 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 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好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 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功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 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 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 年第 6 期,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以自由流动的溪水所带来的“水草野树”以级“生命的欢喜”,暗示着农村 的新气象。 B.小说中“一路拱着腰身”等动作描写,以及“真是日日清,月月结”等语言描写,为下文表妹承包 洗衣服这件事做了铺垫。 C.表姐两次提到乡下空气“新鲜”,第一次是出于客套,第二次提到时,表姐对农村的好已有了更多 体会。 D.表妹说的“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既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 的些许不满。 13. 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6 分) 14. 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 分)【答案】 12.D 13.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 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14.赞扬了劳动之美;肯定了勤劳致富的观念;赞美了农村所蕴含的勃勃生机;讴歌了正在变革中的伟大 时代。 【解析】 1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 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 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 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 项,“也流露出对自己得不到休息的些许不满”曲解文意,结 合原文分析,可见表妹对这种承包制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非常满意,侧面表现了表妹的勤劳。故选 D。 13.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抓住了故事情节就 抓住了分析人物的突破点;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通过典型环境可以揭露人物的典型形象;要 分析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 要手段;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此外, 还要注意人物形象的衣着、外貌、神态等外在形象。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小说中表 姐是陪衬主人公的次要人物,但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从身份上说,表姐长在农村,但是现在在城市 工作生活;从人物言行上看,面对生活在农村的表妹,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感和自得的神情;在陪表妹 洗衣服这件事上,虽然也很勤劳能干,但是出于矜持和骄傲,开始是袖手旁观;听到表妹收入很高后, 又焦急不安,表现出渴望改变自己生活的迫切心情,体现出她的庸俗和讨好的一面。 14.本题考查把握小说主题思想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来说,要理清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好了人物形象也就抓住了作者写作的目的,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小 说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都是用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同时要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 境,通过典型社会环境可以分析时代和人物精神风貌;同时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 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本题说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以“表妹”为题, 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小说中,表妹洗衣服踏缝纫机,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从她与表姐快人快语的 对话中,见出她是一个性格直率的人,作者刻画这样一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对中国传统农村妇女的礼 赞和肯定;小说写于 1984 年,从时代背景方面,作者创作这篇小说也是为了表现农村改革开放后的人 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巨大变化。 五、【2019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 春天,明亮,寒冷,空旷。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 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呼伦贝尔在北纬 53 度到北纬 47 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 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 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 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 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 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 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游 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 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 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 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 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 “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 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 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 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腰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的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 回响环绕,哀婉之中,天空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 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 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头上卷曲的绒毛里 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 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 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 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 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 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不开,天鹅不 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洁白细腻;她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 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 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 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 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 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 她那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 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 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 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选自 2016 年 4 月 1 日《文汇报》,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 A.“草原的春天”贯穿全文,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的 线索。 B.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情感 与老祖母截然不同。 C.萨丽娃姐姐是草原新一代牧民的代表,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把草原的花期提 前到二月。 D.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赞美了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 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E.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引用民歌民谚为文章增添了浓郁 的民族风情。 17.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 分) 18.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 分) 19.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 分) 【答案】 16.BC 17.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生动形象地描绘 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或:大草原的生生不息) 18.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 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 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 19.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 未来生活的春天。 【解析】 16.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 结构、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重点, 注意结合语境。本题选不正确的两项。B 项,“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感情与老祖母截然不同”理解错误, 根据后文“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以及最后“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可知她同老祖 母一样对故乡、对草原有着深厚的、割舍不断的感情。C 项,“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错误,原文 “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 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不是“花期”,也不是“提前到二月”,而是让草原的春天从不正常的二月回到 了正常的情况。故选 BC。 17.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考虑用到的手法,分析其效果;其次思考词语运 用的特点,句式特点等;还要从内容、结构方面理解语句的作用。本题赏析“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 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 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本题主要分析手法。先分析手法:“挤” “奔跑”运用拟人;“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 运用比喻;“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 奔跑着打籽”运用排比;“奔跑着”运用夸张。接着分析效果:“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突 出呼伦贝尔无霜期的特点;“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 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生动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状态,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18.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返回原 文筛选与人物有关的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概括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注意人物身份。本题中老祖 母代表传统牧民的形象。她勤劳,比如“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腰的”;她坚忍,比如“萨丽娃看见 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 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慈爱,比如“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 草,骨头还未坚硬,脂肪仍然豆腐般多汁,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 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她敬畏自然,比如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 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 老祖母对萨丽娃的影响由浅到深分别是: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比如“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 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的烙印,召唤她回到草原,比如“萨丽娃姐姐总觉得 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 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比如“萨丽娃 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是洁白细致的;萨丽娃姐姐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 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 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 来”。 19.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及把握标题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要按照一定线索梳理文章结构,分析 每一个阶段标题的不同意蕴,答题时要由浅入深逐层来答。本题考查“萨丽娃姐姐的春天”这个标题的含义。具体分析“春天”的含义,即是谁的什么样的春天。首先“春天”指呼伦贝尔草原的春天, “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 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其次,“春天”指羊羔生长期的春天,“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 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 卧雪,必经几次生死磨难,方能生存”“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 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第三,“春天”指萨丽娃姐姐事业的春天, “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 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最后,“春天”指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 代牧民的未来生活的春天,“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 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 的”。 六、【2019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21 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 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 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 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 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 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 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 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 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 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 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 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 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 ‘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 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 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 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 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幕时 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 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 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 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 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 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 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 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 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 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 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如归”之感。 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 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 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 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 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 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 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ロ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 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 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 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 不止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 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 京之“大”。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 入生活情境。 19.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20.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 下文具体说明。(6 分) 21.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 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 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 所在学校的信息。(7 分) 【答案】 17.B 18.C 19.B 20.①北京文化不但保存在故宫等皇城的物质遗存上,而且保存在胡同中的普通民居里。②在作者看来, 北京文化的“深”更多地体现在胡同人家。这种北京文化以安分、平和的市民阶层为代表,体现为“彼 此宽容,彼此体谅”的家庭伦理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和谐的社会秩序。③走进胡同深处,接触鲜 活的日常生活,更能感受到古城犹在的活力。 21.示例:为了锻炼自己,高三寒假,我打算和同桌结伴到哈尔滨看冰雕。临行前,同桌的妈妈千叮咛、 万嘱咐,甚至要请假陪我们同行,在同桌的再三坚持下才作罢;而我的父母轻描淡写,简单交代我出 门要注意安全,便忙自己的工作去了。一路上,他妈妈电话不断,嘘寒问暖,他简直要崩溃了。平时, 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比较民主,我也比较独立、善于与别人交流、遇事爱分析思考。而我的同桌这次 出门连在自动售票机取车票都不会,因为他一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独立性,以致养成了顺从、 依赖的性格。由此可见,家庭不仅提供生存所需,也提供了成长空间。对一个孩子而言,拥有一个宽 容、赏识、信任的成长环境是多么幸运。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会跟着父亲学会勇敢和担当,跟着母 亲学会谦和与善良……当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他的人生会有一个宽阔的天地。 【解析】 17.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累,弄清词语的意义、常用用 法、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义的变化,辨析记忆。此处可用代入法,判断该 词解说是否恰当。B 项,形胜: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故 B 错误;ACD 正确;故选 B。 18.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理解重要语句和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 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 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 得出正确结论。C.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为了说明“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 有节制的呼应”;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故 C 错误;故选 C。 19.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 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 选项信息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 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一定要认真比对。B 项,作者引用龚自珍的话介绍京畿一带的地 理形势,是为了突出介绍北京西山的一带山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属于“深”的范围,故 B 项错误; ACD 正确;故选 B。 20.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认真审读题干,在文中找到 相关语段,结合语段具体内容详细分析,概括答案。答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尽量运用文中语句,分条 作答。 21.此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表达见解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要借助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谈谈对自己所 生活的周边世界的认识与思考。由表及里指的是一种从表面现象看到本质的逻辑思维方法。这里,只 要学生从自己生活的周边世界——城镇、社区、学校、家庭中任选一个,列举出某一现象(事例),然 后分析其现象出现的原因或最后可能导致的结果即可。 七、【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 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 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 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 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 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 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 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 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 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 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 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痴。祖父说请个兽医 给它看看。冯至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梁醋。 冯至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 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 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 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 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模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因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平。 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痛,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这窗子上的黄瓜秩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至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柳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 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执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粒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 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 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祖父一边吃着, 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 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 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 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 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10.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 分) 11.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4 分) 12.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 分) 13.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 分) 【答案】 10.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③每句都 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11.①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我”的友善。②“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调皮可爱的一面。③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④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 面。 12.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 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13.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 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 好相处。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 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 者的亲近和同情。 【解析】 10.本题考查品味文学作品句子中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 感。句子“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句 子“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 动活泼。句子中有“快了”、“长了”“跑去了”、“开花了”等,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 迅速。句子“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得,成群结队地就都一起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11.本题考查赏析作品人物形象的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 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 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 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由原文“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可知,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可见 “我”地友善。由原文“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可知,“故 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表现出“我”调皮可爱的一面。由原文“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 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 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可知,想吃粘糕,又听话,可见“我”的乖巧。由原文“而我也不说吃,也 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可知,“我”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 说话,表现出矜持的一面。 12.本题考查了赏析小说的叙事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三抓一想”,一抓作者的写作视角,首先确定 作者是运用第几人称进行叙述的,然后要根据人称的表达效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二抓小说 的叙述方式,阅读作品,了解其叙述方式,然后分析具体的表达效果。三抓小说的叙事线索,首先确 定叙述线索,是单线还是双线,然后根据具体线索分析其作用。一“想”作品的叙述背景,叙述背景 主要起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的作用,有的背景还富有象征意义,在分析时考虑这方面的作用。由原文“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可知,文章运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 自然、亲切。由原文“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有的时候, 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 打掉了。”可知,文章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文章从“夏天”到“秋天” 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由原文“从此那磨房里面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 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 世界了。”可知,文章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13.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思考标题自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 象征义等),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是否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是否揭示文 章的主旨或哲理,是否是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本题不管是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都可 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选“磨房里外”为标题,理由可以从交代文章发生的背景、构建故事情 节和“里外”的深层含义来考虑。如果选“冯歪嘴子”为标题,可以从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 和文章主旨方面考虑。 【2019 年最新联考模拟】 一、【福建省三明市 2019 届高三高考模拟测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秦时月 陈 毓 掰着指头算,兵算出自己离开故乡五个年头了。他记得离开的时候,门边硷畔的迎春正爆出星星点点 的黄。那黄就摇曳在兵心头这许多年。 兵的爹老了,于是筑长城的劳役,该兵这样的年轻人替代。兵无所谓,北方,是自己迟早都要去的, 筑长城、守边,都一样。 兵不停走在路上,就把麦田走到身后,接着迎来了山,又走出了山,然后兵看见无边的枯草,到处都 是草,风呼呼吹过时,草低低地伏下,臣服于风的力量之下。兵看见长城时停下,兵看见长城像一条蟒蛇, 在平展展的荒草滩上蜿蜒伸展,直到兵目力不能及的地方,兵现在来延展这条蟒蛇的长度。 兵像其他兵那样,被教练着和泥、填土、挖沟,不久兵被固定在和泥的程序上,因为兵最擅长和泥, 兵和泥和得又快又匀,同样的米汁被兵和进泥土,就能筑出冷铁一般的墙。将官用铁戈来戳,戳不透,和兵一起筑墙的人因此得到嘉奖,若是被将官的铁戈戳透呢?那筑长城的兵将被填埋进一段新土墙里去。 第二年的时候,兵和一群兵又被选出去种植榆树。那时候,衰草退了黄,添了绿,空气里鲜草的清香 一阵阵扑进兵的鼻腔,兵觉得真是好闻极了。榆树有大有小,兵严格按规定的尺距把榆树呈三角栽下。这 些榆树阵,阻挡飞一般驰聘的匈奴骑兵的马腿。一个老兵回答了兵的疑惑。 兵早都闻说匈奴兵是一群野蛮人,挥舞大刀,骑高头大马,来如疾风,去如闪电,眨眼就掠走了南人 的马匹牛羊、地里成熟的庄稼、屋里煮饭的妇女,河边浣衣的姑娘,简直是一群魔鬼。兵和更多的兵辛苦 着筑长城、植榆树,就是为了挡住这疾风,这闪电,和比这疾风闪电更可怕的大刀。在榆树发出呼啦啦明 亮响声的时候,兵听说了一个可喜的消息,蒙恬将军打了胜仗,消息是从北方退回来休养的兵带来的。这 个缺了屁股的兵倒不在乎丢了一块屁股在匈奴骑兵的大刀下了,他大咧咧地说,权当是喂了饿狼了,命还 在,好的很。 兵现在驻守这个叫五里墩的烽火台,和那个缺了屁股的兵,为了区分彼此,下面叫兵为末,叫屁股残 缺的兵为老。叫老,叫末,你记住了没? 大批的兵从五里墩烽火台上撤走,只留下叫老与末的两个兵。没有人告诉他俩要留多久,回头会有谁 来接替。没人说。时间像草尖上的风,有些摇摆、不定、恍惚。日举烟,夜举火的烽火台有好些日子都是 沉默安详的样子,老和末有时候很是诧异,但他们同时说,没有狼烟和火把吵嚷的日子难道不好么? 就这样,又一个春天来了。 一个漫漫的和风吹脸的春日,靠在土墩上晒太阳,老对末说,你没有打过仗,你没有看见蒙恬将军的 弩车从直道上开过来的阵势,你也没扳过弩机。“放——”,老模仿发弩机的动作。“嗡”——老比拟弩飞驰 的声音。像是有一万只大黄蜂朝一只羊猛扑过去。人仰马翻,当然是匈奴骑兵。老描述。 匈奴骑兵统统被赶回老家去了。你不信,你笑,你啥也没见过。你当然笑。 我修过长城,我和泥得到过领军的嘉奖,我栽过榆树,树大概都能活哩。末终于想出两件属于自己的 光荣。 又一个夜晚,躺在烽火台上吹风,老笑嘻嘻地,神秘地对末说,你连女人都没见过哩,你见过个啥! 月洒清辉,虫鸣叽叽。 老的话末早听见了,但他默声,不理老。女人他咋没见过,他离家那年,隔壁喜良刚娶了媳妇,那个 名叫孟姜女的新媳妇来到他门前井台上打水,隔着一把辘轳站着,一个人手上的温度,传给下一个人,怎 说他没见过女人?喜良去修长城,比他早走一月呢。末有点伤感,因为从他家的辘轳井台,末想到老娘,和老娘灶台上弥漫的饭菜的香。他多久没吃娘做 的饭菜了?他几乎都忘掉大白馒头的麦香气了。他鼻翼抽动,却还是只闻见晴朗月光下青草青寡的香气。 后记: 公元前 215 年,嬴政以蒙恬为帅,统领 30 万秦兵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 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秦军在蒙恬的指挥下,以弩重创匈奴骑兵,秦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力,迫使匈奴远 遁大漠。蒙恬修长城,建直道,栽榆树。此后很长时间,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即便秦末,中原陷入战 乱,北方的匈奴也长久不敢南犯。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没有刻意去描写壮观的战争场面,而是着力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写“兵”的所见所感,写“老” 的战争回忆,兵士群体随遇而安的精神面貌就显露出来。 B.小说景物点染富有特色,比如“门边硷畔的迎春”“边关的枯草”“长城边上的草黄新绿”“烽火台的 清辉虫鸣”,三言两语,细腻而含蓄地点出人物的情思。 C.小说讲究叙事用语,主人公上半部分被称之为“兵”,下半部分被呼之以“末”,称呼看似不和谐不 一致,但自成一体,传递出兵士们长年戍边年岁渐老的意蕴。 D.小说擅长在平淡叙述中营造不平常的效果,比如“辘轳井台”这一细节,既自然关联历史人物,引 人无限遐想,又巧妙引出主人公对母亲的思念,颇具匠心。 2.请结合小说人物筑长城守边关的经历,简要分析他们对待战争的具体心态? 3.文末在虚构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后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A 2.(1)从“兵”起初对筑长城守边关没有怨言,可看出兵士们对戍边的支持与担当;(2)从“老”对边 关战争的描述中,隐含着他们的自豪与对和平的期待。(3)从“末”的伤感中,流露出人物对无休无止 戍边战争的无奈与厌恶。 3.(1)补充历史背景知识,历史真实与小说虚构交相辉映,使读者对“战争”有着更全面的认识。(2)拓 展小说艺术境界,“后记”的颂扬基调改变了小说原有的悲壮风格,深化了小说的主题。(3)强调战争历 史价值,赋予虚构故事以历史意义,使普通士兵不畏艰辛、英勇善战、为国奉献的形象更加突出、立体。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 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 项,“兵士群体随遇而安的精神面貌就显露出 来”错误。结合“兵像其他兵那样,被教练着和泥、填土、挖沟,不久兵被固定在和泥的程序上,因为 兵最擅长和泥,兵和泥和得又快又匀,同样的米汁被兵和进泥土,就能筑出冷铁一般的墙”“第二年的时 候,兵和一群兵又被选出去种植榆树”“这些榆树阵,阻挡飞一般驰聘的匈奴骑兵的马腿”“大批的兵从 五里墩烽火台上撤走,只留下叫老与末的两个兵”“匈奴骑兵统统被赶回老家去了”等分析,“随遇而安” 的分析错。故选 A。 2.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结 合小说人物筑长城守边关的经历,简要分析他们对待战争的具体心态”,需要立足文本内容,找到对应的 内容,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结合“兵像其他兵那样,被教练着和泥、填土、挖沟……若 是被将官的铁戈戳透呢?那筑长城的兵将被填埋进一段新土墙里去”“第二年的时候,兵和一群兵又被选 出去种植榆树。那时候,衰草退了黄,添了绿,空气里鲜草的清香一阵阵扑进兵的鼻腔……一个老兵回 答了兵的疑惑”“兵的爹老了,于是筑长城的劳役,该兵这样的年轻人替代。兵无所谓,北方,是自己迟 早都要去的,筑长城、守边,都一样”等分析,从“兵”起初对筑长城守边关没有怨言,可看出兵士们 对戍边的支持与担当;结合“蒙恬将军打了胜仗,消息是从北方退回来修养的兵带来的”“你没有看见蒙 恬将军的弩车从直道上开过来的阵势……像是有一万只大黄蜂朝一只羊猛扑过去。人仰马翻,当然是匈 奴骑兵。老描述”分析,从“老”对边关战争的描述中,隐含着他们的自豪与对和平的期待;结合“没 有人告诉他俩要留多久,回头会有谁来接替。没人说。时间像草尖上的风,有些摇摆、不定、恍惚…… 但他们同时说,没有狼烟和火把吵嚷的日子难道不好么”“末有点伤感,因为从他家的辘轳井台,末想到 老娘,和老娘灶台上弥漫的饭菜的香……他鼻翼抽动,却还是只闻见晴朗月光下青草青寡的香气”等分 析,从“末”的伤感中,流露出人物对无休无止戍边战争的无奈与厌恶。 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结构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 “文末在虚构故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后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需要结合“后记”的内容及文 本的结构、主旨等方面分析。后记是指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多用以说明写作经过,或评价内容 等。有时作者故意用后记的形式对某个问题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让读者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结 合“后记”的内容分析,补充历史背景知识,小说的虚构也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如“公元前 215 年,嬴政以蒙恬为帅,统领 30 万秦兵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 生死之战。秦军在蒙恬的指挥下,以弩重创匈奴骑兵,秦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力,迫使匈奴远遁大漠”,使 读者对“战争”有更准确、全面的认识。小说后半部分,主要写“末”的伤感,流露出人物对无休无止 戍边战争的无奈与厌恶。“后记”补充的内容,可以拓展小说的艺术境界,深化主题。结合“秦军在蒙恬 的指挥下,以弩重创匈奴骑兵,秦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力,迫使匈奴远遁大漠。蒙恬修长城,建直道,栽 榆树”等分析,更加突出普通士兵的形象,强调战争历史价值,赋予虚构故事以历史意义。 二、【浙江省舟山市 2019 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最后仿真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快递小哥 程耀东 我对面站着的这个小伙子,此时,与我有着同样的表情:一脸的怨气和无奈,用沉默甚至愤恨的目光 与我对视。然而,我相信在他上楼梯的时候,一定会想着和往常一样:放下货物,拿出圆珠笔或者碳素笔, 要求收货者在右下角签上自已的名字,然后撕下中间的那一张,装进一个土黄色的帆布包里,然后转身, 去往下一个客户。事实上,他的这个想法在我这里被冻结。 我的程序是这样的:签完字之后,顺手拿了插在办公桌笔筒里面的剪刀,塑料摊开后,是一张发票。 就在我下手剪开最后那个纸质包装盒的刹那,这个个子不算高,戴黑框眼镜,胖而略黑的小哥,一把攥住 了我的手。哥,你得先付款,再拆封包装盒,他说。他这么一说,刚刚还算存在于我们之间的友好和谦让, 被流动的空气一下带到了窗外。如果他不攥我的手,黑色的塑料这时候可能已经被我扔进垃圾筐。 惊愕或者说惊讶的表情从我的耳朵旋即转向面部,然后停滞。他似乎觉得我没有听到他的话语,又对 着我凝固在脸上的表情重复了一遍:先付款,再打开包装,这是公司规定的。 他依然重复着那句话。 争吵、解释、对峙……这些词汇在我和他之间不断地被上演。我重新站了起来,然后将包裹递于他: 给,你拿走,这东西我不买了。小哥并没有接纳这个既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他,更不知道属于谁的包裹。 我这样做,只是试探一下小哥的底线,让他柔软一下自己的语言,柔和一下立在两个人之间的僵硬。事实 上,我的这个举动并没有缓和此时的冷峻氛围。 沉默。四目相对,似有火光燃烧…… 小哥用右手食指撑了一下要掉下来的眼镜,然后缓慢地说:哥,那你得付我三块钱的快递费。因为你 在包裹上已经签了你的名字,签了名,说明你收到包裹了。你知道吗?我念了四年大学,好不容易找了一 份送快递的工作:早上四点多起床,骑三轮车,要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快递公司装当天的快递,然后一家一 家打电话,晚上 10 点多才能回家,你知道送一件快递多少钱吗?三块钱。再说你的这件包裏,你已经签了 字,我要是退回快递公司,不但挣不到你的三块钱,反而是要被罚款的,这一天就白干了。 在这样的语言里,我刚才还算挺立的身体,开始缓慢下沉。我相信呆滞在我面部的表情此时一定很尴 尬、很难堪。(1)重新坐了下来,故意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以缓解被语言击伤的肉体。还能说什么? 按照发票上的金额,给了他。然后在尴尬里目送他出门,又有些惭愧,追着他的身影,在电梯口,握住他 的手说了几句温暖的话。看着两块白色的不锈钢终于合上,我的整个身体才开始显得轻松和释然。走廊不是很长,也不怎么安 静。过往的目光不会在意你挂在脸上的是微笑、怨恨、失落、郁闷……他们已经惯常了讨生活的职场和职 场里那些随处可见的喜怒哀乐。击倒或者打败你的不是对方强壮的身体,而是隐藏在深处的语言。每个人 不管你有多么强大,但你的身体内一定存在着被刺痛的秘密。(2)秘密一旦被猝不及防的语言触及,支撑 强大的即便是标号和硬度很高的水泥钢筋,你也会轰然倒地的。对此,任何人恐怕都无能为力。 在这个快递小哥几句不经意的语言面前,我是真正地倒塌了,而且倒得毫无颜面。回到桌前,努力地 让自己的身体、脸面、听得见的心跳恢复平静。面对这个尚未拆封的包装盒,第一次接触时的激动早已遁 逃,且不知所终。细想,事情的焦点也就是三块钱,而并非那些所谓的规定。如果,他最初能够直白地表 述,那么,争论不休、面红耳赤……这些语言不会被我摆放在这里。 似乎有些羞愧,无意识地就回按了他的电话:我说我是刚刚送你下楼的那个人。但接下来要说些什么, 一时没有了语言。电话里我只听见一句:哥,都是小事……然后就是嘈杂的汽车声,人声以及风声——在 风的耳语里,我只好无奈地将自己的嘴巴关闭。 (《选刊》2018.8,有删改) 4.文章开头写“我”相信快递小哥上楼梯想象的工作情形和往常一样有什么作用? 5.赏析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新坐了下来,故意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以缓解被语言击伤的肉体。 (2)秘密一旦被猝不及防的语言触及,支撑强大的即便是标号和硬度很高的水泥钢筋,你也会轰然倒 地的。 6.概括快递小哥的人物形象。 7.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4.(1)为后文写“我”与快递小哥起争执做铺垫,与现实中的遭遇形成对比(2)介绍了送快递签收的一 般流程,表现了快递工作的枯燥乏味辛苦。(3)暗示了“我”与他起争执的原因,体现了我自以为对这 一职业十分了解,自以为是的心理。 5.(1)用动作描写和比拟的手法,我被小哥的话刺痛,表现了我的尴尬、不知所措以及惭愧的心理。 (2)运用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我原本强大的内心在快递小哥的话语下不堪一击,说明了揭示秘密 的语言的威力强大,表现了我的震惊与惭愧之情。 6.快递小哥是一位刚大学毕业不久,工作辛苦,收入微薄,生活艰难,但又勤劳踏实,宽容善良,不善表 达,有些偏执,为生存而努力打拼的底层劳动者。7.(1)小说借“我”与快递小哥的一次争执展现了以快递业为代表的底层劳动者的生活的艰辛不易,表达 以及对他们的同情和敬意。(2)快递员的朴实善良勤劳但工作中往往得不到配合、理解,人们在快节奏 的生活中职场中不善于表达沟通而显得冷漠自私,呼吁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多些沟通交流,多些谅解 包容,多些温情。(3)小哥的艰辛的工作生活其实并不想被人所知,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些关乎 尊严秘密,往往是人们最软弱的部分,不容他人触碰,所以要设身处地地维护他人尊严,不要咄咄逼人, 避免触到别人的痛处。 【解析】 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开头写‘我’相信快递 小哥上楼梯想象的工作情形和往常一样有什么作用”,这是针对开头段设题,然后把握设题的内容,从内 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用。内容上,一般是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与上下文以及标题的关 联。从文中来看,第一段写“我”相信快递小哥上楼梯想象的工作情形和往常一样,即“放下货物,拿 出圆珠笔或者碳素笔,要求收货者在右下角签上自已的名字,然后撕下中间的那一张,装进一个土黄色 的帆布包里,然后转身,去往下一个客户”,“放下……拿出……要求……然后……然后……去往下一个 客户”,这些词语展示了快递工作的一般流程,同时也可以看出这一工作的枯燥乏味,而“我相信”表明 “我”自认为对快递这一工作非常了解,结合下文来看,快递工作并非“我”想象地那么轻松,这表现 出“我”自以为是的心理,而这也是“我”和快递小哥起冲突的原因;“我”的自以为是与下文快递小 哥的真实境遇形成对比,为下文的冲突做了铺垫。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从题干来看,并没有指定欣赏的角度,这就要求考生要结合材 料的内容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鉴赏。第一句,“重新坐了下来,故意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以缓解被语 言击伤的肉体”,这是一段人物描写,描写的对象是“我”,考生可以从人物描写手法和效果的角度进行 赏析,如“坐” “端起”“喝”等是动作描写,,端起茶杯喝茶的动作,是内心受到冲击后强作镇定,来 掩饰自己的不安后悔等心理。结合前面“我”听了快递小哥的一番话后的表现来看,“我刚才还算挺立的 身体,开始缓慢下沉。我相信呆滞在我面部的表情此时一定很尴尬、很难堪”,而“重新”“故意”等词 语表明“我”用这样一些动作来掩饰自己的尴尬、不知所措以及愧疚,端起茶杯喝茶的动作,是内心受 到冲击后强作镇定,来掩饰自己的不安后悔等心理;从修辞角度来看,“缓解被语言击伤的肉体”使用比 拟的修辞,“击伤”的主语是“语言”,这是把语言比拟为可以击伤人的物体。第二句,“秘密一旦被猝不 及防的语言触及,支撑强大的即便是标号和硬度很高的水泥钢筋,你也会轰然倒地的”,结合前文来看, 作者用这段话来表明自己原本强大的内心在快递小哥的一番话之下轰然倒塌,作者把“语言”与看似强 大的似“水泥钢筋”一般的内心进行对比,展现出“我”听了快递小哥一番话后的惭愧和震惊,同时句 中用“标号和硬度很高的水泥钢筋”来喻指内心,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作者又用“轰然倒地”来形容 内心的不堪一击,这是使用夸张。 6.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概括快递小哥的人物形象”,然后要到文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 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本题中,从文中来看,“快递小哥”既是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 学生,又是一位快递员,也可以说是底层的劳动者;从他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收入的微薄、生活的 艰难、工作的辛苦及勤劳,如“我念了四年大学,好不容易找了一份送快递的工作:早上四点多起床, 骑三轮车,要到十几公里以外的快递公司装当天的快递,然后一家一家打电话,晚上 10 点多才能回家, 你知道送一件快递多少钱吗”;从他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宽容善良、不善表达以及性格的偏执, 如“哥,你得先付款,再拆封包装盒”“先付款,再打开包装,这是公司规定的”“小哥并没有接纳这个 既不属于我,也不属于他,更不知道属于谁的包裹”“哥,那你得付我三块钱的快递费。因为你在包裹上 已经签了你的名字,签了名,说明你收到包裹了”。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7.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深刻意蕴的能力,属于探究题的范畴。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根据题干明确探究的 方向,如本题“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然后分析小说写了几个人物,主要 人物是谁,发生了什么事情,彰显了什么主旨,给人们什么启发,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从文中来看, 一共写到两个人物,“我”和“快递小哥”,主要事件就是“我”与“快递小哥”之间的冲突;“快递小 哥”是主人公,他代表了生活中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劳动者,他们为了生活而努力打拼,对此作者表达了 自己的敬意和同情,“快递小哥”生活艰辛并不想让人知道,但面对“我”要拒收的要求,他无奈说出自 己的艰难,这就呼吁我们,在生活中不要触及别人内心的疼痛,要维护他人的尊严;“快递小哥”与“我” 之间发生冲突,作者以此呼吁大家在生活中要理解他人,要对他人多一些包容。 三、【2019 年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高三 5 月适应性高考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丰城的窑 江 子 (1)这些年,我爱看瓷,去过北京故宫、台北“故宫”、景德镇等地方看瓷,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美 好境遇,捎带着,写了一本叫《青花帝国》的书。 (2)也看窑。景德镇的古窑,福建漳州平和的克拉克瓷的古窑址,都去看过。吉州窑呢,那是我故乡 的风烟,是小时候就亲近的。 (3)有人说,瓷上有山水花鸟,有杯盘罐盏,有时间的刻度朝代的信息,窑么,一个废弃的隆起物而 已,有啥看的呢。可我认为,作为大地上的文化遗存,窑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它是 一个具有丰富信息量的文化母体,是指认一块土地气质的最好证据。 (4)看窑去。 (5)江西丰城是列入唐代六大青瓷名窑的洪州窑的故乡。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有 800 年的历史。 (6)说是看窑,可先看的还是瓷。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里琳琅满目。那是些需要绳子系住的四系 方耳罐,用于陪葬的瓷俑,用于熏香的博山炉、盛酒的杯盏、寓意吉祥的鸡首壶、长颈的莲花瓶、印着暗 花的碗、开片的玉壶春瓶…… (7)它们的颜色是米黄色和褐色的。它们的身上有经年的黄土印记,显示它们在泥土的黑暗里待了很 久。它们身上的纹饰有方形纹、水波纹、麻布纹等。它们还有一道共同的美学体征,就是釉不及底——那 是洪都窑这一家族的共同族徽:那釉色从瓷首瀑布一样涌向瓷底,可在途中似乎接到了一个统一的律令, 猛地刹住了脚步。仿佛是洪州窑的图腾,从这一美学特征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动与静,儒与道,喧囂与沉 默,绚烂与平滨…… (8)在器型上,洪州窑的瓷与景德镇的瓷初看起来并无不同。可是,洪州窑的瓷要显得更饱满雄浑, 更古朴粗犷,正与东汉到五代这一段历史的气质对应。 (9)那是比宋元明清更古的古代。那样的古代,要比后来更删繁就简,更有天地原初之感,更具有强 大的生命张力。那是落日、沙漠、荒原、古井、炊烟、茅庐、旧城池、古驿道构成的古代。那也是班超平 定西域、魏蜀吴逐鹿中原、陶渊明种菊、李白醉酒的古代。 (10)我了解到洪州窑出产的青釉瓷器产品曾遍及全国各地,甚至远销东亚、西亚一带,《唐书·韦坚 传》中有洪州窑产品运抵长安的记载,我不免想入非非: (11)陶渊明、李白饮酒,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用的可是洪州窑生产的酒盏? (12)“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主称千金 寿,宾奉万年酬。”(曹植《箜篌引》)在如此举杯交错的、具有浓郁魏晋凤格的盛大场景上,洪州窑的瓷是 不是有可能在现场? (13)它是否以砚台、笔洗的身份,陪王羲之书写《兰亭序》、顾恺之画《女史笺图》?杨贵妃的荔枝, 洪州瓷是否做了托盘? (14)看窑去。 (15)汽车穿过丰城市区,向着乡间驶去。 (16)我们来到了贛江东岸的石滩乡港塘村窑址。我之所见,不过是一个隆起的不規则土堆。土堆边 两条牛在偃卧。我们的脚下,全是瓷器的碎片——那可都是汉唐时代的遗老。不远处,是几口水塘,闪耀 着水光。水塘里,许多鸭子在游。更远处,是那个叫港塘村的村庄,一栋栋崭新的现代楼层民居矗立。(17)环视着处于赣抚平原的丰城乡村,想象着洪州窑生产的盛景,我的眼前不禁迷离了起来,我仿 佛回到了洪州窑兴旺的古代,四野涌现出了无数的烟火。在我不远的窑址上,火焰熊熊,烟火中,有人肩 扛着两长条瓷器出来,有人呢,推着槎柴向着窑口去了。有人在火道旁用长长的杆子举着火照(瓷胚样 品)。更远处,别家的窑厂升起了白烟。整个赣抚平原,在烟尘中隐现。而更远一些的赣江码头,许多瓷器 正在装船。天空灰蒙,而赣江里不少船已经张开了帆,驶向长江的方向,和茫茫天际,驶向汉唐历史的深 处…… (18)五代以后,那些隆起的窑包,渐渐成了夕阳下沉默的废墟。洪州窑青瓷的风光, 要让位给五百 里之外的景德镇。 (19)可是,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创造过洪州窑辉煌历史的丰城人,也同时被这样的一 段历史塑造。那一段历史,赋予了丰城人以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那隆起的一座座窑址,是丰城 人制瓷辉煌历史的注脚,也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藏库和精神纪念碑。 (20)我们当然有理由敬重丰城土地上那些已经废弃的洪州窑。窑边那些带着美丽花纹的瓷器碎片, 何尝不是可以给当代生活提供源源不断能源的精神芯片!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 年 3 月 9 日第 12 版,有删节) 8.阅读(1)~(3),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作者“爱看瓷”“也看窑”的原因。 (1)“爱看瓷”:________________; (2)“也看窑”: ________________。 9.文中二次出现“看窑去”的文字,具有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10.试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画曲线的段落 11.请结合全文,探究结尾“精神芯片”的丰富内涵。 【答案】 8.(1)瓷上有时间的痕迹、朝代的信息,带给人许多意想不到的境遇;(2)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的文明 和精神密码。 9.(1)第四节写到“看窑去”,上承作为文化遗存的“窑”的价值,下引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所见, 为下文写丰城窑遗址蓄势;(2)第十四节写到“看窑去”,从参观瓷器展览,过渡到文章的主体内容—— 丰城窑遗址所见所想,自然引出对丰城人民品格的赞美,顺势揭示出写作主旨。(3)“看窑去”作为本文 的线索,二次出现,将文本串联成为整体,使得作家的情感不断推进,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10.(1)采用拟人(“待了很久”、“身上”“族徽”、“脚步”等)、比喻(“瀑布”等)等修辞手法,赋予 瓷器生命的活力;(2)虚实结合,从瓷器身上的颜色与纹饰,联想到其蕴含美学特征,开拓了瓷器的境界,丰富文章意蕴;(3)动词(“涌”、“刹”等)的运用,增添瓷器的动感;整句(“动与静,儒与道, 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淡……”)两两相对的句子,强化了语言的韵律美。 11.(1)“精神芯片”是对丰城窑的“瓷器碎片”价值的比喻说法;(2)在它身上,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 和美学特征,可以凭借它来解读丰城的文化和精神的密码、气质;(3)“瓷器碎片”的背后,可以读 出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脉并没有断,赞美了丰城人以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4)窑址作为丰 城人制瓷辉煌历史的注脚,是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的贮藏库和精神纪念碑,必将引领丰城在 新时代继续前行,创造新的历史。 【解析】 8.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 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从第(1)~(3)段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爱看瓷” 是因为瓷上有山水花鸟,有杯盘罐盏,有时间的刻度朝代的信息,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境遇。作者“爱 看窑”是因为作为大地上的文化遗存,窑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 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看窑去” 作为本文的线索,在第(4)段与第(14)段两次出现,将文本串联成为整体,使得作家的情感不断推进, 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第(4)段写到“看窑去”,在介绍了“窑”的价值(即作为大地上的文化 遗存,窑可能隐藏着一个地方文明和精神的密码)之后,引出在丰城市博物馆的瓷器展厅所见,为下文 写丰城窑遗址蓄势。第(14)段写到“看窑去”,是在参观瓷器展览,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之后,过渡到 文章的主体内容,即参观丰城窑遗址,以及所见所想,自然引出对丰城人民品格的赞美,顺势揭示出写 作主旨。 10.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 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 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文中画线句子,(1)从修辞角度分析,“待了很久”、“身上”“族徽”、“脚 步”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瀑布”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瓷器生命的活力;(2)从表现手 法的角度上分析,从瓷器身上的颜色与纹饰,联想到其蕴含美学特征,虚实结合,开拓了瓷器的境界, 丰富文章意蕴。(3)从词语运用、句型选择的角度分析,“涌”、“刹”等动词的运用,增添瓷器的动感; “动与静,儒与道,喧嚣与沉默,绚烂与平淡……”这些句子两两相对,整句的选择,强化了语言的韵 律美。 11.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作品的意蕴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比如作品的意义层面、 思想层面、价值层面、审美层面等。对散文来说,最重要的探究方法就是“因形悟神”法。就是看散文 写了哪些不同材料或材料的不同方面,据此来探究其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文章结尾提出“精神芯 片”,这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在丰城瓷器的身上,可以看出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美学特征,可以凭借它来解读丰城的文化和精神的密码、气质。例如:从“瓷器碎片”的背后,可以读出丰城因做瓷而起的文 脉并没有断,赞美了丰城人以勤劳、智慧、开放的永恒品格。从窑址遗迹可以看出丰城人制瓷辉煌历史, 丰城人勤劳、智慧、开放基因,这些必将引领丰城在新时代继续前行,创造新的历史。 四、【湖南省 2019 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月 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 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看,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 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 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滿 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未,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 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 “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滿满的圆了,进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 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荒的枝,荒的叶,桂花还没有开, 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変的。抬 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 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 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 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 一小杯儿,说: “孩子们,看看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 酥地顫,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奶奶说: “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花盆儿上, 爷爷的锻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灿灿地闪着银光,柔 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 “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 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晴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 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看那光辉,我说: “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好的。”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 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 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月亮为题材的诗文很多,且多为借月思乡感怀之作。本文则独出心裁,用追寻月迹作为行文线索, 创造出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 B.本文叙写了孩子们“盼月”和“赏月”的情景,既写出了月光的柔美,也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好奇 和对月亮的喜爱,为后文“寻月”作铺垫。 C.在一番“寻月”后,孩子们一改最初的“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而变得”都觉得满足了”,主 要是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 D.作者通过叙述孩子们追寻月迹的行踪,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显示出明月神秘 而又慷慨的性格。 1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月迹”的丰富含义。 14.文中多次描述奶奶说的话,这些话看似零散实则相互联系,简洁而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 些话的作用。 【答案】 12.C 13.①表层含义:指月的移动变化轨迹;②深层含义一:指孩子们寻月的足迹以及追寻美好事物的经历;③ 深层含义二:指月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体验与感悟。 14.①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些话构成行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清晰流畅。如正是在奶奶的指引下,孩子们 从盼月到赏月再到寻月。②塑造奶奶形象:这些话塑造了一个善于发现和领略美,慈爱、智慧的老人 形象。如当孩子们为月争执时,她启发孩子们继续寻找属于自己的月亮。③凸显孩子特点:这些话和 孩子们的话交织在一起,对比中凸显了孩子们天真、可爱、充满好奇心的特点。如文中关于月中桂树 与嫦娥的对话就生动体现了这一点。④揭示文章主旨:如月亮是每一个人的……暗示月亮慷慨美好的 品质,揭示出只要每个人都用心地、持之以恒地去寻找,都可以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月亮”这一主 旨。⑤营造诗意境界:这些话含蓄而意味深长,和富有诗意的夜月描写一起营造了隽永而和谐的诗意(艺术)境界。 【解析】 1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 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 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中,C 项,“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错误,结合全文来看,孩子们觉得满足的原因有如 下几点:①对月亮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②在寻月的过程中,充分体会了月亮所带来的美好,追寻美 好事物的心理得到了满足;③孩子们锲而不舍地追寻月亮,都得到了自己的“月亮”,收获了属于自己 的美好体验与感悟。“主要是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没有文本依据。故选 C。 1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全文, 分析标题‘月迹’的丰富含义”,然后先理解“月迹”的表层含义,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深层 含义。从文中来看,“月迹”中“月”指的是月亮,“迹”指留下的印子或痕迹,由此可知,“月迹”的 表层含义,应该是中秋的晚上月亮运行变化的轨迹;从文中来看,孩子们镜中看月——院中望月—— 杯中饮月——沙滩议月,随着空间的转换,展现了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足迹,而此时的“月”不仅仅是 指月亮,还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孩子们追逐月亮的过程就象征着追寻美好事物的经历;从孩子们追逐 月亮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来看,一开始是失望,接着是争执,然后是人人拥有,最后每个人都是满足的, 由此可见,这“月迹”还应该指孩子们追逐月亮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14.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文中多次描述奶奶说 的话,这些话看似零散实则相互联系,简洁而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些话的作用”,然后应 该到文中圈出奶奶说的话,分析这些话之间的联系,然后从内容、结构、形象、主旨以及艺术效果等 方面分析作用。“月亮进来了”“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是树,孩子”“桂树”“傻 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嫦娥”“一个女子”“和三妹一样漂亮的”“孩子们,看看你们的酒杯, 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奶奶引导孩子赏月,引导孩 子寻月,让孩子最终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由此可知,奶奶的话在结构上是串起全篇的线索;从形象上 来看,奶奶带着孩子们来欣赏月亮,欣赏美,这说明奶奶是一个善于发现美、善于启发孩子的老人, 而孩子们在与老人的对话中也展现出天真可爱又充满好奇心的天性,如看到月亮,想到里面住着什么 人,由嫦娥之美想到三妹之美;从主旨的 角度来看,如果说“月亮”代表美好的事物,那么奶奶的话 中就包含了深刻的意蕴,如奶奶说“它是匆匆的”说明美好事物的易逝,“快去寻月”说明要主动去追 求,才能拥有美好的事物,“月亮是每个人的”“你们都有一个月亮”说明只要每个人都用心地、持之 以恒地去寻找,都可以收获属于自己的美好“月亮”;从艺术效果来看,奶奶的话很有内涵,与月亮营 造的意境融合在一起,给人诗意的感觉。 五、【湖南省 2019 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炖马靴 迟子建 故事发生在 1938 还是 1939 年,父亲说年份不重要,重要的是时令,寒冬腊月,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 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小黑山的密营出发,踏雪而行,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 日军守备队。 那时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为切断老百姓与抗日队伍的联系,他们大规模实施归屯并户,大片农田荒芜, 无数村落夷为废墟。父亲说自此之后,队伍缺粮少衣,陷入被动。 四道岭在哪里?我在地图上找不到。父亲说除了四道岭,还有头道岭、二道姈、三道岭和五道岭。这 些岭呈刀锋状,易守难攻,适宜做密营。他们最初的营地在头道岭的大黑山,那里狼多。有这样一条母狼, 它双眼瞎。自打发现支队的行踪后,就一直凭声音和嗅觉尾随他们,求得生存。 父亲是火头军,他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到了漫漫长冬,蔫巴巴地尾 随着队伍,父亲总会想方设法给它口吃的。这条狼有年正月,突然消失了!三个月后,父亲说和战友为前 方的大部队运粮,在二道岭遇见它。它居然大了肚子,怀了崽了!两三年不见它,大家还念叨,父亲还会 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在附近的山洞。 太阳落山后,侦查员带来消息,三辆摩托车驶离守备队,带走了十一个日本兵,看来他们是去镇上的 烧锅了。父亲说支队长没有犹豫,下达了进攻令。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那三辆刚离开不久的摩托车回来了!十一个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回来了! 父亲说他们受到了前后夹击,优势立刻转为劣势。 他们没有全军覆没,得益于一位战士。当靠近粮库的副支队长下达了撤退令,这位战士咬着牙,趁乱 爬向弹药库,用自制的手雷引爆了弹药库。日本兵赶紧转向粮库防御。 父亲就从弹药库北侧逃了出来。 父亲停下的一刻头晕眼花,后背的锅猛地一震,父亲马上意识后有敌手追击!父亲本能地卧倒,拔出 枪来,匍匐到一处雪坎,紧盯着那个方向,就在敌手露头的一瞬,打了最后一枪,击中了他的左肩。 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午夜时分,父亲在靠近河岸的灌木丛停下。发现干粮袋靠近后脊梁的 部位,有道寸长的口子,炒米白白流失了。 父亲说他卸下锅和枪,看着敌手一步步逼近。可是敌手趔趔趄趄靠近他时,既没做出战斗的姿态,也 没举手投降,而是一头栽倒在雪地上。狼嚎声越来越近,父亲听出至少两条狼在叫,一种声音富有攻击性,凄厉而有穿透力;一种比较婉转、 犹疑,让他有似曾相识之感。父亲发现狼发声之处的灌木丛,只有两个黄绿色的光点在闪烁,那是狼眼发 出的光。这说明另一条狼的眼睛是不发光的,它不是瞎眼狼又会是谁呢! 敌手怕自己最终会成为狼的盘中餐吧,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拼尽全力,拍一下自己,然后指指篝火。 父亲明白,他想让他火葬了他。 敌手挣扎了最后一程,凌晨两三点钟死了。父亲再次搜敌手的身,他只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两样东西, 一个是一方蓝格子手帕,另一个是长方形金属外壳的镜盒。打开一看,里面竟夹着一张二寸的黑白相片。 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那是个穿着印花和服的姑娘,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父亲将镜盒放回 敌手的口袋,而将蓝格子手帕揣进自己兜里了。 父亲发现敌手穿着的马靴,是上好的牛皮的。父亲将这两只靴子从敌手脚上拔下来,靠近篝火,用钢 刀切割靴子。望了一眼敌手,他死时眼睛没闭上,父亲停下手,将敌手的那块蓝格子手帕掏出来,走过去 蒙在他脸上。 父亲划开马靴,得了大大小小的牛皮,一共十块。他将它们放进雪堆,一遍遍揉搓,投进锅里,开始 炖马靴了。 父亲捞出最大那块马靴皮,切下一小块,填进嘴里,将余下的一分为二,撇给盘踞在灌木丛的狼。又 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抬头望了望天,雪停了,但夜空还没晴朗 起来,望不见北斗星,不知置身何方。父亲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 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 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前狼让步了,瞎眼狼将它生生地拖回灌木丛。父亲长呼一口气,感恩似的分 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 最终父亲划拉了一抱柴,将篝火调得旺旺的,拔腿出发了。 后来的故事,我和母亲差不多都能背诵了,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 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熬的马靴皮,和深埋在雪下的红豆浆果,以及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 而那些骨头,有瞎眼狼备下的,也有父亲当年丢给它的。 父亲说栖息在山洞的那三天,瞎眼狼守候在洞口外,也不忘了叼着小狼的尾巴,怕它万一不听话,会 对父亲下口吧。 父亲去世的次年,母亲也走了。炖马靴的故事,只有我一个人给下一代讲了。最后我要补充的是,父亲每回讲完炖马靴的故事,总要仰天慨叹一句:人呐,得想着给自己的后路, 留点骨头! (选自《钟山》2019 年第 1 期,有删节)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简练交代残冬飞雪,不仅体现了时令特点,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并将人物与狼的活动 置于极严酷的境地,让矛盾加剧,凸显主旨。 B.第三段提到四道岭、头道岭、二道岭等适宜做密营的情况,看似多余,实则为后文瞎眼狼和它的孩 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的情节做了铺垫。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特点,比如,“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瞎眼狼守候在洞口外,也不 忘了叼着小狼的尾巴”就体现了瞎眼狼知恩友善的特点。 D.“父亲”讲完故事,总要仰天慨叹“人呐,得想着给自己的后路,留点骨头”,这里“骨头”二字耐 人寻味,告诫人们时时留存生活物资,以备不虞之患。 16.小说中“父亲”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7.小说是怎样叙述“父亲”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D 16.①善良,有爱心。同情一只瞎眼的狼,经常给它食物。为死去的敌手举行葬。②英勇、机智。在撤退 过程中,遇到敌手,勇敢无畏,最后机智的消灭了敌手,还从敌手的靴子上割下牛皮,维持生命。 17.小说以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进行,来叙述“父亲”的故事。这样叙述既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 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又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 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还便于直抒胸臆,突出主题。 【解析】 15.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 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 差别,做出判断。D 项“告诫人们时时留存生活物资,以备不虞之患”分析错误,“父亲”的话是要告 诫人们做人要善良,当自己有能力帮助人的时候,要尽量给需要帮助的人以帮助。哪怕你帮助的不是 人,是一条狼。故选 D。 1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 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 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小说中“父亲”最大的特点是善良,有爱心。当他在行军途中看到一只瞎眼的狼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经常给狼丢食物。后 来“父亲”也因此获得了狼的帮助。在与敌手交手的过程中,在敌手死后,还帮助敌手举行火葬。“父 亲”又是一位英勇、果敢、机智的战士。在撤退过程中,“父亲”遇到敌手,他勇敢无畏,最后机智的 消灭了敌手。他还机智地从敌手的靴子上割下牛皮,作为救急的食物,以维持生命。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小说中叙述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第一人称,叙述较为 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 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 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本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方式来叙 述故事的,“父亲”“炖马靴”的故事,基本是用第三人称转述“父亲”的话来叙述的,这样既使故事 真实可感,又不受时空的限制。文章最后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写出“我”从“父亲”“炖马靴”的故事 中获得的启发,直抒胸臆,也有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