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市九中2019-2020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带答案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宜春市九中2019-2020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带答案Word版)

ID:255252

大小:507.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4-2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0小题,60分) 1.从商鞅变法到秦汉,政府推行“编户齐民”制,重视对户口的清查和统计。 明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绘制成 册。这一变化说明政府( ) A.主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B.积极应对土地兼并问题 C.经济管理职能发生变化 D.赋税征收标准发生变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明朝;⒈明清农业发展; 明清社会转型(27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据材料“从商鞅变法到秦汉,政府推行‘编户齐民’制,重视对户口的清 查和统计”是因为农民承担国家的土地税(实物)、兵役和徭役等赋税,据材料“明 清时期,政府却重视土地的清丈”是因为明朝中期赋税制度改革 实行赋役征银,纳银代役说明无论清查户口还是丈量土地,都是为了征收征 收赋税提供依据,变化说明赋税征收标准由实物为主变为货币为主,故选D 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到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根据材料“丈量土地” 目的是防止土地所有者隐瞒地产,保证国家的税收并不是积极应对土地兼并 问题,排除B项;赋税征收标准变化和国家经济管理职能变化没有必然联系, 排除C项。 【答案】D 2.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地狭人众,力耕不足糊口,比户养蚕为急务,墙隙田 旁悉树桑”。蚕桑收入高于稻作,其生产的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技术要求 也均高于水稻等粮食生产。这表明,太湖地区( ) A.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 B.城镇化进一步发展 C.耕织分离的倾向加强 D.传统技术不断革新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朝;清朝;⒈明清农业发展;⒊明清商业新发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蚕桑收入高于稻作,其劳动、资本和技术也要高 于粮食生产,即太湖地区蚕桑的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故选A项;城镇化是 指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 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材料是生产集约化,排除B项;耕织分 离即在西方机器纺织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的压力下,使小农经济中农业和 家庭手工业分离,而小农经济下耕织结合,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太湖地 区蚕桑的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技术要求高不等于技术不断革新,排除D 项。 【答案】A 3.1954 年,东北考古工作队在辽宁辽阳三道壕一带,发现了西汉村落遗址,清 理出土、石、砖、瓮墓葬103座,共出土文物2815件。其中有农业生产工 具铁铧、铁鑺、铁铲、铁锄、铁镰、插刀等一整套农具148件。据此可以推 知西汉时期( ) A.东北冶铁技术全国领先 B.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C.铁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农业生产体系完备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汉朝;文献史料型选 择题(精选) 【解析】有整套农具的出土说明农业生产工具较为完备,故选B项;东北西 汉铁制农具的出现证明不了“全国领先”,排除A项;该遗址出土了铁农具 不能体现是“必备品”,排除C项;工具的完整不能反映生产体系的完备, 排除D项。 【答案】B 4.学者许倬云认为,东汉时期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及东南地区的人口增长非常 显著。政府通过移民,使人口最为密集地区的人口压力大为减轻。根据许倬 云的分析,汉代人口分布的变化( ) A.加剧了汉代的人地矛盾 B.加快了少数民族内迁的步伐 C.缓解了边境地区的危机 D.有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平衡【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汉朝;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秦汉时期北方开发较早,人口相对集中,据题干中东汉时期的“长 江流域、四川盆地及东南地区”等人烟稀薄地区的人口增长却非常显著,这 一变化有利于中国各地区和南北方社会的发展趋于平衡,故选D项;题干叙 述的是东汉时期的南方地区,人口稀少,排除A项;少数民族内迁是在东汉 末年以后,原因是由于中原地区中央集权体制的削弱和社会动荡,排除B项; 长江流域、四川盆地及东南地区不是边疆地区,且题干未提及政府将密集人 口移到边疆,排除C项。 【答案】D 5.金景芳先生认为鲁国的“初税亩”是在公田上取一份地租外,在私田上又取 一份,结果公家所得多于什一,而形成所谓“二”,故哀公云“二吾犹不足”。 据此可知( ) A.鲁国率先承认土地私有 B.鲁国财政收入成倍增长 C.井田制度并未彻底废除 D.赋税改革推动鲁国称霸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先秦;⑴井田制;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24 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从材料可知,鲁国的初税亩是在公田和私田上各取一部分作为地租 收入,而公田和私田的划分是井田制度的内容,故体现出鲁国初税亩实行的 时候,仍按井田制的规则,并没有废除井田制,故选C项;材料中的私田是 井田制下由耕种者享有产出的土地,属于井田制度的内容,故材料不能体现 出鲁国率先承认土地私有,排除A项;从材料“故哀公云‘二吾犹不足’”, 可知初税亩的收入并不能够满足统治者的需要,故不能得出国家的财政收入 成倍增加,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鲁国实行赋税制度的改革,但是并没有涉 及到鲁国由此国富兵强,具备了称霸的资本,排除D项。 【答案】C 6.范仲淹有诗句形容当时的农村状况,“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后人在后头”。南宋及其后代政客文人也不断引用这 首诗,明人顾庆元撰写的《夷白齐诗话》将其收录其中。这句诗反映出( )A.农村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 B.均田制下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C.农产品的商品化日趋提高 D.地权的转移频繁和私有化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宋朝;⒈宋元时期农业的发展;文献史料型 选择题(精选)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象,“前人田土后人收”,“还有后人在 头”,说明土地转换的频繁,反映出土地私有化的趋势日益加强,故选D项; “前人”“后人”反映出的是土地所有权的继承关系,排除A项;均田制实 行于北魏至唐朝前期,排除B项;土地商品化不等于农产品的商品化,排除 C 项。 【答案】D 7.唐建立之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 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 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唐朝经济领域的这一转变( ) A.有利于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 B.表明政府的经济职能发生了根本转变 C.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必然产物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隋唐;唐宋元变革(26题);文献史料型选 择题(精选) 【解析】题干中“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可知,土地转让是通过 买卖来实现的,这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土地买卖会导致小 农失去土地,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根本转变”一词不妥, 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南方、北方字眼,体现不出南方超过北方,排除D 项。 【答案】C 8.《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 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三国两晋南北朝;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 选);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25题) 【解析】从西汉到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于孙吴、东晋、南朝对 江南的开发,以致丝绸布帛之富饶,足够为天下人做衣物,故选A项;B项 是客观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重农抑商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 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材料南朝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无关,排 除C项;D项也是客观原因,排除D项。 【答案】A 9.17、18 世纪,景德镇生产的碗、盘等外销瓷器(景瓷),既有花鸟虫鱼、山水 人物图案,也有特洛伊木马、手持雷电的朱庇特等西方神话故事类装饰。据 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瓷器贸易( ) A.突破了海禁政策的限制 B.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C.由地中海地区转口到西欧 D.推动了景瓷生产方式变革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明朝;清朝;⒉明清手工业发展与新经济 因素;明清社会转型(27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17、18世纪,景德镇生产的碗、盘等外销瓷器(景瓷), 既有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图案,也有特洛伊木马、手持雷电的朱庇特等西方 神话故事类装饰”可知当时瓷器贸易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故选B项;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明清时期,未突破海禁政策的限制,排除A项;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明清时期,此时新航路已开辟,这一时期的瓷器贸易可 由大西洋地区转口到西欧,排除C项;根据材料“17、18世纪,景德镇生 产的碗、盘等外销瓷器(景瓷),既有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图案,也有特洛伊 木马、手持雷电的朱庇特等西方神话故事类装饰”可知当时瓷器贸易促进了 瓷器内容的变革,但景瓷生产方式仍为手工生产,并未变革,排除D项。 【答案】B 10.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青铜器,越到晚期礼器越少,日用器则日益普遍,其 器型越来越多姿多彩,装饰性和趣味性也日益增强。上述变化反映了( ) A.尊卑观念日趋淡化 B.社会发展的世俗化倾向C.时代风尚骤然转型 D.齐国青铜铸造的独特性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先秦;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分化,象征国家权 力的青铜器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向,故选B项;“尊卑观念日趋淡化”不符合 史实,并且材料不涉及这方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从礼乐制走向社会 生活,与时代风尚无关,排除C项;齐国青铜器用途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的 世俗化倾向,没有其他国家的相关资料我们得不出“齐国青铜铸造的独特性” 的结论,排除D项。 【答案】B 11.宋代元丰七年,苏轼上书神宗说:徐州利国“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 镪巨万……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这反映 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雇佣劳动广泛出现 C.官营手工业规模大 D.政府鼓励冶铁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宋朝;⒉宋元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文献史 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中“冶户皆大家”说明是民营手工业,故选A项;材料中有雇 佣劳动,但是不能体现“广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营手工业,排 除C项;材料体现不了政府鼓励,排除D项。 【答案】A 12.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史籍不载,也没有其他证据表明汉末有异性兄弟金 兰结义的习俗,但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对于桃园三结义着墨甚多,同时期 在许多水陆码头出现了“三义庙”“结义庙”。这反映出当时( ) A.地域性文学得到充分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对信义的重视 C.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迁 D.三国历史受到商人们的推崇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朝;⒊明清商业新发展;明清社会转型(27 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明朝商品经济繁荣,而水陆码头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明朝这些地区出现“三义庙”“结义庙”,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信义的重视, 故选B项;地域性文学指的是文学具有本土特色,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 A 项;明朝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依然是儒家价值观,并未变迁,排除 C 项;材料并未提及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评价,且桃园三结义并不等于三国历 史,许多水陆码头出现了“三义庙”“结义庙”,并不能说明三国历史收到商 人们的推崇,排除D项。 【答案】B 13.据史料记载,长安在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 70 万,其中皇室及服务人员 15 万,在京官吏约3万余,禁军和附近驻军约12万,到京师参加选官和科举 的读书人1万,共需粮食580万石左右,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 32 万。据此可以推知盛唐时期( ) A.长安已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对东南地区粮食需求增加 C.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 D.坊市制度瓦解速度加快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隋唐;唐宋元变革(26题);文献史料型选 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共需粮食580万石左右,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 约32万”可知盛唐时期都城长安所粮食需求量很大,随着唐朝时期江南地 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盛唐时期都城长安对东南地区粮 食需求增加,故选B项;“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提升唐朝国际地位,与 盛唐时期都城长安所粮食需求量很大无关,排除A项;宋代出现了冗官、冗 兵、冗费局面,与材料所述时间“盛唐时期”不符,排除C项;宋朝坊市制 度瓦解,与材料所述时间“盛唐时期”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14.唐末草市兴起之后,有人描述当时彭州唐昌县建德草市,“人既繁会,俗巴 丰饶,又置一镇,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盗将窜迹, 人遂高眠”。这反映了( ) A.坊市制度逐渐走向瓦解 B.唐朝末年开始出现了草市 C.草市功能转向政治军事 D.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治理【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隋唐;唐宋元变革(26题);文献史料型选 择题(精选) 【解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草市兴起,政府设置官署,派出兵丁,加强 治安防控,为商业环境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故选D项;坊市制主要表现为将 住宅区(坊)和交易区(市)严格分开,并用法律和制度对交易的时间和地点进 行严加控制,材料是草市,排除A项;东晋时就有草市,排除B项;材料 强调对草市的管理,不涉及草市功能转向政治军事问题,排除C项。 【答案】D 15.明代《太函集》记载了嘉靖年间商人朱云治经营制铁业的活动:“朱处士云 治,字天铎,海阳(安徽休宁县)新溪人也。……从兄贾闽,盖课铁冶山中, 诸佣人率多处士长者……业大饶。”据此可知,明朝中后期( ) A.工场手工业比较发达 B.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C.商业资本流向有所变化 D.民营冶矿业开始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朝;清朝;⒊明清商业新发展;明清社会 转型(27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朱云治没有把资本投入到土地上去,而是去经营制铁业,这说明当 时资本流向有了新变化,故选C项;朱云治经营的是制铁业,而不是生产手 工产品,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只是休宁商人朱云治在福建经商的个例,“普 遍”说法欠妥,排除B项;明代之前民营冶矿业已经出现,“开始”说法欠 妥,排除D项。 【答案】C 16.战国至唐,“通商”一词几乎在载籍中消失,在《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篇》 等书中其出现的频率却陡然增高,《金史》《元史》等史籍中也出现不少“通 商贾”、“通商惠工”、“力穑通商”的记载。这一变化体现了( ) A.重商成为社会共识 B.商业在国家中的地位提升 C.抑商政策难以为继 D.社会转型推动了经济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中古跨朝代选择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 选)【解析】战国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政策推行;中唐以来,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 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所以出现宋、金、元商业发展的现象,故选B项; “重商成为社会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排除C 项;由唐至宋都是封建社会,社会没有转型,排除D项。 【答案】B 17.汉初,郡国可自行铸币。汉武帝在“独尊儒术”、反击匈奴、颁行“推恩令” 后,禁止郡国铸币,由中央专门机构发行官铸五铢钱为唯一合法货币。西汉 统一铸币权是基于( ) A.中央集权削弱的倒逼 B.中央财政实力迅速增强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大一统政治形态的需要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朝;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文献 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思想上“独尊儒术”, 军事上反击匈奴,政治上推行“推恩令”,经济上统一铸币权,把铸币权收归中 央,以经济的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故选D项;七国之乱平息后,诸侯国已 经不再具有同中央对抗的物质条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 项;西汉统一铸币权后使中央财政实力迅速增强,B项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排除B项;重农抑商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排除C 项。 【答案】D 18.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的庙宇。一 般来说,庙是县级以上城市的标志。明代不少江南市镇都设置了镇城隍庙。 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江南市镇( ) A.经济水平普遍超过了县城 B.开始成为基层商业和政治中心 C.城市化程度为时人所认同 D.由道教文化中心演变而来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朝;⒊明清商业新发展;文献史料型选择 题(精选) 【解析】城隍庙原先是县以上城市的标志,而到明代江南地区的市镇上亦出现不少城隍庙,说明江南地区老百姓已认可其市镇作为县以上城市的地位, 这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的影响,故选C项;“普遍”说法欠妥, 排除A项;江南的市镇设立城隍庙并不意味着其成为政治中心,排除B项; 城隍庙祭祀的确实是道教信奉的神,但这并不代表江南市镇由道教文化中心 演化而来,排除D项。 【答案】C 19.中国纸币的起源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代宪宗时的“飞钱”。 北宋民间商人在商品流通中使用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交”是交合的意 思指合券取钱,即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由此可见( ) A.商人注重构建纸币的“防伪”功能 B.汉唐政府制定诚信经营章程 C.纸币起源于政府对经济控制的减弱 D.纸币在宋代是主要流通货币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朝;⒈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文献史料型 选择题(精选) 【解析】交子的两张券合得起来才能交钱说明宋代商人防伪意识提高,在纸 币交易时注重查验真伪,故选A项;“白鹿皮币”是汉武帝为打击诸侯而设 定的,与经营章程无关,排除B项;纸币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生,与政府 对经济的控制力度无关,排除C项;纸币“交子”仅在部分地区流行很短的 时间,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地区还是流通金属货币,排除D项。 【答案】A 20.明清时期中国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在谷物加工、服装制作、制烛等行业的生 产规模上与其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步态大体一致;榨油、酿酒、印刷等 行业的成长速度较快,纺织业发展更为迅速,技术领先于世界。这体现出 ( )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小农经济开始走向瓦解 C.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朝;清朝;⒊明清商业新发展;文献史料 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由材料“江南地区在谷物加工、服装制作、制烛等行业的生产规模上与其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步态大体一致”可知江南地区出现生产区域 化分工的现象,专业化的生产推动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故选C项;材料强调 的是明清商业市镇的繁荣而非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传统 小农经济开始逐步瓦解,排除B项;明清时期统治者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 策,排除D项。 【答案】C 21.公元 8 世纪下半期,中国沿岸的交州、广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宁波)、 扬 州等城市,因与蕃舶互动频繁,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成为重要的对外贸 易港口。唐制还设置“市舶司”,用来管理著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由此 可以推知当时( ) A.经济交流主导着中外关系发展 B.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合时宜 C.城市发展依赖对外贸易的繁荣 D.政府的外贸政策较为开明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隋唐;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由材料“与蕃舶互动频繁,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设置市舶司, 用来管理著舶的进出以及征税事由”可知当时中外贸易的繁荣,政府并未严 格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政策较为开明,故选D项;材料强调中外贸易的发 展而非中国对外关系,排除A项;中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仅只是沿海港口城市,并未涉及中国内陆的城市,不能得 出城市发展依赖对外贸易的结论,排除C项。 【答案】D 22.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朝野率皆用银”。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白银产量高 C.经济作物的种植 D.商帮的兴起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朝;⒊明清商业新发展;因果关系型选择 题(精选)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繁荣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货币,故选A项;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货币主要通过与西方贸易顺差从西方引入,并非国内白银产量高,排除B项; “经济作物的种植”是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非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排除C项;“商帮的兴起”是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非白银货币化的 原因,排除D项。 【答案】A 23.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设置“榷场”。“榷 场”指( ) A.娱乐场所 B.贸易场所 C.军事要塞 D.行政机关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朝;⒈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文献史料型 选择题(精选) 【解析】据材料“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可知,“榷场” 是在边界进行贸易的场所,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娱乐场所是 瓦子,排除A项;军事要塞与材料“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 密切”不符,排除C项;行政机关与材料“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 来十分密切”不符,排除D项。 【答案】B 24.明清商人往往采取“合伙”、委托资本(把资金委托给有商业才能且值得信赖 的人经营)、通过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亲戚、朋友、同乡等)提供资本等方式进 行筹资活动。这些筹资方式( ) A.推动了商帮的形成与发展 B.促使股份制企业出现 C.导致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D.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朝;清朝;⒊明清商业新发展;明清社会 转型(27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的商业集团,商人“采 取‘合伙’、委托资本、通过各种人际关系(包括亲戚、朋友、同乡等)提供资 本等方式进行筹资活动”,有利于商帮的形成与发展,故选A项;股份制企 业在中国的诞生是在近代社会,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它的瓦解是在近代时期,排除C项;题干中的“筹资活动” 不会推动雇佣与被雇佣生产关系的产生,排除D项。 【答案】A 25.宋代以前,花卉大都在院内圃外种植,而到宋代则大不相同。如陈州“园 户植花如种黍粟,动以倾计”,扬州“种花之家,园舍相望”,“畦分亩列, 多者至数万根”。这一变化说明( ) A.时人追求财富意识增强 B.农业生产开始服务城市 C.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D.园艺种植成为农业主导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朝;⒈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唐宋元变革 (26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据材料“‘园户植花如种黍粟,动以倾计’‘种花之家,园舍相望’ ‘畦分亩列,多者至数万根’”可知,宋代花卉种植规模扩大呈产业化发展, 如若出售也会带来一定收入,说明时人追求财富意识增强,也反映了宋朝商 品经济发展的趋势,故选A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农业生产是为 满足自身生活需要以及国家财政收入,并不为城市服务,排除B项;精耕细 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 积产量,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C项;农业主导是农作物的种植,园艺种 植只是副业不可能成为主导,D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 【答案】A 26.清代官方以文官驻镇负责法定社区的保甲里社系列,以汛弁(低级武官)驻防 分管自然社区的乡兵团练系列:还通过控制牙行,实现对市镇经济上的管理 和统辖。这表明清代市镇( ) A.成为基层社会的经济中心 B.兼具军事经济双项的管理功能 C.呈现乡族组织的自治色彩 D.承担联系区域生产的枢纽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朝;清朝;⒊明清商业新发展;明清社会 转型(27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清代,文官主要负责“法定社区的保甲里社系 列”,低级武官主要负责“自然社区的乡兵团练系列”以及“通过控制牙行,实现对市镇经济上的管理和统辖”可知清代的市镇既有军事功能,又有经济功能,故 选B项;通过题干内容可知,清代的市镇不仅具有经济功能, 也具有军事功能,排除A项;清代市镇的管理由文官和低级武官来负责,并 不具有自治色彩,排除C项;题干内容述及清代市镇兼具军事和经济功能, 但没有述及其是联系区域经济的枢纽作用,排除D项。 【答案】B 27.628 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设置义仓,规定义仓粮食有灾则用于赈民,无灾 则 借贷民户作种子。自此以后,州、县普遍设置义仓,专用于备荒,不许杂用。 这表明当时( ) 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势群体 B.重农恤民思想得到实践 C.关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强 D.建立起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隋唐;唐宋元变革(26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 (精选) 【解析】唐代用义仓来赈灾,或借给农民作种子,说明统治者重视百姓体恤 农民,故选B项;设置义仓属于行政手段,而非立法手段,排除A项;材 料只是关于唐代的举措,并无前代,无法对比,排除C项;社会保障体系应 包含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义仓只是关于粮食储备方面的举措,“完备”说 法欠妥,排除D项。 【答案】B 28.西班牙人找不到同等竞争力的货物同中国商人交换,就将美洲殖民地生产 的大量白银运往菲律宾,支付给中国商人。这就是当时著名的中国、菲律宾、 西属美洲殖民地之间以中国商品和美洲白银为交换的、跨越整个太平洋的国 际大三角贸易。从材料可以推知当时( ) A.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中国白银大都来自与西班牙贸易 C.西班牙经济发展程度远低于中国 D.西班牙的货物质量低劣竞争力低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西班牙人找不到同等竞争力的货物同中国商人交换”,说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选A项;材料只反映出中国部分白银来自 西班牙贸易,但无法推断是大部分,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出西班牙与中国 的贸易状况,不能由此推断出整个经济发展程度,排除C项;材料现象出现 主要原因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而非西班牙货物的质量问题,排除D项。 【答案】A 29.下图是东西方两幅航海的地图,以下说法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郑和船队航海示意图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A.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其历史活动的政治经济目的基本相同 C.呈现的都是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 D.都引发和促成了东西方的社会转型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历史地图型选择题(精选);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发 展(33题) 【解析】通过题干表格内容可知,该题目是将“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 开辟”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中国规模最大、 船只最多、历时时间最长的一次海上航行,而新航路的开辟是近代西方国家 为寻找新的东西方贸易通道而进行的数次远洋探险,二者都是东西方航海史 上的壮举,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属于朝贡贸易范畴, 而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在于宣扬国威,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是殖民扩张与掠夺,二者的目的不一致, 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并没有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效果,排除D项。 【答案】C 30.16 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货币贬值浪潮,贵金属短缺,西欧各国货币的金银成 分大大减少。下图是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变化图(见下表)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年份 单位货币中含银量比 例 1541—1550 50% 1551—1560 39% 1561—1570 11% 1571—1580 17% 1581—1590 18% 1591—1600 5% A.欧洲各国政治局势的动荡 B.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贵重金属流向 C.欧洲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D.早期殖民战争使流入欧洲的贵重金属数量下降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⒉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表格逻辑型选择题(精选);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图表中法国货币图尔里佛中含银量含银的比例递减,结合16世纪的 阶段特征,此时欧洲正忙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地区市场及海外市场不断 扩大,货币需求量膨胀,造成货币金银含量短缺,故选C项;A项中“各国 政治局势的动荡”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合史实, 此时亚洲国家基本上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且欧亚流向古代到此时都是流向亚 洲,排除B项;早期殖民战争造成的结果是贵重金属流向欧洲,排除D项。 【答案】C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阅读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材料一宋朝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 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 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海外贸易规模超出 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 的纸币,称为交子。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在宋代两浙地区,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 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位 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 了所在县城。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材料三西汉中叶,中国商人渡海到达印度半岛,购置当地奇珍。到了唐代, 海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广州设置了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 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 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 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5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浙地区出现的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5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5 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⒈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 【解析】(1)根据材料一“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可知 农产品商品化;根据材料一“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 “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江南、西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可知 市场类型多样,商品流通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一“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朝廷在南方沿海港口设立了多处市舶司”可知海外贸易发达;根据材料一“民间开始 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一”可知纸币的出 现与使用。 (2)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二“在宋代两浙地区,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 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可知农村市场快速发展;根据材 料二“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位的意义已基本确 立”可知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的地位确立。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出现以上两个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两点:第一,农业与手工业的发 展,第二,商品经济的繁荣。 (3)根据材料三“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 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可知海外贸易范围扩大;根据材料三“宋王朝 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高宗绍兴初,年收入占当时全部收入的 1/20”可知海外贸易额增加、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根据材 料三“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 通道”可知海上贸易取代陆路贸易。 【答案】(1)表现:农产品商品化;市场类型多样,商品流通范围扩大;纸币 的出现与使用;海外贸易发达。(5分) (2)现象:农村市场快速发展;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的地位确立。(3 分) 原因: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2分) (3)特点:海外贸易范围扩大;海外贸易额增加;海外贸易税收成为政府收入 重要来源;海上贸易取代陆路贸易。(5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 分) 材料一自16世纪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9世纪,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 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葡萄牙学者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 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因此他将中国形 容为一个“吸泵”,形象地说明了明清中国吸纳了当时全球巨量的白银。据史料 记载,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占总数的半以上。其中生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 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在与欧洲、美洲各地商品的较量中势如破竹。 ——摘编自陈昆、汪祖杰《国际竞争力、海上贸易与套汇:明朝中后期白银 流入的考察》 材料二16世纪西班牙入侵美洲之后,不断将美洲白银开采,运送到本国和 其他殖民地,运送到本国的白银通过外债和贸易流通到西欧各国,西欧接着 同中亚、南亚进行贸易,白银流向东方,再通过中国同南亚的贸易流入中国, 而西属殖民地也通过和中国的贸易流入中国。这一时期也正是欧洲建立其世 界中心的时期,全球化已经不可避免的波及到了亚洲、非洲和美洲。 ——摘编自刘昊《欧洲世界体系与美洲白银—16、17 世纪美洲白银的流向研 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中国成为世界白银“吸泵”的 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洲白银在近代世界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作用。(9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对中国和西班牙经济发展的不 同影响。(4分)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 开辟;全国卷历年25分题 【解析】(1)据材料一“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在与欧洲、美洲各地商品的较量 中势如破竹”可知,中国手工业品具有对外竞争力;据所学中国古代经济的 知识可知,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因此外国商品在中国并不畅销,使中 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据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知识可知,明代白银 货币化的影响;据材料一“自16世纪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9世纪,中 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以及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可知, 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欧间的贸易联系;据材料一“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 白银流入了中国”以及所学早期殖民扩张的知识可知,欧洲从美洲掠夺了大 量白银,为在中欧贸易中,将大量白银输入中国创造了条件。(2)据材料二“运送到本国的白银通过外债和贸易流通到西欧各国”可知,促 进了欧洲各国间的贸易流通;据材料二“西欧接着同中亚、南亚进行贸易, 白银流向东方,再通过中国同南亚的贸易流入中国,而西属殖民地也通过和 中国的贸易流入中国”可知,美洲白银成为欧洲与中国贸易重要支付手段, 同时也成为世界主要大洲间贸易联系的重要纽带;据材料二“这一时期也正 是欧洲建立其世界中心的时期”可知,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 成。 (3)据材料一“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在与欧洲、美洲各地商品的较量中势如破 竹”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经济的知识可知,白银流入推动了中国工商业的迅 速发展;据所学早期殖民扩张的知识可知,西班牙则将白银用于消费而导致 了手工业的衰落。 【答案】(1)原因:中国手工业品具有对外竞争力;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欧间的贸易联系;欧洲从美洲 掠夺了大量白银。(12分,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2)作用:促进了欧洲各国间的贸易流通;成为欧洲与中国贸易重要支付手段; 成为世界主要大洲间贸易联系的重要纽带;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的形成。(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3)不同影响:白银流入推动了中国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西班牙则将白银用于 消费而导致了手工业的衰落。(4分,言之成理即可)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