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卷
第 I 卷(选择题)
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一、单选题
1.西周的铜器铭文里有关于周王赐臣下“一田”“十田”“卅田”“五十田”的记载。这说明
当时
A.士地私有制度形成 B.分封制按等级授田
C.诸侯国的力量增强 D.有固定的土地面积计量单位
2.下为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对该表所含信息正确的解读是
A.中国古代以来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洋务运动成为晚清经济的主要来源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政府的影响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清政府的打击
3.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变法,提出“雕文刻镂,害农之事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
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多。”材料反映了
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作者的重农抑商思想
4.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
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5.下图是我国近代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早期厂房,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为江南造船厂的
前身。它创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6.在下列我国古代手工业品中,主要由官营手工业作坊完成的是
A.铁犁 B.青铜剑
C.白瓷孩儿枕 D.妆花缎
7.据统计,在 1872 年到 1913 年之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
26.9%,商人占 18.3%,买办占 24.8%,而且投资于近代实业的地主大多有某种官僚身份。据
材料可判断
A.晚清地主大多热心投资实业 B.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有两面性
C.政府积极鼓励近代实业发展 D.近代民族实业发展后天畸形
8.咸丰时期的广东地方志《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然洋以风火水
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下列对这段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
B.中国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
C.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指出,民主革命胜利以后,党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使中国稳步地由
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始于
A.土地改革的推进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执行 D.中共“八大”的召开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
础上……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
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
A.使农村家庭承包取代了人民公社
B.顺应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C.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
D.使农村形成生产责任的垄断经营
11.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
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
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A.推行了土地改革 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 D.发动了“大跃进”
12.20 世纪 50 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
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
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3.(题文)中共八大作出了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其依据是
A.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军队被消灭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一五”计划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D.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14.新中国建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
例如:赵文革、钱建国、孙计划、李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这四人中年龄从大到小排列,
排在第二位的应该是
A.钱建国 B.李跃进 C.孙计划 D.赵文革
15.1979 年 4 月,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向中央提出;在广东划出一定地区,单独进行管理,
作为华侨、港澳
同胞和外国的投资场所。这种设想在实践中的直接结果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开辟经济开发区 D.创立行政特区
16.下表为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的目录(节选),其中第四章第二节的标题应是
A.拨乱反正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
B.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
D.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7.从 1953 年开始,以苏联帮助兴建的 156 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 1 万多个工业项目,钢
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领域快速发展,可见发展的重点是
A.农业B.手工业
C.轻工业
D.重工业
18.以下为建国以来我国农业产量的增长率统计(以年增长%计)
影响中国农业产量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是
A.国内政治环境的状况 B.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C.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 D.农业领域的劳动投人
19.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我国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开支则由国家财政下拨。1983 年 1
月,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利改税”,企业上缴 55%的企业所得税,剩下的 45%根据
企业的不同情况,在国家与企业之间分成。这表明当时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按劳分配原则得到贯彻
C.开始试行现代企业制度 D.企业经营自主权有所加强
20.下表是 1912——1915 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
括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21.1912 年至 1914 年,中华国货维持会举办的国货宣讲会达 59 次,“第一次听者只 4 人,”
以后“听讲者大激增,数以千计”。这种宣传A.促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推动了实业救国运动的发展
D.为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提倡国货运动
22.如表是 1937 年、1941 年、1945 年国民政府财政收支简表,据此可知
年份 战争之出(法币:单位百万元) 财税收入(法币:单位百万元)
1937 年 1167 870
1941 年 10933 2024
1945 年 1268031 216516
A.国民政府财政税收全面崩溃
B.国民政府财政困难日益严峻
C.日本侵略促使国民政府改革赋税制度
D.日本侵略破坏了国民政府的行政体系
23.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篇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几十年经验教训并以此警示后人的历史
文献,既有对全党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谆谆告诫,也表示了对基本路线被中断的担忧,
并提醒全党对可能影响基本路线贯彻执行的因素保持应有的警惕,为中国坚持正确道路排除
干扰,胜利跨入 21 世纪指眀了方向。”该历史文献可能出自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邓小平南方谈话 D.中共十五大
24.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 世纪 50 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
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
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国家
A.实行政企分开的体制改革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沿海、沿江经济开放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4 小题,第 25 题 15 分,第 26 题 13 分,第 27 题 12 分,第 28 题 12 分,共 52 分。
二、材料分析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
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
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
改。
材料二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
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
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
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
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
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生产经营方式?(1 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生活
方式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3 分)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
抑商思想,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4 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3 分)
26.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
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
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材料二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 19 世纪末致力于投
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
债,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 年前后,他举办的这些企业最
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拆卸、倒卖一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19 世纪 50-70 年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4 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 1916 年前后秦二爷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6 分)
(3)你认为秦二爷的理想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3 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中共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毕竟取得了初步成果,
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史料二
(1)史料一中的“初步成果”指什么?这次会议有何重要意义?(4 分)
(2)史料二中图一中的“社”指什么?图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现象?(2 分)
(3)结合所学知识及以上史料,说明 20 世纪 50~70 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功探索
有哪些。(6 分)
三、论述题
28.阅读下列材料:
“现代经济”是指运用现代科技于生产活动的经济社会,在现代经济展开以前
的经济称为“传统经济”。
中国之采用现代科技从事生产活动,始自 19 世纪中叶之鸦片战争。中国的战
败及与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诚属不幸;但就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开放较多的
口岸与外国贸易也使中国日益卷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借此与西方接触的增加,也使西方的现代科技得以传入,而用之于中国工矿交通各方面的发展,清末七十
年的经济也因而得以较快速地转型。尽管此一时期的一切活动距“现代经济”的
目标仍然甚远,但毕竟跨出了一步。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
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2 分)参考答案
1.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田”“十田”等是强调“田”是计量单位,这就说明了
当时有固定的土地面积计量单位,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西周时期土地是国有制而非私
有制,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未涉及诸侯国的力量增强方面的信息,材料主旨是强调“田”是固定的计量单位,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2.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1849-1911 年,清政府的农业税数额变化不大但比重迅速下降,反映了小农经
济逐步解体,而不是完全解体,排除 A。洋务运动是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材料中反
映的时段是 1849 年到 1911 年,部分时间不符,排除 B。工商杂税收入上升说明近代企业有所
发展,改变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对清政府产生巨大影响,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外国资
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反映的是晚清财政收入比重的变化,排除 D。
3.D
【解析】“雕文刻镂,害农之事也。锦绣纂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
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多”说明李悝主张重农抑商,故 D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
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故 A 项错误;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是在三大改造时期,故 B 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故 C 项错误。
4.D
【解析】
“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 正确;
A 中开始打破说法绝对;B 是五代时期已经开始;C 中没有提及生态破坏信息。
5.B
【解析】
【详解】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在同治年间是全东亚最大的
兵工厂,对于清朝的军事力量以及重工业生产都有提升作用。故答案为 B 项。江南机器制造
总局属于近代企业,鸦片战争时期中国还没有出现这种类型的企业,排除 A 项;江南机器制
造总局在洋务运动时期创建,不是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时期,排除 C、D 项。
6.B
【解析】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僚、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青铜剑属于武器,主要
由官营手工业作坊完成,故 B 正确;铁犁是农具,不是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品,排除 A;
白瓷孩儿枕、妆花缎不属于政府和皇室专用品,不属于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品,排除 CD。
点睛:结合所学官营手工业产品
7.B
【解析】从材料中给出的数据比例以及“而且投资于近代实业的地主大多有某种官僚身份”
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仅依靠于民间,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有两面性,所以
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C 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政府的鼓励措施;
D 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
8.D
【解析】【详解】
“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然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表
明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中国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故 ABC 正确,不符
合题意;D 材料未体现,符合题意,故选 D 项。
9.C
【解析】土地改革的推进是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排除 A;1956 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
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 B;1957 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
速增长,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故选 C;中共八大是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排除 D。
10.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成立开始就具有经济互助的意义,它是顺应
市场导向为推动经济发展而实行的农业现代规模经营形式,故 B 项正确;使农村家庭承包取
代了人民公社,与题干描述无关,故 A 项错误;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故 C 项错误;使农村
形成生产责任的垄断经营“垄断经营”的表述错误,故 D 项错误。
11.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实施了“一五”计划。所以选 C。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50 年代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用公鸡孵小鸡
“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违反科学规律,体现大跃进特点,
故 C 正确。农业合作化运动没有浮夸风,故 A 排除。土地改革运动没有浮夸风,故 B 排除。
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所有制方面,与材料无关,故 D 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大跃进
【名师点睛】1958 年 5 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尽管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
的状况,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
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
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
13.B
【解析】中共八大召开之时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在我国建
立,为此国内的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八大提出的社会矛盾变化就是基于此,故 B 项正确;A
是 1950 年已经完成;C 是 1957 年完成;D 是从 1949 年开始,1952 年完成。
14.C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 1949 年建国,1953 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8 年大跃进,1966 年文
革开始,故年龄大小排第二的是孙计划,故 C 项正确。
15.A
【解析】
1980 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故 A 正确;1984
年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设立经济特区,排
除 BCD。
16.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76 年 10 月---1978 年 12 月是我国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的全面展开是在 1982 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所以第二节应是在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根本转变,故 A 项正确。邓小平理论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1997 年十五大,B 项在第二节之后,故 B 项错误。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探索的开始于 1956 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发动于 1966 年,CD 两项在第一节之前,
故 CD 两项错误。
17.D
【解析】
【详解】
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由材料信息“钢铁、煤炭、电力、机械
制造等领域快速发展”可知“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故 D 项符合题意。农业、手
工业和轻工业不是当时发展的重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ABC。
18.B
【解析】
【详解】
材料大致反映 1953 年到 1957 年和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农业产量的增长率比较
可观,这与 1953 年到 1957 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 1978 年起着手农村改革相关,故 B 符合题
意;“文革”期间,我国农业产量增长率与“文革”之前相当,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
内政治环境的状况对中国农业产量增长率的影响不大,故 A 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际环境变化不大,故 C 不符合题意;中国农业生产的劳动投入一直较多,故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9.D
【解析】
【详解】
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利润全部上缴国家,开支则由国家财政下拨。随着改革开放的启
动,国家着手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利改税”,扩大了企业
财权,较好地处理了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故选 D 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 1984 年,
排除 A 项;按劳分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排除 B 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在
1993 年之后,排除 C 项。故选 D。
20.C
【解析】
对表格分析可知民国初期外资企业呈现减少的现象,此时处于民国初期,除一战时列强放松
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外,中国国内掀起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运动,冲击了洋货市场,
故 C 正确;A 项“最终解体”说法错误;B 项“开始”说法错误;D 项“直接”说法错误。
21.C
【解析】题干中提到国货宣讲会的听讲者从“只 4 人”到“数以千计”,说明宣讲会的影响渐
渐扩大,国货宣讲会提倡国货,传播了“实业救国”的思想,推动了实业救国运动的发展。
故 C 项正确。1895 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其巨额赔款促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因此国货宣讲会并不是促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的原因 。故 A 项错误。甲午战后清政府
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
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时间与材料不符。故 B 项错误。1915 年为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提倡国
货运动,时间与材料不符。故 D 项错误。
22.B
【解析】【详解】
1945 年国民政府的财政税收并没有崩溃,A 错误;材料表格中“战争支出”“财税收入”的变
化可以看出国民政府入不敷出,说明财政困难日益严峻,B 正确;表格中并不能看出国民政府
改革赋税制度是日本侵略导致,C 错误;材料中是说明财政税收的改革,并不能看出行政体系
被破坏,D 错误。
23.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几十年经验教训并以此警示后人的历史文献”“ 为中国坚
持正确道路排除干扰,胜利跨入 21 世纪指眀了方向”可知,这一历史文献是邓小平南方谈话,
选项 C 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五大均不符合历史文献的限定,选项 A、
B、D 排除。
24.D
【解析】
【详解】
材料信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是因为,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
营实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一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因此“茫然”,故 D 项正确;政企分开
的体制改革开始于 1984 年,故 A 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材料没有关系,故 B 项错误;
建立沿海、沿江经济开放区开始于 1985 年,和材料也没有关系,故 C 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时空观念,解题是依据“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 A
项即可。
25.(1)生活方式: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1 分)
特点: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任
答两点,满分 4 分)
(2)特点:“市”设在特定位置(市坊严格分开),有官吏管理,交易受时间限制。(任答 1
点 1 分,满分 3 分) 影响: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阻碍了商品经济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要求积极、消极各
1 点,任答 1 点 2 分,满分 4 分)
(3)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1 分) 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
道德等。(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同样正确)(任
答 1 点 1 分,满分 2 分)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春耕夏耘”和材料二右图生活方式是: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
济) “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则是自耕农经济
的常考的特点,不是难题.第二小问:依据图片“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春不
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
改”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结论。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
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说明“市”设在特定位置(市坊严格分开);材料“设有
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说明有官吏管理;材料“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说明” 交易受时间限制。第二小问从“重农”对
推动农业发展方面和“抑商”对商业的破坏方面展开,尤其是近代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方面阐述影响。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晋商”、“清朝晋商之商路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第
二小问:依据材料“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买卖成不
成,仁义都要在”等不难得出结论.
26.(1)表现: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外资经济的出现;洋务经济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的产生。(答出两点,每点二分,共四分)
(2)原因:民国建立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地位,激发了振兴实业热情;民国政府实施有利
于发展经济的政策;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一战期间,欧洲列强
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答出三点,共六分)
(3)不能。理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帝国主义、封建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很难充分发展。(只答“不能”没有给出理由不得分共 3
分)
【解析】
【详解】
(1)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表现有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外资
经济的出现、洋务经济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原因: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的原因进行分析即可。
(3)观点和理由:结合中国社会的性质及三座大山的压迫进行分析即可。
27.(1)初步成果: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2 分)
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 分)
(2)指农业生产合作社。“大跃进”时期。(2 分)
(3)①“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初步建
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③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④20 世纪
60 年代初,对国民经济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⑤“文化大革命”时期,
周恩来、邓小平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出现回升状态。(3 点 6 分)
【解析】
(1)从材料“中共八大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
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
次成功探索。
(2)从图一“1953 年”可以得出图一中的“社”指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图二“肥猪赛大
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图二反映的是大跃
进时期的现象。
(3)从材料“20 世纪 50~70 年”“成功探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八字方针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
28.示例论题:西方的冲击促进晚清经济近代化(2 分)阐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在中国
社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典型的传统经济;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洋务派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创办了一批
近代工业,为中国迈入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在洋务运动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
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8 分)
总之,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中华民族也逐渐觉醒,在不断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过程中,经济也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2 分)其他论题:西方的侵略与晚清经济的转型;西方的冲击与晚清经济和世界市场的联系。
【解析】
【详解】
这一题属于提取论题类开放性试题。首先要阅读材料,根据材料的中心意思提取出自己认为
合理的论题,如“西方的冲击与晚清经济的近代化”、“西方的侵略与晚清经济的转型”、“西
方的冲击与晚清经济和世界市场的联系”等;然后要根据材料中所涉及到的与自己提取出的
论题相关的内容再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中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阐释过程应该包含西方如何
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中国面对冲击如何应对以及应对措施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变化及结果来
分析;最后是总结陈词,得出相应的结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