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255978

大小:67.53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05-0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高一级期中考试题 历史 2019 年 11 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 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这一举 措的目的是 A. 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 B. 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 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 D. 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将王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巩固统治。故答案为 C 项。宗法制的目的是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材料所述为分封制, 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西周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流 与文化认可,排除 D 项。 【点睛】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 的色彩,“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 天子”,是君臣关系;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同姓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 辈与子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宗法制是维系分 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2.“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 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A. 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 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 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 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答案】D【解析】 “天下一统”等字眼强调了分封制其实是强化了国家的整体观念的,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 确;分封制之下权力尚未集中,所以起不到加强皇权专制统治的作用,选项 A 不符合题意, 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天下一统”而非地方分权,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边 疆地区开发的信息,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天下一统”强化的是国家整体观念。 3.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 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 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 A. 违背人伦礼仪 B. 不利于社会进步 C. 有利于凝聚宗族 D. 重视尊卑贵贱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白头哥”“坐地叔”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血缘等级的重视,是重视人伦的 体现,同时也说明了不是按年龄而是按血缘辈分来区分,体现出对血缘尊卑的重视,故排除 A,选 D。材料没有体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凝聚宗族的信息,排除 C。 4.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 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家族血缘关系 B. 中央集权意识 C. 家国同构观念 D. 安土重迁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农民心中“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父母官”、“君父”等说 法,可知这里讲的是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观念,C 项正确;材料中家与国是联系在一起,A 项 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分析中央对地方管理,B 项错误;安土重迁强调的是乡土意识,D 项 不符合题意。 5.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时间 史实 周平王四十七年 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乱 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 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A 宗法破坏,贵族内讧 B. 王室衰微,诸侯兼并 C. 礼崩乐坏,等级不存 D. 封邦建国,众星拱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宗法制。表格内容反映的都是诸侯国的动乱,没有反映王室的内容,故 排除 B、D 项;表格内容没有体现等级不存,故排除 C 项;各诸侯国出现以臣弑君的现象,说 明当时的宗法制被破坏,贵族内部出现内讧和动乱,故选 A。 6.黑格尔说:对希腊罗马世界来说,有些人是自由的,对近代世界来说,人人都是自由的, 但对东方世界来说,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实行 A. 郡县制 B. 世官制 C. 分封制 D. 皇帝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东方世界,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这个人就是皇帝, 这是因为古代中国实行皇帝制度,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 材料信息不符;B 选项错误,世官制是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C 选项错误,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君主分封诸侯的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7.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 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 A.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 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 D.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钱穆强调的是郡县制在维护中国统一方面 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之所以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在这一制度下中央控制了官 吏的任免权,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消除”一词表述 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地方割据局面;B 选项错误,行政效率的高 低与中国统一没有必然关系;D 选项错误,郡县制不能确保官僚队伍的廉洁。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8.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 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 A.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 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C. 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 D. 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封土赐民”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分封制是世卿世 禄的,世代为官即可世代享受俸禄。但官僚制度兴起后,皇帝任用他,他就是官员,不任用 他,他就是百姓,因此动摇了世卿世禄制度,B 选项符合题意。题目涉及到的是官僚制度,尚 未涉及到小农经济,A 选项排除。“防止”一词说法过于绝对,C 选项排除。分封制是宗法制 的政治基础,分封制废除并不能巩固宗法制,D 选项排除。 9.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 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 要是 A. 社会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 B. 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 C. 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D. 汉武帝个人能力特别突出【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并结合所 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内外朝制度,制约了相权,加强皇权,故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 变,致使丞相难有建树,B 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而不是社会稳定促 使大一统局面形成,A 错误;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内外朝制度,制约了相权,加强皇权,而不是 罢黜百家削弱了丞相的权力,C 错误;材料主旨强调制度改革使丞相职能转变,而不是汉武帝 个人能力特别突出,D 错误。 10.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 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 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 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 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 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 啬夫由中央任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郡县制下的乡里制度中,三老、啬夫等在基层管理方面尤为重 要,而三老、啬夫不在国家行政体系中,因此这种基层管理体现了一定的自治色彩,选项 C 正确;选项 A 不符合史实,排除;郡县制在秦朝就已经在全国推广,选项 B 排除;选项 D 不 符合史实,啬夫并不是中央直接任免,其不属于官僚体系,排除。 1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某项制度显示了这样三个理念:第一,人品是可以量化的;第二, 人品是可变的;第三,人品高下应该与官位官阶相应。这一制度应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察举制注重品德,符合材料中“人品高下应该与官位官阶相应”的信息,B 正确;A 注重血缘 关系;C 注重门第;D 注重才学。 12.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 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 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 C,排 除 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 B 不符合题意;题 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 D。 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 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 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 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 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 13.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发展到“三省六部”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 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其主要依据是 A. 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剥离 B. 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 C. 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 D. 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三 公九卿中有六卿专门处理皇室事务,此时皇室事务尚未从政府部门剥离,到三省六部制度阶 段,则完全与皇室事务无关,故 A 项正确;三公九卿制中的“朝议”制度,已经可以集思广 益,故 B 项错误;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只是表面现象,不能说明古代政治具有现代 属性,故 C 项错误;明朝废宰相后六部才直接隶属于皇帝,与题干时代不符,故 D 项错误。 14.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 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 吁是有感于中国 A. 察举制的实行 B.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C. 科举制的推行 D.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 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这种选官制度是面向全国臣民的,有 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由此判断杜麦斯感慨的是中国的科举制,故 C 项正确;察举制不是向全社会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排除 A;三省六部制不属于选官制度,排 除 B;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是门第,不利于行政官员水平的提高,排除 D。故选 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相关知识,再紧扣材料关 键信息“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 理解这体现了科举制的作用,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5.假设在下图所示中央机构所在的朝代,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这项工程的实施 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座宫殿,先由中书省草拟方案,再由 门下省审议,审议通过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此事性质,具体下放给工部执行。故答 案为 D 项;ABC 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6.“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 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A. 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B. 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C. 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D. 宋代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分析说明财政 匮乏而枢密院所管辖的兵很多,人民困乏而管理财权的三司确有较多的财富,这体现了各个 部门效率低下,但加强了皇权,故 C 项正确;从材料中“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 的信息可知这与宋代“二府三司制”的特点相符,故 AD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加强, 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加强,故 B 项错误。 点睛:对材料“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的理解是 解题的关键。 17. 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 瓦解宗法体系 B. 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 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 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的地方制度。依据所学分析选项,A 明显错误,宗法体系或宗法观念在中国古代从商周时期以来长期存在并占有重要的地位;B 项符合题意,之所以“避 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 题,故排除 C 项;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 度,故排除 D 项。所以应选 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的地方管理 18.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 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 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 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 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 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 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部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 适度的权力,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 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 B 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 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断”的表述不合题意,故 C 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 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 D 项排除。 【名师点晴】行省制起源于元朝,是 13 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 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 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 吏的任免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 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 的地方权力。 19.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 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 要是因为 A. 内阁地位无足轻重B. 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 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 阁臣多来于翰林院 【答案】C 【解析】 材料不承认内阁制度的合法性,“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之下”,说明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故 选 C;材料中毕竟赋予内阁的职权,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皇权问题,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 内阁的来源,排除 D。 20.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 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 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 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 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 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 B 项是正确的;A 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 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 CD 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 21.清代康熙皇帝有 35 个后妃和 24 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最终康照帝根 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该现象在实质上 A. 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B.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C.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削的合法性 D. 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 【答案】B 【解析】 【详解】B 项,康熙帝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挑选继承人,可说明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 B 项正 确。A 项,表述正确,但并不是材料想要反映的实质问题。故 A 项错误。C 项,康熙帝的做法 并没有否定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故 C 项错误。D 项,该表述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只是现象,并非实质。故 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2.奏折是清代特有的只有部分官员享有的向皇帝上奏的文书形式;与前朝在政府内部公开的 奏章不同,其内容在皇帝亲自阅读之前是保密的,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奏折的重要机构。 奏折制度的出现 A. 有效杜绝了皇权的旁落 B. 保障了全体官员上递奏折的权利 C. 消除了君臣之间的隔阂 D. 有利于皇帝掌握信息的控制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奏折是官员享有的向皇帝上奏的文书形式,“皇帝亲自阅读之前是保密 的”说明这种奏折有利于皇帝控制信息,D 正确;杜绝了皇权的旁落不符合材料主旨,A 错误; B 中“全体官员上递奏折的权利”不符合事实,排除;C 中消除说法绝对。 23.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 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 中未能体现出 A. 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 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 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 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可得出军机处易于保密,而且便于皇帝 宣召,A B 两项正确;“行走”即临时任命之意,可见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D 项正确;材 料未体现出遴选军机处官员的才德标准,即选 C 项。 24.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 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 是 A. 三纲五常受到挑战 B. 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C. 宗法观念丧失殆尽D. 皇帝权力暂时旁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三纲五常受到挑战是材料中皇帝权利受到欺凌的表现,故 A 项错误;君主专制下, 权利的高度集中,一旦君主孱弱,会导致大权旁落,这是导致材料现象的根本原因,故 B 项 正确;宗法观念在现在依然有体现,宗法观念丧失殆尽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皇权的暂时 旁落是对材料的现象的表述,故 D 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皇权至高无上 25.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 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 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 前提 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材料“则专制权高 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每年一次分裂之后的再次 统一(兼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为完善。所以 C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 26.中文的“城邦”是从“波利斯”(polis)”的英译“citystate”,即城市国家转译而来的。 在希腊人的观念中,“波利斯”首先是指高于家庭、村落和部落之上的特定人群的联合体, 即公民团体。它首先指的是人,而不是物,城市的含义是“波利斯”的内涵外延的结果。据 此可知,古希腊城邦的内在特征是 A. 小国寡民 B. 独立自治 C. 公民集体 D. 城市国家 【答案】C 的【解析】 古希腊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从材料中的“‘波利斯’首先是指高于家庭、 村落和部落之上的特定人群的联合体,即公民团体”来看,古希腊城邦的内在特征是公民集 体,故答案为 C 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A、B、D 项。 27.有学者指出,伯利克里改革进一步推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并罗列论据:政权向所有 等级的公民开放,发放公职津贴、观剧津贴等。可见,该学者认为伯利克里改革对雅典民主 的“发展”表现为 A. 民主基础的扩大 B. 对一般民众的讨好 C. 阶级矛盾的缓和 D.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政权向所有等级公民开放,发放公 职津贴、观剧津贴等”中可以看出,雅典的民主基础不断扩大。所以答案选 A;BCD 选项与材 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28.罗马共和国晚期,程式诉讼逐渐成为主要诉讼形式。程式内容包括案情要点和审判原则, 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 况做出判决。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法 A. 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 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 C. 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 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体现了罗马法根据实际情况来审理案件,表明 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B 项正确;成文法的起点是《十二铜表法》,材料未体现,排除 A; 万民法是适用于所有罗马统治下的公民的法律,材料未体现,排除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材料未体现,D 项排除。故选 B。 29.《十二铜表法》第 3 表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押到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 脚镣,但重量最多为 15 磅,愿减轻者听便。此规定反映了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 巩固罗马帝国统治 D. 解决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说明罗马法重在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 正确;A 材 料没有体现;C 属于罗马法实质问题;D 中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0.公元前 3 世纪,古罗马开始出现私人法律学校。公元 2 世纪末,法律学校在帝国范围内已 普遍存在。这些法律学校主要培养公民的法律素养,以使其在行政和法律职业方面谋取职位。 这一状况反映出,罗马法 A. 已形成完备法律体系 B. 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 C. 具有浓厚的阶级色彩 D. 只是维护奴隶制度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法律学校在帝国范围内已普遍存在”来看,说明当时罗马法已广泛渗 透到社会生活领域,人们需要学习罗马法,许多职业需要罗马法。故答案为 B 项。罗马法形 成完备体系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时间在公元 6 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 项 A;材料未反映出罗马法的阶级色彩,选项 C 排除;法律学校面向所有公民,其目的是培养 专公民的法律素养,并未反映出其对奴隶制的维护,选项 D 排除。 31.罗马法规定,债权人获得的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 .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罗马法 A. 强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主要调节公民间的债务纠纷 C. 实现了罗马经济的平稳发展 D. 体现了公平理性的立法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材料中罗马法的规定是依靠法律手段调节借贷关系,这体现 了公平理性的立法理念,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对私有财产的保护;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对债权人利息额度的规定,不能体现对债务纠纷的调节;C 选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该规定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32.古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后,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 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兵役,因此反抗斗争不断。这些斗争源于 A. 公民与非公民的不平等 B. 贵族世袭特权不受限制 C. 公民对贵族专权的不满 D. 公民利益缺乏法律保护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意大利人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没有资格分享公有地和战利 品”,可得出意大利人作为非公民,与罗马公民的不平等,A 项正确;这些斗争源于罗马法只 保护罗马公民,外邦人非公民得不到保护,与贵族世袭特权无关,B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罗马 公民与外邦人非公民的矛盾,与公民和贵族的矛盾无关,C 项错误;这些斗争源于非公民利益 缺乏法律保护,D 项错误。 33.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 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 A.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 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 D. 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答案】D 【解析】罗马法“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说明罗马法规范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故 D 项正确;罗马法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 A 项错误;罗 马法“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故 B 项错误;C 项错在“世界各国”。 34.1689 年,英国议会决定拥戴威廉和玛丽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 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 接受。这一事件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A. 天赋人权 B. 民主共和 C 君主立宪 D. 权力制衡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选派代表将王冠连同《权利宣言》(《权利法案》的初稿)一起呈献给二人,并当 面宣读,威廉和玛丽心照不宣地全部接受”体现了一会对王权的限制,这一政治理念是君主 立宪,故 C 正确;天赋人权指的是自然权利,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限由法律 或信仰来赋予,故 A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民主共和指的是国家元首有选举产生,故 B 项不符 合材料信息;权力制衡指的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与平衡,故 D 不符合材料信息。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扩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和理解,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本题考查到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天赋人权和 权力制衡等名词的概念,考查的是教材基本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的重要概念一定要掌 握清楚,学会区分。 35.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 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 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 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D.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权利法案限制 了国王的权力,使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权力 在议会与国王之间实现了逆转。所以 B 项正确。A、C 说法错误,D 不符合材料。 考点: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 36.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 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 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 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689 年《权利法案》通过后,国王保有行政权。18 世纪中 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 是最高权力的象征。18 世纪初,国王解除议会中辉格党人行政要职的做法恰恰说明当时英国 国王权力还保有较大的权力,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1689 年 《权利法案》颁布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C 选项错误,18 世纪 中叶,责任内阁制才形成并逐步完善,材料并未体现内阁制的信息;D 选项错误,1689 年《权 利法案》颁布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至今仍在实行,并未被破坏。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37.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 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 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 表亲索菲亚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 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 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 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 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 “1701 年”可 知,此时英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材料中又提出议会通过法律来规定英王的继承人,可以看 出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所列四个选项中,A、 B、C 三项都体现了材料的表面意思,D 项体 现了英国政体的特点。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特点。英国在 1689 年确立君主立宪制, 后来国王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在君主立宪制下,代议制是其基础,国王的权 利受到议会的制约;首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掌握国家主权,关系到宣战与媾和 等重要的事项均有议会决定。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美国、法国等国的政体也需要掌握。 38.“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 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新的、不同类型”的正确理解是 A. 确立了现代政党制度 B. 实现了民族的独立 C. 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 D. 开创了现代政体新形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通过 1787 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开创了现代政体的新 形式,D 正确;“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不是现代政党制度,A 错误;民族独立 是独立战争的胜利,B 错误;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体制,不是议会主权,C 错误。 39.西方学者评价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 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 B. 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C. 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 D. 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议会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是工业革 命的发展,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所以选 C。其它是错误的。 40.读下表,该表反映出英国君主立宪制( ) 时间 结果 1832 年以前 5%成年人有选举权,绝大多数是贵族 1832 年 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1867 年 城市工人有了选举权 1872 年 施行秘密投票 1884 年 农村工人有了选举权 1918 年 男子 21 岁,女子 30 岁获得选举权 1928 年 21 岁以上的男女公民均获得选举权(除精神病人、国王、正在服刑的犯人) A. 将主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B. 呈现出渐进性发展的特征 C. 民众逐渐主导了政治进程 D. 积极适应社会习俗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832 年-1928 年,选择权由贵族为主连渐转移到 21 岁的男女公民”体现英 国君主立宪制的渐进性特征,故选 B 项;议会主权的确立是在 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 排除 A 项;据所学,政治的进程是由经济发展推动的,民众推动不是主要因素,排除 C 项; 据材料“1832 年,中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适应工业革命的需要不是社会习俗,排除 D 项。 41.1800 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 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 斯此举 A. 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 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 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 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C 【解析】 1787 年宪法规定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是总统行使职权的 表现,故 C 项正确;亚当斯此举并不是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故 A 项错误;美国总统任 命内阁,并不是权限不明,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政党的斗争信息,故 D 项错误。 42. 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 A. 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 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 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 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众议院 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体现的是共和制原则,所以本题答案为 C 项。A 项、B 项和 D 项说法均错误,故排除。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 1787 年宪法 43. 1845 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 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随后 ( ) A. 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B. 国会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 最高法院可废除该法案 D.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的立法,但是如果国会重新表决,以 2/3 以上的多数通过的话,则总统的否决无效,故选 A。BC 与题意无关,D 不符合美国宪法的规定, 故排除。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三权分立 44.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 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A. 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 “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 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D. 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美国政治权力的制衡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不是专制君主”强调了在美国权利的制衡,虽然“政治和官僚精英”的权利很大,大大超过了普通的公民,但不是“专制君主”,其权利 受到制约,据此分析可知材料重在强调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故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权利的制衡 45.在制定 1787 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 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 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A. 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B. 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C. 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D. 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1787 年宪法。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篱笆、 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均是在强调权利的制衡问题,即材料意在强调美国是在推行立法部 门内部分权与制衡,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权力的制约与均衡问题而非公 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而非 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本题选 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 年宪法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46.1874 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 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A. 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 B. 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 C. 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 D. 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得出内阁成员 是因为腐败而被迫辞职,与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无关,A 项错误;两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秉持相同的阶级立场,B 项错误;当时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议会并非权力的中心,C 项错 误;据材料“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可得出当 时美国民主党利用控制的众议院制衡共和党,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D 项正确。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47.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世界各国都要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就像钟摆一样,一时摆向这边,一时摆向那边。中央 集权过大了,地方运转不好,那就要放一点权;放权放得太厉害了,容易造成地方各自为政, 中央管不了了,那就要收权。……而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方面,则是从宋代起中央 集权就高度发达了,其时地方分权最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两千年来一直都在变化, 都在不断地调整。 ——摘编自凤凰网: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 材料二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 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 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 ——【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措施来实现“中央集权高度发 达”的,并指出其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两种不同的政府”时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人民的权利就 有了双重保障”的理解。 【答案】(1)措施:①派文官任州郡长官;②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设转运使,将赋税权收 归中央。 积极作用: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经 济文化交流。 (2)两种不同的政府指:中央政府与各州政府;理解: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相互制约;政府 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既能维护国家统一,又能防止过度集权专制,保 障民主【解析】 【详解】(1)措施:依据材料一中信息结合所学从文官制度、通判制度和转运使制度等方面 说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积极作用:结合所学从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维护国家统一、推动民族融合和经济文化交流等 方面说明其积极作用。 (2)政府:结合所学可知,两种政府指的是中央政府和各州政府。 理解:依据材料二中“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信息结合所学 可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制约、立法、行政和司法部门相互制约、维护国家统一和防止 过度集权专制等方面说明其理解。 48.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从古到今民主制在不断发展完善。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 5 世圮,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 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 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 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 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 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 事实上,现代西方的民主一开始并不是根据民主原则建立的,而是自由主义发 展的结果。西方民主的核心是个人自由,是对个人生命、自由、财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尊 重和保护……但是,民主本身并不必然包含着自由,甚至单纯的民主只会伤害自由。一个民 主选举出来的政府,如果缺乏良好的限制,只会有更好的名义和借口来侵犯公民的权利,反 倒推行专制,……因此,我们在追求民主的时候,绝对不能把民主量化,如果仅仅追求民主 的“少数服从多数”或者民主的纯粹程度,而忽视了对自由的保护和对权力的限制,那么就 不能不是舍本逐末、买椟还珠了。 ——赵华军《美国的选举团制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 哪里,并分析其局限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代西方民主与古代雅典民主的不同,并分析产生 这些不同的原因【答案】(1)体现: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局限性:少数人的民主;抽签选举不能保证德才兼备的人执政,导致权力的滥用;容易形成 多数人的暴政;原始民主,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轮流坐庄不利于政策的延续性等 (2)核心是个人自由(或者保护人权),注重对权力的制约,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公 民民主(或民主范围扩大) 原因:吸取古代民主的经验教训;启蒙思想的传播;国家疆域扩大,人口膨胀;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等 【解析】 【详解】(1)体现:依据材料一中“……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 利。……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 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是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 局限性:结合所学从民主范围、民主性质和参政方式等方面说明其局限性。 (2)不同:依据材料二中“西方民主的核心是个人自由”、“一个民主选举出来的政府,如 果缺乏良好的限制,只会有更好的名义和借口来侵犯公民的权利,反倒推行专制,”等信息 结合所学从以个人自由为核心、注重对权力的制约、间接民主、民主范围扩大等方面概括指 出现代西方民主与古代雅典民主的不同。 原因:依据材料二中“自由主义发展的结果”信息结合所学从吸取古代民主的经验教训、启 蒙思想的传播、现实政治和社会情况、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革命的影响等方面 分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