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海南省海口市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附解析Word版)

ID:255980

大小:1.1 M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5-0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若想获得研究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 过 A. 神话传说 B. 史书记载 C. 学者推断 D. 考古发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了解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途径。在原始人类生活的年代, 没有文字,所以只能靠考古发掘来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况,故 D 选项正确;神话传说一定 程度上反映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况,但口说无凭,不能成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故 A 选项错误; 史书记载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但只能作为对考古发掘的情况提供旁证,而不能成为第一 手资料,故 B 选项错误;学者推断中含有很多学者个人的想法和推测,不能成为第一手资料, 故 C 选项错误。 2.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早期人类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 熟悉的岩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这个时期应当是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仰韶文化时期 D. 氏族公社时期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早期人类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从熟悉的岩 石区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体现的是打制石器时代,这属于旧石器时代,故选 A 项; 新石器时代属于磨制石器时代,故 B 项错误;仰韶文化时期是新石器时代,故 C 项错误;氏 族公社时期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达到鼎盛,在青铜时代趋于瓦解,故 D 项不合适。 3.《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A. 政权更替频繁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 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表明夏启、商纣王罪孽深重,商汤、周武王都表明自己行为合“天 义”,是代表上天的意志行事,借助上天来宣传自己合法性和权威,因此表明了王权具有神秘 色彩,故 B 符合;夏商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 C 错误;材料无法反映政权更迭频繁, 故 A 错误;D 项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排除;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 的一个文化符合。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分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把“国”与“家”联系起来。春节追求“合 家团圆”体现了人们注重血缘亲情,维护家庭关系,是宗法制的体现,故 B 符合题意;禅让 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故 A 不符合题意;世袭制指按 血缘关系分配官爵和财产的制度,故 C 不符合题意;分封制主要指君主分封诸侯的地方管理 制度,故 D 符合题意。 5.周公参酌殷礼,制定了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等,称为“周礼”, 以此为后人所称道。这反映了西周 A. 全盘继承商朝礼乐制度B. 形成了较完备的典章制度 C. 确立天子至高无上权力 D. 完善了古代官僚行政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公参酌殷礼,制定了田制、官制、禄制、乐制、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等”可知,体现了周礼的系统完备性,说明西周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典章制度,故 B 选项 正确;根据材料“周公参酌殷礼”可知,殷礼仅仅是周礼参考的依据,无法得出全盘继承了 商朝礼乐制度,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确立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在秦朝建立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后,并且材料内容无法体现确立天子至高无上权力的内容,故 C 选项 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官僚行政体制是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后,而不 是在西周时期,故 D 选项错误。 6.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 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 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 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 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君子懂得并能做 到坚持道义,而小人恰恰相反,他们总是不择手段地捞取好处,将其作为从道德方面区分君 子和小人的一个标准。同时孔子反对追求不义之财和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这表明孔子重视 社会道德重建,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孔子对社会等级的观点;C 选项 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孔子对社会贫富分化的态度;D 选项错误,孔子只是反对追求不义之财, 并不反对百姓追求富裕。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7.“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这些主张,体现了下列哪位思 想家 思想 A. 孟子 B. 老子 C. 孔子 的D 墨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强调的是无为而治和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材料“适可 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体现的是朴素的辩证法和无为而治,B 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强调 的是民贵君轻,A 选项排除。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C 选项排除。墨子的思想核心是兼爱 和非攻,D 选项排除。 8.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 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 水利工程,D 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 选项说法 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 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 并没有多大优势,C 选项排除。 9.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 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这得益于 A. 秦朝统一文字 B. 秦朝统一货币 C. 秦朝疆域辽阔 D. 秦朝统一度量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形成了中 .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可知,在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背景下能够交流,并形成中华民族 优秀的文化的最主要原因是秦朝统一文字,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故 A 选项正确; 秦朝统一货币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经济的交流,与文化的融合没有直接关系,故 B 选项错 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与秦朝疆域辽阔没 有直接的关系,故 C 选项错误;秦朝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交流,故 D 选项不符 合题意。 10.下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 D. 唐朝 【答案】C 【解析】 此王朝 疆域中通过河西走廊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 60 年)设西域都护 府,作为汉代西域最高军政长官管理西域。 11.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汉代登上后位并有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 19 位,其中先后有 9 位 皇太后临朝称制,而没有临朝之名,却有干政之实的皇太后也不在少数。汉代母后临朝政治 的出现 A. 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 B. 基于刘氏诸侯王势力的强大 C. 是君权至上的客观产物 D. 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淡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代母后临朝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中国古代君主 的专制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君权至上、皇位世袭。君权至上容易导致皇帝身边的近臣、宦官、外 戚、母后干预朝政,形成专权的局面,故选 C 项;单凭母后政治的出现不能表明当时女性社 会地位得到提高,故排除 A 项;汉朝在武帝之后,基本上解决了诸侯王割据的问题,故排除 B 项;母后政治也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一种体现,D 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母后临朝是皇权至上的衍生物。 12.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谓秦之所忧者在孤立,而汉之所忧者在诸侯。”为了解决“汉 之所忧”,汉武帝采取的做法是 A. 频繁更换丞相 B. 任用亲信和近臣 C. 建立刺史制度 D. 分割诸侯的力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材料中的“汉之所忧者在诸侯”是指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 权。针对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的做法是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分割诸侯的力量。 故答案为 D 项。材料反映的问题在地方,AB 项措施没有作用,排除;刺史制度对地方官加强 监察,但并不是针对地方诸侯采取的措施,排除 C 项。 点睛: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诸侯王国,本来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 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纳主父偃的献策,制定“推恩 令”,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强干弱枝,不断加强中央统治,削弱地方力量,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详解】 13.有学者统计,汉武帝时,在全国 27 个郡国设立了 36 处盐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 这反映了西汉 A. 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 B. 盐铁行业发展迅速 C. 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D. 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汉武帝在各郡国设立盐铁官,管理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必需的盐铁,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这反映出西汉政府对地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加强了,A 项正确;国家设置盐铁机构,对 其专门管理的做法,反映不出盐铁行业的发展,B 项错误;官营盐铁是因为其有利可图,不能 说明私营工商业的落后,C 项错误;材料中国家专营盐铁,首先是国家获利,与民生问题无益, D 项错误。 14.“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这首诗反映 了 A. 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 B. 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C. 古代玉石业的发达 D. 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信息“波斯”“度流沙”“听驼铃”“东国”“易桑麻”可以反映出波斯商人远道而 来“易桑麻”。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使得汉代与西域的联系加强,促使一些西 域商人到中国贸易往来,因主要贸易的是丝绸和茶叶,这条路称为“丝绸之路”或者“茶马 古道”,故答案选 A。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 点睛:D 项是误选项。题干强调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发达,而不是古代丝织业的发达。 15.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为其提供物质条件的是(  ) A. 甲骨文 B. 造纸术 C. 圆周率 D. 印刷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 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并为东汉末年书法成为 一种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故答案为 B 项。A 项甲骨文是一种文体,不能提供物质条件,排除; C 项圆周率与题无关,排除;D 项印刷术最早出现于唐朝,时间不符,排除。16.东汉后期,皇权逐渐失去了对全国政局的有效控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礼乐制度破坏 B. 外戚宦官相互勾结 C. 以“柔道”治天下 D.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导致东汉后期全国政局失控的主要原因是地方割据势力强大,选项 D 正确;选项 A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选项 B 的破坏性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排 除 B;选项 C 与题无关,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东汉后期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导致中央控制能力下降。 17.成书于 5 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这段文字反映了 A. 隋朝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B. 南朝时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C. 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D. 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5 世纪”“洛阳”“礼义富庶,人物殷阜”,联系所学,北魏孝文帝迁都洛 阳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繁荣,故 D 符合题意;隋朝建立于 581 年,时间不符,故 A 不符合题 意;南朝偏安江南,而洛阳是北方城市,故 B 不符合题意;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士 族制度受到冲击,“北民南迁”,士族制度在江南得到发展,故 C 不符合题意。 18.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多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中两晋时期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A. 由内地流向边疆 B. 由边疆流向内地 C. 由北方流向南方 D. 由南方流向北方 【答案】C 【解析】【详解】我国历史上人口流动的主要类型有: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北方 人民南迁、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华人外流、外族内迁等五种方式。结合所学,自魏晋南北 朝以来,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先后掀起三次南迁高潮,并因此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使经 济重心南移,故排除 ABD,C 符合题意。 19. 主要依靠门第选拔官吏模式的是( ) A. 察举制 B. 举孝廉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A 和 B 两项都以孝廉为选官的依据。D 项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只有 C 项符合题意,九品中正制按门第出身来作为做官的标准。 【详解】 20.东晋时期,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 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 取代皇权政治 B. 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C. 确保政权稳固 D. 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王与马,共天下”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分散皇权,故 D 选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了“共天下”,而不是取代皇权政治,故 A 选项错 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对皇权具有一定威胁,而不是对皇权政治的 有益补充,故 B 选项错误;东晋门阀士族势力强大,独立性强,不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故 C 选项错误。 21.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 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 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 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 C 项正确。A 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 的是南方的农业发展,而不是南方的商业,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 D 项 错误。 22.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 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A. 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 C. 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 D. 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魏晋玄学出现的社会背景。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统治阶级内 部及社会的矛盾问题日益暴露,儒家的道德规范陷入窘境,儒学思想出现信仰危机,佛道思 想广泛传播,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于是士大夫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 形而上的哲学辩论,这一思潮被称为魏晋玄学,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魏晋玄学的出 现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C 选项错误,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D 选项错误,理 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与探讨形而上问题的玄学思想不相同。故 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23.《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 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B. 记载的真实性 C.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D. 修撰的政治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史书由私家撰著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这有利于封建 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使修史成为官方有意识掌控民间舆论的政治手段,这反映了官修史书 修撰的政治性,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官修史书具有政治目的,不一定公正的评价历 史;B 选项错误,官修史书同样存在隐讳历史事实的现象,不一定真实记载历史;C 选项错误, 官修史书受到统治者的影响,解释历史并不具有客观性。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24.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 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 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 汉长安 B. 唐长安 C. 宋汴梁 D. 元大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的“节 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 方军政长官,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 B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政治制度 25.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 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虽贵为皇亲国戚或宗室子弟,但他们都未在科举考 试中占据优势,一样会面临屡试不中,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公平公正的原则,故 选 D 项;诗赋是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排除 A 项;刘得仁和李洞也可以参加科举 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且科举只是入仕的途径之一。排除 B。材料未涉及贵族特权, 的事实上唐代宗室可以通过科举以外的其他途径入仕,仍然享有一定特权,排除 C 项。 26.唐朝时期诗人王维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 入儒” 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 A. 道教的发展 B. 儒学出现危机 C. 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D. 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王维被称为“诗佛”,亦官 亦隐,白居易既学习道家的炼丹术,又虔诚礼佛,柳宗元主张援用佛学以发展儒学,体现唐 朝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 正确;道家发展不符合材料中三教合一的思想,A 错误;儒学出现危 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B 错误;此时儒学一直占据统治地位,C 错误。 【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广泛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隋唐时 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适应社会的需要不断丰富发展,体 现了儒学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 27.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受富贵,次则重惜 名节,次则知晓治体”。他主张 A. 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养 B. 扩大官员的遴选范围 C. 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D. 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不受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均是从官员个人修养和素质的角度提出 的要求,故 A 项正确;遴选范围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B 错误;材料中也没有提及吏治腐败以 及监察制度的信息,故 C 和 D 错误。 28.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 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 A. 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 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严重削弱 的C. 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 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宋真宗试图立宠妃为贵妃时,宰相李沆可以公然违 抗皇帝的旨意,甚至烧毁诏书,而宋真宗对此也无可奈何。这说明当时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 约,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夸大了君臣关系的事实,不符合宋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史实; B 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权和相权的问题,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 选项错误,材料体 现的是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与官员的文化素养水平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29.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 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针对五代以来传统社会道德败坏,理学家为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而提出理 学,故 C 项符合题意;宋明理学的理论固然能够提高个人修养,但这并不是宋明理学所倡导 的根本出发点,故 A 项不符合题意;“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与题干不 符合,故 B 项不符合题意;理学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是因为其符合统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 不能成为宋明理学所倡导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30.下图为一组纪念邮票,邮票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中,曾被认为是文人雅士必备素养的是 A. ① B. ②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必备素养是琴棋书画,下围棋被认为是文人雅士必备素养,故答 案为 A 项。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不注重球类竞技、射箭和蹴鞠等体育活动,排除 B、C、D 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1.2015 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 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 74 年, 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 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 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 63 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 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 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象、载其传记的矩形铜 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 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 【答案】(1)郡国并行制度.失礼仪,乱制度. (2)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 (3)儒学成为正统.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 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不充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可知这 是属于分封制,再结合西汉的政治制度可知,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度。第二小问:依据 材料“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可知原因是“失礼仪”;依据材料“即 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可知原因是“乱制度”。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 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可知原因有: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第二小问: 依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特点可知: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 (3)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主要依据儒学在汉代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第 二小问:《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象、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些出土印 证了所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第二小问:刘贺墓出土的这些文物对于解读材料一、二 中关于刘贺被废的史实和分析应该是多了一些证据,所以其价值就是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 事记述和分析。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三中“轻易判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根据历史研究 孤证不立的原则,应该说客观地讲,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 论据并不充分。 32.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 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 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 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 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 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答案】(1)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①汉化为主;②相互学习;③方式多样。 (3)意义:①促进民族融合;②促进北魏文化的繁荣③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④为隋 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 决问题的能力。 (1)“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 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 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分析得出。 (2)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给汉族文化输 入了新鲜血液”“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 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包括汉化为主、相互 学习和方式多样。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等信息,并联系 所学从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北魏文化的繁荣、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以及为隋唐时期 重新统一奠定基础等方面来回答。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