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4古代和近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与教育(附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 历史 专题 4 古代和近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与教育 考点一: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科技成就 考点二: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考点三: 文学成就 考点四: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考点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考点六: 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2018 年全国卷ⅠT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 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 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 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 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 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 C 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 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 A 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 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 B 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 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 D 项错误。2 2.(2018 年全国卷 II T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 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 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 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D 3.(2018 年江苏卷 T4)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 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 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答案】A 【解析】“少引圣籍,多发天然”“ 雅俗共赏”说明元曲风格以俗为 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 故 A 项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 B 项错 误;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句式整齐,语言精炼”是唐 诗的特色,故 C 项错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3 故 D 项错误。 4.(2018 年江苏卷 T1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 “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 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 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答案】B 【解析】注意题目限定“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颗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 1970 年,故 A 项错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 在 2003 年,故 B 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1964 年,故 C 项错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 1973 年,故 D 项错误。 5.(2017 年全国卷 II T31)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 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答案】C 【解析】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4 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6.(2017 年全国卷Ⅲ T24)图 4 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 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 4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7.(2017 年全国卷Ⅲ T31)图 5 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 学》,这一作品 图 5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5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时间“1954 年”可知,此时正是新中国的一五计划 时期,扫盲工作在农村是工作内容之一。该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状况,故选 C。 8.(2017 年北京卷 T19)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 的是 史实 结论 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 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 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 学 C 1905 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 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 的传播形式 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 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 题 【答案】C 【解析】“全面提高”不符合史实,A 错误。“全社会关注”说法错误, B 错误。京剧《定军山》是我国的传统戏剧,电影是近代科技的成果, C 正确。“成功解决了”不符合事实,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还在解决过 程中。6 9.(2017 年江苏卷 T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 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 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答案】C 10.(2017 年江苏卷 T9)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 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政治 B.文化传统 C.人口密度 D.地理环境 【答案】A 【解析】地图显示的时间是 1936 年,图示中专科以上学校主要分布 在南京和沿海地区,这与当时国民党政府执政以及中国经济发展布局 有很大关系,故 A 项正确。7 11.(2016 年全国卷 II T24)图 3 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 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 映了( ) 图 3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了三种字体,图片中也按照顺序表现出三种字体的 演变,因此本题选 B 项。材料给出的时间是三国曹魏时期,当时的文 字已经基本统一,故 A 错误。汉代时,隶书已经成为主要字体,C 说 法错误。自秦朝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之后,汉字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 系,D 项说法错误。 12.(2016 年全国卷Ⅲ T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 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 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了秦朝的基本制度8 C.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重视秦朝的文书,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 秦制。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充分发挥文书功能,只是表 面现象。材料并没有体现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 13.(2016 年全国卷Ⅲ T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 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 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 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答案】C 考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汉字的演变和中国书画的发展脉络 14.(2016 年北京卷 T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 8 是其作 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9 图 8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诗经》 15.(2016 年浙江卷 T14)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 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 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 “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 “岢峨大舶皎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10 【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经 济的发展 16.(2016 年浙江卷 T19)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已进入核时代。曾长 期领导核科学事业的聂荣臻元帅回忆道:“我们国家 ,不可能靠购 买武器来支撑国防……唯一的出路只有尽可能吸取国外先进成果,走 自己研制的道路。”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于 A.20 世纪 40 年代 B. 20 世纪 50 年代 C. 20 世纪 60 年代 D. 20 世纪 70 年代 【答案】B 【解析】解题时紧扣“中国跨入原子能时代开始”,联系已学知识可 知 1956 年 5 月,在前苏联的援助下,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北 京近郊动工。反应堆是实现大规模可控核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是一 种向人类提供核能的装置。 加速器是用人工方法产生高能量的粒子, 并用它来击破原子核的设备。它是研究原子核内部复杂结构的最重要 工具。1958 年 9 月 27 日,我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11 器正式提交生产。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已经 跨进了原子能时代,据此分析可知 B 项符合题意,故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原子能技术 17.(2015 年全国卷 II T31)到 1952 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 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 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18.(2015 年江苏卷 T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 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 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答案】C12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汉赋是西汉时期文学作 品特点,气势恢宏,符合西汉大一统辉煌气势,未统治阶级造声势, 故 A、B 和 D 均反映汉赋特点,不符合题意;汉代思想是被神化的儒 家学说,不包括道家思想,故 C 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19.(2014 年重庆卷 T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 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 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 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以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的内容为切入点,旨在 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①与题干“江南……不以为然” 的信息不符;②与题干“全省从前煮浸之力……耗亦不多”的信息相 符;③与题干“全省从前煮浸之力”的信息不符;④与题干还魂纸是 废纸的再利用的信息相符。故选 C 项。 20.(2014 年广东卷 T12) “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 作“ ”,“ ”像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答案】A 13 【解析】本题以甲骨文“宗”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 提取有效信息和逻辑推理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含义的理解。根 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与血缘密切相关,因此“ ”应表示祖宗牌位, B、C 两项与宗法无关,故排除;商周时期尚无皇帝,直到秦朝才有 皇帝制度,故 D 项错误。 21.(2014 年北京卷 T12)读图 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 代表性著作是 图 8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 【答案】D 【解析】考查维新变法运动。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利用江汉一带流行 的民歌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后人称之为“楚辞”,又称 “骚体”,《离骚》是其著名的代表作。而楚国的位置正处于图中④的 位置。故应选 D。14 22.(2014 年北京卷 T13)公元 97 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 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 成就分别是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B.《九章算术》、罗马法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D.《春秋繁露》、《理想国》 【答案】B 【解析】考查古代以来的东西方科技成就。依据所学可知,活字印刷 术是北宋时期的成就,日心说、万有引力定律是近代西欧的成就,《九 章算术》、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是东汉时期的成就,罗马法是古代罗马 即大秦的成就,《春秋繁露》是西汉时期的成就,《理想国》是古希腊 柏拉图的著作。故 B 项符合题意,故应选 B。 23.(2014 年山东卷 T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 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孔子兴办私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 识的能力。B 项与材料无关,而且说法过于绝对,宗法分封制在春秋 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C 项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 田制,与材料无关。D 项和材料中的兴办私学联系不大。孔子创办私15 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 A 项正确。 24.(2014 年北京卷 T19)1977 年 10 月 21 日,《人民日报》头版头 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 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答案】A 【解析】考查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依据所学 可知,十届三中全会于 1978 年 12 月召开,B、C、D 都是在这之后, 即改革开放以后的措施,均可排除。故应选 A。 25.(2014 年天津卷 T6)19 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 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 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 64 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 为何物……。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答案】D 【解析】考查近代中国人民项西方学习的历程。依据所学可知,“开 始开眼看世界”是鸦片战争后的;坚持“中体西用”是 19 世纪 60 年 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普遍接受西式教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16 材料中李鸿章所询问的正是当时西方的先进科技成就。故应选 D。 26.(2014 年天津卷 T9)1952 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 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 7 个工科系、20 个专业和 13 个专修科,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 【答案】B 【解析】考查新中国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百废 待兴,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即将开始的“一五 计划”。这对教育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这种要求,1952 年院 系调整大量增加技术性的专门院校,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故应选 B。 27.(2012 年全国卷 T18)1931 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 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 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 码,这一成功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答案】B 【解析】考查通讯方式的影响。1930 年 10 月国民党军队对农村革命 根据地发动围剿,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疑对17 于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争取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国民党军队 处于军事优势地位,1935 年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AD 项错误,C 项与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无关。 28.(2011 年广东卷 T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 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 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 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考点:儒道佛“三教合一” 【答案】A 【解析】陶渊明、陆修静、慧远三人分属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 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体 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29.(2010 年全国卷ⅠT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 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 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 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 卖。”这反映了 A 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 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 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 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答案】D18 【解析】活字印刷由北宋毕昇发明,还没普及,A 不对;B 题干未体 现;C 与题干无关。故选 D 二、材料题 1.(2019 年江苏卷 T21)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 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 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 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 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 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 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 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 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 范、整齐划一。——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 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 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 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 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 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19 言适用性强的体现。——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 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 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答案】 (1)原因:面积较大,写字较多;制作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 低;产量高。 (2)作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汉字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促进纸 的普及,催生多种书体;印刷术的发展使字体变得规范。 (3)影响: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 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原因:汉字符号丰富多样;汉字具 有较强的适应性。 【解析】(1)根据“面积太小”、“轻便而实用”可知简牍一度取得 优势的原因主要是面积大,写字多,工艺简单,轻便实用,成本较低。 (2)根据“纸张……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印刷术 蓬勃兴起……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可知造纸术和印刷 术的出现促进了汉字的传播,不断催生了多种字体,还使字体变得规 范。 (3)影响:根据“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十20 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 可知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 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 原因: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原因主要是汉字符号丰富多样,具 有较强的适应性。 2.(2016 年北京卷 T37)(36 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 业”――邓小平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 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 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 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 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常说家“不仅 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 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 础”。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8 分) 材料二 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育 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 1912 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 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 规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21 育完成其道德”。 1957 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 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 者”。 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 对此进行分析。(10 分) 材料三 人文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承。19 世纪,英国知识界对教育 的内容展开争论。一派认为,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应该是教 育的主体内容,它是文明的基础和核心,是国家富强之所在。教育不 能只培养绅士,而是要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但科学在教育中几乎没 有获得应有的分量。另一派别认为,古典人文科目(语言、文学、哲 学、历史、数学等)仍然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不仅追求 纯粹知识,还是人类实现美、快乐、自由和道德的途径。类似的争论 在近现代很多国家都发生过。 (3)①概述这一教育争论在英国出现的时代背景。(6 分) ②教育内容既受限于历史时代,又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 上述教育争论中的观点?运用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史实加以 论述。(12 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2 【答案】 (1)相同点:教育的主要对象不是全体民众;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 重要方式;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人才要为国家服务。 (2)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 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分析: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养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平等理念为 核心;这一主张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 方针强调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养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 (3)①时代背景: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理性主义的 发展。 ②观点及论述:(略) 【解析】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第一问由“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23 三者并重”“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 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注意 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可以概括出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由民国时期的教 育宗旨、1957 年的教育法和 1995 的教育法的变化中可以概括出不同 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第二问结合“西之教平等,故以 公治众而贵自由”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 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3)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可以从工业革命兴起、科学的发展和理 性主义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问本题是开放性论文撰写,对学 生要求较高,既需要阅读理解材料摆出自己的观点,又需要结合所学 知识进行论述,史论结合。做此类题目首先注意把观点摆出来,如科 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要相结合,相互补充。然后可以结合两次工业革命 中的科学重要性及科学可能带来的危害性进行论证即可。 考点:中外教育·中西教育比较·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中国的教育·近现代中国的教育·特点及背景 3.(2016 年天津卷 T12)(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24 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 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 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 29000 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 路约占 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 1500 种,该五路即占 80%。反之, 夔州路仅有进士 103 人,而所印之书只有 2 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 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6 分)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 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 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 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 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 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 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 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6 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 分) 【答案】 (1)(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4 分)关25 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2 分) (2)理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2 分)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2 分)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2 分) (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4 分)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学术的复 兴 又 促 进 了 学 校 和 书 院 的 兴 盛 ” “ 为 准 (3)综合上述材料,可见社会的需求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 步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印刷术、中 医。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