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二中 2019—2020 第二学期高一历史
第一次阶段测试(3 月)试卷
(测试范围:1—12 课)
第Ⅰ卷客观题
一、选择题
1.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其相似之处有
①创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 ②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 ④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分别创制了世界上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楔
形文字,都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①④正确,故选 B;②不符合古代埃及,③不符合古代西亚,
排除②③,故排除 ACD。
2.人类最初的文明仅限于亚非欧大陆的若干地区,这些地区的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
能,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农耕文明的优势包括
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 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③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④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耕文明的优势主要有社会分工比较发达、劳动生产率较高和
社会组织、管理系统比较复杂,①②③正确,A 项符合题意;生产力低下,没有私有财产是原
始社会的特征,④的表述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 BCD 三项错误。
3.逝去的注定不会再现,然而无数废墟的留存却给了我们长久回望的可能,一段段远古的文明
正是在这种回望中逐渐展露出她神秘的笑靥。如图文物出土于A. 尼罗河流域 B. 两河流域 C. 印度河流域 D. 黄河流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的“巴比伦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文物产自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王
国,故选 B 项;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没有古代巴比伦狮的出土,ACD 三项错
误。
4.下面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其中③处应填写的是
A. 罗马共和国 B. 罗马帝国 C. 西罗马帝国 D. 拜占庭帝
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处即公元前 27 到 395 年是罗马帝国时期,B 项正确;罗马共
和国存在于公元前 509 年到前 27 年,A 项错误;西罗马帝国存在于 395 到 476 年,C 项错误;
拜占庭帝国 395 年建立,1453 年灭亡,D 项错误。
5.婆罗门经典《吠陀》中记载:造物神梵天用口、双手、双腿和双脚分别创造了婆罗门、刹帝
利、吠舍、首陀罗。这个记载反映的是古印度的
A. 君主专制 B. 民主制度 C. 种姓制度 D. 等级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印度种姓
制度源于印度教,具有 3000 多年历史,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
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故 C 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君主制,也不是民主制度和等级制度,排除 A、B 和 D。故选 C。
6.亚历山大东征时,沿途兴建了许多希腊式的新城。为了扩大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亚历山大
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通婚。东征建立帝国后,
埃及的宗教崇拜和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上述材料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A. 是一次掠夺性战争 B. 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C.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 是一次正义性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了“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和“埃及的宗教崇
拜和巴比伦的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传入了希腊”,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故 C 正确;A、D 两项未能完整理解材料信息,未能体现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积极影响,均排
除;材料未涉及欧洲经济发展情况,排除 B。故选 C。
7.它是从 9 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的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
经济和政治单位。“它”是( )
A. 村社 B. 庄园 C. 乡镇 D. 社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9 世纪的西欧,正处于中世纪,这一时期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庄园,故 B 项正确;村
社是以地缘为纽带而组成的不同家族、亲族集团的生活共同体,排除 A;乡镇和社区只有政治
功能,排除 C 和 D。故选 B。
8.这一城市是今天土耳其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新闻、贸易、交通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旅
游胜地,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在世界古代史上,它的陷落曾标志着千年帝国——拜占庭
帝国的灭亡。“这一城市”指的是世界古代史上的
A. 君士坦丁堡 B. 罗马城 C. 耶路撒冷 D. 腓尼基
【答案】A
【解析】
【详解】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A 项正确;罗马城、
耶路撒冷和腓尼基都与拜占庭帝国灭亡的标志无关,也不是今天土耳其的政治、经济、文化、
金融等中心城市,BCD 三项错误。
9.日本历史上先后拜了两位老师:唐朝和欧洲。其中向唐朝“拜师学艺”指的是A. 幕府制度 B. 大化改新 C. 明治维新 D. 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大化改新是 7 世纪中叶,日本大化年间开始的一次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的改革。
故 B 正确;12 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制度时期,排除 A;明治维新是学习欧洲,排除 C;工
业革命是近代时期,排除 D。故选 B。
10.从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1500 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西方史学界称为“中世纪”,中国
历史学家习惯上称之为西欧封建社会。在此期间最顽固的封建精神堡垒是
A 大封建主 B. 国王 C. 小封建主 D. 教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 1500 年前后,西欧封建社会最顽固的
封建精神堡垒是封建教会,D 项正确;大小封建主和国王均与“精神堡垒”不符,ABC 三项错
误。
11.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
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A. 农民阶级 B. 封建贵族阶层 C. 市民阶层 D. 工业无产
阶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这一新的社
会集团逐渐形成,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C 项正确;城市兴起推动中世纪欧洲兴起的
阶层与之前已经存在的农民、贵族阶层不符,AB 两项错误;工业资产阶级是在近代工业革命
推动下出现的,D 项错误。
12.穆斯林世界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两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分别是( )
A.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B. 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
C. 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 D. 蒙古帝国和沙皇帝国
【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穆斯林世界”“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结合所学可知,信仰伊斯兰教的地跨
欧亚非的大帝国是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故选 A;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蒙古帝国不
符合“穆斯林世界”,排除 B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穆斯林世界”“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紧扣关键信息分析
解答。
13.马渭源在《马克斯·韦伯与中西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中指出,西欧封建制下封臣的服
从具有双重性:封臣的服从除了对领主个人化的服务外,他还必须服从“一种有关责任与荣
誉的相当严格的法典”。这表明
A. 封建制下的权力具有绝对的专制性
B. 封臣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C. 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
D. 封建领主对封臣具有绝对控制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以看出,封臣与领主之间关系具有契约特征,并结合所学,在领主随意扩
大权限和义务时,封臣可以在任何时候放弃封邑,从而中止其封臣身份,故而领主不能专断
地强加于封臣某种义务。领主与封臣的特定权限只能基于效忠与服从的契约关系,这种义务
是由一种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荣誉法典所规定的,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A 项错在“绝对的
专制性”,B 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故选 C。
14.《查士丁尼学说汇纂》中指出:“即使是非典型契约(或称之为协议),若一方当事人已履
行主要义务,则该协议就是契约,且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体
现的特征是
A. 形式主义重于实际内容
B. 违约案件数量不断上升
C. 强调重视法律契约精神
D. 法庭只按着契约来宣判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即使是非典型契约,在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后,即已经成为契
约,具备法律效力,这体现了罗马法重视法律契约精神的特点,故选 C。材料没有提及罗马法繁琐的法律程序,无法体现形式主义的特征,排除 A;该法律规定有助于减少违约案件的发生,
排除 B;法庭的判决依托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D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5.人类曾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后来世界逐步连成一体。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是
A. 地理知识的积累
B. 航海技术的进步
C. 勇于探险的航海家的贡献
D. 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考查的是世界一体化的开始阶段。我们知道世
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开始于地理大发现,促使探险家去出海探险的因素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
需要大量原料场地和商品市场,因此这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提供了保障,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因素
16. 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欧洲人在非洲命名了许多“象牙海岸”、“黄金海岸”、“奴隶海岸”的地
名。这些地名客观上反映了
A. 航海家的冒险精神
B. 非洲物产极其丰富
C. 探求新知的主动性
D. 殖民扩张的掠夺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自从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国家在皇室的支持下大举掠夺,在亚洲、欧洲、非洲、
美洲直接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当时欧洲人为了大量掠夺美洲的白银、作物等,以各种手段
对美洲的土著进行屠杀,此后近百年中大约 95%的印第安人死亡,但是由于过量屠杀,原由
的青年劳动力不足,不能为奴隶主开采银矿,管理种植园,因此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
从非洲南海岸运送大量的奴隶去北美,这些海岸线成为“奴隶海岸” ,可知是主要奴隶出口地
方而得名。而“黄金海岸”是指因十五世纪葡萄牙人发现金矿而得名。至于象牙海岸,就是现在
的科特迪瓦共和国,因为当地生产象牙得名。由此可见 D 项符合题意。A 项不是体现的冒险,故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掠夺,而不是物产的丰富,故排除 B 项。C 项也不是材料的主旨,
故排除。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扩张与掠夺·影响
17.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这样描述:在 1500 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
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自 16 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
此导致欧洲对非洲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材料反映当时世界市场特征是
A. 以欧洲为中心
B. 以地中海为中心
C. 寻求海外财富
D. 进行殖民战争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自16 世
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
变化”可以得出所述世界市场是以欧洲为中心的,A 符合题意;B 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前,排
除;C 是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排除;D 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手段,不是特点,排除。
18.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是其根源;后来有观点认为,应当突
出宗教的重要作用;又有研究者提出,王室的支持才是其主要原因。据此可知,历史事件
A. 不能被正确认识 B. 研究视角可以多元
C. 只能有一种解释 D. 可以随意加以阐释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对新航路的开辟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说明研究视角可以多元,故 B 符合
题意;历史事件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而复杂化,但可以被正确认识,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
表明历史事件可以不只有一种解读,故 C 不符合题意;历史事件的阐释要科学严谨,故 D 不
符合题意。故选 B。
19.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的目的是建立商业殖民区,建立矿业、农业和商业基地。为此,他把旧大陆的大量工具和种子源源不断运进新大陆。同时将新大陆的玉米、花生等运回旧大陆。
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A. 引发了“价格革命”
B. 促进了物种的交流
C. 有利于殖民地发展
D. 目的在于掠夺财富
【答案】B
【解析】
【详解】把新大陆的玉米花生运回旧大陆,把旧大陆的种子运往新大陆,可以看出新航路的
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故 B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价格革命,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出新航
路开辟对殖民地的发展的作用,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出掠夺财富,排除 D。
20.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 2100 吨。在直通印度的航路发现
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 7000 吨。材料反映了
A. 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
B. 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C. 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
D. 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从原来只在地中海一带收购香料,变成仅运往里斯本的亚
洲香料数量就是以前的数倍,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世界贸易规模扩大,C 项正确;香料运
输与国际分工无关,而且国际分工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A 项错误;更多香料运到欧洲不能
说明世界市场的中心在欧洲,B 项错误;香料运输不能体现殖民掠夺,D 项错误。
【点睛】新航路开辟后引起了商业革命,商路、商品、贸易中心和贸易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
化。
21.15 世纪末以后的 100 多年中,葡萄牙从非洲运走黄金 27.6 万公斤。1521—1544 年间,西
班牙从美洲每年运回黄金 2900 公斤,白银 30700 公斤,在 1545—1560 年运回的黄金和白银
达到平均每年 5500 公斤和 24.6 万公斤。这种现象
A. 表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B 促成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C.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D. 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便捷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西班牙、葡萄牙大量的从美洲掠夺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导致欧洲贵
金属价格猛跌,物价上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C 正确;通过材料
不能说明西欧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也不能说明世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和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
便捷,A、B、D 错误。
【点睛】价格革命:西班牙、葡萄牙大量的从美洲掠夺黄金、白银运回欧洲,导致欧洲贵金
属价格猛跌,物价上涨,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22.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而启蒙运动强调“理性主义”和“法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人文主义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
B. 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改造整个封建社会
C. 封建迷信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D. 自然科学的发展进一步动摇了神学世界观
【答案】B
【解析】
【分析】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强大的要求,正是资本主义
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要求改造封建社会,故提出了“理性主义”和“法制”原则。故 B 项符合题
意。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3. “我陷于信仰的苦恼中,不断叩问圣保罗的这句话,想弄清他的意思。……而那段话的意思
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这种观点
A. 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
B. 表达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
C. 增强了宗教改革引发的信仰苦恼
D. 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材料是强调灵魂自救,
人人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从而使人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
料只是强调灵魂自救而非要求废除天主教及其教会,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
民主政治方面的信息,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观点减少了信仰苦恼,而不是增
强了宗教改革引发的信仰苦恼,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名师点睛】解答历史选择题,最基本的就是审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题目中的
限定词语,不仅规定了试题的属性,也规定了试题具体的解答要求。因而,准确把握题目中
的限定词语,明确题目的时间、内容和解答限定,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排除错误项,是得出
正确选项的常用方法。
24.1695 年,英国议会指责政府打击法国海盗不力,迫使国王威廉三世成立了贸易局。1697~
1699 年,在议会压力下,威廉被迫收回赏赐给外国宠臣的爱尔兰土地,将 6 万陆军削减到 7000
人。这说明当时英国
A. 国王受制于议会 B. 议会居主导地位
C. 君主立宪制确立 D. 军权附属于国王
【答案】A
【解析】
【详解】1690 年代,议会的反对迫使英国国王在外贸、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调整政策,说明当
时英国国王受制于议会,A 项正确;在议会的反对下,国王调整内政外交,不能充分说明议会
居于主导地位,B 项错误;材料中议会与国王的斗争中没有援引法律条文,不能充分说明英国
国王权力受宪法限制,C 项错误;军权属于国王不是材料的主旨和全部,D 项错误。
25.“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
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材料中的“它”
A. 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
B. 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C. 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
D. 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
【答案】B【解析】
【详解】据材料“它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
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可知,弘扬古典文学艺术,勇敢地向古代权
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时期宣传人文主义,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
由,B 正确;萌发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是智者运动,A 错误;摧毁了罗马教会神权统治是启蒙
运动,C 错误;设计出资本主义社会蓝图是启蒙运动思想家,故 D 错误。
26.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神圣的天体可以被正确
地统一到力学的规则下,《圣经》不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这说明牛顿力学
A. 推动了理性思维的形成
B. 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解放
C. 否定了传统的文化体系
D. 加速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可知是理性的思维过
程,并不是“形成”,故排除 A 项;牛顿主张理性,认为理性的分析和推理才是通达知识的正
确道路,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基础,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解放,故选 B 项;材料强调牛顿力
学的影响,但没有涉及否定传统的文化体系,故排除 C 项;牛顿力学产生于 17 世纪,而宗
教改革发展于 16 世纪,故排除 D 项。
【点睛】本题考查牛顿的科技成就,需要掌握牛顿科学研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圣
经》不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结合牛顿力学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7.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曾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
他所强调的是:
A. 法国曾帮助美国打败英国殖民者 B. 美国革命受法国革命的影响
C. 法国启蒙思想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D. 美国和法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杰斐逊的观点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对美国国家建立的重大影响,选项 C 正确;法国帮助美国打败英国殖民者,但这并不构成美国人视法国为祖国的原因,排除 A;美国革命在前,
因此选项 B 排除;共同利益是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是不能作为美国人将法国作为祖国的原因,
排除 D。
28.有学者指出,通常我们认为美国的中央政府结构是“三权分立”的。然而实际上权力的分
割并不明显,三个行使权力的主体有时也有权限上的交叉,比如把某些立法权给政府,把某
些行政权给立法部门。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
A. 表明政府权责较混乱
B. 利于避免权力垄断
C. 创立了新的宪法体制
D. 旨在提高国会效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美国政府三个行使权力的主体有时也有权限上的交叉,这有利于防
止某一权力主体过大,避免权力的垄断,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权力主体在权限上
交叉并不意味着政府各部门间权责混乱;C 选项错误,美国依然是三权分立政体,这种现象不
能表明美国宪政体制的变化;D 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三个权力主体在权限上的交叉,并
不单指国会。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29.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 年
—1625 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 22.15 万匹。到 17 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
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
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 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B. 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 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D. 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到 17 世纪末,运往欧洲的棉布直线上升,“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说明棉布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即市场需
求刺激技术革命,故 A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商品流动,不是资本流动,故 B 项错误;材料未
涉及殖民掠夺,故 C 项错误;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也显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D 项错误。
30.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快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体现的特点是
A. 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B. 垄断组织形成并发展
C. 世界经济体系的最终形成 D. 出现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而第
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来源于实践经验的积累,故 A 项符合题意;BD 项是表现,C 项是影
响,故排除 BCD 项。
31.巴黎公社主要是由普通工人组成……公社一举把所有的公职、军事、行政、政治的职位变
成真正工人的职务,使它们不再归一个受过训练的特殊阶层所私有。这说明巴黎公社政权
A. 具有无产阶级专政色彩
B. 旨在建立工农联合政府
C. 解决了人类不平等问题
D. 受到了马克思直接指导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介绍的是巴黎公社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巴黎公社的政治职务都由工人阶级来担任,
所以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意味,故 A 选项正确;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政权,不是工农联盟的
政权,B 错误;巴黎公社并没有解决人类不平等问题,故 C 项错误;巴黎公社并没有受到马
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D 错误。
32.1848 年发表的关于英国泰晤士河的讽刺诗:“污秽怎堪此河流,面前流淌污浊水……伦敦
诺尔一路臭,多少基督徒呼吸,冒泡河面散发臭。”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A. 基督教信仰迷失 B. 人民缺乏环保意识
C. 政府疏松的管理 D. 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48 年”可知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时期,“污秽怎堪此河流,面前流
淌污浊水”、“冒泡河面散发臭”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
问题,故 D 正确;环境污染与信仰迷失无关,排除 A;缺乏环保意识只是导致环境污染的原
因之一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B;政府管理疏松也只是原因之一而非根本原因,排除 C。故选
D。
33.在 19 世纪下半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至 20 世纪初,世界已被基本瓜分完
毕,但没有一个列强是知足的。它们不“知足”的根本原因是
A. 每一个国家都已装备起强大的陆军
B.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广大的殖民地
C. 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特别贪婪
D. 基督教徒们需要更广阔的传教地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注意题干的要求“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理解,资本主义发
展的需要才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的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性决定了其对外
政策的扩张性,故 B 正确;装备起强大的陆军是争夺殖民地的准备,不是不“知足”的根本
原因,排除 A;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因并非传教和领导人个人的贪婪,排
除 CD。
34.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其最新著作《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一
书中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史以来最彻底的,而且资本主义越发达,马克思主
义就越实用,一点也没有过时的感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
A. 具有很强的预见性
B. 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
C. 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
D. 只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阶段
【答案】B
【解析】【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马克思主义为切入点才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此题抓住关键
句:“资本主义越发达,马克思主义就越实用,一点也没有过时的感觉”就可轻易排除 C、D 选
项,A 项中的“预见性”不能从材料中得出,B 项最符合题意。
【详解】
35.19 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据图可知,该时期( )
A. 英国仍保持贸易优势地位
B. 美德工业水平一直落后英国
C. 世界贸易总额不断地增长
D. 西方大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 19 世纪中后期西方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可知,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
的比重最大,占有优势地位,故选 A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工业水平
超越英国,排除 B 项;材料无法体现世界贸易增量,排除 C 项;材料强调 19 世纪中后期西方
大国在世界贸易中占的比重,而非对外贸易,排除 D 项。
第 II 卷主观题
二、非选择题
36.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
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
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材料二 1689 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1701 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
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的身上。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
相,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
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 J·布卢姆说:“1787 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
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一些
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
脑和同众议员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
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1)材料一中英国 “全新 政体”指的是什么?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英国 民主政治发展完善的历程。
(3)依据 1787 年宪法所建立的“新兴的共和国”是如何解决上述弊端,同时又避免专制政
体的?
【答案】(1)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确立总统共和制政体。(2 分)
(2)从限制王权到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责任内阁制形成。(3 分)
(3)建立联邦政府,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原则
和相应的民主原则。(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 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该问考查英国和美国实行的政治制度。光荣革命胜利后,1689 年,英国议会
通过了《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获得独立后,根据 1787 年宪法,确立了总统
共和政体,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以权力制约权力”。
(2)该问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1689 年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
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从而限制国王的立法权;1701 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
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
各部大臣的身上。从而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和人事权。罗伯特·沃波尔时期,责任内阁制形成。
(3)材料三指出:美国独立之初,“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
府。”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说的是美国建国之初实行的邦联制,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地方各
州权力过大。为了解决这一弊端,1787 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
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联邦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力。
在国家权力的划分上,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宪法把国家机构分为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
的
的部分,分别行使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大权。这三个部门之间独立平等,相互制约,有效
地防止独裁专制的出现。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 年宪
法》·1787 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些先进国家占统治地位,是少数
资本主义强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列宁语)。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根本前提的,其形成过程就是资本主义战胜封建
主义的过程,其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1)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组成的政治体系;
(2)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分析。(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示例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在经济上,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
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在思想文
化上,突破了封建社会贵族对思想文化的垄断与禁锢,有利于人类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
在对外关系上,资本主义把先进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客观上促进了当
地社会的进步。
示例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不公正。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建立在宗主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掠夺、剥削的基础之上
的,加深了被侵略国家和地区的殖民地化和半殖民地化,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陷入贫穷落后
的状态。(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符合设问的答案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形成几乎将全世界都纳入到了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
世界市场中,在这个体系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强过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
了资本、劳务、商品等的流通,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但另一
方面在这个体系中,资本主义强国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们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广大殖民地半殖
的民地的掠夺和剥削的基础上的,又加剧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引发局部
地区的局势动荡。所以对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应该从正反两方面来看,可论述其中的一个方
面,也可以全面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