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解析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安徽省六安市2019-2020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带解析Word版)

ID:262575

大小:86.39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5-23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最早源于(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其中齐国和鲁国的封地都在今天的山东地区,因此后世以“齐 鲁”称谓山东,故选 B 项;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与“齐 鲁”称谓无关,排除 A 项;礼乐制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宗法分封 制的工具,与“齐鲁”称谓无关,排除 C 项;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郡县 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标志着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排 除 D 项。 2.西周时“通过严格区分血缘关系的嫡庶亲疏,建立了森严的上下、长幼、尊卑、贵贱等级 秩序,并使之长期有条不紊地保持下去”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排除 A;禅让制是原始社 会后期民主推举首领制度的办法,排除 B;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周王为了巩固统治而把王族,功 臣,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的制度,排除 C;宗法制是按照血缘等级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 D。 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秦、汉、元、清这四个朝代的 制度或机构中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是 ①郡县制 ②郡国并行制 .③行省制度 ④军机处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结束了春秋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 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①正确;西汉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 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威 胁中央集权,排除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 开端,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正确;军机处有利于加强皇权,能迅速处理政务,利于 提高效率,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④正确;故排除 ACD,所以选 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 项皆可得出答案。 4.有学者指出,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就经常不自觉地越位,他精于怎样获得权力,但是不 懂得放弃权力。为防止出现这种不自觉地越位现象,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 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 B. 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C. 明升暗降丞相的地位 D. 重用侍从建立“中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防止丞相“不自觉地越位”,即丞相越权,设置了御 史大夫来监察百官,故 B 项正确;汉代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故 A 项错误;明升暗降丞相地 位并不是秦始皇的措施,故 C 项错误;汉武帝重用侍从建立“中朝”,故 D 项错误。 5.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自宋太祖易以文臣牧民,而后天下渐得苏息,历代因 之,皆享国久长,民不思乱。”这句话着重强调宋代 A. 文臣治国政策的重要性B. 地方设置通判的必然性 C. 加强中央集权的局限性 D. 完善三省体制的进步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易以文臣牧民”信息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 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 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宋太祖文官治国的重要性,并未涉及地方通判的设置;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 现加强中央集权的局限性;D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与中央的三省 体制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6.学者阎步克认为,秦汉行政制度,与唐宋明清相比还是很粗糙原始,但从同一时期的世界 史范围看,它首屈一指。比起同期另一些政权,它为境内居民提供了较多的秩序和安定。“秩 序和安定”的实现主要是因为 A. 郡县制与封国制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B. 贵族政治为官僚政治所取代 C. 中央最终都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 D. 地方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有利于维系社会秩序的安定,选项 C 正确;汉初实行的封国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维系社会稳定无关,排除 B;官员任免由皇帝决定与维系社会稳定无 必然因果联系,排除 D。 【点睛】解题关键是理解社会稳定的前提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较强,结合秦汉时期 政治特征可知,当时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控。 7.下图为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其长官为宰相的部门有A. 1 个 B. 3 个 C. 6 个 D. 9 个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唐朝三省六部制相关所学内容可知,唐朝三省长官都称为宰相,结合材料可知 长官称为宰相的省有三个,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不符合题意及所学知识,错误;C 选项不 符合题意及所学知识,错误;D 选项不符合题意及所学知识,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依据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 官都是宰相的知识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C.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反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 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体现的是三省六部制,这加强了专制主义,不 是中央集权,故 B 项错误;“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体现的是行省制,这有利 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 C 项正确;“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 隐然执政之府矣”体现的是军机处,这大大强化了专制主义,故 D 项错误。9.如图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 A. 西周的分封 B. 秦朝的郡县制 C. 汉代的刺史制 D. 元朝的行省制 【答案】D 【解析】 行省就是行动的中书省的意思,行省是中央派出的管理地方行政机构,行省设立的初衷加强 对地方军事控制,有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故选 D。分封制不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排除 A;郡县 制下,郡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但并非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排除 B;汉代的刺史制是监察 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无关,排除 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设置的背景内容特征和影响来 分析材料。 10.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 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 要是因为 A. 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 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 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 阁臣多来于翰林院 【答案】C 【解析】 材料不承认内阁制度的合法性,“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之下”,说明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故 选 C;材料中毕竟赋予内阁的职权,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皇权问题,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 内阁的来源,排除 D。11.下列措施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的是 A. 颁布“推恩令” B. 实行行省制度 C. 废除宰相制度 D. 派文官任知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下始终存在着两大基本矛盾:中央集权与地 方分权以及君权与相权 ,废除宰相制度加强的是君权而不是中央集权,所以 C 符合题意. 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汉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选项属于加强中 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元朝的 行省制属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 B 选项不符合题意;宋代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 中央集权,如派文官任知州,加强中央集权,故 D 选项不符合题意。 12.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 A. 清朝的军机处 B. 唐朝的中书省 C. 宋朝的通判 D. 秦朝的太尉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反映的是这一机构按旨意拟写 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清朝的军机大臣秉承皇帝旨意,跪受笔录,上传下 达,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故选 A;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有实权,与题意不符, 故 B 项排除;宋朝的通判具有监视地方知州的职能,与题意不符,故 C 项排除;秦朝的太尉 掌管军事,与题意不符,故 D 排除。 13.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中央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负责朝廷的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C【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和共同点的认识。依据相关史实,明朝内 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都不是法定机构,都没有决策权,但参与机要政务,故 C 项说 法正确;它们不是法定机构,也不能统领六部,故 A 项说法错误,排除;它们的职责是协助 皇帝处理政务,但不是日常事务,故 B 项说法错误,排除;它们不负责地方事务,故 D 项说 法错误,排除。 14.下表是不同史籍对古代选官制度 记述。对所记述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史籍 记述 《礼记·射义》 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 《后汉书·左雄 传》 郡国孝廉,古之贡士。 《周礼·地官》 记载有乡大夫具乡饮酒之礼,考察其乡人土的德行、道艺,三年举贤能者 贡于周王,以备选用。 A. 官吏举荐人才的察举制业已出现 B. 德才兼备成为世官制的主要标准 C. 贤能之士通过荐举选官步入仕途 D. 世卿世禄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郡国孝廉,古之贡士”“举贤能者贡于 周王”等信息,可以看出先秦时期通过荐举选官,一些有才能的被任用,荐举选官是指君主 及官员个人推荐优秀人才任官。这样的人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靠自身才干被委以各级各类 官职,甚至将、相等高官。如西周春秋时诸侯有贡士于天子之制,是基层长官向最高统治者 推举有才学之士供朝廷选用的制度,就是朝廷通过基层荐举选拔官员的一条重要途径。他们 没有官宦背景,完全凭个人能力。故 C 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制度,排除 A 项。世官制的标 的准是出身,血缘关系,故排除 B 项。世卿世禄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D 项。 15.汉武帝下诏:“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 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此后,郡国每年荐举孝廉一名。这表明汉武帝 A. 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 B. 积极宣扬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 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D. 创新设计了分科考试的选官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举荐孝廉”等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察举制以德行和才能为标 准为国家选用官员,德被置于首位,表明汉武帝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推恩令及削弱地方诸侯的内容;B 选项错误,汉武帝推行儒法结合的治 国理念,抛弃了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D 选项错误,分科考试是科举制的特征, 汉武帝时期并未实行。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6.下表是南宋嘉定(宋宁宗年号)六年“四选”官员人数统计表。据此可得出的史实是,南 宋 官员 科举出身 荫补出身 其他 共计 尚书左选 925 1380 86 2391 尚书右选 77 2105 1684 3866 侍郎左选 9458 6926 622 17006 侍郎右选 415 11702 3484 15601 合计 10875 22113 5876 38864 A. 逐步取消世卿世禄制 B. 科举制发展到成熟阶段 C. 平民入仕受到了阻碍 D. 统治基础已越来越扩大【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图表信息看出,科举出身的官员远没有荫补出身及其他的官员人数多,说明平民 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道路难度较大,故 C 正确;荫补出身的官员是世卿世禄制的影响,A 错误; 图表信息无法得出科举制发展到成熟阶段,排除 B;科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 而材料反映的是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道路难度较大,因此不能说明南宋统治基础已越来越扩 大,D 错误。 17.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爱琴海的古希腊文明在文明早期都带有不 同程度的民主因素。但苏美尔文明和华夏文明最终走向国家集权,古希腊文明孕育出城邦民 主。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早期文明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B. 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的影响有限 C. 海洋文明发展成就领先于大河文明 D. 民主制度只可能孕育于海洋文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爱琴海的古希腊文明在文明 早期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民主因素”体现的是早期文明的统一性;材料“但苏美尔文明和华夏 文明最终走向国家集权,古希腊文明孕育出城邦民主”体现的多样性,故 A 正确;B 项说法与 材料无关,排除;C 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 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18.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既是伟大文明 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其成为“社会不公 的暴力机器”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独裁者的出现 B.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C. 野心家的反复煸动 D. 公民大会权力过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和轮 流坐庄的参与方式,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这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 的的滥用和误用,造成社会不公,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雅典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民主政 治体制,没有出现专制独裁者;C 选项错误,被野心家利用的原因是公民素质不高,直接民主 存在弊端;D 选项错误,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反映了人民主权的特点,其权力较大 与“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无关。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9.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描述:“公元前 594 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就任以后 第一件重大的改革就是拔除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 保障小块农地的水源;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因债务流落异邦的人,也都回来了。”材 料中的“他”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贡献是 A.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B.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C. 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D. 首创了陶片放逐法 【答案】A 【解析】 “拔除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等字眼体现的是梭伦改革,而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 定了基础,所以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是克里斯提尼改革,选项 B 不 符合题意,排除;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是伯利克里,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首创了 陶片放逐法的是克里斯提尼,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要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 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 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20.“扩大能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的范围,对这些从百忙之中抽空的公民们进行嘉奖,也就是 补发津贴。这些内容都对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将公民手里的权利 进一步加以扩大,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的积极性。”这是评述雅典哪一改革 者? A. 梭伦 B. 克里斯提尼 C. 伯利克里 D. 西塞罗 【答案】C【解析】 材料“对这些从百忙之中抽空的公民们进行嘉奖,也就是补发津贴”反映了伯利克里改革向 公民发放津贴的措施,故 C 正确;梭伦改革没有发放津贴的措施,故 A 错误;克里斯提尼改 革措施中也没有向公民发放津贴的措施,故 B 错误;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哲学家、政 治家,不属于雅典,故 D 错误。故选 C。 21.公元前 594 年,梭伦当选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在政治上,把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其中第四等级 A. 由出身低贱的公民组成 B. 有资格参加公民大会 C. 可以担任政府官职 D. 允许参选“四百人会议”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梭伦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各等级的政治权利依其财力 之大小而定,其中第四等级公民不能担任公职,但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B 项正确。 不是以出身划分公民等级,而是以财产数量划分公民等级,排除 A。第四等级公民不能担任公 职,排除 C。梭伦从雅典四个部落中各选了 100 人,组成一个“四百人会议”,前三个等级的 公民均可入选,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B。 22.雅典公民投票,以压倒性多数,决定处死大逆不道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为了维护雅典大众 的思想“纯洁”,剥夺了异议者的基本权力。这些反映雅典民主暴露出的问题有 ①民主政治可能沦为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 ②雅典公民素质低下,不会运用民主权力 ③缺乏集中制的民主,容易导致政治生活的混乱 ④雅典社会不重视对真理的积极探索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思想家苏格拉底被处死,是因为民主制度成为了政客争权夺利的工具,①正 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雅典公民素质低下,雅典公民投票是民主权力运用的体现,②错误。 为了维护雅典大众的思想“纯洁”,处死大逆不道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体现了雅典民主制度的 弊端,民主政治得不到正确的应用,容易导致政治生活的混乱,③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 雅典社会不重视对真理的积极探索,排除④。综上所述,排除②④,排除 ACD,所以选 B。 23.《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允许债权人搞饥饿体罚,要求监禁债务人不得使其挨饿。还规定 “如果欺侮人,则罚款 25 阿司”。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A. 使平民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B. 有鲜明的人文关怀色彩 C. 调整了贵族与平民的关系 D.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不允许债权人搞饥饿体罚,要求监禁债务人不得使其挨饿”“如果欺侮人, 则罚款 25 阿司”可知,《十二铜表法》体现出关心人的人文主义精神,故 B 正确;材料是《十 二铜表法》的法律规定,无法体现法律规定的效果,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贵族和平民的信息, 排除 C;材料没有涉及奴隶主贵族的信息,排除 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允许债权人搞饥饿体罚,要求监禁债务人不得使其挨 饿”“如果欺侮人,则罚款 25 阿司”,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4.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 原因在于罗马政治上的开明,即在公民权的问题上克服了希腊将人划分为希腊人和非希腊人 的狭隘观念。“罗马政治上的开明”在法律上的体现是 A. 制定了调整罗马公民关系的法律 B. 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C. 制定了适用于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D. 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答案】C 【解析】 【详解】古代罗马不断将公民权授予新征服地区的人,从而稳定了强大的帝国。罗马不断将 公民权授予新征服地区的人,体现的是万民法的精神,万民法适用于一切自由民,故 C 项正 确,A 项错误;罗马法强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人人”,并不包含奴隶和妇女儿童,指的是罗马公民,故 B 项错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纂和材料信息无关,故 D 项错误。 25.“罗马人所关注的是将人类历史上最宝贵的资源人,引进罗马政体之内,因为他们需要军 事武力来扩张。这与希腊对公民相当限制,不愿与他人分享的观念十分不同,这使得希腊城 邦永远都是小型社区,而且往往越来越小。”材料主要说明 A. 希腊城邦民主衰落的原因 B. 罗马帝国迅速崛起的原因 C. 罗马帝国比希腊城邦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 D. 希腊城邦比罗马帝国更具独立性和民主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罗马注重吸引更多人满足罗马帝国扩张需要,罗马帝国在扩张过程 中,将法律适用范围由原来的公民扩展到帝国统治下的所有自由民,说明罗马帝国比希腊城 邦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故 C 项正确。A 项,直接民主的弊端是希腊城邦民主衰落的原因,排 除。B 项,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是罗马帝国扩张的结果而非原因,故排除;D 项材料不能反 映希腊比罗马更具独立与民主性,排除。 26.早在公元 6 世纪,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契约自由、 占有、代理、不当得利、过失责任等制度、原则、概念和术语。这反映了,罗马法( ) A. 极力维护贵族的利益 B. 旨在推动帝国扩张 C. 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 D. 重视调节社会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人制度指的是能够像独立的自然人一样,独立承担债务、买 卖等民间活动的组织;物权制度指的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 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因此根据材料“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物权制度、不告不理 原则、契约自由、占有、代理、不当得利、过失责任等制度”等内容可知,罗马法注重调节 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 D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罗马法注重调节社会生活, 没有体现极力维护贵族的利益,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罗马法就已经形成了法人制度、 物权制度、不告不理原则”可知,罗马法注重调节社会生活中的关系,并非以推动帝国扩张为目的,故 B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27 年罗马帝国取代了共和体制,故 C 选 项错误。 27.罗马法规定下列情形会被提起“侵辱之诉”:谎称贿赂了裁判官,能影响其判决;在对方 已经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仍声称其对自己负有债务;以文艺作品的方式侵辱他人等。这表明 罗马法(  ) A. 严禁贿赂公职人员 B. 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C. 注重保护人格权利 D. 兼顾不同群体利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三种“侵辱”问题,体现了罗马法对公民政治行为、经济权益和个人形象 的保护,是重视人格权益的体现,故选 C 项;严禁贿赂公职人员、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等不是 材料的主旨,排除 AB 项;材料体现的是对罗马法人格的保护,没有强调“不同利益群体”之 分,排除 D 项。 28.公元前 242 年,罗马设立外事审判官,专门审理涉及异邦人的民商事案件,但在审判时, 既不适用罗马公民法,也不适用异邦法,而是对于本案相关各国的实体法进行综合处理,运 用相对简单的规则。这些审判规则 A. 根本上维护了异邦人的合法权益 B. 利于公民法完善和发展到万民法 C. 使民商事等法律开始融进罗马法 D. 体现出万民法中公平正义等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罗马法的发展与外事审判官不断的“造法”活动极有关联,从而在罗马公民法之外 形成了一套用于调整罗马人与异邦人以及异邦人之间民商事法律体系即“万民法”。故答案为 B 项。A 项,罗马共和国在征服的过程中,随着异邦人的不断增加,为缓和社会矛盾,其法律 也相应地进行了一定的修订和完善,对异邦人的权利也做出一些安排,但是异邦人在法律地 位上无法与罗马市民相比,如异邦人不能享有选举权等,排除;C 项,在罗马习惯法和早期公 民法中也有关于罗马市民间民商事等法律的规定,排除;D 项,万民法出现于公元 3 世纪初,排除。 29.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 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主要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 证据第一 B. 量刑较轻 C. 因人设法 D. 维护权贵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 惩罚”可知,古罗马法肯定在有凭据的基础上做出审判,而不是凭空猜测和怀疑,故 A 选项 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罗马法注重证据的原则,没有体现量刑是否轻的问题,故 B 选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的民法主张不靠怀疑来惩罚任何人,不随意判处无罪之人,没 有体现因人设法的内容,故 C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并未体现维护贵族利益的信息,故 D 选项 错误。 30.有人指出,大陆法系直接以罗马法的观念原则为基础,以罗马法提供的现成法律形式为蓝 本,形成以成文法典为主要标志的体系。这一言论 A. 揭示了罗马法具有丰富的内容 B. 反映了罗马法成就突出的原因 C. 指出了罗马法得到不断的完善 D. 强调了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大陆法系直接以罗马法的观念原则为基础,以罗马法提供的现成法律 形式为蓝本”等信息可以看出,罗马法对后世的大陆法系产生了重要影响,即这一言论强调 了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故答案为 D 项。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内容的丰富,排除 A 项;材 料没有反映罗马法成就突出的原因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排除 B、C 项。 【点睛】罗马法确立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原则,如疑罪从无、任何人均无义务指控自己有罪、 没有原告就没有法官、法官不得自动审判、举证的义务由主张者而不是否认者承担、一目了 然之事无须证明、一事不再理等等原则,这些原则和罗马法的思想观念对现代法律制度特别是大陆法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31.1689 年,虽然《权利法案》“只是在最低限度上改变了国王的权力,但不能说它只具有最 低限度的意义”。这是因为此法案 A. 开启了限制王权的历程 B. 消除了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 C. 奠定了民主宪政的基础 D. 废除了英国的君主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治的基础,该“法案” 虽然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有限,但历史意义重大,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在《权利法案》 颁布之前,英国就已经有了限制王权的法案,如 1215 年英国《大宪章》的订立;B 选项错误, 该法案颁布后议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D 选项错误,《权利法案》废除的是英国的君 主专制,不是君主制。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32.近代著名史学家兰克说,17 世纪英国新兴阶级中的两大派别,“一方维护有君主存在的议 会制,一方拥护有议会存在的君主制”。双方的较量 A. 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B. 导致暴力贯穿整个 17 世纪 C. 形成君主与议会两个权力中心 D. 使资产阶级不得不抛弃君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双方都主张保留君主和议会,只是一个以议会为中心,一个以君主 为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结果是英国发生光荣革命,随后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即实 现了“有君主存在的议会制”,故 A 项正确;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革命,而不是暴力贯穿整个 17 世纪,故 B 排除;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为中心,故 C 排除;君主立宪制保留了君主, 而不是抛弃君主,故 D 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17 世纪……一方维护有君主存在的议会制, 一方拥护有议会存在的君主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入手,即可 得出正确答案。33.1760 年乔治三世继任英国国王,为了控制内阁,他不停地撤换首相。大臣们由此认识到: 首相得不到国王的充分信任很难立足。然而,当时的另一种情况是:首相如果得不到议会的 支持,也很难立足。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B. 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 C. 国王是国家权力中心 D. 议会主权仍有待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国王有一定权力,使得“首相得不到国王的充分信任很难立足”“ 首 相如果得不到议会的支持,也很难立足”,首相的处境恰恰反映了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有待完 善,选项 B 正确;1721 年责任内阁制形成,选项 A 排除;1689 年之后,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排除 C;1689 年之后议会就已经确立了主权地位,排除 D。 34.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政治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A. 议会的立法权有了法律保障 B. 王位继承权从国王转向议会 C. 首相掌握行政权并受议会监督 D. 国王的权力被完全剥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故 A 项符合题意;国王仍然 拥有王位继承权,故 B 项不符合题意;首相第一次出现在 1721 年,故 C 项不符合题意;国王 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在 18 世纪中期,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35.某历史研究小组为了研究英国的政治制度,做了下面的示意图。该图主要反映了近代英国 A. 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 B. 首相可以独揽国家大权 C. 国王受到内阁的监督D 责任内阁制已得到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图示中心信息可看出内阁首相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且对议会负责,而议会掌握 国家的立法权,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特点,故 A 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 内阁首相是向议会负责,不可能独揽国家大权,故 B 项排除;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 的象征,并无实权,不会受内阁和首相的监督,故 C 项排除;图示说明的是英国权力机构之 间的关系,无法得出责任内阁制的发展情况,故 D 项排除。 二、材料问答题 36.古代中国不断创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 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 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自元代始,行省区划……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 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以北制南,各省北向门户洞开和人为实行形格势 禁的政策,在汉地诸行省表现最为突出,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 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居正之制度”是指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与材料所述制 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划分行省区域的主要原则及其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行省制度 的历史地位。 (4)综合上述材料,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认识 .【答案】(1)制度: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疆域。 (2)措施:(全面)推行郡县制。进步性: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 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原则:消除地方军事割据的自然条件。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位:中国古代 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认识: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把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从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可知该制 度是分封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地方的控制、疆域 的扩大等方面分析出答案。 (2)第一小问,从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 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该措施是郡县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可以从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等方面来分析出答 案。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 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可知元朝划分行省区域的主要原则是消除地方军事割据的自然条件。第 二小问,从材料“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可知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地方制度的变革、行省 制度的开端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任何管理制度都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不断发展 完善,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应该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 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 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 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832 年 6 月 7 日,经过 18 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 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 而且不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 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 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当时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取哪些启示? 【答案】(1)问题∶贵族掌握政权;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选举腐败。 (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人民持续不断地斗争;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 成效: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有利于其他阶级参与政权,推动代议制发展。 (3)启示:注重制度创新;改革应适时、适度;妥协的智慧;和平渐进的政治制度变革。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 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等信息结合所学从贵族掌握政权、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 权狭小、选举腐败等方面概括得出英国当时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 (2)依据材料二中“1832 年 6 月 7 日,经过 18 个月的激烈斗争”、“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 者适时的让步。”等信息结合 19 世纪英国的时代背景所学从工业革命的推动、人民持续不断 地斗争、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等方面分析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依据材料二中“从 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 反而有所得。”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有利于其他阶级参与政权,推动代 议制发展等方面分析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成功的成效。 (3)依据材料二中“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 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阻挡,适时 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 让步。”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注重制度创新、改革应适时,适度、妥协的智慧、和平渐进的政 治制度变革等方面作答从英国议会改革中获得的启示。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