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附答案Word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附答案Word版)

ID:263330

大小:799.51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5-2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秘密★启用前【考试时间:5 月 21 日 9:50—11:20】 高 2022 级高一(下)学期 5 月月考 历 史 试 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 50 分) 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半坡文化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但 它们又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A.起源最早 B.多元一体 C.独树一帜 D.领先世界 2.(原创)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 “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上述举措 A.标志井田制的彻底瓦解 B.推动土地私有合法化 C.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D.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 3.(原创)《墨子·非乐上》记载:“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 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出现这一现象根源于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民众税负的沉重 C.社会秩序的动荡 D.土地私有制确立 4. 南朝后期梁、陈之际,南方大量士人向北方迁移。名士颜之推入北,深为北齐名流信重;文学家王 褒、庾信与北周宇文宗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这一现象 A.推动了北方的农业发展 B.阻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C.有利于南北方重归一统 D.改变了人口的南北分布不均2 5. 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 A.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加强 B.收税标准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 C.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D.社会矛盾消除,巩固国家统治 6. (改编)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要研究隋唐时期的农业新发 展,下列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的是 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水排 7.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 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可用来佐证 A.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B.商品经济从城市向农村扩散 C.东京汴梁成为了国际大都市 D.商业行为不再受官府的管辖 8.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 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9. (原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 其中不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我国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B.唐代内地棉纺织技术得到了全面革新 C.宋代以来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D.明清时瓷器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10.鸦片战争前,品质精美的中国丝绸在海外深受欢迎。但在丝绸的主产地长江下游地区,丝货时常滞 销,而在广州市场上却货源不足。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的强大抵抗力 B.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清王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D.列强侵略民族意识高涨 11.(改编)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仅 3 年,外国轮船公司就损失了 1300 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 工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 10 万匹。这一现象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 A.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开启了近代中国早期的工业化 D.取代了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12.(改编)从下列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中,能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 年 1876 年 1934 年 电话 1876 年 1882 年 1912 年 电灯 1881 年 1882 年 1906 年 汽车 1896 年 1909 年 1928 年 A.开埠通商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B.近代中国基本实现近代化 C.上海最先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近代中国东西部均衡发展3 13.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历经曲折,风雨兼行。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下列研究数据,对此解读正 确的是 1858—1911 年新设民用工矿企业及其创办资本统计表 (资本数单位:万元) 1858—1894 年 1895—1911 年 总数 年均 总数 年均 家数 153 4.14 800 47.06 资本数 3803 102.78 16578 975.18 每家资本 24.86 20.72 ①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初步发展 ②民族工业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城市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 ④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清稗类钞》记述了人们称之为“文明结婚”的新风尚: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 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得其父母允准,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 定。“新风尚”体现在 A.婚俗已不讲究父母之命 B.多数人崇尚西方新式婚姻 C.媒妁之言左右婚约缔定 D.婚姻男女当事人都有发言权 15.1923 年以前,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商标与外商注册的商标比例为 1:30,1928 到 1938 年间,中外商标 比例变为 1:4,这反映出 A.列强侵略的加剧 B.民族工业的发展 C.自然经济的抵制 D.官僚资本的压榨 16.(改编)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华强火柴厂出品的“7·7”火花(火柴盒贴画)。其主图为当时 的中国地图,上面标注了各省行政区域,数字“7·7”被醒目地设计在地图中心。据此可知,当时 A.新的营销方式开始得到普遍采用 B.实业救国的思潮开始兴起 C.全民族抗战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 D.国共两党之间矛盾已消除4 17.(改编)1939 年 6 月,重庆只有机器工厂 69 家,1940 年 6 月就增加到 112 家,年底更是达到 185 家,当时资本总额已达 794.8 万元。至 1942 年底,工厂数已增为 436 家,资本总额已增为 17383 万 元。”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较为显著 B.东部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大规模内迁 C.民族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D.民族战争为官僚资本提供了敛财契机 18.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了 1870~1956 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是 A. B. C. D. 19.以下是某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一组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民族资产阶级的强国路 D.中国军事工业的前世今生 20.农村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合作社,劳动生产集体统一安排,劳动成果在优先完成国家任务、集体积 累之后实行按劳分配,合作社内多种经营和家庭副业都受到一定限制。与这一经济形式特征直接相 关的是 A.人民公社体制的确立 B.“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实施 D.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 21.湖北省应城县长春社放了一个“水稻亩产 43869 斤”的卫星,邻乡就想放一个红薯大卫星,要求一 个红薯一万斤,并召开了“万斤红薯”动员大会。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22.据统计,1960 年黑龙江省基本建设投资达 21.49 亿元,1961 年基本建设仅投资 7.32 亿元。1962 年又 压缩到 5.71 亿元,比 1961 年又减少 22%。这种变化 A.有利于经济结构合理化 B.反映了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 C.导致经济建设困难重重 D.体现冷战格局下的国防建设5 23.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6884 万亩,总产量却增加 674 亿斤;棉花播种面积 减少 53 万亩,总产量增加 652 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 3626 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 70%和 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24.1979 年,改革开放的前线指挥官谷牧副总理带领工作组前往粤、闽两省进行考察;行前,邓小平叮 嘱谷牧:要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这一指示 A.推动家庭承包责任制全国推广 B.掀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序幕 C.推动了第一批经济特区的创建 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25.下表是 1980 年部分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报刊 文章 《农村工作通讯》 《分田单干必须纠正》 《湖南日报》 《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新动向》 《湖北日报》 《紧紧扎起社会主义篱笆,绝不让安徽资本主义毒液蔓延》 《大众日报》 《不容开历史倒车》 A.改革开放还没有真正开始 B.改革必须坚持阶级斗争 C.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 D.民众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第Ⅱ卷(综合题 共 50 分) 本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23 分,第 27 题 12 分,第 28 题 15 分,共计 50 分。 26.(原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 分) 材料一中国自西周出现采矿业,春秋时期有了冶铁业。现有文献显示,西周至明清历代历朝都有政 府管制矿产和冶铁业的记载。汉朝,官方为限制地方势力,实施严格的官营冶铁和税收管理,并杜绝地 方私自铸铁。明朝初期,明太祖认为矿冶业劳民伤财,下令停止采矿冶铁,后虽有所松动,但终又行禁 令。康熙和雍正统治时期都禁止包括冶铁在内的矿务。 2000 多年来,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严管采矿冶铁 业,造成了中国冶铁业技术很容易因政府的禁铁政策而丧失整体传承的连续性。 ——摘编自毛卫民《古代中西方铁器应用的比较》 材料二 1893 年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大冶铁矿和汉阳铁厂竣工投产,是官办企业。后来由于资金不 足,改为官督商办。1908 年,盛宣怀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申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 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由官督商办改为商办,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外国列强甚 至一度担忧汉冶萍有可能成为其竞争对手。汉冶萍公司是清政府唯一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日本金融势 力多次利用汉冶萍公司运营资本拮据的困难,想方设法渗透侵略力量。1915 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了旨在6 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中专门提出由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一个经历了千辛万苦而已露发展前景 的煤铁联合企业,反而以日益衰落败坏作为自己的历史结局。 ——摘编自《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四——汉冶萍公司》 材料三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 年达到 4002 万吨,1986 年达到 5205 万 吨,至 2002 年达到 18224.89 万吨,钢产量已连续 7 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 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 2001 年增长 39.30%,2002 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 2001 年增长 33.82%.钢材品种 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冶铁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9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冶萍公司的特点,并分析其衰落的原因。(9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5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1949 年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示意图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关于新中国人口流动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信息明确、史 论结合、史实准确)7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魏末晋初,贵族、官僚地主侵占民田,农业荒废,百姓穷困。晋武帝下令地方官劝课农桑,务 尽地力,但效果甚微。咸宁六年(280)西晋灭吴后,颁布占田制,制定了一个最高限额,允许在限额内 垦荒占田。男子一人可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中丁男有五十亩、次丁男二十五亩、丁女二十亩为 课田,农民按法定的课田额向政府交税。官员按品级占田,一品可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官 员还可根据品级荫其亲属及佃客,荫亲属可以免除对国家的租调和力役;荫客属于依附农民,不承担国 家的赋役负担。占田制推行之后,大量流民安居下来,太康元年至三年(280-282),政府统计的户口数 量由 246 万户增加到 377 万户,“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概括西晋占田制的主要内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西晋占田制的历史影响。(9 分)8 高 2022 级高一(下)学期 5 月月考 历史答案 1--5 BBACB 6—10 CABBC 11—15 BACDB 16—20 CBAAC 21—25 BAACD 26.(23 分) (1)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4 分) 影响:政府垄断冶铁业,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不利于冶铁技术的传 承和推广。(5 分) (2)特点:由官办到官督商办到商办;规模大,竞争力强,有一定的垄断性;新式的近代 化企业。(4 分) 原因:清政府的财政拮据;帝国主义的排挤与控制;北洋军阀的卖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5 分) (3)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 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5 分) 27.(12 分) 示例 1:(信息)1949—1986 年:人口流向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2 分) (说明)1953 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侧重于东北地区;交通建设侧重于西部 地区,随着工业化的展开,人口流向这些地区。文革期间,“上山下乡”和“支援边疆”, 影响了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4 分) 示例 2:(信息)80 年代以后:人口流向京津冀一带和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2 分) (说明)1978 年开始改革开放,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 区,沿海地区城市经济得到飞跃发展。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迅速发展,出现 大量剩余劳动力。1992 年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促进人口向沿海地 区流动。(4 分) 示例 3:(信息)人口的流动规模越来越大。(2 分) (说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对人口流动的管理严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逐渐打破计划经济束缚,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户籍管理逐渐放宽。对 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使得沿海地区对劳动力和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4 分) 28.(15 分) (1)内容:规定占田面积的最高限额;政府按法定的课田额征税;突出保护官员特权。 (6 分)9 (2)影响:推动了荒地开垦,增加了国家户籍人口,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为后世的均田制提供了借鉴;注重维护官员士族特权,强 化了门阀士族地位。(9 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