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江苏省连云港市六所四星高中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海州高中、赣榆高中、海头中学、、、灌云高中)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三数学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 14 小题,每小题 5 分,计 70 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请把答案写在答 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1.已知集合 , ,则集合 中元素的个数为_____. 【答案】4 【解析】 【分析】 本题首先可以通过题意得出集合 以及集合 所包含的元素,然后利用并集定义写出 ,即可得出结 果. 【详解】因为集合 , , 所以 . 所以集合 中元素的个数为 4,故答案为 4. 【点睛】本题考查并集中元素个数的求法,考查并集定义等基础知识,考查运算求解能力,考查函数与方 程思想,是基础题. 2.设复数 ,则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解析】 解法一:由题意可得: . 解法二: 3.已知一组数据 4,6,5,8,7,6,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先计算平均数,再利用方差公式求解即可. 【详解】该组数据平均数 . 故方差 {1,2,3}A = {2,3,4}B = A B A B A B { }1,2,3A = {2,3,4}B = {1,2,3,4}A B∪ = A B 1 1 iz i += − z = 1 2 11 2 iz i += = =− 2 2 2 (1 ) 1 2 2 , 1.(1 )(1 ) 1 2 i i i iz i zi i i + + += = = = ∴ =− + − 5 3 4 6 5 8 7 6 66x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2 1 4 6 6 6 5 6 8 6 7 6 6 66s  = − + − + − + − + − + − .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方差的计算,属于基础题型. 4.根据如图所示的伪代码,最后输出的 的值为__________. 【答案】7 【解析】 【分析】 根据当型循环的含义,知直到 时,退出循环. 【详解】第一次循环: ;第二次循环: ;第三次循环: ; 因 ,故退出循环,此时 . 故答案为:7 【点睛】本题考查根据当型循环语句计算输出值的问题,此类题要做到认真通读语句,建议数据较小时可 以采用列举出来的办法,是一道容易题. 5.函数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解不等式组 可得函数的定义域. 【详解】由题设有 ,故 , 故函数的定义域为 . 【点睛】函数的定义域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 )1 54 0 1 4 1 06 3 = + + + + + = 5 3 i 10T ≥ 2, 3T i= = 5, 5T i= = 10, 7T i= = 10 10T = ≥ 7i = 1 lgy x= − ( ]0,10 0 1 lg 0 x x >  − ≥ 0 1 lg 0 x x >  − ≥ 0 10x< ≤ ( ]0,10(1)分式的分母不为零; (2)偶次根号 ( , 为偶数)中, ; (3)零的零次方没有意义; (4)对数的真数大于零,底数大于零且不为 1. 6.从长度分别为 的四条线段中,任取三条的不同取法共有 种,在这些取法中,以取出的三条线段 为边可组成的三角形的个数为 ,则 等于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分别求出 即可. 【详解】从 4 条长度不同的线段中任取 3 条,共有 4 种取法,即 ,可组成三角形的只有一种 , 因此 ,∴ . 故答案为 . 【点睛】本题考查事件的概念,求事件的个数.解题时可用列举法列出任取 3 条线段的所有可能以及满足 组成三角形的个数,从而得 , .列举法是我们常用的方法.能组成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两个较小的线 段长之和大于最长的线段长度. 7.若双曲线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则 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双曲线 的渐近线方程为 ,由双曲线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可得 ,从而得到 的值. 【详解】双曲线 的渐近线方程为 . 由由双曲线 的一条渐近线方程为 ,即 n a *, 2n N n∈ ≥ n 0a ≥ 1 2 3 4、、、 n m m n 1 4 ,m n 4n = (2,3,4) 1m = 1 4 m n = 1 4 n m ( )2 2 2 1 0x y mm − = > 3 0x y+ = m = 3 ( )2 2 2 1 0x y mm − = > 1y xm = ± ( )2 2 2 1 0x y mm − = > 3 0x y+ = 1 3 3m = m ( )2 2 2 1 0x y mm − = > 1y xm = ± ( )2 2 2 1 0x y mm − = > 3 0x y+ = 3 3y x= −所以 ,即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根据双曲线 渐近线方程求参数的值,属于基础题. 8.已知 是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若 , ,则 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设等差数列 的公差为 ,根据题意,求得 的值,再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求求解. 【详解】由题意,设等差数列 的公差为 , 可得 ,解得 ,所以 . 故答案为: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n 项和公式的应用,其中解答中熟练应用等差数列的通 项公式和求和公式,列出方程组求解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计算能力. 9.若关于 的不等式 的解集不是空集,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答案】 或 【解析】 【分析】 分别讨论 和 ,利用不等式 的解集不是空集,解出 的取值范围. 【详解】解:若 ,则原不等式等价为 ,此时不等式的解集为空集,所以不成立,即 . 若 ,要使不等式 的解集不是空集, 则①若 ,有 ,解得 . ②若 ,则满足条件.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 的取值范围是 或 . 故答案为: 或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 基本解法,属于基础题. 的 的 1 3 3m = 3m = 3 nS { }na n 1 2 3 4a a a+ + = 6 10S = 3a = 14 9 { }na d 1,a d { }na d 1 2 3 1 6 1 3 3 4 6 56 102 a a a a d S a d + + = + = ×= + = 1 10 9 2 9 a d  =  = 3 1 142 9a a d= + = 14 9 x 2 1 0mx mx− + < m 0m < 4m > =0m 0m ≠ 2 1 0mx mx− + < m =0m 1 0< 0m ≠ 0m ≠ 2 1 0mx mx− + < 0m > 2 4 0m m∆ = − > 4m > 0m < m 0m < 4m > 0m < 4m >10.已知等边三角形 的边长为 , 为 边的中点,沿 将 折成直二面角 ,则 三棱锥 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先证明 AD⊥平面 BCD,利用二面角的定义得知∠BDC=90°,利用勾股定理可得出△BCD 的外接圆直径 为 BC,设 R 为三棱锥 A﹣BCD 的外接球的半径,得 ,再利用球体表面积公式可得 出答案. 【详解】如图所示, 折叠前,由于△ABC 时等边三角形,D 为 BC 的中点,则 AD⊥BC, 折叠后,则有 AD⊥CD,AD⊥BD,∵BD∩CD=D,∴AD⊥平面 BCD, ∵二面角 B﹣AD﹣C 为直二面角,∵AD⊥BD,AD⊥CD,则二面角 B﹣AD﹣C 的平面角为∠BDC=90°, 且 , Rt△BCD 的外接圆直径为 , 所以,三棱锥 A﹣BCD 的外接球半径为 , 因此,三棱锥 A﹣BCD 的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4πR2=80π. 故答案为 80π 【点睛】本题考查三棱锥外接球的表面积计算,考查二面角的定义,同时也考查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 理,考查计算能力与推理能力,属于中档题. 11.若 , 是方程 的两个根,则 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ABC 8 D BC AD ABC B AD C− − A DCB− 80π 2 2AD( ) ( )2 2 BCR = + 1BD CD 8 4,AD ABsin60 4 32 °= = × = = = 2 2 4 2BC BD CD= + = 2 2AD( ) ( ) 2 52 2 BCR = + = tanα tan β 2 6 7 0x x− + = α β+ = , .4k k Z ππ − ∈由韦达定理得 ,再求出 ,即得解. 【详解】由题得 . 所以 , 所以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和角的正切公式的应用,考查正切函数的图象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 理解掌握水平. 12.已知 都是正实数,则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基本不等式. 13.已知点 , , 均位于同一单位圆 上,且 ,若 ,则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由 整理可得: ,即: ,以圆心为原点,以 BC 所在直线为 轴建立 平面直角坐标系,设 ,由 整理得: ,所以点 P 在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 2 的圆上运动,由 等价转化成 ,利用 整理即可求 解. 【详解】由 可得: , tan tan 6,tan tan 7α β α β+ = = tan( ) 1α β+ = − tan tan 6,tan tan 7α β α β+ = = tan tan 6tan( ) 11 tan tan 1 7 α βα β α β ++ = = = −− − , .4k k Z πα β π+ = − ∈ , .4k k Z ππ − ∈ ,a b 2 a b a b a b ++ + 2 2 2− A B C O 2 BA BC AB⋅ =   3PB PC⋅ =  PA PB PC+ +   [5,7] 2 BA BC AB⋅ =   0BA AC⋅ =  BA AC⊥  x ( ),P x y 3PB PC⋅ =  2 2 4x y+ = PA PB PC+ +   3PO OA+  ( )2 3 3PO OA PO OA+ = +    2 BA BC AB⋅ =   ( ) 22BA AC AB BA AC AB AB⋅ − = ⋅ + =      所以 ,所以 ,即线段 BC 为单位圆的直径. 以圆心为原点,以 BC 所在直线为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下图: 则 , 设 ,则 由 可得: ,所以点 P 在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 2 的圆上运动, 因为 , 所以 , 又 , 所以 ,即: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数量积的运算及向量的坐标运算,还考查了向量垂直的数量积关系、转化思想及 计算能力,考查了向量模的运算,属于难题. 14.已知函数 ,若 有两个零点 ,则 的取值范围 ______. 【答案】 0BA AC⋅ =  BA AC⊥  x ( )1,0B − ( )1,0C ( ),P x y ( ) ( )1 , , 1 ,PB x y PC x y= − − − = − −  3PB PC⋅ =  2 2 4x y+ = 3PA PB PC PO OA PO OB PO OC PO OA+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3 3 9 6PA PB PC PO OA PO OA PO PO OA OA          + + = + = + = + ⋅ + 37 12cos ,PO OA= +   1 cos , 1PO OA− ≤ ≤  37 12 37 12PA PB PC− ≤ + + ≤ +   5 7PA PB PC≤ + + ≤   ( ) ln , 1 1 , 12 x x f x x x ≥=  − + > + = +, , , ( ) ( )( )1 ln( ( ) 1) 0F x f f x m f x m= + + = + + = ( ) 1 mf x e−+ = ( ) 1mf x e−= − 1x 2x )1 2x x< 1x ≥ 2ln 1mx e−= − 1x < 11 12 mx e−− = − 11 2 mt e−= − > 2ln x t= 2 tx e= 11 2 x t− = 1 2 2x t= − 1 2 (2 2 )tx x e t∴ = − 1 2t > ( ) (2 2 )tg t e t= − 1 2t > ( ) 2 tg t te′ = − 1 , ( ) 02t g t′ ∈ +∞ > 2C 2 2 2x y b+ = 2C 1C 1C 2 4 1C E O l 2C A B 1C EA EB 1C P M MP②试问:是否存在以 为圆心, 为半径的圆 ,使得直线 和直线 都与圆 相交?若存在, 请求出实数 的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 ;(2)①详见解析;②存在, .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圆 C2 将椭圆 C1 的长轴三等分,可得 ;又椭圆 C1 右焦点到右准线的距离为 , 可得 ,及 a2=b2+c2 即可得出;(2)①由题意知直线 PE,ME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 0,设直 线 PE 的斜率为 k,则 PE:y=kx-1,与椭圆的方程联立可得点 P 的坐标,同理可得点 M 的坐标,进而得到 直线 PM 的方程,可得直线 PM 过定点. ②由直线 PE 的方程与圆的方程联立可得点 A 的坐标,进而得到直线 AB 的方程.假设存在圆心为(m, 0),半径为 的圆 G,使得直线 PM 和直线 AB 都与圆 G 相交,则圆心到二直线的距离都小于半径 .即(i) ,(ii) .得出 m 的取值范围存在即可. 试题解析:(Ⅰ )依题意, ,则 , ∴ ,又 ,∴ ,则 , ∴椭圆方程为 . (2)①由题意知直线 的斜率存在且不为 0,设直线 的斜率为 ,则 : , 由 得 或 ∴ , ( ,0)m 3 2 5 G PM AB G m 2 2 19 x y+ = 2 2( , )5 5 − 12 23b a⋅= 2 4 2 2 2 4 a bcc c − == 3 2 5 3 2 5 2 5 3 2 51 25 tm t+ < 2 4 5 3 2 51 tm t + + < 12 23b a= ⋅ 3a b= 2 2 2 2c a b b= − = 2 2 2 4 a bcc c − = = 1b = 3a = 2 2 19 x y+ = ,PE ME PE k PE 1y kx= − 2 2 1, { 1,9 y kx x y = − + = 2 2 2 18 ,9 1{ 9 1,9 1 kx k ky k = + −= + 0,{ 1, x y = = − 2 2 2 18 9 1( , )9 1 9 1 k kP k k − + +用 去代 ,得 , 方法 1: , ∴ : ,即 , ∴直线 经过定点 . 方法 2:作直线 关于 轴的对称直线 ,此时得到的点 、 关于 轴对称,则 与 相交于 轴,可知定点在 轴上, 当 时, , ,此时直线 经过 轴上的点 , ∵ ∴ ,∴ 、 、 三点共线,即直线 经过点 , 综上所述,直线 经过定点 . ②由 得 或 ∴ , 则直线 : , 设 ,则 ,直线 : ,直线 : , 假设存在圆心为 ,半径为 的圆 ,使得直线 和直线 都与圆 相交, 则 由( )得 对 恒成立,则 , 1 k − k 2 2 2 18 9( , )9 9 k kM k k − − + + 2 2 22 2 2 2 9 1 9 19 1 9 18 18 10 9 1 9 PM k k kk kk k k k k k − −− −+ += = ++ + PM 2 2 2 2 9 1 18( )9 10 9 k k ky xk k k − −− = ++ + 2 1 4 10 5 ky xk −= + PM 4(0, )5T l y 'l 'P 'M y PM ' 'P M y y 1k = 9 4( , )5 5P 9 4( , )5 5M − PM y 4(0, )5T 2 22 2 9 1 4 19 1 5 ,18 10 9 1 PT k kkk k k k − − −+= = + 2 22 2 9 4 19 5 ,18 10 9 MT k kkk k k k − − −+= = − + PT MTk k= P M T PM T PM 4(0, )5T 2 2 1,{ 1, y kx x y = − + = 2 2 2 2 ,1{ 1,1 kx k ky k = + −= + 0,{ 1, x y = = − 2 2 2 2 1( , )1 1 k kA k k − + + AB 2 1 2 ky xk −= 2 1 10 kt k −= t R∈ PM 4 5y tx= + AB 5y tx= ( ,0)m 3 2 5 G PM AB G 2 2 5 3 2, ( )51 25 { 4 35 2, ( )51 tm i t mt ii t < + + < + i 2 2 18 1825 ( )25 25t m − < t R∈ 2 18 25m ≤由( )得, 对 恒成立, 当 时,不合题意;当 时, ,得 ,即 , ∴存在圆心为 ,半径为 的圆 ,使得直线 和直线 都与圆 相交,所有 的取值集合为 . 解法二:圆 ,由上知 过定点 ,故 ;又直线 过原点, 故 ,从而得 . 考点:1.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2.椭圆的标准方程. 19.已知函数 (a, ). (1)若 ,且 在 内有且只有一个零点,求 a 的值; (2)若 ,且 有三个不同零点,问是否存在实数 a 使得这三个零点成等差数列?若存在, 求出 a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若 , ,试讨论是否存在 ,使得 . 【答案】(1) (2)存在;a 的值为 (3)答案不唯一,具体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 , ,讨论 和 两种情况,分别计算函数的单调性, 再根据零点个数得到参数. (2) ,根据题意 ,计算得到 , ,计算得到答案. (3) , ,故必须 ii 2 218 8 2( ) 025 5 25m t mt− + − < t R∈ 2 18 25m = 2 18 25m < 2 28 18 2( ) 4( )( ) 05 25 25m m∆ = − − − < 2 2 25m < 2 2 5 5m− < < ( ,0)m 3 2 5 G PM AB G m 2 2( , )5 5 − 2 2 18:( ) 25G x m y− + = PM 4(0, )5 2 24 18( )5 25m + < AB 2 2 18: 0 25G m + < 2 2( , )5 5m∈ − ( ) 3 21 13f x x ax bx= + + + b R∈ 0b = ( )f x ( )0, ∞+ 2 0a b+ = ( )f x 1a = 0b < 0 1 10, ,12 2x    ∈       ( )0 1 2f x f  =    1 33 4  −   1 33 5  −   ( ) 3 21 13f x x ax= + + ( ) 2 2f x x ax′ = + 0a ≥ 0a < ( ) 3 2 21 13f x x ax a x= + − + ( ) ( )( )( )1 3f x x m d x m x m d= − − − − + m a− = 3 3 5a = − ( ) 3 21 13f x x x bx= + + + ( ) ( )2 0 0 0 0 1 1 1 4 14 7 122 12 2f x f x x x b   − = − + + +      在 上有解,解方程得到答案. 【详解】(1)若 ,则 , , 若 ,则在 ,则 ,则 在 上单调递增, 又 ,故 在 上无零点,舍; 若 ,令 ,得 , , , 在 上, , 在上单调递减, 在 上, , 在上单调递增, 故 , 若 ,则 , 在 上无零点,舍; 若 ,则 , 在 上恰有一零点,此时 ; 若 ,则 , , , 则 在 和 上有各有一个零点,舍; 故 a 的值为 . (2)因为 ,则 ,若 有三个不同零点,且成等差数列,可设 , 故 ,则 ,故 , , . 此时, , ,故存在三个不同的零点. 故符合题意的 a 的值为 . (3)若 , , , 2 0 04 14 7 12 0x x b+ + + = 1 10, ,12 2    ∪       0b = ( ) 3 21 13f x x ax= + + ( ) 2 2f x x ax′ = + 0a ≥ ( )0, ∞+ ( ) 0f x′ > ( )f x ( )0, ∞+ ( )0 1 0f = > ( )f x ( )0, ∞+ 0a < ( ) 2 2 0f x x ax′ = + = ( ) 0f x′ = 1 0x = 2 2x a= − ( )0, 2a− ( ) 0f x′ < ( )f x ( )0, 2a− ( ) 0f x′ > ( )f x ( ) ( ) 3 3 38 42 4 1 13 3f x f a a a a= − = − + + = +极小值 34 1 03 a + > ( )2 0f a− > ( )f x ( )0, ∞+ 34 1 03 a + > ( )2 0f a− = ( )f x ( )0, ∞+ 1 33 4a  = −   34 1 03 a + < ( )2 0f a− < ( )0 1 0f = > ( ) ( ) ( )23 3 1 0f a a a a− = − − + + > ( )f x ( )0, 2a− ( )2 , 3a a− − 1 33 4  −   2 0a b+ = ( ) 3 2 21 13f x x ax a x= + − + ( )f x ( ) ( )( )( ) ( )( )3 2 2 2 3 21 1 3 33 3f x x m d x m x m d x mx m d x m md= − − − − + = − + − − + m a− = ( ) 0f a− = 3 3 31 1 03 a a a− + + + = 35 13 a = − 3 3 5a = − 3 3 5m = 26d a= ± 1 33 5  −   1a = 0b < ( ) 3 21 13f x x x bx= + + + ( ) 3 2 3 2 0 0 0 0 1 1 1 1 1 11 12 3 3 2 2 2f x f x x bx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若存在 ,使得 , 必须 在 上有解. , 方程的两根为: , , 只能是 , 依题意 ,即 , 即 , 又由 ,得 ,故欲使满足题意的 存在,则 , ∴当 时,存在唯一的 满足 , 当 时,不存在 使 . 【点睛】本题考查了函数的零点问题,解方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0.设数列 (任意项都不为零)的前 项和为 ,首项为 ,对于任意 ,满足 . (1)数列 的通项公式; (2)是否存在 使得 成等比数列,且 成等差数列?若存在,试求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设数列 , ,若由 的前 项依次构成的数列是单调递增数列, 求正整数 的最大值. 【答案】(1) ;(2)存在, ;(3) ( )3 2 3 2 2 0 0 0 0 0 0 1 1 1 1 1 1 4 14 7 123 2 2 2 12 2x x b x x x x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10, ,12 2x    ∈       ( )0 1 2f x f  =    2 0 04 14 7 12 0x x b+ + + = 1 10, ,12 2    ∪       0b 14 2 21 48 7 21 48 8 4 b b− ± − − ± −= 0 0x > 0x∴ 7 21 48 4 b− + − 7 21 480 14 b− + −< < 7 21 48 11b< − < 49 21 48 121b∴ < − < 25 7 12 12b− < < − 7 21 48 1 4 2 b− + − = 5 4b = − 0x 5 4b ≠ − 25 5 5 7, ,12 4 4 12b    ∈ − − − −       0 1 10, ,12 2x    ∈       ( )0 1 2f x f  =    25 7 5, ,012 12 4b      ∈ −∞ − − −          0 1 10, ,12 2x    ∈       ( )0 1 2f x f  =    { }na n nS 1 n ∗∈N 1 2 n n n a aS +⋅= { }na ( ), ,k m n N k m n∗∈ < < , ,k m na a a 4 216 , ,k m na a a k m n+ + { }b ( )1 , 2 1, , 2 , 0 n n n a n k k Nb q n k k N q ∗ − ∗  = − ∈=  = ∈ > { }nb r r ( )na n n N ∗= ∈ 7k m n+ + = 8【解析】 【分析】 (1)代入 求得 ,利用 可验证出奇数项和偶数项分别成等差数列,由此得到 和 , 进而得到 ; (2)假设存在 满足题意,利用等差中项和等比中项的定义可构造方程组,得到 ,由 可求得 的范围,结合 得到 ,进而求出 ; (3)将问题转化为当 为偶数时, ,构造函数 和 ,可利用导数说明 与 的单调性,进而确定 的取值,同时得到 的范 围,从而求得结果. 【详解】(1) 数列 是非零数列, . 当 时, , ; 当 且 时, , , 是首项为 ,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 是首项为 ,公差为 的等差数列, , , (2)设存在 ,满足题意, 成等比数列, ; 成等差数列, , 消去 可得: , , , , ,解得: , , , , , . (3)若 是单调递增数列,则 为偶数时, 恒成立, . 1n = 2a 1n n na S S −= − 2 1na − 2na na ( ), ,k m n N k m n∗∈ < < 2 2 16 2 1 kn k = − 2 8n > k k ∗∈N k ,m n n ( ) ( )ln 1 ln 1ln1 1 n nqn n − +< ( ),x e∈ +∞ ( ) 0f x′ < ( )f x∴ ( )0,e ( ),e +∞ ( )f x∴ x e= ∴ 4n ≥ ( )ln 1 1 n n − − ln1 ln3 1 3 < ln3 3 ∴ ( )ln 1 1 n n − − ln3ln 3q∴ > ( ) ( ) ( )ln 2 1xg x xx += ≥ ( ) ( ) ( ) 2 2 2ln 2 1 ln 22 2 0 x x xx xg x x x − + − − ++ +′ = = < ( )ln 1 1 n n +∴ − 6n = ln 7 ln3 5 3 > 8n = ln9 ln3 7 3 < ∴ 2 6n≤ ≤ 1 33q > 11 1nn q n−− < < + 8n = 1 1nq n− < + ∴ 8 r 8 4 3 2 1M − =  −  7 5 α  =     M 3M α 1 1λ = 2 2λ = 1 1      3 2      3 49 33M α  =    (1)根据特征值的定义列出特征多项式,令 解方程可得特征值,再由特征值列出方程组即可解得 相应的特征向量;(2) ,即可求 . 【详解】(1)矩阵 的特征多项式为 , 令 ,可求得特征值为 , , 设 对应的一个特征向量为 , 则由 ,得 ,可令 ,则 , 所以矩阵 的一个特征值 对应的一个特征向量为 , 同理可得矩阵 的一个特征值 对应的一个特征向量为 . (2) 所以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等基础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 水平. 22.已知曲线 的极坐标方程是 .以极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极轴为 轴的正半轴,建立平 面直角坐标系,直线 的参数方程是: ( 是参数). 若直线 与曲线 相交于 、 两点,且 ,试求实数 值. 设 为曲线 上任意一点,求 的取值范围. 【答案】 或 ; . 【解析】 【分析】 把曲线 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求出 值; ( ) 0f λ = 7 1 325 1 2 α      = = +             3M α M ( ) ( 1)( 2)f λ λ λ= − − ( ) 0f λ = 1 1λ = 2 2λ = 1 1λ = x y α  =    1 Mλ α α= 3 3 0x y− + = 1x = 1y = − M 1 1λ = 1 1      M 2 2λ = 3 2      7 1 325 1 2 α      = = +             3 31 3 492 21 2 33M α      = + × × =            C 4cosρ θ= x l 2 2 2 2 x m t y t  = +  = t ( )1 l C A B 14AB = m ( )2 ( ),M x y C x y+ ( )1 1m = 3m = ( )2 2 2 2,2 2 2 − +  ( )1 C m把曲线 普通方程化为参数方程,利用三角恒等变换求出 的取值范围. 【详解】解: 曲线 的极坐标方程是 化为直角坐标方程为: ,直线 的直 角坐标方程为: . 圆心到直线 的距离(弦心距) , 圆心 到直线 的距离为 : , 或 . 曲线 的方程可化为 ,其参数方程为: ( 为参数) 为曲线 上任意一点, 的取值范围是 . 【点睛】本题考查参数方程与极坐标的应用,属于中档题. 23. 已知:a≥2,x∈R.求证:|x-1+a|+|x-a|≥3. 【答案】详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含绝对值不等式性质得|x-1+a|+|x-a|最小值|2a-1|,再根据 a 取值范围求最小值 3.最后 根据不等式传递性得证. 试题解析:证明:因为|m|+|n|≥|m-n|, 所以|x-1+a|+|x-a|≥|x-1+a-(x-a)|=|2a-1|. 又 a≥2,故|2a-1|≥3. 所以|x-1+a|+|x-a|≥3. 考点:含绝对值不等式性质 24.如图,在四棱锥 中,底面 是平行四边形, 平面 ,垂足为 , 在 上,且 , 是 的中点. 的( )2 C x y+ ( )1 C 4cosρ θ= 2 2 4 0x y x+ − = l y x m= − ∴ l 2 2 14 22 2 2d  = − =    ( )2,0 y x m= − 2 0 2 22 m− − = ∴ 2 1m − = ∴ 1m = 3m = ( )2 C ( )2 22 4x y− + = 2 2cos 2sin x y θ θ = +  = θ ( ),M x y C 2 2 sin2 4x y πθ + = + +   x y∴ + 2 2 2,2 2 2 − +  P ABCD− ABCD PG ⊥ ABCD G G AD 14, , , 23PG AG GD BG GC GB GC= = ⊥ = = E BC (1)求异面直线 与 所成角的余弦值; (2)若 点是棱 上一点,且 ,求 的值. 【答案】(1) ;(2) .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1)依题意,可以以 点为原点, 、 、 分别为 轴、 轴、 轴建立空 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向量 的坐标,由向量的夹角公式即可求得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2) 可设 ,由 和 共线得到点 坐标,求出其长度即可. 试题解析:(1)以 点为原点, 、 、 分别为 轴、 轴、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 ,故 ∵ , ∴ 与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2)解:设 ,则 , ∵ ,∴ , 即 ,∴ , 又 ,即 , GE PC F PC DF GC⊥ PF FC 10 10 3 G x y z (0, , )F y z F G x y z (2,0,0)B (0,2,0), (0,0,4)C P ( ) ( )1,1,0 , 1,1,0 , (0,2, 4),E GE PC= = −  GE PC 10 10 (0, , )F y z 3 3( , , ) (0,2,0) 2 3 02 2y z y− ⋅ = − = 3 2y = 3(0, , 4) (0,2, 4)2 z λ− = −∴ ,故 , ,∴ 考点:空间向量求解空间角及在证明线线垂直中的应用. 25.棋盘上标有第 、 、 、 、 站,棋子开始位于第 站,棋手抛掷均匀硬币走跳棋游戏,若掷出正 面,棋子向前跳出一站;若掷出反面,棋子向前跳出两站,直到调到第 站或第 站时,游戏结束.设棋 子位于第 站的概率为 . (1)当游戏开始时,若抛掷均匀硬币 次后,求棋手所走步数之和 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 (2)证明: ; (3)求 、 的值. 【答案】(1)分布列见解析,随机变量 的数学期望为 ;(2)证明见解析; (3) , .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得出随机变量 的可能取值有 、 、 、 ,利用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公式计算出随机变 量 在相应取值时的概率,可列出随机变量 的分布列,由此计算出随机变量 的数学期望; (2)根据题意,棋子要到第 站,由两种情况,由第 站跳 站得到,也可以由第 站跳 站得 1z = 3(0, ,1)2F 3 5 2 3 5 2 PF FC = = 0 1 2  100 0 99 100 n nP 3 X ( )( )1 1 1 1 982n n n nP P P P n+ −− = − − ≤ ≤ 99P 100P X 9 2 99 100 2 113 2P  = −   100 99 1 113 2P  = +   X 3 4 5 6 X X X ( )1n + n 1 ( )1n − 2到,由此得出 ,并 该等式两边同时减去 ,可得出所证等式成立; (3)结合(1)、(2)可得 ,利用累加法求出数列 的通项公式,从而可求出 和 的值. 【详解】(1)由题意可知,随机变量 的可能取值有 、 、 、 . , , , . 所以,随机变量 的分布列如下表所示: 所以,随机变量 的数学期望为 ; (2)根据题意,棋子要到第 站,由两种情况,由第 站跳 站得到,其概率为 ,也可以由第 站跳 站得到,其概率为 ,所以, . 等式两边同时减去 得 ; (3)由(2)可得 , , . 由(2)可知,数列 是首项为 ,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 , , 在1 1 1 1 2 2n n nP P P+ −= + nP 1 1 1 2 n n nP P + +  − = −   { }nP 99P 100P X 3 4 5 6 ( ) 31 13 2 8P X  = = =   ( ) 3 1 3 1 34 2 8P X C  = = ⋅ =   ( ) 3 2 3 1 35 2 8P X C  = = ⋅ =   ( ) 31 16 2 8P X  = = =   X X 3 4 5 6 P 1 8 3 8 3 8 1 8 X 1 3 3 1 93 4 5 68 8 8 8 2EX = × + × + × + × = ( )1n + n 1 1 2 nP ( )1n − 2 1 1 2 nP − 1 1 1 1 2 2n n nP P P+ −= + nP ( ) ( )1 1 1 1 1 1 1 982 2 2n n n n n nP P P P P P n+ − −− = − + = − − ≤ ≤ 0 1P = 1 1 2P = 2 1 0 1 1 3 2 2 4P P P= + = { }1n nP P+ − 2 1 1 4P P− = 1 2 − 1 1 1 1 1 1 4 2 2 n n n nP 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99 99 1 2 1 3 2 99 98 1 1 1 1 2 2 2 2P P P P P P P 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8 100 1 114 21 2 1112 3 21 2   − −       = + = −    − −  又 ,则 , 由于若跳到第 站时,自动停止游戏,故有 . 【点睛】本题考查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以及等比数列的判定与应用,同时也考查了累加法求数列 通项,综合性较强,属于难题. 99 99 98 99 1 1= 2 2P P  − − = −   98 99 2 113 2P  = +   99 100 98 99 1 1 112 3 2P P  = = +  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