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 120个文言实词精编(二):词义推导+词义例释+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 120 个文言实词精编(二):词义推导+词义例释 +成语助记+迁移练习+高考链接 30、国 【词义推导】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 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词义例释】 名词 ①国家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出现方圆两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济他们? ②诸侯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毛病出在贿赂秦国上。 ③国都,京城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远离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满眼萧条,感 伤到了极点而悲愤的情绪。 ④地区,地域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硕鼠》) ——我发誓要离开你,去到那欢乐的地方。 ⑤国事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可以吗? 【成语助记】 倾国倾城: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其他如: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 共商国是 【迁移练习】 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 )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 )。筑 堤浚池,于国( )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 ),亦足尽心耳也矣。 【练习答案】 苏 轼 左 迁 于 杭 州 , 去 国 ( 国 都 ) 怀 乡 , 然 其 生 性 豁 达 , 未 几 , 自 谓 此 为 乐 国 ( 地 方)。筑堤浚池,于国(国家)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国(国事),亦足尽心耳也矣。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Ⅲ)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国:国家(国人) (2018·北京卷)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国:国家 (2016·山东卷)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 国:国家 31、过 【词义推导】 “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 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词义例释】(1)动词 ①走过,经过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雷霆忽然震响,原来是宫车经过。 ②胜过,超过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 ——从这条路走到我们军营,不超过二十里路。 ③拜访,探望 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有一个朋友在市井屠户之中,想要委屈您的车马去拜访他。 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有一天,祖母来看望我。 ④犯有过错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是没有比这再大的好事了。 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就能(不断)改正(错误)。 ⑤责备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听说您想要责怪他。 ⑥过时,过去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采草药》) ——开过花以后再采,根的颜色就会暗淡难看。 ⑦交往,相处 过从甚密 ――互相交往非常密切 (2)名词,过失,过错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3)副词,过分,过于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因为那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宜久留,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就离去了。 【成语助记】 闻过则喜:过:过失、错误;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很高兴。形容虚心 接受意见。 白驹过隙:过:越过。本义指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 易逝。 其他如:代马依风、代人受过、代人捉刀、代为说项、瓜代之期 【迁移练习】 信陵君过( )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 )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君督 过( ),仆从以为过( )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过( ) 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 )也。” 【练习答案】信陵君过(经过)侯生门,闻侯生有才,欲过(拜访)之。令仆从访之,未果,信陵 君督过(责备),仆从以为过(过分)矣。又令访之,仆从再访,乃闻侯生外出,不 过(超过)几日便归。信陵君见侯生曰:“吾未能先闻之,是吾之过(过错)也。”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过:超过 (2018·全国卷Ⅱ)(任峻)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人名),而文理不及之 过: 超过 (2018·北京卷)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过:过失 (2017·全国卷Ⅰ)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 过:超过 (2017·天津卷)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过:错误,过失 (2017·江苏卷)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过:经过 32、何 【词义推导】 “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 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 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hé (1)代词 ①什么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您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②哪里,什么地方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您现在想要到什么地方去? ③怎么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怎么能赶得上您呢? (2)副词,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水面多么浩大,山岳岛屿高高地耸立在水边。 (3)助词,即今“啊”字 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车声隐隐甸甸的响啊,两人相会在大道口。 读音二:hè 动词,背、扛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诗经·小雅·无羊》) ——你的牧人来了,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成语助记】 曾几何时:曾:曾经; 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时间没过多久。无可奈何: 如 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何足挂齿: 何:哪里。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作谓语、宾语,用于客套话。 何罪之有: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 其他如:何去何从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于心何忍 相去几何【迁移练习】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 )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遇险 滩,假( )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 )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捕之,属 下求假( ),州官不许,乃往。 【练习答案】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 遇险滩,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 捕之,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往。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子何以中吾君 何:什么 (2018·全国卷Ⅲ)草湿则生火,何足怪 何:什么 (2018·全国卷Ⅲ)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 何:怎么 (2018·浙江卷)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何:怎么 (2017·浙江卷)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 何:为什么 (2015·全国卷Ⅱ)护儿曰:“陛下今何在?” 何:哪里 33、恨 【词义推导】 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词义例释】 动词 ①怨恨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前去(送死)我却没有送您,因此知道您会怨恨我而回来。 ②遗憾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先帝活着的时候,每当和我谈到这件事,没有不对桓帝、灵帝(失政)表示叹息 遗憾的。 【成语助记】 相见恨晚: 恨:遗憾。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遗恨千古: 遗恨:至死没有化解的悔恨,不如意。遗留的怨恨永远存在下去。 其他如:吞声饮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迁移练习】 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 )恨那可 论”,此恨( )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练习答案】 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为焦母所拆,别时真乃“生人作死别,恨(愤恨)恨那可论”, 此恨(遗憾)绵绵亦无所释.世人惜之也。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恨:遗憾,后悔 (2017·天津卷)位不进,亦不怀恨 恨:怨恨 (2016·天津卷)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 恨:遗憾,后悔 34、胡 【词义推导】胡,原指“兽颈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 奴、西北各民族为“胡”。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兽类颔下的垂肉 狼跋其胡,载疐(zhì)其尾。(《诗经·豳风·狼跋》) ——老狼前进踩下巴,老狼后退绊尾巴 ②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匈奴人不敢南下来牧马,六国的士民也不敢拿起弓箭来报仇。 (2)代词 ①什么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突然边境发生紧急情况,数千百万的士兵,国家用什么发给他们粮饷呢? ②为什么,怎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回去吧!家中的田园都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 【成语助记】 胡作非为:非为:干坏事。不顾法纪,不讲道理,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含贬义,指任意做坏 事。 伊于胡底:到什么地步为止。形容对坏现象表示感叹。 其他如:胡服骑射 【迁移练习】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 )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 ( )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国胡( ) 以富强? 【练习答案】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泛指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 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为什么)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言。”大臣皆不 敢言。如此,国胡(什么)以富强? 35、患 【词义推导】 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 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忧患,祸害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 ——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成为曹操的后患。 ②讳忌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这几点都是用兵的大忌讳啊,可是曹操却都贸然去做了。 (2)动词 ①担忧,忧虑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要不给,却又担心秦兵到来。 ②危害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谋攻》) ——所以国君用来危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 【成语助记】 患得患失: 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后引申为一味担心得失,斤斤计较个人的利害。 防患于未然: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 作谓语、宾语,指在事故发生前防范。 其他如: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内忧外患 患难之交 采薪之患 肘腋之患 【迁移练习】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 )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马迁为之辩,谓上胡 ( )不 法 先 王 之 道 。 皇 上 斥 曰 : “一 派 胡 ( )言 。 ”大 臣 皆 不 敢 言 。 如 此 , 国 胡 ( )以富强? 【练习答案】 汉时,李陵受诏抗胡(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人,后困降于胡。皇上诛其族。司 马迁为之辩,谓上胡(为什么)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曰:“一派胡(乱)言。”大臣皆 不敢言。如此,国胡(什么)以富强?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Ⅲ)诸侯患楚之强 患:害怕,担心 (2018·全国卷Ⅱ)县多奸猾,积为人患 患:祸患 (2018·全国卷Ⅲ)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患:祸患 (2017·全国卷Ⅱ)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患:害怕,担心 (2016·全国卷Ⅰ)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患:担心 36、或 【词义推导】 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 “有的”意义。 【词义例释】 (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有人说:“六国交互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吗?” (2)副词 ①也许,或许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 ——吴越一带的人说起的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或许能够看见。 ②有时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有时遇到他发怒斥责,我的神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 他。 (3)连词,如果,假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峡》) ——如果遇到皇帝有紧急命令宣召,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成语助记】 多言或中:多言或中指多方面讨论之,有的可能中的; 其他如: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迁移练习】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 )于嬉,嗜玩,或( )逃。愈惩其曰:“为学,贵在恒 也。为学或( )匪恒,则或(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 遗。”李蟠闻后,方心定,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后或( )责愈,以 为童为学,当顺自然,后功或( )未易量。 【练习答案】 李蟠求学于韩愈,始或(迷惑)于嬉,嗜玩,或(有时)逃。愈惩其曰:“为学,贵在 恒也。为学或(倘若)匪恒,则或(有的)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李蟠闻后, 方心定,乃有所成。众人以为愈之功。后或(有人)责愈,以为童为学,当顺自然, 后功或(或者)未易量。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或:有的     (2018·浙江卷)于时或荐太初(人名)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或:有人 (2018·江苏卷)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 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或:都为“有时” (2016·天津卷)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或:或许 (2014·浙江卷)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 或:有时 37.疾 【词义推导】 “疾”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 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 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病,指常病,轻病 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 ——我没有病。 ②痛苦,疾苦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 ——凡是管理百姓的人,一定要知道他们的疾苦。 ③毛病,缺点 必为有窃疾矣。(《公输》) —— 一定是有偷窃的毛病了。 (2)动词 ①患疾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他们之中患病而死,死去默默无闻,不值一提的人也太多了。 ②厌恶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要得到却要为自己找借口的人。 ③痛心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 ——屈原痛心怀王视听不明。 ④痛恨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天下那些痛恨自己国君的人,都想跑到您这里来申诉。 ⑤妒忌,通“嫉”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怕他比自己有才能,妒忌他。 (3)形容词 ①急速,快捷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即使乘着快马加者风也不如他快。 ②强,猛烈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大,别人却能听得更清楚。 【成语助记】 积劳成疾: 疾:疾病。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得病。 讳疾忌医: 疾:疾病。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疾恶如仇: 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 疾风知劲草: 疾:迅速,猛烈;劲:有力量,坚韧。指在猛烈的大风中,可看出什么样的草是 强劲的。比喻节操坚定,经得起考验 其他如;大声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额 眼疾手快 奋笔疾书 愤世疾俗 衔枚疾走 【迁移练习】 蔡人有足疾( ),不能疾( )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 ) 苦。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 )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 “吾疾( )天下如此者也。” 【练习答案】 蔡人有足疾(疾病),不能疾(快)走。家人寻医。镇上有医,术高,常解民之疾(痛苦)苦。 后蔡人愈,家人谢医曰:“乡间有庸医,尝疾(嫉妒)尔术,所幸未听之也。”医曰:“吾 疾(痛恨)天下如此者也。” 【高考链接】 (2017·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   疾:生病 (2017·山东卷)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   疾:疾病 38、及 【词义推导】 “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 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追赶上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②到,到达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殽之战》)——到来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去做买卖,遇到了他们。 ③涉及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 ——这些人当中离得近的祸及自身,隔得远的祸害就会落到他的子孙身上。 ④比得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赶得上您呢? ⑤接近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 ——我接近死亡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2)连词,表并列,和,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荆轲刺秦王》) ——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来送他。 (3)介词 ①和,同,跟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宋公和楚国人在泓地作战。 ②趁着……之时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 ——却不趁着现在让他为国立功。 【成语助记】 过犹不及: 过:过分;犹:像,如同,犹如;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 是不合适的。 望尘莫及: 莫:不;及:赶上。望见前面骑马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 落在后面。作谓语,含贬义。 无所不及:及:达到。没有地方不能达到。 其他如:触手可及 鞭长莫及 及时行乐 爱屋及乌 迫不及待 驷不及舌 言不及义 噬脐何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风马牛不相及 可望不可及 【迁移练习】 陈留为人善,才能非及( )友人。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殆及(赶 上)之,忽见一蛇,兔脱,为蛇所伤而不知所措,及( )友至,而毒已入心矣。陈留 将死之时,曰:“此事及( )友,及( )家不宜扬。愿及( )吾未去之时托孩于尔。 清明及( )中元,于吾墓焚纸而已。”言毕遂死。 【练习答案】 陈留为人善,才能非及(比得上)友人。一日,与友山中狩猎,见一兔,猛追之。殆及(赶 上)之,忽见一蛇,兔脱,为蛇所伤而不知所措,及(等到)友至,而毒已入心矣。陈留 将死之时,曰:“此事及(牵连到)友,及(到)家不宜扬。愿及(趁)吾未去之时托孩于尔。 清明及(和)中元,于吾墓焚纸而已。”言毕遂死。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及:来得及 (2018·全国卷Ⅰ)及宣帝起兵诛爽(人名),芝(人名)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 及: 等到 (2018·全国卷Ⅰ)芝(人名)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 及:到 (2018·全国卷Ⅱ)威风猛于涣(人名),而文理不及之 及:比得上(2018·全国卷Ⅲ)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 及:和 (2017·全国卷Ⅰ)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及:比得上 (2017·全国卷Ⅱ)及奉败,帝得憙书 及:等到 (2017·天津卷)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及:到,周到 39、即 【词义推导】 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 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靠近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其实)不是来换丝,而是到我这里来商量(婚事)。 ②登上(帝位)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 ——昭帝登上帝位数年之后,匈奴同汉朝和亲。 (2)副词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一定要烹你的父亲,那么,希望能分给我一碗肉羹。 (3)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如果不幸遇到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来救急? ②表让步,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就算是捉到了两三只(蟋蟀),又都很差很弱,不合规格。 (4)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项王当天就留下沛公和他一起喝酒。 【成语助记】 一触即发: 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 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十分紧张。 若即若离:若:好像; 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形容对人的态度似亲似疏,保持一 定的分寸和距离。也形容含混不清。也可以形容忽远忽近。作谓语、定语、状语,形 容态度不明朗。俯拾即是: 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 而易得。作谓语、宾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作谓 语、定语,用于时间或时机。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其他如:即事穷理 稍纵即逝 一拍即合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迁移练习】 庄公初即( )位,即( )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公曰:“不然,即( ) 患邻之兵至。”固出兵。兵既出,庄公悔,使人阻。大败,卒三万葬于南山。国人指 其址,曰:“此即( )万人墓也。 【练习答案】 庄公初即(登上)位,即(就)令人击邻国,众人以为不妥。公曰:“不然,即(就) 患邻之兵至。”固出兵。兵既出,庄公悔,使人阻。大败,卒三万葬于南山。国人指 其址,曰:“此即(就是)万人墓也。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Ⅲ)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即:则,就 (2018·浙江卷)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即:将要 (2017·全国卷Ⅱ)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 即:立即,马上 (2017·浙江卷)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扰乱)之矣 即:则,就 40、既 【词义推导】 “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 等义。 【词义例释】 (1)动词,完了,尽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 ——话没有说完,在学生中就有人笑着说:“先生欺骗我啊!” (2)副词 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已经,……以后。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始皇死去之后,他的余威还震慑着远方异地。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不久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分开过。 ③表范围。“全”“都”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苏轼《赤壁赋》) ——菜肴全都吃光了,杯子盘子乱七八糟的放着。 (3)连词 ①既然,已经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既然让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心。 ②既……且……,既……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三军既迷惑又怀疑,那么诸侯进攻的灾难就到了。 【成语助记】 一如既往: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指态度或做法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作 谓语、定语、状语。 既往不咎: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 再责备。作谓语、定语,指对以往的错不再责备。既来之,则安之:既:连词,既然。;安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 安下心来。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既:已经;驷马:古代称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 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作谓语,指说话 算数。 其他如:既来之,则安之 【迁移练习】 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既( )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 ( )来之,则安之。”待波既( )平,友方安。 【练习答案】 苏轼于七月既望,与友乘舟游赤壁。既(不久)而,浪生船摇,友欲归之,轼曰:“既 (既然)来之,则安之。”待波既(已经)平,友方安。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孝公既用卫鞅 既:已经 (2018·浙江卷)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既:已经 (2017·天津卷)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 既:已经 (2017·山东卷)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 既:既然 41、假 【词义推导】 “假”的本义是“借”。“借”不是要“给”吗?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 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 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jiǎ (1)动词 ①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因此人们多把书借给我。 ②凭借,借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君子本性并不是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宽容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希望您稍微宽容他一点,让他在您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④给予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对汉族人不能交给太大的兵权。 (2)形容词 ①虚假的,不是真的(假装)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打瞌睡,原来是为了诱敌。 ②非正式的,代理的,临时的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 ——就和一起共同推举项羽做代理上将军。(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假使我犯法被杀,如同九牛少了一毛,和蝼蚁死去有什么两样? 读音二:jià 名词,假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府吏听说了这个变化,就请假暂时回家。 【成语助记】 久假不归(jiǔ jiǎ bù guī):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 期借用而不归还。 不假思索:假:借助,假借,依靠。不用思考就做出反应。形容做事、说话敏捷、迅速、 熟练。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懒于思考,不负责任的办事。 其他如:狐假虎威 假痴不颠 假道伐虢 假公济私 不假思索 天假其年 【迁移练习】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 )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 途遇险滩,假( )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 )也。州官闻知, 急令属下捕之,属下求假( ),州官不许,乃往。 【练习答案】 苏武送匈奴使留汉者归国,与副将张胜及假(临时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途 遇险滩,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州官闻知,急令属下 捕之,属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许,乃往。 【高考链接】 (2017·浙江卷)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扰乱)之矣 假:假设,假使 (2015·湖南卷)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 假:借 42、间 【词义推导】 “间”的本义是“门缝”。由此引申出“夹缝、空隙”之义;小路不是很像夹缝吗? 时间的“空隙”,即“空闲”。“夹缝”是在两个事物之中的,故有“置身其中”的 意义,由此可引申出许多意义:“间隔、参与、中间、离间”等。“离间”再引申出 “间谍”之义,间谍当然是“秘密”的喽。 【词义例释】 读音一:jiān (1)名词 ①中间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驱使中原的士兵远途跋涉,来到这江湖沼泽之间。 ②期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在危难期间接受了任命。 (2)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把天下的贫寒之士都遮蔽起来,让他们都露出 笑颜? 读音二:jiàn(1)名词 ①门缝,夹缝 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偷的看她丈夫。 ②空隙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那关节有空隙,而刀刃却没有厚度。 ③机会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 ——到了京口,找到机会逃奔真州。 ④(不多)时间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到蔡桓公,站立了一会儿时间。 (2)动词 ①离间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谗佞小人离间他们,可以说是处境十分困难了。 ②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有那些当官的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③间隔,隔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们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 人断绝了联系。 ④夹杂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3)副词 ①表时间,有时,偶然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几个月之后,时不时有人偶尔提意见。 ②表状态,从小路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从骊山下来,取道芷阳抄小路行走。 ③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侯生就屏退众人,悄悄地对信陵君说。 【成语助记】 间不容发:间:中间;发:头发。距离极近,中间不能放进一根头发,指空间距离极小,形容极 为精确或精密。也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形势危急到了极点。也比喻文字精练、严谨。 作定语,比喻事物很精密或时间紧迫。字里行间:间:中间,区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 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作主语、宾语,指字句之间。 挑拨离间:间:隔阂。原指没有根据的话,现在多指在别人背后散布的诬蔑、中伤的说法。 作谓语,含贬义。亲密无间:间:缝隙。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作谓语、定 语、状语、补语,含褒义。 其他如:疏不间亲 伯仲之间 【迁移练习】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 )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 ),令卒查之。少 间( ),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 )行。小人间( )进言,欲令周 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 )之,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间( )焉? 瑜闻之,于行间( )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 )隔。肃曰:“君子纳 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终不再言。 【练习答案】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间(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鲁肃代职。途中见草屋八九间 (量词),令卒查之。少间(一会儿),屋内掷一纸出,令其道后山间(从小路)行。 小人间(间或)进言,欲令周瑜、鲁肃不和,鲁肃知小人间(挑拨)之,曰:“吾二 人之事,汝何间(参与)焉?瑜闻之,于行间(间隙)致书一封于肃,令其与外人间 (隔离)隔。肃曰:“君子纳言须察其真。人进言理当如此,勿罚。”小人闻言甚愧, 终不再言。 【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Ⅰ)芝(人名)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间:之间,期 间 (2018·全国卷Ⅰ)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间:量词 (2018·天津卷)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间:间隔 (2016·全国卷Ⅰ)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间:间隙,引申为“不同,区别” (2016·天津卷)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 间:中间,……之间 (2016·全国卷Ⅱ)其间岂无刚直之人 间:中间,期间 43、见 【词义推导】 “见”的本义就是“看见”。看见的东西多了,就会有“见识、见解”;至于“召见、 谒见”等都与“看见”有关。被看见即“出现”在别人眼睛里,(后作“现”),由 此被动意义虚化出介词“被”。 【词义例释】 读音一:jiàn (1)动词 ①看见,看到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②会见 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项伯立刻进去会见沛公。 ③谒见,拜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曹刿请求谒见(庄公)。 ④召见,接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坐在章台宫召见蔺相如。(2)名词 ①见识,见解 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 ——你真是女人的见识。 ②看见的东西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进入的越深,前进就越困难,见到的景色也就越奇特。 (3)代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有所动作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你既然这样惦记着我,就希望你不久前来(接我)。 (4)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想(把宝玉)给秦国,恐怕得不到秦国补偿的城池,白白地被欺骗。 读音二:xiàn 动词 ①引见,使……见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荷蓧丈人》) ——杀鸡做饭给他吃,并让自己的两个儿子来见他。 ②表现、出现、显露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微风吹过,牧草低下身子,显露出草地上的牛羊。 【成语助记】 相形见绌:见:看见,显出。指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出不足。 相见恨晚:恨:遗憾; 见:见面。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见贤思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捉襟见肘:襟:衣襟;肘:胳膊肘;“见”通“现”:露出。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 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 了出来。 见微知著:意为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以小 见大。作谓语、宾语,指根据事物的苗头推断发展趋势。 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好不专一。 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真知灼见:灼:明白。指真正知道,确实看见。也指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高明的见解。作 宾语、定语,含褒义。 一孔之见:孔:小窟窿。从一个小窟窿里面所看到的。比喻片面的见解。作宾语,指片面 的见解,多用于自谦。 见笑大方:见:被。被见识广博的人所笑话。也指让内行人笑话。作宾语,常用于谦辞。 【迁移练习】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 )汉元帝,求和亲。 元帝见( )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 )欺,而事成定局, 遂 放 行 。 昭 君 行 胡 地 , 风 吹 草 低 见 ( ) 牛 羊 , 忆 与 父 母 无 见 ( ) 之 日 , 悲 从 中 来 , 不 由 叹 道 : “ 昔 日 入 宫 时 , 父 母 见( )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 之,亦为之落,以此见( )其美貌也。 【练习答案】 王昭君天生丽质.入宫后籍籍无名。后匈奴朝见(拜见)汉元帝,求和亲。元帝见 (召见)昭君,方知其绝色,有悔,乃悟见(表被动)欺,而事成定局,遂放行。昭 君行胡地,风吹草低见(通“现”)牛羊,忆与父母无见(见面)之日,悲从中来, 不 由 叹 道 : “ 昔 日 入 宫 时 , 父 母 见 ( 放 在 动 词 前 , 表 示 对 自 己 怎 么 样 , 相 当 于 “我”)叮咛,嘱我早还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见父母矣!”泪落,大雁见之,亦 为之落,以此见(知道)其美貌也。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Ⅰ)后岁余,贾生征见 见:被召见 (2018·浙江卷)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 见:表被动 (2018·浙江卷)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 见:看见 (2018·江苏卷)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 见:拜见 (2018·全国卷Ⅲ)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 见:看见 (2017·全国卷Ⅰ)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见:表示被动, 相当于“被” (2017·全国卷Ⅲ)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见:看见 (2017·天津卷)见污伤,不肯自明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44、解 【词义推导】 “解”的本义是“分解动物”。“解释、解说”道理时需要条分缕析;解说之后就会 让人“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分解 动物”义后又引申为“解开”一切纠结之物,故有“解放、解脱”的意义,解开纠结 之物后,纠结之物就会“松弛”下来,进一步引申为“懈怠”(心理上的松弛,后写 作“懈”)。解开心中的结,就是“和解”。 【词义例释】 读音一:jiě 动词 ①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庖丁替文惠君解剖牛。 ②解开,脱去 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病梅馆记》) ——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都埋到地里,解掉那些绑缚的棕绳。 ③分开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促织》) ——那小伙子非常惊骇,急忙把它们分开,使它们停了下来。 ④解释,解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用来传播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⑤理解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理解。⑥解救,消除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秦王》) ——如果有这样一句话,既可以解除燕国的灾祸,又可以报您的仇,(您将)怎么样? 读音二:xiè 动词,缓和,消减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太后(愤怒的)神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成语助记】 不求甚解:解:了解,理解。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 用心不专。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解囊相助:解:解开。解开口袋掏钱帮助别人。用来形容以财物资助别人。作谓语、定 语、宾语,指帮助别人。 慷慨解囊:慷慨:豪爽,大方;解囊:解开钱袋拿出钱来。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 人。作谓语,含褒义。 迎刃而解: 解:解决。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 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大惑不解: 惑: 迷惑;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 解甲归田: 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战服。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 还乡。浑身解数: 浑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数:套数,指武艺。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权术手 腕。 其他如:庖丁解牛 衣不解甲 善解人意 解衣衣人 解骖推食 解民倒悬 不解之 缘 难解难分 马不解鞍 妙语解颐 宽衣解带 不求甚解 【迁移练习】 庖丁为文惠君解( )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 疑之,庖丁解( )其惑也。文惠君方解( )其理,色少解( )。文惠君后以之 治国,终解( )内忧外患。 【练习答案】 庖丁为文惠君解(解剖)牛。牛怒且吼,王惧,庖丁以刀刺之,牛毙。王见其技甚高, 疑之,庖丁解(解释)其惑也。文惠君方解(理解)其理,色少解(缓解)。文惠君后以之治 国,终解(免除)内忧外患 【高考链接】 (2018·江苏卷)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解:理解 (2015·全国卷Ⅱ)后怒解,方被引入 解:缓解,解除 (2015·重庆卷)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 解:解决 45、就 【词义推导】 “就”的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 完成”。走上领导岗位,就是“担任、赴任”。 【词义例释】 动词 ①靠近,接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所以木料用墨线量过就能使它更直,金属的刀剑放到磨石上去磨就会锋利。 ②趋,赴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判处死刑,请让我走到汤锅里去。(意即“请让我受汤 镬之刑”) ③登上(车、路) 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荆轲于是上车离去,始终没有回头。 ④赴任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⑤担任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能施展才能就担任职务,不能施展才能就退下来。 ⑥成就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可是我想要成就您礼贤下士的名声,所以让您的车马长久的停留在市井中。 ⑦完成,成功 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 ——交替着使用它,很快就可以完成。 【成语助记】 一蹴而就:蹴:踏; 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按部就班:部:门类;班:次序; 就:归于。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 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 精神。 行将就木:行将:将要; 就:接近;木:指棺材。指人寿命已经不长,濒临死亡。 半推半就:推:推开; 就:接近,靠上去。形容心里愿意,表面上却推辞的样子。各就各位: 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 其他如:功成名就 将计就计 慷慨就义 删繁就简 另谋高就 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迁移练习】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 )职。州官令人持 刀就( )之,迫曰:“不者,请就( )汤镬。”李密不为所动。 遂不就( )车。 【练习答案】 晋武帝征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赡养祖母具表不就(就职)职。州官令人持刀就 (靠近)之,迫曰:“不者,请就(受,接受)汤镬。”李密不为所动。遂不就(登) 车。 【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Ⅰ)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就:去,前往 (2017·江苏卷)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 就:接近,投靠 (2016·全国卷Ⅰ)使者即就席 就:赴,到 46、举 【词义推导】 “ 举 ” 的 本 义 是 “ 举 起 、 抬 起 ” 。 这 是 一 个 “ 举 动 ” , 活 用 为 动 词 即 “ 举 行 、 发 动”。举有由低到高的含义,所以有引申出“提拔、举荐”之义;由此又引申出一般意义的“应举”。举起东西应该是有所用,故又引申出“拿、用”,进一步引申为 “占领”之义。后又虚化为范围副词“全”。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举起,抬起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齐桓晋文之事》) ——我的力量足以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举不起一根羽毛。 ②拿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我不能拿着全吴的土地,十万军队,去被别人控制。 ③举出,提出 聊举数人以训汝。(《训俭示康》) ——姑且列举几人来教训你。 ④举行,施行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现在逃跑是死罪,举行起义也是死罪。 ⑤攻克,占领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陈胜吴广的一声喊叫,函谷关就被攻下来了。 ⑥推荐,选拔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连续被官府征召也没有到任。 ⑦升起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在江中升起船帆,其余的船按照次序一同前进。 (2)形容词 ①全,合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非常高兴,用笼子装回来,全家庆贺。 ②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对人用刑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3)名词,举动 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谭嗣同》) ——荣禄的密谋,全在于天津阅兵的举动。 【成语助记】 举案齐眉: 举:托举,举起。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十分恩爱。 举足轻重: 举:举起、抬起。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 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作谓语、定语,用于指人的地位等。 举手之劳: 举:抬起。一动手就能办到的小事。指办事情轻而易举,毫不费力。作宾语,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 举一反三: 举:举出,提出。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举世无双: 举:全。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这样的人或物。形容极其罕见稀有。作谓语、 定语,指罕见。 选贤举能: 举:选举,推举。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包举宇内:包举:统 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 不识抬举 举国上下 举案齐眉 举目无亲 举棋不定 举手投足举贤任能 举一反 三 举重若轻 举足轻重 纲举目张 轻举妄动 一举成名 以言举人 不识抬举 【迁移练习】 陈涉亡,众豪杰举( )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 ( )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 )玉 玦促之。樊哙闯入,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 ),且举( )沛公 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不举( )。 【练习答案】 陈涉亡,众豪杰举(推举)项羽为帅。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不意刘邦先举(攻取) 咸阳,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然意不决,范增举(举起)玉玦促之。樊哙闯入, 声讨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尽,全都),且举(举出)沛公待项王之事,告项王莫令事 不举(像样子)。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愿王举国而听之 举:拿 (2018·全国卷Ⅰ)郡举上计吏(上计吏:官职名),州辟别驾 举:举荐 (2018·全国卷Ⅰ)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举:举行 (2018·全国卷Ⅱ)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举:举出,提出 (2017·全国卷Ⅰ)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 举:行动 (2017·全国卷Ⅱ)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举:推荐,推举 (2017·全国卷Ⅲ)举进士第一 举:考中 47、绝 【词义推导】 “绝”的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上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 的意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 “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 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断绝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野心。 ②绝交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如果能够凭借江东的军队同中原的曹操相对抗,不如及早和他绝交。 ③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借助舟船的,不是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④停,止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忽然听见醒木一拍,各种声音全都停止了。(2)形容词 ①达到极点 以为妙绝。(《口技》) ——认为(这段口技)妙到了极点。 ②陡峭的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③隔绝的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率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3)副词 ①很,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佛印很像弥勒佛。 ②全然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 ——心力、眼力、耳力都用尽了,蟋蟀的踪迹和声音全都没有。 【成语助记】 韦编三绝: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 绝:断,断绝。 孔子为读《周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比喻读书勤奋。做谓语、宾语; 指人读书勤奋。 络绎不绝: 绝:断绝、穷尽。络绎: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 不断。绝处逢生: 绝处:死路。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作谓语、定语、状语,形 容生死攸关。不绝如缕: 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 时断时续。作谓语、定语,用于声音、书信、情绪等。 千古绝唱: 绝:绝妙。指从来少有的绝妙佳作。 绝无仅有: 绝:绝对。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极为稀有。也用来形容 人或物非常珍贵。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稀少事物。 艰苦卓绝: 卓绝:超出一般。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常用于形容斗争环境艰苦。 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精美绝伦:精美:精致美好; 绝伦:无与伦比,没有可以相比的。精致美妙的没有什么东西 可以比得上它。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同“精妙绝伦”。 与世隔绝:与文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罕至的极偏僻地方。 其他如:冠缨索绝 绝裾而去 惨绝人寰 冠绝一时 风华绝代 空前绝后 赞不绝 口 悲痛欲绝 络绎不绝 拍案叫绝 深恶痛绝 【迁移练习】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靓,屡盗而不得,为绝( )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 桃源绝( )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 ),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 目力所绝( ),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 )云气, 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练习答案】 晋人有美玉,邻人凯靓,屡盗而不得,为绝(断绝)邻人之念,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 绝(与世隔绝)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绝(横渡),后至无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尽),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鹏,绝(直上穿过)云气,图南飞。妻子 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高考链接】 (2017·全国卷Ⅲ)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绝:停止,断绝 (2017·山东卷)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 绝:停止,气绝 48、堪 【词义推导】 “堪”的本义是“经得起,受得住”,引申出“胜任”之义;虚化成助动词“可,能 够”。 【词义例释】 动词 ①经得起,受得住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可是处境是那样危急险恶,一个接一个出现,就不是在人世间所能忍受的了。 ②胜任 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连作一个小官吏的妻子都不能胜任,怎能跟县令的公子相配。 ③能够,可以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不能回想,在敌人的祠堂前面,祭祀的香火旺盛,非常热闹。 【成语助记】 不堪设想:堪:能,能够。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事情会发展到令人难以预料的地步。多 指较坏的情况。作谓语、补语,用于指消极方面的事。 狼狈不堪:堪:忍受,能支持。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疲惫、窘迫的样子。多作贬 义。不堪入目:堪:能,能够。指形象丑恶、印象不好,使人看不下去。 不堪一击:不堪:经不起;击:表示击打,也用作精神上的打击。整个词语形容力量薄弱,经 不起一次打击。也形容文章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其他如:不堪回首 不堪入目 苦不堪言 不堪其忧 【迁移练习】 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 )吾儿妇。”令其子休之。其子与 兰芝情真,以为堪( )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遣之。每至节气,心痛难堪 ( )。 【练习答案】 刘兰芝昼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满,曰:“不堪(胜任)吾儿妇。”令其子休之。其子与 兰芝情真,以为堪(能够)与贤人比,而畏其母,亦无术,遣之。每至节气,心痛难堪(忍 受)。 49、克 【词义推导】 “克”的本义是“战胜、攻克”。攻克堡垒,意味着杀敌致胜,故又引申出“杀”的 意义。进一步引申出“去除,削减”等义。后又虚化为助动词“能够”。 【词义例释】 动词 ①能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赤壁之战》)——如果这件事能够圆满成功,那么天下的格局就可以定下来了。 ②战胜,攻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攻打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③成功,完成 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 ——前边怕踩到狼下巴上的垂肉,后面又怕压到狼的尾巴,装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④克制,约束 克已复礼。(《论语》) ——克制自己,恢复周礼。 ⑤通“刻”,刀刻,雕刻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史记·李斯列传》) ——更改器物上的雕刻,统一度量衡和书奏文牍的格式。 【成语助记】 攻无不克:克:攻下;无:没有。攻打城池,没有攻不下的。形容英勇善战,百战百胜。也形 容力量无比强大。 以柔克刚:克:克制。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其他如:克敌制胜 克己奉公 克勤克俭 克尽职守 相生相克 【迁移练习】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 ),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 ) 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 )蒙其泽。 【练习答案】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战胜),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约束) 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能够)蒙其泽。 【高考链接】 (2018·北京卷)《诗》曰:“德(分量轻)如毛,民鲜克举之。” 克:能够 50、类 【词义推导】 “类”的本义是“种类”,同一“种类”就是“同类”,同类的事物当然就会有“类 似,像”的地方喽。 【词义例释】 (1)名词 ①种类 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雁荡山》) ——世上的沟壑等水流冲刷的地方,都有直立的土层或上部凹陷的岩石,也是这一类 情况罢了。 ②事例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它写的事情虽然细小,但主旨却十分重大,所举的事例虽说浅近,表现的意义却 十分深远。 (2)动词 ①类似,相似 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 ——中间画的宫殿楼阁一类的东西,很像是寺庙。②类推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你坚持道义,不肯杀少数人,却要去杀许多人,不能算是懂得类推事理。 (3)副词。大都、大多 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 ——近年来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人多穿上了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上了丝织品做 的鞋子。 【成语助记】 有教无类:教:教育;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 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 的品德才能。含褒义,用于人或事物。 触类旁通: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物以类聚:指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现多比喻坏人和坏人常在一起。中性词。以此 类推: 类:类推。根据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与此类似的其他事物的道理。画虎类犬: 类:象。画老虎不成,却像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其他如:物以类聚 连类比物 画虎类犬 刻鹘类鹜 不伦不类 有教无类 【迁移练习】 宋人刘某,形类( )橐驼者,树之茶类( ),其法异。众人怪之,问其 以。刘举类( )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之深。 【练习答案】 宋人刘某,形类(类似)橐驼者,树之茶类(种类),其法异。众人怪之,问其以。 刘举类(事物)讲解之,众皆以为其义之深。 【高考链接】 (2018·天津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类:种类,类别 (2016·全国卷Ⅲ)珪居闲类木讷者 类:类似,像 (2015·全国卷Ⅰ)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 类:类似,像 51、怜 【词义推导】 “怜”的本义是“怜悯”,怜悯不就是有爱心吗?故引申出“爱怜”之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哀怜,同情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您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投降秦国,难道你就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②疼爱,爱惜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男人也疼爱他的小儿子吗? ③爱戴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项燕做为楚国的将军,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爱戴他。 【成语助记】顾影自怜:顾:看; 怜:怜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也指自我欣赏。形容孤独失意。 楚楚可怜: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怜:可爱。原指幼松丛密柔弱,后 形容女子形体姿态惹人怜惜。也形容神情凄楚或处境令人可怜,当然,不一定是形容女 性。 同病相怜: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其他如:怜香惜玉 我见犹怜 摇尾乞怜 【迁移练习】 陌上有丽人,可怜( )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 )之。逢战火, 随众流浪,一路艰辛,众皆怜( )之。祸后归家,可怜( )焦 土一片。 【练习答案】 陌上有丽人,可怜(可爱)体无比,而家无亲人怜(爱惜)之。逢战火,随众流浪, 一路艰辛,众皆怜(怜悯)之。祸后归家,可怜(可惜)焦土一片 【高考链接】 (2018·浙江卷)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人名)素与令善,怜其冤死 怜:同情,怜悯 52、弥 【词义推导】 “弥”的本义是“弥补”。“弥”原作“彌”,表示弓上加柲,增加弓的弹射力,这 不正是“弥补”其本身的不足吗?弥补了不足之后,弓可以“长久”使用,故有“长 久”之义。后又虚化为表程度的副词“更加”。 【词义例释】 (1)形容词,满,遍 马畜弥山(《苏武传》) ――马和其他牲畜满山。 (2)副词,更加,越发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奉送的越多,侵犯得就越厉害。 【成语助记】 欲盖弥彰:盖:遮掩; 弥:更加;彰:明显。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反而更明显地暴露出来。 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弥天大谎:弥天:满天。形容天大的谎话。 历久弥坚:历:经历;久:时间久,很长的时间;弥:越,更加;坚:坚强,坚定。经过长久的时间 后,意志更加坚定。经历时间越长久,越显得坚定不移。 其他如:旷日弥久 弥留之际 弥缝其阙 须弥芥子 弥天大罪 仰之弥高 【迁移练习】 古时有一人,治学旷日弥( )久,烦之。一。外出,遇雨,久不止,仰弥 ( )天之云,心之弥( )烦,归家,方心安。 【练习答案】 古时有一人,治学旷日弥(长久)久,烦之。一。外出,遇雨,久不止,仰弥(满、 遍)天之云,心之弥(更加)烦,归家,方心安。 【高考链接】 (2015·四川卷)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 弥:越,更加 (2014·天津卷)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弥:越,更加 53、莫 【词义推导】 “莫”,即现在的“暮”字,其字形是太阳西沉在荒野草丛中。所以本义是指“日落 时分”即“傍晚、黄昏”。由“日落”,太阳不见之义,引申出“没有、无”的意义, 也正因为这样,莫被借为否定性的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物”。产生这一意义后, 为了与“莫”区别,另造了“暮”字。 【词义例释】 (1)副词 ①表否定,不 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促织》) ——成名在仓促之间不知用什么办法来解救,跺着脚,急得变了脸色。 ②表禁止,不要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 ——希望及早确定对策,不要采纳那些人的意见。 ③表测度,或许 其事体莫须有。(《宋史·岳飞传》) ——那些事情或许有吧? (2)代词 ①没有(谁)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除了刘备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的。 ②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假如人想要得到的没有什么比生存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使人生存下去的方 法有什么不能使用的呢? (3)名词,通“暮”,晚上(“暮”的本字)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独自和儿子苏迈坐着小船来到这陡峭的岩壁之下。 【成语助记】 莫衷一是:莫:不。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很多人之间意见分歧,人多口杂,没有一致的 看法。讳莫如深:莫:没有;讳:隐讳;深:事件重大。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 情隐瞒得很紧。莫名其妙:莫:不能。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作谓语、定语、状语,常与“让人”等组成兼语式。 鞭长莫及: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左传》。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 一筹莫展:筹:筹划,计谋;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 其他如:莫名其妙 高深莫测 莫逆之交 概莫能外 讳莫如深 一筹莫展 岁聿其莫 【迁移练习】 日莫( )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 )相忘, 其一人曰:“人当重义,不义之财莫( )取。如此,莫( )能加害于 尔也。” 【练习答案】 日莫(同“暮”,晚)时分,有好友二人离于沧州,二人皆语友人曰莫(不要)相忘, 其 一 人 曰 : “ 人 当 重 义 , 不 义 之 财 莫 ( 不 ) 取 。 如 此 , 莫 ( 没 有 谁 ) 能 加 害 于 尔 也。”【高考链接】 (2018·全国卷Ⅱ)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 疑    莫:没有 (2017·山东卷)亲族莫不奇之 莫:没有谁 (2016·浙江卷)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 莫:不 54、乃 【词义推导】 “乃”主要有两个意义:一是代词“你”;一是连词“于是,就”。 【词义例释】 (1)代词,你(们),你(们)的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没关系,这是仁政之道啊。 (3)副词 ①表承接,就、便、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道时令,到春天就会来临。 ②表时间间隔之长,才,再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估计我到了军营之中,你再进去(见项王)。 ③表范围,只,仅仅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到了东城,(项羽身边)仅剩了二十八名骑兵。 ④表意外,竟然,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可是那些见识浅薄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的方法)来寻找(石钟山得名之由), 自以为找到了它的真实原因。 (4)连词,表承接,于是,就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曹刿说:“那些做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入宫廷去见庄公。 【成语助记】 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就是说一次失败了不要紧, 只要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定会成功! 何其相似乃尔:二者多么相像,竟然到了这样的地步。形容十分相像。 55、内 【词义推导】 “内”的本义是“自外入内”。由此引申出两个基本的意义:一是“内部、内室”; 一是“使进入,接纳,”这一意义后写作“纳”。妻妾一般在内室操持家务,很少出 门,故古人由把妻妾称为“内”。后妻子的亲属也用“内”称呼,如“内侄、内弟” 等。 【词义例释】 读音一:nèi(1)名词 ①里面 少时,帘内掷一纸出。(《促织》) ——不多会儿,帘子里面扔出一张纸。 ②皇宫,宫内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不敢会友。(《训俭示康》) ——近来士大夫家庭,就如果不是按照宫内方法制造出来的,……不敢约会亲友。 ③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内部订立法令制度,致力于农业生产。 ④内心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 ——现在您表面上假托服从的名义,内心却怀着犹豫不决的打算。 读音二:nà,通“纳” 动词 ①让进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③放进 内狼于囊。(《中山狼传》) ——把狼放进口袋里。 ③接纳,收容 亡走赵,赵不内。(《屈原列传》) ——(怀王)逃到了赵国,赵国不肯收容他。 ④交纳 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 ——老百姓缴纳一千石粮食,就授官一级。 【成语助记】 色厉内荏:色:神色,模样;厉:威严,凶恶;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人外表严厉而内心 怯懦。 其他如:内外交攻 五内俱焚 【迁移练习】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 )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常 内( )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 ),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练习答案】 李密自小家穷,家无应门之僮,内(内心)怀忧国之计,而朋友亲之。李密常内(通 “纳”,接纳)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内(里面),抒满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高考链接】 (2016·浙江卷)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 内:里面,……以内 (2015·山东卷)战胜于外,功立于内 内:国内,此处指朝廷 56、期 【词义推导】“期”的本义是“一定的时间、期限”。所以引申为“时间、日期”“约会、约定” “限度、限量”。由“日期”引申出“一整年、一整月”的意思。由“约会”又引申 出“期望”的意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qī (1)动词 ①约会,约定 与老人期,何后也?(《留侯世家》) ——和老年人约会,为什么落在后面? 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膑》) ——约定说:“晚上看到(树下)点起火就一齐放箭。” ②期望,希望 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察今》) ——好的宝剑是指望用它砍断东西,不是指望他一定是镆铘剑。 (2)名词,预定的时间;选定的日子;期限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了约定的期限。 读音二:jī 名词。一周年,一整月。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要进谏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成语助记】 不期而遇: 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 意外相遇。 不期修古: 期:希望;修:遵循。不要照搬老办法。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 其他如:不期而遇 遥遥无期 贵不期骄 不期修古 【迁移练习】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 )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外出,其妻与之 约以一年为期( )。期( )年之后,妻未见其归,又数年,仍 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 )归。莫非与佳 期( )而忘归耶?” 【练习答案】 陈人母逝,遵乡人之规,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之亲皆来吊唁。后陈人外出,其 妻与之约以一年为期(规定的时日)。期(一周年)年之后,妻未见其归,又数年, 仍未见其归,悲而曰:“为何不见归?一年之期早逝,吾期(期望)归。莫非与佳期 (约会)而忘归耶?”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令行于民期年 期:一周年 (2017·浙江卷)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望,期待 (2016·江苏卷)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期:期望,期待 57、奇 【词义推导】“奇”的本义是“异乎寻常”。“异乎寻常”说明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故有“单 数,不成双”之义。在战争上,则特指“军事上或斗争策略出人意料的措施”。其意 动意义则是“以……为奇”。由“不成双”又引申出“命运不好”之义。 【词义例释】 读音一:qí (1)形容词 ①奇特,罕见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前进越是困难,见到的景物也越发奇特。 ②特殊,不平常的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拿事奉秦国的心思来礼待天下有特殊才能的人。 ③珍贵的,稀奇的 里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居为奇货。(《促织》) ——乡里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把它们养起来,当作珍奇的 货物储存起来。 ④出人意料的(措施)(计谋) 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失街亭》) ——如果魏军到来,我们就派出他们意料不到的军队来攻打它。 ⑤美好的,合宜的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 ——现在如果违背了他的情意,恐怕这件事不太合适。 (2)动词 ①惊异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促织》) ——每当听到弹奏琴瑟的声音,就会按照节拍跳舞,(宫里的人)更加感到惊异了。 ②以……为奇,认为出众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出众。 读音二:jī (1)形容词,命运不好,运气不好,常“数奇”连用 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认为李广老了,命运不好,不叫他与匈奴的单于对敌。 (2)数词,表单数、零数或余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船从头到尾大约八分多一点,高约两个米粒左右。 【成语助记】 出奇制胜: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 得胜利。含褒义,用于军事或其他行动。 不足为奇: 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含贬 义,形容事情等很普遍。 囤积居奇: 居:存储;奇:少有的东西。将稀少的货物储藏起来。指商人囤积大量商品, 等待高价卖出,牟取暴利。含贬义,用于商人等。 其他如:奇闻逸事 千奇百怪 奇耻大辱 奇文共赏 不足为奇【迁移练习】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 ),甚奇( )之,叹曰:“天下奇( ) 才多矣!" 【练习答案】 魏人见一舟,约七分有奇(余),甚奇(引以为奇)之,叹曰:“天下奇(奇异的) 才多矣! 【高考链接】 (2019·全国卷Ⅱ)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 奇:不平常的,不寻常的 (2017·山东卷)亲族莫不奇之 奇:以……为奇,惊异 58、迁 【词义推导】 “迁”的本义是“变换地方,迁移”。“调职”正是换一个地方为官。 【词义例释】 动词 ①由下面移至上面,泛指迁移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指南录〉后序》) ——当时元兵已迫近京城门外,无论是迎战、拒守、迁都都来不及了。 ②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 ——安帝素常听说张衡擅长术数之学,派公车特意召请,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 为太史令。 有时也指降职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 ——被此人的话所触动,这天晚上才有了被贬官的感觉。 ③放逐,征发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然而陈涉是以破瓮做窗户,用草绳拴门轴的穷人家的孩子,是农村中耕田为生的 人,又是被征发戍边的人。 ④改变,改动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齐国人没有贿赂秦国,结果还是在五国之后政权易主,为什么呢? 【成语助记】 时过境迁:境:环境,情况;迁:移动,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作谓语,指时 间变化。 其他如:见异思迁 安土重迁 迁客骚人 乔迁之喜 孟母三迁 【迁移练习】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 )为翰林 学士。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 )灭之事。 后因触怒皇帝,帝左迁( )其为江州司马。 【练习答案】 白居易初入仕时,帝见之,以为奇才,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晋升)为翰林学士。 白居易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常论及前朝迁(改变)灭之事。后因触怒皇帝, 帝左迁(贬谪)其为江州司马。 【高考链接】(2018·全国卷Ⅰ)(鲁芝)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迁:晋升官 职 (2017·全国卷Ⅱ)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迁:调动官职 (2017·山东卷)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迁:调动官职 59、请 【词义推导】 “请”的本义是“请,请求。”,后又引申出“请求给予”义。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请求。请人做某事。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听说赵王喜欢音乐,请你弹瑟吧。 ②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 ——我老太婆虽然年老力衰了,还是请允许我跟你们连夜回去。 ③谒见,问候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听说这个人,就前去问候他,想要送他厚礼,他不肯接受。 ④邀请,约请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就邀请门客,准备了百余辆兵车,想率领着门客前去与秦军拼命。 ⑤请教,请示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 ——之后又以苏州百姓作乱为名向朝廷请示。 ⑥说情 文嬴请三帅。(《殽之战》) ——文嬴为三个被俘的秦军将领说情。 (2)副词,表示尊敬,不翻译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步之内,我要用我颈上的血溅在您的身上。 【成语助记】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称自己提出请求时的客气话,自谦之辞。请君入瓮:喻指以 其人之法,还治其人之身。 负荆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予自己严厉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其他如:请君入瓮 束緼请火 另请高明 【迁移练习】 外 敌 来 犯 , 曹 刿 请 ( ) 见 , 曰 : “ 吾 虽 山 野 之 人 , 尚 能 效 力 , 请 ( )从将战。”帝许之。胜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 善音,欲俾其出丑,请( )其奏瑟以助兴 【练习答案】 外敌来犯,曹刿请(请求)见,曰:“吾虽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请(请让我)从将 战。”帝许之。胜归,帝设宴,为其庆功。席间,有大臣知曹刿不善音,欲俾其出丑, 请(希望某人做某事)其奏瑟以助兴 【高考链接】(2019·全国卷Ⅲ)请与子论功,可乎 请: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2018·天津卷)时予守官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 请:请求 (2017·全国卷Ⅲ)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 请:请求给予 (2016·全国卷Ⅲ)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请:请求 60、穷 【词义推导】 “穷”的本义是“阻塞不通”。仕途上不通,则是“不得仕进,不能显贵”;生活上 “阻塞不通”,则是“生活困难,无依靠”。走到“阻塞不通”之处,当然就是“到 尽头”了。由此进一步引申出“走投无路”义,并虚化为程度副词“极,尽。” 【词义例释】 (1)形容词 ①贫困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供养,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②困厄,处境困难,环境险恶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处境险恶,饥饿无所依靠,敌人悬赏追捕的又很紧迫。 ③不得志,不显贵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在不得志的时候,则更加坚强,不放弃自己高远的志向。 ④荒僻的,边远的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逍遥游》) ――在那不生草木的极荒远的北方,有一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穷乡僻壤――荒远偏僻的地方。 (2)动词 ①终了,穷尽,用尽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用尽我毕生的时光来治疗病梅啊!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②寻到尽头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又向前走,想要走到那桃花林的尽头。 【成语助记】 穷则思变: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 层出不穷:层:重复(多次);出:出现;穷:尽;不穷:没有尽头。形容某些事物接连不断地出现, 没完没了,没有尽头。 理屈词穷:谓因理亏而无言以对。 穷且益坚: 穷:穷困;益:更加。处境越窘迫,意志应当越坚定。 其他如:人穷志短 穷形尽相 穷兵黩武 穷而后工 穷寇勿追 穷乡僻壤 穷奢极欲 穷途末路 穷凶极恶 穷形尽相 穷则思变 辞穷理屈 白首穷经 黔驴技穷 【迁移阅读】 苏轼为杭州太守,见一人有才而穷( )厄,于路泣之,轼助之,并告其曰: “岂效阮籍穷( )途之哭?当穷( )且益坚,不可无气节。”此人铭记于心。后至长江叹曰:“吾生须臾,长江无穷( ),有生之年当如苏太 守。” 【阅读答案】 苏轼为杭州太守,见一人有才而穷(失意)厄,于路泣之,轼助之,并告其曰:“岂 效阮籍穷(走投无路)途之哭?当穷(处境艰难)且益坚,不可无气节。”此人铭记 于心。后至长江叹曰:“吾生须臾,长江无穷(尽),有生之年当如苏太守。” 【高考链接】 (2018·浙江卷)将犬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穷:困厄, 穷困 (2017·全国卷Ⅱ)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 穷:极,尽 (2016·山东卷)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 穷:穷尽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