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湖北省襄阳市五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届湖北省襄阳市五中高一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

ID:272491

大小:430.98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6-2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襄阳五中 2019-2022 届高一年级下学期三月月考 历史试题 出题人: 审题人: 考试时间:14:30-16:00 一、选择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 现代考古在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 9 处出土了石器共 209 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的铲、 镰、磨石等,计 144 件,另外出土蚌器 205 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镰、刀等,计 179 件。这些 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 C.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形成 2. 《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 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3. 短缺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 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体现了( ) 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C.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D.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4. 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主要为贵族服务,经营的货物大多是珠宝、玉器以及皮革之类的贵重之物。 这反映出当时( ) A.商业活动都是为官府控制 B.商贸场所多位于政治中心城市 C.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 D.国家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5.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的《工律》规定,制作同一种器物,其大小、长短和宽度必须相同;县和工室 由有关官府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本身有校正工匠的,则不必代为校正。这说明秦朝( ) A.手工业产品的质量较高 B.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手工业均由官府所垄断 D.重视手工业标准化生产 6. 汉武帝时期,为了对盐、铁行业进行整顿和治理,采取的措施是( ) A.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B.盐铁官营 C.抑制工商业者发展 D.均输平准 7. 汉初,郡国可自行铸币。汉武帝在“独尊儒术”、反击匈奴、颁行“推恩令”后,禁止郡国铸币,由 中央专门机构发行官铸五铢钱为唯一合法货币。西汉统一铸币权是基于( ) A.中央集权削弱的倒逼 B.中央财政实力迅速增强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大一统政治形态的需要 8.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 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9. 据史料记载,自永嘉到元嘉年间(公元 313 年~公元 450 年),北方南迁的人口约 90 万,迁至今江苏及 浙江的最多约有 30 万;湖北 6 万;江西、湖南各有 1 万,此外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有一些移民 迁入。据此判断这一时期( ) A.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至南方 B.南方的自然资源日益丰富 C.南方经济开发具有人力资源 D.南方经济开发向深度发展 10. 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 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2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11. 唐朝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这一现象导致( ) A.均田制的废弛 B.轻徭薄赋政策的推行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耕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12. 唐代,有家传长达 300 年绝技能织高级轻纱的专业户,有能制作“莹竹如玉”而世间“莫传此法”的 笔匠等。这说明唐代( ) A.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 B.手工作坊由政府垄断 C.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 D.手工业产品质量较高 13. 唐代元稹《估客乐》诗载:“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 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据此可以判断出当时( ) A.商帮活动范围广泛 B.市场不受地点的限制 C.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D.民族间经济往来频繁 14. 汉高祖令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加收繁重的商业税,极力降低商人社会地位,而宋代则出现了富商人 员在科举发榜时“榜下捉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 15. 唐朝最高年铸币量为 33 万,通常年份只维持在 10 万左右;而北宋平常年份的铸币量都维持在 100— 300 万贯之间,最高年份则达 570 万,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A.冶铁技术的发展 B.青铜产量的提高 C.商品经济的活跃 D.市场需求的增加 16. 唐代以前,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都是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唐代开始出现了临时雇佣工匠,双方两厢 情愿,公平交易。宋代的工匠多系募雇而来,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工资。这一变化( ) A.动摇了官营作坊垄断地位 B.有利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17.《唐律疏议》记载:“金银、铁,不得度西边、北边诸关”。宋、元朝廷曾严令“铜铁货不许下海”。上 述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市场供给以减少农业震荡 B.限制民间贸易以维护统治秩序 C.防止货币外流影响社会稳定 D.变革赋税标准以促进商品流通 18.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 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这说明草市的出现( ) A.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 B.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的界限 C.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 D.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 19. 下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 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这反映了当时( ) A.实行不抑兼并政策 B.民众税收负担沉重3 C.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D.对外贸易高度繁荣 20.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在边界设置“榷场”。“榷场”指( ) A.娱乐场所 B.贸易场所 C.军事要塞 D.行政机关 21. 瓷器是中华民族经典的文化符号。下列有关制瓷业的表述,准确的是( ) A.西汉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B.唐三彩是唐朝标志性瓷器 C.宋朝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D.青花瓷是元朝制瓷业代表 22. 南宋临安城内,在不同方位计有 20 多处热闹的瓦肆,昼夜有傀儡戏、影戏、杂剧、说书、杂技等多 种表演形式,每天有上千人聚此互动,游乐休闲。这说明当时的临安( ) A.娱乐活动开始突破时间限制 B.已经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C.城市生活具有世俗文化色彩 D.市民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23. 从宋元时期的“苏常熟,天下足”到明清时期的“湖广(湖南、湖北)熟,天下足”,这两句谚语的变化 表明( ) A.两湖地区取代江浙成为商品粮生产基地 B.宋到明清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受阻 C.江浙地区不再是全国赋税的重要来源地 D.明清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24. 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的农户一般将植桑养蚕作为副业,将蚕茧缫成生丝出卖。政府则在市镇多设织造 (染)局,生产丝织品。这种经营状况( ) A.反映了城乡社会分工 B.巩固了官营手工业地位 C.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D.抑制了区域性商帮发展 25. 明代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按人丁和田亩多少征银;清代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将丁银并入田赋, 统一征收“地丁银”。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 D.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26. 明清时期,在滨江海湖泊之地进一步出现大量的围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在山地丘陵之域出 现不少梯田。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人口数量的激增 B.农业技术的提高 C.水利灌溉的进步 D.生态环境的破坏 27. 康熙帝曾先后命焦秉贞、冷枚等人绘《耕织图》,还亲自作诗题咏,“复命镂板流传,用以示子孙臣庶, 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这一做法( ) A.确保了农民生活的富足 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C.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D.推动了重农理念的传播 28. 明清时期,由于江南广大的发达地区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扩大了棉花和桑树的种植,导 致粮食供应必须依赖跨地区的贸易,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不虞事件的发生对粮食供应的威胁。这表明 江南地区( ) A.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提高 B.农产品市场化影响粮食安全 C.经济发展优势急剧下降 D.农业生产能力出现严重不足 29. 下图为明清时期晋商行商路线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4 A.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山西成为全国商贸中心 C.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 D.晋商垄断全国商业贸易 30. 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 经营规模进一步变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这一现象导致 ( ) A.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B.农业发展停滞 C.农业难以实现转型 D.人地矛盾突出 31.“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此现象体现了小农经济( ) A.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 B.具有封闭性和落后性 C.男耕女织的辛苦劳累 D.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32. 表 2 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 2 江南 25 个市镇桥梁建造情况统计表(单位:座) 时期 宋代 元代 明初 明中后期 清前期 清中期 数量 10 27 27 99 30 59 注:官建与民建的比例是 1:12 A.宋代商品经济落后 B.民间建桥技术更高 C.政府财税收入下降 D.商贸贩运逐渐发达 33. 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常用的专有名词,诸如“工商食官”、“盐铁专营”、“漕运制度”、“景德镇官窑”、 “江宁织造”等。这些专有名词,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别具特色的手工业技术 B.官商合流局面的出现 C.封建官府的垄断性经营 D.官营和民营竞争激烈 34. 1757 年,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 这现象直接反映了清政府(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D.重视国内市场开拓 35. “前因八股计文,积弊太深,特谕令改试策论。”诏令一出,大学士刚毅立即反对说:“此乃祖制,不 可轻废。”这段材料反映出( ) A.废除科举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B.戊戌变法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 C.对于八股文的弊端已达成共识 D.中国知识分子只接受传统教育5 36. 梭伦在其诗歌中写到:“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 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梭伦的诗吟诵的是( ) A.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D.废除债务奴隶制 37. 一个稳定的中央地方关系,不仅决定了国家政治是否稳定,更决定了国家的兴衰。下列措施,目的在 于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是( ) A.梭伦改革——“解负令” B.俄国农奴制度改革——“解放法令” C.明治维新——“废藩置县” D.戊戌变法——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38.“除了西班牙、荷兰和北欧三国以及瑞士之外,全欧洲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加拿大部队到法国作 战;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则跑到爱琴海的一个半岛上……美国印第安人被派到欧洲、中东;中国劳工 来到西方。”这说明( ) A.欧洲统治地位动摇 B.第二次世界大战席卷世界 C.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39. 1939 年 11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取消禁运条款,允许其它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 买美国武器。这一法案实际上是( ) A.美国援助苏联卫国战争的法律依据 B.使西班牙走向法西斯的“绥靖政策” C.美国控制西欧实施全球战略的标志 D.英国购买美国军火的“特别通行证” 40. 1941 年上半年,德国进口所需 80%的橡胶、65%的锡、70%的铜、50%的铝、25%的锌都来自苏联, 斯大林填补了希特勒矿产品供应的重要缺口。这一现象( ) A.说明苏联违反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原则 B.彻底改变了欧洲战场的战略态势 C.表明二战初期苏联为德国提供了物资 D.表明苏德已走向亲密的盟友关系 二、非选择题(共 2 题,40 分) 41.(20 分)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 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 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 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 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 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 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 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 种家庭形态。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6 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改革的实质。(8 分)6 42.(20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与个体农民的成长相并行,许多手工业奴隶也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农民和 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换活动“以粟易械器,以其械器易粟”的比以前更多。当时各国统治者所居住的都 城,以及位于交通枢纽的货物集散之处,都形成了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在城市里,商品交换有固定 的场所,叫“市”。市的四周有“市门”,设官管理。交易时间主要在上午,过午则渐散,至夕而罢。 中国历史悠久的名产丝织品,在春秋战国时已先后见于波斯、希腊和印度的市场上。这是经西北民族 (如匈奴)之手辗转贩运出去的。 ——摘编自任继愈主编《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二 两宋时期,在城市和交通枢纽地段,不论是通都大邑,还是集市小镇,多是商贩云集。如北 宋开封城内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区,而且有专业交易场所,“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署,白昼通夜” 经营。据统计,北宋时,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与我国发生贸易的国家已有 50 多个。南宋时,与这些 国家的商业交往更频繁。据陈正祥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指出,从宋代的城市分布图看,南方的 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都很明显地超过了北方。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两宋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6 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 分)

资料: 7.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