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2020届高三 三模 化学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2020届高三 三模 化学试题(解析版)

ID:272601

大小:2.17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0-06-29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届高三学部三模教与学质量诊断 化学学科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 42 分) 本部分共 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 求的一项。 1.历史文物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关于历史文物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A B C D 图片 战国·曾侯乙编 钟 《竹林七贤与启荣期》 模印砖画 清朝·乾隆“瓷母”釉 彩大瓶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绢本 描述 青铜属于金属材 料 砖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 材料 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 材料 由蚕丝织成的绢属于天然高 分子材料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青铜是铜锡合金,属于金属材料,A 正确; B.砖属于硅酸盐材料,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B 正确; C.瓷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C 错误; D.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由蚕丝织成的绢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D 正确。 答案选 C。 2.下列有关生活中常见有机物和基本营养物质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糖饼干没有甜味,糖尿病患者可随意食用 B. 疫苗要求冷链运输,以免温度升高使蛋白质氧化C. 油脂都不能使溴水和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 D. 可通过灼烧区别棉花和羊毛 【答案】D 【解析】 【详解】A.饼干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饼干摄入量,A 错误; B.疫苗要求冷链运输,以免温度升高使蛋白质变性,B 错误; C.液态的油属于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分子中含碳碳双键,能使溴水和酸性 KMnO4 溶液褪色,C 错 误; D.羊毛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棉花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羊毛灼烧有烧焦羽毛味,二者可用灼烧方法区别。 答案选 D。 3.下列关于物质用途和反应类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 SO2 漂白纸张,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 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过的硅藻土吸收乙烯给水果保鲜,发生了加成反应 C. 食醋可加快漂粉精的漂白速率,漂粉精溶液加醋时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D. 用蛋白质生产肥皂和甘油,发生了水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SO2 漂白纸张时,亚硫酸与有色物质结合生成无色化合物,发生了非氧化还原反应,A 不正确; B.硅藻土吸收乙烯,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从而减缓水果的成熟,达到给水果保鲜的目的,发生了氧化反 应,B 不正确; C.食醋与漂粉精中的 Ca(ClO)2 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 HClO,从而增大 c(HClO)浓度,可加快漂粉精的漂 白速率,C 正确; D.工业上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生产肥皂和甘油,而蛋白质水解产物为氨基酸,D 不正确; 故选 C。 4.下列指定微粒数目一定相等的是( ) A. 等质量的 15N2 与 12C16O 中的分子数 B. 等质量的 C2H4 与 C3H6 中含有的碳原子数 C. 等体积、等浓度的 NH4Cl 与(NH4)2SO4 溶液中的 NH 数 D. 等质量的 Fe 与 Cu 分别与足量 Cl2 反应时转移的电子数 【答案】B 4 +【解析】 【详解】A.15N2 与 12C16O 的摩尔质量分别是 30g/mol、28g/mol,质量相同时,物质的量不同,所以分子数 也不相同,A 不符合题意; B.C2H4 与 C3H6 的最简式都是 CH2,等质量时,物质的量相同,所含碳原子数相同,B 符合题意; C.等体积、等浓度时含有相同物质的量的 NH4Cl 与(NH4)2SO4,电离方程式为 NH4Cl= +Cl-, (NH4)2SO4=2 + ,如果忽略水解差异,铵根离子数目后者是前者的 2 倍,C 不符合题意; D.Fe、Cu 与足量 Cl2 反应的产物分别是 FeCl3、CuCl2,等质量(mg)铁转移的电子数是: ,铜转移 的电子数是 ,二者不相等,D 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 B。 5.铊(81Tl)是某超导材料的组成元素之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l 位于第五周期第 IIIA 族 B. 离子半径:Cs+>Tl3+ C. Tl 和 Tl 互为同素异形体 D. 碱性:Al(OH)3>Tl(OH)3 【答案】B 【解析】 【详解】A.0 族元素中,原子序数从上到下依次为:2He、10Ne、18Ar、36Kr、54Xe、86Rn,由此族向前推可知, 81Tl 位于周期表中第六周期第 IIIA 族,A 错误; B.根据碱金属从上到下排布规律可知,55Cs 位于第六周期的 IA 族元素,81Tl 也是位于第六周期的 IIIA 族 元素,Cs+和 Tl3+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核电荷数:Cs+<Tl3+,所以离子半径:Cs+ >Tl3+,B 正确; C. Tl 和 Tl 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为 Tl 元素的两种不同原子,互为同位素,C 错误; D.Al 位于第三周期第 IIIA 族,即 Al 和 Tl 为同主族元素,金属性:Al<Tl,所以碱性:Al(OH)3< Tl(OH)3,D 错误。 答案选 B。 6.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厚朴酚是一种常见中药的主要成分之一,有抗菌、消炎等功效,其结构简式如 图 a 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4NH + 4NH 2- 4SO A 3m N56 A A 2m mN = N64 32 203 81 205 81 203 81 205 81A. 厚朴酚与溴可发生加成反应或取代反应 B. 图 b 所示为厚朴酚的一种同分异构体 C. 厚朴酚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D. 1mol 厚朴酚最多可跟 8molH2 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A.厚朴酚含有酚羟基,且酚羟基的邻位有 H 原子,可以与溴发生取代反应,含有碳碳双键,可以 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故 A 正确; B.两个苯环之间为 C-C 键,可自由旋转,二者结构相同,为同一种物质,故 B 错误; C.苯环和碳碳双键均为平面结构,各平面以单键相连,单键可以旋转,所以厚朴酚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可能 共平面,故 C 正确; D.碳碳双键和苯环都可以和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所以 1mol 厚朴酚最多可跟 8molH2 发生加成反应,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 B。 7.为解决污染、变废为宝,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在新型纳米催化剂 Na-Fe3O4 和 HMCM-22 的表面将 CO2 转化 为烷烃,其过程如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 I、II、III 均有副产物 H2O 产生 B. 最终产物 X、Y 属于同系物 C. 产物 X 名称为“2—甲基丁烷”或“异戊烷” D. 产物 X、Y 都有 4 种一氯代物(不考虑立体异构体) 【答案】A 【解析】【详解】A.根据转化过程图可知,Ⅲ只有烯烃与氢气作用,根本没有氧元素参与反应,所以不会产生H2O, A 选项错误; B.X、Y 都属于烷烃,且分子组成上相差 1 个 CH2,因此两者属于同系物,B 选项正确; C.根据产物 X 的结构可知,主链上有 4 个 C,2 号碳上连有 1 个甲基,其系统命名法为 2-甲基丁烷,习惯 命名法为异戊烷,C 选项正确; D.由 X、Y 的结构简式可知,两者均有 4 种等效氢,所以其一氯代物共有 4 种,D 选项正确; 答案选 A。 8.在下列各溶液中,指定的离子组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无色溶液中:K+、Cu2+、Cl-、SO B. 含有 0.1mol·L-1Fe3+的溶液中:K+、Mg2+、I-、NO C. 在 pH=1 的溶液中:K+、Ba2+、Cl-、NO D. 室温下, =10-13 的溶液中:Na+、Fe3+、NO 、SO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含 Cu2+的溶液为蓝色,不能在无色溶液中存在,A 不满足题意; B.Fe3+有氧化性,I-有较强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B 不满足题意; C.pH=1 的溶液为酸性溶液,含有大量的 H+,H+、K+、Ba2+、Cl-、NO 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C 满足 题意; D. =10-13=c(H+)<10-7,该溶液为碱性溶液,含大量 OH-,OH-和 Fe3+反应生成 Fe(OH)3 沉淀而不能 大量共存,D 不满足题意。 答案选 C。 9.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图中 a、b 电极均为铜单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2 4 − 3 − 3 − w - K c(OH ) 3 − 2 4 − 3 − w - K c(OH )A. 该装置的能量转换形式为:电能→化学能 B. b 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 C. 溶液中 SO 穿过阴离子交换膜发生迁移 D. 外电路转移的电子最多为 0.01mol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电子流向可知 a 电极为负极,b 电极为正极;所以该电池是由于 CuSO4 溶液浓度不同形成的浓差电池, a 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Cu-2e-=Cu2+,b 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Cu2++2e-=Cu。 【详解】A.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故 A 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 b 为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Cu2++2e-=Cu,故 B 错误; C.该电池是由于两侧溶液中硫酸铜的浓度差而形成,所以整个体系的最终状态应是两侧硫酸铜的浓度相等, 此时将不再产生电流,而 a 电极反应式为 Cu-2e-=Cu2+,b 电极反应式为 Cu2++2e-=Cu,若是铜离子发生迁移, 则两侧溶液的浓度不可能相等,所以应该是 SO 穿过阴离子交换膜发生迁移,故 C 正确; D.当左右两池 SO42-的浓度相等即均为 =0.2mol/L 时,电池将停止工作,不再有电流产 生,溶液中迁移的 n(SO42-)=0.1L×(0.3-0.2)mol/L=0.01mol,所以外电路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最多为 0.02mol, 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 C。 10.下列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都合理的是( ) 编号 A B C D 实验目 的 用铜和浓硝酸反应 制取 NO2 用标准盐酸测定 烧碱溶液浓度 制取并收集氯气 制乙炔并使之与溴反 应 实验装 置 2 4 − 2 4 − 0.3mol/L 0.1mol/L 2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铜和浓硝酸反应制取 NO2,由于 NO2 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NO2,A 不合理; B.酸碱中和滴定不应在烧杯内发生反应,而应使用锥形瓶,B 不合理; C.收集 Cl2 时,应将进气导管口插入集气瓶底,且应有尾气处理装置,C 不合理; D.用电石与饱和食盐水反应制乙炔气体,用硫酸铜溶液除去乙炔中的 H2S,再用乙炔与溴水中的溴发生加 成反应,D 合理; 故选 D。 11.T℃时,在 1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1molCO2 和 3molH2,发生反应:CO2(g)+3H2(g) CH3OH(g)+H2O(g)∆H=-49.0kJ·mol-1,测得 CO2 和 CH3OH(g)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 T℃时,平衡常数 K=3,CO2 与 H2 的平衡转化率相等 B. T℃时,上述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放出 49.0kJ 的热量 C. 降温和缩小容器体积均可使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D. 从反应开始到 3min,H2 的平均反应速率 υ(H2)=0.5mol•L-1•min-1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像可知,T℃时,在 1L 的密闭容器中充入 1molCO2 和 3molH2,反应达到平衡时,CH3OH 和 CO2 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 0.75mol/L、0.25mol/L,列三段式有: ( ) ( ) ( ) ( ) ( ) ( ) ( ) 2 2 3 2CO g +3H g CH OH g +H O g mol/L 1 3 0 0 mol/L 0.75 2.25 0.75 0.75 mol/L 0.25 0.75 0.75 0.75  起始 转化 平衡则平衡常数 ,A 选项错误; B.反应达到平衡时,CO2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0.25mol/L,则其转化的物质的量为 (1-0.25)mol/L×1L=0.75mol,则放出的热量为 0.75×49=36.75kJ,B 选项错误; C.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T1℃下,缩小容器体积,平衡常数不变,C 选项错误; D.根据图像可知,3min 内 CO2 浓度的变化量为 0.5mol/L,由方程式可知 H2 浓度的变化量为 1.5mol/L,则 ,D 选项正确; 答案选 D。 12.某同学进行如下趣味化学实验: 反应原理: ①IO +3HSO =I-+3SO +3H+ ②IO +5I-+6H+=3I2+3H2O ③Hg2++2I-=HgI2↓(橙红色) 将 HgCl2 溶液和 KIO3 溶液同时加入 现象:先产生橙红色沉淀,几秒钟后溶液颜色 变为蓝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反应①中 IO 表现了氧化性 B. 反应①对反应②的进行有促进作用 C 该实验条件下,反应速率:③>② D. 用 Na2SO3 溶液代替 NaHSO3 进行实验,现象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反应①中 IO 被还原为 I-,体现了氧化性,A 选项正确; B.反应①生成了反应②所需要的 I-和 H+,因此反应①对反应②的进行有促进作用,B 选项正确; C.根据现象,先产生橙红色沉淀,几秒钟后溶液颜色变为蓝色,说明反应速率:③>②,C 选项正确; D.若用 Na2SO3 溶液代替 NaHSO3 进行实验,则发生反应 IO +3 =I-+3 ,没有生成反应②所需的 . 20.75= 5.330.75 0.25K ≈× ( ) -1 -1 2 1.5mol/Lv H = =0.5mol L min3min   3 − 3 − 2 4 − 3 − 3 − 3 − 3 − 2- 3SO 2- 4SOH+,反应②难以发生,现象应该不同,D 选项错误; 答案选 D。 13.近年来我国在天然气脱硫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利用如图 1 装置可完成天然气脱硫,甲池中发生反应 如图 2 所示。 下列关于该装置工作原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碳棒为该脱硫装置的负极 B. 乙池中发生的反应为:H2S+2e-=S+2H+ C. AQ 与 H2AQ 间的转化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D. 除 I /I-外,Fe3+/Fe2+也能实现如图所示循环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碳棒上 AQ 和氢离子反应生成 H2AQ 发生还原反应,所以碳棒为正极,故 A 错误; B.在乙池中,硫化氢失电子生成硫单质,碘单质得电子生成 I-,发生的反应为 H2S+I =3I-+S↓+2H+,故 B 错误; C.据图可知,AQ 与 H2AQ 互相转化过程中 C 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 C 错误; D.Fe3+也可以氧化 H2S 生成 S,同时自身被还原成 Fe2+,Fe2+再在 N 型半导体上被氧化生成 Fe3+,从而实 现循环,所以除 I /I-外,Fe3+/Fe2+也能实现如图所示循环过程,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 D。 14.25℃时,向 10mL0.10mol·L-1 一元弱酸 HA(Ka=10-3)中逐滴加入 0.10mol·L-1 的 NaOH 溶液,溶液 pH 随 所加 NaOH 溶液体积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3 − - 3 3 −A. a 点处存在 c(HA)+c(OH-)=c(Na+)+c(H+) B. b 点处存在 c(Na+)=c(HA)+c(OH-)+c(A-) C. 由 a→b,溶液中 n(A-)持续增大 D. V=10mL 时,存在 c(Na+)>c(A-)>c(OH-)>c(H+)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图像,a 点处溶质为 NaA 和 HA,存在电荷守恒 c(A-)+c(OH-)=c(Na+)+c(H+),由于 a 点 pH=3 , 则 c(H+)=10-3mol/L , 又 , 又 Ka=10-3, 因 此 c(HA)=c(A-) , 则 c(HA)+c(OH-)=c(Na+)+c(H+),A 选项正确; B.b 点存在电荷守恒,c(A-)+c(OH-)=c(Na+)+c(H+),可得 c(A-)+c(OH-)-c(H+)=c(Na+),若 B 选项成立,则 c(A-)+c(OH-)-c(H+)=c(HA)+c(A-)+c(OH-),推出 c(HA)+c(H+)=0,B 选项错误; C.由图像可知,a→b 过程跨越了 pH 突变区域,即跨越了滴定终点,滴定终点的溶质为 NaA,从 a 点到 滴定终点,HA 的电离被促进,n(A-)持续增大,从滴定终点到 b 点,OH-抑制 A-的水解,n(A-)也持续增大, C 选项正确; D.V=10mL 时,溶质为 NaA,由于 A-+H2O HA+OH-,溶液为碱性,因此 c(Na+)>c(A-)>c(OH-)>c(H+), D 选项正确; 答案选 B。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 58 分) 本部分共 5 大题,共 58 分。 15.近年来,我国秋冬季雾霾天气呈现常态化趋势,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硫 酸盐气溶胶作为 PM2.5 的主要构成成分,是雾霾产生的一个重要元凶。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利用水催化 促进硫酸盐形成的化学新机制。如图所示: (1)NO2 和 SO2 作为大气初期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主要来自_____。 (2)电子传递可以促进 HSO 中 O—H 键的解离,进而形成中间体 SO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3)通过“水分子桥”,处于纳米液滴中的SO 或 HSO 可以将电子快速转移到周围的气相 NO2 分子。观 的 ( ) ( ) ( ) - + a c A ·c H = c HAK 3 − 3 − 2 3 − 3 −察图示可知“水桥”主要靠____形成。写出 HSO 与 NO2 间发生的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4)亚硝酸(HNO2)是一种弱酸,酸性比醋酸稍强,极不稳定,只能存在于稀的水溶液中,加热时发生 歧化反应,生成一种强酸和一种遇空气变为红棕色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5)结合题中信息,请写出一种鉴别 NaNO2 和 NaCl 的方法:_____。 【答案】 (1). 自汽车尾气的排放,煤的燃烧,工业过程等 (2). HSO3- + NO2 = SO3- + HNO2 (3). 氢键 (4). HSO3- + 2NO2 + H2O = 2HNO2+ HSO4- (5). 3HNO2 HNO3+2NO↑+H2O (6). 用 pH 试纸 分别测二种溶液的 pH,pH>7 的为 NaNO2 溶液,pH=7 的为 NaCl 溶液 【解析】 【详解】(1) NO2 和 SO2 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的排放,煤的燃烧,工业过程等,故答案为:汽车尾气的排放, 煤的燃烧,工业过程等; (2)由图可知,HSO 中 O—H 键的解离过程为:HSO 和 NO2 反应得到 SO 和 HN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HSO3- + NO2 = SO3- + HNO2,故答案为:HSO3- + NO2 = SO3- + HNO2; (3)由图可知,“水桥”主要靠“虚线”即氢键形成,由图可知,反应物有HSO 、H2O、NO2,生成物有 HSO4- 和 HNO2,即 HSO 与 NO2 间发生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SO3- + 2NO2 + H2O = 2HNO2+ HSO4-,故答案为: 氢键;HSO3- + 2NO2 + H2O = 2HNO2+ HSO4-; (4)红棕色的气体为 NO2,HNO2 中 N 元素化合价为+3 价,则加热的产物之一为 NO,NO 种 N 元素化合价 为+2 价,加热发生歧化反应,则强酸应为 HNO3,结合原子守恒可得 HNO2 加热发生的反应为:3HNO2 HNO3+2NO↑+H2O,故答案为:3HNO2 HNO3+2NO↑+H2O; (5)HNO2 是一种弱酸,则 NaNO2 溶液因 NO2-的水解而显碱性,NaCl 溶液显中性,所以可用 pH 试纸分别测 二种溶液的 pH,pH>7 的为 NaNO2 溶液,pH=7 的为 NaCl 溶液,故答案为:用 pH 试纸分别测二种溶液的 pH,pH>7 的为 NaNO2 溶液,pH=7 的为 NaCl 溶液。 16.“84 消毒液”为含氯消毒剂的代表被广泛使用,化学小组用如下方法测定某“84 消毒液”中有效氯的含量。 I.准确量取 2.00mL 消毒液稀释成 100.0mL 溶液; II.取 1.00mL 上述稀释后溶液,依次加入 3mol·L-1 硫酸溶液 15mL、15.00mL 一定浓度的 Fe2+溶液,加盖振 摇混匀后,室温静置反应 10min; III.用 0.0010mol·L-1 的标准 K2Cr2O7 溶液滴定 II 中反应后溶液,记录消耗的体积为 VmL; 3 − △ 3 − 3 − 3 − 3 − 3 − Δ △IV.另取与 II 中相同的 15.00mL 一定浓度的 Fe2+溶液,依次加入 1.00mL 蒸馏水、3mol·L-1 硫酸溶液 15mL, 加盖振摇混匀; V.用 0.0010mol·L-1 的标准 K2Cr2O7 溶液滴定 IV 中溶液,记录消耗的体积为 V0mL。 (1)工业上制取“84 消毒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Ⅰ中稀释溶液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______。 (3)用 KSCN 溶液检测到 II 反应后溶液中含有 Fe3+的现象是______,Ⅱ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4)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Cr2O 转化为 Cr3+,此条件下不氧化 Cl-)。 (5)该“84 消毒液”中有效氯的含量为_____ g/100mL。(有效氯以 NaClO 质量计,NaClO 摩尔质量:74.5g·mol-1) (6)由于 Fe2+具有_____性,II、IV 中实验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答案】 (1). Cl2+2NaOH=NaCl+NaClO+H2O (2). 100mL 容量瓶 (3). 溶液变成血红色 (4). 2H++ClO-+2Fe2+=Cl-+2Fe3++H2O (5). +6Fe2++14H+=6Fe3++2Cr3++7H2O (6). 1.1175(V0-V)或 1.1(V0-V) (7). 还原 【解析】 【分析】 结合工业用氯气和氢氧化钠制取“84 消毒液”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规律书写Ⅱ、Ⅲ步骤 中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结合方程式及关系式法进行相关计算。 【详解】(1)“84 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 NaClO,工业上用氯气和氢氧化钠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l2+2NaOH=NaCl+NaClO+H2O,故答案为:Cl2+2NaOH=NaCl+NaClO+H2O; (2)Ⅰ中稀释溶液用到 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 100mL 的容量瓶,故答案为:100mL 的容量 瓶; (3)Fe3+遇到 KSCNf 发生反应 Fe3++3SCN-=Fe(SCN)3,Fe(SCN)3 为血红色,因此用 KSCN 溶液检测到 II 反应 后溶液中含有 Fe3+的现象是溶液变成血红色,反应Ⅱ中 Fe2+被 ClO-在酸性条件下氧化为 Fe3+,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为 2H++ClO-+2Fe2+=Cl-+2Fe3++H2O,故答案为:溶液变成血红色;2H++ClO-+2Fe2+=Cl-+2Fe3++H2O; (4)Ⅲ中剩下的 Fe2+被 K2Cr2O7 氧化为 Fe3+,Cr2O 转化为 Cr3+,此条件下不氧化 Cl-,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为 +6Fe2++14H+=6Fe3++2Cr3++7H2O,故答案为: +6Fe2++14H+=6Fe3++2Cr3++7H2O; (5)由Ⅰ、Ⅱ、Ⅲ可知,消毒液中的 ClO-氧化了部分 Fe2+,剩余的 Fe2+用 K2Cr2O7 标准溶液滴定,消耗体积 为 VmL。由 IV、V 可知,全部的 Fe2+用 K2Cr2O7 标准溶液滴定,消耗体积为 V0mL。所以被 ClO-氧化的 n(Fe2+)=6×10-3 mol·L-1×(V0-V)×10-3 L×102=6×10-4(V0-V)mol,根据(3)问中所写方程式,有 2Fe2+~ClO-,所以 n(NaClO)=3×10-4(V0-V)mol,故有效氯含量=74.5g·mol-1×3×10-4(V0-V) mol÷2 mL×100 的 2 7 − 2- 2 7Cr O 2 7 − 2- 2 7Cr O 2- 2 7Cr OmL=1.1175(V0-V)g≈1.1(V0-V),故答案为:1.1175(V0-V)或 1.1(V0-V); (6)由于 Fe2+具有还原性,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因此 II、IV 中实验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故答案为:还 原。 17.研究发现,曾用于抗击埃博拉冠状病毒的新药瑞德西韦(Remdesivir)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有 抑制作用。K 为合成该药物的中间体,其合成路线如图: 已知:(R 代表烃基或其它基团) ①R—OH R—Cl ②R—CHO R—CH(CN)—OH R—CH(CN)—NH2 R—CH(NH2)COOH 回答下列问题: (1)芳香化合物 A 的名称为_____。 (2)B 到 C 的反应类型是_____。 (3)由 G 生成 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已知 E 中含两个 Cl 原子,则 E 的结构简式为_____。 (5)J 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 (6)X 是 C 的同分异构体,满足下列条件的 X 共_____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中有 4 个峰的 X 的结构简式 是_____。 ①苯环上连有 3 个取代基,其中一个为氨基; ②1mol 的 X 与足量烧碱溶液作用时,会消耗 4molNaOH。 (7)设计由苯甲醛为原料制备化合物 的合成路线_____(溶剂、无机试剂任选)。 【答案】 (1). 苯酚 (2). 取代反应 (3). HCHO+HCN HOCH2CN (4). →催化剂(5). 酯 基 (6). 6 (7). 、 (8). 【解析】 【分析】 根据合成路线分析可知,A 在浓硫酸、浓硝酸的条件下发生硝化反应生成 B,B 与 发生取代反应生 成 C,C 与 H3PO4/H+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 D,根据 D 的结构简式可知,C 为 ,B 为 ,A 为 ,D 与 SOCl2 在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已知发应①生成 E,则 E 为 ,E 与 A 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F,F 为 ,G→I 发生已知转化过程②,I 与 发生酯化反应生成 J,J 与 F 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K,则 J 为 ,I 为 H2NCH2COOH,H 为 HOCH2CN,G 为 HCHO,据此分析解答问题。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 的结构简式为 ,其名称为苯酚; (2)B 与 发生取代反应生成 C,即 B 到 C 的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 (3)G 为 HCHO,H 为 HOCH2CN,G 与 HCN 催化得到 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CHO+HCN HOCH2CN; (4)根据上述分析,D 与 SOCl2 在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已知发应①生成 E,E 的结构简式为 →催化剂; (5)J 的结构简式为 ,其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酯基; (6)X 是 C 的同分异构体,X 苯环上连有 3 个取代基,其中 1 个为氨基,且 1mol 的 X 与足量烧碱溶液作用 时,会消耗 4molNaOH,则 X 分子中苯环上含有 1 个—NH2,2 个—OOCH,X 有 、 、 、 、 、 共 6 种结构,其中 核磁共振氢谱中有 4 个峰的 X 的结构简式是 、 ; (7)以苯甲醛为原料制备化合物 时,可将苯甲醛与 HCN 催化生成 , 与 H+/H2O 生成 , 在浓硫酸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分子内的酯化反应生成 , 合成路线为 。 18.工业上从钴渣[含 Co(OH)3、Fe(OH)3 等]中回收钴的两种方法如下: 已知:①Ksp[Co(OH)3]=1.6×10-44,Ksp[Co(OH)2]=6.3×10-15,Ksp[Fe(OH)3]=4.0×10-38。 ②碱性条件下,Fe(OH)3 不与亚硫酸钠反应;Fe3++NH3→不发生类似 Co2+、Co3+的配位化学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方法 1“氨浸”时用的氨水的质量百分数为 a,密度为 ρg·cm-3,该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mol·L-1,“氨 浸”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2)方法 1“氨浸”时,未加 Na2SO3 溶液和加入 Na2SO3 溶液时的钴浸出率如图 1 所示。请解释两种情况下钴浸 出率不同的原因:______。 (3)方法 1 中,浸出温度对钴浸出率的影响如图 2 所示,工业上选择 50℃而不是更高温度的可能的原因是 _____。 (4)方法 2 中,为提高酸溶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5)对比方法 1 和方法 2,从物质分离的角度分析方法 1 的优点是_____。 【答案】 (1). (2). 2Co(OH)3+8NH3+ SO +4NH =2[Co(NH3)6]2++SO +5H2O (3). Co(OH)3 的 Ksp 太小,难以浸出,而 Co(OH)2 的 Ksp 较大,加入 Na2SO3 把三价钴还原成二价钴,有利于钴的浸出 (4). 50℃以上,钴的浸出率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且温度升高,促进氨逸出且能耗增大; (5). 将钴渣 粉碎,增大接触面积、升高温度、加强搅拌等 (6). 与方法 2 相比,方法 1 中 Fe(OH)3 不溶于氨水,减少 了后续分离 Fe3+的操作 【解析】 1000 a 17 ρ 2- 3 4 + 2- 4【分析】 方法 1:根据已知②,将钴渣用氨水和硫酸铵溶液、亚硫酸钠溶液“氨浸”,Fe(OH)3 不溶,Co(OH)3 浸 取后得到含[Co(NH3)6]2+的溶液,过滤将 Fe(OH)3 分离; 方法 2:加入硫酸浸取,得到含 Co3+、Fe3+的溶液,再加入适量的 Na2SO3 将 Co3+、Fe3+还原成 Co2+、Fe2+, 然后经过系列操作除去其中的铁元素,得到含 Co2+的滤液。 【详解】(1)氨水中的溶质为 NH3,已知氨水的质量百分数为 a,密度为 ρg·cm-3,则其物质的量浓度 c= mol/L;“氨浸”过程中的反应物有Co(OH)3、NH3、(NH4)SO4、Na2SO3,反应过程中 SO 将 Co(OH)3 还原为[Co(NH3)6]2+,则 被还原成 ,根据电子守恒、原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可得离子 方程式为 2Co(OH)3+8NH3+ SO +4NH =2[Co(NH3)6]2++SO +5H2O; (2)据图可知加入 Na2SO3 比未加 Na2SO3 时钴的浸出率要高,这是因为:Na2SO3 具有还原性,可以将+3 价的 Co 元素还原为+2 价,再结合题目信息可知 Co(OH)2 的 Ksp 比 Co(OH)3 大的多,所以浸出率不同的原因是: Co(OH)3 的 Ksp 太小,难以浸出,而 Co(OH)2 的 Ksp 较大,加入 Na2SO3 把三价钴还原成二价钴,有利于钴的 浸出; (3)据图可知,50℃时,钴的浸出率达到了 95%左右,已经很高,温度升高,浸出速率可能会更快,但是钴 的浸出率变化不大,反而会使更多的氨气挥发,且能耗增大; (4)钴渣是固体,所以将其粉碎,增大接触面积,或者升高温度、加强搅拌等都可以增大酸溶速率; (5)根据分析可知,与方法 2 相比,方法 1 中 Fe(OH)3 不溶于氨水,减少了后续分离 Fe3+的操作,缩短流程、 减少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 【点睛】第(1)小题为易错点,首先学生需要熟悉 这一公式,其次要注意氨水中的溶质一般认为 是 NH3;书写氨浸时的离子反应时要注意判断 Co 元素的化合价的变化,确定 Na2SO3 的作用。 19.某小组研究 Cu 与浓硝酸反应时发现如下现象: 装置与试剂 现象 Cu 片完全溶解,产生红棕色气体,得到绿色溶液 A,该溶 液长时间放置后得到蓝色溶液 B。反应后溶液体积几乎不变。 (1)Cu 与浓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1000 1000 a= 17M ρω ρ 2- 3 2- 3SO 2- 4SO 2- 3 4 + 2- 4 1000=c M ρω(2)甲同学猜测溶液 A 不是蓝色而呈绿色与溶解了 NO2 有关,于是向溶液 B 中通入 NO2,然后再持续通 入一段时间 N2,观察到现象:_____,证实猜测合理。 甲同学为深入研究溶液 A 呈绿色的原因,查得如下资料并提出了新的假设: 假设一:A 中形成了 Cu(NO2) 使溶液呈绿色。 为了验证假设一的合理性,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 操作 现象 ①向 20.0mL0.5mol·L-1Cu(NO3)2 蓝色溶液中通入少量 NO2 气体 溶液呈绿色 ②向 20.0mL 水中通入与①中等量的 NO2 气体 溶液呈无色 (3)操作② 目的是_____。 (4)乙同学向①所得溶液中滴加浓硫酸,使溶液中 c(H+)达约 8mol·L-1,观察到有无色气体放出(遇空气变 为红棕色),溶液很快变回蓝色。利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溶液变蓝的原因:_____。 (5)综合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假设一不成立。请说明理由:______。 乙同学查得如下资料并提出来另一种假设: 假设二:A 中浓硝酸溶解了 NO2 所得黄色溶液与 Cu2+的蓝色复合形成的绿色。 为验证假设二的合理性,乙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二】 操作 现象 ①配制与溶液 A 的 c(H+)浓度相同的 HNO3 溶液,取 20.0mL,通入少量 NO2 气体 溶液呈黄色 ②加入 溶液变为绿色 ③…… 溶液立即变回蓝色 的 2 4 −(6)操作②中加入的试剂为_____。 操作③进一步证明了假设二的合理性,写出该操作:_____。 【答案】 (1). Cu+4H++2 =Cu2++2H2O+2NO2↑ (2). 溶液通入 NO2 后变绿,通入一段 N2 后又变蓝 (3). 证明 NO2 溶于水时没有颜色变化,排除这一因素在①中的干扰 (4). 加入浓硫酸后,温度升高且 c(H+) 增大,HNO2 分解导致 c(HNO2)下降,均引起平衡 HNO2 +H+逆向移动,c( )下降,Cu2+(蓝色)+4 Cu(NO2) (绿色)逆向移动,溶液颜色由绿色变为蓝色 (5). 加酸后溶液变为蓝色,说明酸性 较强的溶液 A 中 不能大量存在,因此 Cu(NO2) 也不能大量存在,不是溶液 A 呈绿色的主要原因 (6). 0.01ml molCu(NO3)2 (7). 加水稀释 【解析】 分析】 本实验利用 Cu 与浓硝酸发生反应 Cu+4H++2 =Cu2++2H2O+2NO2↑制取 NO2 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猜测 并研究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结合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解答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原理 进行实验设计。 【 详 解 】 (1)Cu 与 浓 硝 酸 反 应 生 成 硫 酸 铜 、 NO2 和 H2O , 反 应 的 离 子 方 程 式 为 Cu+4H++2 =Cu2++2H2O+2NO2↑; (2)甲同学猜测溶液 A 不是蓝色而呈绿色与溶解了 NO2 有关,于是向溶液 B 中通入 NO2,溶液变成绿色,然 后再持续通入一段时间 N2,目的是将 NO2 吹出,进一步确认 NO2 的影响,因此通入一段时间 N2 后溶液又 变成蓝色; (3)操作②是对比试验,可证明 NO2 溶于水时没有颜色变化,排除这一因素在①中的干扰; (4)结合资料可知,由于加入浓硫酸后,温度升高且 c(H+)增大,HNO2 分解导致 c(HNO2)下降,同时产生无 色气体,均引起平衡 HNO2 +H+逆向移动,c( )下降,Cu2+(蓝色)+4 Cu(NO2) (绿 色)逆向移动,所以溶液颜色由绿色变为蓝色; (5)根据题干信息,所用 Cu 和 HNO3 的量中 HNO3 过量,根据方程式可知,A 存有大量 HNO3,酸性很强, 而加酸后溶液变为蓝色,说明酸性较强的溶液 A 中 不能大量存在,因此 Cu(NO2) 也不能大量存在, 不是溶液 A 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故假设一不成立; (6)根据控制变量法,操作②中加入的试剂应与实验一相同,即为 0.01ml molCu(NO3)2; 【 - 3NO - 2NO - 2NO - 2NO 2 4 − - 2NO 2 4 − - 3NO - 3NO - 2NO - 2NO - 2NO 2 4 − - 2NO 2 4 −(7)根据资料ⅳ,稀硝酸中溶有少量 NO2 时呈无色,因此可采用稀释的方法。 【点睛】(6)小问为易错点,注意实验一给的是浓度,需要计算相应的物质的量。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