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甘肃省兰州市2020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试题(Word版附解析)

ID:274774

大小:220.4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7-0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 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1.《尚书.尧典》中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历代王朝颁 行了 100 余部历法。中国古代高度重视历法的主要原因足 A. 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 B. 国家统一需要 C. 宜扬“君权神授”思想 D. 疆域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古代中国是农业国,历代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农业的发展,而历法直接关系到农业播 种收获,故历代统治者重视历法,A 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也颁布历法,但是当时的国家并未 统一,排除 B;“君权神授”观念在汉代出现,题干中显示汉代之前就重视历法,C 排除;疆 域扩大和重视历法并无因果联系,排除 D。 2.汉武帝时期,实行集中货币发行权和统一法币的政策,同时创立国家企业制度,国营专利的 实业包括盐铁和酒等。这些政策的实施 A. 巩周了西汉中央政权 B. 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 C. 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D. 遏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统一货币管理,实行专卖制度,这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同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中央政权,A 正确;题干列举政策多属于商业领域,与农业无关, 排除 B;封建社会土地私有,C 排除;汉武帝在财政和专卖制度方面的举措限制了大商人对商 业利润的垄断,但“遏制”表述绝对,排除 D。 3.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唐中宗时,金城公主 出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史实可以表明唐朝时 A. 民族间矛盾已经消除 B. 妇女没有人身自由 C.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 统治阶级内部团结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朝将公主嫁到吐蕃,促进了民族融合,由此可见唐朝实行较为开明 民族政策,C的正确;A 中“已经”表述绝对,排除;B 与题干无关且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主旨是民 族之间交往,而非唐朝统治阶级内部问题,排除 D。 4.有学者指出,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在史书中并未记载,异姓兄弟结义也不是两汉时期 流行的习俗。但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对桃园结义的故事却描写的生动而详实,而同时期民 间的许多水陆码头也修建了“结义庙”。这反映出当时 A. 市民文学得到快速发展 B. 理学思想日益束缚人性 C. 大同思想受到时人推崇 D. 商品经济发展重视信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桃园结义之事史籍未载,但是在明代小说中描述的极为详细,且在水陆码头有“结 义庙”出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商业诚信较为重视,而桃园结义恰 好成为典型的象征,D 正确;题干只列举了一部小说,不能得出市民文学快速发展的结论,排 除 A;束缚人性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 B;桃园三结义这一事件与大同思想无关,排除 C。 5.对于被迫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咸丰帝的态度是,不必严格遵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恭亲王奕诉主张办理中外事宜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发生这种变化说明 A. 清朝的军事力量增强 B. 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 卖国立场越来越严重 D. 外交政策逐步接轨国际规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认为不必遵守条约,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䜣主张“以 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对条约履行的态度反映了近代中国外交政策逐渐与国际接轨, D 正确;A 不符合史实,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均战败,说明其军事力量相对西方列强而言并 无根本变化,排除;奕䜣是受咸丰帝委托办理谈判事宜,其态度本身反映了清政府中枢对待 条约的态度,而非统治阶级的矛盾,排除 B;与列强谈判并守约不等于卖国,排除 C。 6.如图是民国十几年上海永和实业“月里嫦娥”品牌化妆品商标注册证,它可以用来佐证A.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B. 市场经济法制化进程 C. 民族工业迎来“春天” D. 社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标注册证的出现以及注册商标的法律依据说明当时对于商业活动的管理更加制度 化法制化,B 正确;九一八事变发生于 1931 年,是民国二十年,题干是民国十几年,当时抗 日救亡运动尚未兴起,排除 A;民国初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题干时间是民国十 几年,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已过,排除 C;商标注册是实业发展环境的优化,不能直 接体现社会生活的变化,排除 D。 7.1948 年 9 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工作会议,强调在解放战争第三年,必须注意从国民党 统治区的城市工人和知识分子中吸取干部,后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又重申了这一主张。其主 要目的是 A. 使全党认识到革命的艰巨性 B. 积极应对工作任务的转变 C. 争取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 D. 为“一五计划”实施做准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再三强调“从国民党统治区 城市工人和知识分子中吸取 干部”,主要目的在于积极应对工作任务转变和工作重心转移,B 项正确;革命的艰巨性与在 国统区发展干部不符,A 项错误;材料与争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不符,C 项错误;为“一 五计划”实施做准备与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的实际脱钩,D 项错误。 8.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位于深圳的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大胆进行制度变革,率先在中国实行了干 的部、职员公开自由招聘制。此后几年,蛇口工业区又实行了定额超产奖励、全员签订合同等 制度。这些做法 A. 奠定了对外开放格局 B. 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C. 增强了企业竞争活力 D. 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蛇口工业区的做法体现了对市场作用的重视,这种做法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C 正确; 八十年代初我国的对外开放尚未完成,格局未定型,排除 A;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 的序幕,排除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 21 世纪初,排除 D。 9.罗马共和国不断对外扩张,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在相当长的 时间内,内部相对稳定统,出现这种局面,除却强大的军事力量外,起到关键作用的是 A. 帝国法规 B. 民主制度健全 C. 高压政策 D. 官僚体系 庞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罗马帝国的稳定得益于罗马法缓和了罗马帝国境内各种矛盾,A 正确;罗马帝国实行 的是帝制,排除 B;高压政策容易激化矛盾,不是帝国稳定的关键,排除 C;官僚体系有助于 稳定帝国统治,但是与罗马法相比,尚达不到“关键”,排除 D。 10.“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 圣的东西仍是他们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  ) A. 没有完全摆脱神学的束缚 B. 用理性批判宗教神学体系 C. 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 继续倡导天主教的价值观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 仍是他们的中心主题”可知,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是在借助宗教形式来表现人文主义,故答 案为 C 项;文艺复兴摆脱了神学的束缚,排除 A 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还没有做到用理 性的态度批判宗教神学体系,排除 B 项;文艺复兴批判天主教的价值观,排除 D 项。 11.如表为某学者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部分地区动力应用情况的统计据如表可知,当时的英国 A. 棉纺织业发展极为迅速 B. 蒸汽动力趋势不可逆转 C. 水动力在各地仍占优势 D. 动力变革推动均衡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大部分地区蒸汽动力的马力数超过水动力,总 马力数远超水动力,说明蒸汽动力趋势不可逆转,B 正确;题干列举的工厂不一定是棉纺织厂, 排除 A;C 与表格数据不符,排除;各地蒸汽动力使用明显不平衡,排除 D。 12.苏联解体后,美国改变了之前相对克制的中东战略,除继续扶持以色列以制衡阿拉伯国家 外,也积极采取措施插手中东事务,宣传和输出美国模式。对此可以用来说明 A. 美国放弃对中东的霸权主义政策 B. 多极化形成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 C. 美国插手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 D. 两极格局瓦解加剧中东紧张局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苏联解体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干预力度明显上升,宣传和输出美国模式,这无疑加 剧了中东紧张局势,D 正确;A 明显与题干主旨相反,排除;尚未形成多极化,排除 B;苏联 解体使得美国更加积极的干预中东,因此是苏联解体促使中东政治格局发生改变,C 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 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特质而被实践证 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粘合剂.这种新的统一文字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阅读并理解的,尽營他们常常听不懂彼此所操的方言:基于同一原因,这种文字也是外 国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受过教育的日本人,朝鲜人或越南人都能阅读汉文,但却不会说一个 汉字。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在整个东亚的影响而言。其重要性是不 言而喻的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占全国人口的 60%以上。党和政府认识到“国家的教育建设 计划是与国家的经济建设计划密切配合的”。20 世纪 50 年代,中央政府成立了中央扫除文盲 工作委员会,作为全国扫盲的行政领导机关和统一机构;还成立了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协助 政府更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按照国家计划如期完成扫除文盲的任务。扫盲教材除了 识字之外,还包括拥护共产党、爱祖国、爱岗敬业等内容。1964 年,15 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 下降到 52%,一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统一文字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扫盲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答案】(1)作用:沟通传达信息;维护国家的统一;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 凝聚力;承载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传播中华文化。 (2)特点: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全国性运动;时间长;成显著效。 意义:扫盲运动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场大众文化知识教育,开启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新篇 章;改变了自古以来国民缺少文化教育的局面,提高了人口文化素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 极性,有利于巩固新政权,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盲运动取得了辉煌 成就,实现了中国基本扫除文盲的战略目标,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 统一文字”可得,文字统一有利于 沟通传达信息;根据材料“这种统一文字……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粘合剂…… 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阅读并理解的,尽營他们常常听不懂彼此所操的方言”“这种 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可知,文字统一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可以增进中华民族的 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一的文字承载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进 程;根据材料“这种文字……对中国文化在整个东亚的影响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可知,统一的汉字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 (2)特点:根据材料“中央政府成立了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还成立了全国扫除文盲 的协会”可知,扫盲运动是党和政府大力推动下的全国性运动;扫盲运动从 20 世纪 59 年代直 到 1964 年,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15 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下降到 52%,一亿多人摘除了文 盲的帽子”可知,成显著效。 意义:根据材料“中央政府成立了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还成立了全国扫除文盲协会, 协助政府更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按照国家计划如期完成扫除文盲的任务”可知,扫 盲扫盲运动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场大众文化知识教育,开启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新篇章; 根据材料可知,扫盲运动取得了巨大成效,改变了自古以来国民缺少文化教育的局面,提高 了人口文化素养;根据材料“扫盲教材除了识字之外,还包括拥护共产党、爱祖国、爱岗敬 业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扫盲运动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新政权,促进 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材料“1964 年,15 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下降到 52%,一亿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可知,扫盲运动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中国基本扫除文 盲的战略目标,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开始在 全球范围内传播,16 世纪伊始,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1500 年 至 1800 年之间,可能有 1 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但是,从长 期来看,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物种交换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是大于 人口损失的。从 18 世纪开始直到现在,世界人口持续增长,营养改善是促进世界人口增长的 重要因素。小麦、稻米、蔗糖、苹果等,从欧亚大陆来到西半球,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 茄、辣椒、花生等农作物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物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物种交换 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见解方面参考:物种交换是人类由分散到整体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物种交换有利 有弊:人口增加的因素诸多:清朝人口增加的重要因素——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的传入:病 菌传播带来的灾难:人口大迁徙。等等。 【解析】 【详解】见解和理由:根据材料“植物、粮食作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哥伦布和其他欧洲 水手的远航探险以后,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可能有 1 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由于粮食作物和牲畜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物种交换所带来 的人口增长是大于人口损失的”可以得出观点:物种交换是人类由分散到整体发展过程的必 然现象:物种交换有利有弊。理由:弊端方面,可以列举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大量人口死亡 以及病菌传播带来的灾难的史实。利益方面可以以新航路开辟以后,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 薯等传入中国,促进清朝人口增加,也可以列举人口流动推动文明的交流。 15.材料 1857 年沙皇发布诏书,要求依照以下原则调整农民和地主的关系:保留地主全 部土地的所有权;地主享有世袭领地治安权。在苏沃洛夫伯爵领导下,彼得堡委员会拟定的 方案内容是:全部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在完全服役的条件下可无限期地使用份地;保证 地主对农民的支配权。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和他们的代言人自由派的纲领是:“只要改良, 不要革命”,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对沙皇诏书表示热烈欢迎,称赞它“开辟了历史的新纪 元”“是贵族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产物”。革命民主主义者,对于沙皇诏书完全持另一种 态度。奥加廖夫拟定的“全俄新机构”纲领,要求立即废除地主和国家对人身和土地所享有 的一切农奴制特权,将土地无偿地分给农民。农民运动的高涨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对改革准备 工作的揭露与抨击,在统治阶级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亚历山大二世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再作 让步。1861 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关于废除农奴制的宣言。 ——摘编自《农奴制的衰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各派别对沙皇诏书改革的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861 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答案】(1)态度及原因:苏沃洛夫伯爵派:主张继续维护农奴制。原因:代表旧贵族地主 阶级 利益。自由派:主张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原因:具有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两面性。 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原因: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 (2)作用:巩固了沙皇的统治:农奴得到了人身自由;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1)态度及原因:苏沃洛夫伯爵派:根据材料“全部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在完 全服役的条件下可无限期地使用份地;保证地主对农民的支配权”可知,这一派别主张继续 维护农奴制。原因:根据材料“苏沃洛夫伯爵”可知,这一派别代表旧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 自由派:根据材料“只要改良,不要革命”可知,这一派别主张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原 因:根据材料“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和他们的代言人”可知,这一派别具有贵族地主和资 产阶级两面性。革命民主主义者:根据材料“要求立即废除地主和国家对人身和土地所享有 的的一切农奴制特权,将土地无偿地分给农民”可知,这一派别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派别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 (2)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从巩固沙皇的统治、农奴获得自由以及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角 度回答即可。 16.《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题目。 材料 1965-1975 年,美国反战运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席卷了整个国家,甚至余震还波及 西欧,形成了反战国际联盟。反战运动开始于 1965 年,反战人员“超越政治见解、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年龄、肤色的差别”,最初参与和平运动只是一些知识分子与和平团体,如 1965 年《纽约书评》的编辑们曾发起过一次反对约翰逊总统战争升级的请愿活动,之后学生群体 以开展宣讲会与抵制征兵的方式参与和平活动。1968 年,越战导致的美国士兵死亡人数达到 两万两千人,厌战情绪蔓延到军队内部,数千名越南退伍老兵在国会大厦的台阶上高喊“胡 志明,民族解放阵线必胜”的口号,并扔掉了他们在越战中获得的勋章。受反战运动影响, 新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庄严宣告“我要结束这场战争”。 ——朱美娣《越战时期美国国内的和平反战运动研究》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反战运动 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六七十年代反战运动兴起的背景 【答案】(1)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运动,具有国际性;持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广泛;反战形 式多样;以民间力量为主。 (2)二战后和平主义思想盛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导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越南战争导 致美国人民遭受沉重损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反战运动的特点和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战后反战运动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65 年—1975 年,美国反战运动以前所未有 的规模席卷了整个国家,甚至余震还波及西欧,形成了反战国际联盟”“最初参与和平运动只是 一些知识分子与和平团体……之后学生群体以开展宣讲会与抵制征兵的方式参与和平活 动……厌战情绪蔓延到军队内部”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 (2)美国六七十年代反战运动兴起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68 年,越战导致的美国士 兵死亡人数达到两万两千人”,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二战后和平主义思想盛行、两极格局 的下的影响、越南战争导致美国人民遭受沉重损失等方面来回答。 17.材料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据史书记载,东 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 噬,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建安年间, 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 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 《伤寒杂病论》,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清代医家张志 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传海外,亦 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 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 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 ——摘编自《南阳市汉代人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仲景取得医学成就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仲景在古代医学史上的地位: 【答案】(1)背景:政治动荡不安;疾病肆虐;继承和发展古代传统中医学:治病救人的决 心和志向。 (2)评价:医德高尚,治学严谨,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 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基础,被后世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其著作受 到国外推崇,对亚洲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 可得政治动荡不安;根据材料“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 行更甚”可得疾病肆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医学成就离不开继承和发展古代传统中 医学;根据材料“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 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可得治病救人的决心和志向。 (2)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医德高尚,治学严谨,被后世尊称为“医圣”;根据 材料“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伤寒 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基础,被后世医学家誉 为“万世宝典”;根据材料“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 籍”“ 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可知,其著作受到国外推崇,对亚洲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