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课 盛唐气象
1.右图所示工具的主要用途是 ( )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2. 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下图反映的是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之间的
交往 ( )
A.壮族 B.羌 C.吐蕃 D.苗族
3.下面均是唐朝时期的艺术作品,如果为这些作品命名一个主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融洽的民族关系 B.开放的社会风气 C.繁荣的商业发展 D.豪迈的尚武风气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
衰的时代特征,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是 (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房玄龄
4.假如你穿越时空回到唐朝,下列关于当时日常生活情景的表述,你不可能经历的是
( )A.使用曲辕犁耕地 B.在越窑买到最好的白瓷制品
C.看到妇女骑马、射箭 D.欣赏《步辇图》
5“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大诗人白居易对唐都长安城的描写。从这一诗句中
我们可以提炼的有效信息是 ( )
①长安人口众多 ②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③长安街道整齐划一 ④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
中心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6.小明想写一篇以“唐朝的社会风气”为主题的小论文,他可以查询的关键词包括( )
①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②风气开放,充满活力 ③兼容并包,尚武风气盛行 ④闭关保守,封
闭落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下列唐朝艺术家与其艺术特点的搭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B.柳公权—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C.阎立本—擅长风俗画
D.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8.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对渝州有这样的描述:登高远眺,万家井邑出现,两江之中舟船济济,
水国乡民舟中行商,二水流过,分外澄明。王维的描述直接反映了渝州( )
A.政治清明 B.经济繁荣 C.民族团结 D.文教昌盛
9.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描绘
的是( )
A.贞观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10.“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出现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1.“四方丰稳(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这一材料描述了唐玄宗统治前期经
济繁荣的景象。下列选项与此相关的是(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2.他统治前期“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他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3.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李清照 B.花木兰 C.慈禧太后 D.武则天
14.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a)、图(b)是唐朝时期发明的重要生产工具,请写出它们的名称,并写出图(b)的用途及
优点。
材料二(2)请分别写出生产图(c)和图(d)的瓷窑。图(e)是唐朝闻名中外的艺术品,这种艺术品的名称
是什么?有何特点?
材料三
(3)从图(f)这本诗集中我们会了解到唐代哪三位著名诗人的诗歌?请分别写出他们的诗歌特
点。
(4)在图(g)这本书法卷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晋代和唐代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任举三位即可)他
们的书法分别有何特点?
(5)根据以上图片及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时期文化艺术呈现繁荣景象的原因。(任答两项即可)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三彩始见于唐高宗时期,开元年间极为盛行,器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到天宝以后数量
逐渐减少,是唐朝盛世的重要表现。
请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封建社会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1.C 2.C 3.B 4.B 5.B 6.C 7.B 8.C 9 B 10 C 11 B 12 C 13 D
14.(1)图(a)是曲辕犁,图(b)是筒车。用途:灌溉。优点:节省人力。
(2)图(c):越窑。图(d):邢窑。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3)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其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杜甫: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白居易: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
懂。
(4)①东晋王羲之;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②唐朝颜真卿;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③
唐朝柳公权;他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5)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内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往频繁;社会风气兼容并包,社
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任答两项即可)
15 ①继承性因素:前朝或前几任统治者统治时期为盛世局面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②社
会环境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
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
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水利的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