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汇总
1.(2020·浙江省宁波)根据同学们积累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任务一)根据所学,解释下面三则材料中加点的词。
A.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左传·昭公四年》)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C.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洿池。
(《列子·杨朱》)
(1)社稷:
(2)夺:
(3)集:
(任务二)请你将(任务一)中的三则材料作为书签内容,填在相应词语下方的
横线上。(填序号)
【答案】
【任务一】(1)国家 (2)改变 (3)停息(写“栖息”也对)
【任务二】(1)C (2)A (3)B
【解析】
任务一:
(1)“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2)“夺”,古今异义,改变。“夺志”意为改变志向。(3)“集”古今异义,停息。与“沙鸥翔集”的“集”同义。
任务二:
(1)C 项“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洿池”意为可以吞没一只船的
大鱼,不在江河的支流中游泳;鸿鹄翱翔在万里高空,不栖止于污浊的水塘旁边。
比喻英雄人物志向远大,秉性高洁。符合一空“志存高远”。
(2)A 项“苟利社稷,死生以之”意为如果能对国家有利,个人或生或死都由他
去。指为了国家利益,就不能顾及个人安危。符合二空“竭诚尽节”。
(3)B 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
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符合三空“矢志不渝”。
2.(2020·浙江省湖州)疫情期间,一位同学线上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请你
和他一起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学习时,他发现了文中“加冠”“耄老”等专门用来指代年龄或年龄段的词语,
于是联想到下面的词语。请问,下面哪一项是不能归入这一类的?( )
A.始龀 (《愚公移山》 “始龀,跳往助之”)
B.垂髫 (《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多髯 (《核舟记》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感佩之余,他觉得下面这副对联能概括宋濂其人,但他区分不出上下联。
你认为上联和下联分别是哪一句?(填字母)
A.厚实养德世称贤 B.勤艰求学书为上
提示 1
对联要求平仄相谐……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应相
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
(摘自《语文作业本》)
提示 2:
从上下联关系看,对联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串对,下联的内容往往是紧承
上联而发的。
(摘自《名联鉴赏辞典》)
【答案】(1)C(2)上联:B;下联:A
【解析】(1)这道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A.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
岁;
B.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
发);C.髯: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故选 C。
(2)这道题考查对联的基本常识。根据“提示 1”的“上、下联尾字(联脚)平仄
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可知,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A 的
尾字“贤”声调是二声,属于平;B 的尾字“上”声调是四声,属于仄。故上联是 B,
下联是 A。也可以根据“提示 2”的“下联的内容往往是紧承上联而发的”来判定。B句“勤艰求学书为上”是“A”句“厚实养德世称贤”的前提,正是因为宋濂年轻时的“书
为上”,才有了成年后的“世称贤”。故上联是 B,下联是 A。
3.(2020·浙江省宁波)请你参与“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阅读活动,完成下面
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
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妙赏亭
[明]祁彪佳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暱①于
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②层霄而
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
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
如大海一沤③然。而众妙都④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选自祁彪佳《寓山注》)
(注释)①暱:同“呢”,亲近。这里指挨近,靠拢。②掖:搀扶。挟持。③沤:
水中气泡。④都:汇聚。
(亭之址·有讲究)
小题 1.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寓 山之 胜 不 能 以 寓 山 收 盖 缘 身 在 山 中 也。
小题 2.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答题。
(1)解释(甲)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临:_________
(2)请从(乙)文中找出直接写妙赏亭建造位置的句子。
(亭之景·有情味)
小题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
(亭之名·有因由)
小题 4.祁彪佳为什么把亭命名为“妙赏亭”?根据(乙)文中的画线句,简要回
答。
(探究成果)
小题 5.请你补全“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活动收获卡。
活动收获卡亭不仅是实用之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亭,虽由人作,宛自天工。亭的选址,依山傍水;亭的环境,美不胜收。观赏者
眼中有景,情由心生,寓情于名。欧阳修自问自答,道出亭名,体现了他(1)____
的心态;祁彪佳名亭为“妙赏”, 感叹“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流露出他(2)
____的心情。
不知不觉中,亭成了古人怡情寄趣的载体。
【答案】
小题 1.寓 山 之 胜/不 能 以 寓 山 收/盖 缘 身 在 山 中 也。
小题 2.(1)居高面下(2)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
小题 3.(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
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2)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
小题 4.祁彪佳认为在此亭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有神清气爽的奇妙感受,所以
将此亭命名为“妙赏亭”。
小题 5. (1)悠闲自在 (2)得意
【解析】
【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
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
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
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意思是:寓山
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故断句:寓山之胜
/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
小题 2.考查对文言文中实词及内容的理解。(1)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
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
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意思是: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临:
居高面下,由上看下。(2)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阅读全
文可知,“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
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描写了妙赏亭建造的位置。
小题 3.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
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
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注意重点词的
解释:(1)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水声潺潺,潺潺的水声;而,表承接;
泻出,飞淌下来。(2)暱,靠近;故,所以;尽,全。
小题 4.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首先理解划线句子的意思,结合作者的身世
背景理解作者把亭命名为“妙赏亭”的原因。“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
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意思是: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冷冷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激石穿林,泠泠传响”是对景物的
描写、赞美,“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是由眼前景抒发情感。祁彪
佳以为他的寓山“众妙都焉”,又以高士逸人自诩,隐约透出一股辛酸。为求解脱,
不愿与腐败政治同流合污,他把所有尘埃俗世中的劳役伤神彻底抛在脑后,在这
个亭子里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洗涤心灵,带来奇妙感受,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妙
赏亭”。
小题 5.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
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作答。《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当时欧阳修
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
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
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
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作者写醉翁亭,用两
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
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
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态,把难言的被贬
谪的苦衷寄托在山水中。乙文,祁彪佳在丙子岁(1636)日记中多次写到在寓山“垒
石成峰”,他亲自指点匠工,有时也自己动手。甚至慨叹“予真愚公也”。一旦园
成,看到自己的心血成了美景奇观,娱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祁彪佳以为他的寓
山“众妙都焉”,又以高士逸人自诩,流露出他得意的心情。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
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
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
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
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
(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
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
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妙赏亭
[明]祁彪佳
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苏轼在庐山中就
悟出了这个道理。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几层楼台,牢
固地建立在深绿色的陡崖峭壁上,常常有云气若隐若现地飘浮,好像被云霄挟持
着向上浮动。仰起头使劲看,仿佛自己遨游天宇,几乎不觉身在亭间。突然回头
看,好像在一片湍流中。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泠泠的响声,不仅可
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
像大海中一个气泡,众多的妙趣都汇聚在这里,怎么能不使品德高尚的人欣赏呢!
4.(2020·浙江省绍兴)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世人无贤不肖,皆言“忍”。若真能忍,则其取祸必少,败事必寡。
昔里中一富儿素悭,亦能从事于忍。遇仇家欲嫁祸,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
故出言詈①之,富儿不为动;已复詈其妻子,富儿不胜忿,持梃挞之,一击而
毙,为仇家所持,竟坐②偿。此知从事于忍,至于难忍,而卒不能忍者也。
刘忠宣公里居,舟行水畔,一人方帽青衫,呼公名大骂,若为不闻也者。其人骂
至五里许,倦而返。不逾月,一主政以公差舟行,前一人复骂主事,如骂刘公者;
主政曰;“何物怪人?横逆至此。”命抶③之二十,不数日死。及死,乃知其宗室
而病心④者,主政竟坐偿。人乃问忠宣曰;“公何以知此人宗室而不与较耶?”公
曰:“余位卿贰⑤,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此烛⑥患于
未来,而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也。
吁,世之言忍者,能以刘公为法⑦,必能寡过。
(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
[注释]①詈(lì);骂。②坐;犯罪。③抶(chì);笞,鞭打。④病心:指患心痛之
疾。⑤备位卿贰:备位,指任职,古居官的自谦之词。卿贰,即二品、三品的
京官。⑥烛:洞察。⑦法:规范,准则,模范。此处指学习的榜样。
小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昔里中一富儿素悭 (___________)
(2)其人骂至五里许 (______________)
(3)一主政以公差舟行 (___________)
(4)必能寡过(_____________)
小题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小题 3.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
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内容。
①(___________)遇仇家欲嫁祸, ②(__________)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
乞。(丐)故出言詈之,富儿不为③(_________)动。
小题 4.“以刘公为法,必能寡过”,因为刘公的“忍”,是智慧的“忍”。请比较划
公与富儿(或主政)的表现,分析刘公的智慧。
【答案】
小题 1. (1)向来,一向 (2)表约数 (3)乘船,坐船 (4)过错 ,犯错
小题 2.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小题 3. ①富儿 ②仇家 ③之
小题 4.文中的富儿,不能洞悉仇家“欲嫁祸”之心,亦不能洞察可能招致的祸患,
当乞丐辱骂其妻子儿女时“不胜忿”,最终落得“坐偿”的结局(主政亦是如此)。而
刘公面对大骂“若不闻”,体现的正是刘公的智慧——他善于洞察人心,他认为对
方“知我而故詈”一定是有所倚仗,有所谋求;他还能预判事情的后果,知道不忍
或将引来祸患。
【解析】小题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素,一词多义,向来、一向。许,一
词多义,表约数。舟,名词作动词,乘船,坐船。过,一词多义,过错,犯错。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小题 2.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
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他了解我的情况,就故意骂我,如果不是有倚仗,又怎么会
到这一地步呢?所以我不问他。故断句为: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
/余故不问。
小题 3.本题考查补齐省略成分。第一空:本句承接上文的“昔里中一富儿”,故
应填“富儿”。第二空:本句承接上一句的“仇家欲嫁祸”,故应填“仇家”。第三空:
本句承接上一句的“故出言詈之”,故应填“之”,代乞丐。
小题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疏通文意后可知,富儿没有看清乞丐骂自
己的真实目的,中了仇家“欲嫁祸”的计谋,骂自己能忍,骂妻子就不能忍了,一
棍将乞丐打死,最终“坐偿”。主政被人辱骂,没有洞察骂自己那人包藏的祸心,
没有洞察自己不忍可能招致的祸患,最终也是“坐偿”。反观刘公,认为对方了解
自己的情况,一定有所图谟,才会无由无故的骂自己,这体现了他善于洞察人心
的智慧,他能够预料到如果自己不忍,那么最后一定会招致祸患。这就是相对于
富儿和主政,刘公的智慧所在。
【点睛】
译文:
世上那些没有贤德行事不肖的人,都说“忍”。如果真能忍,那么他遇到祸事一定
少,败坏事情也一定少。
过去乡里曾经有一个富家子一贯小气,也能做到忍。遇到一个仇人想要嫁祸于他,
于是就收买一个乞丐,在元旦这一天上门行乞,故意出言骂他。富家子不为所动;
接着又骂他的妻子和孩子,富家子再也不能控制愤怒,拿着长棍打他,只一下就
把他打死了。富家子被仇人以此为依仗告发,最终犯罪坐牢来抵偿。从这件事可
以知道,致力于忍,但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最终就不能再忍了。
刘忠宣居住在乡里,一日乘船行于水边。一个人戴着方帽,穿着青衫,呼喊着他
的名字大骂。他好像是没有听到的样子。那个人骂了有五里多路,累了才回去。
不到一个月,一位主政因为公家的差事乘船出行,前面有一个又骂这位主政,就
好像骂刘公一样。主政说:“这是什么怪人?蛮横忤逆到了这种地步。”命人鞭打
了他二十下。没几天这个人就死了,等到他死的时候,人们才知道他家里有患心
痛之疾的人,这个主政最终以犯罪做牢来抵偿。别人于是问刘忠宣说:“您凭什
么知道这个人的家里有人得了心痛之疾,而不与他计较呢?”刘公说:“我担任官
职,他了解我的情况,就故意骂我,如果不是有倚仗,又怎么会到这一地步呢?
所以我不问他。”这就是洞察了未来的灾难,能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事情啊。
唉,世间说“忍”的人,如果都能以刘公为榜样,一定能少犯错啊!5.(2020·浙江省湖州)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跋李庄简公家书
〔南宋〕陆游
李丈①参政罢政归里时,某②年二十矣。时时来访先君,剧③谈终日,每言秦
氏必曰成阳⑤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一日平旦来,共饭。谓先君曰:“闻赵相⑥过
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林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方言此时,
目如矩,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
后四十年,偶读公家书。虽徙海表⑦,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尽翻范世,
犹想见其青鞋布袜时也。
淳熙戊申五月己未,笠泽陆某题。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李庄简公:即李光,抗金领袖之一。宋高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参知
政事。因坚持抗金和反对秦桧“盗弄国权,怀奸误国”而罢官。后遭秦桧党羽陷害,
远贬琼州。死后,赐谥庄简。②丈:对长辈的尊称。李丈,指李光。③某:自
称的谦辞。下面的“仆”也是自称的谦辞。④剧:激烈,热烈。⑤成阳:此处用
来影射秦桧。⑥赵相:赵鼎,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崖县。
⑦海表:指海南岛。
小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
(2)青鞋布袜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
(3)虽徙海表,气不少衰
小题 2.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三处)
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小题 3.上文是如何表现李光的“英伟刚毅之气”的?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小题 4.请你根据上文和相关注释,推断李光“丁宁训戒”的内容,并结合陆游的
诗词简述陆游受到的影响。
【答案】
小题 1.(1)眼泪(2)怎么(3)虽然
小题 2.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小题 3.第一,选取最能表现李光性格的生活细节。一是李光罢政归乡,言及秦
桧,“必曰咸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二是否定赵鼎被贬时“悲忧出涕”的情状,
认为“青鞋布袜”而行就是了。三是写李光远徙海南后“气不少衰”,对家人仍“丁宁
训戒”。第二突出情态,传达精神,如当李光言及赵鼎被贬谪之事时,目如矩,
声如钟”,既有对赵鼎的不屑,又含对秦桧等人的义愤。第三,对比烘托,增其
光辉。作者把李光与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出作对比,突出他的刚毅。小题 4.示例(1):内容:要有气节(正气),影响:李光不畏权佞,英伟刚
毅,表现出浩然正气。陆游年轻时就对“愤切慨慷”的李光非常崇敬,四十年后还
想见他“青鞋布袜”的样子,可见影响很深。这种影响也在《卜算子·咏梅》中体现
出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就表现出陆游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
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铁骨。示例(2):内容:爱国,抗
金,影响:李光是抗金领袖之一,力主抗金,到老了,还对他的子孙“丁宁训”,
陆游一生也是抗金之志不灭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信念始终如一。如“僵卧孤村
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所表现的,到了晚年仍想杀敌报国。陆游对祖国的热
爱,对抗金事业的深切关注,是从小就在李光等长辈的熏陶下培养起来的。
【解析】
小题 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
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涕”,眼泪;“虽”,虽然。
小题 2.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
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
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
断句。翻译为:每每提及奸臣秦桧时,总以贬词“咸阳”借代,愤恨痛切、慷慨激
昂的情绪溢于言表。故可断句为:每言秦氏/必曰成阳/愤切慨慷/形于色辞。
小题 3.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根据“每言秦氏,必曰成阳,愤切慨慷,形
于色辞” “闻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林行矣,岂能作儿女
态耶!”“虽徙海表,气不少衰,丁宁训戒之语,皆尽翻范世,犹想见其青鞋布袜
时也”等句子分析,李光在生活细节表现出“英伟刚毅之气”;根据“方言此时,目
如矩,声如钟,其英伟刚毅之气,使人兴起”分析,表现出李光既有对赵鼎的不
屑,又含对秦桧等人的义愤,从神情和动作等方面表现“英伟刚毅之气”;根据“闻
赵相过岭,悲忧出涕。仆不然,谪命下,青鞋布林行矣,岂能作儿女态耶!”分
析,通过对比烘托,把李光与赵鼎对待贬谪的态度出作对比,突出他的刚毅。
小题 4.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对李光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陆游《十一月四
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
入梦来)《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
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
堪伯仲间)《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
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卜算子·咏
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诗词分析阐述训诫内容及影响即
可。如:训诫内容:爱国,抗金。根据注释①分析,李光是抗金领袖之一,力
主抗金,到老了,还对他的子孙“丁宁训”,陆游一生也是抗金之志不灭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的信念始终如一。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诗句所表现的,到了晚年仍想杀敌报国,至死不忘。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对抗金事业的深切关注,是从小就
在李光等长辈的熏陶下培养起来。
【点睛】
参考译文:参知政事李光前辈被罢职回家时我二十岁了。他常常来拜访我父亲,
俩人在一起整天畅谈朝政。每每提及奸臣秦桧时总以贬词“咸阳”借代,愤恨痛切、
慷慨激昂的情绪溢于言表。有一天清早到我们家一起吃饭,对我父亲说:“听说
宰相赵鼎遭秦桧陷害被贬谪到岭南海岛,路过南岭时伤心忧愁地哭了。我是不会
这个样子的,假如朝廷贬谪的命令一下达,青鞋布袜一穿就上路,怎能表现出小
孩子哭哭啼啼的架势呢!”说这番话的时候,两眼明亮如炬,声音洪亮如钟,那英
烈刚毅的气度让人振作奋发。
此后过了四十年,偶然看阅老前辈的家信,发现他当年虽然被贬到偏远的海岛,
但英烈刚毅的气节仍然丝毫未减,叮嘱训导家人的话语句句都是可以世代流传,
作为典范的。字里行间可以让人想见他穿起青鞋布袜、毅然决然离京上路的情景
啊。
淳熙戊申年五月己未祖籍太湖之滨的陆游题跋作记。
6.(2020·浙江省金华、丽水、义乌)文言文阅读
辨白檀树
〔五代〕王仁裕
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
其下常有巨虺①,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
过者,皆西向擎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
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时值睛朗,溪谷洗然,
遂勒辔移时②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括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
蛇绕之事?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
限③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驳,即山水之毳文④也。
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玉堂闲话》)
(注释)①虺(huǐ):一种毒蛇。②移时:一段时间,③限:限制,限定。
文末的“限”指界限、边界。④毳(cuì)文: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
小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可数围/果得于数里外
B.又西岩之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C.路人过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溪谷洗然/吴广以为然
小题 2.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小题 3.阅读第三段文字,完成下表。志公影 真相
志公戴着斗笠的头 ①
志公身体的形状 圆柏两边上下走向的石缝
② 斜向的石缝、斑驳的苔藓
小题 4.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的一项是( )
A.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 B.遂勒辔移时望之
C.又西瞻志公影 D.志公不留影于此
小题 5.联系《穿井得一人》中的传闻,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
附: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
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
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
闻也。
【答案】
小题 1.A
小题 2.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小题 3.①岩石间的一株圆柏 ②志公袈裟的花纹
小题 4.D
小题 5.“乃”是“才”的意思,“哉”相当于“啊”,该句意思是“才知道人们的误传哪
有边界啊”,“乃加强感叹语气,强调传闻的荒诞,人们对白檀树、志公影的传闻
竟信以为真,甚至顶礼膜拜,这与(穿并得一人中“得一人之使”误传为“得一人
于井中”何其相似,“乃”和“哉”也流露了作者对此类现象的不满与批评。
【解析】
小题 1.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
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
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
用法。
A.数:几,几个/几,几个;
B.西:西边/向西;
C.过:经过/过于;
D.然:……的样子/对,正确。
故选 A。
小题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
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
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
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路被夹在溪谷中,这
类情形特别多,哪有什么毒蛇盘绕香檀树的事!故停顿节奏为:夹路溪谷之间/
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小题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从“又
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可知第①空真相是:岩石间的一株圆柏;从“斜
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可知第②空为“志公袈裟的花纹”。
小题 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题目中的“辨”是分辨、辨别的意思。
A. 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尤其注意地观察了一番,来判断向来的传说是否属
实,“质”是“判断”的意思,照应题目中的“辨”;
B. 遂勒辔移时望之:于是他就勒住马辔久久观望。“移时望之”是“久久观望”的意
思,照应题目中的“辨”;
C. 又西瞻志公影:他又向西看那志公和尚的影像。“瞻”是“观看”的意思,照应题
目中的“辨”;
D. 志公不留影于此: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
故选 D。
小题 5.
本题考查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中,“乃”是“才”
的意思,“哉”相当于语气词“啊”,该句意思是“才知道人们的误传没有边界啊”。
通读文章可知,文中人们对白檀树、志公影的传闻竟信以为真,甚至顶礼膜拜,
后来王仁裕通过仔细观察,才知道那树不是白檀树,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再
结合链接材料《穿井得一人》中将“得一人之使”误传为“得一人于井中”,两文何
其相似,传闻是何其荒诞。因此“乃”“哉”两词加强感叹语气,也流露了作者对此
类现象的不满与批评,告诫人们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
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剑门左边的峭岩之间,有一棵大树,生长在石缝中,好几围粗,枝干纯白色。人
们都传说这是一棵白檀树。树下常常有一条大毒蛇,蟠踞在那里守护着,村民不
敢去采伐它。又说西岩壁的半腰处,有志公和尚的影像。路人从这里走过的时候,
都要朝西方擎起双手顶礼膜拜,就像亲眼见到了如来一样。
王仁裕于癸未年进入蜀地。他走到那岩下时,尤其注意地观察了一番,来判断向
来的传说是否属实。这时候正赶上天气晴朗,溪谷青翠,就像用水洗过的样子。
于是他就勒住马辔久久观望。那白檀,原来竟是一棵白栝树!道路被夹在溪谷中,这类情形特别多,哪有什么毒蛇盘绕香檀树的事!他又向西看那志公和尚的影像。
在岩间有圆柏一棵,那就是志公戴着竹笠的头;两边有上下走向的石缝,画出了
志公的身形;斜向的石缝,就是袈裟上的花纹了;那上面有斑斑驳驳的苔藓,就
勾勒描画出山水图案来。这才审定,那树不是白檀树,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
弄明白了,才知道人们的误传没有边际呢!
链接材料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
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
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活人。”居住在国都中的
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
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
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7.(2020·浙江省嘉兴、舟山)班委推荐你与小舟组队参加学校“学经典古文,悟
文人情怀”阅读素养展示活动。以下是阅读材料之一,请你认真阅读,与小舟一
起完成下列任务。
跋傅给事帖①
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爵齿,或流涕痛哭,
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②王室,虽丑裔③方张,视之蔑如④也,卒能使虏消沮⑤
退缩,自遣行人请盟。会秦丞相桧用事,掠以为功,变恢复为和戎⑥,非复诸
公初意矣。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可胜数哉!今观傅给事与吕尚书遗帖,死者可作,
吾谁与归?嘉定二年七月癸丑陆某谨识。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作者南宋 陆游)
(注释)①傅给(jǐ)事:指傅崧卿,南宋主战派代表人物。②翊(yì)戴:辅
佐拥护。③丑裔:对金人的蔑称。④蔑如:浅薄不足道。⑤消沮(jǔ):失败。
⑥和戎:这里是对敌屈服的意思。
任务一: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期________
(2)卒________
(3)会________
(4)复________
任务二:小舟找到了对本文的评论文字“描叙简洁传神,议论旗帜鲜明,抒情爱
憎分明”,但他还是一知半解,请你结合原文,帮助他赏析下列句子的精妙之处。
(1)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
(2)志士仁人抱愤入地者可胜数哉!
任务三:小舟有个疑问:文中“死者可作,吾谁与归”,和《岳阳楼记》中“微斯
人,吾谁与归”这个句子类似,两者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你结合作品为他解惑。
【答案】
任务一. 期许 终 正赶上 再 任务二.(1)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一辈爱国士大夫因金
兵入侵,生灵涂炭的忧心如焚和痛不欲生(刚毅与沉痛),使人如临其境,如见
其人。(2)运用感叹句来抒情议论,写出因国土沦陷抱恨而死的仁人志士之多,
表达出陆游的极度愤懑。
任务三.《跋傅给事帖》文中句子的意思是:那些志士仁人已经过世了,那么还
有谁再可以作为自己精神的榜样与理想的寄托呢?陆游在文中暗寓“朝中无人”之
悲,只能在傅崧卿这位爱国前辈的遗文中,寻觅爱国情感的共鸣,寄托了报国无
门的愤慨。(充分表达了陆游抗敌御侮的政治抱负。)《岳阳楼记》文中此句意
思是说,(如果)没有这些古仁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范仲淹表达了要像古仁
人那样,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先忧后乐”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苦己为
人”的奉献精神。
【解析】
任务一.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
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
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期,一词多义,期许。卒,一词多义,终。会,本义,
正赶上。复,本义,再。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任务二.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或裂眦嚼齿”“流涕痛哭”是对士大夫们的外貌、
神态描写。联系“相与言及国事”的语境可知,士大夫们的这种外貌和神态生动形
象的表现了他们因为金人入侵中原,山河沦丧,人民受难而内心忧愤,痛不欲生
的感情。“裂眦嚼齿”与“流涕痛哭”刻画细致深入,极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仿佛
身临其境,如同亲见。(2)“哉”是一个句末语气词,表反诘,相当于“吗”。意为:
志士仁人怀抱怨愤而死的可以计数吗!这是一个感叹句,表现了因为山河沦丧,
国民受难而忧愤至死的仁人志士之多。反诘的语气,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愤懑之
情。
任务三.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本文中“死者可作,吾谁与归”意为:如果死者可以
复活,我和谁一道呢?这里说的死者是前文提到的“仁人志士”,死者当然不可以
复活,那么作者就没有一道为了恢复中原故国而奔走呼号的人了。暗示了当前的
朝廷里都是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之人,无心恢复中原。作者只能在傅崧卿这位爱
国前辈的遗文寄托自己恢复中原的志向,寻找爱国情感的共鸣了。这句话既表现
了作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决心,与表现了作者欲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
《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意为: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这里说
的“斯人”指的是古仁人,这些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心系在家国天下,“吾
谁与归”表现了作者与古仁人有着同样的政治抱负,同样具有“先忧后乐”“苦已为
人”的高尚情怀。
【点睛】
译文:绍兴初年,我刚刚长成儿童。亲眼看见当时士大夫们一起谈论国事,有人
愤怒到了极点,有人痛哭流涕。人人都期许能为了辅佐拥护王室而杀身成仁。即
使金人气焰嚣张,也把他们看作是浅薄不足道,最终一定能让他们失败退缩,自己派遣使者来请求和好。正赶上丞相秦桧当权,掠夺他人的功劳作为自己的功劳,
改变恢复中原的策略为对敌屈服,不再是诸位士大夫当初的意愿了。志士仁人怀
抱怨愤而死的可以计数吗!现在看傅给事写给吕尚书的遗书,如果死者可以复活,
我和谁一道呢?嘉定二年七月癸丑日陆某恭谨的记下来(这份心情)。
8.(2020·浙江省衢州)文言文阅读
彭天锡串戏①
彭天锡串戏妙天下,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曾以一出戏延其人至家费
数十金者,家业十万缘手而尽。三春多在西湖,曾五至绍兴,到余家串戏五六十
场,而穷其技不尽。
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
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
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盖天锡一肚皮书史、一肚皮山川、一肚
皮机械②、一肚皮磊砢③不平之气,无地发泄,特于是发泄之耳。余尝见一出
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
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桓子野④见山水佳处,辄呼:“奈何!奈
何!”真有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串戏:客串演戏。②机械:机巧。③磊可(kē):众多的样子。④
桓子野:即桓伊,字子野。
小题 1.对文中画线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花尽家财;
另一种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唱戏,花尽家财。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小题 2.本文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彭天锡串戏之妙?结合内容分析。
小题 3.结合本文和《湖心亭看雪》,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岱?
【答案】
小题 1.示例 1:我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因为他的戏每一出都有传承,
不是自己杜撰的,曾到张岱家串戏五六十场技艺都没有穷尽。他的表演惟妙惟肖,
形神兼具。
示例 2:我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到家唱戏。原因是他唱戏妙天下,多扮演丑净,
角色扮演惟妙惟肖,让人如临其境。(言之有理即可)
小题 2.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他善演丑净角色,
表演惟妙惟肖,有形有神,让人如临其境;他厚积薄发,一生的积累都淋漓尽致
地表现在戏中。侧面描写:通过作者的感受“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把他
的戏比作“一夜好月”“一杯好茶”,并借桓子野的典故写出了彭天锡串戏之妙,技
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小题 3.①有生活情趣,兴趣爱好广泛。痴迷山水,酷爱戏曲。②才华出众,
文采好。如《湖心亭看雪》中,营造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彭天锡串戏》中,淋
漓尽致地写出了串戏之妙。③特立独行。在大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对伶人
彭天锡以平视的态度大加赞赏。④有家国情怀。他在《湖心亭看雪》中,用“崇
祯”“金陵”追忆故国山河,在《彭天锡串戏》中,借彭天锡演戏,发不平之气,
暗藏着亡国之痛。(结合内容分析,答到两点即可)
【解析】
小题 1.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花尽家
财。根据第一段中的“然出出皆有传头,未尝一字杜撰”“到余家串戏五六十场,
而穷其技不尽”可知他表演技艺多端,惟妙惟肖,形神兼具。由此可推知他必定
是请了很多人教他唱戏,才有了如此水平。也可以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唱戏,花
尽家财。根据第二段中的“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之心肝而愈
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恶不如是之
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可知其唱戏
妙天下,多扮演丑净,角色扮演惟妙惟肖,让人如临其境。人们欣赏他的技艺,
于是就会多次请他来唱戏,花尽了家财。
小题 2.本题考查描写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来表现彭天锡串戏之妙。第二段中的“天锡多扮丑净,千古之奸雄佞幸,经天锡
之心肝而愈狠,借天锡之面目而愈刁,出天锡之口角而愈险。设身处地,恐纣之
恶不如是之甚也。皱眉视眼,实实腹中有剑,笑里有刀,鬼气杀机,阴森可畏”
是对他唱戏的正面描写,从正面表现了他唱戏的精妙。第二段中的“余尝见一出
好戏,恨不得法锦包裹,传之不朽;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
只可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和引用桓子野的典故,是对他的侧面描写,
通过写作者的感受和借用典故,从侧面表现了他唱戏技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小题 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中张岱于雪停后的深夜去湖中看雪,
本文中他痴迷于彭天锡的唱戏,可知他有生活情趣,兴趣广泛。《湖心亭看雪》
中作者用白描手法写景,描绘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高妙境界。本文采用正面
描写和侧面描写表现彭天锡技艺的精湛,可以看出他才华出众,文采斐然。雪后
深夜,众人皆于家中沉睡,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本文作者对彭天锡这个戏子
以平等之心看待,与常人态度不同,可知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湖心亭看雪》
提到两个来自金陵的客人,金陵为明时旧都,并以明朝有年号记事。本文“真有
无可奈何者,口说不出”既有对彭天锡的赞叹之意,又暗含了作者的亡国之思无
法说出的抑郁之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点睛】彭天锡演戏,其演技的绝妙天下无人能比。他的每出部出自正宗师传,
一腔一字不随意改动。他曾经为学一出戏,请师傅到他家教戏,付给师传报酬数
十金,他有很大的家业,为了学戏花费殆尽。春天,他多半在西湖,曾经五次到
绍兴。他到我家演戏五、六十场,他的技巧都没有表演完。天锡多半扮演丑净行的角色,千古的奸雄佞臣,经过天锡用心去表现而更加狠毒,
借天锡的表情去刻画而更加刁钻,经天锡的道白一描绘巧更加阴险。设身处地地
设想,恐怕纣的凶恶,也不如他表演的那么刻毒,那么淋漓尽致!他一皱眉,一
瞪眼,就表现出腹中有剑,笑里藏刀,心怀鬼胎,暗藏杀机,阴森可怕。天锡见
多识广,有一肚子诗书,一肚子山川,一肚子智谋,一肚子不平之气,无处表现,
无地发泄,特别从他的戏曲表演中发泄出来。我曾经看了一出好戏,恨不得使法
术用绸缎把它包里起来,让它流传后世;我曾经把一出戏比作天上的一夜好月,
比作火候正好的一杯好茶,只能供一时欣赏,其实是欣赏不够的。桓子野看到美
丽的山水风光,便说:“奈何!奈何!”真是有无可奈何的感觉,难以言传。
9(2020·浙江省杭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式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
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
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
信之审①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
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式仕为郡功曹②。后元伯寝疾笃,临尽,叹曰:“恨不见吾死友!”寻而卒。式忽
梦见元伯呼曰:“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③
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
情,许之。式便服朋友之服,投其葬日,驰往赴之。式未及到,而丧已发引,既
至圹④,将窆⑤,而柩⑥不肯进。其母抚之日:“元伯,岂有望邪?”遂停柩移
时,乃见有素车白马,号哭而来。其母望之曰;“是必范巨卿也。”巨卿既至,叩
丧言曰:“行矣元伯!死生路异,永从此辞。”会葬者千人,咸为挥涕。式因执绋
而引,柩于是乃前。式遂留止冢次,为修坟树,然后乃去。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审:确实。②功曹:官名。③岂:大概,或许。④圹 kuàng:墓穴。
⑤窆 biăn:落葬下棺。⑥柩 jiù:棺材。
小题 1.下面是某同学对加点词含义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共克期日——查词典,从“能够”“约定”等义项中判断“克”为“约定”。
B.具以白母——联想到“表白”“告白”中 的“白”,推断其义为“告诉”。
C.必不乖违——联系上下文“巨卿信士”和母亲的话语,推测其义为“违背”。
D.恨不见吾死友——回忆“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推知“恨”义为“悔恨”。
小题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元伯坚守两年之期,范式千里赴约,二人均是信义之人。
B.范式驰往奔丧,为元伯守墓种树,不愧为元伯的“死友”。
C.张母“望之”就断定来者是范式,侧面衬托范张情谊之深。
D.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
小题 3.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回答小题。
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具告太守,请往奔丧。太守虽心不信而难违其情,许之。(1)范式“具告太守”的内容是什么?
(2)太守为什么会“许之”?
小题 4.你如何看待第二段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请结合相关内容回答。
【答案】
小题 1.D
小题 2.D
小题 3.(1)我们是生死之交,元伯托梦给我,希望我去参加他的葬礼。(2)虽然不
信,却难以阻止他对好友的感情。
小题 4.元伯托梦给范式,告知自己的死期,希望好友能来相送;范式赶到,灵
柩才顺利下葬。故事富有传奇色彩,突显了二人友情深厚、心灵相通,表达了人
们对真挚友谊的赞美和向往。
【解析】
小题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释义。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中的“恨”是遗
憾的意思。本句中的“恨”同为“遗憾”意。故选 D。
小题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文末“会葬者”落泪,是因为众人都被
两人浓厚的友情所感动,而不是“都对元伯病逝极度悲痛”,从侧面表现了两人情
谊之深。故选 D。
小题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1)结合内容,从“行矣元伯!死
生路异,永从此辞”“式恍然觉寤”等语句中可知,他告诉太守的内容必定是两人
为生死之交,如今好友托梦给我,希望我参加他的葬礼,我一定要去。我们是生
死之交,元伯托梦给我,希望我去参加他的葬礼。(2)根据文本中的“太守虽心不
信而难违其情,许之”可知太守虽然不信,但难以阻止他的这种感情,只好答应
了。
小题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
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巨卿,吾以某日死,当以
尔时葬,永归黄泉。子未我忘,岂能相及”“式恍然觉寤,悲叹泣下”“将窆,而柩
不肯进”“式因执绋而引,柩于是乃前”等语句中可知,元伯死后,托梦给范式,
希望他能参加自己的葬礼。范式即刻前往。元伯的灵柩到了墓地却推不进去,直
到范进到了以后,才成功安葬,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情节更加凸显了两人友情的
真挚浓厚,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真挚情谊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点睛】译文: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年轻时远离家乡赴太学从师求学,与汝南的
张劭结为朋友。张劭,字元伯。二人一起告假回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
会回来,到时候将会去你家拜望令尊令堂大人,看看你的孩子。”于是一起约定
了日期。两年后,约定的日期将到,元伯将此事详细地告知母亲,请母亲准备酒
菜等候范式到来。母亲说:“已经分别了两年,又是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怎么
敢如此确信不疑呢?”他回答说:“巨卿是个忠诚守信的人,一定不会违背。”母
亲说:“如果是这样,我就替你准备酒席吧。”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巨卿果然来了,
上堂拜见元伯父母,一起饮酒,极尽欢乐之后才告别。
范式担任郡里的功曹,后来元伯得了重病,元伯临终时,叹息说:“遗憾没有见
到我交情最深的朋友!”不久后去世了。范式忽然梦见元伯高喊:“巨卿,我在某
日死去,当在那时下葬,从此永归黄泉,你没忘记我的话,或许还赶得上!”范式
一下子从梦中醒过来,悲伤泪下,把这事详细禀告太守,请求前往奔丧。太守虽
然心里不信,却难以劝止他的好心,就答应了他。范式就穿上给朋友送葬的衣服,
按其所指葬日,骑马前往奔丧。范式还没有到,丧事已经起灵了。到了墓穴边,
将要落棺入墓穴时,棺材却放不进去。他母亲拍着棺木说:“元伯!你难道还有所
期待吗?”于是停下灵柩。过了一会儿,就见到不远处素车白马,有人号哭着奔
来。元伯母亲望着说:“这一定是范巨卿啊。”巨卿到了,叩拜致哀说:“走吧,
元伯!生死之路不同,就把这作为永远的辞别吧。”参加送丧的有上千人,都为之
流泪,范式于是拉起引棺的绳索在前面引导,灵柩这才向前移动。范式就留在墓
地,为元伯修坟植树,这些做完之后才离去。
10.(2020·浙江省台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
弃官去。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①传天
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②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
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
(乙)
唐考工员外郎宋之问③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
长廊行吟,且为诗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第一联搜奇覃思④,终不
如意。有老僧点长命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
问答曰:“弟子业诗,适遇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
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
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
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
迟明⑤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节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檄: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或声讨的文章。②矍然:吃惊的样子。③宋之
问:初唐时期诗人。④覃思:深思。⑤迟明:黎明。
小题 1.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1)联系课文。
序号 释义 课文
① 或以宾王对______ 今或闻无罪(《陈涉世家》)
② 再三吟讽,因曰______ 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2)查阅字典。(2 分)
“属”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以下几种常见义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下列两
个“属”的正确义项,将序号填入横线处。
属:①zhǔ 连接;②zhǔ 嘱托,嘱咐;③zhǔ 劝请,邀请;④shǔ 种类;⑤shǔ
官属,部属;⑥shǔ 隶属,属于。
A.署为府属 ________
B.而兴思不属 ________
小题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少 年夜 久 不 寐 而 吟 讽 其 苦 何 耶
小题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小题 4.楼联“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提到了
甲文所叙述的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小题 5.两文为了表现骆宾王的才华,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
法。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 1. (1)①有人 ②于是,就 (2)A.⑤ B.①
小题 2.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
小题 3.等到(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逃亡,(人们)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小题 4.骆宾王多次写奏章议论政事,得罪朝廷,被贬为临海县丞;骆宾王写的
讨武檄文让武则天惊叹。
小题 5.甲文写骆宾王“七岁能赋诗”,这是正面描写;写武则天对骆宾王的讨武
檄文备加赞赏,这是侧面描写。乙文写骆宾王帮助宋之问续写诗歌,这是正面描
写;写宋之问惊异于骆宾王的诗才,这是侧面描写。
【解析】
小题 1.(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翻译。根据所给的一个句中的虚词,推断另
一个句中相同的虚词的意思。
①所给句是“今或闻无罪”: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或:有人;根据这个提
示,“或以宾王对”中的“或”就该译为:有人,整句译为:有人便告诉她是骆宾王;
②所给句是“因往晓之”:于是就去劝他。因:于是,就;根据这个提示,“再三吟讽,因曰”中的“因”就该解释为:于是,就,整句译为:反复吟诵了几遍,于
是就说。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根据所给义项选择。要先把我句子意思,
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A.署为府属:成为徐敬业的幕僚部属。属:应取第⑤义项,shǔ 官属,部属;
B.而兴思不属:但诗兴构思不能连接。属:应取第①义项,zhǔ 连接。
小题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
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
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年
轻人深夜不睡觉,却在这里苦苦吟诗,到底为什么?根据句意来划分:少年夜久
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
小题 3.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
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
略的部分补出来。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以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及,等到;败,失败;亡命,逃命,逃亡;所之,去了哪里。
小题 4.本文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原文“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
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可见“山月常明,应知诗杰丞临海”这句是写骆宾王
多次写奏章议论政事,得罪朝廷,被贬为临海县丞;由原文“为敬业作檄传天下,
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
宰相过也’”,可见“湖波乍涌,恍见文澜动则天”是写骆宾王写的讨武檄文让武则
天惊叹。
小题 5.甲文“七岁能赋诗”,是对骆宾王正面描写;“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
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
过也’”写武则天对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备加赞赏,这是侧面描写;乙文“再三吟讽,
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看余度
石桥’”写骆宾王帮助宋之问续写诗歌,这是正面描写;“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僧
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写宋之问惊异于骆宾王的诗才,这是侧面描写。
【点睛】
甲
参考译文:骆宾王,是义乌人。七岁就能写诗。武则天统治时期,多次上奏,后
来获罪被贬作临海丞(官名),心情苦闷无法实现理想,于是放弃官位离开了。文
明(年号)年间,徐敬业准备起兵拨乱反正恢复李氏的统治,骆宾王前去投靠了他,
成为徐敬业的幕僚。骆宾王为徐敬业写了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文中痛斥武则天的
罪名。武则天读了以后,很惊讶问:“这是谁的手笔?”左右告诉她是骆宾王。武
则天说:“如此有才能的人却不重用,这是宰相的过错。”后来徐敬业战败,骆宾王
四处逃亡,不知道去了哪里。
乙参考译文:唐代考功员外郎宋之问因事屡次被贬,后来放还,到了江南。途中游
览灵隐寺,这天夜晚明月当空,他在长廊上漫步吟诗:“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
寥。”挖空心思地作出了第一联,但终究感觉不合心意。有个老僧点着长命灯,
坐在大禅床上,问道:“年轻人深夜不睡觉,却在这里苦苦吟诗,到底为什么?”
宋之问答道:“弟子修业于诗学,刚才我想赋诗以题此寺,无奈没有诗兴表达不
了心意。”老僧道:“请你试吟上联。”宋之问就把第一联吟诵给他听。老僧听了
后反复吟诵了几遍,便说:“为何不用‘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两句呢?”宋之
问十分惊讶,惊讶于这两句诗的遒劲壮丽。他又接着把这首诗吟到终篇:“桂子
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
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老僧所赠的诗句,却是全篇中最精妙的地方。第二天,
宋之问再去拜访他时,却找不到他了。寺中的僧人有知道他的人说:“这位老僧
就是骆宾王。”
11.(2020·浙江温州)探究古典意象(20 分)阅读下面材料,探究古典意象“雨打芭
蕉”的内涵。◎材料一听蕉记 [明]沈周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
疏密,响应不忒①。然蕉曷②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
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③中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④而成声,声与耳
又能相入也。迨⑤若匝匝⑥,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⑦
田,如珠倾,如马骧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
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选自《石田先生文钞》[注释]①不忒
(tè):没有差别。②曷:疑问代词。何,什么。③相能:相互配合,关系和睦。④戛
摩:击撞摩擦。⑤迨:等到。⑥匝匝㴙㴙(zé):象声词。⑦鸣榔:渔人敲击船舷发出
声音,用以惊鱼,使入网中。⑧骧:奔驰。
◎材料二夜雨有作 [宋]张嵲睡足秋堂夜
雨声,天涯此夕叹飘零。
空阶滴沥肠堪断,更向芭蕉叶上听。(选
自《全宋诗》
◎材料三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
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选自李渔
《闲情偶寄》) 盖蕉之为物,于晴
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更向芭蕉叶上
听。尤宜于雨淅沥空阶,声响互答,孤客
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选自梁清
标《蕉林书屋图小序》
◆阅读材料一,探析声美。
小题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4 分)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1)承雨有声 字源推测法:甲骨文 __________(2)声假雨也 参考成语法:狐假虎威 __________
(3)则蕉亦默默静
植
课内迁移法:亭亭净植(《爱莲说》) __________
(4)以伺雨 查阅词典法:①窥探,探望;②等待,
守候;③服侍,照料。(《古代汉语
词典》)
__________填序
小题 2.蕉和雨的“相能”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2 分)
小题 3.《听蕉记》是如何用文字表现雨打芭蕉的声音美?结合画线句,加以分析。(4
分)◆阅读材料二,体会情思。
小题 4.你如何感受到《夜雨有作》中诗人的深重愁绪?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 分)
◆阅读三则材料,探因溯源。
小题 5.根据以上材料,概括“雨打芭蕉”深受古人喜爱的原因。(3 分)
◆根据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小题 6.概述你对“雨打芭蕉”这一古典意象的理解。(3 分)
【答案】
小题 1.(4 分)(1)接受,承受(2)借,凭借(3)竖立(4)②
小题 2.(2 分)蕉叶大而空,承接雨的时候发出声音。或:蕉叶为静态,雨为动态,动
静相碰撞而有声。或:雨有大有小,有疏有密,不同的雨落在蕉叶上,发出不同的声音。
小题 3.(4 分)画线句用一组叠音拟声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雨落蕉叶上或疾或徐、或
疏或密等特点;通过僧人诵经、骏马奔驰等比喻来描摹雨打蕉叶的声音,极富新意,有
通感之趣。运用排比句式,读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的律动感,让人联想到雨中芭蕉摇
曳生姿的美感。
小题 4.(4 分)通过“天涯”“叹”等词读出了诗人的飘零孤寂,从“雨打芭蕉”声比
空阶滴沥的雨声让人听着更断肠,进一步感受到了他的愁思深重。
小题 5.(3 分)雨打芭蕉有独特的声音美,启人遐想;雨打芭蕉动静相能,让人有所得
于动静之机;雨打芭蕉之声让人闻而生思,借此舒怀,寄托幽微之情思;芭蕉尤宜于雨
中观赏,“听蕉”是一种有韵味、雅致免俗的生活方式,所以深受喜欢。小题 6.(3 分)雨打芭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景象,能触发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体现了
人们对清新雅致生活的追求,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是一个极富美感和韵味的古典意象。
12. (2020·贵州黔西南)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
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
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
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世说新语》)【注释】徐孺子,名稚,东汉豫
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为人高洁。廨:官署。式:通“轼”,车前横木,文中是扶
着轼的意思。
小题 1. 解释加点的词。①才美不外见_____②策之不以其道_____③登车揽辔_____④吾
之礼贤_____
小题 2. 翻译下面的句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 3. 同样是面对人才,【甲】【乙】两文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案】
小题 1. (1). 同“现”,表现 (2). 正确方法(规律) (3). 嚼子和缰绳
(4). 贤士
小题 2.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小题 3. 两文的不同之处在于:甲文写千里马怀才不遇,乙文写徐孺子幸遇“伯乐”(太
守);甲文为千里马抒发委屈和不平,乙文借描写太守的言行,赞扬他礼贤下士赏识人
才的善举。
附
【乙】文参考译文: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准则,行为是世间的规范。为官刚上任,
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
簿报告:“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陈仲举说:“周武王得到天下
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署,有什
么不可以的呢?”
13. (2020·湖南常德)(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8-21 题,(11 分)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
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用“/”画两处)。(2 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 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 分)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小题 3.请以课文《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为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的理解。
(3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2-23 题。(3 分)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
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孰与昧行④
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
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③炳烛:点烛,一说当时的烛是火把,不是后来的蜡
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黑暗。
小题 4.填空。(2 分)
(1) 晋平公思学习,却又“恐已暮矣”。这里的“暮”是 的意思,
他觉得“吾年七十”,怕来不及学,学了也没用了。
(2) 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了 ,因此
晋平公才会觉得他在观戏弄自己:师旷这样理解是借题发挥,意在引出秉烛之喻。
答案:
小题 1.(2 分)然后/知/生于忧思而死于安乐也(画对 1 处给 1 分,画对 2 处给满分)
小题 2. (3 分)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通过这些
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采分点:“使动
句式”“曾益”各 I 分,句子顺畅 1 分)
小题 3.(3 分)“生于忧患”的意思是说,忧患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
国家兴旺发达。(1 分)陈胜、吴广出身低微,在戍守渔阳途中遭逢大雨,困于大泽乡,
在逃亡也是死、起义也是死的境遇中,选择了为国事而死,最后建立了张楚政权。如果
不是“苦秦久矣”,如果不是身处绝境,就没有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2 分)
小题 4. (2 分)(1)晚(晚了),迟(迟了) (1 分) (2) 天黑(天色晚) (1 分)
14.(2020 新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
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
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
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
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
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
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
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
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
阳修也。
(1)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B.云归而岩穴暝 暝:昏暗
C.伛偻提携 伛偻:指老人
D.泉香而酒洌 洌: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3)对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本文先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接着由写景到写人,最后再到写
“乐”。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B.本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第③段的用意不在写宴会之盛。而
在展现人民的安居乐业。
C.文章结尾处写了“乐”的几种情境。依次是禽鸟之乐、太守之乐、游人之乐,
并且层层递进,点明主旨。
D.文章语言简洁流畅,委婉有致。开篇“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
点,举重若轻,令人叹服。
答案:(1)D(D.有误,句意为:泉水香甜,酒水清澈。洌,清澈。)(2)①
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②野花
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3)B(第③段的用意不在写宴会之盛。而在展现与民同乐,不是在表现人民的安居
乐业。)
14.(2020 新疆)1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工之侨①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
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②焉。匣而埋诸土
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
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
(选自《古文百篇译释续编》)
[注]①工之侨,古代的音乐家。②窾:通“款”,即款识,器物上刻写的文字。
15.(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B.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C.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D.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16.(2)琴的美感在于声音,而不在于古今。工之侨借献琴批判了现实中______
的现象。(答案 8 个字以内)
答案:
(1)D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
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
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句意为: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
第二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故断句为: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2)重外表轻内在品质。
参考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
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
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不古老。”便把琴退
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
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第二年挖出来,抱着它
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
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
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