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三入学调研试卷语文(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
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
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罗马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塔西伦在《历史》一书中提到:“一旦皇帝成了人们增恨的对象,他做的
好事和坏事都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在现代社会,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
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种现象便被称作“塔西伦陷阱”,它是当前我国社会公
信度面临困境的侧面反映。自前社会的总体信任下降,除了自媒体的特性及其传播特点等工具原因之外,
“塔西伦陷阱”的形成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信任具有“社会嵌入性”特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文化传统等“社
会背景”对社会信任的水平、内容和特点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一个国家知地区的政府信任问题,
必须在特定的行政生态环境(社会背景)下进行。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
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日益凸显,社会矛盾逐渐显现。转型期的资源分配不当、利益分配不均
使得部分民众心理失衡,产生“仇富”的情绪。屡遭曝光的官员贪腐行为或官商勾结,更是刺痛着公众的
敏感神经。
其次,从微观层面看,政府工作人员在作风、纪律、形象、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负面特征容易引起不
信任的发生。媒体上曝光的个别官员学历、履历造假,抽“天价烟”,戴“豪华表”,都引发对政府工作人
员执政能力、道德品行的拷问和质疑。此类事件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政
府对民众的利益诉求不作为或态度不当,加之少数意图不轨者借助网络煽动群众,试图将群众与政府的矛
盾扩大化,都导致政府滑入“塔伦陷阱”。
最后,从公众心理角度看,影响政府信任的直接因素有两点:一是公众对于政府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期望;二是公众对政府整体角色与运作的认知。而“政府信任度=对政府的认知/公众期望”。公众期
望的提高会致使其对政府满意度下降,从而产生对政府信任的不利影向。自媒体时代,政府通过互联网与
民众进行沟通交流,增进了二者之间的了解,提高了公民时政府的认知度,但政府内部的一些不和谐声音
也在通过自媒体散播出去,降低了公众的期望直。党的十八大之后掀起一阵网络反腐热潮,“公民记者”
对政府机构和行政官员展开“全景监控”,网络舆论聚滴成浪,官员迫于压力快速辟谣,其态度的斩钉截铁
反而更惹怀疑。民众步步紧逼,挖掘出事件真相,最终权力部门对官员腐败行为进行查处与遏制。由此可
见,民众政府期望与认知的相对剥夺感、失落感成为其对政府产生不信任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社会转型期,“塔西伦陷阱”正随着传播方式的变迁成为政府日常社会管理中需要频繁面对的挑战。
政府工作人员应当转变观念,积极塑造自媒体时代的新形象,增强公众对政府职能卤正面认知,维护政府
公信力。首先,政府工作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道德素养,时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本位的价
值取向。只有时刻关注社情民生,刚正廉洁,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地取信于民。其次,
通过新媒体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和话语形象也是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重视的问题。应掌握说话技巧,多进行
脱稿训练,塑造自己的诵话风络,尽量避免使用官话套话,塑造良好的话语形象。自媒体时代,政府面对
危机事件和公信力的新挑战时,第一时间把握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便可引导舆论的走向。危机事件来临时及
时应对,平日注重形象维护,双管齐下必将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重塑。
(摘编自《公信力的缺失导致政府跌入“塔西忙陷阱”》)
1. 下列所列的事项,属于“塔西伦陷阱”效应的一项是
A. 放羊娃多次在沒有狼的时候喊“狼來了!教命啊!”,等到狼真来了,他的呼教设有奏效。
B. 晚清政府腐朽无能,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盘剥百姓民不聊生,终致民怨沸腾、土崩瓦解。
C. 武汉红会官微辟谣,网传“可凭介绍信去红会领取物资”说法不实,此举引发民众不满。
D. 国家卫健委深切哀悼因发布华南海鲜市场疫情被训诫而后在工作中染病离世的李文亮。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思路清晰,是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所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顺序结构全文。
B. 文章主体使用了因果论证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塔西忙陷阱”形成的原因。
C. 文章从工作人员的角度阐述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策略,提素养、树形象两不误。
D.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塔西伦陷阱”的形成的社会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一定区域内如果经济资源分配得当、经济利益分配均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就会有所提高。
B. 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在德能勤绩等方面表现出了某种负面特征,导致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滑坡。
C. 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与期望值密切相关,然而对政府期望值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对其信任度的提升。
D. 平时注重形象维护、取信于民,危急事件时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及时应对,有助于政府公信力的重塑。【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
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
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题干中提到“塔西伦陷阱”,结合原文理解,“在现代社会,当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
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种现象便被称作‘塔西伦陷阱’”。可见“塔西伦陷阱”
的特征是“说真话”“做好事”“遭误解”。
A 项,“狼来了”的故事与“政府公信力”无关;
B 项,不符合政府“说真话、做好事”遭误解的特征;
C 项“武汉红会辟谣”是说真话,但却引发公众不满,符合“塔西佗陷阱”的特征。
D 项,只说到政府行为,不涉及是否遭误解。
故选 C。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 项,“对比论证”错。文章从“宏观”“微观”“公众心理”三个层面并列分析了“塔西伦陷阱”的形
成的社会原因,没有“对比论证”。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
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A 项,“如果……就……”的推理过于绝对化。原文“转型期的资源分配不当、利益分配不均使得部分民
众心理失衡,产生‘仇富’的情绪”,只是“宏观”方面的一个原因,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水平的不是只
有经济一方面的因素。
故选 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
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
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
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
【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
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
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天,河北省副省长陈刚在乌镇召开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宣布了智慧雄安建设的一个重量级
彩蛋——雄安将在全国率先试用 5G 网络。由此,雄安走在了全国 18 个 5G 运营试点城市的前列。
提及智慧城市,目前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会是杭州、上海等地。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雄安将会成为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样板间。
作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一开始就站在了智慧城市建
设的高起点上,用智慧路灯、智慧井盖、智慧泊车等数字基础设施改造市容市貌。现在在逐步规划建立全
新的智能交通、智慧健康、智慧生活的数字城市。这让雄安摆脱了杭州、上海等地在建设智慧城市中需要
改造升级基础设施的麻烦,也摆脱了旧城区规划无法全面布局的束缚,可以大刀阔斧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摘编自《明年率先试用 5G 雄安将成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新样板》)
材料二:
(摘编自《“百名企业家两会调查”出炉!企业家眼中的新时代》,“中国经济网”)
材料三:
到 2022 年:适应雄安新区定位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
作用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优质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活跃高效的创
新氛围基本形成,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和人口吸引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作为雄安新区发展根本动力
的作用得到显现。到 2035 年: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各项举措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构建形成系统完备、科学
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疏解到新区的非首都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发展,“雄安质量”标准体系基本
成熟并逐步推广,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到本世纪中叶:雄安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经济发
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基本完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改革开放经验和成果在全国范
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形成较强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雄安建设时间表》)
材料四:
日前,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以新
机制新模式创建雄安大学、构筑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落实国家关于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布局。支
持我省高等学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共建河北校区,融入全球高端教络;聚焦提升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
和科技创新供给质量,争取更多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等布局我省、布局雄安新区。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当时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高志立曾呼吁,“结合雄安新
区规划建设,在河北新建教育部直属的雄安大学,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面向世界招聘校
长、管理团队和师资队伍,以现代化大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高起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带动河北高等
教育发展,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奠定长远基础。”
(摘编自《雄安大学最新消息来了以新机制新模式创建》,“河北新闻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雄安将在全国率先试用 5G 网络,走在了全国 18 个 5G 运营试点城市的前列,可以预见的是,它将成为中
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样板间。
B. 雄安建设智慧城市的起点很高,大刀阔斧地用数字基础设施改造市容市貌,接着逐步规划建立全新的智
能交通等构成的数字城市。
C. 材料二中,认为中国未来的创新高地出现在雄安和深圳的人将近一半,还有四成多的人认为创新高地会
出现在二三线省会城市。
D.为落实国家关于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布局,《意见》提出直属教育部的雄安大学将采用新机制新模式,作为
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
5.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雄安新区建设的第一阶段目标包括: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效明显,适宜发展的环境基本形成等。
B. 到 2035 年,雄安新区非首都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发展,“雄安质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并逐步推广
C. 到 2050 年,雄安新区经济发展的三种变革基本完成,社会和谐有序有活力,改革开放推广到国内国际。
。D. 雄安新区建设的三个阶段是: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制度体系构建完备;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
善。
6. 在现实或规划当中,雄安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C
6. ①城市建设方面: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样板。②制度体系方面:构建的制度体系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带动
作用,其改革成果和经验将会辐射全国。③高等教育方面:以新机制新模式创建的雄安大学。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
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
关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
D 项,“《意见》提出直属教育部的雄安大学将采用新机制新模式……”分析错误,张冠李戴。根据材料四
的内容,“直属教育部”“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是高志立的呼吁,并非《意见》内容。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
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
行比对。本题中题干要求“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是“对材料三相关内容”,
“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
C 项,“改革开放推广到国内国际”错误,原文是“改革开放经验和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形成
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并没有推广到国际。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在现实或规划当中,雄安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体现在
哪些方面”,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仔细阅读四则材料,针对题目中的“雄安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找寻相
关语句,概括其示范、引领作用。
根据材料一,“提及智慧城市,目前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会是杭州、上海等地。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雄
安将会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样板间”;材料三“到 2035 年: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各项举
措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构建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疏解到新区的非首都功能得
到进一步优化发展,‘雄安质量’标准体系基本成熟并逐步推广,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
步凸显”“到本世纪中叶:雄安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基本完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改革开放经验和成果在
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形成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材料四“《意见》提出,以新机制新模式创建雄安大
学、构筑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落实国家关于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布局”,可从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样
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样板;其改革成果和经验将会辐射全国;以新机制新模式创建的雄安
大学等角度分析。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
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
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
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
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
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
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谁?
宗璞
他回到家里,走进卧房,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陌生女人坐在窗前的扶手椅上喝茶,很觉奇怪,大声问
道:“你是谁?”
那女人看着他,满眼都是泪,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说:“我是董芊,张过你不认得我吗?”
张过冷笑道:“你说你是董芊?你以为我不认得她吗?”他指着墙上的照片说:“这才是董芊,我和董
芊。”那是一张结婚照。那时的张过头发蓬松,面目英俊,身边的董芊披着婚纱,天使一般。这句话,是他当
年说过的。“看见了吗?敢来冒充?”
张过很饿,到厨房找了些饼干,又找到了牛奶,自己吃着。董芊不理他,打开衣柜去取衣服。张过跟过来,
大声叫道:“你敢偷董芊的衣服!”拿起手机打电话报警。董芊知道他会动手便关了柜门,回到扶手椅坐下。
一会儿,两个警察来了,互相说这场面也不是第一次了。问张过什么事。他说:“这个女人要偷董芊的衣
服。”
警察劝他道:“这就是董芊,她还给你做饭吃呢。”
张过指着墙上另外一张董芊的半身照片,那真是绮年玉貌,说:“她才是董芊。”
一个警察说:“她老了呀,董芊老了呀。”
另一个警察说:“像你一样,你也老了。你看你头发都秃了。”他的头发只剩下周围一圈,中间光秃秃地
发亮。他一拍桌子,说:“别啰嗦!你们把董芊赶到哪儿去了?我要去找她!”说着,推开两个警察夺门而出。
屋外是一片大草坪,笼着淡淡的月光,他站在草坪上大声喊:“董芊!董芊!你在哪里?”
董芊追出来跟着他跑,也大声叫:“张过!张过!我在这里!”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张过停止脚步转过头来。他看着眼前满是皱纹的脸,怀疑地、又同情地问:“你把董芊藏到哪去了?你是
谁?”他想了一想,又大声问:“你是谁?”
“我是董芊。”董芊委屈地说,“你是张过,你不知道吗?我们回家吧。”她的声音很低。
张过喝道:“你骗人!这世界到处都是骗子!我要去找董芊。”他说着,又向另一个方向跑去。那里不远
有一个养老院。月光下有几个老人在乘凉,他们看见张过,问道:“你来做什么?”
张过道:“我来找我的妻子,她叫董芊。”
董芊也赶到了,说:“我就是董芊,对不起,他失去记忆了。”
一个老人道:“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
另一位有点绅士模样的老人说:“苏格拉底曾经说……哎呀,说什么我忘了。”
又一位老人笑道:“可别忘了吃饭。”
沙哑的笑声中夹杂着一两声轻轻的叹息。
张过对董芊说:“你不要老跟着我,你是谁?”
养老院的管理员走过来,劝说道:“你们回家吧。”
张过看看周围的人,又看看董芊,好像有点明白,迟疑地拉住董芊的手,向他们的家走去。如水的月光倾
注在那片草坪上,照出两个老人的身影。
走着走着,张过忽然站住了,猛力推开董芊又向前跑,一面大声喊。这次喊的不是董芊,而是一个追
问:“你是谁?你是谁?”
张过的声音飘过来,把董芊缠绕住了。董芊很累,但是这个声音拉着她跑。她也要问:“你是谁?你是张
过吗?”
许多年前她和张过也这样跑过。那时是她在前面跑,张过在后面追。那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月光照着无
边际的草原,他们好像在大海上,海浪簇拥着他们。他们跑得很轻快,月光和草原连同那轻快的感觉都过去了,
只留下变了形的记忆,还有那永远的追问。
“你是谁?你——是——谁?”
(选自《上海文学》 2018 年第 1 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你是谁”为题,引人深思;又以“你是谁”开头,设置悬念;再以“你是谁”结尾,发人深省。
B. 英俊潇洒的张过和绮年玉貌的董芊曾是一对恩爱夫妻,但张过得了老年痴呆后,他们的婚姻便出现危机。
C. 小说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了老年人的群像,那“一两声轻轻的叹息”吐露出对老年人的怜爱之情D. 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但叙述详略得当,主题耐人寻味,表达了作家博大的悲悯情怀,读来令人为之动容。
8. 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简要分析。
9. 养老院的一位老人说“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请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的
理由。
【答案】7. B 8. ①这是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恬美的氛围,②与小说末尾补叙中所描绘的月光下的呼
伦贝尔大草原相为呼应,表现张过和董芊曾经的恩爱与幸福。③同时,与张过因患老年痴呆而不认识爱妻和
董芊对丈夫不离不弃又倍感心累的晚年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
9. 示例(1):赞同。理由如下:①生活中人们把名和利看得太重了,所以才会患得患失,活得很累;②得了老
年痴呆症,把所有的烦恼与痛苦都忘却,清空所有的利害与得失,人才活得轻松自在;③人生需要做减法,越
简单越好,无论是“断舍离”还是“小确幸”,什么都忘记的人无忧无虑,反而更幸福。
示例(2):不赞同。理由如下:①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应忘,他人的关爱帮助不可忘,
昔日的理想追求不要忘,往日的友谊爱情不能忘;②阅历就是财富,不要忘记你所经历的人和事,珍惜你拥有,
怜取眼前人;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方得始终。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属于一道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
象的技巧,也考查情节、主旨和环境。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主旨和
技巧,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
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 项,“张过得了老年痴呆后,他们的婚姻便出现危机”
错误,文中张过患了老年痴呆症不认识妻子了,总是追问“你是谁”,但是妻子董芊一直对丈夫不离不弃虽
然倍感心累,可见他们的婚姻不是出现了危机。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语句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表达技巧,读者
情感或心理等角度入手,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分条作答。本题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还要从景物描
写的作用方面作答。“如水的月光”渲染出宁谧的氛围,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在结构上,与下文形成呼应,
“那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月光照着无边际的草原”,“那时是她在前面跑,张过在后面追”,“他们跑得很轻
快”,那时的夫妻恩爱幸福,在手法上,用现在的状况与那时的恩爱幸福形成对比。在内容、主题上,“照
出两个老人的身影”能让读者感受到张过因患老年痴呆而不认识爱妻和董芊对丈夫不离不弃又倍感心累形
成鲜明的对比。综合以上分析,本题应该从环境描写的渲染,结构、内容、手法等方面分条作答。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就文本的某个人物、标题或者思想意蕴等角度,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表现为对传统观点或命题人假设观点
的认知评价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确立观点,它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
本的具体内容、情节、人物、技巧、主题等方面阐释理由。本题如果是赞同的观点,联系文章中养老院的
一位老人说“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的具体语境,是得知张过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时候说的,这个老
人是说张过得了老年痴呆症清空了记忆,也不是什么坏事,联系社会现实,人们记得太多,为世俗所累,
活的不轻松,还是忘了的好,做人生的减法,有时不失为一种幸福。如果是不赞同的观点,结合文章,有“一
两声轻轻的叹息”,能让人感受到那些老人对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张过忘了一切的怜惜。再可以联系实际,阐
述理由,说忘记的一些坏处,应该记得自己经历的人和事,珍惜眼前所拥有的,还可以上升高度,联系时
代精神,不忘初心。
【点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题型的解题技巧:
(1).观点的确立。
“观点个性化”不是脱离作品实际的任意发挥,而是“结合作品实际”、依据“题干要求”发表意见。试题
设定“若干观点”的,考生最好从“若干观点”中选择一个自己赞同的观点,结合文意进行探究;试题给
出探究对象,如标题、人物、结尾段等,问考生这样安排是否合适的,考生最好依据提问,从“适合”或
者“不合适”的角度,结合文意探究。
(2).观点的阐述。
观点确立之后,还要进一步的阐述,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充足的理由。阐述要结合文本文内容,
还要学会多角度思考。
①就作品 本身提问的探究题,阐述观点时,侧重于从文本之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如探究一个标
题优劣,就可以从结构(线索)、情节的构筑、人物形象、主旨表达等方面来阐述。
②就作品的社会价值提问的探究题,阐述观点时,侧重于联系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阐述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重贵,孟州河阳人。姿状雄伟,善骑射。少事寿帅王审琦,颇见亲信,以甥妻之,补合流镇将。镇
有群盗,以其尚少,谋夜入劫钞。重贵知之,即筑栅课民习射,盗闻之溃去。太宗在藩邸,知其勇干,召
隶帐下。即位,迁至龙卫左第四军都指挥使、领河州刺史,改捧日右厢都指挥使、领蛮州团练使。
至道二年,出为卫州团练使。未行,会命五路讨李继迁,以重贵为麟府州浊轮寨路都部署。得对便殿,
因言:“贼居沙碛中,逐水草牧畜,无定居,便战斗,利则进,不利则走。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
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辈何颜以见陛下”太宗善之,出御剑以赐,又累
遣使抚劳。既而诸将果无大功。及还,命为代并副都部署。真宗即位,加本州防御使,徙高阳关行营副都
的部署。
咸平二年,契丹南侵,议屯兵杨疃,张凝领先锋遇敌,重贵率策应兵酣战,全军而还。范廷召自定州
至,遇契丹兵交战,康保裔大阵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疾力战,敌乃退。时诸
将颇失部分,独重贵与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上闻而嘉之。
明年春,以劳进阶及食邑,徙知贝州,召至劳问,复遣入郡。是冬,徙沧州驻泊副都部署兼知州事。
以疾求还京就医药,既愈,连为邢州、天雄军二部署,又知冀州。景德初,车驾幸澶渊,召还,为大内都
部署。明年春,出知郑州,以疾甚,授左武卫大将军、领潘州防御使,改左羽林军大将军致仕。大中祥符
三年,卒。
(选白《宋史·李重贵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
辈何颜以见陛下/
B. 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
辈何颜以见陛下/
C. 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
辈何颜以见陛下/
D. 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不来接战/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将守则地无坚垒/贼既未平/臣
辈何颜以见陛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藩邸,即藩王之宅第。藩王可以是宗室成员,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
B. 申,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可以用来记时。寅,也是十二地支之一。
C. 车驾,本意指马驾的车,可以借指帝王所乘的车,也可以用来借指帝王。
D. 致仕,指获得官职,致指给予,仕指做官。文中指担任左羽林军大将军。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重贵深得赏识。他年轻时侍奉寿帅王审琦,颇受亲近和信任,甚至与王审琦结亲,得到提拔和重用;
太宗即位后把他召至身边,加官晋职。
B. 李重贵年轻有谋。他在合流镇任职时,镇上的盗贼认为李重贵年轻,想要乘夜抢掠,他毫不畏惧,精心
防备,确保镇子安定。
C. 李重贵见识非凡。皇帝诏令发兵大举讨伐李继迁,李重贵趁着在便殿回答皇帝的问话而上言,分析当时
形势,认为诸将可能难以建功。D. 李重贵作战勇猛。与契丹交战时康保裔大阵惨遭覆灭,李重贵与张凝前去增援,虽腹背受敌但坚持作战,
奋勇杀敌,最终迫使敌军退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重贵知之,即筑栅课民习射,盗闻之溃去。
(2)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李重贵得知这一情报,立刻修筑栅栏督促百姓练习射箭,盗贼听说后溃散逃离。
(2)李重贵叹息着说:“大将覆没而我们还在计功,有什么颜面呢!”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
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
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以
及文体的语言风格。可用排除法。观察选项,主要先区别“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如何断句。联
系上文看,“五路”,是名词,指五路大军作“齐入”的主语;“彼”是代词,指他们,即贼寇,作“闻”
的主语。正确断句是“今五路齐入/彼闻兵势太盛”,排除 B、D。再看“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如何断
句。“谋”是谋划的意思,“远遁”远远地逃跑,“谋远遁”当是贼寇的做法。根据前后语意关系看,“欲
追”的主语应当是太宗这方,“欲追”之前应该停顿,即“且谋远遁/欲追则人马乏食”断句正确,排除
A。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
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
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看清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
对选项进行辨析。D 项,解说错误。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文中指从左羽林军大将军职务退休。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即选“下
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
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A 项,概括和
分析不正确。该选项与首段内容有关,从“太宗在藩邸,知其勇干,召隶帐下”这句话看,“召隶帐下”就是召李重贵至太宗身边做事;“太宗在藩邸”指召用的时间,即太宗还在王府时。关于“即位”,原文说
“即位,迁至龙卫左第四军都指挥使……领蛮州团练使”,是写李重贵在太宗即位后的升迁情况。选项认为
“太宗即位后把他召至身边”,属时间错位,张冠李戴。故选 A。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意思:(1)“即”,
立即,立刻。“课”,督促。“习射”练习射箭。“溃”,溃散。“去”,离开。 (2)“喟然”感叹,感慨。
“陷没”,覆没。“吾曹”,我们。“曹”,指一类人。“面目”,颜面。
参考译文:
李重贵,孟州河阳人。体貌魁伟,善于骑马射箭。年轻时侍奉寿帅王审琦,很被亲近信任,王审琦把
外甥女嫁给他,补为合流镇将。镇上有成群的盗贼,认为他还年轻,谋划半夜入镇抢掠。李重贵得知这一
情报,立刻修筑栅栏督促百姓练习射箭,盗贼听说后溃散逃离。太宗还在王府时,就知道他英勇干练,将
他召至帐下。太宗即位后,升迁为龙卫左第四军都指挥使,兼在河州刺史,改任为捧日右厢都指挥使、兼
蛮州团练使。
至道二年,出任卫州团练使。尚未赴任,适逢命五路讨伐李继迁,以李重贵为麟府州浊轮寨路都部署。
得以在便殿回答皇帝的问话,趁机上言:“贼寇住在沙漠之中,追随水草游牧,没有固定住所,方便战斗,
有利则进,不利则逃。现在五路大军一齐进攻,他们听说兵势很盛,不会前来迎战,并且会谋划远远逃走。
我们若想追击则人马乏食,若想坚守则在当地没有坚固的营垒。既然不能平定贼寇,臣等有何脸面来见陛
下?”太宗认为他说得好,取出御剑赐给他,又多次派遣使臣慰劳。不久诸将果然没有立下大功。等到军
队归来,任命他为代并副都部署。真宗即位,加封本州防御使,改任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
咸平二年,契丹向南入侵,议定屯兵杨疃,张凝率领先锋部队遭遇敌军,李重贵率策应军队与敌激战,
保全军队而返。范廷召从定州前来,遇到契丹军队交战,康保裔大阵被敌军破灭,李重贵与张凝前去增援,
腹背受敌,从中时直到寅时,奋力拼杀,敌军才退去。当时诸将的兵力颇有丧失,唯独李重贵与张凝保全
军队回到驻地。张凝评议上奏将士们的功劳,李重贵叹息着说:“大将覆没而我们还在计功,有什么颜面
呢!”皇帝听说后非常赞许他。
第二年春天,凭借功劳晋升官阶增加食邑,改任贝州知州,征召至朝廷慰问,又派遣到州。当年冬天,
改任为沧州驻泊副都部署兼知州事。因病奏请回京治疗,痊愈之后,连任邢州、天雄军二部署,又任冀州
知州。景德初年,皇帝亲临澶渊,征召他返回京城,任大内都部署。第二年春天,出任郑州知州,因病重,
授任左武卫大将军、领潘州防御使,改任左羽林军大将军退休。大中祥符三年,去世。
【点睛】做文言文翻译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
释。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
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
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赠刘司户蕡①
李商隐
江风扬浪动云根②,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③。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④西隔九重门。
【注】①唐宣宗大中元年(846 年),诗人奉命出使南郡。次年正月南返时,与被贬去柳州的刘蕡在长
沙一带相遇,诗人写此诗相赠。②云根:指江边山石。③翻:以旧曲制作新词。④《帝王世纪》说:“黄
帝时,凤凰止帝东园,或巢于阿阁。”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写景,江风卷起巨浪,拍击着岸边山石;舟船飘荡,桅杆摇晃,满天布满重重乌云。这里诗人
通过想象中的湘江惊涛骇浪的景象,暗喻晚唐王朝政局动荡和险恶。
B.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际,“已断”句把刘蕡比作展翅万里的北国鸿燕(刘是燕人),刚刚要施展雄图伟
略就很快夭折了;“更惊”句即指此番遭贬。
C.颈联用典,“汉廷急诏”,写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召回长安的故事,这里诗人高度称赞刘蕡,认为他具有
贾谊的抱负和才华,相信他将来一定会受到重用。
D. 这首诗以慷慨苍凉的雄浑声调和高昂挺拔的沉郁气势表达情感。诗在愤激之中,寓有深讽;景语之中,
渗透情语。
15. 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1)与朋友重逢 喜悦。“万里相逢欢复泣”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挚深切的友谊。
(2)对好友遭贬的同情和劝勉。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际,字里行间充满同情;颈联借用贾谊的典故表达
诗人对挚友的劝勉之情。(3)对时局的担忧。首联借景抒情,借写江间风浪隐喻晚唐王朝政局动荡不安的
现状,抒发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4)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凤巢西隔九重门”借贤臣遭贬,备受排斥,
表现唐王朝政治腐朽,个人失意的愤激。
的【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
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
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
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A
项,“这里诗人通过想象中的湘江惊涛骇浪的景象”分析错误,不是“想象中的湘江惊涛骇浪的景象”,应
为“实景”。故选A。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
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答题时要从多个角度分析,注
意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全诗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包括:(1)首联,借景抒情,借写
江间风浪隐喻晚唐王朝政局动荡不安的现状,抒发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2)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
际,字里行间充满同情;颈联,借用贾谊的典故表达诗人对挚友的劝勉之情。表达诗人对对好友遭贬的同
情和劝勉。(3)尾联,“万里相逢欢复泣”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挚深切的友谊,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好友遭贬
的同情和劝勉。(4)尾联,“凤巢西隔九重门”借贤臣遭贬,备受排斥,表现唐王朝政治腐朽,个人失意
的愤激。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愤懑。
【点睛】诗歌赏析:
诗的开头从相遇的地点黄陵庙写起。黄陵庙在黄陵山上,相传为舜妃葬处。山在湘江汇入洞庭的咽喉,
山峰兀立,水势奔腾。时间正是初春,漫天阴沉,加上江风浩浩,越发扬起了浊浪。看来好似“云根”一
般的岸边山石和系船石墩,受到浪花的猛烈冲击。船上高高的桅杆,在江风中摇摇晃晃,分外显得日暗天
昏。这是湘江惊涛骇浪的实景,更是晚唐王朝政局动荡和险恶的写照。诗人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勾画了
刘蕡悲剧遭遇的社会背景。
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际,字里行间充满同情。“已断”句把刘蕡比做展翅万里的北国鸿雁(刘是燕
人),刚刚要施展的雄图伟略就很快夭折了。这是隐指刘蕡应试未第。唐文宗时代,刘蕡曾应召试贤良方正
能直言极谏科,在对策中切论宦官专横误国,应予诛灭,一时名动京师。但因遭宦官忌恨,未予录取,初
试锋芒,就遭挫折。旋被令孤楚、牛僧孺召为从事,后授秘书郎,不久即遭宦官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
“更惊”句即指此番遭贬。诗人把刘蕡比做受谗而被放的屈原,远贬南荒,难归乡土。前一“已”字,后
一“更”字,紧凑有力地把刘的生平遭际中两件大事联结起来,通过沉痛愤慨的笔调,表现了诗人对刘的
遭遇深致扼腕。
颈联又借用历史人物进一步抒写对刘蕡的敬仰和同情。“汉廷急诏”用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拜为梁怀王太傅的故事。这句是说:如果皇上急召贤臣,以先生之才,应是首先被召去的,还有
谁可以比你先回朝廷的呢?这里高度称赞刘具有贾谊的抱负和才华,相信他一定会受到重用,敬慕和劝慰
之情溢于言表。“楚路高歌”用楚国狂人接舆的故事。而刘蕡身贬楚地,恰与接舆仿佛,借刘的遭遇来抒
发自己的满腔愤激。“自欲翻”,体现了诗人对挚友的深切同情和理解。
结尾“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不仅是真挚深切的友谊之歌,更是对当时腐朽政治的愤激
的控诉。两位挚友在远离家乡、远离帝京的地方不期而遇,其兴奋和喜悦之情,是可想而知的。这是“欢”
的来由。然而为什么又“欢”而“复泣”呢?原来这意外相逢,恰同在他们患难之时:一个是得罪被贬;
一个是长期受排挤而万里投荒。大体相同的坎坷命运和对国运的忧切,又使他们不得不泣。“欢”不过是
知音乍见时一刹那间的快事,而“泣”则是经过悲愤交加的长期酝酿。欢而复泣,感情复杂而沉痛,包含
着个人的失意,但主要却是为国运难扶而“泣”。末句中这一点表现得很显豁。凤巢,比喻贤臣在朝。《帝
王世纪》说:“黄帝时,凤凰止帝东园,或巢于阿阁。”贤臣一时都已星散,远谪穷荒,备受排斥,“君
门九重”,他们不可能竭忠尽智。诗人长期目击党争的翻云覆雨,又饱经天涯飘泊的生活,对唐王朝的黑暗
现实的认识就更深切了。因而这首感情深挚的投赠之作,揉合了同情知友和忧时愤世之情。结尾的殷忧和
愤懑,表面落在凤巢西隔、急诏无从上,但实际更和首联呼应。刘、李的遭遇,同是晚唐王朝“重碇危樯
白日昏”的必然结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微小的植物动物为例来说明“小年”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原来笔直的木材做成车轮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火烤使
它这样的。
【答案】 (1). 朝菌不知晦朔 (2). 蟪蛄不知春秋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4). 用之如泥沙
(5). 虽有槁暴 (6). 不复挺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
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
要注意如下词语:“晦朔”“蟪蛄”“锱铢”“有槁暴”。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黑洞是什么?白洞、虫洞又是什么?
首先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就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黑洞的真实面目。
因为黑洞存在巨大的引力,包括光线在内的所有物质都可以被它吸引,所以要观测到黑洞如同_________。
要知道我们观测到的任何事物,都是要依靠光的反射,既然连光都被黑洞吸引进去,那么我们看到的就只
能是_________的一片。所以现在科学界所说的黑洞只是理论推测。
打个比方,总星系就像一个巨大的台风体,其形状结构和地球上自然生成的台风一样,上下两端是台
风体的进入极和释放极。台风能量巨大,所到之处_________,巨大的台风可以把地表的大树、建筑物、汽
车等吸到台风体里面,再由释放极喷发出来。任何星系运行到总星系的进入极也会被强大的引力吸入到里
面,经过碰撞、破碎,最后由释放极喷发出来,重新组合成星系、恒星、行星等。如果可以_________,站
在总星系以外的某个地方观察这个总星系——当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总星系
的进入极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释放极就是一个巨大的白洞,( )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先,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并不是我们能够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直接观察到的真实的黑洞。
B. 首先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的真实面目,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黑洞。
C. 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那个真实面目。
D. 天文学上所说的黑洞的真实面目,并不是我们仅仅依靠目前的观测工具就能够直接观察到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天方夜谭 乌漆墨黑 一片狼藉 登高望远
B 白日说梦 乌漆墨黑 一片狼藉 游目骋怀
C. 白日说梦 黑咕隆咚 凌乱不堪 游目骋怀
D. 天方夜谭 黑咕隆咚 凌乱不堪 登高望远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巨大的台风体就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虫洞。
B. 作为虫洞的巨大的台风体连接黑洞和白洞。
C. 虫洞就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巨大的台风体。
D. 连接黑洞和白洞的虫洞就是巨大的台风体。
【答案】17. D 18. A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
.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词语赘余,“首先”既非强调,在后文又没有照应,滥用语序词;二是搭配不当,“黑
洞”是“真实面目”主宾不能搭配。A 项,除了没有修改第一处语病,“能够”语序不当,应移至“直接”
前;“真实的黑洞”表意不明。B 项,两处语病都没有修改。C 项,没有修改第二处语病。故选 D。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
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第一组,天方夜谭,①比喻虚妄荒诞的
言论;②形容事情不可能成功。白日说梦,是指大白天说梦话,比喻毫无根据地说话。从语义上看,横线
处强调不可能做到,应选“天方夜谭”。第二组,乌漆墨黑,意即乌黑,深黑。黑咕隆咚,状态词,形容没
有光亮,漆黑一片。从语体色彩看,“黑咕隆咚”是口语,与本文科技文语体不谐,应选“乌漆墨黑”;第
三组,一片狼藉,狼藉形容乱七八糟,杂乱不堪;指多而散乱堆积或比喻行为不检,名声不好。凌乱不堪,
形容没有秩序、十分不整齐的样子。从语义看,本处是形容台风导致的危害,应选“一片狼藉”。第四组,
登高望远,指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游目骋怀,意为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本处是假设“站在总星系以外的某个地方观察”,从语义上看,应选“登高望远”。两两比较,故选 A。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
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本题要关注的语境有三处,一处是
第一段,点明材料要表述的三个核心要素:黑洞、白洞、虫洞。另一处是第三段开头的“比方”,给出了基
于天文学的解说对象:总星系、巨大台风体、进入极和释放极。再一处是第三段结尾括号前的文字,解释
了前两处语境中表述对象之间的关系。从三处语境看,括号处应该对虫洞做出解说,涉及的要素有:巨大
的台风体、黑洞、白洞、虫洞。前三个要素都有解说,可视为已知;虫洞没有解说,可视为未知。汉语表
达的一般规律是由已知到未知。从后两处语境对括号处表述对象和语序的制约与限制看,A 项的表达最恰当。
其余三项在对象、句式、语序方面不如 A 项。故选 A。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
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
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
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
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 阅读下面几位高三学生的对话,完成小题。
甲:我特别想读些经典著作,但现实是时间太紧,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一次还只能看几篇,一点都不过瘾。
乙:看看杂志也挺好的,不占用大块的时间,读一篇可以,读两篇也可以,想停就停,多方便啊!还
可以积累作文素材呢!
丙:我呢,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那种。花费时间不多,效果比看杂志要
好。
(1)根据材料,概括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两个特点。(每点不超过 4 字)
(2)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论性文字。不超过 80 字。
【答案】(1)碎片化、功利性
(2)示例 l:碎片化和功利性,使得学生阅读范围十分狭窄,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无
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影响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示例 2:当下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明显的碎
片化、应试化倾向,主要原因是学习时间紧和考试压力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单靠语文老师很难奏效,需
要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以及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
要求,然后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再根据要求答题。本题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要求“根据材料,
概括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两个特点”,这就需要考生根据材料中三个人的对话来概括,可以从阅读的方式和
阅读的目的两个角度概括,如甲说“只能利用学习间隙翻翻杂志,一次还只能看几篇”,乙说“不占用大块
的时间”“花费时间不多”,根据这些内容可知,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属于碎片化的,没有集中的时间,这
是阅读方式方面的特点;再看阅读的目的,乙说“还可以积累作文素材呢”,丙说“更想读一些作文指导类
的书籍,尤其是优秀作文选那种”“效果比看杂志要好”,根据这些内容可知,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功利性
很强,主要是考虑它的使用价值。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论性文字”,解答这个
问题,需要考生解决第一个问题,即高三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然后对这个问题做出评价,态度要明确,
如本题中要指出“碎片化”“功利性”阅读的弊端,如“阅读范围狭窄”“缺乏深度思考”“不利于文化
知识的积累”等,最后给出建议。
21. 下面是漫画家丁聪为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设计的一幅插图。插图意在表现祁老人对自家房子的自豪
与喜爱,可是画家却不多画房子,你觉得画家为什么这样设计?请结合画面加以分析。(不超过 120 字)【答案】示例:画面上四世同堂的全家福设计意在体现祁老人对“家”的理解:家庭和美、多子多福、代
代绵延。人物脚下的台阶与身后的门窗,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题是图文转
换题。答题技巧:1.认真审题,整体看图。2.注意细节,比如插画中的文字往往隐含着作者想要表现的内
容,也是答题要点所在。3.根据构成要素,概括画面内容,揭示深层寓意。插画主体是四世同堂的全家福,
寓意家庭和美、多子多福、代代绵延。人物脚下是台阶,身后是门窗,结合插画的文字“北平城是不朽之
城,他的房子也是不朽的房子”,体现了祁老人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年,美国为了应对足球联赛,计划将原本容納 8 万人的球场扩建至容纳 12 万人。方案确定后,出现
了新的问题,通往体育场的道路根本无法容纳 12 万人的流量。道路管理部门准备给道路扩容,但是需要花费
1000 万美元。其他各方献言献策,可都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后来一位球迷,同时也是一位歌迷的人向
足协官员建议在球赛结束时增加演出节目。最终,一些人留下来继续观赏,主办方仅花费 1000 美元请来乐队,
就使道路拥挤的冋题迎刃而解。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
人生要适时转换角度,人生是一次长途跋涉,旅途中有无数的曲折和险阻,只想走直路的人,不会转换角
度,改变方向的人,难以登上人生的至高点,因此,适时的转换人生的角度,实为人生之必要,亦乃人生之智慧。
转换角度说起来容易,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转体动作,若是说要转换人生的角度,那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它不仅仅是身体方位的改变,不只是空间,时间的转换,更加重要的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换和思维方式的转换。
李维斯成功秘诀在那里?就是适时的转换人生的角度,他就是凭这样的高招,走出了一条许多人想不到,走不
通的路,他就是凭这样的高招,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换个角度看人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当你面对缺憾心
中愁苦时,就迈动智慧的双脚走一走,换个角度,也许就“柳暗花明又一村”。
换个角度看人生是勇气的象征。有人担心,换个角度是否依然前路茫茫.但韶华易逝,时不我待。人生道
路千万条,总有一条适合自己。有勇气换个角度,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有位哲人说过:“没有缺憾的人生
是最大的缺憾。”既然如是,我们勿需犹豫,在人生的道路上遇上缺憾时,就换个角度试试,带着一份快乐的
心情和感恩的心态,还有顽强的毅力和成功的决心去努力拼搏,一定会描绘出美丽多彩的人生画卷。是啊,任
何事物都有不同的角度。换个角度(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许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使自己忘却
烦恼,得到许多的快乐。
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会和同学,朋友发生些小摩擦。不要总认为那是别人的错,与自己无关,试着去换
个角度来思考,在某些地方,也许,自己也有责任。主动与他们交流,沟通。不免多去承担一些过错,这样你才
能广交朋友,受到大家的喜欢。
在我们的学习中,也不免遇到挫折,失败。但我们不能灰心,不要认为是上帝在折磨我们。为什么不换个
角度来思考一下呢?也许是它在考验我们的坚贞,帮助我们尽早地适应学习环境,尽早地成熟起来。
在我们的工作中,不要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自己一无是处。而要慢慢地学会去欣赏自己,积极地去和他
人配合,同时也展现出自我的风采。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在某些方面,自己也是很棒的。
多去尝试换个角度思考吧,你一定会忘记忧愁,相信快乐定会与你相伴。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
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所给材料是一则小故事,说的是在球场扩建通往体育场的道路问题上,不
同方给出了不同解决方案,道路管理部门准备给道路扩容,但是需要花费 1000 万美元。其他各方献言献策,
可都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一位球迷的建议却花了小钱,办成大事,使原本棘手的问题得到高效解
决,背后原因值得深思。道路管理部门等各方,从惯有的思维入手,过度注重“道路”本身,没有从球迷心理、
喜好等“人”的角度去思考,因而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据此可立意为“打破惯性思维”“换个角度
看问题”“‘用心’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等。同样是解决道路拥挤的问题,道路主管部分提出的方案是
常规方案,花费巨大,可以解决问题,那位球迷提出的方案是个小点子,但也可以解决问题,这说明通向
正确答案的路径不止一条,据此可立意为“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小点子也能解决大问题”等。行文时
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如塞翁失马的典故,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的“如果拿橘子比喻人生,一种是大而酸的,另一种就是小而甜的。一些人拿到
大的会抱怨酸,拿到甜的会抱怨小;而有些人拿到小的就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的就会感谢它是大的”等素材,让文章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立意角度参考:
①转换角度,避免惯性思维;②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小点子也能解决大问题;③“用心”是解决问题之道;
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
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
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
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
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
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
没有限定,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
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