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 2021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 09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理不清语段层次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近日,国际权威调研机构发布了《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研究报告 2018》(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研
究了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状况,指出中国是人脸识别最大的市场,中国 AI 独角兽云从科技目前市场份
额排名全球第一。
报告称,2017 年,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价值为 10.7 亿美元,到 2025 年底将达到 71.7 亿美元,在 2018
年至 2025 年期间将以 26.8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是人脸识别技术最大的市场,2017 年占全球比例 29.29%,
预计 2023 年将达到 44.59%,在 2018-2023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29.53%,这主要得益于 2017 年《新一代人工
智能发展计划》等政策的出台。
报告称,全球排名前三的制造商,在 2017 年的收入市场份额占全球所有制造商收入的 20.37%。其中云
从科技(即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在 2017 年的市场份额是 12.88%,是人脸识别技术及设备研究制造
的领头羊。
(摘编自《全球人脸识别设备市场研究报告 2018》)
材料二:
材料三:
如今,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重庆江北机场、上海虹桥机场等全国 80%的枢纽机场过安检时,“刷脸”技术可以让乘客快速通关。重庆的多家银行也能实现“刷脸”取款。这项技术来源于云从科技。
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中国 AI 独角兽云从科技成立于 2015 年 3 月,是一家由中科院重
庆研究院孵化的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的高科技企业。作为人脸识别初创公司之一,中国 AI 独角兽
云从科技是一家从“出生”就贴上“国家队”标签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
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
看嘴型就知道你在说什么。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海云数据是人工智能与可视分析领域
的领军企业。在唇语识别技术上,海云数据对英文的识别准确率在 80%左右,中文准确率为 71%。如应用到
场景教育、身份识别、公共安全、军工军事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 5 月,由海云数据承建的“白云机场可视分析智能指挥决策系统”在广州白云机场投入使用,该
系统将机场内飞行区、航站区、综合区的各项业务数据进行整合,结合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技
术,实现了对飞机流、旅客流、行李流、货物流、交通流的全区域覆盖、全流程管控,每分钟可处理 6 万
条信息。
(摘编自黄军《人脸识别技术七夺世界冠军》)
材料四:
对于中外人脸识别效果的巨大差异,航天科工智慧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系统总体部专家何东昌在接受《科
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解释,首先是国外的国情问题。“有些国家认为,人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甚至对视
频监控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限制。”例如在英国,面部识别和追踪技术就曾引发巨大争议,英国各界甚至
发起一项“请警方停止用摄像头进行面部识别”的抗议活动。类似情况在美国也有发生,如亚马逊公司利
用云计算平台、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警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对此提出了抗议。
(摘编自《科技日报》)
1.下列关于“AI 独角兽云从科技”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是人脸识别技术最大的市场,中国 AI 独角兽云从科技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它在 2017 年的
市场份额是 12.88%。
B.中国 AI 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人脸识别技术及设备研究制造的领头羊,是一所专注于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
能的高科技企业。
C.中国 AI 独角兽云从科技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
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前沿技术企业。
D.海云数据是人工智能与可视分析领域的领军企业。在唇语识别技术上,海云数据对英文识别的准确率要
高于中文。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国 80%的枢纽机场过安检时,“刷脸”技术可以让乘客快速通关,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工作的
效率,带来了便利。
B.广州白云机场使用了海云数据承建的“白云机场可视分析智能指挥决策系统”,每分钟可处理 6 万条信
息,效率很高。
C.2015 年到 2020 年众多的生物识别技术里面,人脸识别所占的市场份额增幅最大,达到了 166.6%,位居
第一。
D.在国外,因为人们认为人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所以他们反对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甚至对视频监控技术
的应用都有一定限制。
3.我国人脸识别技术发展在全球取得优势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D 2.D
3.①国家对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视。②市场潜力巨大。③一些企业和领域都有很成功的案例,积累了可
行的经验技术。④公众对人脸识别技术接纳度高,效果好。
【解析】
1. D 项,混淆概念,据材料三的第二段,“作为人脸识别初创公司之一,中国 AI 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一家
从“出生”就贴上“国家队”标签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
标准的企业。”可知“中国 AI 独角兽云从科技”侧重人脸识别;据材料三的第三段“位于重庆两江新区数
字经济产业园的海云数据是人工智能与可视分析领域的领军企业。”可知“海云数据”侧重人工智能与可
视分析。所以 D 项不属于“AI 独角兽云从科技”的相关内容。故选 D。
2. D 项,以偏概全。由材料四“有些国家认为,人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甚至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都有
一定限制”可知,“在国外”的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中说的只是有些国家持有这种观点。故选 D。
3.材料一,“2017 年占全球比例 29.29%,预计 2023 年将达到 44.59%,在 2018-2023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29.53%,这主要得益于 2017 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计划》等政策的出台”。材料三,“作为人脸识别初
创公司之一,中国 AI 独角兽云从科技是一家从出生就贴上国家队标签的公司,也是唯一家受邀制定人脸识
别国家标准、公安部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以上内容可概括为:国家对发展人脸识别技术的重视。材料
一,“该报告研究了全球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状况,指出中国是人脸识别最大的市场,中国 AI 独角兽云从
科技目前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以上内容可概括为:我国市场份额巨大,且占据的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材料四,“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重庆江北机场、上海虹桥机场等全国 80%的枢纽机场过安检时,刷脸技术可
以让乘客快速通关。重庆的多家银行也能实现刷脸取款”“结合大数据可视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飞机流、旅客流、行李流、货物流、交通流的全区域覆盖、全流程管控,每分钟可处理 6 万条信息”
以上内容可概括为:一些企业和领域都有很成功的案例积累了可行的经验技术。另外,结合材料四中“有
些国家认为,人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甚至对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都有一定限制”,可看出对于国外有些国
家认为人脸识别存在隐私问题的情况,反推中国国内公众对于人脸识别技术接纳度高。
【易错点快攻】
【易错点】没有理出语段层次
概括类试题,题干关键词的审核,答题区间的寻找均不是难点,但要在目标材料中筛选出重要信息并
组织出一个完备的答案,则需要考生具备比较好的段落阅读能力。在答题时,考生往往因无法理出语段层
次而失分。
【对策】梳理段落思路,强化概括能力。
1.梳理文本思路,培养整体意识。在快速阅读完文章后明确各材料的论述中心,大体把握语段的结构
思路,从而迅速界定答题区间,保证答题的方向是正确的
2.划分段落层次,锁定答案相关句。在阅读中要能迅速把握文章每一段落的大意、各段落内部的论述
层次以及各层次之间的关系,从而聚焦答案相关句。注意材料中所提到的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等内容,
成绩可以总结经验,不足则要从反方面 总结,由此可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注意剔除不相关信息。每一段材料,甚至段落内部论述的不同层次,其内容都有所不同,要注意分辨
论述主题的不同,以免张冠李戴。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我从 3 月份开始到现在研究了大半年的棋软,无数次的理论、实践,就是想知道计算机究竟强在哪里。
昨晚辗转反侧,不想竟一夜无眠。人类数千年的实战演练进化,计算机却告诉我们人类全都是错的。我觉
得,甚至没有一个人沾到围棋真理的边。但是我想说,从现在开始,我们棋手将会结合计算机,迈进全新
的领域,达到全新的境界。新的风暴即将来袭,我将尽我所有的智慧终极一战!
(柯洁①微博,2016 年 12 月 31 日)
材料二:
昨天下午,棋圣聂卫平以七目半负于电脑屏幕后的神秘棋士 Master。对弈刚刚结束,聂老单手托腮,
两眼微闭,显然还沉浸在刚刚的对弈之中。他说:“我本来是赢棋的,一块活棋走死了,损失很大。”当有人问他“连您都输了,人类智慧是否真的在围棋领域敌不过人工智能了?”时,聂卫平先是激动地
反驳,后来的回答又有些沮丧。他说这一盘棋说明不了什么,但它前面下的 50 多盘棋非常说明问题。这盘
棋它其实下得不好,我应该赢的,我的 形势比较好。可以肯定的是,它很厉害,我知道人是下不过人工智
能的。”
自从去年初李世石与 AlphaGo 进行公开比赛后,人类棋手终将全面不敌人工智能的结论似乎已经鲜有
人反驳。沉寂一年后,AlphaGo 的马甲 Master 在网络围棋平台上再出江湖,短短 7 天,车轮战 60 场,挑落
中日韩三国的顶尖才俊柯洁、井山裕太、朴廷桓,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
更加令人惊叹的是,Master 在过去七天里一次又一次 打破了不少“定式”和“棋理”,很多此前被认
为“铁亏”的下法,它最后都赢了。日本著名棋手藤泽秀行先生曾说:“棋道一百,我只知七。”AlphaGo
用 60 盘对弈,真正让当今棋手们领悟到了这句话的奥妙与实在。棋盘对面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和学习能
力都远超人类。在 IT 界看来这不仅不足惧,反而是内藏惊喜。
IT 分析师付亮表示,从 Master 的连续获胜中能看到,电脑的进步相当快,计算机在学习方面比人有明
显的进步,它可以快速学习,快速改正自己的错误,不需要休 息,这些都是人没法做到的。“Master 不用
人定的规矩出牌,它自己找到了规律。它的棋谱让棋手推演,发现人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陷阱,把思维封闭
在某些环境下。如果跳出这些思维,有可能下得更好。相信经过 AlphaGo 和 Master 的比赛,各国棋手可能
会有不少新的招式出现。”
(摘自《60 连胜 Master 实为 AlphaGo 围棋界:打破职业棋手思维定式》央广网 2017 年 1 月 5 日)
材料三:
Master 连克围棋顶尖高手后,围绕人工智能的讨论席卷网络,网民观点呈现多元化趋势。多数网民具
有较强忧患意识,担心人工智能将抢占人类工作机会,恐惧它们终将拥有自主意识从而统治人类。部分吃
瓜群众则热衷于利用段子调侃人机大战。还有网 民感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期待其在科学领域的运用,
并开始探讨人工智能的伦理界限。围绕围棋展开的言论集中于讨论人工智能战胜棋手的原因,思考职业围
棋今后发展的意义等。
总体而言,恐惧和担忧等悲观情绪一度占据主流。高晓松在 Master 连胜后感慨称“多少代大师上下求
索,求道求术,全被破解。未来一个八岁少年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战胜九段,荣誉信仰灰飞烟灭。等有一
天,机器做出了所有的音乐与诗歌,我们的路也会走完”,这一表态也引发众多网民共鸣。早在 1997 年,
人就在与超级电脑“深蓝”的国际象棋对弈中败下阵来。但一直以来,围棋被公认为棋牌类游戏中最难被
电脑攻克的一种,多年来成为一座堡垒,坚持捍卫着人类的尊严。然而,Master 和 AlphaGo 的出现再次打
破了这个局面,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可见一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人工智能会迅速发展直至超越人类。这也是人工智能在围棋界战胜人类,引发轩然大波的重要原因。
(摘自《Master 横扫围棋界,被人工智能支配的恐惧感席卷而来》网易新闻 2017 年 1 月 6 日)
注①柯洁: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围棋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也是榜单上唯一一名排在 AlphaGo 之前
的棋手。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柯洁的微博中说“新的风暴即将来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人工智能对围棋界的冲击很大。
B.材料二从动作、神态、语言对聂卫平输棋后的反应进行了细致刻画,体现出他无法走出失败的阴影。
C.材料三高晓松的话体现了多数网民在围棋被电脑攻克后对待人工智能时所体现出的恐惧和担忧。
D.三则材料形式多样,微博、新闻、评论,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各界人士对人工智能的不同看法。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从棋手的角度提到了人工智能对传统围棋思维的突破,这些突破会反过来促使棋手进
步。
B.材料二引用藤泽秀行的话 证明了人工智能打破了职业棋手的思维定式,使人们看到了围棋发展的无数可
能。
C.材料三从棋手和网民的角度讨论了人工智能的各种影响,人们开始相信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会超越人类。
D.三则材料既运用了正侧面描写、比喻、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又融记叙、描写、抒情多种表达方式于一
体。
3.比较三则材料,概括出棋手、IT 届人士、网民对人工智能的不同态度。
【答案】1.B 2.B
3.①棋手认为人工智能很强,但同时也表现出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②IT 届人士对电脑的学习和进步能力
表示了欣喜,也对人类有信心。③网民观点则呈现多元化趋势。
【解析】
1.B 项,“体现出他无法走出失败的阴影”对人物心理分析不当。选项对应的原文内容为“对弈刚刚结束,
聂老单手托腮,两眼微闭,显然还沉浸在刚刚的对弈之中”,这个句子的重点是“显然还沉浸在刚刚的对弈
之中”,因此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无法走出失败的阴影”。故选B。
2.A 项,“材料一与材料二都从棋手的角度”不当,材料二的这个观点不是从棋手的角度看的,而是IT 分
析师付亮的观点。C 项,“从棋手和网民们的角度讨论了人工智能的各种影响”不当,材料三并没有从棋手
的角度表述,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原文表述为“越来越多人开始相信”。
D 项,三则材料中没有“正侧面描写”和“抒情”。故选B。3.材料一取自中国围棋职业九段棋手柯洁的微博,柯洁认为“计算机却告诉我们人类全都是错的”“甚至
没有一个人沾到围棋真理的边”,但他也表示“迈进全新的领域达到全新的境界新的风暴即将来袭,我将尽
我所有的智慧终极一战”;材料二中聂卫平认为“我应该赢的”,但他也承认“它很厉害”,这些都表明棋手
们承认人工智能很强,但也并不悲观,而是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材料二中提到“在 IT 界看来这不
仅不足惧,反而是内藏惊喜”,并引用IT 分析师付亮的观点,“认为计算机在学习方面比人有明显的进步”
“各国棋手可能会有不少新的招式出现”表现出 IT 界的欣喜和信心。材料三则主要列举了网民的观点,特
点是“呈现多元化趋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序一旦开发出来
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
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
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
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通
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
一把利器。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稿件应用于新闻
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
材料二: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 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新华社推出
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
到了 2.0 的时代。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争先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
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 稿王”和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
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
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用户的阅读习惯
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发性洪涝灾害等
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
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材料三:
目前的 AI 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静。如今,业
内都在讨论 AI 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 AI 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
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 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
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需要一天的时间。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的来临,作为写
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
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
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
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 AI 再多次的训练,它
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
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述说,正确的一项是
A.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B.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目前人工智能还
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
C.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完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的阅读产品。
D.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作为人,仍然可以凭借自己的
独特性与人工智能写作展开竞争。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都写到了国内媒体对机器人新闻的重视,但前者重在介绍机器人新闻写作新样态,
后者重在介绍新闻写作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B.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主要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几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正
在不断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
C.“奇点”的来临虽然对写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人工智能并不理解那些数值背后的含义,更缺乏写
作者的个性化思考。
D.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
流水线竞争。
6.如何克服机器人新闻的那些局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D 5.B
6.借助人工智能,不断提升新闻选材标准的精度,努力提高机器新闻的选材能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
步,不断提升机器人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利用人在思考、创作、沟通、情感交流方面的独特性,加强人
机的协调合作。
【解析】
4. A 项,“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错误,原文说“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B 项,“无法替
代人类的创造力和鉴赏能力”错误,应该是“思辨能力”而不是“鉴赏能力”; C 项,“完全满足用户个
性化需求”错误,过于绝对,去掉“完全”。故选D。
5. B 项,“主要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几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错误,原文是“并在体育、财经、地
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是“主要”和“几个领域”。故选B。
6.此题要求概括如何克服机器人新闻的那些局限,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
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中脱颖而出”概括第一点;根据“通过实时数据检测
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
有效”概括第二点;根据“在未来,工厂机器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
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
热情、志同道合的驱动力”概括第三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观点。2011 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当前,“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更是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不断加强对“读整本
书”的引领力度。
整本书阅读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但是有的老师却缺乏语文的学科意识和一定的审视眼光,把语文
看作是无所不包的学科,不作边界设定,什么材料都推荐,比如《博物》《清朝十二帝》《世界名画背后的
故事》等,而语文的文学名著等读本偏偏被晾在了一边。显然,《博物》是科学学科该读的,《清朝十二帝》
是历史学科该读的,《世界名画背后的故事》是美术学科该读的。
现在的学科分工已经很细,每个学生都应坚持自己的岗位,都应有本学科的整本书阅读。推荐阅读不
是语文老师的“独担之任”,而是每个学科老师的“应尽之责”。只有各科老师都承担起来,作专而准的整
本书荐读、导读,学生的阅读才会完整与丰富,文化素养也才会全面而丰厚。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指导需“三弃三重”》,《中国教育报》2018 年 6 月 4 日)
材料二: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版)》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必修课 8 学分中的 1 学分
固定下来,足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
然而,怎样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目前还处在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在教学实际的过程中,存在两
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把整本书阅读混同于单篇课文的教学,占用大量的课内时间进行整本书的解读和探讨。须知语文
教学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不可能腾出很多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因此,整本书阅读应该课内外相结合,
且主要是一种课外阅读。对于高中生而言,由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被列入学习任务群,因此可以多用
一些课时来完成,但也不宜像单篇课文那样进行细化的解读。
二是对学生课外的整本书阅读限制得太死,甚至对阅读的书目也做了严格的规定。古今中外的经典之
作不可胜数,为什么不能阅读“指定书目”之外的作品呢?语文的涵盖面十分广泛,那些“非语文的读本”
莫不与语文有密切的关系,广泛涉猎不仅能增加知识,而且有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很多作家都有过读“杂
书”的经历。因此,语文教师不应狭隘地理解整本书阅读,固守语文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在提倡阅
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
(摘编自《整本书阅读不应过于“课程化”》,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8 年 12 月 3 日)
材料三:
从阅读规律、教学规律出发,拿捏尺度是整本书阅读的当务之急。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
多难题待解。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
走进教学现场,教师要处理好讲解与活动的关系。教师应该对作品的关键处、难题处提纲挈领地分析
讲解,但要注意避免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把学生发言放在前面,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不轻易给
出自己的答案,用评价学生发言,吸引学生注意。同样,不妨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活动样式,但应始终坚
持以文本分析、文献阅读、问题探究和论文写作等静态活动为基础。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讲解不仅在课上,
课后的个性化指导也非常重要。
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首先,应把阅读习惯纳入评价。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复述阅读内容,二是边阅读
边批注,记录阅读的发现。前者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后者有利于激发灵感,培养发
现问题的能力。其次,注重写作成果的评价。适当布置仿写、鉴赏论文等写作任务,并在选题、立意、结
构、素材、语言等维度做好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再次,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妨引
入纸笔测试的内容,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检测,互相评阅。上述评价聚焦应试和素养的“交集”,把
学生短期需求和终身阅读的关键能力统一起来,不失为“两难”之中的“两全”之策。
(摘编自《指导“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拿捏尺度》,《光明日报》,2018 年 11 月 26 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本书阅读”从提出观点到纳入教材体制,是本世纪初开始的,当前“部编本”中小学教材出现,不
断加强对读“整本书”的引领力度。
B.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是有学科边界的。作为语文老师,应注重指导学生多读文学名著,而不
能什么材料都推荐。
C.语文教师应具有开阔的视野,不要过度限制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允许学生读一些健康有益的非语文读本,
这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水平。
D.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善于倾听,而不要作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式的讲
解,先让学生发言,并注意评价学生的发言。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对如何理解和践行“整本书阅读”存在认识不清的状态,在教学中出现了错误倾向,但也有解决的
办法。
B.一般来说,“整本书阅读”注重课内外结合的同时又向课外阅读侧重,而高中阶段因学习任务需要应向
课内讲解倾斜。
C.开展“整本书阅读”评价,能有效兼顾学生短期和长期需求,评价过程既有利于学生应试,也利于能力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D.三则材料侧重点不同,但都关注“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有一定的指导意
义。
9.请结合材料,简述有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做哪些努力。
【答案】7.A 8.B
9.①各科教师都应承担责任,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②将课堂上提纲挈领式的讲解与课下个性化
指导相结合。③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④重视对
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解析】
7.A 项,“是本世纪初开始的”有误,原文是说“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叶圣陶就提出了‘读整本书’的
观点”。故选A。
8.B 项,“高中阶段因学习任务需要应向课内讲解倾斜”曲解文意,原文表述为“可以多用一些课时来完
成,但也不宜像单篇课文那样进行细化的解读”。可以多用一些课时来完成,不代表向课内讲解倾斜。故选
B。
9.从“只有各科老师都承担起来,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学生的阅读才会完整与丰富,文化素养
也才会全面而丰厚”可知,各科教师都应承担责任,作专而准的整本书荐读、导读;由“教师应该对作品
的关键处、难解处提纲挈领地分析讲解,但要注意避免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和“教师的讲解不
仅在课上,课后的个性化指导也非常重要”可知,教师应该将课堂上提纲挈领式的讲解与课下个性化指导
相结合;由“语文教师不应狭隘地理解整本书阅读,固守语文学科的‘一亩三分地’,而应在提倡阅读经典
作品的同时,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可知,教师在提倡阅读经典作品的同时,
允许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其他方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由原文“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的评价?首先,应把阅
读习惯纳入评价”可知,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