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二)(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二)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稻田里的等待 周华诚 稻子们高傲地昂着头;稻穗挺立,捏一捏其中的一颗两颗三颗,依然是轻飘柔软,里面 空空如也。天气渐渐转凉,本来稻子该是灌浆的时候了,再不灌浆,很可能意味着收成不佳。 隔着一条田埂,邻家的杂交稻一丛丛的稻穗已经低下了头,清清爽爽,散开了谷粒,显得低 调而又成热,相比之下,我们的稻田就令人焦虑不已,像是没心没肺的浪荡少年。 周一那天,父亲问我:“我们的水稻不会灌浆,稻穗不低头,我担心可能没有产量。” 不会灌浆,对稻子来说,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好几亩稻田,如果都是空秕,这一年花在上 面的汗水和心血都会白费。我想了半天,想不出什么言辞来宽慰父亲,只好说:“没有关系, 我们就顺其自然吧,好好观察记录它的生长,就可以了。收成的事,也急不来,能收多少是多 少。” 在种田这件事情上,我的经验是苍白的。我拿着稻子的照片,去请教水稻研究所的专 家。专家说,问题不大——看起来,水稻才刚开过花,还没有到散粒的时候。 “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便也这样安慰父亲。父亲说:“那好的,只能等了。” 接下来,父亲每天都会去田间察看,并用手机拍下照片发给我。到周三,父亲终于又忍 不住了,问我:“邻居家的杂交水稻已经垂下头,颗粒饱满,我把他们的谷粒掰开看了,浆水 很多。我们的水稻还依然直立。开花的时间,我们的水稻还比他们要早两天,但我们的还 没有浆……我担心,如同去年的黑糯稻。” 去年我们试种了一点新品种的黑糯稻,不知是缺乏种植经验还是品种原因,也是灌浆 不良,最后半亩田的水稻收割起来,只得了二十来斤稻谷。因是试种,面积不大,但说起来, 总归是不成功的例子,而汗水与辛劳的损失,就无从计算了。周四清晨,父亲又去田间拍了照片,问我:“你觉得,有变化吗?” “好像,还是差不多。”我过了好一会儿,弱弱答道。 沉默好久,我觉得有必要再说一些什么。今年的品种是我定的,我不能让父亲担心太 多。我一字一句地斟酌:“爸爸放宽心,我们静观其变吧。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风险和变 化,或许会是一种更大的收获。” 这样的话,是我真实的想法,但对于父亲,能算得一种安慰吗?即便算得,这安慰也是空 涧的。而且我还没有预计到,这对于父亲信心是否有打击,一个种了一辈子田的农民,有什 么会比自己田里没有收成更令人沮丧的呢? 和庄稼待久了,在田野待久了,开始有点迷信,有时就会祈祷,希望丰收,因为知道有一 些力量,是人力所不及的。农人常常觉得无力,因他所面对的是自然,自然是神秘的,也是无 法预料的。比如干旱、洪涝、虫害、病害,以及其他农人眼里始料未及的状况,或许都会 轮番出现。 我常常觉得,草木自有草木福,且由它们去吧。种田种久了,人的狂妄的自信心是会低 下来的。低下来,得听稻子的话,听天的话。 我记得年幼的时光里,多少次陪着父亲母亲一起,守在田埂上,守护涓涓细流流进自 家田畈;也曾拿着脸盆,在小小一方池塘里舀水入渠,为久旱的稻田送去甘露。当然更不会 忘记,农忙时节割稻和插秧,怎样地挥汗如雨,累到像一条只会伸出舌头喘气的中华田园 犬。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劳作里,人变得敬畏。种田人常常不明白,这世上有些人的不可 一世,是从哪里来的。 面对一块稻田,我和父亲都有变化。父亲慢慢理解我,知道我们期待的收成,其实不只 是稻谷。劳作本身,即是收获。即使是一把空稻,对我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我们每一次 的尝试和创新,所需要承受的失败风险,不正是其应有之义吗?时间长了,种了一辈子水稻 的父亲,终于慢慢学会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 会低头的水稻才有收成。今日我们离开城市回到水稻田,低下头,也是在用另一种眼 光看待脚下的世界与生活。我们这一季的水稻品种,是沈博士研制的新品,一种长粒粳稻, 与我们故乡南方历来种植的籼稻很不一样,首先生长时间就不一样——这也便是为什么,一埂之隔的邻居家的水稻已经散粒结实,而我们的稻穗还带着稻花,仍执拗直立——当然, 我们是后来才知道这一点,因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家的水稻田的稻穗,终于也日渐一 日地低下头来,慢慢地显出成熟与内敛。 秋天快到了,我们就在这样的时光里,耐心等待稻子成熟。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我”请教水稻研究所专家、与父亲通过照片交流和“离开城市回到水稻田”的内容可 以看出,“我”是一个平时已经离开乡村生活的人。 B.虽然“我”担心对父亲的安慰是“空洞”无效的,但这安慰也说明“我”相信科学种田,对今年 稻田会有一个很好的收成是充满信心的。 C.作者回忆幼时劳作的经历是为了说明自己“敬畏”意识产生的原因,也暗示这世上有些人 的不可一世正是不懂敬畏的表现。 D.“听稻子的话”“听天的话”赋予稻子和天以人的特征,生动地表现了种稻给人带来的启 示要顺应自然规律。 2.如何理解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们的稻田就令人焦虑不已,像是没心没肺的浪荡少年。 (2)会低头的水稻才有收成。 3.“另一种眼光”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常青的草叶 孙震 花儿已经开得相当尽兴,相当热烈的时候,我的梦境里却常常只是一片纯情无涯的绿。 我知道,38 年前那个盛夏的热风,掠过惠特曼那些极具个性的葳蕤草叶们,无可阻挡地又 追上来了。 那个炎热的暑假,我在图书馆、书店里浸泡得实在惬意。当年的书店,实行开架售书。 置身书架前,可以随意取阅。读不完的书,第二天可以继续,只要记住中止过的页码。当然,书店说不上欢迎站成一颗树“揩油”读书的我,但我确实没有遭受过拒读的驱逐。我尽 可安心地站读,一天又一天,而我心里时时涌动着一个念头:有钱了的时候,一定把自己喜 爱的书都抱回家去。 有钱的日子总也不来,买书只是隐伏于心底的一个又甜又酸的奢望,那时候,我尤为 钟情于诗,凡是搜捡到的诗集,我几乎概莫例外地全都生吞活剥了。在吸吮过了为数不算 少的诗集之后,隐隐总有点不过瘾的缺憾。那时我说不清什么道理,只是感觉诗人本应一 泻千里的激情,是被通用的豆腐块形式过多地拘禁着了。诗人,难道正被一种什么流行病 感染着吗? 然而,这位大洋彼岸的惠特曼与众不同。他的诗与他的相貌竟是如此的恣肆、率真, 如同来来去去无须打招呼的田野上的风。我端详着扉页上惠特曼的画像,他那满脸满腮 不守秩序的如同野草一样芜蔓的胡子,和宽沿帽下那对自信得可以穿透所有雾障的眼睛, 就满有理由地想:只有这样的汉子,才能写出这样的诗。《自己之歌》、《我歌唱带电的 肉体》、《斧头之歌》等犹如排山倒海的波涛,滚滚而来。我捧着这本题名为《草叶集 选》的书,当时是真正体验到“爱不释手”这个成语所传达的滋味了。但是不忍“释” 也得“释”,当一眼看清此书封底 1 元 1 角的定价,就乖乖把它放回书架上了,我身上 1 分 钱也没有。 从没读过一天书的母亲,倒是很能体谅儿子爱书的痴心。当我委婉地向她诉说了自 己的喜爱之后,她沉吟片刻,还是把钱 1 分不多地给了我。母亲没说一句为难的话,但我知 道这 1 元 1 角钱,在她并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数。当年,人均月生活费不足 8 元才能吃 救济啊。 我记不清那天是怎么高兴地跑过海沿那条路的,反正一进书店就去书架上取《草叶 集选》。可是,交书款时却傻了眼:掏遍了身上的所有口袋,还是少了 1 角钱。收书款的其 实也还是那售书的女子。整个暑期,我几乎很少听她说话,总是穿一件绿地白圆点的短衫, 静静地或站或坐在书架前。看她这件绿地白圆点的短衫,总让我想起校院里那开满莲花 的小湖,便觉得她很亲切。只是弄不懂,她大大的眼睛里,为什么总是贮满了厚重的忧郁? 她有我应该呼之为大姐姐的年龄,见我浑身上下搜索也找不到那 1 角钱,便轻轻地说: “书你拿去吧.那 l 毛钱我垫上。”惠特曼以他那些生机蓬勃的、散发着浓郁的野味儿的草叶,包容了我此后的若干晨 昏。当我偶然对母亲说及买书少钱,书店那位女子代为垫付的事时,母亲便以为我犯了一 个不可忽视的过失。她立即掏出 1 角钱,要我去书店还账。“她一天才能挣几个 1 毛呀。1 毛就是一顿饭钱呢。”母亲说。 我赶到书店时,却没有见到那位女子,再去,还是没有。那绿地圆白点的短衫不见了,书 架前仿佛黯然了好多。那年月风云突变的事,实在太多太多。一个人的命运也常常如一 片草叶,飘忽难定的。 好长一段时间,我还到书店去寻找,忧郁的眼睛倒是见过不少,但那都不是她的眼睛。 我那时懂事不多,却知道是不可随便向不相识者打听人的,何况打听的又不知姓什名谁。 38 年过去,人海茫茫,我再也没见过那位女子。欠她的那 1 角钱,以及远远不是钱所能 涵盖的珍贵东西,看来是永远难以偿还了。 惠特曼那些个性独具的草叶们,常年摇曳在我生命的四季里。白居易的著名的原上 草会“一岁一枯荣”,惠特曼的草叶们不会。它们永远鲜活,蓬勃着不枯的绿意。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划线“买书只是隐伏于心底的一个又甜又酸的奢望”句,使用通感手法,形象写出自 己少年时代对书的喜爱。 B.母亲在得知售书员为“我”垫付书款后,催“我”去还钱。此时售书员已不知去向,这一情 节暗写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C.本文通过回忆引出自己少年时代对书的喜爱及渴求,详写了买《草叶诗集》时母亲、 女店员对自己的理解与帮助。 D.书店是“我”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里“我”“认识”了惠特曼及其诗歌,获得了远远不是钱 能涵盖的最珍贵的东西。 2.文中有两处写到售书员的服饰和眼神,请分析其作用。 3.本文题为“常青的草叶”,结合文本谈谈其所包含的意蕴。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香香的端午谢冕 ①端午是香香的,香飘万家。最初是菖蒲、艾蒿的香味,后来是雄黄酒,是年轻女性胸 前、腋下的香囊,那香囊里充填着香香的沉香、木香、丁香碾成的粉末,再后来就是竹叶 包裹的粽子,满街满巷飘浮着粽叶的清香。进入五月,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都浮动着端午 特有的香气,隐隐地、若有若无地散发在逐渐浓郁的节日的气氛中。时序已是初夏,也许 茉莉正在悄然开放,也许含笑正在蓓蕾,也许白玉兰正在高处的枝叶间发出诱人的暗香, 但此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这是让人着迷的香香的端午! ②“端取乎正,午得其中”,除了香香的,端午也是端端的。古时民间庆典,大抵总与节 候有关,端午时节,天气转热,百虫萌动,百毒衍生,蕴含在这个节日仪式背后的,也就是造成 端午的香香的气味的,正是适应节候去瘟避邪的动机。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 的艾蒿和菖蒲,说是门上悬剑,妖魔却步,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 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痣,那些香囊其中装的也是一些中药材的粉末。这些举措,无不 指向这个盛夏到来之前消毒祛魔的动机,所谓的“菖蒲似剑斩千邪”即指此。 ③我们的祖先是智慧的,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使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 中享受节日的愉悦。记得幼时,节日临近,家家都贴起对联——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 贴,一般节庆也都贴的——记得一副对联是:“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那时 似懂非懂,倒是记住了,直到如今。福州近海,原是“海国”无疑,闽江贯穿福州城,说是“江 城”,更是贴切。然而,农历五月天,挥汗如雨,哪有什么梅花?梅花又怎么会“落”?不懂了。 后来读唐诗,方知其句出自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 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④由此才知道“梅花”是笛曲名,汉乐府的名曲有叫“梅花落”,也叫“梅花引”的。 ⑤端午的诗情远不止这些,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但龙舟竞渡在 有水的地方倒是不分南北的一致。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大的龙舟节。“扒龙 船”(福州话)是为了寻找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人——结果成就了一项惊天动地、万民同 乐的竞技;包粽子,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美食。全中国的人 们都在这天包粽子纪念诗人,但全中国的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包。广西的枕头粽,浙江的 火腿粽,厦门和泉州的肉粽堪称粽中极致。⑥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子非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用的草绳固定在一处,一头用牙咬着 绳子的另一端,拼全力把粽子勒得紧紧的。到了北方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子总松松 垮垮的,好像总在敷衍,比母亲的手艺差多了。福州粽子大体用花生或赤豆和着糯米做材 料,不咸也不甜,糯米加上很重的碱(这是福州粽子的特色)。吃时蘸糖,与别处的粽子不同, 它靠的是本色的味道。 ⑦闽都端午活动的重心是龙舟竞渡。闽江流过城市中心,是极佳的竞赛场所。当日 我家住仓前山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着夏日的苦暑前往观战。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 直接照射着,毫无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清代董平章有一首榕城竹枝词 写的就是这个场面:“凉船过处水生风,鳌鼓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手巾 红。” ⑧龙舟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而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日喜乐。渐至今日,不仅中国, 遍及世界各处,成为一项体育项目。这是中国人伟大的创造。正如我在关于清明的那篇 文字说的,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清明如此,端午也 如此。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点题,写出端午特有的香气。这香气来自包括菖蒲、艾蒿、香囊、粽叶、茉 莉、含笑和白玉兰等。 B."菖蒲似剑斩千邪"中的"似剑",表面指菖蒲形状像剑,实指它分泌的香气有消毒驱虫的 功效。 C.文章引用对联"海国中天传令节,江城五月落梅花",旨在说明"我"严谨的治学态度。 D.文章写各地不同样式的粽子,目的是衬托母亲包的粽子结实,凸显福州的粽子味道最本 色。 2.作者的笔下,端午是诗意非常浓郁的节日。“端午的诗意”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3.文中有两处分别引用了李白和董平章的诗句,请指出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爬山宗璞 我喜欢爬山。 山,可不是容易亲近的,得有多少机缘凑合,才能来到山的脚下。谁也不能把山移到家 门前。它不像书,无论内容多么丰富高深,都可以带来带去,枕边案上,随时可取。置身于山 脚才是看到书的封面,或瑰丽,或淡雅,或雄伟,或玲珑,在这后面蕴藏着不可知。若要见到 每一页的景象,唯一的办法,是一步步走。 山是老实的。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 我们开始爬山。路起始处有几户人家、几棵大树、一点花草,点缀着这座光秃秃的 山。向上伸展着的路,黃土白石,很是分明。到了一定的高度,便成为连续不断的之字形,从 这面山坡转过去不知通向哪里。 山路不算险,但因没有修整,路面崎岖,很难行走。我爬到半山腰,已觉气喘吁吁。转身 不需要仰首,便见对面山上云雾缭绕,山脚的几户人家,也消失在那一点绿荫中了。 “能上去吗?”家人问。 当然能的。我们略事休息,继续攀登。又走了一段,我心跳,头也发涨,连忙摸摸衣袋中 的硝酸甘油,坐了下来。“不去了,好吗?”家人又问。 当然要去的!只要多休息,从容些就行。我们逐渐升高,山顶越来越近了。可以看见对 面山头上的三根电线杆,而无须仰首了。这山头后面的山中有两间小屋。一前一后。“那 里就是了!”有人叫起来。大家为之精神一振。人们加快了脚步。我还是一步步有节奏 地走着山坳里不再光秃秃。森然的树木送来清凉的空气。走着走着。深深的山谷中忽然 出现一堵高大的断墙,巨石一块块摞着,好像随时会倒下来。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月,多少水 流风力和地壳变化,叠成了这堵墙。这倒有点像黄山的景色。我忽然想起,去年今日,我正 在黄山的云海中行走。 对云水洞的向往阻止了关于黄山的回忆。我们终于到了。洞里会怎样?因为谁也不 曾到过这类的洞,大家都很兴奋。进洞了,甬道不宽,地上湿漉漉的,洞顶也在滴水。灯光很 弱,显得有些神秘。前面的人忽然发出一阵惊叹之声,我们进入了一个大厅堂。头上是一个大圆顶,这样 的高大!似乎山也没有这样高。“那么山是空的了。”谁说了一向。我们还没有来得及 惊叹,灯光灭了,眼前漆黑一片,惊叹声变作惋惜的叹声。我们看到石的帐慢,又是这样高大! 像是它撑住了黑色的天空。看到洞顶垂下的石钟乳,如同小小的瀑布。看得最清楚的是 路边的一只骆驼。它站在那里,不知有几千万年了。第五厅较小,身旁石壁上级满了闪亮 的雪花,头顶垂着一穗穗玉米,不知出自哪一位能工巧匠之手。等我们赶到第六厅——最 后一厅时,看到了一座座玲珑剔透的山峰,在明亮的灯光下,宛如仙境,据说这里有十八罗 汉像。又是正要惊叹时,灯倏地灭了,只妤慨叹缘悭,不得识罗汉面。但是得睹仙山,也算是 到了西天吧。 限于时间,不能等下一次开灯。虽然只匆匆一瞥,那宏伟、那奇特、那黑暗都留在了 我的眼前。回来的路上,大家仍兴奋地谈说,只因没有看全,稍有些遗憾。我却满意,因为这 番见识,是靠一步步走,才得到的。 我们又一步步下了山。车上人都睡了,我不由得又想起黄山上的那几天,那一次医生 原不批准我上山,见我心诚,才勉强同意,我也准备半途而废的。到慈光阁的路上,只是一般 山景,已经累了。上了庙后的从容亭,忽觉豁然开朗,远处的大谷,露出宽阔的石壁,如同敞 开胸怀,欢迎每一个来客。小路便沿着这雄伟的山谷,向上,向上,消失在云雾中。谁能在这 里止步呢?而且那“从容”两字用得多好!我常觉黄山的文化修养较差,是件憾事。这两个 字,却是我一直不忘的。 到半山寺,我已抬不起脚。猛拍头,看见天都峰顶的金鸡,是那样惟妙惟肖,顿时又有了 力气。“上来吧!上来吧!”它在叫天门,也在召唤远方的陌生人,走吧,走吧,一步步从容地 走,终究会到的。 我一步步走着。看那大鳌鱼,那样大,那样高,那样远。我终于钻进了它的腹中,又从嘴 里出来了。我在平天征上漫步,在东海门流连。我走的是现成的路,是别人一步步走出来 的现成的路。徐霞客初到黄山时,是用锄凿冰,凿出一个坑,放上一只脚。如果在现成的路 上还不能走,未免惭愧。当然,若是无心山水,当作别论。 我登上了始信峰,那是我登山的最终级处。这峰较小,却极秀丽,只容一人行走的窄石 桥下,深渊无底。远看石笋征,真如春笋出土,在悄悄地生长。峰顶是一块大石,石上又有石, 我没有想到,上面又写着“从容”二字我从容地下了山。因为未上天都,有人为我遗憾。想来我虽不肯半途而废,却肯适可 而止,才得以从容始,又以从容终。 后来一直想写一段关于黄山的文字,又怕过于肤浅,得罪山灵。不料从小小上方山的 浮光掠影中联想到去年今日。无论怎样的高山,只要一步步走,终究可以达到山顶的。到 达山顶的乐趣自不必说,那一步步走的乐趣,也不是乘坐直升机能够体会到的。 不一步步爬,可怎么上山呢? 我喜欢爬山。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从对山的感悟谈起,接着记叙了自己两次爬山的经历,由攀登上方山写到去年今日 游历黄山,行文流畅自然,语言简洁精炼。 B.作者写上方山云水洞这部分浓墨重彩,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融记叙、描写、议论、 抒情于一炉,引人入胜,富有可读性。 C.作者回忆黄山之行,以游踪为线索,从慈光阁、从容亭到半山寺,经过大鳌鱼,再到平天、 东海门,最后至始信峰,脉络清晰。 D.文章最后一句"我喜欢爬山",融入了对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意蕴丰富,给读者以启 迪,并与开头呼应,使全文结构严谨。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1)山是老实的。山也喜欢老实的、一步一步走着的人。 (2)如果在现成的路上还不能走,未免惭愧。 3.本文记述了登上方山和黄山的经历,两次登山过程相似,体悟相近,却不显重复。请结合 文本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 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在的感觉记 忆。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 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 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 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 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 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下 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 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 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 西饭!”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凭 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 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说那馄饨皮薄, 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老太太说起这 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不行,吃了后, 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 得老太太直乐,说:“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说改不了,也真是。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一上餐桌, 打开菜谱,溜一眼: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 朋友热情,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 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品。 先来一碗胡辣汤。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可这种街 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字:味!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里边若 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 着热气。要是外省人看了,怕要呕出胃来。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 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 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 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 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 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 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 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 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 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只可惜,名实 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 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 味。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 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 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 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 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B.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C.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 味属于“个体”方面。 D.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 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 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3.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 合作品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池荷花半生梦 胡忠勤 夏日的清晨总是来得格外的早,又格外的准,好象和人有心灵之约一般,只要你睁 开眼睛,不管何时天已经都是光亮如昼了。在这个季节,与清晨一起到来的还有一声声鸟 啼和蛙鸣,让周围愈发显得幽静深远,再入睡是不可能的了,索性起身四处走走,沿着小 区长着毛茸茸绿草的精致小道向东信步而行,拐过两个弯,一潭荷花就毫无遮挡地呈现 在眼前了。 荷花池位于小区之南形如月牙的小山坳里,三面是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洋房高楼, 正南毗邻的是碧波万顷的南湖,因与活水相通,波浪相接,涛声相闻,荷花池显得更加生 机盎然。这荷花池可是当初开发商的卖点之一,据说是聘请苏州的园林大师和工匠花费 千万之巨,耗时一年多建造而成的山水园林景观。 或许是沿袭古制,蓄水植荷之地谓之池,如春秋吴王夫差的浣花池,唐朝大明宫的 太液池,三国魏宫的芙蓉园池等,故此处也称作荷花池。适逢昨夜下了一场暴雨,此时整 个荷塘还笼罩在层层薄雾交织弥漫的氤氲之中,在一缕缕晨曦的投射下,初开的荷花亭 亭玉立,一项项碧绿的擎雨盖上闪烁着晶莹剔透的水珠,让人为之眼前一亮,精神陡振, 残存的最后一丝睡意也瞬间即逝,消失的无影无踪。 荷花池面积不大,小巧精致,奇丽淡雅,从石板铺就的小径拾级而上,一抬脚就融 入到景致之中。荷花池依形傍势,筑山叠石而建,池内亭台楼阁遥相呼应,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布局匠心独运,处处藏奇斗秀,就是一道道石缝也被填上了土,恰到好处地插上一 两株植物,或枝或蔓,草木葳蕤,风韵非凡,活脱脱一个翻版的苏州园林。沿池塘用鹅卵石 拼花而成的小道边杨柳依依,间或栽种有其它的名木,绿树成荫,游玩至此仿佛置身于江 南水乡,且行、且驻、且赏,亦歌亦咏,流连忘返。 还没等进入荷花池,远远就已经看到池塘中仙子的身姿,走得近了愈发欣喜,荷花 的卓约风姿让人怦然心动,仿佛为你守候了一夜,终于见到了早起的探访人,也格外地精 神抖擞起来。前些日子听友人说,团湖的荷花已经盛开,相约几次未能成行,深以不能亲 睹其胜状为憾。不过今日竟得以窥见池塘新荷,倒也算是意外的惊喜和补偿。 荷花,古人誉之为花之君子,除了莲、莲花、芙蕖等熟悉的称谓外,别名有十余种 之多,更有甚者为之庆生,足见人们喜爱之至。荷花超凡脱俗,聚而不喧,品格可敬,清人 李渔曾赞赏道:“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 妍,有风即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这番 评价仿佛正是说的眼前这池荷花,恰如其分。团湖的荷花素以壮观取胜,早已遐迩闻名, 每到荷花盛开之际,临湖远眺,满眼翠绿粉红明黄望不到边,风过后,数千亩荷花莲叶如 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蔚为大观,呈现的是“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情景。 不过,在我看来这场面未免有些喧哗,不如这一池荷花一簇簇地点缀其间,静静地伫立, 含情脉脉,显得典雅别致富有韵味。 《彦周诗话》云:“世间花卉无逾莲花者,盖诸花皆藉暄风暖日,独莲花得意于水 月,其清凉虽荷叶无花时亦自香也。”世间的事物就是这样奇妙,清凉之物必生于酷暑 盛夏,而温热之物必产于严寒隆冬。荷花就是这样的,不仅为人提供消暑之食,而且还为 人营造了消暑之观,在夏日只要看到塘中的荷花,哪怕内心再躁动不安也会顿时清凉无 汗,清爽无比。少有如荷花这样把自身全部,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都奉献给了他人。荷 花,不愧是花之君子也! 于是,我开始羡慕起居住在此的人了,守着这么一方如诗如画的风水宝地,足不出 户就能欣赏到荷塘秀色,亲眼见证从夏之初点点荷钱浮现到深秋最后一枝残荷凋零,历 经采莲掘藕,伴随的不仅是一年中大半的光景,也度过生命中最有分量的难忘时光,更得 以有缘去细心体会颗颗莲子的良苦用心,这是何等的诗意,何等的惬意!一池荷花半生梦,不辞长作巴丘客。梦是美梦,梦是要想的,如果不是廉溪这样的爱莲之人,哪怕靠得再近 也是难以入梦的! (选自《青海湖》,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写荷花池的修建,再写荷花池的环境,如是反复,把人的胃口吊得足足的,才引出 荷花,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B.在写这一池荷花之前,作者又从李渔笔下的荷花以及团湖的荷花谈起,最后才将眼前这 一池荷花呈现于读者眼前,层层铺垫,峰回路转,曲折多致。 C.第六段写团湖荷花壮观、磅礴,与眼前的一池荷花形成对比,同时运用象征手法,写出这 一池荷花的典雅别致富有韵味,为赞美荷的"君子"品性张本。 D.由眼前之荷想到李渔笔下的《芙蕖》,由荷的品格想到《彦周诗话》,由眼前的伴荷之 人想到爱莲的周敦颐,引经据典,使文章意蕴丰富。 (2)请分析“梦是美梦,梦是要想的,如果不是廉溪这样的爱莲之人,哪怕靠得再近也是难 以入梦的”这句话的含意。 (3)题目是“一池荷花半生梦”,但本文并没有花太多篇幅写这一池荷花,而是花许多笔墨 交代荷花池的由来及荷花池的环境,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胡桃云片 丰子恺 凭窗闲眺,想竟一个随感的题目。 说出来真觉得有些惭愧:今天我对于展开在窗际的“一·二八”战争的炮火的痕迹, 不能兴起“抗日救国”的愤慨,而独仰望天际散布的秋云,甜蜜地联想到松江的胡桃云片。 也想把胡桃云片隐藏在心里,而在嘴上说抗日教国。但虚伪还不如惭愧些吧。 三四年前在松江任课的时候,每星期课毕返上海,黄包车经过望江楼隔壁的茶食店, 必然停一停车,买一尺胡桃云片带回去吃。这种茶食是否为松江的名物,我没有调查过。 我是有一回同一个朋友在望江楼喝茶,想买些点心吃吃,偶然在隔壁的茶食店里发现的。发现以后,我每次携了藤筐坐黄包车出城的时候必定要买。后来成为定规,那店员看见我 的车子将停下来,就先向橱窗里拿一尺糕来称分量。我走到柜前,不必说话,只需摸出一块 钱来等他找我。他找我的有时是两角小洋,有时只几个钢板,视糕的分量轻重而异。每月 的糕钱约占了我的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我为什么肯拿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来按星期致送这 糕店呢?因为这种糕实有使我欢喜之处,且听我说: 云片糕,这个名词高雅得很。“云片”二字是糕的色彩、形状的印象的描写。其白 如云,其薄如片,名之曰云片,真是高雅而又适当。假如有一片糕向空中飞,我们大可用古人 “白云一片去悠悠”之句来题赞这景象。但我还以为这名词过于象征了些。因为糕的厚 薄固然宜于称片,但就糕的形状上看,“云”字似觉不切。这糕的四边是直线,四根直线围 成一个长方形。用直线围成的长方形来比拟天际缭绕不定的云,似乎过于象征而有些牵 强了。若把“云片”二字专用于胡桃云片上,那么我就另有一种更有趣味的看法。 胡桃云片,本是加有胡桃的云片糕的意思。想象它的制法,大约是把一块一块的胡桃 肉装入米粉里,做成一段长方柱形,然后用刀切成薄薄的片。这样一来,每一片糕上都有胡 桃肉的各种各样的切断面的形状。胡桃肉的形体本是非常复杂,现在装入糕中而切成片 子,就因了它的位置、方向及各部形体的不同,而在糕片上显出变化多样的形象来。试切 下几片来,不要立刻塞进口里,先来当作小小的画片观赏一下。有许多极自然的曲线,描出 变化多样的形象,疏疏密密地排列在这些小小的画片上。倘就各个形象看:有的像果物,有 的像人形,有的像鸟兽。就全体看:有时像蠧鱼钻过的古书,有时像别的世界的地图,有时像 古代的象形文字,然而大都疏密无定,颇像现在窗外的散布着秋云的天空。古人诗云:“人 似秋云散处多。”秋天的云,大都是一朵一朵地分散而疏密无定的。这颇像胡桃云片上 的模样。故我每吃胡桃云片便想起秋天,每逢秋天便想吃胡桃云片。根据我这看法而称 这种糕曰“胡桃云片”,岂不更为雅致适切、更有趣味吗? 松江人似乎曾在胡桃云片上发现了这种画意。他们所制的糕,不像别处的产物似的 仅在云片中嵌入胡桃肉,他们在糕的四周用红色的线条作一黄金律的缘,而把胡桃的断面 装点在这缘线内。这宛如在一幅中国画上加了装棘,或是在一幅西洋画上加了镜框,画的 意趣更加焕发了。这些胡桃肉受了缘的隔离,已与实际的世间绝缘,不复是可食的胡桃肉, 而成为独立的美的形体了。因这缘故,松江的胡桃云片使我特别欢喜。辞了松江的教职以后,我不能常得这种胡 桃糕,但时时要想念它例如今天凭窗闲眺而望天际散布的秋云的时候。读者也许要笑: “你在想吃松江胡桃糕,何必絮絮叨叨地说出这一大篇!”不,不,我要吃糕很容易:到江湾 街上去买两百文胡桃肉,七个铜板云片糕,拿回家来用糕包裹胡桃肉,闭了眼睛塞进嘴里, 嚼起来味道和松江胡桃云片完全一样。我想念松江胡桃云片,是为了想看。至少,半是为 了想看,半是为了想吃。若要说吃,我吃这种糕是并用了眼睛和嘴巴的。 我们中国的市上,仅用嘴巴吃的东西太多了。因此使我拿薪水的十二分之一来按星 期致送松江的糕店,又使我在江湾的窗际遥遥地想念松江的胡桃云片。我希望中国到处 的市上,并用眼睛和嘴巴来吃的东西渐渐多起来。不但嘴吃的东西,身体各部所用的东西, 也都要教眼睛参加进去才好。我又希望中国到处的市上,并用眼睛和身体来用的东西也 渐渐多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十分简短,却有统摄全篇的作用,作者说想写一篇随感,马上就想到了胡桃 云片,表现了作者对胡桃云片的喜爱之情。 B."说起来真觉得有些惭愧""且听我说"等语言,极富生活气息,同时也可以拉近作者与读 者之间的距离。 C.文章中引用了古人诗句"白云一片去悠悠"来表现云片之名的"高雅",生动形象,也增添 了文章的诗意,使文章更有韵味。 D.文章结尾部分,作者直抒胸臆,用"我希望……我又希望……"表达了自己希望人们的生 活越来越好的愿望。 2.丰子恺是中国著名画家,其散文也充满画面感,文章是如何体现的? 3.有人说《胡桃云片》里藏着一个“恬静淡泊,从容雅致”的丰子恺,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 解。参考答案 1.答案:1.B; 2.(1)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表现出稻子尚未灌浆时的状态,也侧面表现 出“我”和父亲的焦虑。 (2)用了拟人(双关)的手法,既写出了成熟水稻的外在形态,也写出了思想收获的前提是敬 畏自然。这样表述既生动又使内涵更加丰富。 3.①成熟是需要耐心和时间的(或水稻新品种的特性与旧品种不同,不能用旧品种的标准 对待新品种)。②收成不只是稻谷,劳作本身也是收获。③尝试和创新要承受失败风险。 解析:“充满信心”没有依据。 2.答案:1.A; 2.第 6 节处的服饰描写属于外貌描写;为了表现售书员朴素清纯的美,以此来 衬托她心灵的美该节写她的“厚重的忧郁”的眼神,隐含了时代背景,为下文写她不知去向 做铺垫。;第 8 节处的服饰描写主要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着装来替代售书员,更进一步写 售书员的朴素无华及我对她的难以忘却。(因作者前面有提到“总让我想起校院里那开满 莲花的小湖,便觉得她很亲切”)(此处也可答为:以着装来替代售书员,表达我对售书员亲 切的心理与难以忘怀的心绪;同时,也进一步写售书员给我留下的朴素无华的印象); 3.(1)《常青的草叶》包含两重意思:①指惠特曼的热情奔放、自然纯真、个性独具;②《草 叶诗集》给作者留下深刻的、难以忘怀的印象。(2)母亲、售书员尽管平凡的如一片草 叶,甚至我连售书员的姓名都不知,然而她们在我的人生旅途上给予我的理解与帮助,让 我终生难忘。 解析:1.A.“形象写出自己少年时代对书的喜爱”错误,应该是写出“我”买不起书的无奈。 2.完成此题先要找出两处服饰和眼神描写,分别为“总是穿一件绿地白圆点的短衫,静静地 或站或坐在书架前……她大大的眼睛里,为什么总是贮满了厚重的忧郁”“那绿地圆白点 的短衫不见了,书架前仿佛黯然了好多”。第一处的作用主要突出售书员的纯朴和忧郁,第 二处以着装来替代售书员,表达“我”对售书员亲切的心理与难以忘怀的心绪;同时,也进一 步写售书员给“我”留下的朴素无华的印象。 3.“常青的草叶”这一标题的含义首先应该想到《草叶集选》这部书,“常青”既形容诗集的 优秀,也突出了惠特曼“恣肆、率真”的特点;此外“常青的草叶”还暗含着作者对母亲和售 书员给予“我”的默默的支持与帮助的感激。 3.答案:1.B; 2.①他们能够把实用的动机予以诗化。端午到了,家家门楣插上红纸围束的 艾蒿和菖蒲,实是借那些植物分泌的香气驱虫。让小孩们饮雄黄酒,给女孩们额前点朱砂 痣。②人们在充满诗意的仪式中享受节日的愉悦。在福州,对联不光是春节张贴,端午节 庆也都贴。③端午的诗情不止这些,全中国的百姓都在用各自的方式怀念屈原,例如龙舟 竞渡和包粽子。 3.①引用李白的诗,是为了证明福州对联中的“梅花落”有出处,从而间接证明福州的节日 仪式充满诗意;②引用董平章的诗,可以再现清朝的赛龙舟的场面,说明龙舟竞渡活动有 着悠久的历史;③文章多处引用古诗,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 解析:1.A 项相关信息在第①段,第①段在叙说了许多香气后,倒数第二句来了一个“但此 刻充盈着这城市的,是端午特有的香气”,一个“但”字转折,即可说明前面那些香气均不是端 午特有的香气。C 项是在说明端午节日中饱含的诗情,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博大及智慧。 D 项写各地不同样式的粽子意在说“据说是给溺水的诗人送食物的,结果成就了一方传统 美食”,表现我们民族“化解人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的智慧与达观。 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的能力.在文中“香香的端午”其实就是“诗意的、 美妙的、愉悦的端午”.但实际上端午是要祛邪除毒的,要寻觅古诗人冤魂的,要给古诗人 送食的;只是我们民族是一个智慧且具有诗意的民族,所以我们让节日仪式化,让实用诗 化,让苦苦寻觅成为快乐的竞技,让送食的悲壮成为现世享乐.而这一切让端午充满了诗 意.解答这道题,关键是理清文脉,分析文章层次,从题目要求的角度概括层意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答这类题,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着 手.形式包括手法(此处引用,是解题条件)、结构、效果,内容包括文章话题、所写具体形 象或材料、要表达的情感等.认真阅读文本,首先看作者在何处用这两人的诗,与上下文有 何联系(结构的作用);其次看这两句诗所在段落主要写什么内容,看诗句与作者写的主要 话题有何关系(内容的作用);再看文章主旨是什么,这两句诗的引用对表现主题有没有作 用(主题的作用);另外,诗句在文中的引用往往能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学性可读性等等, 看看这些引用是否有这样的作用。 4.答案:1.D; 2.(1)①山是客观的存在,实实在在的;山不容易亲近,登山并不容易;②只有实 实在在努力攀登的人,才能登上山的顶峰,看到更美的风景。 (2)①“现成的路”是相对于前 人在没有路的情况下自己开路而言;②我们现在更要向前人学习,勇于面对困难,一步一 步努力,直到获得成功。3.①内容更丰富。先写上方山再写黄山,作者所见更丰,文章更充实。 ②结构更灵动。两 次登山经历彼此穿插,行文富有变化,增添了回环曲折之美。 ③主旨更深刻。黄山的“从 容”题字是文眼,与作者心灵契合,统摄全篇;两次登山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登上 方山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作者的感受和体悟。 解析:文章最后一句“我喜欢爬山”,没有融入亲情、生死等问题的感悟。 5.答案:1.D; 2.①描写精炼传神。运用神态(细节)描写(“豹眼”“傻”“呆呆地”)、语言描写 (“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陕们吃饭时的“旁若无人、汪洋恣 肆”。 ②前后照应。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吃饭时的“原 始”和“野性”。 3.不同意。 ①倒数第二段结合自己的经历,再次从群体的角度写客居台北的陕西乡党对故乡饭食的 留恋,拓宽了作品的选材范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 ②倒数第二段写台北的陕西乡党津津有味地吃“名实相去甚远”的“陕西饭食”,突出了味 觉记忆的“深刻”和“顽固”,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最后一段卒章显志,以“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 故乡情思的厚土里!”作结,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同意。 ①从结构上来看,去掉最后两段,文章的内容也很完整了。 ②从内容上来看,去掉最后两段,从群体的角度写客居台北的陕西乡党对故乡饭食的留 恋,内容也很充实。 ③从主旨上来看,去掉最后两段,文章的主旨“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 最为深刻,最为顽固”,主旨基本不变。 解析:1.“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细品胡辣汤”错误。作者细品胡辣汤不仅是为 了弥补早年无钱品尝的遗憾,更是为了“品尝”往事和乡情。 2.从内容那个看“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蹦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是一句描写的句子,“美!”是语言描写,“呆呆地相互望着’I’’蹦‘,动作描写,为的是突 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从结构看既呼应了上文“三碗下肚,打个饱隔,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 嘴”,又照应下文‘’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3.如不同意,然后结合最后两段的内容①倒数第二段结合自己的经历,拓宽了作品的选材 范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为深刻,增强了文章的 感染力;最后一段卒章显志,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的角度分析原因。 6.答案:(1)C;(2)如果缺乏对高雅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即使面对这一池典雅别致的荷 花,也不可能绽放出美丽雅致的梦想。 (3)①铺陈、浓墨重彩,这样极力叙写小区的精致、高档以及匠心独运的布局、环境等 就是为了说明:无论外界环境多么优裕,无论你的物质生活多么“一流”,如果不追求精神上 的雅、美,一样会对眼前的美好视而不见。②前面的不惜笔墨只是为了铺垫出结尾的“半 生梦”,也正因为有前文的“画龙”,作者只须在此处轻轻一点,主旨就水到渠成,意在言中,含 蓄蕴藉。③通过对居住环境的渲染,对什么样的人能真正拥有“美梦”提出了要求:即使身 处优雅的环境,即使日日面对荷花池,如果心中没有一朵圣洁淡雅的莲花绽放,一样无梦 可寻。 解析: 7.答案:1.C; 2.①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想象胡桃云片的制作过程,让胡桃云片的形状、纹 理、线条真实可感。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胡桃云片上画面的形 象。③引用诗句,将诗与画结合起来,使胡桃云片的形象具有诗意美。 3.①作者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乐趣,愿意拿出每月十二分之一的薪水买糕点,不只是为了吃, 还在于欣赏。②探究云片糕取名的原因,雅致适切而有韵味,充满情趣。③从小小的糕点 引发对市面上的东西要有美感的呼唤,体现了作者的精神追求。 解析:1.作者并不是否定这个观点,只是说云片糕的形状与“云”字不太切合。 2.本文的画面感主要体现在对云片糕的描写上,重点梳理文章第四段到第六段的内容,寻 找具有画面感的句子,如“大约是把一块一块的胡桃肉装入米粉里……而在糕片上显出变 化多样的形象来”“有的像果物,有的像人形,有的像鸟兽”“古人诗云……这颇像胡桃云片 上的模样”等,然后结合常见的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 3.解答本题,要重点理解题干中“恬静淡泊,从容雅致”这八个字,通读文本,寻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这一特点或风格,可从作者的行为动机、生活情趣以及作者的精神追求、 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