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18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备战2021年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
加入VIP免费下载

考点18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备战2021年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

ID:280772

大小:1.52 M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9-06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考点 18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其线性运算 考点解读 平面向量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考向,复习时,我们要重点掌握: 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 (2)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理解两个向量相等的含义. (3)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2.向量的线性运算 (1)掌握向量加法、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 (2)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几何意义,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 (3)了解向量线性运算的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一、平面向量的相关概念 名称 定义 表示方法 注意事项 向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长度(或模) 向量 或 ; 模 或 平面向量是自由向量 零向量 长度等于 0 的向量,方向是任意的 记作 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单位向量 长度等于 1 个单位的向量 常用 表示 非零向量 的单位向量是 平行向量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 共线向量 平行向量又叫共线向量 与 共线可记 为 与任一向量平行或共线 相等向量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两向量只有相等或不等,不能 比较大小 相反向量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 的相反向量为 二、向量的线性运算 AB a | |AB | |a 0 e a | | a a a b λ=a b 0 =a b = −a b 0 01.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运算及其几何意义、运算律 2.共线向量定理 向量 a(a≠0)与 b 共线,当且仅当有唯一的一个实数 λ,使得 .λ=b a【注】限定 a≠0 的目的是保证实数 λ 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考向一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 解决向量的概念问题应关注以下七点: (1)正确理解向量的相关概念及其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2)相等向量具有传递性,非零向量的平行也具有传递性. (3)共线向量即平行向量,它们均与起点无关. (4)相等向量不仅模相等,而且方向要相同,所以相等向量一定是平行向量,而平行向量未必是相等向量. (5)向量可以平移,平移后的向量与原向量是相等向量.解题时,不要把它与函数图象移动混为一谈. (6)非零向量 a 与 的关系: 是 a 方向上的单位向量. (7)向量与数量不同,数量可以比较大小,向量则不能,但向量的模是非负实数,故可以比较大小. 典例 1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单位向量都相等 B.模为 0 的向量与任意向量共线 C.平行向量不一定是共线向量 D.任一向量与它的相反向量不相等 【答案】B 【解析】对于 A,单位向量的模长相等,方向不一定相同,∴A 错误; 对于 B,模为 0 的向量为零向量,零向量和任一向量平行,∴B 正确; 对于 C,共线向量是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也叫平行向量,∴C 错误; 对于 D,例如零向量,与它的相反向量相等,∴D 错误. 故选 B.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 | a a | | a aA.若 ,则 B.若 ,则 C.若 ,则 与 可能共线 D.若 ,则 一定不与 共线 考向二 向量的线性运算 平面向量线性运算问题的求解策略: (1)进行向量运算时,要尽可能地将它们转化到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中,充分利用相等向量、相反向量,三 角形的中位线及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等性质,把未知向量用已知向量表示出来. (2)向量的线性运算类似于代数多项式的运算,实数运算中的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等变 形手段在线性运算中同样适用. (3)用几个基本向量表示某个向量问题的基本技巧: ①观察各向量的位置; ②寻找相应的三角形或多边形; ③运用法则找关系; ④化简结果. 典例 2 若 、 、 、 是平面内任意四点,给出下列式子: ① ,② ,③ . 其中正确的有 A.3 个 B.2 个 C.1 个 D.0 个 【答案】B 【解析】① 的等价式是 = ,左边= + ,右边= + , 不一定相等; ② 的等价式是 = ,左边=右边= ,故正确; ③ 的等价式是 = + ,左边=右边= ,故正确. 所以正确的有 2 个,故选 B. | |a b | =| a b=  a b≠  a b≠  | |a b | =| a b a b≠  a b A B C D AB CD BC DA+ = +    AC BD BC AD+ = +    AC BD DC AB− = +    AB CD BC DA+ = +    AB DA−  BC − CD AB AD BC DC AC BD BC AD+ = +    AC − AD BC − BD DC AC BD DC AB− = +    AC AB−  BD DC BC【名师点睛】熟练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2.在 中, ,则 =( ) A. B. C. D. 典例 3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 中,对角线 与 交于点 , ,则 ____________. 【答案】2 【解析】由平行四边形法则,得 ,故 λ=2. 3.如图,已知 中, 为 的中点, ,若 ,则 ( ) A. B. C. D. 考向三 共线向量定理的应用 ABC 1 2BD DC=  AD 1 3 4 4 +AB AC  2 1+3 3AB AC  1 2+3 3AB AC  1 2 3 3AB AC−  ABCD AC BD O AB AD AOλ+ =   λ = 2AB AD AC AO+ = =    ABC∆ D AB 1 3AE AC=  DE AB BCλ µ= +   λ µ+ = 5 6 − 1 6 − 1 6 5 6共线向量定理的主要应用: (1)证明向量共线:对于非零向量 a,b,若存在实数 λ,使 a=λb,则 a 与 b 共线. (2)证明三点共线:若存在实数 λ,使 ,则 A,B,C 三点共线. 【注】证明三点共线时,需说明共线的两向量有公共点. (3)求参数的值:利用共线向量定理及向量相等的条件列方程(组)求参数的值. 典例 4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 a 与 b 不共线. (1)若퐴퐵=a+b,퐵퐶=2a+8b,퐶퐷=3(a−b),求证:A,B,D 三点共线; (2)试确定实数 k,使 ka+b 和 a+kb 共线. 【解析】(1)∵퐴퐵=a+b,퐵퐶=2a+8b,퐶퐷=3(a−b), ∴퐵퐷 = 퐵퐶+퐶퐷=2a+8b+3(a−b)=5(a+b)=5퐴퐵, ∴퐴퐵,퐵퐷共线, 又∵它们有公共点 B, ∴A,B,D 三点共线. (2)∵ka+b 与 a+kb 共线,∴存在实数 λ,使得 ka+b=λ(a+kb), ∴(k−λ)a=(λk−1)b. ∵a,b 是两个不共线的非零向量, ∴k−λ=λk−1=0, ∴k2−1=0, ∴k=1 或−1. 【名师点睛】利用向量证明三点共线时,一般是把问题转化为证明过同一点的两条有向线段所在的向量共线. 对于第(2)问,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向量共线的条件得出 ka+b=λ(a+kb),再利用对应系数相等这一 条件,列出方程组,解出参数. 4.已知 是不共线的非零向量, , , ,则四边形 是 ( ) AB ACλ=  ,a b  2AB a b= +  3BC a b= −  2 3CD a b= −  ABCDA.梯形 B.平行四边形 C.矩形 D.菱形 1.设 是向量,“ ”是“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下列四式不能化简为 的是( ) A. B. C. D. 3.已知 、 是平面向量,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若 ,则 B.若 ,则 C.若 ,则 D.零向量与任何非零向量都不共线 4.如图所示,在正훥퐴퐵퐶中,퐷,퐸,퐹均为所在边的中点,则以下向量和퐸퐷相等的是( ) A.퐸퐹 B.퐵퐸 C.퐹퐵 D.퐹퐶 5.在四边形 中,若 ,则( ) A.四边形 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B.四边形 一定是菱形 C.四边形 一定是正方形 D.四边形 一定是矩形 6.已知向量 , 不共线, = + , =2 -(λ-1) ,若 ∥ ,则( ) ,a b  a a b= +   0b = AD MB AD BM+ −   ( ) ( )AD MB BC CM+ + +    ( )AB CD BC+ +   OC OA CD− +   a b 1a b= =  a b=  a b 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