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文章线索不清晰(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文章线索不清晰(解析版)

ID:280978

大小:53.45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9-0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备战 2021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 21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不明文章线索 【典例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山音 秦碧薇 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外公谢世的次日,雾霭沉沉,下着密如针脚的雨。 我对外公印象不深,模糊记得是个文弱的老人。也只偶尔听母亲谈起,说外公从小生在山里长在山里, 在外求学十余载,漂泊十余载,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膝下的子女都走出大山,而他却执意坚守在山脚的 泥土房里,当了大半辈子的教书先生。却没料到,一场乍暖还寒的三月冷雨,竟让他与这三尺讲台永别了。 “山里人现在越来越少,你外公啊,一人教了几座山头的小孩,满打满算,也不过二十几个。”前来 给外公下葬的一位大伯对我说道,末了还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真可惜啊,那些小孩都挺喜欢他的。喏, 那边就有一个他的学生。”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正好对上一双惶惑不安的眼睛。那是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头发扎得松松垮 垮,身形也偏瘦小,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她定定地看向我,板着脸,双唇紧抿,幼兽般的眼睛漆黑发 亮,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 我凑过去问她:“你家在哪?”她抬头飞快地瞟了我一眼,不说话,朝山上一片在雨中凝固的苍翠努 了努嘴。“你爸妈呢?”我注意到她的脸迅速蒙上了一层寒霜,眼皮也耷拉下来。她张了张嘴,一副欲言 又止的样子,半晌才失落地开口:“他们去外面打工了。”“那你跟谁过?”“弟弟妹妹,还有奶奶。” 之后我也不知该怎样搭话,便默默走开了,因为我猛然发现,我们之间已然如被巨斧劈开了一道鸿沟,我 与她的距离,就像各自眼中的风景般遥远。山也跟着沉默,不发出什么声响。 在她的奶奶走后,她突然叫住了我。“你外公教过我,我很喜欢他。” “他教我们认字、算术,还给我们念诗、唱歌。他还说,我们这个地方以前叫作夔州。” “你看到我们头顶的天空了吗?他说这是夔州特有的天空,他说这种天空是‘苍色’的。” 渐渐地,我跟她熟稔起来。 我发现她非常喜欢看书,时常看见她捧着翻旧的课本,在风里站成一株瘦削的酢浆草,融进绿得化不 开的山中。 雨声渐疏,在某个午后,阳光居然冒了个角,从天际漏了丝丝续缕下来。我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搬了把凳子和她在院子里打发时间,清洁润泽的空气让每一次呼吸都成为一种享受。我不由得感叹道:“还 是山里好啊!” 她不能相信地望向我,脸颊激动得有些发红。“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生活,一人在山中,仅仅一人,不 能做什么,只能听流水的声音,凤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远山浅淡,与天 相接的地方只剩一条极细的线,是她抿起的嘴唇。她凝望那阵奔跑的风,似乎想将它捕捉。又转而凝望后 山的竹浪松涛,像凝望一个梦中的幻影。“而现在我不能读书了,除了大山,外面的声音都听不到了。” 她的话语似被水浸透,我转过头,看见她眼里的泪花像在走钢丝,摇摇欲坠。 她侧过身去不想说话了。 深绿铺满整座山林,光斑繁密。半分钟微汗,半分钟微凉,细细的芒草摇晃,似在轻吟。她口中的“苍 色”的天空,从静水沉渊中升起,万里无云。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风、树叶、草 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 而这声声呜咽在某一天顺着彤云出岫,搭上山鸢的翅膀,竟一路传到了远方,又托四月的山花捎回了 一个令人为之一振的消息。 我离开那天她执意要来送我。 她步履轻捷,每一步,都踏着我的影子。她语调平仄分明,在四下无人的山中响彻,像黄昏,像诗人, 像黄昏中的诗人。她说:“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可以上 学了。” “真的?” “真的!” 而我撞入她黑桑葚般明亮的眼睛,宛若跌进鸦青色的深谷。“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其解意在烟 视媚行。”耳畔有什么呼啸而过。 是山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我”和小女孩熟悉之后,“我”才有机会了解她的心声,才看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外面世界的 向往。 B.第 5 段中“寒霜”一词,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在这里是小女孩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内心极度失落的情绪的 外化。 C.本文有较多细致的环境描写,这些内容都是在表现山中的幽静和宁谧,突出山中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D.因为外公的去世,山里没了教师,小女孩不能继续上学,她对此很失落,而在文章最后她的心中又重新 燃起上学的希望。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大伯的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写出了外公甘于奉献的美好品质,突出了山里的教育现状, 又引出小女孩的出场。 B.“头发扎得松松垮垮……上身一件衬衣洗得发白”“左手却紧抓着前面老人的衣摆”等描写,写出山里 孩子贫困、羞涩、麻木的状态。 C.在小女孩来送“我”的情节中,她的步腰、语调烘托了她此时的心情,一问一答,引人深思,引用名句, 描写小女孩的形象,升华了主旨。 D.本文既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也有十分细致的神态描写,且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行文充满诗意。 3.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本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B 3.①从表层含义上看,“山音”指山里的声音,如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 滚落的声音以及小女孩和“我”说话的声音; ②从深层含义上看,“山音”应该是以小女孩为代表的山里的留守儿童对教育和关爱的呼唤。 4.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来安排材料。“我”因外公去世回乡,见到外公的学生小女孩并且和她聊天, 小女孩送“我”离开。 ②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安排材料,“我”和一个大伯的对话引出了小女孩的出场,“我”和小女孩的对话交 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解析】 1.C 项,“这些内容都是在表现山中的幽静和宁谧,突出山中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错。在作者眼中, 大山是宁谧、幽静且令人向往的,但文中一些环境描写如“大地在我脚下隐隐颤动着,传出声响,混杂着 风、树叶、草木、鸟鸣,是一支破碎的竹笛、一把断弦的琵琶,一声一声,都好像一种呜咽”,突出的是大 山的封闭和落后。故选 C。 2.B 项,“麻木”错误,从后文“我听说再过几个星期,学校就有人来修理了,有新学校,就有老师,就 可以上学了”可知,小女孩有自己的想法,并不麻木。故选 B。 3.本文的标题是一个词语,答题时注意应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入手分析。分析表层含义时,应注意结合情节,文中主要写了在山里听到的自然界的声音和小女孩的话,“山音”指的是山里的声音,如 流水的声音、风从林间穿行的声音、鸟鸣的声音、石子滚落的声音以及小女孩和“我”说话的声音;分析 深层含义时,要注意结合主旨,文章主要通过对小女孩的内心想法和成长环境的描述,表现山里留守儿童 对读书、对走出大山的渴望,因此“山音”也是留守儿童对教育和关爱的呼唤,他们期待更多人关注他们。 4.解答本题,要考虑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梳理文本可以发现,开头交代“我”回乡,中间写“我”回 乡的见闻,结尾写“我”离开,所以文本以“我”的行踪为线索来安排材料。再分析文本的具体内容可以 发现,文本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对话来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具体分析就是,小说以“我”和一个大伯 的对话引出了小女孩的出场,“我”和小女孩的对话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易错点】材料组织鉴赏不全面 叙述特点,即情节手法,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 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是指作者在安排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 串联、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考生往往因为对情节手法不熟悉,从而遗漏答题要点。 【对策】熟识小说的线索、叙述方式,具体技巧具体分析 1.叙述方式:顺叙(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 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 ,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补叙(使事件的整个过程 更加清晰完整,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平叙(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叙述人称及视角: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代入感强烈,使文章更具真实性,便于 直抒胸臆)、第二人称 (便于交流情感,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第三人称(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 观描述) 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有限视角(以第一人称为主)。 3.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等。 4.叙述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等。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大 兵 梁晓声 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车窗全被厚厚 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每个人都快冻僵了。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 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作“大兵”。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 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到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冻死在路上。 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 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于是他摘下羊 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 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 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 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己心烦心慌…… 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 来了…… 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 再后来,天就完全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一个男人按着了打火机。 他走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 元!200 元啊! " 兵说:“这不行。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他一再地央求,说哪儿会冻掉你双脚呢!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着戴着了,怎 么我买你一双鞋你倒不肯了呢? 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包括那位年轻的母 亲,包括那少女。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兵感到口中一 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 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一侧是悬崖。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 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往后滑了。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 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 拂晓,司机引领来铲雪车和救援的人。乘客们欢呼起来。只有一个人没有欢呼,就是兵。 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还是个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 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也许,他发出过警 告,但沉睡的人们没有听见。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 事后人们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 19 岁。他是一个穷困乡村的多子女的农家的长子。他的未 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在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兵”为旧时对普通士兵的称呼,含有贬义。小说却以“大兵”为题,这种“贬词褒用”式的称谓, 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表现了主人公的高大人格。 B.“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将自己裹得更紧了”,兵的举动仿佛让他们感到冷上加冷,这既写出 了环境的寒冷,也写出了他们内心的自私。 C.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如开篇写“大兵”穿得最保暖,后面却写到“他肯定是最感到寒冷的一个人”,引 起读者的思考的同时,塑造了人物形象。 D.小说紧紧围绕着客车被困,“大兵”送出御寒衣物,用最后能保暖的大头鞋换酒给大家驱寒,正面歌颂 了“大兵”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2.文中描写的想买“大兵”大头鞋的男人有什么特点?与“大兵”、《百合花》中的通讯员有什么不同?请 简要分析。 3.小说的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D 2.(1)文中那个想买“大兵”大头鞋的男人,在危急时不但不尽一个成年人应尽的职责,反而为一己之利, 去剥夺他人权益,完全不顾别人死活,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 (2)而文中的“大兵”是舍已为人的形象,《百合花》中的通讯员也是一个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形象。 这个男人的表现,从反面衬托出“大兵”的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1)小说的最后一段运用了补叙的手法。 (2)①对人物的细节做补充交代。“大兵”入伍的时间和年龄等细节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②交代了“大兵”的家庭背景。“大兵”家境贫寒,但始终不忘“我是兵”的初心,这突显出“大兵”的 牺牲奉献精神,使读者对这个年轻士兵的舍己为人精神更加感佩。 ③暗示“大兵”憧憬向往美好生活。大兵的未婚妻以及其未婚妻的期待等细节,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与感 染力,深化了小说主旨,提升了小说的社会价值。 【解析】 1. D 项,选项概括不全,“大兵”顶住将要滑下悬崖的汽车,是最能表现他牺牲精神的情节,是在献出衣 物基础上的升华。故选 D。 2.第 1 问,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人物语言、动作描写, 理解作者意图,可以从对小说人物形象、主旨、情节等方面的作用思考。根据第段“二人互换之际,他又 灌了一大口酒。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可知,这个想买大兵鞋子的男人虽 然很富有,却十分吝啬自私,他与大兵舍己为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衬托出大兵的伟大;从第段可知 大兵一开始是不想卖鞋的,因为他“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而买鞋人却不管大兵的今后还 能不能当兵,强行要买鞋。通过对一个自私的人的描写,批判了这一类不顾他人死活、极端自私的人,突 出了小说批判人性丑陋,赞美人性光辉的主旨。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第 2 问,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时主要结合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找出人物形象的区别点。分析 可知,想买“大兵”大头鞋的男人是反面形象,“大兵”和《百合花》中的通讯员则是正面形象。这一反 面形象反衬出“大兵”舍己为人的形象。 3.解答该题时,首先要明确最后一段所运用的补叙手法,然后结合文中内容,对“大兵”的事迹进行全面 解读,进而阐述这一手法的表达效果。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分析段落的作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小说主旨,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 形象。“他入伍才半年多。他还不满 19 岁”对这个大兵的生平细节做了补充交代。虽然他入伍时间不长, 年龄不大,但已经是一位具有舍己为人伟大精神的优秀军人了,这段补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他是一个 多子女的穷困乡付的农家的长子”交代了他的家庭背景。虽然他家境贫寒,但坚守着军人的初心,更显示 出他的牺牲奉献精神,令读者更加感动和钦佩;“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 让读者知道了如果他不为了这场火车事故而牺牲,他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对未来也有着美好的憧 憬。这一细节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和感染力,深化了小说主旨,使小说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综合上述分 析,整理得出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 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 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 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 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 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 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 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 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 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 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 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 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 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 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 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 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 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 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 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 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 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 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 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 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 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 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 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 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 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一一你 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 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 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 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 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 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4.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 公悲伤的心情。 B.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 来看望自己的双亲。 C.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呆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 感到心酸。 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 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 下了想象空间。 B.吃饭时母亲留神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 儿子埋下了伏笔。 C.“父亲打鼾”与“母亲翻来覆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突出了 母亲的复杂心情。 D.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饱满而鲜明, 富有艺术性。6.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7.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4.B 5.D 6.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②使用第一 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③ 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7.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② 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 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 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 高贵品质。 【解析】 4. B 项,也为了他们的尊严,错误,原文没有提到。原文,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 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据此可知是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故选 B。 5. D 项,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错误。作者并 没有对德略莫夫进行肖像描写。故选 D。 6.叙述视角有 3 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在具体叙述中有时会采取人称或 视角变换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 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 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叙述者的“双重身份”。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作为叙述者,受 到角色身份的限制,造成叙述的主观性。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角色是以“你”的称谓进 行叙述。 文章第一段开篇写道“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 当场牺牲。”文章最后一段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都是运用了第一人称,德略莫夫回家隐瞒自己 的真实身份,作者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第一人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正加了文 章真实性,第三人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 充分的自由。两者结合能够更有利于将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 7.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进行具体分析,这种力量应该是指小说人物中某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因此可以从分析小说人物品性入手解 答。 小说主人公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不忍直视,但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 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可以看出他身上的乐观、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 通过父亲的话语,“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反映出他们面对 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 人可能是儿子,但却将担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1 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第二天清早,她(秋分)就同高翔和李佩钟上了一辆大汽车,回深泽来。她们路过蠡县、博野、安国 三个县城和无数的村镇,看到:从广大的农民心底发出的、激昂的抗日自卫的情绪,正在平原的城镇、村 庄、田野上奔流,高翔到一处,就受到一处的热烈欢迎。 黄昏的时候,她们到了子午镇。秋分一下车,就有人悄悄告诉她:“庆山回来了,现在在五龙堂;你 们坐汽车,他赶回来了一群羊!” 秋分没站稳脚,就奔到河口上来。船上的人和她开玩笑说:“不回来,你整天等,整宿盼;一下子回 来了,你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在船上,秋分就看见在她们小屋门口,围着一群人。在快要下山的,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里,有 一个高高的个儿,穿一身山地里浅蓝裤褂的人,站在门前,和乡亲们说笑。她凭着夫妻间难言的感觉,立 时就认出那是自己一别十年的亲人。 她从船上跳下来,腿脚全有些发软,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 人们冲着她招手、喊叫,丈夫也转过身来望着她,秋分红着脸爬上堤坡。 乡亲们见她来了,说笑着走散了,庆山望着她笑了笑,也转身进小屋里去。公公从河滩里背回一捆青 草,撒给那几只卧在小南窗下面休息的山羊。 高四海摸着一只大公羊的角说:“你也还没有吃饭吧?快到屋里和他一块儿做点吃的。” 秋分走进屋里来,好像十年以前下了花轿,刚刚登上这家的门槛。她觉得这小屋变得和往日不同,忽 然又光亮又暖和了。自己的丈夫,那个高个儿,正坐在炕沿上望着她,她忍不住热泪,赶快走到锅台那里 点火去了。她家烧的是煤,埋在热灰下面的火种并没有熄灭,她的手一触风箱把,炉灶里立时就冒起青烟, 腾起火苗儿的红光来。望着旺盛的火,秋分的心安静下来。她把瓦罐里的白面全倒出,用全身的力量揉和了,细心切成面条儿,把所有的油盐酱醋当了作料。水开了,她揭开锅盖,滚腾的水纷纷窜了出来,秋分 两手捧着又细又长、好像永远扯不断的面条儿,下到锅里去。 忽然,在炕角里,有一个小娃子尖声哭叫了起来。高庆山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一个不到两生日的孩 子睡醒了,抓手揪脚地哭着。 “唔!这是哪里来的?”庆山立起身来,望着秋分。“哪里来的?”秋分笑着说,“远道来的。你不 用多心,这是今年热天,一个从关东逃难来的女人,在河口上叫日本的飞机炸死了,咱爹叫把这孩子收养 下来。要不,你哪里有这么现成的儿子哩!” 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 吃饭的时候,高翔赶来了,两个老同志见面,拉着手半天说不出话来。庆山从里边衣袋里,掏出一封 信,交给高翔说:“这是我的介绍信,组织上叫我交你的,还怕路上不好走,叫我换了一身便衣,赶上一 群山羊。路上什么事也没有,没想到和你碰的又这样巧。” 高翔看完了信说:“你来得正好。在军事上,我既没有经验,新近遇到的情况又很复杂。你先不用到 高阳去,就帮我在这里完成一个任务吧!” 庆山正要问什么任务,高翔的爹领着小女孩来看儿子了。 秋分拉着小女孩问:“你找谁来了?” 小女孩慢腾腾地说:“俺爹!” 秋分指着高翔,小女孩没想到她的爹竟是一个完全面生的人,不敢走过去,高翔过来把她抱起。 秋分又逗她。 庆山对高翔说:“我好像从没见过她,长得这样高了!” 秋分说:“你哪里见过她,你们走的时候,她娘刚刚坐了月子!” 高翔拍拍怀里的孩子,放在地下,笑着说:“我马上要和庆山哥谈谈这里的情况,开展工作,你们先 到外边去玩一会儿。” 高四海、高翔的父亲抱着孩子出去了,秋分噘着嘴说:“我听听也不行吗?” “不行,”高翔说,“我们还没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 “等着你考察!”秋分给他们点着灯,就扭身走了。 他们两个在屋里谈着,秋分她们就坐在堤坡上等着,天上出着星星,高翔的小女孩指着: “又出来一颗,爷爷,那边又出来了一颗!” 一直等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他们还没有谈完。高翔的父亲对高四海说:“你说盼儿子有什么用,盼 的他们回来,倒把我们赶到漫天野地里来了。”高四海抽着烟没有说话,大烟锅里的火星飞扬到河滩里去。儿子回来,老人高兴,心里也有些沉重。 他们回来了,他们又聚在一起商议着闹事了。那些狂热,那些斗争、流血的景象和牺牲了的伙伴的声音、 面貌,一时又都在老人的眼前,在晚秋的田野里浮现出来,旋转起来。老人有些激动,也感到深深的痛苦。 自从儿子出走,斗争失败,这十年的日子是怎样过的?当爹娘的,当妻子的是怎样熬过了这十年的白天和 黑夜啊?再闹起来!那次是和地面上的土豪劣绅,这次是和日本。人家兵强马壮,占了中国这么大的地面, 国家的军队全叫人家赶得飞天落地,就凭老百姓这点土枪土炮,能够战胜敌人?他思想着,身边的草上已 经汪着深夜的露水,高翔的小女孩打着呵欠躺在她爷爷的怀里睡着了。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有改动) 8.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翔、高庆山离开家乡参加革命斗争,小说开头写他们回到家乡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这反映了人民 对抗日斗争的衷心支持和保家卫国的激昂情绪。 B.秋分没有一天不牵挂庆山的安危,现在他终于回家了,可秋分看到他“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 号啕大哭一场”,十年中积聚的怨愤情绪也迸发出来。 C.小说主要刻画了高翔、庆山、秋分等志同道合的革命英雄形象,在他们朴实无华的谈话中让人感受到他 们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精神。 D.小说的结尾借高庆山父亲高四海的内心活动进一步交代了时代背景,既表现了老人复杂的心理,又让读 者看到了他不同一般的思想觉悟。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犁的作品侧重表现农村青年女性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秋分 是孙犁的小说中农村青年女性的典型代表。 B.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以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为主,并辅以语言、动作描写。面对高翔的拒绝,秋分以一句 “等着你考察”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C.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为了抗击侵略者而造成的 父子分离、夫妻离散、父女不相识。 D.这篇小说洋溢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孙犁的小说对美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 描写、赞扬故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10.“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请结合作 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1.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小说在叙事上的特点。【答案】8.B 9.B 10.①运用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一个战士的情怀。②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他为孩子在残酷的战争中得 以幸存、为父亲和妻子收养这个孩子而感到高兴;当他怀着庄重、神圣的心情抱起孩子,心里涌起的是对 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命运的深沉忧虑、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坚定决心。 11.①运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作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了发生在秋分、高翔、高庆山等人之间的故事, 以俯视的高度来观察、呈现人物及情节。②遵循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小说叙事从“第二天清早”“黄昏的 时候”“给他们点着灯”“天上出着星星”直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以时间顺序推进情节。③通过人物 对话展开情节。小说主要通过写秋分与乡亲、与公公高四海、与丈夫高庆山、与高翔以及与高翔的女儿的 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④打破常规控制叙述节奏。作为战争题材作品,小说并未聚焦战争 的紧张、激烈、残酷,而是以舒缓的节奏描写人民面对侵略者的积极姿态,以相对轻松的氛围表现对抗战 的乐观、自信。 【解析】 8.B 项,“怨愤情绪”错误,从文中来看,“忽然一阵心酸,倒想坐在河滩上号啕大哭一场”应是表现了 秋分此时因和丈夫相见喜极而泣的情感。故选 B。 9.B 项,“以心理描写为主”错误,文章只是在塑造秋分和高四海形象的时候使用心理描写;“流露出不 满的情绪”错误,这一信息于文无据,秋分想要“听听”,高翔拒绝了,“我们还没正式接上关系哩,分别 了十年,回头我还得考察考察你的历史”,高翔说的是实情,可以看出这一工作的重要性,高翔的拒绝是合 情合理的,而 “等着你考察”可以看出秋分已经为参加革命做好准备,并没有“不满”。故选B。 10.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 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请结合作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分析句子是写景还是 写人,如本题所给句子是写人,所以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 “庆山笑了,他把孩子抱了起来,好像是抱起了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这段话描写的对 象是“庆山”,他是一名为国家而战斗的战士,所以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如“笑了”是神态描写, “他把孩子抱了起来”是动作描写。该句运用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一个战士的情怀。“好像是抱起了 他的多灾多难的祖国,他的眼角潮湿了”表现出庆山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命运的深沉忧虑、对侵略者的 无比痛恨以及消灭敌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坚定决心。在他的心里,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他为孩子在残酷的战 争中得以幸存、为父亲和妻子收养这个孩子而感到高兴。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 11.解答本题,需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叙事的角度入手,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①运用全知视 角叙述故事。作者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了发生在秋分、高翔、高庆山等人之间的故事,如原文“黄昏的时候,她们到了子午镇”,以俯视的高度来观察、呈现人物及情节。②遵循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如原文用“第 二天清早”“黄昏的时候”“给他们点着灯”“天上出着星星”直到“满天的星斗出全了”等,通过时间 顺序推进情节。③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情节。如“秋分拉着小女孩问:‘你找谁来了?’小女孩慢腾腾地说: ‘俺爹!’”等,小说主要通过写秋分与乡亲、与公公高四海、与丈夫高庆山、与高翔以及与高翔的女儿 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④打破常规控制叙述节奏。作为战争题材作品,小说并未聚焦战 争的紧张、激烈、残酷,而是以舒缓的节奏描写人民面对侵略者的积极姿态,以相对轻松的氛围表现对抗 战的乐观自信,如文中对景色的描写“在快要下山的,明静又带些红色的太阳光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对 话等。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