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I卷高三最新信息卷语文试题(八)(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年全国I卷高三最新信息卷语文试题(八)(解析版)

ID:281644

大小:547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9-1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绝密 ★ 启用前 2020 年高三最新信息卷 语 文(八)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 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 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 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 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 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 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 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 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 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 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 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 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 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 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 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 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 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 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 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C. 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D. “国学”的“国”既指“国家”也指“祖国”,“国学”的根及其发展也都在本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一层层将论证推向深入。 B. 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C. 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 D. 文章结尾,进行中日对比,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B. 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因此它的外延大于“国家”。 C. “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 D. 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 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 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区别主要在于称呼 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错,原文:“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的外延一般来 说大于“国家”的外延。故选 B。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 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 项,“时行中日对比”错,并未运用对比论证。故选 D。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 项,扩大了范围。原文 的“‘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该选项缺失了原文的“一般来说”。C 项,曲解文意, 错在“‘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原文,“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D 项,说法过于绝对,错 在“必须排斥外来文化”。故选 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 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 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 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 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 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 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您的包裹已放在小区快递柜,取件码 XXXX,请及时领取。”这样的短信对于习惯网购的用户来说并 不陌生,与此同时,快递小哥送货的电话却日益稀少,“不告而投”和“懒人快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企业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征得收件人同 意,投递快件后应及时通知收件人。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用户从快递柜取件,多数是免收服务费的,但快递员存件需要付费,其中最小的 格口费用是两角钱,中号的格口是四角钱,最大的格口是六角钱。虽然有些快递公司会给快递员进行补贴 或者费用返还,但也有不少公司规定,快递柜使用费由快递员承担。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快递员愿意自 掏腰包,有快递员表示,通过智能快递柜派件的效率提高很多,原先一天往往派件 100 个快件左右,但如 今通过智能快递柜可以派 150 到 160 个。在效率和成本压力之下,快件入柜也成了多数快递员的无奈选择。 (摘编自“央视财经”2019 年 10 月 31 日) 材料二: 快递送货上门、当面验货是基本要求。《快递暂行条例》对快件投递当面验收也有明确规定。有些价值较高的货品必须当面验收,如果不顾用户要求,将快递一律放到快递柜里让用户自取,既不合法也不合情 理。尽管部分消费者送货上门的需求不太强烈,也有消费者认可超时存放收费的做法,但提前征求消费者 的意见很有必要。 落实好快递柜服务新规,快递公司要制定详细、完善的规章制度,秉持用户至上原则,要求快递员在 把快递放进货柜之前,先征得客户同意,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快递末端服务。同时,应加大对快递自动化、 科技化软硬件的逐步升级,科学派单,提高快递员的工作效率。此外,快递员也要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对 于一些大件物品、必须当面验收的物品及收件人主动要求送货上门的物品,必须依照与用户约定的要求提 供服务,不能图自己方便,给消费者造成不便。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9 年 10 月 30 日)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丰巢快递柜取件时出现“支付一元钱赞赏”才能开柜。有市民质疑,丰巢快递柜存在诱 导付费行为。对此,丰巢方面回应称,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赞赏,亦可“跳过”直接取件。 10 月 9 日,家住成都的周女士下班回家收取快递员暂放在丰巢快递柜的包裹时,发现屏幕上显示该件 巳保管 7 小时,需要支付一元钱赞赏才能开柜取货。付款后回家上网搜索,才发现支付步骤是可以跳过的。 有用户吐槽称,丰巢快递柜默认提示支付一元钱赞赏才能开柜取件,而“跳过赞赏”字样不但是灰色 的,还又小又透明,网上误付款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对此,丰巢客服回应称,存件大于等于 7 小时,丰巢快递柜确实会弹出赞赏打款的页面,但可以点击“跳 过赞赏”进行免费取件,不会强制收费,即使超过 24 小时也不会强制收取費用。 丰巢相关负责人表示,收费模式的实施是实际运营中摸索出的必然结果。“由于市场巨大,快递柜投 放量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导致丰巢快递柜在免费阶段出现了大量的‘占柜’行为,为了提高快递柜使用 率,公司逐渐开始对快递员收费。” 《电商报》了解到,《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2019 年 10 月 1 日正式施行。该管理办法对运营 智能快件箱企业进行了规范和要求,其中明确规定“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当征得收件人同意”“保 管期限内不得向收件人收费”。 另据了解,2019 年 9 月 25 日,全国首张快递柜经营许可证诞生,由深圳市丰巢科技有限公司获得。 (摘编自“观察者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效率和成本压力,很多快递员自掏腰包使用快递柜投递快件,但不告而投的行为是违反有关规定的。 B. 制定详细、完善的规章制度,秉持用户至上原则,加快软硬件逐步升级,就能落实好快递柜服务新规。 C. 丰巢快递柜收费的理由是免费阶段出现大量的“占柜”行为,收费能提高快递柜使用率,收费是必然结 果。D. 效率和成本的压力使快件人柜成为一种选择,而快递服务新规也使快件人柜这一行为日趋规范化。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户从快递柜取件,多数是免收服务费的,而快递员存件需付费,且费用由快递员自己承担。 B. 使用智能快递柜提高了派件的效率,存放超时收费也被部分消费者接受,但仍要事先征求消费者意见。 C. 丰巢快递柜的诱导付费是针对存件大于或等于 7 小时的情况,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 D. 目前新规已明确智能快递柜收费需收件人同意,且要设定免收服务费的保管期限。 6. 请结合材料概括智能快递柜能够存在并发展的理由。 【答案】4. B 5. A 6. ①快递柜取件在规定时间内是免服务费的,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②快递员通过智能快递柜派件,效率 提高很多。③部分消费者对送货上门的需求不太强烈。④出台的一些管理办法促使快递柜提供商的管理逐 渐趋于规范。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 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B 项,“制定详细、完善的规章制度,秉持用户至上原则,加快软硬件逐步升级,就能落实好快递柜服务新 规”以偏概全,且“就能落实”过于绝对。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内容可知,要落实好快递柜服务新规,除了 选项中叙述的内容之外,原文还提到“快递员也要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必须依照与用户约定的要求提供 服务,不能仅顾自己方便,给消费者造成不便”。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 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 行比对。本题中,要求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而快递员存件需付费,且费用由快递员自己承担”表述绝对。材料一中说有些快递公司会给快递员 补贴或返还费用,所以并不是使用快递柜产生的费用都由快递员承担。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 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题干要求“请结合材料概括智能快递柜能够存在并 发展的理由”,如原文中的“记者发现用户从快递柜取件,多数是免收服务费的”“有快递员表示,通过智能快递柜派件的效率提高很多,原先一天往往派件 100 个快件左右,但如今通过智能快递柜可以派 150 到 160 个”。“尽管部分消费者送货上门的需求不太强烈,也有消费者认可超时存放收费的做法,但提前征求 消费者的意见很有必要”,由此知智能快递柜存在并发展的理由,主要体现在快递柜的出现给消费者及快递 员都带来一定的便利,并且已经被消费者接受。同时,各项制度的出台也为规范快递柜的管理提供了保障。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 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 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 分析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厨师的书法 周华诚 老余炖的汤瓶鸡,一绝。 我千里迢迢从北京过来,一定要赶到小饭店去吃个汤瓶鸡。老余的小饭店在大山深处,国道边上,一 路七弯八绕,才能在小饭店里吃上一顿。 放下筷子,却是深深的满足: “道道菜都好吃!” 小饭店开了三十年,如今已成风景。饭店老板兼首席大厨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老余技艺满身,会 做菜还能聊天。会做菜不稀奇,一介大厨,没有几手绝活,怎么行?没有推陈出新的功夫,怎么在饮食丛 林里屹立不倒?所以作为大厨,手中一柄铁勺,那是安身立命的武器,舞得天花乱坠,舞出一朵花来,也 不是什么过分的事,吃饭工具而已。但能聊天,就不一样了。 老余聊天,并非瞎扯。老余聊天,是海聊,神聊,就如说书一般,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如浴温 泉,一席终了,宾主尽欢,来者神清气爽,依依拱手作别。老余有如此功力,那是因为:一、老余有聊天 的天赋;二、老余肚里有故事。有时候,你真说不好那些食客来到这里,到底是为了吃老余做的汤瓶鸡呢, 还是为了听老余讲故事。 但老余最好的本事,乃在书法。四十年前,老余还是小余,小余还是村庄里小学校的代课老师,小余 老师在教孩子们识字的时候,认识到把字写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他开始学写字。后来,他出了门, 打工谋生,不得不把手中的毛笔也放下了。 一人一瓶啤酒,我和当年的小余、现在的老余,面对面坐着聊天。老余说,他这家小饭店,其实不只 是家小饭店。我的理解是,这既是老余自我修行、观照內心的地方,也是老余结交众生、看见世界的地方。怎么说呢,老余 1985 年从外地回到老家,跟妻子一道,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名曰“春燕”——春天 的燕子飞回来了!就此,老余开启了他作为一名厨师的生涯。从此以后,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老余的日 子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充满了扎实的幸福。 几年之后,小饭店挪了地方,转移到百步远的一幢小木屋。老余又把饭店的名字改为“途中”,直用到 现在。 我问老余“途中”何谓? 老余答曰,活着活着,越来越明白,人生永远是在半道上。比方说吧,我老余菜烧得好,方圆百里, 大家都知道我老余厨艺不错,这就到顶了吗?不可能。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开饭店挣了钱,日子过得舒 坦起来,我就可以跷跷二郎腿了吗?远着呢。人活着,哪里是为了挣钱?一天不干活,我一天就不痛快。 这是为了过得充实——那我老余,为什么还要写字呢?写字,那是我的爱好,是心里真正欢喜的事。后来 我把这个爱好又捡起来了!我一拿起笔,笔墨一动,宣纸上划拉出笔画线条来,嘿!我的精神就愉快了…… 你说,我是不是,每件事,都是在途中? 老余见我点头,又说,你再看看这个“途”字。余,在走路。说明我老余,一直是在路上的。这是一 种快乐。一路上看看风景,不是很好吗? 现在老余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失了,就有了 书卷气,有了沉静气。他习的是王羲之的帖!我问老余,写字跟做菜,有相通么?老余说,异曲同工。做 菜要掌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加料,写字要懂得运笔,熟悉笔墨的性情。 这么一想,老余说得对。做菜,写字,道理是相通的。说白了,是一种悟性,是你对工具的熟悉。当 你对笔墨与纸的关系,或者对菜肴与水火的关系,了解透彻,运用娴熟之时,这些东西就会成为表达内心 的一种工具。工具不再重要,内心才变得最重要。 这就是境界。这也是人生。 对老余来说,做菜的时候,锅铲就是他的毛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就是他的锅铲。做什么不重要,用 什么心思去,才是最重要的。 比方说吧,有一回,有熟客要接待朋友,让老余煨好二十个汤瓶鸡,第二天中午送到县城去。老余想 来想去,决定不送!不送,不是因为老余耍大牌,也不是嫌路太远,更不是炖不出那么些鸡。真正的原因, 是老余知道他的汤瓶鸡,只有在这个山高林密的路边饭店,味道才正宗。他煨汤瓶鸡,要用木炭火,煨上 三小时。快了,猛了,出来的味道都不对;煨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到时,岂不是要 砸他的招牌? 也只好得罪一下熟客了。 老余开店几十年,三教九流的人,都见识过,都打过交道。老余听话听音,三句话一接,就知道对方 的身份甚至口味。现在,老余也是偶尔才下厨了。他下厨已不再是为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 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家王羲之、张旭,有没有参 加过省展、国展?肯定没有嘛。人家又说,老余,你的饭店这么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 老余也摇头,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店就够了。 继续喝酒,聊天。老余说,做菜跟书法,还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第一,也永远没有终点 ——不过都是“途中”。 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溪鱼、老豆腐、丝瓜、红烧肉,道道菜都好吃……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标题名为“厨师的书法”,写厨师不言其厨艺,却强调其书法,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老余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没有了,书法使老余得以从琐碎的生意中超脱,达到了更高的人生境 界。 C. 文章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了 一个厨艺高超、书法精妙、淡泊名利、内心通透的人物。 D. 结尾“道道菜都好吃”与开篇形成呼应,既突出了老余高超的厨艺,也有对他人生态度与境界的赞美。 8. 老余为自己饭店改名为“途中”,请结合全文分析“途中”包含 意蕴。 9.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途中”包含老余对厨艺、书法的精益求精。他不以自己做菜有绝活、书法精妙为满 足和终点,而是不断追求进步。②“途中”包含老余对日常生活的深刻认知。他认为过日子不只是为了舒 坦不差钱,更是为了生活充实,让人生有价值。③“途中”包含老余对精神世界的观照重视。他注重自己 的爱好,不以书法和厨艺博取名利,只求内心的愉悦和丰盈。④“途中”包含老余对自己的名字的深刻理 解。“途中”的“途,用拆字法,“余,在走路”。把他的名字和他的思想境界、精神上的超脱融合在了起。 9. ①巧用比喻、反问等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和气势。如用“如沐春风”“如浴温泉”形象写 出老余聊天给人的温暖之感;多处连用反问,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形成强烈的气势。 ②口语和书面语、文言交杂使用,使语言通俗亲切又不失典雅庄重。如“怎么说呢”“比方说吧”的口语 表达,使语言生活化,亲切自然;“何谓”“答曰”“来者神清气爽,依依拱手作别”等文言、书面语的 运用,使语言古朴典雅,意蕴丰厚。 ③长短句结合使用,使语言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如“煨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老余 聊天,是海聊,神聊”。运用短句使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与长句配合,行文有变化之美,读起来朗朗上 口。(答整散句结合亦可) ④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的手法,有亲切感,真实感,表达灵活自由,便于情感的表达。如 老余回答“我”对“途中”这一饭店名字是何意的询问:“我老余……”这是采用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 的口吻来叙述读来使人感到亲切、真实;介绍老余的技艺本事采用的是第三人称,以局外人身份用第三者吻 米叙述,自由灵活地反映出客观内容。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 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 如本题“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 分析。 B 项,“书法使老余得以从琐碎的生意中超脱”错,一则生意并不琐碎;二则不是书法使他从生意中超脱 出来的,老余不论是在书法上还是厨艺上,都非常超脱。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 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 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 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 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本题,先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我老余菜烧得好,方圆百里,大家都知道我老余厨艺不错,这就到顶了 吗?不可能”可以概括为:“途中”包含老余对厨艺、书法的精益求精。他不以自己做菜有绝活、书法精 妙为满足和终点,而是不断追求进步。 原文中“开饭店挣了钱,日子过得舒坦起来,我就可以跷跷二郎腿了吗?远着呢。人活着,哪里是为了挣 钱?一天不干活,我一天就不痛快。这是为了过得充实”,可以概括为:“途中”包含老余对日常生活的深 刻认知。他认为过日子不只是为了舒坦不差钱.更是为了生活充实,让人生有价值。 “那我老余,为什么还要写字呢?写字,那是我的爱好,是心里真正欢喜的事。后来我把这个爱好又捡起 来了!我一拿起笔,笔墨一动,宣纸上划拉出笔画线条来,嘿!我的精神就愉快了”“他下厨已不再是为 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 老余摇头,说不去。人家王羲之、张旭,有没有参加过省展、国展?肯定没有嘛。人家又说,老余,你的 饭店这么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老余也摇头,我只要一个小小的店就够了”,可以概括 为:“途中”包含老余对精神世界的观照重视。他注重自己的爱好,不以书法和厨艺博取名利,只求内心 的愉悦和丰盈。 “你再看看这个‘途’字。余,在走路。说明我老余,一直是在路上 。这是一种快乐。一路上看看风景,的不是很好吗”,可以概括为:“途中”包含老余对自己的名字的深刻理解。“途中”的“途”,用拆字法。“余, 在走路”。把他的名字和他的思想境界、精神上的超脱融合在了起。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特色。语言特色题一般从风格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常见的风格有:质朴平实、华美精致、 含蓄蕴藉、诙谐幽默、严谨准确、条理清晰等。手法方面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意蕴丰厚; 词语运用富有特色,生动传神;使用叠词,音节和谐,富有音乐感;句式整散结合,变化多姿;引用诗句, 丰富文章内容,富有诗意等等。答题的时候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本题,先从手法角度分析,“如沐春风”“如浴温泉”这是比喻手法。“会做菜不稀奇,一介大厨,没有 几手绝活,怎么行?”“没有推陈出新的功夫,怎么在饮食丛林里屹立不倒?”“这就到顶了吗?”等都 是反问手法,举出例子,点出手法,还要分析其效果。 从语体角度分析,“怎么说呢”“比方说吧”等都是口语,“何谓”“答曰”等是书面、文言化的词语。 这样交错使用,使语言通俗亲切又不失典雅庄重。 从句式角度分析,“煨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是短句。“你真说不好那些食客来到这里, 到底是为了吃老余做的汤瓶鸡呢,还是为了听老余讲故事”是长句。这样使语言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从人称角度分析,“我老余……”是第一人称,介绍老余的技艺本事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这样有亲切感, 真实感,表达灵活自由,便于情感的表达。 【点睛】小说中的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 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 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 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 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 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 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 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 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 送之甚众,疑于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 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 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 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 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 哙立为王。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 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 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 学其术。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B.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C.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D. 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士,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 臣;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B.从,即“纵”,合纵,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 同对付强国,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 C. 宣王,是战国齐国国君田辟疆谥号。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 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D. 闾阎:指里巷内外的门或里巷,在“夫苏秦起闾阎”中意思是民间。唐代王勃《滕王阁序》里“闾阎扑 地,钟鸣鼎食之家”一句中,闾阎代指房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秦早年失意。苏秦早年跟随鬼谷先生学习。后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 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 B. 苏秦知耻后勇。面对家人的嘲讽,苏秦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博览群书。用一整年的功夫,悉求 周书《阴符》真缔,最终成为了六国的国相。C. 苏秦知恩图报。富贵后,他不仅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还厚赏借钱给自己做路费的那个人,并且 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 D. 苏秦多谋心狠。为了找出刺杀自己的凶手,他甚至不惜让齐王车裂自己。而凶手也果然中计而出,齐王 便诛杀他为苏秦报仇。燕人对此深感叹服。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 (2)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是以后子,子今亦得矣。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 (2)那时,我正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责怪您,因此把您放 最后,您现在也可以得到赏赐了。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 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齐王”是“谓”的对象,构成动宾结构, 不能断开,由此可排除选项 BD;“车裂”做后句的主语,后面不可断开,所以可排除选项 A。 句子翻译: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 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 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 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 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 含义作答。 B 项,“该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张仪”错误,“张仪”是“连横”的代表人物。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 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析,不正确的一项”,需要考生结合语境进行辨析。 D 项,“燕人对此深感叹服”错误,原文表述为“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并不是选项 中的“燕人对此深感叹服。 在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 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 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说”,游说;“左右”, 名词,左右的人,周围的臣子;“素”,向来;“习”,熟悉;“少”,动词,轻视,瞧不起;“弗”,表否 定,不。 (2)中,“困”,困窘不堪;“故”,所以;“望”,埋怨,责怪;“深”,深深地;“后”,方位名词作动 词,把……放在后面。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 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 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跟鬼谷子先生学习。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回到家 里。兄弟、嫂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 二的盈利作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耍嘴皮子, 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听了这些话,很惭愧, 自感悲伤,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找出阅读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埋头读书,却不能凭借 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研读它。过了一年,悉 求其真缔,说:“这些足可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 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 六国合纵成功而同心协力。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 于是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 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 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 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 嫂子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 多啊。”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 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 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 田,我难道还能佩带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 赏赐给亲戚朋友。 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家借一百钱做路费,到现在获得富贵,用一百金(一百万 钱)偿还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他的随从人员中,唯独有一个 人没得到报偿, 就上前去自己申说。苏秦说:“我不是忘了您,当初您跟我到燕国去, 在易水边上,您再三要离开我,那 时,我正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责怪您,因此把您 放在最后,您现在也可以得到赏赐了。” 齐宣王去世,湣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湣王把葬礼办得铺张隆重用来表明自己的孝道, 高高地建筑宫室 大规模地开辟园林,以表明自己得志,打算使齐国破败,从而有利于燕国。燕易王去世,燕哙登基做了国 君。此后,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当时没死,带着致命的 伤逃跑了。齐王派人捉拿凶手,然而没有抓到。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 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齐 王就按照他的话做了,那个刺杀苏秦的凶手果然自动出来了,齐王因而就把他杀了。燕王听到这个消息说: “齐国为苏先生报仇,作法也太过分……”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 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讳忌研习他的学说。苏秦由普通百姓起家,终于联络六国合 纵相亲,这说明他有过人之处。所以,我列出他的经历,按着正确的时间顺序加以陈述,不要让他只蒙受 不好的名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杂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①,清风吹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②,处者歌式微③。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注】①阳景:太阳光。②黍离:出自《诗经》,是周人缅怀故都之作,表达亡国之痛。这里取其感伤 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③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此处 有盼役夫早归之意。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秋天到来,薄云蔽日,清风吹衣,鸟飞鱼游,自然物象的变幻,触动诗人敏感的心灵,引发他无尽的感 怀。 B. 时处乱世,徭役繁重,服役之人长期不得归家,诗以“眇眇”状服役之地荒僻邈远,又显人物内心的愁 苦无助。 C. 役夫征发时严霜凝结前路茫茫,归家时白露已晞苦尽甘来,物候变换中寓含着人物内心悲喜变化的今昔 之感。D. 九、十两句借典抒情,感怀深沉,游者和处者同心离居,一悲叹乱离,一殷切劝归,对举并写,倍显凄 恻动人。 15. 三、四句对诗歌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寓情于景,鱼儿在禄水下自在潜游,鸟儿在高天上振翅翱翔,它们自由自在、各得 其所,这幕景象中寄寓了作者对生命自由的喜爱与憧憬,②反衬下文行役之人身不由己、有家难归的悲惨 境遇,有利于表达作者对他们命运的悲悯和同情。 【解析】 【14 题详解】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 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 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 C 项,“苦尽甘来”“悲喜变化”错误,两句中从“严霜结” 到“白露唏”的物象变化,凸显了岁月的流逝,烘托了人物久役他乡的悲苦心情,无所谓“心情的悲喜变 化”。故选C。 【15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在题干中给出分析的角度“对情感的抒发的作用”,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 的内容诗歌的情感,然后从内容、结构和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用,此题重点从借景抒情和反衬的手法的角度 分析,诗句“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写景,写出游鱼、翔鸟自由自在、各得其所,借鱼和鸟表达自己 的追求;下文“黍离”“式微”写行役之人身不由己、有家难归,三四句写的游鱼、翔鸟对后文进行反衬, 便于表达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陷荆州后顺流而下时 的军容之盛。 (2)《醉翁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琅琊山有明有晦、交替变化的朝暮之 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3)屈原在《离骚》中常用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其中用佩带香草香花来表明自己要修养品行 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舳舻千里 (2). 旌旗蔽空 (3). (2)日出而林霏开 (4). 云归而岩穴暝 (5). (3)制芰荷以为衣兮 (6). 集芙蓉以为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 的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舳舻”“旌”“蔽”“暝”“芰”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 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古以来,琴棋书画就是中国文人素养的具体表现,其中琴居“四艺”之首。古琴音色纯净、幽雅, (     ),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越来越微弱,直到随风飘散;走手音是古琴特有 的弹奏技巧,可以让人的思绪随着________的琴音游走起伏,获得乐音之外更加广阔的联想,这就是古琴 特有的魅力 。 古琴是抒怀寄情之物。它形制小巧,音量不大,传播的范围有限,因此弹奏古琴,就好像人与人之间 的促膝谈心,需要选择一处比较雅致安静的环境。古人视琴如圣物,________将其当作陶冶自身、与天地 万物融合的媒介。古琴艺术的高妙之处就是将音乐艺术与人生境界相联,一唱三叹 ,让人们伴随着音乐声 ________在更清纯、幽雅的精神世界中,唤起内心深处的思想共鸣。 古琴传承千年,琴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 150 种左右,其中像《高山 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古琴谱的刊印发行直接推动了 古琴曲目的交流和普及。明末清初,古琴迎来了发展繁荣期,各个流派________。因地域文化差异以及师 承和传谱条件的不同,古琴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古琴艺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 若有若无  所以  徜徉  争奇斗艳 B. 若隐若现  往往  陶醉  百花齐放 C. 若有若无  往往  徜徉  百花齐放 D. 若隐若现  所以  陶醉  争奇斗艳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有泛音、走手音、散音三种: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 B. 有散音、泛音、走手音三种:散音古朴、稳重、深远,如钟鼓之声 C. 有走手音、泛音、散音三种:散音古朴、稳重、深远,如钟鼓之声 D. 有散音、泛音、走手音三种: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 150 种,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 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B.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有 150 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 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C.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 150 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 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D.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至少有 150 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 然、人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 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 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 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 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 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第一处,若有若无:形容事物隐约不清或飘忽不定。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此处形容琴音的飘 忽不定,“若有若无”更符合语意。由此可见,第一处应该选择“若有若无”。 第二处,所以: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 常发生。根据原文“古人视琴如圣物,________将其当作陶冶自身、与天地万物融合的媒介”,可知此处强 调古人经常把琴当作陶冶自身、与天地万物融合的媒介,“往往”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二处应该选 择“往往”。 第三处,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根据语境,此处 意指人们伴随音乐声在精神世界中闲游,“徜徉”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三处应该选择“徜徉”。 第四处,争奇斗艳:竞相展示形貌、色彩的奇异、艳丽,以比高下。百花齐放: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 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语境是说明末清初,古琴迎来了各个流派的发展繁荣期,“争奇斗艳”强调“争 斗”,而此处强调结果,“百花齐放”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四处应该选择“百花齐放”。 故选 C。【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 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 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第一,根据语境,可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是总分式,而根据后文内容,三种古琴音色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散音、泛音、走手音。据此可以排除 A、C 两项。 第二,后文“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两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都是“本体+比喻 词+喻体”的结构,为和后文保持一致,文中括号内的语句应该选择“散音如钟鼓之声”。据此可以排除 B 项。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 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 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 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 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高达”与“左右”前后矛盾,应删去“左右”或将“高 达”改为“有”;二是成分残缺,应在“咏叹”前面加上“的”。修改后的语句是“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 琴谱有 150 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 经典”。 故选 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 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 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 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 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 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 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 作为援鄂医疗队的一员,你的表姐刚从湖北战“疫”归来,你通过微信向她发送了下面这幅题为《博 “疫”》的漫画,请依据漫画内容写段文字,表达你的心意。不超过 50 字。 的【答案】示例:姐姐辛苦了!你们是勇敢的红十字卫兵,你们的围追堵截终究让病毒无处逃脱!欢迎姐姐 凯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这是 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换类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 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 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要善于提炼漫画的劝诫意义,这可从漫 画的夸张手法中获取,也可多联系社会实际。此题借围棋的“博弈”引申为对疫情——新冠病毒的肆虐的“博 疫”。题干的信息:表姐是援鄂医疗队的一员,而图中的众多的“红十字”正是白衣天使们的象征,他们正 全力围剿那个黑色的“新冠病毒”,图上那个类似于手势“V”的形状,预示着抗“疫”行动必将取得胜利。 读懂漫画寓意后,重点是用简明的文字肯定、赞美以姐姐为代表的红十字卫兵的勇气、责任,最后是真挚 的语言欢迎他们平安归来。注意字数的把控。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中国社会 “乡土性”的三个表现。(每个表现不超过 5 个字)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 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 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 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答案】①土气;②不流动;③熟人社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压缩语段题。这种题型和普通的压缩语段有所不 同,但方法大同小异。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而这些涵盖主要信息的关键词有无或是否齐全, 将成为评分的重要依据。题干要求“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中国社会‘乡土性’的三个表现” 本题可采用分层压缩法。所给文段话题是乡土性的特点,分了三个层次来作介绍。第一层 “那些被称为土 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写的是乡土性的土气;第二 层“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 于斯的社会”,写的是乡土性的不流动性;第三层“人们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写的是乡土性的“熟悉”的社会。归结大意关键词,便可得出答案。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秋节前夕,家住南京某小区的于胜利老人收到一盒其女儿快递来的月饼。老人诧异之余,当即给女 儿打了个电话:“不就隔一条江吗,还懒到要别人代劳?中秋节不回来算了,寄什么月饼?我和你妈又不 缺一月饼。”没等女儿解释,老人就挂断了电话。 对于老人或女儿的行为,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同城寄月饼不如多回家看看 “月圆人团圆”的中秋佳节将至,而对于一些老人来说,却每逢佳节倍伤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一 般的老人都不缺吃不缺穿,唯独希望多见见自己的子女亲人,多说几句知心话。看似简单的愿望,对于老 人来说却愈加奢侈,由于各种原因,无论子女距离远近,见上一面变得越来越难。 送中秋礼品,一江之隔却要快递代劳,父母生气在情理之中。这不,近日家住武汉洪山区名都花园小 区的黄爹爹,收到女儿从汉口快递来的一盒月饼。就一江之隔,又有便利的地铁等交通条件,愣是要快递 公司代劳,所以黄爹爹夫妇非常生气,没等女儿过多地解释,黄爹爹就挂了电话。说到底,问题真的是出 在快递月饼这件事情上吗?其实还不是父母想念女儿了,想见她一面。都要过中秋团圆佳节了,距离也不 远,只看到东西却看不到人,有点失望和生气也是很自然的。 子女可能并不是不孝顺,可能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节日敬意。女儿在中秋节之前没有亲自把月饼 亲自送给父母,让父母生气了,真的是孩子不孝顺吗?其实未必,给父母送月饼本身就是表达爱的一种方 式。或许可能是女儿工作忙;也可能是从小都是父母为女儿着想,自己并未细致地考虑到父母的心意,只 是用自己习惯性的理所当然的方式,用自己认为最为便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意罢了。给父母送节日心 意却换来了他们的不开心,这应该不是女儿的初衷。 父母子女之间还要多多沟通,子女孝敬父母还要多多体察他们的心意。上述一件看似普通的小事,却 关系到子女对父母恩情回报心意的表示、世间最真情意的表达和子女父母间感情的亲疏,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并非是小事。作为子女来说,自己的父母年纪大了,要珍惜有限的时间,用心去报答数十年以来父母生 养自己的无私恩情。当然,行动之前子女最好还是细心去站在父母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心意。 中秋团圆佳节和国庆小长假就要到了,不管多忙,做子女的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放一放,多回家看看, 多去陪陪自己的父母,让他们多一点开心、欣慰和笑容。不要让回家的路变得困难重重,不要让老人殷切 的期盼落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这则材料很新颖,但主题仍是在围绕孝道展开。面对女儿快递来的月饼,老人的诧异和愤然在于女儿的不 孝,甚至不给女儿解释的机会;而女儿也许是因为工作原因,也许是因为要给父母一份惊喜,“同城送月 饼”并不是懒得回家的代名词,需要正确看待。如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写作。 立意: 1.孝道不能敷衍。 2.常回家看看。 3.变味的孝道。 4.“同城送月饼”中的亲情。 5.孝文化需要弘扬等。 6.亲情贵在互相理解 素材: 1. 李白将回家的路化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将对家的想念幻作“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 山夜雨时”……纵观历史痕迹,似乎在呈现一种“古来游子多忆家,而今家在忆游子”的发展趋势。一个 会议,一份合同,就可以成为放弃与家人团聚的借口;一个留言,一通电话,自以为彼此心照不宣;一栋 房,一沓钱,便以为涵盖整个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雄心壮志,也正因为父母理解你的抱负、你的忙 碌,假意满足过着孤灯相伴的日子。 2.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爸妈捶捶后背揉揉肩……”当年陈红的一首《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 南北,销售量居高不下。因为它深切地呼唤着离家的游子,牵动着待子而归的父母的心。而今,又有几个 父母能实现这单纯又奢侈的愿望呢? 转身望去,回家的路“困难”重重。《常回家看看》纵然朗朗上口,但 若只是作为一句口号的摆设,又有什么用呢? 3.亲情是由相互体谅构成的美好,而不是一方强求另一方。中国人太重“孝”道,儿女孝顺,自然尽享天伦 之乐,儿女若“不孝”,父母心里面上都难以过得去。“孝”之一字,包含的往往不再只是单纯的亲情,而 是担负了许多额外功能的沉重负担。我们何时才能抛开那些沉重的传统,让亲情成为单纯的多为多方着想 呢?“体谅”,在很多父母心里,似乎从不存在,有的只有儿女必须遵守的“孝”道。结构:文章标题旗帜鲜明地点出论点“同城寄月饼不如多回家看看”;首段指出现在老人们在节日面临的尴 尬:“每逢佳节倍伤感”。明明是至亲,却总是难以见上一面;接着分析材料,指出父亲生气的原因根本在 于想念孩子,而孩子这么做也可能有其特殊原因,且代送月饼,表明孩子心中牵挂着父母,并非“不孝”; 就此提出“多沟通”,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的观点,并在最后发出多回家看看的号召,让亲情在陪伴中更长 久。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 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 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 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 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 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 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 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 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 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 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 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 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