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入学摸底考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回 家
马兰莲
火车像一条长龙,穿行在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絮,
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
肖锦云坐在靠窗的座位,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她的
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雕
塑。
她的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好像刚结婚不久。女人依偎在男人的怀里,甜甜地睡着了。
从她嘴角露出的微笑,足以证明,她正做着美梦。男人一手搂着女人,一手拿着手机,拇指
不停地在手机屏幕上滑动着。女人动了一下,盖在身上的衣服掉了下去。男人放下手机,捡
起衣服盖在女人的身上。
肖锦云看着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羡慕还是嫉妒。男人抬起头,
刚好与她的目光相撞,便问道:“大姐,你去哪儿?”
肖锦云显然没想到男人会跟她搭讪,怔了一下,淡淡地说:“回家。”
男人还想说话,肖锦云却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火车转过一个弯儿,“呜呜”地鸣叫着,钻进一个隧道里,闹哄哄的车厢里安静了许多。
肖锦云的脑子里开始翻江倒海了……
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肖锦云接到男朋友打来的电话,筹备了大半年的婚事又要推后。
这已经是第三次了。肖锦云知道男朋友的工作性质特殊,她决定自己去南方把婚事办了。下
了半个月的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肖锦云被两家的父母送上了南下的火车…… “呜——”火车发出一声长鸣,咣当咣当地跑出隧道。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
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女人醒了。她揉了揉眼睛,惊喜地叫道:“老公,雪下得好大,
雪花真美。”
男人轻描淡写地说:“这算什么,老家的雪比这漂亮多了。”
女人撒起娇来,搂着男人的脖子说:“老公,我想吃鸭脖。”
“你就是个馋猫。”男人从背包里拿出一个袋子,又拿出两瓶冰红茶。女人像饿狼扑食
一样自顾自地吃起来。
男人抬头看了看肖锦云,试探着问:“大姐,你喝点儿水吧。”
肖锦云摇摇头说:“谢谢,我不渴。”
“喝点儿吧,坐了几个小时了。”男人把水硬塞给肖锦云。
肖锦云推辞不过,只好接住。她没有打开瓶子,只是怅然地望着窗外。
女人吃了几口,好像要吐的样子。男人急忙拍着她的后背问:“老婆,怎么了?是不是
吃得太猛了?”
女人喝了口水,娇嗔地说:“傻瓜,你要当爹了。”
“真的?!”男人高兴得有些忘乎所以,一下子紧紧地抱住女人。
肖锦云听着他们的轻声私语,闭上了眼睛。
男人紧握着女人的手,温柔地说:“你说,咱儿子长得像谁?取什么名呢?”
女人说:“我生的,当然像我。姓也得跟我的。”
男人不服气地说:“凭什么?孩子都跟爸爸的姓。”
“既然跟爸爸的姓,那爸爸怎么不生呢?”女人一副蛮不讲理的样子。
男人气呼呼地说:“真是不可理喻。”
小两口儿争吵完,都噘着嘴,相互不理睬。
肖锦云听他们吵完了,问道:“刚结婚吧?”
男人说:“是的,结婚半年。” 媳妇还是个孩子,挺任性的。肖锦云看着女人。
男人笑了笑,问道:“大姐,你怎么一个人?”
肖锦云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跟先生一起来的。我先生是一名缉毒警察,常年奔走在
边境线上。我们结婚六年,先生第一次回家。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可以好好地陪我了。”
男人好奇地问:“那你先生呢?”
肖锦云指着怀里的包裹说:“在这里。他太累了,睡着了。”
男人瞪大眼睛怔怔地看着肖锦云半天:“大姐,对不起。”
肖锦云微微一笑说:“没什么。”
“老公。”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男人把她揽进怀里。
火车进了一个小站,缓缓地停下了。肖锦云说:“我到站了。”肖锦云抱着包裹下了车。
不远处,两位老人等在风雪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肖锦云眼睛里流出一种不知喜忧的奇妙神色,脸上呈现出不知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
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活无助,人生茫然。
B.列车上的年轻夫妻,生活中虽有小小的争吵,更多的却是宠溺与关爱、温馨与甜蜜,从
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C.“女人紧紧地抓住男人的胳膊,眼眶里溢满了泪水。”这里既写出女人深切感受到肖锦云
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也暗含着她对自己幸福生活的重新认知。
D.“回家”一词意蕴丰富,既指肖锦云带着牺牲的丈夫回家,也暗示警察的牺牲换来了无
数人能够回到温馨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单纯、率性、善良、内心充满幸福的新婚
女子形象。
B.肖锦云一家是英勇牺牲的缉毒警察家庭的一个缩影,小说以小见大,突出主题,引发读
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C.小说尾段叙写了两位老人在风雪中等待儿子回家的情景,既呼应了题目,又增强了小说
的悲凉色彩。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对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进行全知视角的叙述,细致地展现两对夫妻
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
8.“雪”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它的丰富内涵。(4 分)
9.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6 分)
【分析】(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
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3)本题考查小说中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多从人
物、情节、环境、主题等角度切入分析。
(4)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
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既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也需要拓展延伸。
【解答】(1)A.“脸上呈现出不知羡慕还是嫉妒的复杂表情,是因为丈夫的牺牲让她感到生
活无助,人生茫然”错误,结合“怀里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她表情淡漠,甚至有些木然,
她的眼睛里流出一种奇妙的神色,说不上是喜悦还是忧伤。她一动不动,静静地坐着,像一尊
雕塑”可见,她为丈夫去世而难过,但又为自己能与丈夫“相处”,去探望丈夫父母而感到心
酸的欣慰,因而“流出一种不知喜忧的奇妙神色”。“脸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表情,说不出是
羡慕还是嫉妒”则是被他人的幸福引起对丈夫的思念,并非“生活无助,人生茫然”。
(2)D.“细致地展现两对夫妻的生活经历”错误,对于肖锦云夫妇并未“细致地展现”,而
只通过寥寥几句话来展现。
(3)第一段“雪花零零散散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像飞,像蝉翼,清澈洁净,晶莹剔透”,营造
出宁静美好的氛围,象征着美好的现实生活;“六年前一个飘雪的日子”“下了半个月的雪丝
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外面的雪似乎有些大了,山坡上、树枝上落满了白茸茸的雪花”勾连
六年前的雪和现在的“雪”,暗示肖锦云的丈夫遭遇不幸,同时也烘托出人物的悲伤之情。
(4)本题开放式作答,可认为主人公是肖锦云,因为文章主要描写了肖锦云带着丈夫的骨灰回
家路上的经过,刻画了她作为烈士家属的坚强、隐忍的人物形象,表达对默默奉献的英雄家人
的敬意;也可认为主人公是缉毒警察,文中的肖锦云带丈夫回家,其实她是缉毒警察故事的叙
述者,缉毒警察才是作者想要歌颂赞扬的对象,表达作者对警察的赞美之情,通过小夫妻启示
人们要珍惜平凡的幸福。
答案:
(1)A。(2)D。
(3)①美丽轻盈、晶莹剔透的雪花喻指宁静、美好的现实生活。②寒风中的雪暗指肖锦云一家
遭受重大变故,以及充塞心中的悲痛。
(4)参考答案一:①缉毒警察。②情节安排:以“警察回家”作为小说主线贯穿始终;③人物
塑造:肖锦云、年轻夫妻、老人都是侧面衬托伟大的缉毒警察;④主题表达:小说的主旨是赞
美缉毒警察的伟大,引发人们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深刻思考。参考答案二:①肖锦云。②情
节安排:以“肖锦云带丈夫回家”作为小说主线贯穿始终;③人物塑造:小说用大量笔墨从正
面、侧面刻画了肖锦云的形象。④主题表达:小说是通过默默付出、隐忍坚强的肖锦云,表达
对英雄家人的崇高敬意这一主题。
【点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
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
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
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
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
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长郡中学入学摸底考试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珍珠翡翠白玉汤
蔡兴荣
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气。
珍珠食铺,开了近十年,生意和小溪里的水一样,平平淡淡。
牛掌柜出身贫穷,人善良,开了食铺,常常想起小时候搜肠刮肚,四处找食的日子。开张
之日,牛掌柜就定了一个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这可是衢州城
独一家的事。
新食铺开张,客人多,僧道、艺人、乞丐免费吃的也多,只能赚一点儿辛苦钱了。
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
人都是有良心要脸面的,绝大多数免费吃饭的人都是偶尔路过来应个急,也有断断续续来
的,唯独有一个道人,却是每晚必到。牛夫人有了想法,脸上就挂不住了,上菜的盘子出了声
响,牛掌柜看在眼里,自己亲自上菜。客人少的时候,他还会请道人喝一杯。道人须发飘飘,
眉毛花白,无论别人什么眼神,他都不以为意,吃完就走,连谢谢二字也绝口不提。牛掌柜从
来不多问。
一年后,道人忽然来和牛掌柜辞别,说要云游去了。牛掌柜有一点儿意外:“是我有招待不
周吗?”道人抚着掌柜的背,哈哈大笑:“我观察一年了,你生意不好,做善事却从不间断,心
地纯厚,内外如一,你是真善人哪!”一周后,珍珠食铺推出新珍珠翡翠白玉汤。
名声很快传出来,新客加老客,队就排到了街上。食客的队伍招引了外地人品尝,珍珠食
铺成了全城最旺的食铺。
一个青瓷的圆盘,豆腐如白玉柔和,菠菜翠绿如扇状铺开,白米如珍珠圆润飘浮,中间是
菠菜的红根,做成昂立的孔雀来,整个造型就像孔雀开屏。白绿红三色,清清爽爽,赏心悦目。
这道菜,豆腐细腻润滑,菠菜清脆爽口,最绝的是鲜,如琼浆玉汁,品尝之后无法忘怀。
一个月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一个官吏的母亲,眼睛香花,第一次吃这道菜,赞不绝口,
之后每周都要来两次。一个月下来,老太太的眼睛竟然明亮了,她四处传颂。一位有文化的老
者,多年的老寒腿,走路不利索,每周必吃,拐杖竟然丢开了,欢天喜地。其他病痛减轻者等
更是不计其数,食铺门庭若市。
城里人在传颂珍珠翡翠白玉汤,也在传颂牛掌柜的美德。
牛掌柜雇了两个伙计,旺财和来福。旺财聪明伶俐,嘴甜,会来事儿。来福老实憨厚,做
人规矩。牛掌柜的女儿叫珍珠,年方二十,长得俊美异常,肤细如脂,笑起来,眼睛像一汪清
泉,透人心底。两个伙计都喜欢珍珠,暗暗省下工钱,买了好东西送珍珠。珍珠不谙世事,对
谁都很好,天天开心得像个小孩儿似的,四处蹦蹦跳跳。
珍珠食铺的这道菜,外面的菜馆纷跟着推,可怎么也做不出牛掌柜的味道,众人皆觉得是
个谜,
这道菜的秘方,藏在牛掌柜的手里脑里。每天凌展,牛掌柜会出现在后院,开始调配豆腐,
绝不让人看。
旺财暗暗上了心,他常常爬到后院的墙头上偷学。有一次,他上个墙头,发现有一枚铜钱,
又一次看到了一根红线,他也没有在意,半年了一无所获。
有一天,旺财照旧爬上了墙头,脚下石头忽然一松,整个人掉了下来,陷到了沙坑里,他
摸到了一个拨浪鼓。旺财心里明白,和掌柜的缘分尽了。
第二天,旺财来辞行。
牛掌柜沉默片刻,说:“做事要先做人,你头脑聪明,却没有用在正道。世间万物,自有归
属。你想要,不能去偷去抢。我已经提醒你两次了:铜钱就是取之有道,红线就是不要跨越做人
的底线。你不听,所以摔了。”
临行,牛掌柜送旺财一张纸,写着几行字:豆腐、菠菜、白米、鸟脑、金丝楠棍……这是道
人留给他的秘方,道人是朱元璋的后人,这道菜就是当年宫里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旺财痛哭流涕,他懂,按照风俗,这是牛掌柜和他最后的交情,他辛辛苦苦偷了半年,牛
掌柜就这样白白给他了。
他走到门口,回身三叩九拜,眼里含着泪水,心里想着珍珠,从此要远走他乡了。来福追
出来,塞给他一个包袱。
旺财走了,秘方也带走了,来福有一点儿失落,珍珠咯咯直笑,点着他的额头:“你傻啊,
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牛掌柜因客人稀少而叹气,这表明他既担心食铺的生意,也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
B. 来食铺免费吃饭的人多,赚钱少,牛掌柜不以为意,是因为他小时候过过苦日子。
C. 其他菜馆始终做不出地道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表明做菜如做人,德才兼备方是正道。
D. 旺财在墙头发现的铜钱和红线,是牛掌柜觉察到徒弟偷学的行为后对他善意的提醒。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名字很有特色,像珍珠、来福、旺财、珍珠翡翠白玉汤赋予对象个性化特点,寓意
丰富。
B. 小说巧用对比,用食铺前后经营状况的变化,旺财和来福人生际遇的不同,突出丰富深刻的
主题。
C. 小说中的道人充满神秘色彩,这一安排颇有用意,珍珠食铺因他的秘方而声名远播,推动了
故事情节的发展。
D. 珍珠翡翠白玉汤对官吏的母亲和老者的疾病有奇效,这一情节充满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
兴趣。
8. 小说结尾珍珠对来福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 古人云:“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请结合这句话分析牛掌柜的形象。
【答案】6. D 7. D
8. (1)表达了珍珠对老实憨厚的来福发自内心的爱和欣赏。(2)牛掌柜把最心爱的女儿珍珠
留给了来福。(3)秘方、牛掌柜的家业最终也会留给来福。(4)表达了牛掌柜对来福人品的认
可。
9. (1)牛掌柜是善良宽厚的长者。他的品行和美德影响了周围的人。(2)牛掌柜是齐家有道
的当家者。他心地纯厚,乐善好施,家业兴旺,家庭和睦幸福。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
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
微差别,做出判断。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
A 项,错在“也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这个地方。从原文“牛夫人不乐意了,打起了退堂鼓。
牛掌柜依然乐呵呵的”,表明牛掌柜是一个有乐观、且有主见的人,不会因无法面对夫人而发愁。
B 项,错在“牛掌柜不以为意”这个地方。从原文“牛掌柜看着稀稀落落的客人,轻轻叹了口
气”,说明不是对生意冷清不以为意。
C 项,错在“表明做菜如做人,德才兼备方是正道”这个地方。其他菜馆始终做不出地道的珍
珠翡翠白玉汤,并不意味着这些菜馆的德才都不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表现那个道士留给牛
掌柜的方子很关键。
故选 D。
【7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
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
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
断。
D 项,错在“这一情节充满悬念”这个地方。“珍珠翡翠白玉汤”对官吏的母亲和老者的疾病
有奇效这一个情节,一开头就写道,“一个月后,更离奇的事发生了”,所以说谈不上“悬念”。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题
干要求结合全文,谈谈小说结尾珍珠对来福说:“你傻啊,爹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你了”这句话
的理解。理解的关键是“最好的东西”,从全文来看,这个最好的东西就是牛掌柜肤白貌美的女
儿——珍珠,他把女儿交给了的来福。另外,虽然,旺财带着了这个纸上的秘方,但是从全文
可知秘方其实早就藏在牛掌柜的脑里了,所以来福有这个岳父之后,这道菜的秘方同样拥有了。
那么,为什么牛掌柜愿意把女儿嫁给来福,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来福呢?从来福与旺财的对比,
就可知:牛掌柜看中的就是来福的憨厚质朴、做人很规矩。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要求学生筛选文本的相关内容概括人
物形象,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画出小说中关于人
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把握,还要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中
总体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答题要用“特点+分析”的模式。题干要求结合古人云:“交善人者道
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这句话,分析牛掌柜的形象。从全文来看,牛掌柜就是一个大善人,
他定下的规矩:只要贫穷没饭吃的人进店,免费供应一菜一饭,足以证明他的善良。尤其他始
终如一地对待一个道人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忠厚善良。原文是:唯独有一个道人,却是每晚
必到。牛夫人有了想法,脸上就挂不住了,上菜的盘子出了声响,牛掌柜看在眼里,自己亲自
上菜。客人少的时候,他还会请道人喝一杯。道人须发飘飘,眉毛花白,无论别人什么眼神,
他都不以为意,吃完就走,连谢谢二字也绝口不提。牛掌柜从来不多问。也正是他心存善心,
赢得了四邻八舍的称赞,所以家里很安宁。也正是由于他的善举,打动了道人,给了他做“珍
珠翡翠白玉汤”的方子,这既让牛掌柜的生意好起来,又更加提高了他的声誉,这就说明了 “交
善人者道德成”的道理。总之,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这句话,进而概括出牛掌柜的形象,那就是
善良忠厚、与人为善的长者等等。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的注意事项: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
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
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
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
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
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
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湖南省 8 月份百校联考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长安的风 韦 昕
①一年四季,我时时都沐浴在长安的风里。
②最早留下深刻印象,数十年后似乎还能从皮肤上感觉到的是叫作寒风,也叫朔风的冬季
的风。那风刮起来,呜呜地响,吹过树梢和电线杆时,又有一种长啸的哨音。人们拱腰缩背,
关闭门窗,用棉衣棉帽把自己包裹起来。我刚上小学,从温暖的家里到空寂的街上,走进宽大
的教室,那风像针剌一样扎在脸上、手上。手背几天就红肿起来,妈妈做副手套让我戴上,到
夜里一暖,那手背又丝丝发痒。那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朔风起,送寒衣,在救亡歌曲声中,
老师动员同学们捐款给前方战士。我年幼无知,却也明白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有许多许多士兵
在打日本鬼子,风这么冷,他们一定需要棉大衣、棉手套吧!我从胡乱装着零碎东西的口袋里
掏出一个大铜板来……
③春天来了,积雪融了、房檐下挂着的冰溜子也化成水滴落下来。风还是凉沁沁的,棉衣
没有脱,可是冬天已经慢慢退往北方去了。一天夜里,我骑着自行车在街上走,突然迎面的风
不再像针刺般扎人,它温柔得多了,暖暖的,软软的,轻轻抚着我的面颊。那一年我十多岁,
觉着内心里从未有过的一阵喜悦,真想迎着远方的古老城楼大嘁几声。第二天一早,那庭院内
一树桃花,灼灼开放,耀目的粉红色里透出点点绿色的嫩芽。怪不得把春风又称做和风、熏风
哩!可是,春天的风偶尔也是凶暴的。前几年,一次我晨起隔着玻璃窗看见整个天空和四周的
建筑物全是黄橙色的。绿树、草坪披上一层黄土,唰唰一阵急雨洒过,地面的黄尘里便出现密
密麻麻如铜钱大的水痕。街上的汽车电车开着大灯缓缓行驶,而航空的班机却停飞了。我负责
陪同的一个美国作家访问团只好改乘火车去南方继续他们的旅程。事后获悉,那是横掠新疆、
蒙古戈壁沙漠的劲风,把滚滚黄尘搬至高空,纵横数千里,遮盖了整个北中国。当然,这是较
少发生的,现今北中国的绿化植树已经起了阻挡风沙的作用,处处可见的倒是儿童们扯着长线,
把风筝送上春风习习的蓝天里。
④天愈来愈暖,最后变热,剥脱了人们身上一切厚重衣服,只留下薄薄一层。炽烈的热风
在城市沥青路面和水泥板屋顶上漫游。而田野里的农人们却希望一场雨后,好好曝晒几日,让
麦成熟得更好,籽粒更饱满。那热风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意,纵情地吹动起层层麦浪。“蚕老一时,
麦黄一晌”,小麦一片接着一片,说熟了就熟了。在还用镰刀的岁月里,这正是收割的好时节。
热风停止了漫游,在镰刀触及麦秆的嚓嚓声里,田野裸露出广袤的胸膛。就是收割机突突鸣叫
着驶向田野的今天,同样需要热风吹黄小麦的茎、叶和籽粒。不过,到了三伏天,那干旱的烤人的热风却不再是人们的好伴侣,而杨树、槐树林里清风徐来,倒令人心旷神怡,如饮醇醪,
那是用精米酿制而成的一种薄酒。
⑤天高云淡,暑热消退,高空传来雁的鸣叫。它们排成人字队形,越过长安城头向南方翱
翔而去。秋蝉从地下小洞里爬出,齐集树梢,吱吱欢唱;不久,蟋蟀也开始在夜深的草丛里轻
吟。接着,那带着浓密雨意的西风便悄然降临,人说“长安自古西风雨”,从印度洋、孟加拉湾
汹涌而至的水汽,越过青藏高原,来到长安,化成雨滴,随着风势急急向大地飘洒,许多土墙、
土屋、土崖经雨水浸泡,轰然倾塌,而大地却贪婪地吸吮着,以便迎接冬小麦的播种和萌芽。
风雨停歇,在中午的暖风里,玉米、谷子变得金黄,高粱红了籽粒,不怕早晚寒意的菊花或黄,
或红,或白,灿烂怒放。在登高远望的季节,伴随着皎洁的圆月,秋风如同行吟的诗人,抒发
着绵绵的离愁别绪和浓浓的乡情。
⑥风愈来愈冰凉、凛冽,秋意远去。距离长安南边三十公里的秦岭山脉,失去了郁郁葱葱
的深绿,变得黑黝黝的。树叶已经枯黄,猛然一夜寒风,那还残留着的叶子纷纷飘霉而下,只
剩下稀疏的枝条直指空寂的天穹。我不由自主地慨叹:“昨夜西风凋碧树……”可是,那苍老、
干枯、灰暗的树干和枝条里,生命仍顽强地坚守着。冬天来了,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
⑦地处大陆深处,属季风气候区的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四季就这样分明地循环不已。
短期来访,将不会领略到不同季节的风味,然而另一种风却可能令你惊讶,那就是:古城墙内
外,纷纷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和星级饭店,伸展长长手臂的立交桥,向远方延伸的高等级公路,
白日车流滚滚,隆隆不绝,夜间灯火璀璨,色彩晶莹,西安人衣着华美,脸色更开朗……这就
是现代化的风,建设的风,更加强劲而厚重……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引用农谚“蚕老一时,麦黄一晌”,表现了热风吹拂之下小麦快速成熟的喜人景象,透露
出农人对似乎懂人意的夏风的喜爱之情。
B.文章描写长安朔风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选取妈妈给孩子做手套御寒、老师动员同学们捐
款给前方战士等材料来写,丰富了文章意蕴。
C 文章引用俗语“自古长安西风雨”,引出下文对长安“西风雨”的来源.特点、效果的解说,重
在突出西风雨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益处。
D.文章引用北宋词人晏殊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是由寒风凛冽落木萧萧引发的诗意联想,意
在抒发“物变时移万事非”的悲愁伤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以“长安的风”为线索,依次写了冬、春、夏、秋四季之风的不同风味,条理明晰,层
次分明:首段开门见山,点扣标题,挈领全文。
B.文章描写长安三伏天时杨树、槐树林里“清风徐来”的情形,用“如饮醇醪”这一比喻,突
出清风带给人们超脱尘世的清静、玄妙,新颖、生动。
C.“秋风如同行吟的诗人,抒发着绵绵的离愁别绪和浓浓的乡情”这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点明
“秋风”这个传统意象人所习见的情感内涵。D.文章运用大量的叠音词、拟声词,来描写长安风以及风中景物的特点,这些词语或从视觉,
或从听觉,或从触觉等不同角度来写,细腻、贴切。
8.本文第③段描写长安春天的风,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
9.有人认为文章写到“冬天来了,又一个春天的风就不会太远……”结构已经完整了,末段可
以删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 分)
湘豫名校 8 月联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假面【俄】契诃夫
在某某公共俱乐部里,以慈善募捐为目的,举办了一次假面舞会。
深夜十二点时,几个不跳舞从而也没戴假面具的知识分子坐在阅览室一张大桌子的旁边,
把鼻子和胡子藏到报纸里,在看报、打盹。从大厅里传来舞曲的音响。仆役们常在门边跑来跑
去,发出响亮的踏步声和盘碟的叮当声。阅览室里却是一片静寂。
“到这边来玩,到这边来,朋友们!”伴随着一个低沉的声音,门打开了,一个宽肩、敦
实的男子走进阅览室来,他穿着马车夫的号衣,帽子上插着孔雀的羽毛,脸上戴着假面具。跟
着他进来的是两个女人和一个端着托盘的仆人。托盘上有一个盛着烈性酒的大肚瓶和三瓶红酒,
以及几个杯子。
“到这边来,这里凉快一些。”那位男子大声叫嚷,“把托盘放到桌子上去……而你们,几
位先生,请让开……这里没有你们的事了!’’
说着,那男子身体一歪,手一挥,把那些杂志从桌子上扫掉。
“把托盘放在这里!而你们,读者先生们,请让开,这里不是看报和搞政治的地方……你
们都别看了!”
“我请你安静一点。”其中的一个知识分子说,透过眼镜打量了一下戴假面具的人,“这里
是阅览室,而不是小吃部……这里不是喝酒的地方。”
头上插着孔雀羽毛的男人猛地欠起身来,一下子从戴眼镜的先生手里把报纸夺了过来,那
位先生被气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您忘乎所以了,阁下!”他愤怒地说,“您把阅览室当成了酒馆,您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
竞从我手里把报纸夺过去!我不能容忍!您不知道您这是在跟谁较量,阁下,我可是银行经理
热斯佳科夫!……”
“我可不管你是什么热斯佳科夫!至于你的报纸嘛,瞧,我可以给它这样的荣耀……”
那男子举起报纸,把它撕成碎片。
“先生们,这是什么意思?”热斯佳科夫喃喃地说,一时被惊呆了,“这真荒唐……这……
简直不可思议……我简直不明白……一个无赖闯到这里来……还……突然说出这种混账话。”
“什么是无赖?”插孔雀羽毛的男子大喊一声,火冒三丈,一拳打在桌子上,托盘上的杯
子被震得蹦起来,“你是在对谁说话?你以为我带着假面具,你就可以对我胡说八道了吗?尊敬
的先生们,不开玩笑了,我可没有心思跟你们闲扯。你们全都滚出去,赶快滚吧!”
“咱们这就等着瞧吧!”热斯佳科夫说道,激动得连镜片都蒙上了一层水汽,“去把叶夫斯
特拉特叫来!”
“叶夫斯特拉特!”俱乐部里响起了呼叫声,“叶夫斯特拉特在哪里?”
叶夫斯特拉特是一个穿警服的老头,他应声迅速来了。“请您离开这里!”他哑着嗓子说,
瞪着一双可怕的眼睛,抹了油膏的胡子在微微颤动。
“这可把我吓坏了!”那男子说,乐得哈哈大笑起来,“真的是把我吓坏了!你这愚蠢的东
西,瞧这胡子,就像猫胡子,两只眼睛就要鼓出来了……嘻一嘻一嘻!”“少废话!”叶夫斯特拉特气得全身哆嗦,声嘶力竭地喊道,“滚出去!不然我就叫人把你
扔出去!”
阅览室里响起了一阵无法想象的喧嚣声。舞会被霎时的一团混乱中断了,群众纷纷从舞厅
拥向阅览室。
叶夫斯特拉特召集了在俱乐部的所有警察,并坐下来进行笔录。
“你写,你写。”戴假面具的人用手指在他的笔下指指点点地说,“现在我这个可怜虫将是
什么下场呢?我真是个可怜虫!哈哈。喂,怎么啦?笔录做好了吗?全都记上了?好吧,你们
现在就瞧一瞧吧!……一……二……三!”
那男子站起来,全身挺直,摘下自己的假面具。他露出了自己的醉脸,看着大家,欣赏所
产生的效果。他倒在圈椅里,高兴地放声大笑。而所产生的效果也的确非同寻常。所有的知识
分子都张皇失措地面面相觑,脸色发白,有的还在挠后脑壳呢。叶夫斯特拉特像是干了意外的
大蠢事的人那样,后悔地发出呷呷声。
大家都认出来了,这个爱胡闹捣乱的人正是当地的百万富翁、工厂主、世袭荣誉公民皮亚
季戈罗夫。
“怎么样,你们走开还是不走?”沉默了一会儿之后,皮亚季戈罗夫问道。
那些知识分子一句话也不敢说,踮起脚尖,默默地从阅览室里走出去了。皮亚季戈罗夫随
后便把门锁上了。
“你当然早就知道这是皮亚季戈罗夫!”过了片刻,叶夫斯特拉特低声地沙哑地问那个仆
人,“你为什么不说?”
“吩咐不许说,长官!”
“吩咐不许说……等我把你这该死的家伙送进牢里几个月后,你就知道什么叫‘不许说’
了。滚出去!而你们呢,诸位先生,你们倒好,’’他又转过身来对那几位知识分子说,“居然造
起反来了,连离开阅览室十分钟都不肯!现在你们就去收拾这个烂摊子吧。唉,先生们,先生
们……我可不喜欢,真的!”
那些知识分子在俱乐部周边走来走去,垂头丧气,惘然若失,心里充满愧疚,絮絮叨叨,
好像预感到大难就要临头了……
深夜两点钟,皮亚季戈罗夫才从阅览室里出来。他还是醉醺醺的,走路摇摇晃晃。
热斯佳科夫动手去搀扶皮亚季戈罗夫,其他几个知识分子也跑了过来,高兴地微笑着把这
位世袭荣誉公民扶起来,小心翼翼地把他送到马车上。
把皮亚季戈罗夫送回家之后,这些知识分子着实快活了一阵,并终于放下心来。
“他还伸手跟我握别呢,”十分得意的热斯佳科夫说道,“这就意味着,没有事了,他没有
生气……”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几个没戴假面的知识分子躲在阅览室里,是因为他们热爱国家,关心政治,B.小说没有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主要采用大量人物对话推动故事的发展,使情节紧凑,
矛盾冲突更加集中。
C.叶夫斯特拉特在皮亚季戈罗夫揭掉假面前后的表现,与《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知道狗
的主人前后的表现异曲同工。
D.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叙述,叙述人能随时观察每个人物言行,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
既全面客观又灵活自由。
8.简要分析热斯佳科夫等知识分子对待皮亚季戈罗夫的前后表现及心理变化。(6 分)
9.小说题目意味深长,有评论认为,“假面”可以称为“真面”,“真面”可以变成“假
面’’。如何理解这句话,结合作品谈谈你的认识。(6 分)
7.A【解析】A 项,强加因果,文中并没有体现出他们是否“热爱国家,关心政治”。
8.(1)表现:①在皮亚季戈罗夫摘掉面具之前对其斥责,亮明白己的身份并叫人对其进行驱赶;②
得知皮亚季戈罗夫的真实身份后垂头丧气,心神不安;③在皮亚季戈罗夫回家时恭敬热情地将
他送走。
(2)心理变化:①首先因皮亚季戈罗夫破坏规矩、粗鲁无礼地闯闹阅览室而感到愤怒;②继而因
知道皮亚季戈罗夫的真实身份感到不安、恐惧;③最后因感觉危机终于化解而如释重负、安心。
(评分标准:共 6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9.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对这篇小说讽刺主旨的思考与理解。
①“假面”首先是指皮亚季戈罗夫的舞会“假面”,但他依仗自己富翁、工厂主、世袭荣誉公民
这一权贵身份(社会“假面”)粗暴无礼地对待他人,凌驾于他人之上,这体现了他狂傲自负的
“真面”。
②文中以“真面”示人的是以热斯佳科夫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和老警察等人,他们表面上追求维
护正义,可当得知皮亚季戈罗夫的身份地位后心生恐惧并极尽阿谀逢承,他们的“真面”也就
变成了内心虚伪、唯权唯势的“假面”。
③“假面”与“真面”的巧妙转化,有力表现了作者对特权阶层和社会不平等制度的嘲讽,表
达了人性异化的反思。
(评分标准:共 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长郡中学月考试卷(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
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 5 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
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
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
陈寅恪、冯友兰、钱穆、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②1938 年,在北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书桌的情况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
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
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
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颐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
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
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
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
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我走得有点累,
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的梦,
让落花堆满我的胸,
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我在这小城里学着异乡话,
你问我的家吗?
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④蒙自武庙街的颐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
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噓噓,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
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颐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
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
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
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⑥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
想起冯友兰先生 1938 年 8 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
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朱自清先生的题词中
也说:“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
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
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
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
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匾牌。走
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
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
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到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
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
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
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在这
抗战时期,需要鼓舞精神的时期,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
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髯,一袭长衫,飘然而
行。……在全面抗战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
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
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
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
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
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而
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潋滟的水。
⑪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
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西南联大文学院、法学院的师生到达蒙自后,受到了当地的热烈欢迎,美丽的南湖成为师生们
的一隅精神家园。
B.“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中的“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江南
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句子。
C.冯友兰的题词用“屡经艰苦”,简洁地写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所经受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等种种磨砺。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
诗意的生活。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借追怀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
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
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
敬与追思。
D.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闻一多以此比喻蒙自是如桃花源般与
世隔绝、安居乐业的理想世界。
8.作者说《南湖短歌》“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请根据文意,对此诗的这一特点加以赏析。
(4 分)
答:
9.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的一段特殊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
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6 分)
答:
6.D(“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错误,依据第四段
“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
音符在其间跳荡”“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而来,来看这一湖波
光潋滟的水”可知,“后生学子”造访南湖,主要是因为南湖是西南联大曾经的校址,大师们曾
经在此求学研究。)
7.D(原文为“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
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并不是安居乐业。)
8.《南湖短歌》运用反复、排比、首尾呼应等手法,(1 分)借对蒙自南湖风光的欣赏和赞美,(1
分)强烈抒发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1 分)也饱含了国难时
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遥远家乡的浓烈思念。(1 分)(“我远来是为的这--园花”“我远来是为
的这一湖水”以反复手法表达了对南湖风光的赞美:“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运用反复手法,与“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共同表达对国难时期颠沛流离的痛苦和对家乡的
思念;“让我枕着湖水睡一睡”“让湖风吹散我的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则表达对南湖美景
的沉醉及对南湖给予西南联大师生学习环境和精神慰藉的感激之情。)
9.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湖边度过了一段宁静的读书生活;(3 分)在宁静
的读书生活中,联大师生满怀唤醒国人抵御外侮、收复河山的爱国激情,积极抗日救国。(3
分)(“激流”指的是日本侵略中国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抗战局面;“平静温柔的流水”指的
是南湖远离战火的平静生活和西南联大师生坚持研究学问的沉稳心态。“宁静”句指的是在潜
心研究学问的生活中西南联大师生对祖国局势的关心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故此宣传抗战,呼吁唤
醒国人,甚至亲赴战场。)第一次月考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拜谒高原
① 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
②雪山、朝圣者、无边无际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
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
③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终于,一个好时节,我向着高原行去。只是我不是一个孤
独的不知路在何方的旅人,我们有一支队伍,有一台大客车、充足的氧气瓶,有医生和数位经
验丰富的“老西藏”,东道主为我们这行人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旅行路线:由格尔木踏上千里青
藏线。
④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
⑤此时,我就在这片高原上。
⑥当客车在兵站短暂地小憩时,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
我成了这一行“高原反应”最严重者之一。心跳过速,头痛欲裂,呼吸艰难,简直到了需人搀
扶才能站稳的地步。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高
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展目凝视着,海拔 4000
米以上的高原确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丽,再配上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
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这里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可可西里草原,缓缓的是楚玛尔河。
我记得我就这么站立了很久,阳光跳跃着强烈的色泽,刚硬湛蓝的高原之风吹来掠去。除了风
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但是,不!你的目光四处触摸着,心中会突然撞进一个感觉:高原
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看了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你会感到那巨大的生命的表情,
山群裸着自己粗砺的骨骼,并且都是一副俯冲升腾的雄姿,一块块山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
些著名的山脉:喜马拉雅、昆仑、唐古拉、冈底斯仍在生长着。然而,天空却不容许它们再向
上冲了,你还能感到那美丽的蓝湖一样的天穹气压极低,这可恨的低气压造成了我剧烈的头痛,
让我的身子摇摇晃晃的总想仆倒。但我知道天空实际上压制的是高原。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
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
⑦当你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
人类入侵所有海洋使得鲸鱼们涌到海滩自杀……当你听到耕地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许多物种
永远消失,你绝望透顶,你觉得自然是如此脆弱,人类世界这样轻易地就摧毁它占有它,地球
毫无希望了。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那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
隆升着,它博大、莽苍、遒劲,什么也奈何不了,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
能征服它。我知道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但更多的是地貌原始的广阔土地和一座座人类难以逾越
的雪山。
⑧高原之上,人的形体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以“拜谒高原”为题,意在表明对雪域高原的向往和仰慕之情。
B.文章以“我”对高原从仰慕到畏惧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逐层深入地揭示了高原给予人的
种种启示。
C. 第②段描写自己心目中的高原景色,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即照应了开头,又引
出下文,为接下来写拜谒高原及产生的独特感受作铺垫。
D.作者多次采用拟人手法,不仅使高原形象更加鲜明,而且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3 分)
A. “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意在表现
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
B.文中“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一句,表明因为人进入高原,常常产生高原反应;高原
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
C.作者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存在着”,“人类
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
D.文章的⑥段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中间又变换成第二人称,这样写的作用是拉近了与读
者的距离,表现了作者在高原上的独特的心理感受。
8. 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文章第⑧段中“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
神和情怀”的含义是什么。(4 分)
9. 作者在第⑥段中写道:“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那么,高原贯穿身心的是什么?根据
文意分三点概括。(6 分)
答:(1)
(2)
(3)
6.B(B 项“从仰慕到畏惧”的判断有误)
7.A“表现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表述不当。
8.人应该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关怀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9.(1)高原的无限广袤;(2)高原的美丽宁静;(3)高原的腾动、有生命力。
第一次月考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茶 干 (汪曾祺)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
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
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
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
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这样大的两个字!全城再也找不出来了。
白墙黑字,非常干净。
店堂也异常宽大。西边是柜台。东边靠墙摆了一溜豆绿色的大酒缸。酒缸高四尺,莹润光
洁。这些酒缸都是密封着的。有时打开一缸,由一个徒弟用白铁唧筒把酒汲在酒坛里,酒香四
溢,飘得很远。
往后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青砖铺地,整整齐齐排列着百十口大酱缸。酱缸都有个帽子一样
的白铁盖子。下雨天盖上。好太阳时揭下盖子晒酱。有的酱缸当中掏出一个深洞,如一小井。
原汁的酱油从井壁渗出,这就是所谓“抽油”。西边有一溜走廊,走廊尽头是一个小磨坊。一
头驴子在里面磨芝麻或豆腐。靠北是三间瓦屋,是做酱菜、切萝ト干的作坊。有一台锅灶,是
煮茶干用的。
从外往里,到处一看,就知道这家酱园的底子是很厚实的。——单是那百十缸酱就值不少
钱!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
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
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
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
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 ——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
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
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
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
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
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
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
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
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
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
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
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删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
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
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
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
有了,也就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
后记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
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
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
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
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
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
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
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小说在介绍酱园时写茶干只此一句,后文又具体写了茶
干的制作工艺,巧用伏笔,详略得当,可见作者匠心。
B.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与其做茶干无关,但能体现出老舍先生的观点:
“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
C.酱园的底子很厚实,但最终消失了,连老大的儿子不愿将其恢复,作者表面上对他的不作
为有着抱怨和无奈,深层上则是借以展现社会变迁。
D.“后记”部分体现出了作者关于小说创作的理念,他认为小说的创作需要沉淀情感,去除
浮躁,与技法相比,创作者的真诚态度更加重要。
5.小说开头部分用大量“闲笔”详细介绍酱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6.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正文对此加以分析。(6 分)
4.C【解析】 “对他的不作为有着抱怨和无奈”错,“抱怨”应是“惋惜”,故选 C。
5.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突出了连万顺酱园的历史悠久、财力
雄厚;③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形象,从侧面展现出连老大精明能干、经营有方;④开头
详写酱园与小说结尾酱园的消失形成呼应,突出了呼吁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的主旨。(每要
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6.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特点。①情节淡化。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完整的情
节链,而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②人物弱化。正文写连老大,只是简单概述,并没有通过
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进行塑造。③语言诗化。在介绍酱园和茶干时,语言洗练干净,文白相
间,平淡、清新而富有诗意。④结构“形散神聚”。小说结构松散,分别写了酱园、茶干、
连老大等,但都与传统工艺相关,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每要点 2 分。
答出任意 3 点即可)
【相关链接】散文化小说,主要指抒情小说,变古典小说重叙事的传统而以抒情为主导。这类小
说以广义的散文体式和非韵体语言抒情,在抒情的主导下兼及叙事写人,表现出一种情感丰富,
韵味浓郁,形式自由,灵活多变的新风格。散文化的小说不过分地刻画人物。他们不大理解,
也不大理会典型论。海明威说:不存在典型,典型是说谎。这话听起来也许有点刺耳,但是在
解释得不准确的典型论的影响之下,确实有些作家造出了一批鲜明、突出,然而虚假的人物形
象。
常德市第二中学开学摸底考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6~9 题。
白鸟之国
秋田雨雀
在一个湖边,住着一对白鸟夫妇。"世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鸟类,但是比我们夫妇更优雅漂
亮的,,恐怕不会有了。"丈夫用他那红红的长嘴温柔地抚弄着翼上的绵毛。"这是肯定的。孔雀
虽然号称百鸟之王,但是她那身粗毛,不知有多么难看。跟她比起来,我们的雪白的羽毛,才
是无上佳品。"妻子一边伸长脖颈饮着湖水,一边对丈夫的话表示赞同。
不错,这对白鸟夫妇的羽毛的确很美,颈子也长得恰到好处。然而,这对白鸟夫妇都只有
一只眼睛,他们却丝毫也不觉得自己是独眼。因为丈夫所看到的,同妻子所看到的一样;妻子所
看到的,也同丈夫所看到的一样。他们俩都相信,世上再也没有像他们看东西看得这样准确的
了。
白鸟夫妇产了四个卵。他们盼望着早一点将卵孵化,生出和自己一样美丽的白鸟。不久,
四只可爱的白鸟被孵化出来。白鸟夫妇说不出的高兴。"多漂亮的小鸟啊。但愿他们早点长大,等到自己会捕鱼捉贝就好了。"父亲说。"是啊,但
愿如此。他们生活在这湖边,不知会感到多么幸福呢。何况我们又这样疼爱他们。"母亲说。
白鸟爸爸接着说道∶"这帮小家伙,生下来既不是低贱的野鸭,也不是粗鲁的骛鸟,他们不
知多么庆幸呢。'
然而有一天,白鸟夫妇发现这四只可爱的小白鸟,都多生了一只眼睛。"哎呀!这如何是
好?……"母亲说道,接着发出一声哀鸣。
"可不,眼睛生得是有些怪呢?~~不过,不知道长大以后怎么样。或许我们生出来的时候,
也都是生着两只眼睛的吧。
父亲毕竞是个男子汉,说话有份量,白鸟妈妈的精神又振作起来了。
但是白鸟夫妇因为自己是独眼,生了四只两个眼睛的白鸟,便以为它们是残废,总耿耿于
怀,觉得窝囊。
"趁它们还小,索性把一只眼睛弄瞎了吧。"白鸟爸爸虽然这样想,但并没有这样做的决心。
四只小白鸟却一点儿也不关心这些事,他们一天天长大了,疏松的乳毛变成绵毛,绵毛又
逐渐变成纺绸一般的羽毛。等到羽毛丰满了,两只眼睛看东西也分明了。他们飞到湖中,随意
捉些鱼儿、蚌儿来吃。全然不理会双亲对他们安全的忧虑。
小孩子们的眼睛看到什么东西都是新鲜的。他们看到了湖上的各种情景,有和自己同类的
鸟儿,翱翔在高空,整天唱着悦耳的歌声;有伸着可怕的嘴的大鸟;有外形同自己类似,但衣裳
非常粗糙的丑鸟;也有终生都站在湖水中默默地看着人世的鸟儿。小白鸟们觉得这世上十分有趣。
"这就是所谓世界吧!"小白鸟们这样想。他们天天都滑动着红红的璞,在湖上到处游玩。
一天,白鸟父亲对白鸟母亲说∶"咱们的孩子为什么这样野呢?白鸟的孩子决不该整天和这
样粗野的东西为伴,一定是因为眼睛有毛病吧。
白鸟母亲说∶"一准是这样吧。因为此外他们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和我们不同。不知道怎样才
能治好孩子们的眼睛呢!"她将修长的脖颈贴在胸口,悲伤地深深一叹。
恰好就在这时,一只饥饿的老鹰,拍着双翅,发出可怕的声响,从他们头上掠过。白鸟夫
妇大吃一惊,连忙躲进草丛深处。"要是给这只饿鹰看见,可不得了啊。不知咱们的孩子们此刻
在哪儿?"白鸟父亲低声说。
然而到了黄昏时候,四只小白鸟都丝毫不以为意,他们精力十足,掠过湖面,回到家中。
尽管白鸟父母把孩子们狠狠训斥了一顿,可是第二天,他们又飞到湖中去了。
白鸟父亲反复思忖着怎样才能消除自己的忧虑。
"孩子们小的时候,我不知想过多少次,索性将他们的一只眼睛弄瞎吧…….现在是非这样
不可的时候了…….虽然可怜,但为了孩子们的幸福……"白鸟父亲说;白鸟母亲只是啜泣。
一天早晨醒来。四只小白鸟感到一只眼睛瞎了,他们痛哭流涕。在他们看来,这世界突然
黑暗了。他们每日在湖湾的岸上蹒跚地踱来踱去,恋慕着广阔的湖水,发出声声哀鸣。
某日,两只饥饿的老鹰飞到湖上,用锐利的爪子轻而易举地将四只小白鸟抓去,飞上高空……
利爪迅速刺进四只小白鸟的小胸脯……此刻,他们的心脏正在破裂。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白鸟夫妇从小就只有一只眼睛,而且丈夫所看到的同妻子所看到的一样,所以他们从来没有
感觉到自己的异常。
B.白鸟夫妇因为小白鸟与自己长得不同,以为他们是残废,于是在小白鸟睡熟后,将每个孩子
的一只眼睛啄瞎。
C.小说中"或许我们生出来时,也都是生着两只眼睛的"等细节暗示白鸟夫妇的眼睛可能也是被
其父母啄瞎的。
D.小白鸟用两只眼看到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白鸟夫妇却觉得粗野,二者对比突出了他们的
狭隘和固执。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第一段作者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白鸟夫妇对自己外表的自信,语言和动作是这篇小说常用
的手法。
B.作者开篇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尽力铺陈白鸟夫妇的美丽和自信,然后再揭示了他们
的缺陷。
C.小说中所有的语言都由白鸟夫妇说出,小白鸟一句没有,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白鸟夫妇
的主角地位。
D.小白鸟们被啄瞎眼时没有感到疼痛,"不知不觉地被伤害"看似不合理,却恰好体现了这篇小
说的寓言特性。
8. 解释画线句子的含义并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4 分)
9.有评论家认为:这个简单故事中蕴含着多重悲剧,值得读者反复阅读和深思。请简要概
括,这篇小说包含了哪几重悲剧?(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B
小白鸟活泼好动的天性引发了父母对他们安全的忧虑,这才是白鸟夫妇啄瞎孩子眼睛的主因。
7. C
这是一篇带有寓言性质的小说,影射了人类社会中的教育问题。只让白鸟夫妇说话背后可能含
有作者的深意,比如暗示在家庭教育中儿童话语权的缺失等。选项的解释过于肤浅。
8.(4 分)
含义:"他们"一词一语双关,既可以理解成被老鹰捕杀的小白鸟们,也可以理解成因失去孩子
而伤心欲绝的白鸟夫妇。(2 分)
作用:用双关手法提醒读者,这不仅是小白鸟的悲剧,同时也是白鸟夫妇的悲剧,从而促使读
者思考造成悲剧的深层次原因。(2 分)
9.(6 分)
(1)白鸟夫妇认知的错误和狭隘:他们只有一只眼,却认为自己是最完美的;
(2)白鸟夫妇用错误的认知制约别人:小白鸟是被深爱自己的父母啄瞎眼睛的;
(3)白鸟夫妇错误的认知造成的恶果:活泼可爱的小白鸟失去了一只眼睛,最后被老鹰吃掉。(每点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