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
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入学摸底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徙倚① 陆游
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①徙倚:徘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表达方式,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了诗人的境遇。
C.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1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
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 分)
【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
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
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
辨析。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地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
的感情,要做具体说明,再结合所涉及到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做具体的分析。
【解答】(1)C.“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诗句“月正树无影”说的是月
光皎洁,所以“昏暗的夜色”不对。“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应是营造了一种孤寂凄
凉的意境。
(2)尾联“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写的是诗人眼睁睁地看着中原沦陷,内心惆怅,唯
恐自己就这样虚度一生而默默无闻。“坐念”一词表现了诗人的无能为力,但又“念”,想着能为朝廷、国家做些事情,仍然还有建功立业的愿望。而《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主要抒发的是对自己对于朝廷军队能北伐成功、收复中原的期待,表
现了诗人人到暮年仍然忧心国事的情感。
答案:
(1)C
(2)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②“坐念”一句表达了对中原
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一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点评】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其中表达技巧
包括抒情方式,而抒情方式是诗歌中重要的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
判定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长郡中学入学摸底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送曹军之庄所
辛弃疾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
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
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
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前两句,词人感慨光阴易逝,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表达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B. “一灯传”是说儒家精义薪火相传,体现了作者深谙文化传承精义,深通求学之道。
C. 下阕“西窗约”运用典故,表达作者希望友人不畏仕途险恶,早日与其相聚的愿望。
D. 下阕最后两句借用“沙岸”“片帆”“雁”等典型意象,点明送别之意,含蓄蕴藉。
16.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认为君子应“德才兼备”,本词也有劝勉友人曹君成为“德才
兼备”的君子之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珍惜时间,立志建功立业。②體承儒家精义,努力学成本领。③修
身洁行,不辜负家人期望。
【解析】
【15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表达作者希望友人不畏仕途险恶,早日与其相聚的愿望”错,西窗,这里指妇人的
居室,言不要因饮酒耽误了读书,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诗歌内容要结合诗句逐句概括;赏
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
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本题抓住“德才兼备”一词,从“成才”和“养德”两方面分析。
开头二句劝其及早求取功名。言人间岁月不管愿意与否,它都要堂而皇之地逝去,时不我与,
“劝君快上青云路”,求取功名,置身青云之上。开门见山,点出题旨,表达了作者劝勉他
珍惜时间,立志建功立业。如何才能“快上青云路”呢?接下去二句指出要刻苦学习。作者
认为,儒家思想的精义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大师承传下来的,它们是“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根本,要真正掌握它并不容易,必须下苦工夫才能学到手。作者还认为:“学窥
圣处文章古,诗到穷时风味苦。”这就是说“学窥圣处”便可写出好文章,当然也就可以从
政了。“工夫萤、雪边”五字,使用古代苦读的典故,劝其下工夫学习,體承儒家精义,努
力学成本领。换头二句劝其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其中前一句劝其不要贪杯。麴生,这里指
酒。言贪杯好饮,虽然能满足口腹之欲,如果因饮酒耽误了读书,会贻误终身,自酿苦酒,
那风味可够受的。后一句写家人的期望。西窗,这里指妇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负了家人待月
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这是劝勉他修身洁行,不辜负家人期望。
湖南省 8 月份百校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惜春
杜牧
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
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
怅望送春杯,殷勤扫花帚。
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暗含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之意,所以春天过了一半就意味着一年就过去了。B 颔联将对着凋零的花朵而醉与饮腊月酒进行比较,相同点是一个时段将完了。
C 颈联写诗人放下酒杯,殷勤拿起扫帚把一地残花打扫干净,惆怅中有几分快乐。
D.古代许多惜春诗大发“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伤之情,这首诗的格调有所不同。
16.请联系全诗,对尾联做简要赏析。(6 分)
湘豫名校 8 月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与毛令方尉①游西菩寺二首(其一)
苏 轼
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
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②。
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桔半甜时。
人生此乐须天赋,莫遣儿曹取次知。
【注】①毛令方尉:指当时於潜县县令毛国华、县尉方武。②上下池:指西菩寺内的清
凉池、明月池两座水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写诗人与朋友驻足观赏,看到脚下之路逶迤盘旋,已经绕过山腰。
B.诗人围绕“奇”字精心选取多个意象,营造意境,使描写极具画面感。
C.白云“自占”,明月“谁分’’,诗人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
D.尾联诗人直抒胸臆,强调揽奇访胜之乐还需要依靠个人对自然的领悟。
15.诗歌中间两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 分)
14. C【解析】C 项,“以自然景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错误。颈联诗人以比拟的手法描写
了自云遮岭、明月映池的美景,赋予了客观景物浓厚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15.①修辞精巧。白云占据了东西二岭,明月一视同 r,普照清池,诗人运用比拟手法,生
动形象地展现了西菩寺的奇妙风光。
②意象典型。诗人选取了云、月、黍、粱、柑、桔等多个意象,抓住了寺院内外的景物,意
境丰富,引人人胜。
③色彩鲜明。“黑”“黄”“朱”“绿”四种浓艳鲜明的色彩词语的使用,使诗歌极具画面感,组成了一幅光彩斑斓的秋色图。
④对仗精妙。中间两联格律精严,属对 T 整,读来又给人转换自然、一气呵成之感,体现了
独特的诗歌魅力和诗人高深的艺术功力。
(评分标准:共 6 分,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长郡中学月考试卷(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
制扇。②鸂鶒( 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③柘(zhè):一种树。树皮有长刺,皮可以染黄
色,叶卵形,可以喂蚕,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写池塘里森森蒲草,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为
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
B.颌联写村庄前后到处是蓬勃生长的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显示物产的富足,村民生活的
安宁和睦,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
C.颈联描写了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牧童吹笛和衣而浴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
和蚕娘丰收的喜悦,又表现出牧童性格的顽皮。
D.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诗人却着墨于静,于是静中有动,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
丽纤弱的诗风中,此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16.尾联“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 分)
15. C(“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与全诗意境不符。)
16.①以“留我宿又宿”的行为描写,表现出山翁与诗人的情谊深厚。②以“笑指”的动作和
神态描写,显现出山翁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③以一“熟”字状“西坡瓜豆”,描绘出
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与前文所写的山村晚春秀美景色、丰富物产呼应。④寓情于事,抒发了
诗人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每点 2 分,答出任意三点即
可。)
第一次月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 适
行子①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②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行子:指李侍御。
②“虏障”,指防御工事。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颔联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因此不得
挽留。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离的酒之中。
B. 颈联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安西与长安,相距万里,关山阻隔,归路茫茫,穿
越时空,浓墨重彩的勾勒,既是写景,更是托情。
C .“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有惊心动
魄的艺术力量。
D.第三句中“万里外”三字连用去、上、去三个仄声,由于音节响亮震彻,有力地突出了主
人公奋身万里疆场的雄心。
16、诗歌的语言讲究含蓄之美,本诗“心事一杯中”这“一杯”中包含了哪些“事心”,诗
人没有明写,阅读全诗,说说作者有哪些具体的心事?(6 分)
参考答案
15 B B 错在穿越时空,这里只有空间,没有时间的概念。
16
这“一杯”中包含了哪些“心事”,深挚的惜别,“万里”征途的担心;前程珍重的祝愿;
“功名”早立的期望等等,感情极为深沉厚重。
赏析
这首律诗被后人誉为“盛唐五言律第一”。“侍御”即侍御史的简称,官名。李侍御,名未
详。“安西”,即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县。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
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
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
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可谓形神毕现。“铁骢”为青黑色相杂的马,本已矫健迅疾,再加上主人挥鞭,自然是凌厉如飞了。以
“金”、“铁”来修饰“鞭”和“骢”,平添坚强的力度。故一发端,颇具顿挫之力,使
“行子”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气势与英姿如在眼前。
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
名”,自当鼓励,因此不得挽留。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
别酒之中。此联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先从“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
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接着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这“一杯”中包含了哪
些“心事”,诗人没有明写,但不难推测,它包含着深挚的惜别,“万里”征途的担心;前
程珍重的祝愿;“功名”早立的期望等等,感情极为深沉厚重。一开一阖之际,极富抑扬顿
挫之力。
颈联“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虏障”,指防御工事。“燕支”,山名,在今甘肃山
丹县东南,这里代指安西,“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这一联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安西与长安,相距万里,关山阻隔,归路茫茫,在地
域广阔的画面上,浓墨重彩的勾勒,既是写景,更是托情。尾联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
慰之后,奇峰突起,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
而出,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送别诗最动人的地方,是融注于诗中的雄壮豪放之情,同时,诗人以意驱象,既有“飞
蓬”、“铁骢”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
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
响亮警拔的声调,高亢有力的节奏,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力度和气势。高适在诗中善于用四
声组成抑扬亢堕的声调韵律,使诗歌显得声情并茂。如第一联中“对”、“指”两字,在意
义上不但属对精切,声调上也去、上相对,显得抑扬有致。第三句中“万里外”三字连用去、
上、去三个仄声,由于音节响亮震彻,有力地突出了主人公奋身万里疆场的雄心。尤其是最
后一联,“莫惆怅”三字,以“清而远”的去声煞尾,使节奏显得平缓委婉,情深动人。对
句“看取宝刀雄”以金戈铁马、挥刀奋击的豪壮军旅生活,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
尽扫愁绪。在声调上,第三字用一上声“宝”字,最响亮有力,与后面既是写刀、又是写人
的“雄”字相连,使诗句力重千钧,具有斩钉截铁之势。再加之全诗一律押易于表达乐观开
朗情绪的东韵,和前面的中心音节相配合,使全诗神采飞动,音调铿锵,读之如“长空击
鼓”。
第一次月考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 15-16 题。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3 分)
A.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
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B.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
景物的关系,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
C.下片写人。从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反映出少女身上显示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
的气氛。
D.全词纯用白描,笔调活泼,风格朴实,形象生动,展示了少女纯洁无瑕的心灵。
16.在这首词中,晏殊写春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杜甫的《蜀相》中
也有类似的写春草黄鹂的句子,请写出并简要地分析二者有何异同。(6 分)
15.C 【解析】没有正面描写斗草,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16.(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1 分)
(2)同:都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蜀相》中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武侯祠的寂寥冷落;
《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周围的幽静。(3 分)
异:情感上,《蜀相》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沧桑之感:
《破阵子》则抒发了热爱春光的欢快自在之情。(2 分)
常德市第二中学开学摸底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 “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与家乡因为距离远而不能归乡,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C. “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 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16. 诗的第一句是“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
括。(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 B 本题考查对诗歌 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充分理解诗文含义,在此基础
上对比选项进行逐个分析。B 项,错在“诗人与家乡因为距离远而不能归乡,思乡之情、难
归之悲溢于言表”,这句诗是说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
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故选 B。
16. 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
无法安定地生活。
【16 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评价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
充分理解诗文的内容及含义,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作答。诗人日夜忧的内容,首联“我今日
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
望”表明盗寇横行 ,诗人兄弟离散,诗人自己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天下大
乱,虎狼当道。这些应该都是诗人“日夜忧”的内容。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