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 8 月执信、广雅、六中三校联考试卷
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叶绿素含镁、血红蛋白含铁,说明无机盐在细胞内主要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B. 无机盐有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功能,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90%来源于 Na+和 Cl-
C. 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升高
D. 细胞中水的来源除了从外界吸收外,还可来自 ATP 转化成 ADP 等化学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内的无机物主要包括水和无机盐,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分别为自由水和结合水,其中自由
水越多,细胞的代谢越旺盛。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离子形式,其具有调节细胞渗透压、构成
细胞中某些重要化合物的成分、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等作用。
【详解】A、无机盐在细胞内主要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叶绿素含镁、血红蛋白含铁说明无机盐可以参与构
成细胞中的某些重要的化合物,A 错误;
B、无机盐有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功能,研究表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90%来源于 Na+和 Cl-,B 正确;
C、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主要失去自由水,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降低,C 错误;
D、ATP 转化成 ADP 需要消耗水进行水解,D 错误;
故选 B。
2. 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只是 R 基团的不同
B. 线粒体是肝细胞产生 CO2 的场所,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蛋白质合成
C. 蛋白质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D.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同时加入双缩脲试剂 A 液和 B 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在核糖体进行;高尔基体的在分泌蛋白分泌过程中
的功能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
2.有活性的蛋白质需要有正确的氨基酸序列和空间结构;变性的蛋白质空间结构被破坏,变得伸展、松散,
因此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3.蛋白质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控制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详解】A、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在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A 错误;
B、肝细胞属于动物或人体细胞,动物或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线粒体是肝细胞中唯一产生二
氧化碳的场所,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会产生能量),B 正确;
C、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控制和决定着细胞及整个生物体的遗传特性,C 错误;
D、“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先加 A 液 1mL,后加 B 液 4 滴,D 错误。
故选 B。
3. 关于细胞及其结构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S 型肺炎双球菌通过核孔实现核质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B. 溶酶体内合成的水解酶可用于分解损伤、衰老的细胞器
C.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是核糖体合成的
D. 叶绿体、液泡中的色素参与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1、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
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
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
等物质。
【详解】A、S 型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生物,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无核孔,A 错误;
B、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但不是溶酶体内合成的,B 错误;
C、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哺乳动物红细胞未成熟时细胞中存在核糖体,故未成熟时能合成血红蛋白,
C 正确;
D、叶绿体内含有光合色素参与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过程,液泡中的色素主要是花青素,不参与将无机物
合成有机物的过程,D 错误。
故选 C。
4. 下列与物质转运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体的运输和分泌过程需要囊泡的参与
B. 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如池水中的 K+进入丽藻细胞
C. 胞吐运输的都是生物大分子,如乙酰胆碱、胰岛素
D. 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可受同种因素影响,如温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转运方式包括主动运输,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非跨膜转运方式包括胞吞和胞吐。
【详解】A、抗体属于分泌蛋白,运输和分泌过程需要囊泡的参与,A 正确;
B、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如池水中的 K+进入丽藻细胞,B 正确;
C、胞吐运输的不都是生物大分子,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C 错误;
D、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可受同种因素影响,如温度影响膜的流动性,D 正确。
故选 C。
5. 有关细胞代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细胞质基质中消耗 ATP 来源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B. 秋天叶片黄化后,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吸收的红光会大幅度减少
C. 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时,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
D. 选用透气的敷料包扎伤口,有利于伤口处细胞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代谢是细胞内所发生的用于维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脱
水缩合等,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据此答题。
【详解】A、叶绿体产生的 ATP 只会用于暗反应,不会用于细胞质中的生命活动,A 错误;
B、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秋天叶片黄化后,叶绿素含量大量减少,
因此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吸收的红光会大幅度减少,B 正确;
C、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时,葡萄糖分子中的大部分能量储存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乳酸中,C 错误;
D、选用透气的敷料包扎伤,是为了抑制伤口处厌氧菌的无氧呼吸,D 错误。
故选 B。
6. 如图表示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和无酶催化条件下分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假设酶所处的环境为最适条
件,下列对于图中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
的
A. 图中 E 表示过氧化氢酶使活化能降低的数值
B. 若将有过氧化氢酶催化的反应温度升高 15℃,则曲线②的峰值会降低
C. 曲线①表示过氧化氢在过氧化氢酶催化条件下分解
D. 图示可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曲线①表示无酶条件的能量变化,曲线②表示有酶条件下的能量变化;E 段表示在有酶催
化的条件下降低的化学反应活化能,由此可以看出,酶促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需要的活化能;与无
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更显著,因此酶具有高效性。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①②之间的差值 E 表示过氧化氢酶使活化能降低的数值,A 正确;
B、题干中假设酶所处的环境为最适条件,故将有酶催化的反应温度升高 10℃,酶的活性下降,降低的活化
能减小,②的峰值会升高,B 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①表示过氧化氢在无酶催化条件下分解,C 错误;
D、酶的高效性是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图示没有描述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故不能体现酶具有高效性,D
错误。
故选 A。
7. 下列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
A. 进行 ATP 的合成 B. 进行 mRNA 的合成
C. 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 D. 进行胰岛素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分化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
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所有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合成 ATP,所以据此不能判断细胞已经分化,A 错误;
B、几乎所有细胞都能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因此都能进行 mRNA 的合成,B 错误;
C、同一个体的所有基因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而来的,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都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C
错误;
D、只有胰岛 B 细胞才能合成并分泌胰岛素,所以细胞分泌胰岛素说明其已经高度分化,D 正确。
故选 D。
8. 下列关于无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分裂过程中没有 DNA 和染色质(体)的复制
B. 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缢裂成两个细胞核,因此子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一半
C. 无丝分裂因分裂过程中无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而得名
D. 部分原核生物也能进行无丝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的无丝分裂指分裂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过程为细胞核延长→核缢裂→细胞质缢
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详解】A、无丝分裂过程中有 DNA 的复制,但是没有染色体复制,A 错误;
B、无丝分裂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B 错误;
C、无丝分裂因分裂过程中无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故称为无丝分裂,C 正确;
D、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都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原核细胞只能进行二分裂,D 错误。
故选 C。
9. 为了测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的方法是:( )
A. 检测正常叶片中该矿质元素的含量
B. 分析根系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C. 观察只有该矿质元素的培养液培养植株一段时间后植株的生长发育状况
D. 观察含全部营养的培养液中去掉该矿质元素前、后植株生长发育状况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判断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通常用溶液培养法,在人工配制的完全培养液中,除去某种矿质元素,然
后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确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溶液培养法,在人工配制的完
全培养液中,除去某种矿质元素,然后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如果植物的生长发育仍正常,说明该元
素不是植物所必需的;如果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出现特定的缺乏症状),且只有补充了该种元素(其他
元素无效)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症状消失),说明该元素是必需的矿质元素,D 正确,ABC 错
误。
故选 D。
10. 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受精卵中全部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B. 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双方的细胞核相互融合
C. 受精卵中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相同
D. 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
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
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据此答题。
【详解】A、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于卵细胞,但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主要来自卵
细胞,A 错误;
B、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核的融合,B 正确;
C、减数分裂过程使精子与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受精作用使受精卵中染色体数恢复本物种体细
胞中染色体数目,故受精卵中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相同,C 正确;
D、受精作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精卵细胞的信息交流,D 正确。
故选 A。
11. 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定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叶绿体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得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条件之一
C. 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D. 任何基因型为 AaBb 的生物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 4 种表现型和 9 种基因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遗传定律是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
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
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3、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岀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
出结论。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
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于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且是核基因的遗传,A 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B 正确;
C、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C 正确;
D、A、a 和 B、b 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完
全显性的条件下,该个体自交后代有 3 种表现型和 3 种基因型,以及某些基因纯合可能存在致死等情况导
致也不一定出现 4 种表现型和 9 种基因型,D 错误。
故选 D。
12. 如果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改造了某血友病女性的造血干细胞,使其凝血功能全部恢复正常。如果与正
常男性结婚,婚后所生子女的表现型为( )
A. 儿子、女儿全部正常 B. 儿子、女儿中各一半正常
C. 儿子全部有病,女儿全部正常 D. 儿子全部正常,女儿全部有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血友病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应的基因用 H、h 表示),则女性血友病患者的基因型为 XhXh。
2.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交叉遗传(致病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
(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
(3)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详解】某女性血友病患者的基因型为 XhXh,通过转基因技术改造其造血干细胞后,可使其凝血功能全部
恢复正常,但造血干细胞是体细胞,其中的基因不能遗传给子代,遗传给子代的是生殖细胞中的基因,而
生殖细胞中的基因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女性与正常男性(XHY)结婚后所生儿子全部患病、女儿全部正
常。即 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 C。
13. 油菜的凸耳和非凸耳是一对相对性状,用甲、乙、丙三株凸耳油菜分别与非凸耳油菜进行杂交实验,结
果如表所示。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P F1 F2
甲×非凸耳 凸耳 凸耳:非凸耳=15:1
乙×非凸耳 凸耳 凸耳:非凸耳=3:1
丙×非凸耳 凸耳 凸耳:非凸耳=3:1
A. 凸耳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B. 甲和乙杂交得到的 F2 均表现为凸耳
C. 甲、乙、丙均为纯合子
D. 乙和丙杂交得到的 F2 表现型及比例为凸耳:非凸耳=3:1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解题要点是对基因自由组合现象中特殊分离比的分析判断
A.根据甲与非凸耳杂交后得到的 F1 自交,F2 代出现两种性状,凸耳和非凸耳之比为 15:1,可以推知,凸
耳性状是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A 正确。
B. 由于甲×非凸耳得到的 F2 代凸耳:非凸耳=15:1,说明非凸耳是双隐性状,甲是双显性状的纯合子,乙
×非凸耳得到的 F2 代凸耳:非凸耳=3:1,说明乙是单显性状的纯合子,故甲与乙杂交得到的 F2 代中至少
有 2 个显性基因,则 F2 表现型一定都是凸耳,故 B 正确。
C. 由于甲、乙、丙与非凸耳杂交,F1 都是只有一种表现型,故甲乙丙均为纯合子。
D. 由于丙×非凸耳得到的 F2 代凸耳:非凸耳=3:1,故丙也为单显性状的纯合子,若乙与丙杂交得到 F2,则 F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凸耳:非凸耳=15:1,故 D 错误。
[点睛]: 特殊分离比的解题技巧:①看 F2 的组合表现型比例,若表现型比例之和是 16,不管以什么样的比例呈
现,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②根据异常分离比出现的原因,推测亲本的基因型或推测子代相应表现型的
比例.
14.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 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六个步骤: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 ②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 ③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⑤子代噬菌
体的放射性检测 ⑥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最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为.
A. ⑥①②④③⑤ B. ②⑥①③④⑤ C. ②⑥①④③⑤ D. ②⑥①④⑤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有: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其中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为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
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详解】T2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
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所以最合理
的实验步骤顺序为②⑥①④③⑤。
15. 下列有关真核细胞内 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 复制、转录只能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
B. DNA 复制、转录过程需要酶催化,翻译过程不需要酶催化
C. 三个过程都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形成了相同的碱基对
D. 三个过程的产物都不相同,但都进行了遗传信息的传递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各过程比较:
过程 模板 原料 碱基互补 产物 场所
DNA 复制
(DNA→DNA)
DNA
两条
链
四种脱氧
核苷酸
A-T、G-C DNA
主要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里也能发生
转录
(DNA→RNA)
基因
的一
条链
四种核糖
核苷酸
A-U、T-A、
G-C
RNA
主要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里也能发生
翻译
(RNA→多肽)
mRNA
20 种氨
基酸
A-U、G-C 多肽 核糖体
【详解】A、真核生物的 DNA 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核糖体,A 错误;
【
B、翻译过程也需要酶催化,B 错误;
C、三个过程都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但碱基配对方式有所不同,C 错误;
D、三个过程的产物都不相同,但都进行了遗传信息的传递,D 正确。
故选 D。
16. 将二倍体芝麻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芝麻,此四倍体芝麻( )
A. 与原来的二倍体芝麻相比,在理论上已经是一个新的物种了
B. 产生的配子中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配子无遗传效应
C. 产生的配子中无同源染色体,故用秋水仙素诱导产生的单倍体是不育的
D. 产生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长成芝麻,因其体内仍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属于二倍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将二倍体芝麻的种子萌发成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四倍体芝麻,说明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属
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如果将这个四倍体芝麻与原来的二倍体芝麻杂交,产生的子代是三倍体,三倍体是高度不育的,
所以此四倍体与原来的二倍体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与原来的二倍体芝麻相比,四倍体芝麻是一个新物种,
A 正确;
B、此四倍体芝麻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应含有两个相同的染色体组,所以还含有同源染色体,B 错误;
C、产生的配子中有同源染色体,用秋水仙素诱导后变成四倍体,四倍体是可育的,C 错误;
D、四倍体芝麻产生的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长成的植株为单倍体植株,不是二倍体,D 错误。
故选 A。
17. 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
A. 突变和基因重组 B. 共同进化
C. 自然选择 D. 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体现在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
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
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要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形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的形成,B 正确,ACD 错误。
故选 B。
18. 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③分别代表血液、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B. 大量乳酸进入①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
C. 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
D. 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①③等处的渗透压会下降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A 错误;
B、大量乳酸进入①后,血浆中存在的缓冲物质 NaHCO3 与乳酸反应,生成乳酸钠和 H2CO3,B 错误;
C、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温度,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有关,C 错误;
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会引起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①渗透压下降,由①渗透到③
(组织液)中 水分增加,③的渗透压也会下降,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以“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的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
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稳态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
知识脉络,据此分析题图获取信息,以此为切入点,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9. 下列有关稳态与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织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就达到稳态
B. 稳态的维持依赖于机体神经----体液调节网络
C. 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 运动后 Na+、K+排出体外较多,机体的内环境就不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
的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及其调节机制、水盐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
理解能力。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
于动态平衡中。
【详解】A、内环境稳态:化学成分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由血浆、组
织液、淋巴组成的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因此组织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就达到稳态,A
错误;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 错误;
C、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 正确;
D、运动后 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能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D 错误。
故选 C。
20. 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外最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3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Pmol/L
A. 组织细胞加速摄取葡萄糖 B. 其尿液中可能有葡萄糖
C.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D. 此人精神萎靡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中的表格可知,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产值,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值。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
的速率,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素通过调节作用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A、胰岛素含量低,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的速率减缓,A 错误;
B、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值,会使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达到一定值(肾糖阈)之后,其尿液中就可能含有
葡萄糖,B 正确;
C、胰岛素含量偏低,血糖含量高于正常水平,C 错误;
D、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因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D 错误。
故选 B。
21.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机体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B. 内环境是组织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代谢的主要场所
C. 激素能被体液特异性地运输到相应组织细胞并发挥调节作用
D. HIV 在人体内环境中不能增殖,但能破坏人体体液免疫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必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
才能实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2.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详解】A、只有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引起效应器的反应,才能称之为反射,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
单向传导,A 错误;
B、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 错误;
C、激素在体液运输下可到达各组织细胞,运输没有特异性,但只能作用于靶细胞,C 错误;
D、病毒的增殖离不开细胞,HIV 在内环境中不能增殖,但 HIV 能破坏 T 细胞,影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过程,D 正确。
故选 D。
22. 关于免疫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免疫细胞是由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组成
B. 唾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 过敏反应一般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D.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1)免疫器官:淋巴结、胸腺、脾、骨髓;(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T 细胞、
B 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T 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 细胞则在骨髓中发育成熟;(3)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
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包括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A 错误;
B、唾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 错误;
C、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 错误;
D、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主要包括淋巴结、胸腺、脾、骨髓,D 正确。
故选 D。
23. 下列有关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学成分为吲哚乙酸,其合成的前体物质为色氨酸
B.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这是其生理作用两重性的表现
C. 光照能影响胚芽鞘尖端和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分布
D. 在植物体内既能极性运输,也能非极性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运输包括:极性运输、成熟组织中韧皮部的非极性运输以及根尖和茎尖部位的横向运输。其中极
性运输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直可以进行,而横向运输会受到光照的影响,会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
侧运输;同样重力也会影响根和茎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生长素的分布。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的一种,属
于微量高效物质,主要对细胞代谢其调节作用,生长素属于吲哚乙酸。
【详解】A、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生长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A 正确;
B、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
果,也能疏花疏果,B 正确;
C、光照能影响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分布,但不能影响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分布,C 错误;
D、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存在极性运输与横向运输,D 正确。
故选 C。
24. 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下图
所示(其中 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区域中田鼠存在水平结构分布
B. 该田鼠种群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c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 田鼠种群数量在 a~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 c~d 期间一直在下降
D.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 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等于 1 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意味着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当
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大于 1 时,种群数量增长;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小于 1 时,种群数量下降。
【详解】A、田鼠属于一个种群,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特征,A 错误;
B、据图分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 1 后小于 1,说明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则 d 点时种
群密度最小,B 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 a~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 c~d 期间 R<1,种群数量
一直在下降,C 正确;
D、a、b 两点时种群数量都在增长,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 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
均为增长型,D 错误。
故选 C。
25.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B. 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苔原生态系统恢复得慢
C. 外来物种入侵会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红树林具有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①含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②规律:生态系
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③特点:
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恢复力稳定性: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②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
往往相反。
【详解】A、生态系统存在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A 错误;
B、由于苔原生态系统中环境比较恶劣,恢复力比较弱,所以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苔原生态系
统恢复得快,B 错误;
C、外来物种入侵会降低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错误;
D、红树林具有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 正确。
故选 D。
二、非选择题
26. 为研究某植物 A 的光合特性,研究人员测定了植物 A 在光、暗条件下的 CO2 吸收速率,结果如下图。
(1)在有光条件下,植物 A 与一般植物相同,细胞吸收的 CO2 在 ___________ (场所)中与一分子
___________ 结合形成为两分子 C3,然后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2)在黑暗条件下,植物 A 通过 ___________ 产生 CO2。但实验结果显示,与一般植物不同的是,在暗期
植物 A ___________ (选填吸收或释放)CO2。
(3)科研人员进一步测定了植物 A 中酸性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苹果酸(一种 C4 化合物)在暗期
上升,光期下降,试结合(2)对此进行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 。在暗期,植物 A 不能将 CO2 转化为
糖类等光合产物,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C5(或答五碳化合物) (3). 细胞呼吸 (4). 吸收 (5). CO2
能够在暗期转化为苹果酸储存起来,在光期又释放出来用来合成有机物 (6). 暗期没有光反应提供的 ATP
和[H]
【解析】
【分析】
图示中植物 A 在有光的条件下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较大,而在无光的条件下仍然能从外界吸收二氧
化碳,这是与一般植物不同的地方。根据问题(3)可推测,暗期植物 A 仍然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将之转化为
酸性物质储存起来,在光期再释放出二氧化碳并利用其合成有机物。
【详解】(1)光照下,植物 A 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固定是在暗反应过程中,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固
定过程为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然后在光反应产物还原氢和 ATP 作用下被还原为有
机物。
(2)植物在黑暗条件下可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并释放 CO2,所以黑暗条件下,植物 A 可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并
释放 CO2;但实验结果显示,暗期植物 A 的 CO2 吸收总量始终大于零,这与一般植物黑暗条件下不吸收二
氧化碳不同。
(3)酸性物质在暗期上升,光期下降,可能的原因是 CO2 能够在暗期转化为酸性物质储存起来,在光期释
放出来;由于暗期没有光反应提供的 ATP 和[H],所以不能将 CO2 转化为糖类等光合产物。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回顾和梳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
认真分析各个小题即可正确作答。
27. 人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结合而成,一个珠蛋白分子包括两条 α 链和两条非 α 链。每一条 α 链由 141
个氨基酸组成,控制 α 珠蛋白链的基因位于第 16 号染色体上,每条 16 号染色体上有 2 个基因控制 α 链的
合成,如果出现有关基因缺失而使 α 链全部或者部分不能合成,则引起 α-海洋性贫血,一种在我国南方发
病率较高的遗传病。
(1)理论上说,要翻译 1 条含有 141 个氨基酸的多肽链,翻译模板上最多可有 ___________ 种密码子(不
考虑终止密码)。
(2)上述实例表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之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决定 α 链的两对基因在亲子代间遗传过程中是否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 。
(4)在不同 α-海洋性贫血个体中,由于其基因缺失的数目不同,表现型也不尽相同:
缺失基因数目 血红蛋白含量(mg/dL) 贫血程度 寿命
1 10~15 轻度 正常
2 7~10 中度 比常人短
3 小于 7 重度 无法活到成年
①贫血的各种症状都与细胞缺氧有关。氧在细胞代谢中直接参与的是有氧呼吸的第 ___________ 阶段。
②一对夫妇,育有一名重度贫血患儿,这对夫妇的表现型是 ___________ 。妻子再次怀孕,为避免生出有
严重 α-海洋性贫血患儿,医生需要做的是 ___________ 。
(5)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拟进行一项调查活动,用于记录调查结果的表格如下所示。
调查对象表现型 高一级 高二级 高三级 合计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正常
α-海洋性贫血
他们在调查 α-海洋性贫血的 ___________ 。
【答案】 (1). 61 (2).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 结构而直接控制性状 (3). 每对基因之间遵循基因分
离定律,两对基因之间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4). 三 (5). 双方都为中度贫血或者一方中度贫血另
一方轻度贫血 (6). 对胎儿进行基因诊断(基因检测) (7). 发病率
【解析】
【分析】
1.密码子共有 64 种,其中有 3 种是终止密码子,不能编码氨基酸,因此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 61 种,
与之对应的 tRNA 也有 61 种。
2.控制 α 珠蛋白链的 2 个基因都位于第 16 号染色体上,因此这两对基因连锁,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
律,但每一对基因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3.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②基因
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
【详解】(1)肽链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中进行的,线粒体为肽链的合成提供能量,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 61
种,与之对应的反密码子也有 61 种,即 tRNA 有 61 种。
(2)有关基因缺失而使 α 链全部或者部分不能合成,则引起 α-海洋性贫血,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
构而直接控制性状。
(3)控制 α 珠蛋白链的基因位于第 16 号染色体上,每个 16 号染色体上有 2 个基因控制 α 链的合成,可见
有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α 珠蛋白合成,每对基因之间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两对基因都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
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4)①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的能量,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②重度 α-海洋性贫血患儿缺 3 个基因,可表示为 AOOO(O 表示基因缺失),他是由 AO、OO 的配子结合
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又因为缺少 3 个基因的个体无法活到成年。因而可推知双亲中可能是一方缺失 2 个基
因,一方缺失一个基因或者双方都缺失 2 个基因,表现为双方一方为中度贫血另一方为轻度贫血或者双方
都为中度贫血。妻子再次怀孕时,为避免生出有严重 a-海洋性贫血患儿,医生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
(5)由于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的调查结果记录表中只统计正常和 α-海洋性贫血的人数,说明他们的目的是
的
调查 α-海洋性贫血的发病率。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其应用、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识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表
中信息准确答题。
28. 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也是我国的奶源主要产地。其特点是年降水量少,群落结构简单,不同季节或年
份景观差异较大。
(1)在研究牧草 种类和数量时,常采用 ___________ 进行调查,这种方法往往不适合调查单子叶植物,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将组成生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
(3)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来分析,适度放牧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样方法 (2). 单子叶植物往往是丛生或蔓生的,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3). C、
H、O、N、P、S 等元素(或化学元素) (4).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 合理
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分析】
(1)常用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
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③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牧草属于植物,在研究其种类和数量时,常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但该方法往往不适合调查
单子叶植物,原因是单子叶植物往往是丛生或蔓生的,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将组成生物的 C、H、O、N、P、S 等元素(或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
环境之间反复循环。
(3)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
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从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来分析,适度放牧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的
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生态系统,识记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概念、信息传递的
作用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 某同学用新鲜的泡菜滤液为实验材料分离纯化乳酸菌。分离纯化所用固体培养基中因含有碳酸钙而不透
明,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缩短泡菜制作时间,有人会在冷却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推测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
___________ 。
(2)泡菜液中的乳酸来自乳酸菌的 ___________ 过程。在制作泡菜初期,泡菜坛水槽总是有气泡冒出的主
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泡制时间的延长,泡菜坛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趋势为
______________ 。亚硝酸盐和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 N-1 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
___________ 色染料,可用于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
(3)从功能上,分离纯化所用固体培养基属于 ___________ 。为分离纯化出优质的乳酸菌,应挑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菌落作为候选菌。
(4)为长期保存纯化得到的优质乳酸菌,可以将培养的菌液与 ___________ 充分混匀后,置于 ___________
℃以下的冷冻箱中保存。
【答案】 (1). 增加乳酸菌数量 (2). 无氧呼吸(乳酸发酵) (3). 混入的其它微生物呼吸作用释放
了 CO2 (4). 先增加后下降 (5). 玫瑰红 (6). 鉴别培养基 (7). 溶钙圈(透明圈)大 (8). 灭
菌的甘油 (9). -20
【解析】
【分析】
泡菜发酵的实验原理:
(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 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 10
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 N-1-
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详解】(1)由于陈泡菜水中含有乳酸菌,在盐水中加入陈泡菜水的目的是加进乳酸菌的菌种,使乳酸菌
的种群数量快速增加;
(2)泡菜中乳酸的发酵过程既是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在制作泡菜初期,泡菜坛水槽总是
有气泡冒出的主要原因是混入的其它微生物呼吸作用释放了 CO2,泡菜制作过程中,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
亚硝酸盐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亚硝酸盐和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 N-1 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
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可用于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
(3)从功能上,分离纯化所用固体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分离纯化所用固体培养基中因含有碳酸钙而不
透明,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因此,分离纯化时应挑选出具有透明圈的菌落作为候
选菌;
(4)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有临时保藏和长期保藏之分。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
在 3mL 的甘油瓶中,装入 1mL 甘油后灭菌,将 1mL 培养的菌液转移到甘油瓶中,与甘油充分混匀后,放
在-20℃的冷冻箱中保存。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泡菜制作原理,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在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菌和杂菌的种
群数量变化,对于泡菜制作过程这原理的掌握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0. 探针是指以放射性同位素、生物素或荧光染料等进行标记的已知核苷酸序列的核酸片段,可用于核酸分
子杂交以检测目标核苷酸序列是否存在。如图①所是某实验小组制备的两种探针,图②是探针与目的基因
杂交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核酸探针与目标核苷酸序列间的分子杂交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核苷酸序列是核酸探针技
术关键步骤之一。图①所示的两种核酸探针(探针 2 只标注了部分碱基序列)都不合理,原因是探针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致特异性差;而探针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会导致探针失效。
(2)cDNA 探针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探针。制备 cDNA 探针时,首先需提取、分离获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模板,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催化下合成 cDNA 探针。利用制备好的
β-珠蛋白基因的 cDNA 探针与 β-珠蛋白基因杂交后,出现了如图②中甲、乙、丙、丁等所示的发夹结构,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探针常用于基因工程的检测,例如基因工程中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 α-抗胰蛋白酶,应将 α-抗胰蛋
白酶基因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启动子重组在一起,导入哺乳动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
再利用 SRY 基因(Y 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探针进行检测,将检测反应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阳或阴性的胚胎进行移植培养。
【答案】 (1).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 碱基序列过短 (3). 自身会出现部分碱基互补配对 (4). mRNA
(5). 逆转录 (6). 酶 β-珠蛋白基因中含有内含子 (7). 乳腺蛋白基因 (8). 受精卵 (9). 阴
【解析】
【分析】
分析图①:探针一序列为-CAGG-,该序列过短,特异性差;探针二序列为-CGACT--AGTCG-,该序列有自
身折叠后会出现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而失效。分析图②:探针与目的基因杂交后,出现甲、乙、丙、丁等所
示的“发夹结构”。
【详解】(1)核酸探针是单链 DNA 分子,其与目标核苷酸序列间的分子杂交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图
①中探针 1 碱基序列过短,特异性差;探针 2 自身折叠后会出现局部碱基互补配对而失效。因此这两种探
针都不合理。
(2)cDNA 是以 mRNA 为模板逆转录形成的,该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逆转录法合成的 cDNA 不含内
含子,而 β-珠蛋白基因中含有不表达序列,因此探针利用制备好的 β-珠蛋白基因的 cDNA 探针与 β-珠蛋白
基因杂交后,出现了如图二中甲、乙、丙、丁等所示的“发夹结构。
(3)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 α-抗胰蛋白酶时,应将 α-抗胰蛋白酶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重组在一
起,将构建好的重组 DNA 导入受精卵中,再利用 SRY 探针进行检测,将检测反应呈阴性(雌性)的胚胎
进行移植。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应用能力
和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