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22 页
专题 14 种群与群落
一、单选题
1.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
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1)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 a 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2)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 b 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
菌种
(3)图③中 c 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
(4)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日捕捞量,应在 K/2 点捕捞
A.一种正确 B.两种正确 C.三种正确 D.四种正确
【答案】B
【解析】图①所示 a 点后该种群个体数量先是急剧增加,然后急剧减少,接着逐渐增加,但
最后种群数量低于原环境中生物容纳量,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①正确;曲线②所示处于平
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数量增加,当种群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时,K2
大于 K1,可能是资源增加和空间增大。而在 b 点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种群数量超
过环境容纳量,导致生物短缺和空间不足等条件恶化,K 值会减小,②错误;图③中 c 点后
种群数量急剧减小,最后种群数量为 0,说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③正
确;曲线④所示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数量下降至 K/2,但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数量能够迅速恢复原有状态。因此,图④曲线可用于
指导渔业捕捞,为了使种群数量迅速回升和捕捞量最大,应在略大于 K/2 时捕捞,捕捞后使
种群数量维持在 K/2 左右,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
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第 2 页 /共 22 页
A.M 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C.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数量上呈现非同步性变化,说明甲、乙两种群属于捕食关系,且捕食者
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
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趋向稳定。
M 点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说明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的曲线是上升趋势,说
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 正确;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
节能力,该生态系统正在趋向稳定,B 错误;两种群的捕食关系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
正确;据分析可知,甲乙两种群间关系表现为乙捕食甲,D 正确。
3.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 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在增长率
a=1.3 且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A.1.3N0 B.2.3N0 C.4.69N0 D.5.29N0
【答案】D
【解析】种群增长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据此可推
知:第二年该种群数量为 N0(1+1.3)=2.3N0,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2.3N0(1+1.3)=
5.29N0, A、B、C 三项均错误,D 项正确。
4.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 Nt+1/Nt 随时间的变化趋
势,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 Nt 表示第 t 年的种群数量,Nt+1 表示 t+1 年的种群数量)。下列
分析正确的是( ) 第 3 页 /共 22 页
A.乙种群在 t3 时数量最少
B.甲种群在 t4 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甲种群在 0~t2 段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D.乙种群在 t1~t3 段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
【答案】B
【解析】Nt+1/Nt 比值小于 1,种群数量减少,因此乙种群在 t4 时数量最少,A 错误;甲种群
在 t4 后,Nt+1/Nt 比值大于 1,说明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正确;甲种群在 0~t3 段,
Nt+1/Nt 比值小于 1,种群数量减小,故甲种群在 0~t2 段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C 错误;乙
种群在 t1~t3 段,Nt+1/Nt 比值先 D 于 1,种群数量增加,后又小于 1,种群数量减少,D 错
误。
5.丛枝菌根(AM)是一种土壤生态系统中同时具有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特性的结构,它由 AM
真菌与陆生维管植物根系形成,能够增强宿主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耐受性。下列相关叙述
正确的是( )
A.丛枝菌根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充当生产者
B.AM 真菌可为植物提供多糖、矿质元素、水等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
C.AM 真菌的拟核中可能存在与重金属离子代谢过程相关的基因
D.AM 真菌与宿主植物的关系是互利共生,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A、丛枝菌根由 AM 真菌与陆生维管植物根系形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属于生产者,A 错
误;
B、植物为 AM 真菌提供糖类、矿质元素和水分等营养物质,B 错误;
C、AM 真菌属于真核细胞,不存在拟核,C 错误;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M 真菌与宿主植物的关系是互利共生,是二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的结果,D 正确。
6.下列说法是根据图形作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第 4 页 /共 22 页
①若甲中 a 和 b 分别代表乳酸菌和蓝藻,则 c 代表细菌,d 代表原核生物
②若乙中 3 个圆圈代表 3 种生物生存的空间范围时,则最容易绝灭的生物是 b
③若丙中 a、b 分别表示生存斗争和种间斗争,则 c 可能代表的是竞争
④若丁中 a 和 b 代表群落和种群这两个概念,则 a 表示群落,b 表示种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等,其中细菌又包括乳酸菌、大肠杆菌等,①正确;乙
图中 a、b 和 c3 种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但 b 生物个体的生存区域有部分不与 c 重叠,
而 a 的生活区域全在 c 生物的生活区域范围内,所以最容易绝灭的生物是 a,最不容易灭绝
的是 b,故②错误;丙图中 a 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间斗争和生物与生物间的斗争,生物
间的斗争包括 b 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c 竞争属于种间斗争,③正确;丁图中的 a 群落包
括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总和,b 可表示其中的一个种群,④正确;
7.下图为某一区域 M、N 两个物种种群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 越大表明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B.M、N 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C.d 越大,M、N 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大
D.该曲线表明 MN 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A
【解析】b 越大说明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表明该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A 错误;
M、N 两个种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 正确;
d 越大说明 M、N 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重叠越多,表明 M 与 N 的竞争越激烈,其增长
的环境阻力越大,C 正确;根据曲线图分析,M、N 两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种类有重叠,则存
在竞争关系,D 正确。第 5 页 /共 22 页
8.下图是在调查某生态系统中一生物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总群
数量的比值( )而绘制的曲线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0—4 年内该生物群落未发生演替现象
B.在第 8 年时该生物种群数量最少
C.约在 12 年左右该生物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20 年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
【答案】D
【解析】已知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分析图示可知,在 0~4 年,λ=1,
说明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不变,但不能说明该生物群落未发生演替,A 项错误;
在 4~10 年间λ值小于 1,且第 8 年时λ值最小,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下降,在第 10 年时
该生物种群数量最少,B 项错误;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其
计算公式为: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据此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
在 12 年左右该生物种群增长速率并不是最大,C 项错误;20~24 年间,λ值等于 2,说明
种群数量增加,而且每年的增长速率相同,呈“J”型增长,因此20 年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
多样性可能减少,D 项正确。
9.青藏高原植物生长主要受自然温度和人类放牧的影响。牧草的生长季有返青、开花、结
实和枯黄等物候时期组成,生长季的变化与否能够反映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者比较
了放牧与封围对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长度变化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A.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随封围时间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
B.放牧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封围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进化方向
C.围封可以提高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但不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
D.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正常生长,应全面采取封围、禁牧的措施
λ第 6 页 /共 22 页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高山蒿草的生长季随围封时间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A 正确。
放牧不一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围封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进化方向,B 错误。围封可以提
高高山蒿草的种群密度,可能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C 错误。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正常生长,
应采取适度围封,适度放牧的措施,D 错误。
10.下图 1、2、3 是某森林中喜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4 为该森林大山雀种群数量变化
曲线(图中 λ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图 1 中 A 点和图 3 中 E 点的增长速率与图 2 中的 C 点对应
B.图 1、2 中的 B、D 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图 4 中第 4 年和第 8 年种群数量相等
D.森林中随着各个种群的变化,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也在变化
【答案】C
【解析】
A、图 1 中的 A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2,增长速率最大,与图 2 的 C 点和图 3 的 E 点代表
的含义相同,A 正确;
B、图 1 中的 B 和图 2 中的 D 种群增长速率都为 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B 正确;
C、图 4 中从第 4 年至第 8 年,λ 小于 1,种群数量降低,所以第 8 年的种群数量小于第 4
年,C 错误;
D、森林中随着各个种群的变化,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也在变化,D 正确。
11.温州某地乌鸦连续 10 年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λ 表示增长倍数,即该种群数
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第 7 页 /共 22 页
A.第 1 年乌鸦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衰退型
B.第 5 年乌鸦种群数量多于第 7 年的种群数量
C.第 6 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第 9 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B
【解析】已知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 倍。分析图示可知,在第 1 年,λ 值
大于 1,说明乌鸦种群数量增加,因此年龄组成的类型为增长型,A 错误;在 5~7 年间,λ
值均小于 1,说明乌鸦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因此第 5 年乌鸦种群数量多于第 7 年的种群数量,
B 正确;第 3 年以前,λ 值大于 1,说明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在 3~6 年间,λ 值均小于 1,
说明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所以第 6 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不是呈“S”型增长,C 错误;在 3~
9 年间,λ 值均小于 1,说明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因此第 9 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D 错误。
12.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不正
确的是
A.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总体甲的竞争力小于乙
B.t3~t5 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4~t5 时间内,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D.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 t4 时防治效果最佳
【答案】D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甲、乙两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总体甲的竞争力小于乙,A 正确;
t3~t5 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 0,其年龄组成类型是衰退型,而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其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B 正确;t4~t5 时间内,乙种群增长速率逐渐降低,但仍然
大于 0,说明乙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C 正确;若乙种群第 8 页 /共 22 页
为害虫,因 t4 时乙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则在 t4 时防治不能达到最佳效果,D 错误。
13.下图为某一区域 M、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 不存在竞争
B.b 越大,M 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 越小,M 与 N 种间竞争越激烈
D.M、N 两物种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C
【解析】该曲线只表示某一区域 M、N 两物种的食物资源利用曲线。曲线不重叠时,两物
种可能在空间资源上存在竞争,A 错误;b 越大,生物可摄取食物的种类越多,适应环境能
力越强,B 错误;d 越小,M 与 N 摄取食物的种类相同部分越多,竞争越激烈,C 正确;该
图并未显示出两物种的数量关系,故无法判断两者是否存在捕食关系,D 错误;因此,本题
答案选 C。
14.研究人员调查了 8 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 λ 值变化曲
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第 2~4 年兔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8 年间兔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第 8 年兔种群密度小于起始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A 错误;第 9 页 /共 22 页
B、第 2~4 年 λ<1,兔种群数量下降,兔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B 错误;
C、由分析可知,8 年间兔种群数量先下降后增长,不是呈“S”型增长,C 错误;
D、若刚开始的种群密度为 N0,则第 1 年的种群密度为 0.5N0,第 2 年的种群密度为
0.5×0.5N0=0.25N0,同理,第 8 年种群密度为 0.25N0×0.75×1.25×1.5≈0.35N0,即第 8 年兔种
群密度小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D 正确。
15.某种细菌(Z)能依赖其细胞膜上的 H+载体将胞内的 H+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 ATP。
研究者得到该细菌 H+载体结构改变的一种突变体(T),并比较了 Z、T 分别纯培养时细菌
数量和培养液 pH 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T 菌群呈 S 型增长,培养约 20 小时后达到 K 值
B.T 细菌可能是 H+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变体
C.Z 细菌将胞内 H+排到胞外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D.Z 细菌生长的培养液最适 pH 一定小于 4.0
【答案】D
【解析】
A、分析曲线图可以看出,T 菌群呈 S 型增长,培养约 20 小时后达到 K 值,A 正确;
B、T 和 Z 培养液 pH 比较,T 组培养液中 pH 下降较慢,说明从胞内排出的 H+较少,T 细
菌可能是 H+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变体,B 正确;
C、细菌(Z)能依赖其细胞膜上的 H+载体将胞内的 H+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 ATP,说明 Z
细菌将胞内 H+排到胞外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C 正确;
D、Z 细菌生长的培养液最适 pH 不一定小于 4.0,在 4.5 左右 Z 细菌增长速率较快,D 错误。
16.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第 10 页 /共 22 页
A.t1-t2 时间段内甲、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
B.t4 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C.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 t3 和 t5
D.t2-t3 时间段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C
【解析】甲在 t1~t3 呈现“S”型增长曲线,而乙种群在 t1~t5 呈现“S”型增长曲线,A 错
误;t4 时间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而种群数量最大的是 t5 时间
时,B 错误;根据曲线图分析,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 时,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则甲、乙种群
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 t3 和 t5,C 正确;t2~t3 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下降,则出
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D 错误。
17.下表列出了部分实验的材料、研究内容和操作或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材料 探究内容 操作或结果
Ⅰ 乳酸菌 细胞呼吸的方式
根据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判
断乳酸菌的呼吸方式
Ⅱ 菠菜叶 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滤纸条上有四种不同颜色的色素
带,其中最上面的色素带呈黄色
Ⅲ 酵母菌
培养液中微生物种群数量动态变
化
在血细胞计数板上先滴加适量培
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后进行显微
计数
Ⅳ 鸡血细胞 DNA 的粗提取
用 2mol/LNaCl 溶液溶解 DNA,用
95%的冷酒精析出 DNA
A.Ⅰ B.Ⅱ C.Ⅲ D.Ⅳ
【答案】D第 11 页 /共 22 页
【解析】
Ⅰ、根据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可判断 CO2 产生的多少,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乳
酸,Ⅰ错误;
Ⅱ、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滤纸条上有四种不同颜色的色素带,从上至下依次为橙
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 a)、黄绿色(叶绿素 b), Ⅱ错误;
Ⅲ、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
室,Ⅲ错误;
Ⅳ、DNA 在 2mol/L 的 NaCL 溶液中溶解度最大,所以溶解 DNA 用 2mol/L 的 NaCL 溶液,DNA
不溶于酒精(特别是 95%冷却酒精),细胞中蛋白质可溶于酒精。 滤液与等体积的 95%冷
却酒精混合均匀,静置 2~3 分钟,析出的白色丝状物就是 DNA,Ⅳ正确。
18.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 150r/min 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时先滴酵母菌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D.培养后期,酵母菌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答案】B
【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因起始数量少而导致生长缓慢,A 错误;
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可预测转速 150r/min 时,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
对稳定,呈“S”型增长,B 正确;该实验中,酵母菌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
数板的计数室上,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
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C 错误;无论培养初期还是培养后期,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场
所都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 错误。
19.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
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第 12 页 /共 22 页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该种灌木个体高低不一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大灌木时期的种群成员间既不互相吸引也不互相排斥
【答案】A
【解析】该种灌木种群空间特征的改变会改变整个群落的水平结构,A 正确;这种改变只是
该灌木种群在空间上的分布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过程,也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 和 C
错误;大灌木在空间上呈均匀分布,是个体所需的空间较大,相互之间种内竞争的结果,D
错误;故选 A。
20.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向甲装置的锥形瓶 a 中加入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不能判定酵母菌何时进行了无氧呼
吸
B.乙装置中的脱脂棉可用清水或酒精浸湿,用于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
C.丙图的培养皿中需加入 95%的酒精,用以漂洗解离后的洋葱根尖
D.丁图为花生种子中脂肪的鉴定步骤,其目的是洗去浮色
【答案】C
【解析】
A、向甲装置锥形瓶 a 中加入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不能判定酵母菌何时进行无氧呼吸,
因为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在左边锥形瓶中,在 a 中检测不到酒精,A 正确;B、乙装
置为吸虫器,用于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而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B 正确;C、丙
图用以漂洗解离后的洋葱根尖,用的是蒸馏水而不是酒精,C 错误;D、观察花生种子中的
脂肪时,用苏丹Ⅲ或Ⅳ染色后,需用 50%酒精溶液洗去浮色,排除干扰,D 正确。
二、不定项选择题
21.某种细菌(Z)能依赖其细胞膜上的 H+载体将胞内的 H+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 ATP。
研究者得到该细菌 H+载体结构改变的一种突变体(T),并比较了 Z、T 分别纯培养时细菌
数量和培养液 pH 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第 13 页 /共 22 页
A.Z 菌群呈“S”型增长,在此过程中其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
B.T 细菌可能是 H+载体功能增强的一种突变体
C.改善乙细菌的生存环境,由于受到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种群数量不会上升
D.细菌种群数量最大时所对应培养液的 pH 为其生长的最适 pH
【答案】BCD
【解析】
A、据图分析可知,Z 菌群呈“S”型增长,在此过程中其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A 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T 细菌可能是 H+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变体,B 错误;
C、改善乙细菌的生存环境,其种群数量可能会有所上升,C 错误;
D、细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所对应培养液的 pH 为其生长的最适 pH,D 错误。
22.某科研小组调查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某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
右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
B.调查结果表明高山嵩草种群属于衰退型
C.随着有效洞穴密度增加小花草玉梅种群密度有增大趋势
D.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会改变该群落的演替速度
【答案】ACD
【解析】对于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动物的巢穴的的调查均可以采用样方法。A 正确。本研究第 14 页 /共 22 页
中调查了高原鼠兔密度与几种植物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调查高山嵩草的年龄组成,所以无法
判断它是不是衰退型。B 错误。从研究结果看,随着高原鼠兔密度的增大,小花草玉梅的种
群密度增大。C 正确。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会改变该群落的演替速度,D 正确。
23.为研究果园害虫的治理机制,某研究小组对生态果园和对照果园中的害虫及其天敌做了
数量统计,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害虫 天敌单位:个/
株 卷叶蛾 蚧虫 食心虫 草蛉 异色瓢虫 螳螂
生态果园 15.2 0.54 19.7 0. 47 0.29 0.33
对照果园 50 2.67 42.3 0 0.16 0.02
A.为控制虫害,在生态果园中采取了树下种草的措施,则昆虫的种类和数量都将增加
B.调查害虫种群数量时,可与蝗虫种群调查一样采用样方法
C.对照果园喷施一次 DDT 后,天敌将大量死亡,害虫数量会反弹
D.蚧虫总能量最多只有瓢虫总能量的 10 倍
【答案】BCD
【解析】
A、在树下种草,使群落的结构更加复杂,可以为昆虫提供栖息空间,所以昆虫的种类和数
量都将增加,A 正确;
B、卷叶蛾、蝗虫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不能采用样方法调查,B 错误;
C、喷施一次 DDT 后,害虫和天敌的数量都将减少,C 错误;
D、能量传递效率 10%-20%是在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而不是在两个种群之间,由于不清
楚表格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所以不能明确蚧虫和瓢虫总能量之间的关系,D 错误。
24.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
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 15 页 /共 22 页
A.该模型属于物理模型
B.利用模型只能解释猎物的种群数量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C.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
D.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
【答案】AB
【解析】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酶活性受温度(PH 值)
影响示意图等。该图属于数学模型,A 错误;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时,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增
加,这样猎物种群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最终又使猎物种群数量增
加.这样不断循环,就可以保持两种种群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但也能说明生态系统普遍存
在的负反馈调节,B 错误;图中数学模型中可以看出,在 N1~N2 段,猎物数量减少时,捕食
者的数量也在减少,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会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增加而不增加;在 N2~N3 段,
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捕食者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猎物又在
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C 正确;捕食者与猎物
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D 正确。
25.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 20 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
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项目 第 1 年 第 5 年 第 10 年 第 15 年 第 20 年
物种 a 5 10 2 0 0
物种 b 1 2 5 3 3
物种 c 0 1 3 8 6
A.第 1~20 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第 16 页 /共 22 页
B.第 1~5 年内,物种 b 成为优势物种
C.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D.第 10~15 年内,物种 a 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答案】CD
【解析】
A、表中只列举了 3 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
变化情况,A 错误;
B、第 1~5 年内,物种 a 成为优势物种,B 错误;
C、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
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 正确;
D、第 10-15 年内,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 a 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不能适应
环境而逐渐消失,D 正确。
三、非选择题
26.科学家发现一生态系统遭到某外来物种入侵,随即开展了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
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甲;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乙[注:
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hm2·a)请回答
(1)丰富度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
_____________。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入侵区。
(2)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入
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_____________关系。
(3)研究发现:黑麦草能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黑麦草幼苗一段时间。
②取一定量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
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培养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第 17 页 /共 22 页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入侵物种幼苗的生长情况。
由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_______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图乙中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
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减小 重度 竞争 黑麦草是否分泌某种物质抑
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 标志重捕 3%
【解析】(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重度入
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
(2)该入侵物种为植物,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了竞争关系,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
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实验利用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进行研究,并由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目的是探
究黑麦草分泌某种物质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
(4)田鼠的活动能力较强,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初级消费者田鼠种群密度。同化量=摄入
量-粪便量,所以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 1.05×109-3×108=7.5×108,次级消费者同化量为
2.44×107-1.9×106=2.25×107,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2.25×107÷7.5×108=3%。
27.之前发生过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山区植被进行调查,得到
部分数据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火灾后该地区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
(2)若以大树(树龄>5 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则目前该山区优势度
指标最高的树种是__________。若此山区不受人为干扰,若干年后,上述四种植物中,优势
度指标最高的是___________。
(3)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第 18 页 /共 22 页
通过对该物种在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请说明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有没有发生进化?
____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次生演替
(2)赤杨;栎树
(3)没有进化;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解析】(1)火灾虽然焚毁所有林木,但在土壤中还含有植物的繁殖体或种子,因此火灾
后该地区群落发生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
(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若以大树(树龄>5 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树种优势度的指标,
则目前该山区优势度指标最高的树种是赤杨;树龄 1~2 年,栎树的个体数最多,从年龄组
成来看属于增长型,若此山区不受人为干扰,若干年后,栎树的优势度指标最高。
(3)引入前,A 基因频率=AA%+1/2Aa%=51%+19%=70%,a 基因频率=30%;引入后
5 年,A 基因频率=AA%+1/2Aa%=57%+13%=70%,;同理,引入后 8 年 A 基因频率=
70%,a 基因频率=30%。由此可知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据此判断该物种没
有发生进化。
28.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里 J/
(cm2-a)],G 是绿色植物,H 为植食性动物,C 为肉食性动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大功能。
(2)据图分析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_%。(保留整数)
(3)科研小组对该湖泊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表[表中数字为能量
值,单位是 J/(cm2-a)]
摄入食物中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第 19 页 /共 22 页
51.8 28.2 ? 22.5
据表结果分析,罗氏沼虾的同化量为_________________J/(cm2-a),其中用于生长、发育
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J/(cm2-a)。
(4)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罗氏沼虾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___________(填
“ K”或 K/2)值,此时罗氏沼虾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
(5)若一条鱼吃掉了一只罗氏沼虾,则从这只罗氏沼虾传递到鱼的能量_____________(填
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该罗氏沼虾能量的 20%。
(6)该湖泊罗氏沼虾种群具有的基本特征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a.空间分布 b.物种丰富度 c.年龄组成 d.种群密度 e.捕
食关系
【答案】营养结构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20% 23.6 J/(cm2-a) 1.1J/
(cm2-a) K 值 等于 小于 acd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
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2)据图分析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62.8J/(cm2•a),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 12.6J/(cm2•a)
为传递效率约为 。
(3)据表结果分析,罗氏沼虾的同化量为摄入量-粪便量=51.8-28.2=23.6 J/(cm2-a),其中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51.8-28.2-22.5=1.1J/(cm2-a)。
(4)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罗氏沼虾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 K 值,此时罗氏沼虾
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5)若一条鱼吃掉了一只罗氏沼虾,则从这只罗氏沼虾传递到鱼的能量小于该罗氏沼虾能
量的 20%。
(6)该湖泊罗氏沼虾种群具有的基本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空间分布。故选 acd。
29.如图 1 所示为某地区中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图,
图 2 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 A 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2.6 100%=20%60.8
×第 20 页 /共 22 页
(1)图 1 中 b 过程的实质是________,其直接作用对象是_____________。
(2)图 2 中在_____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在 T 点时______(填“是”、“否”
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3)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甲种群 AA、Aa 和 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10%、30%
和 60%,则此时 A 基因频率为_________。现假设甲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一种新的变化,
使得生存能力 AA=Aa>aa,其中 aa 个体每年减少 10%,而 AA 和 Aa 个体每年增加 10%,
则下一年时种群中的 aa 的基因型频率约为________。
(4)若 A 和 a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在某个时间点统计甲种群中 XAXA 个体占 42%、XAXa
个体占 6%、XaXa 个体占 2%,XAY 个体占 45%、XaY 个体占 5%,则该种群的 a 基因频率
为____________。
(5)在调查乙种群老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
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
②前 4 年乙种群老鼠数量___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__________
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答案】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QR 不一定 25%
55.1% 7.5% 年龄组成 基本不变 9 或 10
【解析】分析题图 1:①~⑥表示生物变异,a 表示地理隔离,b 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
积累,c 表示生殖隔离。分析题图 2:A 的基因频率在 Q 到 R 之间不断增加,R 之后 A 的基因
频率达到稳定状态。
(1)根据以上分析,b 表示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其直接作用的对象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第 21 页 /共 22 页
(2)生物进行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图中 QR 时间段内种群基因频率不改变,
说明该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从图中无法判断出
是否形成生殖隔离,因此在 T 点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3)在某年时,甲种群中 AA、Aa 和 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10%、30%和 60%,则此时基因 A
的基因频率=AA 的基因型频率+1/2×Aa 的基因型频率=10%+1/2×30%=25%。现假设甲种群中
共有 100 个个体,则 AA、Aa 和 aa 的个体数依次是 10、30、60 个,若 aa 个体每年减少
10%,而 AA 和 Aa 个体每年均增加 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 AA、Aa 和 aa 的个体数依次是 11、
33、54 个,因此 aa 的基因型频率=54÷(54+11+33)×100%=55.1%,说明基因频率发生了改
变,则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4)已知 XAXA 个体占 42%、XAXa 个体占 6%、XaXa 个体占 2%,XAY 个体占 45%、XaY 个体占 5%,
则 a 基因频率为 2%+1/2×6%+1/2×5%=7.5%。
(5)①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趋势。
②前 4 年乙种群的 λ=1,所以老鼠数量基本不变。图中 4-10 年种群的增长率小于 0,所以
第 10 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30.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
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
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牛与鸡之间___________(填“有”或“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的玉米 1/3 作为饲料养鸡,2/3 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
现调整为 2/3 的玉米养鸡,1/3 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
数将会___________(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___________。
【答案】 无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
米籽粒) 减少 改变用途的 l/3 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
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解析】(1)在该生态系统中,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如图:第 22 页 /共 22 页
(2)根据对种间关系的认识,容易判断出牛与鸡之间不具有竞争关系,因为牛食玉米秸秆
而鸡吃玉米子粒;
(3)假设该农场生产的玉米总量为 A,将其中的 1/3 作为饲料养鸡,2/3 供人食用,生产出
的鸡供人食用,则人得到的量为 A×1/3×10%×10%+A×2/3×10%=7/100A;现调整为 2/3 的玉
米养鸡,1/3 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则人得到的量为
A×2/3×10%×10%+A×1/3×10%=4/100A。因此,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变为原的4/7,该农场
供养的人数将会减少。根据分析可知减少的原因是改变用途的 l/3 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
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