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河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ID:282560

大小:6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9-22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诗词鉴赏专题 鹤壁市高级中学第一次模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②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 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戏答元珍:一作《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 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②山城:靠山的城垣, 指夷陵。③冻雷:春天的雷声。④物华:泛指万物。⑤洛阳花下客:作者曾为洛阳留守推官。 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作者曾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等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 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山居寂寞。“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 恩不到。 B.中间两联均为写景: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归雁的鸣叫唤起乡思, 久病逢春,自然景物如此美好。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 C.尾联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 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感悟的诗。 D.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诗歌“怨而 不怒”的风雅传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表现出诗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 格。 15.本诗后四句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请赏析。(6 分) 14.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 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 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 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 仔细辨析。B 项“中间两联均为写景”表达不正确。“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 抽芽”是写景,“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则是抒情,抒发了诗人多病之 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表述错误。 15.五六句(颔联)写诗人夜闻归雁,顿生思乡之愁(2 分),病入新年,感叹时光易逝,人生 短暂(2 分);七、八句(尾联)写想到曾经在洛阳为官,即使现在境遇不佳也不应该嗟叹, 既有自我安慰,又对前途充满乐观。(或:七、八句写曾经在洛阳为官,虽然现在境遇不佳不 应该嗟叹,但实际上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凄凉)(2 分)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五、六句,诗人抒写乡愁,感叹人 生之短暂。“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深刻地反映出了诗人心里的苦闷,贬诸山城兴起思 乡之情在所难免,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第七、 八句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 没有什么可感叹。含蓄地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乐观信念。(有不 同解读,能自圆其说者,也可给分) 第一次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菊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注】高。 【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其形似菊。 14.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刺头”既写小松的外形,也写出小松平顺的性格。“不羡”把菊人格化,突出了菊 的清高孤傲。 B.“蓬蒿”是一种杂草。杜诗“出蓬蒿”写出了小松由小转大,郑诗则告诫莫把菊同蓬 蒿相提并论。 C.阴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 花插于鬓上。 D.两首诗歌体裁上都是七言绝句,内容上同属咏物诗。主题上都有以物自况、托物言 志的意思。 15.两首诗歌在赞颂“小松”与“菊”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时人”与“瓦松”的否定。请 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歌所寄寓的批评之意。(6 分)14.选 A A 项,“清高孤傲”不当,应是突出菊不求高位的高尚气节。 15.时人不能识别小松是凌云之木,只能等到业已凌云才能发现认可。(1 分)批评了时 人不识人才,眼光短浅。(2 分)瓦松虽高,但只是寄生在高大的建筑物之上。(1 分)批评 了攀附高位、依附权势的人。(2 分) 第二次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三十年前好用工 吴澄① 三十年前好用工,男儿何者为英雄? 世间有事皆当做,天下无坚不可攻。 万里行方由足下,一毫非莫入胸中。 拳拳相勉无他意,三十年前好用工。 (注)①吴澄(1249—1331),字幼清,江西崇仁人,元初学者。弟子甚多,从学者不 下数千百人,平时结草庐而居,人称草庐先生。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诗题源自孔子“三十而立”,诗人刚刚到三十岁,思想开始成熟,已具有独立的见识。 B. 首联即开宗明义,并用设问的句式总起下面的诗句,设问的方式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C. 中间两联提到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如果没有经过长期的培育积累,是绝难办到 的。 D. 全诗首尾照应,语言平实,态度真挚,表现出了老师对学生殷勤勖勉的深情。 15. 在诗人看来,成为英雄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 分) 14.A 题中 A 项,“诗人刚刚三十岁”曲解文意。“三十年前好用工”意为“三十岁之 前要好好读书(做好创造英雄事业的准备)”。故选 A。 15.①对国家、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②面对困难毫不畏惧。③有踏实认 真、耐心探索的精神。④克制自己私心,不以恶小而为之。 【解析】 此题考核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求概括成为英雄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答题时注意根据 诗中的重点词句作答。诗句“世间有事皆当做,天下无坚不可攻”是说,作为一个有英雄气 概的男儿,他必须对国家社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所以说“有事皆当做”,有了 这种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自然会“无坚不可攻”了。“万里行方由 足下”说明仅有觉悟和勇气还不够,更需要有踏实认真、耐心探索的精神,稳步向前,决不 可好大喜功,急躁冒进,正如行万里路要从脚底下起步一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 毫非莫入胸中”是值得深自警惕啊!这一句是从前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格言变化来的。 此题可根据诗中的“世间有事皆当做”概括第一点;根据“天下无坚不可攻”概括第二点;根据“万里行方由足下”概括第三点;根据“一毫非莫入胸中”概括最后一点。 信阳市罗山县第一次调研 (二)古代诗(二)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6 题。(共 12 分) 闻武均州①报已复西京② 陆 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 军。②西京:指洛阳。③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 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 分)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 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 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 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 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5. 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D ,错在“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 无伤感可言。 15.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 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 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 令人回味无穷。 洛阳一高9月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书怀寄中朝①往还② 杜 牧 平生自许少尘埃,为吏尘中势自回。 朱绂③久惭官借与④,白头还叹老将来。 须知世路难轻进,岂是君门不大开。 霄汉几多同学伴,可怜头角尽卿材。 【注】①中朝:朝廷。②往还:往来,此处指朋友。③朱绂:古代系印章或玉佩的红色 丝带。④借与:即借绯。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穿绯衣,官阶不到五品而特许穿绯衣的称为借绯。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标题说明诗人想借写诗给在朝廷为官的朋友之机,表露自己的心声。 B.首联写诗人本自不愿为世俗沾染,却发现做官后自己仍然难免沦于世俗。 C.颔联写面对自己的官服感到惭愧,自责鬓角已白,却无所作为,白拿俸禄。 D.颈联写诗人明白仕途是艰难的,虽然朝廷大门对天下人才都是大大敞开的。 15.诗歌后两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14.C C 项,“颔联写面对自己的官服感到惭愧,自责鬓角已白,却无所作为,白 拿俸禄”错误,从诗中来看,颔联“朱绂久惭官借与,白头还叹老将来”,“朱绂”是以系 印章的丝带来代指官职,而“久”则说明身处该官职的时间之长,“借与”则暗示官职不高, 为官时间之久与官位之低形成反差,这里要表达的是对为官已久却未得重用的痛心。 15. 对自己官场不得志的抑郁和不满。(2分)颈联说朝廷对天下打开了大门而自己仕途难进, 其实是反嘲自己不获重用,表达了不得志的抑郁。(2分)尾联写自己的同窗好友都在朝廷做 了大官。看似称赞居高位者必有其材,实则表露自己对未受重用的不满。(2分 河南部分学校开学考试(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题衡阳隐士山居 杜荀鹤 闲居不问世如何,云起山门日已斜。 放鹤去寻三岛客①,任人来看四时花。 松醪腊酝安神酒,布水宵煎觅句茶。 毕竞金多也头白,算来争得②似君家。 [注]①三岛客:传说东海的仙人居住在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上。②争得:怎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闲居”点题,交代了主人公隐士的身份;“山门”则点明隐居之地。B.颔联以传说人诗,显示出主人公不问世事、与世隔绝、寄情自然的生活方式。 C.喝酒、煎茶、觅句都是主人公日常生活的内容,表现出主人公的雅兴和意趣。 D.全诗语言率真朴素,平易质朴,给人亲切之感,与诗中人物形象相得益彰。 15.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 分) 14.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诗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与世隔 绝”不恰当,由“任人来看四时花”来看,主人公虽隐居山林,但平日并不排斥有人往来, 主人公应是静己和交友两全其美的。 15.①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事务的释然。尽管生活再“金多”,但也会因俗事而累,倒不如像隐 士一样闲居自在。 ②传达出作者对隐居山林的向往之情。结尾以问句作结,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向往 之情。(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思想感情的正确步骤:首先要做到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看有无诗歌的写作背景有关的注释及自己对诗人的一般了解,其次 要清楚整首诗歌的大意,再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思,最后联系全诗以及注释内容,结合提问, 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河南省2021届新高三学期初第一次模拟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送裴侍御归上都 张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注]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诗首联写指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 B. 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 C. “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尾联将送行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D. 这是一首送别诗,用语平淡,但诗味浓郁,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 15. 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6 分) 14. D15. ①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 “随”是跟从,读者似乎感觉到水 的流动; “趁”是追逐,读者似乎感觉到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 ②使用了拟人手法。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江月”和“山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 使诗歌充满了灵动。 ③前后照应。 “江月随人影”照应颔联的“舟移”, “山花趁马蹄”照应“路出”,构思巧 妙。 长垣县十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周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 “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15.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14.B 15.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 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中牟一高高三第一次双周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独 秀 峰 ① ( 清 ) 袁 枚 来 龙 去 脉 ② 绝 无 有 , 突 然 一 峰 插 南 斗 ③ 。桂 林 山 水 奇 八 九 , 独 秀 峰 尤 冠 其 首 。 三 百 六 级 登 其 巅 , 一 城 烟 水 来 眼 前 。 青 山 尚 且 直 如 弦 , 人 生 孤 立 何 伤 焉 。 【 注 】①独 秀 峰:位 于 桂 林 市 中 心 , 以 平 地 孤 拔 , 无 他 峰 相 对 , 故 名 。 ② 来 龙 去 脉:旧 时 堪 舆 ( 风 水 先 生 )以山 势 为 龙 , 以 山 势 起 伏 连 绵 为 龙 脉 。 ③ 南 斗 : 星 宿 名 , 在 南 天 。 14.下 列 选 项 中 对 诗 歌 理 解 错 误 的 一 项 是 ( ) ( 3 分 ) A.题 名 为“ 独 秀 峰 ”,但 诗 人 并 未 平 铺 直 叙 ,而 是 以“ 来 龙 去 脉 绝 无 有 ,突 然 一 峰 插 南 斗 ”这种 突 兀 的 笔 触 ,夸 饰 性 的 语 言 ,横 空 劈 来 ,显 示 出 作 者 独 特 的 构 思 匠 心 。 B.诗 人 由 孤 立 的 山 ,联 想 到 孤 立 的 人 生 ,发 出 青 山 尚 且 劲 直 、人 生 为 何 处 处 受 伤 害 的 悲 叹 , 表 达 了 一 种 既 乐 观 向 上 又 孤 独 寂 寞 的 矛 盾 心 情 。 C.诗 人 先 从 远 处 遥 望 独 秀 峰 , 高 峻 笔 直 , 再 俯 视 天 下 , 一 城 烟 水 浩 渺 无 边 , 胸 襟 亦 为 之 开 阔 。 前 三 联 蓄 足 情 势 , 为 尾 联 的 抒 情 起 到 了 铺 垫 的 作 用 。 D.诗 中“ 插 ”字用 得 妙 ,妙 在 化 静 为 动 ,山 由 无 到 有 、到 直 冲 云 天 的 过 程 被 动 态 的 呈 现 出 来 , 生 动 形 象 地 描 写 了 独 秀 峰 的 独 特 姿 态 。 15.细 读 本 诗 ,说 说 袁 枚 通 过 这 首 诗 写 出 了 自 己 怎 样 的 处 境 和 心 境 。( 6 分 ) 14、B “人生为何处处受伤害的悲叹,表达了一种既乐观向上又孤独寂寞的矛盾心情”不 对,由孤立的山,联想到孤立的人生,发出青山尚且劲直、人生何必感伤的兴叹,表达了一 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 15、①作者的处境:像独秀峰一样孤独(孤立);②作者的心境:有恪守正直秉性,甘愿特 立独行,不因孤独而伤感,永不言败,永不退缩的坚毅(积极乐观、向上进取);有对人生 境遇的微微怨嗟。 译文: 全然找不到来龙去脉,只见一座高峰突然出现,高可入云,直插南斗星。桂林山水 本来就十有八九奇绝卓异,而独秀峰更是首屈一指。几百级阶梯拾级而上才到达它的峰巅, 尽览全城风光,但见轻雾迷漫,碧波荡漾。青山尚且可以矗立如琴弦,人生孤立无援又有何 妨碍! 【诗歌解析】 这首诗极言独秀峰孤兀参天,并寄寓了孤高自守的高尚追求。作者的处境像独秀峰一样孤独 (孤立)。作者先写从远处遥望独秀峰,好似插入青天的利剑,高峻笔直,甲天下的桂林 山水奇景多多,却远不如这一峰雄伟奇特。拾级而上,俯视天下,一城烟水浩渺无边,胸襟 亦为之开阔。观景生情,奇景感染着像独秀峰一般孤高傲岸清俊的诗人。前三联蓄足情势,尾联水到渠成抒发了“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的感慨。有对人生境遇的微微 怨嗟。由孤立的山,联想到孤立的人生,发出青山尚且劲直、人生何必感伤的兴叹,表达了 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怀。一个“插”字,逼真地写出诗人与独秀峰不期而遇时敏锐而 又独特的审美感受,显示了独秀峰的动态美,也生动地突现出独秀峰孤峰横插、直冲云霄的 不凡势。写出了诗人有恪守正直秉性,不因孤独而伤感,积极乐观、向上进取的心境等。 中牟一高高三第二次双周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夏日三首(其三) 张耒 枣径瓜畦经雨凉,白衫乌帽野人装。 幽花避日房房敛,翠树含风叶叶香。 养拙①久拚藏姓氏,致身②安事巧文章。 汉庭卿相③皆豪俊,不遇何妨白发郎。 (注)①养拙:谓才能低下而闲居度日,退隐不仕的自谦之辞。②致身:出仕。③白 居易诗有云:“汉庭卿相皆知已,不荐扬雄欲荐谁?”借扬雄的典故表明自己才华卓绝却无 人引荐的苦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枣径瓜畦”写出乡村生活的恬静,“白衫乌帽”描绘出诗人山野农夫般的朴 素形象。 B.颔联写幽花躲避夏日骄阳,村里低矮的草屋聚敛在一处;绿树迎风招展,风带来绿 叶的芳香。 C.诗歌前两联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用语平易晓畅,恬淡优美的景色透露出 诗人清闲的心境。 D.尾联和白诗一样写到“汉庭卿相”,却反其道行之,丝毫没有不被赏识的失落与惆 怅。 15.诗人在本诗中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6 分) 14.B 15.①借景抒情;前两联描写夏日田园山村宁静优美、清凉惬意的风光,表达对田园 风光的喜爱之情,烘托自己归隐后的清闲心境; ②对比反衬;颈联以闲居度日与出仕做官便不能精心雕琢文章进行对比,反衬心境安闲、轻 松、愉悦,流露出对目前生活的满足之情;③用典抒情;尾联反用白居易“汉庭卿相”的典故,称自己“不遇何妨”,表达自己愿意远 离官场,终老乡间的归隐之情。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