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
北京市延庆区 2021 届高三上学期 9 月统测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
郑州之管城。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
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
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
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
得全其节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
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
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
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
胜之战尤详。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
又言公五子,其二同公死节。此皆旧史无之。又云公在滑,以谗自归于京师,而史云召之。
是时梁兵尽属段凝,京师羸兵不满数千,公得保銮五百人之郓州,以力寡败于中都,而史云
将五千以往者,亦皆非也。公之攻德胜也,被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
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是时庄宗在魏,闻公复用,料公必速攻,自魏驰马来救,已不
及矣。庄宗之善料,公之善出奇,何其神哉!
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予尝
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
惑,不能自信。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出奇,然后能胜。然非审
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⑴之士可到也。每
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岁久磨
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
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一枪之勇,同时岂无?
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画已百馀年矣,完之,复可百年。然公之不泯者,不
系乎画之存不存也。而予犹区区如此者,盖其希幕之至焉耳。读其书,尚想乎其人,况得拜
其像,识其面目,不忍见其坏也。画既完,因书予所得者于后,而归其人,使藏之。【注释】(1)拘牵常算:思维受束缚,只会按常规来考虑问题。
7.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欲自经于帝前 经:通“颈”,自杀。
B. 不能备公之事 备:完备,详尽。
C. 期以三日破敌。 期:期望。
D. 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 审:详细,周密
8.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多以谗不见信 以力寡败于中都
B. 求于滑人 颇多于旧史
C. 为宣义军节度使 为御史弹而见废
D. 不知书,其语质 其二同公死节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朝未年,朝臣们因不被皇帝信任,都心怀愤怒而对国事懈怠,军中将领对时局也都抱
观望态度,只有王彦章发奋坚持不渝,没有丝毫退缩和懈怠。
B. 欧阳修在滑州找到了王彦章的孙子王睿记录的《家传》,内容丰富,甚至记录了宰相敬翔
因怒梁末帝不肯用王彦章而欲自杀一事。
C. 欧阳修认为,出奇才能制胜,所以他坚持以出奇制胜来反制元昊,即使边防将领屡次失
掉机会,他也始终不改自己的主张。
D. 欧阳修在通常所说的铁枪寺找到了王彦章的画像。当时画像损毁严重,他赶紧安排工匠
进行修复保全,因担心画像失真,而没有在上面增加内容。
10.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
11. 请用两个词语概括王彦章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A 9. C
10. 士人不幸出生在这个时代,能保持自身不受污染,终生重视名节的实在太少了!
11. 王彦章其人的性格特点忠贞勇武、用兵巧妙、(或谨言慎行、有大节)。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
C 项,“期以三日破敌”的意思是,约定在三天之内破敌。其中“期”,译为“约定”。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
A 项,“以”:介词,因为。B 项,“于”:介词,向;介词,比。
C 项,“为”:动词,担任;介词,被。
D 项,“其”:代词,他的;代词,其中。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项,“他也始终不改自己的主张”错,原文,“予尝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
机。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信”。由此可见:欧阳修
独自坚持出奇制胜的建议,后来人们嘲笑、反对,以致自己也感到困惑。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是:乎,在;污,使动,使……污染;全,保全、保持;“鲜”,少。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题,“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概括为“忠信”“勇
武”。“予独持用奇取胜之议”概括为“有勇有谋”;“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概
括为“武艺高超”;“奇在速,速在果”概括为“行事果断”。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
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
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
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太师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在后梁任过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殉国,葬在郑州管
城。晋天福二年,才赠太师称号。
在后梁,他以智勇双全闻名。到了梁朝末年,小人赵岩等专权,梁的大臣老将多因谗言
不被皇帝信任,都心怀愤怒而对国事懈怠。而梁朝也因此完全失去了河北之地。大势已去,
军中将领对时局都抱观望态度,只有彦章发奋坚持不渝,没有丝毫退缩懈怠,报国之志虽未
成功,但终于以死尽忠。彦章已去,梁也随即灭亡了,可悲啊!
五代从开始到结束,才五十四年,却更换了十三位国君,五次改朝换代,八姓先后掌握
政权。士人不幸出生在这个时代,能保持自身不受污染,终生重视名节的实在太少了!彦章
本来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武夫,不懂文化,言语质朴,平生经常对人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他的义烈勇敢、忠诚守信都是出自他的天性。我编写《五代史》,曾怀有扬善贬恶的意
图,写到彦章的传记,深为他的经历感愤叹息,可惜旧五代史残缺简略,不能详细记载他的
事迹。
康定元年,我因担任节度判官来到滑州,向滑州人寻求有关彦章的材料,终于找到彦章
的孙子王睿所记录的《家传》,内容比旧史丰富,其中记得胜之战尤其详细。《家传》又提到
梁朝宰相敬翔因恼怒梁末帝不肯起用彦章,想在末帝面前自杀。还提到彦章因为用朝笏在地
上指画山川形势,被御史弹劾。又说彦章五个儿子,有两个与其一道殉节。这些都是旧史没
有的。又说彦章在滑州时,因为谗言自己回到京城,但是旧史说是皇帝召他进京。这时梁军
都归段凝节制,留在京城的兵力不到千人,彦章只得保卫着皇帝等 500 人到了郓州,因为兵
力不足在中都失败了,而旧史说他率领五千人去郓州的,也是不对的。彦章进攻得胜城的时
候,在接受皇帝军令时,保证在三天之内破敌。后梁的将相们听到这样的话都在暗暗发笑。
等到攻破得胜城南门的时候,果然只有三天。
现在我们宋朝有四十年没打过仗了,一朝元昊反叛,便打败我们的军队,杀死我们的将
领,接连四五年如此,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制定出攻守的策略。我曾独自坚持出奇制胜的建
议,但遗憾边防将领屡次失掉机会。同时人们在听到我的说法时,有人笑我狂妄,有人根本
不予理睬。就是我自己也感到迷惘,不敢确定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等到读了王彦章家传,
看到德胜大捷,才知道古来名将,必定是出奇才能制胜。不过,不能周密计划的人便难于出
奇,并且出奇要迅速果断,这才是天下伟人的举动,不是那些被常规所束缚的人能办得到的。
我每次读他的家传,总是想象王彦章的模样。
两年后,我又来到滑州做通判。今年正月,经过百姓通常所说的铁枪寺前,又找到并拜
谒了王彦章的画像。因时间久远,画像已有磨损,王公画像只能隐约可见。赶紧安排工匠修
复保全画像,但不敢在上面增加内容,担心使画像失真。王彦章善使铁枪,当时的人称他“王
铁枪”,他虽然离世已有百年,现在人们还在用铁枪作为庙名,连小孩都知道王铁枪是一位
良将。我之所以留心这幅画像的原因,只是由于钦佩到了极点。读他的书,尚且想象他的模
样,何况得以拜谒他的画像,看到了他的模样呢?所以不忍心看到画像的损坏。画像修好之
后,便在背后写下了我的感受,然后送给原主,让他好好保存。
北京市 2021 届高三入学定位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传记事
秦穆公袭郑,晋纳邾捷菑①。《三传》所书略相似。
《左氏》书秦事曰:“杞子自郑告秦曰:‘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② ,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出师。蹇叔哭
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殺,最有二陵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公羊》曰:“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
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曷知!’师出,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
之曰:‘尔即死,必于崤嵚岩,吾将尸尔焉。’子揖师而行,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
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君师,哭臣之子也。’”
《谷梁》曰:“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
秦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子曰:‘女死,必
于崤之岩灊之下,我将尸女于是。’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随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何
为哭吾师也!’二子曰:‘非敢哭师也,哭吾子也,我老矣,彼不死,则我死矣。’”
其书邾事,《左氏》曰:“邾文公元妃齐姜生定公,二妃晋姬生捷菑。文公卒,都人立
定公。捷菑奔晋,晋赵盾③以诸侯之师八百乘纳之。邾人辞曰:‘齐出玃且长。’宣子曰:
‘辞顺而弗从,不祥。’乃还。”
《公羊》曰:“晋卻缺④帅师,革车八百乘,以纳捷菑于邾娄,力沛然若有余而纳之,
邾娄人辞曰:‘捷菑,晋出也,玃且,齐出也。子以大国压之,则未知齐、晋孰有之也。贵
则皆贵矣,虽然,玃且也长。’卻缺曰:‘非吾力不能纳也,义实不尔克也。’引师而去
之。”
《谷梁》曰:“长毂五百乘,绵地千里,过宋、郑、滕、薛,夐⑤入千乘之国,欲变人
之主,至城下,然后知,何知之晚也!捷菑,晋出也,玃且,齐出也。玃且,正也,捷菑,
不正也。”
予谓秦之事,《谷梁》纤余有味;邾之事,《左氏》语简而切。欲为文记事者,当以是观
之。
(取材于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捷菑:春秋时邾国国君文公之子。獲且是邾文公的嫡长子,为文公的元妃齐姜所生,
世称邾定公。捷菑,是文公的次妃晋姬所生。②蹇叔: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经百
里吴引荐入泰,任秦穆公上大夫、右相。③赵盾:即赵宣子,春秋时晋国卿大夫。④卻缺:
春秋时普国上卿。⑤夐:远。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纳邾捷菑 纳:使……被接纳
B. 秦伯将袭郑 将:准备率领
C. 邾人辞曰 辞:说法,接口
D. 义实不尔克也 克:战胜,攻下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劳师以袭远 晋赵盾以诸侯之师八百乘纳之B. 其谁不知 其可怪也欤
C. 千里而袭人 辞顺而弗从
D. 若尔之年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8.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左传》记录的是蹇叔劝阻秦穆公袭郑,《公羊传》记录的是蹇叔之子劝阻秦穆公袭郑。
B. 《春秋三传》在记录秦穆公袭击郑国这件事时,史实基本一致,但细节各不相同。
C. 《左传》中送捷菑归国的是晋国大臣赵盾,《公羊传》送捷菑归国的是晋国大臣卻缺。
D. 《公羊传》刻画卻缺统帅部下力量雄厚;《谷梁传》描绘晋军席卷千里,气势汹汹
9. 请写出“何知之晚也”中“之”指代的内容。
10.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1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结合《春秋三传》对“蹇叔哭师”这一细节的不同描绘,谈谈你对“予谓秦之事,
《谷梁》纡余有味”的理解。
(2)作者说“欲为文记事者,当以是观之。”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谈谈“邾之事,《左
氏》语简而切”带给你的启示。
【答案】6. A 7. B 8. A
9. 捷菑是邾文公的次妃晋姬所生,獲且是邾文公的元妃齐姜所生。獲且是邾文公的嫡长子,
拥立獲且为公是正确的,拥立捷菑是不正确的。
10. 你知道什么!如果你中年就死了,你坟上的树已经可以两手合抱了。
11. (1)《左传》,蹇叔劝谏秦伯,蹇叔对孟明哭,蹇叔哭送儿子。《公羊传》,百里奚与蹇
叔劝诫秦伯,哭送他们的儿子并告诫,《谷梁传》,秦伯将要袭击郑国,百里奚与蹇叔先劝谏
秦伯,再送他们的儿子,告诫他们的儿子,并且解释不是哭军队,只是哭儿子而已。“非敢
哭师也,哭吾子也,我老矣,彼不死,则我死矣”,可知《谷梁传》“纡余有味”。
(2)《左氏》“语简而切”,即言简意赅。启示:在写作中要努力做到简明扼要,叙述事情
不啰嗦,不繁琐,把人物和事件经过叙述清楚;发表议论,能够分析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
题的办法。
【解析】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B 项,句意为:秦伯将要偷袭郑国。将:将要。
C 项,句意为:邾国人不接受说。辞:不接受。
D 项,句意为:是道义上不允许呀。克:能,允许。
故选 A。【7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A 项,以:相当于“而”,顺承关系连词/动词,使,令,率领
B 项,其:语气词,难道,表反问。
C 项,而:顺承关系连词/假设关系连词,如果。
D 项,者:代词,…… 人/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A 项,“《公羊传》记录的是蹇叔之子劝阻秦穆公袭郑”错误,原文“秦伯将袭郑,百里子
与蹇叔子谏”,意思是“秦伯将要偷袭郑国,百里奚与蹇叔劝诫说”。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
“何知之晚也”中“之”指代的是“捷菑,晋出也,玃且,齐出也。玃且,正也,捷菑,不
正也”,意思是“捷菑是晋姬生的,玃且是齐姜生的,立玃且是正确的,立捷菑是不正确
的”。因为獲且是邾文公的嫡长子,所以拥立獲且为公是正确的,拥立捷菑是不正确的。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句中“尔”,第二人称代词,你;“中寿”,中等的年寿,此处指中年死了;“拱”,环绕,
两手合抱。
【11 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
《蹇叔哭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文章记叙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
劝阻的一篇哭谏。秦穆公不听蹇叔的一再劝阻,被晋军在崤山打败。出征前,蹇叔哭送秦军,
并阐述了他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彻底分析,也表现了他对秦军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之心。“纡余”
的意思是文章曲折有致。《谷梁传》秦伯将要袭击郑国,百里奚与蹇叔先劝谏秦伯,“千里
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再送他们的儿子,告诫他们的儿子,“女死,必于崤之岩灊之下,
我将尸女于是”;并且解释不是哭军队,只是哭儿子而已,“非敢哭师也,哭吾子也,我老
矣,彼不死,则我死矣”。可知《谷梁传》“纡余有味”。
(2)此题考查阅读启示的能力。
《左氏》“语简而切”,即言简意赅,简练含蕴,词约义丰,运笔灵活,变化万千,语言简
括,却含义丰富。学习《左传》就要学习《左传》的用极少的语言交代条理清晰的事件。比
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中,写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云:“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
。
的掬也。”为争渡船逃命,先上船者以乱刀砍争攀船舷者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
简练的一 句话,写尽晋师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场面。
【点睛】文言实词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
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
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参考译文:
秦穆公偷袭郑国,晋送邾捷菑回国,《 春秋三传》 的记载大致相同。
《左传》记秦国事情说:“杞子从郑国告诉秦国说:‘暗地派兵来,可以灭掉郑国。’
秦穆公和蹇叔商量,蹇叔说:‘疲劳军旅偷袭远国,我没听说过能胜利的,而且千里行军,
人家还有不知道的!’穆公不听,让孟明出兵。蹇叔对孟明哭着说:‘孟明啊,我能看到军
队出去,看不到它回来了。’穆公说:‘你知道什么!你如果是中年死亡,你坟上的树已经
两手合抱了。’蹇叔的儿子参加了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防御的军队,一定在殽的
两座丘陵之间设伏,你一定死在那里,我去收拾你的尸骨。’秦国军队遂去了东方。”
《公羊传》 说:“秦伯将要偷袭郑国,百里奚与蹇叔劝诫说:‘行军千里偷袭人国,
没有不失败的。’秦伯恼怒地说:‘像你一样岁数的人,坟上的树已经两人合抱了,你知道
什么?’军队就要出征了,百里奚与蹇叔送他们的儿子并告诫说:‘你们就要死了,一定是
在殽山的岩壁下面,我将去收尸。’他们的儿子进军出发了,百里奚与蹇叔跟在儿子后面哭
泣。秦伯恼怒说:‘你们为什么哭我的军队?’他们回答说:‘我们不敢哭君王的军队,我
们是哭自己的儿子呀!’”
《谷梁传》 说:“秦伯将偷袭郑国,百里奚与蹇叔劝阻道:‘千里行军偷袭人国,没
有不失败死亡的。’秦伯说:“你们坟上的树木,已经合抱了,知道什么?’军队出发了,
百里奚与蹇叔送他们的儿子,告诫说:‘你们必能死是在殽山的岩峰下面,我要在那里收你
们的尸。’秦伯恼怒地说:‘为什么哭我的军队?’二人说:‘我们不敢哭军队,是哭我们
的儿子呀!我老了,他们不死,就是我死了。’”
三家记载邾国事,《左传》 说:“邾文公元妃齐姜生的定公,次妃晋姬生的捷菑。邾文
公去世,邾国人立定公当了都君。捷菑出走晋国,晋国赵盾率领诸侯的军队八百辆战车,送
捷菑回国。邾国人不接受说:‘齐姜生的玃且年长。’赵宣子(盾)说:‘理由正当,如不
听从,后果不好。’于是回国。”
《公羊传》 说:“晋国郤缺带兵,兵车八百辆,送捷菑回邾娄,力量雄厚有余。邾娄
人拒绝说:‘捷菑是晋姬生的,玃且是齐姜生的。你用他们的手指头立君,那么捷菑四个,
玃且六个,都不正常。你用大国的势力来压我们,若齐国也照办,那就不知道齐晋两国的外
甥哪个为君了。论身份贵重,他们是相等的,但玃且年长。’郤缺说;‘不是我的力量不能
送捷菑回国,是道义上不允许呀!遂带兵回国。”
《谷梁传》 说:“长车五百辆,连绵一千里,经地宋国、滕国、薛国,远到有战车千辆的大国,想改换他们的国君,到了城下,才知道不行,怎么知道的这么晚呢!捷菑是晋姬
生的,玃且是齐姜生的,立玃且是正确的,立捷菑是不正确的。”
我以为记秦国事,《谷梁传》 委婉有味。记邾国事,《左传》 语言简明确切。想写文童
记事,当看这两篇。
北京市 2021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
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
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
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
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
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
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
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
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
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
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一日,帝留安石坐,曰:“有欲与卿从容论议者。”因言:“唐太宗必得魏征,刘备必
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安石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
皋、夔、稷、禼;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以天下之大,人民之众,百年承平,学者不为
不多。然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皋、夔、稷、禼、傅说之
贤,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尔。”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
凶。”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则皋、
夔、稷、禼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
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
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
也。”上以为然。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属文动笔如飞 属:连缀
②嚣天下之口 嚣:阻塞③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因:沿袭
④大抵皆祖此书 祖:效法
⑤庶同济此道 庶:希望
⑥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 肆:放纵
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 苟:苟且
⑧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但:只是
A. ①⑦ B. ②③ C. ④⑤ D. ⑥⑧
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以太宗为哉
哪里比得上太宗的作为呢
B. 恐无以副卿此意
恐怕无法符合你的期望
C. 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
这二人确实不是每代都能有的人物啊
D. 卷怀而去尔
藏身退隐而离开(朝廷)罢了
3. 下列对第二段王安石所上《万言书》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一项是( )
A. 要学习先王施政的思想要义
B. 财富不足是治国的最大忧患
C. 要举贤任能,储备人才
D. 改革弊端需要循序渐进
4. 下列《论语》中的为政思想,在王安石的言论中没有体现的一项是( )
A.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
D.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5.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6. 某同学读完《宋史·王安石传》,制作了一张读书卡片,请你根据文章的第二段内容,把
下面的表格空白之处补充完整。
⚪《宋史·王安石传》读书卡片⚪
问题所在 根源分析 解决办法财力日以困穷 风俗日以衰
坏
(2) (3)
(4) (5) 搜罗天下人才
(6) 苟且因循 (7)
【答案】1. B 2. A 3. B 4. C
5. 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把上天给的幸运当做常态,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
6. (2)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3)法先王之政;(4)不能抵御祸患;(5)人才不
足;(6)当前的制度不合世事的变化;(7)逐渐改革,革除弊端。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②嚣天下之口,意思是“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嚣:喧哗、议论。
③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意思是“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因,凭借、
依靠。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A 项,“何以太宗为哉”,意思是“怎么能(模仿)唐太宗的做法呢?”。“何以”,凭什么,
为什么;“为”,做法;可以添加谓语“模仿”。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B 项,“财富不足是治国的最大忧患”不是“万言书”的观点,原文有“自古治世,未尝以
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论语》中句子的内涵以及理解概括文本思想观点的能力。
A 项,“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
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这是强调要以德治
理天下。文本中有“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
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禼;诚能为
高宗,则必有傅说”,主张效法先王的治世之道,可见王安石的言论中体现了这一点。
B 项,“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意思是“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
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
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文本中有“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
供天下之费”“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则皋、夔、
【稷、禼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体现了财富观以及要爱护忠臣,不要让奸佞有机可乘
的思想,可见王安石的言论中体现了这一点。
C 项,“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意思是“居心严肃慎重而行为简约,这样来
面对百姓,不是可以吗?”,这是强调要以严肃谨慎的态度对待百姓,不要给百姓增加负担。
文本中没有提到治理百姓的方法。
D 项,“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意思是“舜有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
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这是强调要有贤才辅佐。文中有“陛下诚能
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禼;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可见王安石的言论中体现
了这一点。故选 C。
【5 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有:其,表反问语气,难道;以……为,把……当做;一旦,一天,表示万一;忧,
忧患、祸患。
【6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原文“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
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可知,“财力日
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的根源在于“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法
先王之政”。
结合“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
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可知,问题所在是“不能抵御祸患”,根源是“人才不
足”。
结合“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可知,问题在于“当前
的制度不合世事的变化”,根源是“苟且因循”,解决的办法是“逐渐改革,革除弊端”。
【点睛】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
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
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
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
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
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
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
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
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
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
变化。”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熙宁元年四月,他才开始进入朝廷。到朝堂回答皇帝的提问,皇上问应该怎么治理,皇
上说:“唐太宗怎么样?”回答说:“陛下应仿效尧、舜,怎么能(模仿)唐太宗的做法呢?
尧、舜治政之道,非常简略而不繁杂,精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烦难。但是,后来的人不能
完全知道,以为高不可攀。”皇上说:“你真是要求我做难事,我看自己很渺小,恐怕不能
符合你的意思。你可以尽心地辅助我,让我们共同完成此事。”
一天,皇帝留下王安石,说:“我有事要和你好好讨论。”然后说道:“唐太宗一定有
魏征辅佐,刘备一定有诸葛亮辅佐,才能有所作为,这两人真是少有的人才啊。”王安石说:
“如果陛下能像尧,舜般贤明,那么一定能得到皋、夔、稷、禼(尧,舜时四贤人)的辅佐,
如果能像高宗那么贤明,就一定能得到傅说那样的贤人辅佐。以现在的情况来说,天下之大,
人民之多,百年来人民休养生息,学者的数量不能说少了。但是一直没有辅佐之人的原因,
是陛下您选人的方法不高,求贤的诚意不够,就算有皋、夔、稷、禼、傅说那样的贤人,也
会藏身退隐而离开(朝廷)罢了。”皇帝说:“什么时候没有小人呢?就算是尧、舜的时候,
也有四凶为害天下。”王安石说:“只有能分辨哪些是四凶那样的祸害然后消灭他们,这才
能体现尧、舜他们的贤能。如果不能分辨而任由他们谗言害人或隐匿为害,那就算有皋、夔、
稷、禼那样的贤人,怎么肯苟且食用俸禄为陛下您辅佐一辈子?”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担任参加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
书本知识,不知道治理世事。”王安石回答说:“书本知识正是用来治理世事的东西,但是
后世的读书人大多是平庸的人,所以浅陋的人都认为书本知识是不能用来治理世事罢了。”
皇上问:“既然这样,你提出的措施中以什么为重?”王安石说:“改变世俗风气,树立新
的法律,是当今最急迫的事情。”皇上认为很对。
2020 年 9 月高三阶段性测试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6-10 题。(共 18 分)
秦武安君伐韩,拔野王。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
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合音)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
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
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
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
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
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所赏赐者,尽
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
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
愿 王 勿 遣 ! ” 王 曰 : “ 母 置 之 , 吾 已 决 矣 ! ” 母 因 曰 : “ 即 如 有 不 称 , 妾 请 无 随
坐!”赵王许之。
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
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
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赵括自出锐卒
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
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赵人大震。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按据上党民 按据:收拢安抚
B.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 更:更加
C.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 奉:两手捧着
D.张二奇兵以劫之 张:设置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王龁因伐赵
母因曰
B.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
使赵不将括则已
C.以天下莫能当
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D.使赵不将括则已
吾已决矣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怒,数让之。赵王怒,多次责备廉颇。
B.若胶柱鼓瑟耳。
大王的行事就如同胶柱鼓瑟一样不妥。
C.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赵奢不能难倒赵括,但也不认为赵括真会用兵。
D.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父子并不同心,赵奢希望大王不要任用赵括。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秦国散布谣言,离间赵国君臣,使得赵括当上了将军。
B.赵王不听谏阻一意孤行,撤换了廉颇,导致赵军大败。
C.赵奢为将时,尊重并爱护麾下的将士,与之同甘共苦。
D.赵括曾分兵两路,企图突破重围,可惜最终未能成功。
10.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为什么赵括兵败在战前就已经注定了。(6 分)
二、(本大题共 6 题,共 25 分)
6.(3 分)B 7.(3 分)A 8.(3 分)D 9.(3 分)D
10.(6 分)
答案要点:
①死读兵书,缺乏实战经验。
②骄傲。轻敌。
③颐指气使,不尊重将士。
④贪恋财物,不与将士同甘苦。
【评分参考】答出 4 点得 6 分,答出 3 点得 4 分,答出 2 点得 3 分,答出 1 点得
2 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秦国左庶长王龁率兵进攻上党郡,成功攻下。上党的百姓往赵国逃跑。赵将廉颇
驻军在长平,来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王龁趁势进攻赵国。赵军屡战屡败(损失了一
员副将、四员尉官)。赵将廉颇坚守营垒,拒不出战。赵孝成王因为廉颇损失伤亡大
而又胆怯不敢出战,很生气,屡次责备他。秦国应侯范睢又派人到赵国用千金施行反间计,散布说:“秦国所怕的,只不过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而已。廉颇
容易对付,而且他将要投降啦!”赵王于是让赵括代替廉颇担任大将。蔺相如说:
“大王您根据赵奢的名声任用赵括,这就好像用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能
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结合情况来变化。”赵王不听。
从前,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自以为天下没有对手;曾经跟他父亲谈论用兵的事
情,赵奢也不能难倒他。然而并不说他高明。赵括的母亲问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
“带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但赵括谈论它却很随便。假使赵国不用赵括做大将也就
罢了;如果一定要任他做大将,那搞垮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到了赵括将要出
发的时候,他的母亲向赵王上书,说不能任用赵括为大将。赵王说:“为什么呢?”
她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父亲当了将军,亲自捧饭敬请进餐的人有上
十位,当作朋友看待的人有上百位。大王以及王家贵族所赏赐的东西,全部分给军中
官吏、士大大。接受任命那天,一心奉公,不问家事。现在赵括一被任命当了将军,
就面向东而坐,接受将佐拜见,军中官吏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给的金银布匹,
他运回家里,而且每天察看好房子好地,能买的就买。大王以为他像他父亲,其实他
们父子的心是不一样的,希望大王别派遣他去。”赵王说:“你不要管这件事,我已
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趁机说:“假如以后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请求不要牵连我
治罪。”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当了将军,于是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任上将军,王龁担任副将,
命令军中:“有胆敢泄露武安君做大将军的人,杀头!”赵括来到赵军中,全部改变
规章,调换军中官吏,然后出兵攻打秦军。武安君假装战败退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
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军早有准备,壁垒坚固而不得入。白起令两
翼奇兵迅速出击,有两万五千人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五千骑兵截断了赵军返回营
垒的通道。这样将赵军分切为两股,并且切断了赵军运粮的通道。武安君派出轻兵攻
打赵军,赵军战斗失利,因而修筑营垒坚守以等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军运粮通道已被
切断,亲自前往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人全部调往长平,阻截赵国的救兵和粮食。到
了九月,赵军断粮已四十六天,士兵们都在内部暗中残杀,互相吞食。赵军急攻秦军
营垒,打算派出四支队伍与秦兵搏杀,轮番进攻,但仍然不能突围。赵括亲自统率精
锐士卒与秦兵搏杀,秦军射死了他。赵军大败,四十万士卒全部投降。武安君说:
“秦军已经攻下上党,可上党的百姓不乐意归顺秦国却投奔赵国。看来赵国的士卒反
复无常,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要作乱。”于是用计谋把赵国的降兵全部活埋,留下
年纪小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前后共杀死四十五万人,赵国人大为震惊。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 2020 年 9 月测试高三语文试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和宋诗,完成 10~15 题。
【文言文】李之纯,字端伯,沧州无棣人。登进士第。熙宁中,为度支判官、江西转运
副使。御史周尹劾广西提点刑狱许彦先受邕吏金,命之纯往究其端,乃起于出婢之口。之纯
以为芜俚之言,不治,彦先得免。徙成都路转运使。成都岁发官米六千石,损直与民,言者
谓惠民损上,诏下其议。之纯曰:“蜀郡人恃此为生百年,奈何一旦夺之。”事遂已。秩满复
留,凡数岁,始还朝。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
汝知之乎以为右司郎中转太仆卿。元祐初,加直龙图阁、知沧州,召为户部侍郎。未至,改
集贤殿修撰、河北都转运使,进宝文阁待制、知瀛州。俄以直学士知成都府,还为户部,三
迁御史中丞。建言:“朝廷事下六部,但随省吏视其前后批,以制缓急之序,是为胥吏颛处
命令也。若大臣不暇省,宜令列曹长贰随其所承,当行即行,当止即止,必禀而后决,毋拘
于文,则吏不得舞权,而下情达矣。”董敦逸、黄庆基论苏轼托词命以毁先帝,苏辙以名器
私所亲,皆以监司罢,之纯疏其诬罔,乃更黜之。以疾,改工部尚书。绍圣中,刘拯劾其阿
附辙,出知单州。卒,年七十五。从弟之仪。之仪字端叔。登第几三十年,乃从苏轼于定州
幕府。历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言其尝从苏轼辟,不可
以任京官,诏勒停。徽宗初,提举河东常平。坐为范纯仁遗表,作行状,编管太平,遂居姑
熟,久之,徙唐州,终朝请大夫。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
(节选自《宋史·李之纯 李之仪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
右司郎中/转太仆卿
B.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
右司郎/中转太仆卿
C.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
右司郎/中转太仆卿
D.神宗劳之曰/遐方不欲数易大吏/使剑外安靖年/谷屡丰/以彰朝廷绥远之意/汝知之乎/以为
右司郎中/转太仆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相当于明清的省。按照三级行政区划,府或州是低于路的行政
区域。
B.行状,也称“状”或“行述”,是古代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
C.尺牍,本是古人用于书写的长一尺的木简,后引申为“文辞”,文中意为李之仪善写诗词。
D.本文中出现了较多官职变动的词语,例如“转”“改”“徙”“迁”等都表示平级调动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之纯查案时头脑冷静。他奉命去查许彦先接受邕州官吏钱财一案时,认为出自被逐婢女之口的案件是芜杂胡说,没有治许彦先之罪。
B.李之纯处理政事时能顾及百姓的利益。言官指出成都发放官米损害了朝廷的利益,李之
纯据理力争,及时制止了言官的建议。
C.李之纯对官场之弊洞若观火。例如他建议朝廷下达六部的事情,不能只交由小吏处理,
这样容易导致小吏舞弄权术,影响事情的处理。
D.李之纯、李之仪与苏轼、苏辙皆有交情。李之纯曾因依附苏辙被罢免官职,李之仪则因
听从苏轼的召辟而未能掌管大内的香药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之纯疏其诬罔,乃更黜之。
(2)登第几三十年,乃从苏轼于定州幕府。
10.A
11.D
12.D
13.【参考答案】(1)李之纯上疏论述董、黄的污蔑和欺骗,董、黄二人就被罢黜了。
(“疏”,意为“上疏”,1 分;诬罔,诬陷欺骗,2 分;黜,罢免,1 分。句意通顺,1 分。
本句翻译的难点在于被罢黜的是董黄二人还是李之纯,根据后文“以疾,改工部尚书”推断
此处被罢免的应是董黄二人。)
(2)李之仪考取进士用了将近三十年时间,跟从苏轼在定州幕府任职。
(补充主语“李之仪”或“他”,1 分;“登第”,考取进士,或进士及第,1 分;几,副词,
将近,几乎用了,1 分;从,跟随,跟从,1 分;句意通顺,1 分。)
参考译文:
李之纯字端伯,沧州无棣人。考中进士。熙宁年间,任度支判官、江西转运副使。御史周尹
弹劾广西提点刑狱许彦先接受邕州官吏的钱财,命令李之纯前去审查情况,原来是出自被逐
出的婢女之口。李之纯认为这是芜杂粗俗的话,不加法办,许彦先得以被赦免。调任成都路
转运使。成都每年发放官米六千石,降价给百姓,言官认为是给百姓好处而损害皇上,下诏
传达这个意见。李之纯上奏说:“蜀州的百姓靠此为生已有百年了,为何一天就废弃。”事
情就停止了。任职期满又留下,共有几年,才返回朝廷。神宗慰劳他说:“远方不想多次换
任大官,使剑外安定,年年粮食丰收,体现了朝廷安抚远方的意图,你知道吗?”让他担任
右司郎中,转为太仆卿。元祐初年,又增加了直龙图阁职位,担任沧州知州,下诏让他担任
户部侍郎。他还没有到任,又改任为集贤殿修撰、河北都转运使,升任宝文阁待制、瀛州知
州。不久,他以直学士的身份任成都府知州,又回朝任户部侍郎,三次升迁为御史中丞。他
建议说:“朝廷的事情下达到六部,仅是随省吏看前后批语,来决定事情的轻重缓急的次序,
成了小吏专门处理命令了。如果大臣没有时间看,应该命令各曹长官、副长官同时处理所承
担的事情,应该实行的立即实行,应该停止的立即停止,一定上报后再决定,不要拘泥现成的文字,这样小吏就不能舞弄权术,而下面的情况也就上达了。”董敦逸、黄庆基议论苏轼
假托词令诋毁先帝,以及苏辙把官职给亲近的人,苏轼、苏辙都以监司被罢免,李之纯上疏
论述董、黄的污蔑和欺骗,董、黄二人就被废黜了。因生病,改任工部尚书。绍圣年间,刘
拯弹劾他依附苏辙,于是被调出京城任单州知州。去世时七十五岁。堂弟是李之仪。李之仪
字端叔,他考取进士用了将近三十年时间,跟从苏轼在定州幕府任职。历任枢密院编修官,
任原州通判。元符年间,掌管内香药库。御史石豫说他曾经听从苏轼的召辟,不能任京官,
下诏勒停。徽宗初年,提举河东常平。因为给范纯仁代作遗表和行状,被编管太平,于是住
在姑熟,很久以后,调到唐州,官至朝请大夫。李之仪善于写文章,尤其精于尺牍,苏轼称
赞他说能入刀笔三昧。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
(一)(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弱冠拜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
以微谴得罪。忠朴直少言,终无过误。太和中,授武骑侍郎,因赐名登。世宗即位,寻除左
右侍郎。元禧之谋乱也,车驾在外,变起仓卒,未知所之也。忠进曰:“臣世蒙殊宠,乃心
王室。臣父领军,付留守之重计,防遏有在,必无所虑。”(1)世宗即遣忠驰骑观之,而烈
分兵严备,果如所量。世宗还宫,抚背曰:“卿差强人意。”赐帛五百匹。又曰:“先帝赐
卿名登,诚为美称,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父忧去职。未几,起复本官。迁司空长史。
于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详亲尊权重,将作大匠王遇多随详所欲而给之。后因公事,忠于
详前谓遇曰:“殿下国之周公,所须材用,自应关旨。何至阿谀附势,损公惠私也?”遇既
不宁,详亦惭谢。寻迁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每以鲠气正辞,为北海王详所忿,面责忠曰:
“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尔见我死时也。”忠曰:“人生于世,自有定分,若应死于王手,
避亦不免;若其不尔,王不能杀。”详因忠表让之际,密劝世宗以忠为列卿,令解左右,听
其让爵。于是诏停其封,优进太府卿。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
才以忠其器能宜居其位 于是出授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世宗既而悔之,复授卫尉卿,领左
卫将军、恒州大中正。密遣中使诏曰:“自比股肱褫落,心膂无寄。方任虽重,比此为轻。
故辍兹外任,委以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2)神龟元年,忠薨,年五十七,谥
武敬公。
(节选自《魏书·于忠传》,有删改)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B.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C.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D. 高肇忌其/为人欲密/出之乃言于世宗/称中山要镇作/捍须才以忠器/能宜居其位。
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古代指男子二十岁。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以示成年,但身体还不强壮,故称“弱
冠”。
B. 车驾,一是指马驾的车,二是指天子所乘坐的车,也用作天子的代称。文中“车驾”指
的是世宗。
C. 迁在古代指晋升或调动官职。文中指升迁,还有“拔”、“擢”、“陟”、“拜”都表示升
迁之意。
D. 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
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于忠思虑周全,料事如神。元禧谋反之际,于忠料到父亲留守京城,定会有所防备,劝
皇帝不必担心,最终果然如于忠所料,他也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B. 于忠正直敢言,一心向公。他劝说北海王元详不要趋炎附势,损公肥私。这让元详非常
惭愧。
C. 于忠正义凛然,胸怀坦荡。面对北海王元详的责备,他有理有据地回应道:人生自有定
数,非人力可改。
D. 于忠忠心耿耿,深受器重。世宗曾因听信高肇的话,将于忠调出京城,不久就后悔了,
又将他召回京城,委以重任,还将他比作自己的股肱。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明太后临朝,刑政颇峻,侍臣左右,多以微谴得罪。
10. 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答案】6. C 7. C 8. B
9. 文明太后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刑法政令很严厉,身边的侍臣,多数因为小的罪过而获罪。
10. ①世宗对于忠信任有加;②于忠熟悉防务;③谥号“武敬”是朝廷对于忠一生功业的肯
定。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
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
则。“高肇忌其为人”,“高肇”是主语,“忌”是谓语,“其为人”是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
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 AD;“称中山要镇”省略了主语“高肇”,“世宗”不是本句的
主语,排除 B。
本句译为:高肇忌妒于忠的为人,想要暗中把他排挤出京师,就向世宗进言,说中山是重镇,
捍卫它需要人才,凭于忠的才能,适合担当此任。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 项,“‘拜’都表示升迁之意”错误。“拜”指授予官职,没有升迁之意。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 项,“他劝说北海王元详”错误。结合“忠于详前谓遇曰”分析,于忠是当着北海王元详
的面劝说王遇,不是劝说元详。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本句得分点:“峻”,严厉,苛刻;“左右”,身边的;“以”,介词,因为;“微谴”,轻微
的罪过。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有所了解,把
握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本题要求分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第一个句子“世
宗即遣忠驰骑观之,而烈分兵严备,果如所量”,元禧谋反,世宗束手无策,于忠进言他的
父亲统领军队,一直注重防备镇遏,一定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于是世宗派派遣于忠骑马疾行
去观察,而于烈分派兵力严加防备,果然像于忠所估量的那样,本句可见世宗对于忠的信任,
亦可见于忠对防务的了解。第二个句子“神龟元年,忠薨,年五十七,谥武敬公”,谥号是
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或相对,在其去世之后朝廷
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于忠死后朝廷给他的谥号是“武敬”,是朝廷对于忠一生功业的肯定。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
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
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
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
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译文:
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于忠二十岁时被授予侍御中散一职。文明太后亲临朝廷处理
政事,刑法政令很严厉,身边的侍臣,多数因为小的罪过而获罪。于忠为人朴实正直,话又
少,终究没有过错。太和年间,于忠被授予武骑侍郎一职,因此被赐名为登。世宗即位,不
久(于忠)任左右郎将。元禧谋反之际,世宗在外面,(由于)事变发生得急促,世宗不知道怎
么办才好。于忠进言说:“我世代蒙受特殊的恩宠,于是忠心于王室。我父亲统领军队,被
托付留守的重任,一直在注重防备镇遏,一定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世宗立即派遣于忠骑马
疾行去观察,而于烈分派兵力严加防备,果然像于忠所估量的那样。世宗回宫后,抚着于忠
的脊背说:“你比较令人满意。”赐给他五百匹帛。(世宗)又说:“先帝赐给你名字为登,
确实是好名字,我赞许你的忠诚,现在更改你的名字为忠。”于忠为父亲守丧而辞去官职。
没过多久,又被起用恢复原职。升任司空长史。当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元详被(皇上)亲
近敬重而权力大,将作大匠王遇经常按照元详的要求供给他。后来因为处理公事,于忠在元
详面前对王遇说:“殿下如国家的周公,所需要的器用,自然应当先取圣旨,何至于阿谀奉
承依附权势,损害国家的利益而使私人获利。”王遇心中不安,元详也惭愧道歉。不久升任
散骑常侍,兼任武卫将军。于忠经常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气度和正直的言辞,被北海王元详怨
恨,元详当面责备于忠说:“我担心先看到你死,而不担心你看到我死的时候。”于忠说:
“人生在世,自然有预定的命运,如果我应当死在大王手里。逃避也不能幸免;如果天命不
是这样,大王也不能杀死我。”元详趁着于忠上表辞让的时候,暗中劝世宗任命于忠为列卿,
让世宗解除他进臣的职务,听任他辞让爵位。于是世宗下诏停止于忠的封拜,优待晋升他为
太府卿。高肇忌妒于忠的为人,想要暗中把他排挤出京师,就向世宗进言,说中山是重镇,
捍卫它需要人才,凭于忠的才能,适合担当此任。于是世宗将于忠调出京城并任命他为安北
将军、定州刺史。世宗不久就后悔这样做了,再次任命他为卫尉卿,兼任左卫将军、恒州大
中正。(世宗)秘密派遣宫中的使者下达诏令说:“自从近来将你这位辅佐得力的大臣发落出
去,我好比大腿和大臂被解下,心怀大计无人托付。地方的职责虽然很重要,与此相比是轻
的。所以中止这一外任,把朝廷事务交付给你。你应当勤勉肃敬不要懈怠,符合我的寄
托。”神龟元年,于忠去世,时年五十七岁,谥号武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