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等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 语文(B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新高考等地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 语文(B卷)(含答案)

ID:283402

大小:72.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9-2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新高考)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 备考金卷 语 文(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 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 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 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讲述的是红军长征最关 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 5 个月发生的事情。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 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和起点。 经过 80 多年的岁月淘洗、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 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 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 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 人文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2019 年 11 月 5 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80 多年前,长征的胜利促使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 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 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 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 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 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 95 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 多年 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 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 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 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事业向前进。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 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 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 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 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 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 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 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 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 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 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 (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2016 年 12 月《大庆社会科学》)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 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 54%的人是 24 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 25 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 29 岁… 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 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 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 20 多岁的网络主播, 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 95 后大 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 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 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 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 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2019 年 6 月 24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B.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才能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C.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建立政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要想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引发人们的思考。 B.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益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 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 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强调精神和价值。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 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近日,电影《红色往事》在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 AI 基地举行公益放映活动,这标 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C.“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从而走好我今 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说。 D.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州委书记率州级领导干部 前往红原县、松潘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阿坝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 取营养和力量。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飘逝的紫围巾 符浩勇 本来商贸局局长韩风出差回来可直接回家的。可他忘了带钥匙,妻子朱珊要等到五点半才能下 班。他决定先到县委大院里自己单位去一会,顺便处理一下出差期间的信件和报刊,然后等朱珊下 班后与她一起回家。 县委大院里各单位清洁工由机关事务局统一管理,派往他单位的清洁工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瘦弱 女人。大家称她小卢。平时她打扮很朴素,或者说有点土气。他进入单位大楼时,正碰上小卢在清 扫楼梯。她说:“谢谢局长你那天送我报刊。”韩风记起了出差前清理过期的报刊,正碰上她在打 扫走廊,随手把一堆没用的报纸和杂志给了她。他说:“一堆旧报刊,我还要感谢你帮我清理了。” 他走进办公室,桌子上果然堆满了信件和杂志。他坐下前,给朱珊打了一个电话,说他已回到单位。 韩风读完信件正要翻看杂志时,朱珊已来到了办公室门口。他说:“等我把这些杂志扫一眼就 走。”顺手把刚刚收到的一本时装杂志递给了她。朱珊一接过就惊叹一声:“呀,好漂亮的围巾 啊。”朱珊说到围巾,韩风就想起给她买的礼物,立刻起身从旅行袋取出了一条紫色的围巾。 朱珊接过紫围巾后没显出什么激动,这让韩风有些失望。事实上,朱珊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因韩 风的礼物而激动了。朱珊只是冷冷地看了一眼,就顺手把紫围巾放到沙发的拐手上,接着继续看那 本时装杂志。稍刻,有人打朱珊的手机,是约她去打麻将的。她兴奋地将家钥匙甩给韩风就飘然走 了。韩风回家时看到紫围巾仍在沙发的拐手上,就想朱珊一定是不喜欢紫围巾,要不,她走时会带 上的。他走过去捡起紫围巾,放进了公文柜里。 次日,韩风来到办公室,发现茶几上放着三个苹果。苹果又大又红,以为是秘书放的。可秘书 说:“这是小卢送来的,她说你送过她旧报刊。”韩风说:“难怪她昨天在楼梯上说要谢我。” 韩风上班途中走出单位大楼时又看见了小卢。她正在忙着清扫单位门口的落叶。寒风还在拼命 地刮着,飕飕的冷风像长了腿一样直往她脖子里钻。她显然感到了寒冷,她使劲地往衣服里缩脖子。 他看见她的脖子越缩越短。后来,她只好把衣领竖起来,想让衣领挡住寒风。但衣领毕竟太软弱了, 寒风一下子就把它吹倒下去。有一条围巾就好了。韩风猛然想起那条妻子不喜欢的紫围巾。他转身踅回办公室。当他再次走 到了小卢身边,发现她已经冷得浑身发抖了。“小卢”,他轻轻地叫了一声。小卢从落叶中抬起头 来,嘴唇都变乌了。他没有马上把紫围巾给她,他先说到苹果。小卢低下头说:“只能算是一点心 意。”韩风这时把眼睛移到了她的脖子,说:“这么冷的天,为什么不披一条围巾呢?”小卢的身 体颤了一下,说:“乡下很少披围巾的。”话音未落,韩风把紫围巾递到了她面前,说:“我这围 巾,给你吧。”她顿时一惊,立刻抬起头看他,却不敢接紫围巾。韩风说:“今天的风很大,快围 上吧。”他说时已把紫围巾塞进了小卢的手中。 朱珊一直都没提到那条紫围巾,她似乎将它忘得很干净。韩风想可能主要还是她围巾太多的缘 故吧。她在家里有一个围巾专柜,各种各样的围巾挂了十几个衣架,几乎每天都要换一条围巾。 一个下午,韩风刚走下单位门口的台阶,一条紫围巾突然映入他的眼帘。“韩局长,总算等到 你了。”说话的是小卢,她脖子上的紫围巾在这寒天里分外醒目。韩风一愣,问:“你等我?”她 点点头说:“等你有好一会了。”韩风看见小卢手里拎着一只塑料袋,忙问:“你等我有事?”她 脸一热说:“我从老家给你找来了几斤野蜂蜜。” 韩风摆摆手说:“你留着吧。一条围巾,不值得你说谢的。”小卢想了想说:“你要是不要这 几斤野蜂蜜,那我就把紫围巾还给你。”她说时手已伸到脖子上要解紫围巾。韩风赶忙说:“我收 下你的蜂蜜还不行吗?”小卢沉默了一下说:“只是一条围巾,可它暖心,这一年冬天我都不会觉 得冷。” 那天单位召开职工大会,韩风看见小卢出现在窗口,她仍然披着那条紫围巾,格外惹目。忽然, 会议室的大门被人敲响了。敲门声很重,职工们都愣住了,可韩风没想到,朱珊来了。 韩风迅速走出门去,朱珊就冲了上来。韩风问:“什么事这么急?”朱珊迫不及待地问:“你 上次买的那围巾呢?”韩风想朱珊可能见到甚至怀疑小卢披的紫围巾。他反问朱珊:“我已交给你 了,你怎么来问我呢?”朱珊说:“落在你办公室了,你收起来,或许已送人了。”韩风保持沉默, 对朱珊说:“别闹,这事回家说吧。”他说完就转身进了会议室。 当晚,韩风回到家,朱珊并没有提及紫围巾的事,对他显得很客气甚至生出几分柔情。 次日,韩风没有见到小卢,而是另一位清洁工来单位清扫。快下班时,秘书来对他说:“事务 局打来电话说,小卢辞职走了。据说是她跟一个男的好上了呢,她那条紫围巾就是那男的送的。” 韩风一听,差点栽在地上。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第二段介绍了小卢的职业和身份,并且因为得到韩风局长的一些旧报纸而说感谢,说明小卢 是一个懂得感激的人。 B.小说写朱珊“接过紫围巾后没有显出什么激动”“紫围巾仍扔在沙发的拐手上”,为下文韩风将 紫围巾送给小卢埋下了伏笔。 C.小说中间写朱珊在召开职工大会那天询问围巾的下落,可能是朱珊已经见到小卢披的紫围巾,并 且产生了误会。 D.小说结尾交代“小卢辞职走了” ,其实并不是她自己主动辞职,背后一定是朱珊动用了关系, 进行了处理,赶走了小卢。 7.下列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写小卢送给韩风“三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具有深刻象征意味,象征小卢那颗对人感激 的心犹如又大又红的苹果,深化了主题。 B.小说围绕“紫围巾”写了韩风局长与清洁工小卢的两件事情,以再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情冷暖 的社会问题来表现主题。 C.小说结尾引人深思,韩风局长送小卢“紫围巾”完全是出于善良的本性和对群众的关心,但没有 想到被大家误会。小说更是呼吁为官要关心民众,人们也应该以纯洁之心对待干群关系。 D.小说注重情节感人,注重人文关怀的同时,更注重其价值取向,旨在引导青少年全面、客观地认 识社会,进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8.小说的标题是“飘逝的紫围巾”,那么你认为“飘逝”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 分) 9.这篇小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平实简单。请你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探讨一下。(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建元六年,拜番阳令唐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 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 道自僰道指牂柯江。使司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及元狩元 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可数 千里,得蜀贾人市”。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 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 至滇,滇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岁余,皆闭昆明,莫能通身毒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 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使者还,因盛言滇大国, 足是亲附。天子注意焉。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 乃与其众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 不下,即引兵还,行诛头兰。头兰,常隔滇道者也。已平头兰,遂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始倚南越,南越已灭,会还诛反者,夜郎遂入朝。上以为夜郎王。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靡莫, 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滇王离难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 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B.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C.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D.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建元,是封建王朝帝王的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就是建元。 B.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也泛指少数民族。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有“东夷、北狄、 西戎、南蛮”之称。 C.博望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之一,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 D.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所以,太守又称为两千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虽然路途遥远,但汉朝和西南夷交流不断。张骞出使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 竹杖,就是辗转从东南边的身毒国运来的。 B.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朝廷派遣使者出使西夷,到达滇国后,滇王派人和这些使者一起寻 找道路。 C.头兰是经常阻隔汉朝与滇国交通道路的国家。汉朝军队攻破南越后,领兵撤回,在行军中诛杀了 头兰。 D.汉朝实行的是大一统政策。在这样的政策下,朝廷消灭了大部分西南夷国,只有滇、夜郎保留了 其王印,成为其属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骞因盛言大夏慕中国,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道便近,有利无害。 (2)“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②心情。 【注】①刘辰翁(1233-1297),南宋词人。宋亡以后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此终 老。②《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 起操持,节旄尽落。”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由“银花”“戏鼓”“月明”等物象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 节有感而作。 B.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无生气,处 处充满哀愁。 C.“番腔”“戏鼓”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神鸦社鼓”,都重在表现民 众麻木不仁。 D.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法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欲说 还休的情致。 16.下片“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请说出你的理由。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用一年时间治理一个国家,可以达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2)《诗经》有云:“靡不有名刀,鲜克有终。《谏太宗十思疏》与此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3)《赤壁赋》里苏轼听到友人“呜呜然”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自己也不禁愀然 而悲。直言箫声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力凸显乐声之悲。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今天去访问托尔斯泰故居。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到了俄国,① ?他给 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我们怎么 能不心存感激?托尔斯泰庄园,名字叫雅斯纳雅·玻里亚纳。庄园远看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森林。粗 大的桶树、菩提树,美丽的桦树,蓬勃潇洒的枫树,远近高低像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个个高大俊 美。雨珠挂在树叶上,在一片翠绿中间,亮晶晶,好像散落的水晶。散发着草香、泥土香的空气,延伸至村外的林荫道,让人轻松愉快。四周有河流环绕,还有几个小的湖泊,湖边停靠着捕鱼的木 船。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② ,很美。天气好的时候,阳光透过绿叶,洒向空地,明媚灿烂。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分)( ) A.比喻、排比、对偶 B.设问、排比、借代 C.设问、反问、对偶 D.比喻、反问、借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给了我们那么多引发我们思考,让我们激动,给我们美好 享受的作品。”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 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10 个字。(4 分) 21.下面是一份家长会邀请函的正文,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4 分) 时光如梭,转眼间犬子即将进入生死攸关的高三年级。为了帮助您在这个关键时期给孩子进行更有 效的心理疏导,贵校定于本月 28 日上午 10 时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一次高三年级家长会,找来全国知 名心理辅导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请准时参加。 22.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不超过 25 个字。(5 分)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提到“历过一番梦 幻”“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 不敢失其真;另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攻、退可守的余地,留下了纵 横驰骋的空间,留下了创作的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最近“9%”工作制(“朝九晚九,每周六天”)正遭遇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弹和抵制,引发了全 社会的大讨论。马云、刘强东等互联网大佬们持支持态度,他们是从“企业文化”“员工追求”“幸 福理念”“拼搏精神”等方面给出的理由;而反对“996”的人则多为普通员工,他们从“报酬与付 出”“健康与时间”“家庭与个人”“制度与法律,,等方面纷纷吐槽。 如果就此举行一场“我们是否应该提倡‘996’工作制”辩论赛,请你任选一方,针对对方提出 的理由,以“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下面我代表我方重申一下我方的观点:” 作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总结陈词。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针对性强;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自拟。(新高考)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 备考金卷 语 文(B)答 案 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 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 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 项,“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 无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错误,选项因果关系错误,在材料一第三 段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与“成为……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应该是并 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C 项,“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建立政权”错误,这一说法在文中没有 依据,材料只是说长征前红军的任务之一是“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D 项,“要想走 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说法绝对,“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 故事”只是今天的年轻人切身感受长征的一种做法。故选 B。 2.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 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材料一和三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 对。C 项,“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 成功的密码”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材料三第二段说的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 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文中是“怎么看待来时的路”,而不是“重走长征路”。故 选 C。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 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 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首先要明确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二主要论证的观点 是长征精神具有更多的时代意义。然后分析选项。B 项,“……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 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说的是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 开始,与材料二中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时代意义无关。故选 B。 4. 【参考答案】①运用比喻论证。在论证长征精神是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时,以“雪山”“草地”“金 沙江”“大渡河”等比喻新时期无数个需要面对的挑战,指出我们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 苦喊累。②运用引用论证。引用诗词和名言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引用毛泽东的话,增加论述的可信 度。③运用对比论证。文章无论是在提出观点时,还是在中间论述时,时时不忘用 80 多年前和 80 多年后进行对比,突出了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④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先提出总论点“长征精神 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然后分为“坚定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人民群众”三个分 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再次总结观点,强调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论证方式以及论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 干的要求,如本题“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然后回顾议论文论证特点包括哪 些内容,再结合材料二分析。议论文的论证特点,不仅包括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 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也包括论证的结构特点。通读材料二,从以上特点入手分析即可。首先看 论证方法,如第二段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现 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这些 诗词名言属于引用论证,这可以增加论述的可信度;如第三段“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的决胜阶段,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 ‘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这里的“雪山”“草地”“金沙 江”“大渡河”等比喻新时期无数个需要面对的挑战,这是运用比喻论证;如第一段“80 多年前” “80 多年后的今天”以及在中间论述时用 80 多年前和 80 多年后进行对比,这是对比论证,突出了 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然后看论证结构。材料二共五段文字,第一段结尾以“长征精神没有丢,不 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总领全文,提出观点,然后从第二段到第四段从 “坚定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人民群众”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段再次总结观点, 强调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由此可知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5. 【参考答案】①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② 积极主动地组织或参加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红军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 己的人生思想得到升华;③生活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鼓励自己勇敢 向前;④坚定理想,不断追求,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奋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内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 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然后浏览材料,找到材料中传承发扬长征精神的方式,根据这些 内容概括,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由题干中的“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这一关键信 息可知。在答题时,既要考虑到材料本身,又要考虑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尤其是要和生活、理想相 结合做到这两点。如材料三中,“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 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 20 多岁的网络 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 95 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 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 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由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 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如材料三最后一段“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 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 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当遇到挫折,遭受压力时,可以想想长征的不易,以此来鼓励自己;如“把 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 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理想,把自己和国家融为一体,朝自己的目标前进; 最后结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来看,可以参加各种红色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了解红军的 故事,从中汲取精神影响,鼓励自己勇敢向前。 6.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四个选项涉及的角度有: 人物性格品质的归纳整理、相关词句或段的作用、理解词语的内涵、结尾段的赏析等等。对照文本 和自己读文本的理解感悟逐一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点即可。做这类题除了理解能力还要耐心细心专 心。D 项,“背后一定是朱珊动用了关系,赶走小卢”有些绝对。有可能是朱珊和小卢见了面,得 知了真相,但小卢不愿影韩局长夫妻感情而自动辞职的;也可能是小卢不愿听这些“她跟一个男的 好上了,那条紫围巾就是那男的送的”这些流言蜚语,不愿意造成不良影响而自动辞职的。可见选 项表述过于主观,属于臆测。故选 D。 7.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分析鉴赏能力。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写作背 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从言谈举止看。A 项, “深刻的象征意义”“深化了主题”拔高了其作用。从文中来看,小卢是一个朴素、土里土气的人, 透露出的是为人质朴忠厚,因此,送苹果只是感激韩风送她旧报纸,并没有深刻的象征含意,谈不 上“深化主题”,只能说显示了人物的性格品质,体现了主题思想。故选 A。 8. 【参考答案】①“飘逝”是指小卢被辞退,带走了紫围巾;②“飘逝”是指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心 (纯洁的干群关系);③“飘逝”的是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关心、爱护)。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为“小说的标题是‘飘逝的紫围巾’,那么你认为 ‘飘逝’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简要说明“飘逝”的是什么,属于理解词语含义的变体。解答 此类试题,要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务必遵循“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原则。答案①是浅层所指相关事件:“飘逝”是指小卢被辞退,带走了紫围巾;答案②③ 是由浅入深,思及人物关系、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飘逝”的是夫妻之间的真爱和彼此的理解 和信任;“飘逝”是指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心(纯洁的干群关系);“飘逝”的是对底层人物的关 注(关心、爱护)。 9. 【参考答案】①情节上简单明快,没有一波三折。小说开端于韩风出差回来,小卢感激他给报纸; 中间写韩风给妻子带来紫围巾,妻子并不喜欢;接着韩风送给小卢紫围巾;最后韩风与小卢被人误 解。情节简洁明快,无波澜,无起伏,可谓平实简单。②人物形象平实简单。小说塑造了一个关心 社会底层人物的好官形象。其形象的塑造简单到送旧报纸被感激、送紫围巾被感激而遭遇误解这些 平实简单的生活实际和为人处世之道中,于平实简单生活中塑造人物形象。③主题上主要表现人物 的心地纯洁、为官关心民众,呼吁为官要关心民众,以纯洁之心对待干群关系。以小见大,平实简 单中孕育大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综合赏析能力。具体考点涉及对人物形象的筛选整合、对情节的分层把 握、对主题的探究解读等。题干问“这篇小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平实简单。请你从情节、人物、主题 等角度探讨一下”,已经提示了赏析的指向,即“平实简单”,从情节、人物、主题等三方面分析 证明即可,答案中分析出情节是什么样子的,人物有哪些性格特征,主题思想是什么,最后一定要 殊途同归于“平实简单”。答该题首先要理解“平实简单”的意思,从文章角度来看,“平实简单” 是指文章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没有过多的繁复复杂。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从人物、情节、主题等 方面考虑小说如何体现“平实简单”的特点的。作答案时按照总分总的思路模式。先总结:比如① 情节上简单明快,没有一波三折②人物形象平实简单③主题上以小见大法,主题是单一纯粹的。以 上为“情节”“人物”“主题”三方面的总结概括。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小说开端于韩风出 差回来,小卢感激他给报纸;中间写韩风给妻子带来紫围巾,妻子并不喜欢;接着韩风送给小卢紫 围巾;最后韩风与小卢被人误解”这是情节脉络的分析。“小说写韩风局长热心帮助单位里一个清 洁工,无意中给杂志、送围巾等日常小事,塑造了一个关心社会底层人物的好官形象”,这是通过 言行等对人物形象的表现。“主题上主要表现人物的心地纯洁、为官关心民众,呼吁为官要关心民 众,以纯洁之心对待干群关系”,这是对主题的具体说明。最后再照应“平实简单”进行归纳总括:比如“情节简洁明快,无波澜,无起伏,可谓平实简单”“于平实简单的生活日常发生的琐事杂务 中塑造人物形象”“简单的人物关系,孕育大主题,主题不复杂,角度是纯粹单一的”。 1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 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划线句子的意思是:唐蒙给了 他很多赏赐,又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让他的儿子当相当于县令的 官长。唐蒙回到京城向皇上报告,皇上就把夜郎改设为犍为郡。这以后就调遣巴、蜀两郡的兵士修 筑道路,从僰直修到牂柯江。“喻以威德”为状语后置,应为“以威德喻”,意思是“用汉王朝的 武威和恩德开导他”,应在“喻”前断,故排除 BD。“约为置吏”是“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应 在“约”前断开,排除 BD。“自”是“从”的意思,应该在前断开,排除 ABD。故选 C。 11.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 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 注重归纳,分类记忆。C 项,“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错,应该是“公侯伯子男”。故选 C。 1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 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 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B 项,“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错,“滇王始首善”是在“元 封二年,天子调动巴郡和蜀郡的军队攻打并消灭了劳和靡莫,大军逼近滇国”,且文中“至滇,滇 王尝羌乃留,为求道西十余辈”意思是“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 多批到西边去寻找道路的人”。故选 B。 13. 【参考答案】(1)张骞乘机大谈大夏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 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 (2)“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路 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 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 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 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 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 书写规范清晰。(1)中,因,乘机;盛言,大谈;隔,阻隔;诚,如果确实;道便近,路既方便又 近。(2)中,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以……故,因为……的缘故;以为,认为;一州 主,一州之主。 14. 【参考答案】汉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朝廷相继派遣唐蒙、司马相如和王然于抚 定西南夷,设置郡县;对那些造反的小国,则予以消灭。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文中“蒙厚赐,喻 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还报,乃以为犍为郡。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柯江”“使司 马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 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知朝廷相继派遣唐蒙、司马相如和王然于等人抚定西南夷, 设置郡县。“及至南越反,上使驰义侯因犍为发南夷兵。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 反,杀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乃发巴蜀罪人尝击南越者八校尉击破之。会越已破,汉八校尉不下,即 引兵还,行诛头兰”“滇王始首善。以故弗诛”,对那些造反的小国,则予以消灭。由此可知,汉 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恩威并施的政策。 【参考译文】 西南夷的君长多得要用十来计算,其中夜郎的势力最强大。建元六年,任命番阳令唐蒙为郎中 将,率领一千大军,以及负责粮食、辎重的人员一万多人,从巴符关进入夜郎,于是会见了夜郎侯 多同。唐蒙给了他很多赏赐,又用汉王朝的武威和恩德开导他,约定给他们设置官吏,让他的儿子 当相当于县令的官长。唐蒙回到京城向皇上报告,皇上就把夜郎改设为犍为郡。这以后就调遣巴、 蜀两郡的兵士修筑道路,从僰直修到牂柯江。皇帝派司马相如用郎中将的身份前去西夷,明白地告 诉他们,朝廷将按南夷的方式对待他们,给他们设置一个都尉、十几个县,归属于蜀郡。待到汉武 帝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出使大夏国归来后,说他呆在大夏时曾经看到过蜀郡出产的布帛,邛都的 竹杖,让人询问这些东西的来历,回答的人说:“从东南边的身毒国弄来的,从这儿到那里的路途 有数千里,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买卖。”有人听说邛地以西大约二千里处有个身毒国。张骞乘机大 谈大夏仰慕中国,忧虑匈奴阻隔他们与中国的交通要道,假若能开通蜀地的道路,身毒国的路既方 便又近,对汉朝有利无害。于是汉武帝就命令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让他们寻找捷径从西夷 的西边出发,去寻找身毒国。他们到达滇国,滇王尝羌就留下了他们,并为他们派出十多批到西边 去寻找道路的人。过了一年多,寻路的人们全被昆明国所阻拦,没能通往身毒国。滇王同汉朝使者说道:“汉朝和我国相比,哪个大?”汉朝使者到达夜郎,夜郎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道 路不通的缘故,各自以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汉朝的广大。汉朝使者回到京城,于是极力陈说 滇是大国,值得让他亲近和归附汉朝。汉武帝对这事留心了。等到南越造反时,皇上派驰义侯用犍 为郡的名义调遣南夷的军队。且兰君害怕他的军队远行后,旁边的国家会乘机虏掠他的老弱之民, 于是就同他的军队谋反,杀了汉朝使者和犍为郡的太守。汉朝就调动巴郡和蜀郡原想去攻打南越的 八个校尉,率领被赦从军的罪犯去攻打且兰,把它平定了。正赶上南越已被攻破,汉朝的八个校尉 尚末沿牂柯江南下,就领兵撤回,在行军中诛杀了头兰。头兰是经常阻隔汉朝与滇国交通道路的国 家。头兰被平定后,就平定了南夷,在那儿设置了牂柯郡。夜郎侯开始依南越,南越被消灭后,正 赶上汉军回来诛杀反叛者,夜郎侯就到汉朝京城朝见皇上。汉武帝封他为夜郎王。元封二年,天子 调动巴郡和蜀郡的军队攻打并消灭了劳和靡莫,大军逼近滇国。滇王开始就对汉朝怀有善意,因此 没有被诛杀。滇王于是离开西夷,率领全国向汉朝投降,请求为他们设置官吏,并进京朝见汉武帝。 于是汉朝就把滇国设置为益州郡,赐给滇王王印,仍然统治他的百姓。西南夷的君长多得用百来计 算,唯独夜郎和滇的君长得到了汉朝授予的王印。滇是个小城镇,却最受汉朝宠爱。 15.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一般主要集中在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 语言、表达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 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注意审题。C 项,“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 错。“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 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 戏鼓,而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 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 可以想见作者的义愤填膺,说民众“麻木不仁”是错误的。故选 C。 16. 【参考答案】这三句层层推进,“辇下风光”是对过去的怀念,指故都临安曾经的美丽繁华景象;“山 中岁月”是现实的处境,指自己隐居之后寂寞而漫长的时光;“海上心情”是气节的体现,指自己 在宋亡之后忠心不二、矢志守节的民族气节。“辇下”承接上文,从“辇下”到“山中”,既有空 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以“海上心情”作结,不仅点出了“辇下风光”“山 中岁月”的实质是故国沦亡,还是对全词思想感情的总括。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含义及结构安排的好处。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全诗抓住关键词来理 解句子含义,鉴赏主旨情感要借助题目、注释、背景等。结构安排要看与上下文的联系。首先分别 理解这三个短语的含义,“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 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 上心情”,一般都指爱国将士们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这三句表现的内涵 深远,层层推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辇下风光”指自己心之所系;“海上心情”则 是自己志之所向。作者之志向跃然于兹,隐居不仕,甘愿在山中度过悠悠岁月,保持遗民身份,时 时挂念故国旧都,这就是他的“海上心情”,即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因此,以“海上心情”作结, 不仅点出了“山中岁月”“辇下风光”的实质,而且是对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总概括。我们甚至可 以说,作者写此词的目的正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这种“海上心情”。 17. 【答案】(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 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 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繁”“幽”“嫠”等,要理解字 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8.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方法考纲中共考查 9 种,即比喻、比拟(拟人、 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一般说,比喻、夸张、比拟、借代是语言 类的修辞方法;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的修辞方法;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方法。 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及特征;其次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选出符合题 目要求的选项。“好像散落的水晶”是比喻;“我们怎么能不心存感激”是反问;“在一片翠绿中 间”,“翠绿”是借代。故选 D。 19. 【参考答案】①原文是短句,句式活泼,有力度。②原文先是“让我们激动”,再是“引发我们思 考”,最后是“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符合事物的逻辑顺序。③原文的修饰成分“无比”“伟 大”,更能突出托尔斯泰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语句,理解内容并把握 特征;然后结合语境,找好切入点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每个句子都可提 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可 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可以看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 等;(2)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3)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可以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 用的表现手法等。原文“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 们无比美好的享受”中,“他给了我们那么伟大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们激动”“引发我们思 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这些用的都是短句,句式活泼,有力度。原文句子“这些作品让我 们激动,引发我们思考,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先是“让我们激动”,再是“引发我们思考”, 最后是“给我们无比美好的享受”,符合事物的逻辑顺序。原文有表修饰的词语“无比”“伟大”, 改后的句子没有,不能突出托尔斯泰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20. 【参考答案】①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②与森林合为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 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 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 总结句。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 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 语病等。第一空处,由上文“这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可知,是自己心仪的地方,所以到了俄国, 理应去拜访,再根据句子后面的问号可知,此处应该是反问句,表示肯定的意思,所以此处应该填 写“能不去拜访托尔斯泰吗”。第二空处,根据上句“托尔斯泰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森林中。两 层楼,不算很大。漆着白和绿的油漆”可知,房子坐落在一片森林中,而且漆着白和绿的油漆,可 见房子与森林合为一体,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与森林合为一体”。 21. 【参考答案】①“犬子”改为“您的孩子”;②“生死攸关”改为“至关重要”;③“贵校”改为“本 校”;④“找来”改为“邀请”。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语言得体的运用修改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 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 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 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 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解答此类 试题考生要根据生活实际及平时的积累做出答案。本题“犬子”,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儿子。使用 不当,可改为“您的孩子”。②“生死攸关”,语义过重,可改为“至关重要”。③“贵校”是敬 辞,不能用来称自己的学校可改为“本校”。④“找来”属于口语,邀请函应用书面语,可改为“邀 请”。 22. 【参考答案】给作者和读者分别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概 括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然后浏览材料,找出能体现“间离”作用的文字,根据这些文字进 行概括。首先,要明确作用于谁,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也为读者留下了……”可知,主 要是对创作者和读者的作用;其次,要明确有什么作用,由“留下了……的余地……留下了创作的 自由”“留下了……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可提炼出“留下了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根据这些 进行概括即可。 23.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命题为任务驱动材料作文。纵观题目设计,该题紧扣时事,有意 识让考生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题目采用辩论赛陈词的形式,立意开放,可以从大佬角度论述 提倡“996”很有必要,着重分析成功与奋斗或者吃苦付出的关系;也可以从员工角度论述“996” 不值得提倡,着重探讨付出与回报,个人权益保障等问题。不论站在哪个角度展开辩论,都必须做 到观点鲜明、针对性强、理由充分、符合文体;同时注意辩论文章的格式及语体特点。例文结构分 析:文章整体是总分总结构。开篇结尾重申观点,主题部分采用层进式结构分析问题。先正反论证 观点的正确性。接着围绕“利益”说动机,联系现实谈危害。最后谈如何解决问题。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