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湖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ID:283418

大小:63.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9-2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 2018 级 第二次双周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第八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的第四点讲 到:“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科学 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用事业等。”这里讲的是“基础行业”和“教育事业”,并没有讲“教育产业”,可 能是研究者为了突出教育的产业性,就约定俗成地创造了“教育产业”这个词。 关于“教育产业化”的内涵,目前尚无公认的界定。我们认为,对“教育产业化”内涵的界定不能 忽略其特定的教育群体,“教育产业化”不是指对所有学校教育而言,而是其中的一部分群体。因此, 我们认为“教育产业化”是指部分高等院校或民办学校,采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来合理协调教学、 科研、社会服务几大功能,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根本目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人才成长规律 和教育规律,构建新型教育投资者、经办者和受益者之间关系的教育运作机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 育在“教育产业化”问题上有内容和程度上的本质差异,义务教育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或采取产业经 营机制,非义务教育可以作为有条件的产业来经营或采取产业经营机制。如果笼统地提“教育产业化”, 则可能使经济上的贫富差距在教育方面扩大,社会弱势群体将处于更为不利的环境。 摘编自曾宪军《“教育产业化”的内涵及群体建构探讨》 材料二: 我们切不可忘记,教育是一种与其他产业不同的、具有自身特点和规律的特殊产业。教育的广 义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狭义是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 学校教育。教育是为一切产业提供人才的产业,而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教育有教育功能、文化功 能、经济功能和道德功能。教育与社会的各个领域相关联,教育保证社会的延续和进步。 基于此,我不赞成“教育产业化”的提法,不赞成“教育要产业化”“要按企业的规律办教育”等观 点。“产业化”就是“市场化”,就是产品“商品化”。如果赞成“教育产业化”,就是赞成教育活动市场化, 就是教育产品的商品化。学校教育的产品是毕业生,把人当作商品并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性质。何况 我国毕业生是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产品”不能由产业主(校长?)出售,怎么商品化呢? 1986 年颁 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那么义务教育如何产业化呢? 教育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数理化等基础学科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少市场需求?如何商品 化?教育系统内的某些部分,如学校的后勤、高等学校中的高科技产业等可以产业化,但这和“教育产 业化”是两回事。高等学校创造出的科技成果应由企业进行中间试验和生产试验,把科技成果转化为 生产力。例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出了不少信息化人才和科研成果,但发展信息化产品还是由社会 上硅谷等地的企业去搞,这是社会应有的分工。 (摘编自陈鸿璠《刍议“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 材料三:2 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并不“邪恶”。在计划体制下,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进 而认为教育只能由政府投资举办,形成国家垄断、包办教育的困窘局面。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本 理论的引入,使我们认识教育既具有公共性,也具有私人性,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 提供的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公共性部分由政府购买,私人性部分作为个人的自我投资,由受益者个 人购买。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也具有提供教育服务的交易性质。对国家而言,教育不仅是一种公益 事业,还是具有很高经济回报率的战略产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打破封闭,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建立经 费多样化的渠道。 在许多国际组织的统计分类中,教育均被列为“服务产业”“第三产业”。在 1992 年中共中央和国 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教育被明确列为第三产业,而且是“对国民经济发 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决定》提出要以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活力的自我发 展机制,对包括教育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它被主张教育产 业化的意见引为最重要的论据。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基本态度,是承认教育具有产业属性,尤其是非 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留学教育等,但从维护教育公益性的角度出发,反对提“教育 产业化”,认为所谓“化”,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意。 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教育具有某种产业性质,教育需要引入部分市场机制以增强活力、提高 效率,个人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等概念应当说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无论支持还是反对“教育产业 化”,在这些方面是具有共识的,争论主要在教育产业“化”与不“化”的认识上。我认为这种词语之争其 实并没有更大的理论意义,反而削弱了我们对这一进程的实际关注。 虽然我们的官方政策没有提“教育产业化”,但事实上“产业化”的问题之严重,是那些市场化程度 更高的国家所没有的。一种理论的现实命运,并不是由讨论或表态决定的,而取决现实的社会需求、 价值导向和利益博弈。 (摘编自杨东平《教育产业化争议辨析》) [注]《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992 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下面的题目中 简称《决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认为“教育产业化”运作方式合理,目的明确,遵循客观规律,运作机制好,能够协调教 育投资者、经办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关系。 B.材料二从“教育产业”的内涵出发,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但并不反对对学校的后勤以及高等 学校中的高科技产业产业化。 C.材料二从法律规定中看到义务教育产业化不可行,这一观察角度与材料一论述义务教育不能 作为产业来经营基本相同。 D.材料三从《决定》中解读出“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的政策,这比材料一只解读出“教育产 业”更加全面深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教育事业与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同属于第三产业,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但 发展规律却有所不同。 B.如果搞“一刀切”的“教育产业化”,就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尤其对社会弱势群3 体影响巨大。 C.教育是特殊的产业,是为其他产业提供人才的产业,在整个社会产业化的背景下,教育产业的商 品化顺理成章。 D.学校和企业在社会上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学校负责进行教育和科研,企业负责把科技成果转化 为生产力。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教育产业化按企业管理模式运作,违背教育产业的特殊规律,不利于教育产业开发和教育均 衡发展。” D.“近代以来英国率先实行了教育产业化,即将教育作为产业来发展,使英国的教育在全世界范 围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义务教育不能产业化基本已达成社会共识,非义务教育和民办教育是否可以产业化?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小村即景 韩小蕙 (1)这是晋中南广袤大地上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普通到你都不必问起它的名字。 (2)我曾到过许多名山大川,譬如“归来不必看五岳”的黄山,“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千 里江陵一日还”的长江三峡,“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黄果树大瀑布(注:原文如此。) 等。但不知为什么, 在这些有口皆碑的天下胜景面前,我一次也不曾体味到地域文化给予我的心灵震撼。 (3)然而世事却偏偏这么奇妙,这晋中南的普通小村庄,竟使我体验到了一种地域的魅力。 (4)这一带的地貌真是奇特,令平原人看上一眼便永远难忘。 (5)人正在大地上行走,突然,脚起脚落之间,路便没有了。探身一望,脚下就是直上直下 的悬崖,有的深度达数十丈,令人头晕目眩。 (6)而身后,人刚才过来的地方,明是平展展的土地,生着庄稼,长着树木,流着河水,跑 着马车。还有一座座土砖结合而筑成的农舍和用秫秆隔成的农家小院。从里面,不时传来鸡鸣、 羊叫和娃儿的笑声。 (7)倏地,一群漂亮的狗你追我逐地奔了来,撒欢儿地在地上跑着、跳着、扑咬着,尽情地 嬉戏,却没见一只掉下崖去。人正在惊疑之际,崖上崖下的乡亲便喊起话来: (8)“哎一一吃哩?” (9)“哎一一吃哩。” (10)这是汉子的声音。声音于崖上崖下巨大的空间之中,显得格外雄浑苍凉。倘是女子,便4 会于雄浑苍凉之中,又夹杂上缠绵悱恻的韵味,令人遐想无穷。 (11)一忽儿,月上高崖,清辉撒满大地,崖上崖下便一一起进入了这里才有的极其静谧旷远 的夜世界..... (12)借用地理学的名词术语,这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再准确一点说,这是平原与山地的交界 地带,因而既呈现平原的平整,又间有山地的起伏。起起伏伏之间,便出现大断大裂又错落有致 的高崖低谷。人在高处放眼望去,但见对面崖壁像是一面巨大的史前壁画,那上面的神秘图形令 你读不够也思不够。而远处,则是一派倒海翻江的山峁(mao)沟壑图,纵是天下最杰出的大师,也 绘不出它们的英雄本色。 (13)老乡们却绝少这样看景。他们更相信老辈人留下的传说。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那会儿, 补到这里地界时伸了个懒腰,漏下一缕沙粒,地面上便不平起来。因为年深日久,他们早已没有 了对女娲的愤激,生命的因子里,只留下择佳地而生息的顽强生命力。在极不规则的地表之上, 他们竟顺势建起了房舍,形成村落,荷家养畜,婚丧嫁娶。虽然活得不轻松,但也能在春种秋收 之中,闻得一些戏文。何况,当青草漫满黄土世界之时,山峁沟壑也显得蓊郁苍翠起来。鸟儿也 能飞来几只,唧唧喳喳地叫上一阵。 (14)这地方只是不能过冬天。一到荒凉的冬季, 造化的穷凶极恶便再难掩饰了。 (15)每当钻天杨的最后一片叶子被狂风吹落之后,生命的绿色消失殆尽,苍茫的黄土高坡就 裸露出它的贫穷。高崖与低谷之间,只萧疏着荆棘枯草的几只枝权,天低云暗,更载不动悬崖、 坡坡、沟沟、堅壑的忧并愁。而夹带黄土的狂风却全然不理会这些,只一阵紧似一阵地刮着, 对 准光秃秃崖际,麻利地刮下一层又一层黄土,怪笑着抛洒向半空中。 (16)在这样的日子里,连狗也不敢跑出门去;家农户院子,更是门户紧闭。汉子蹲在炕沿上抽 烟叶,婆姨搂着被吓坏的娃儿,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只剩下黄土的怒号和 黄土的呻吟..... (17)这一切,是平原人无论如何也经受不住的。 (18)与江南的鱼米之乡相比,不用说,这样的地域环境是太沉重了。 (19)可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这里始终被称为晋中南宝地。庄户人家的日子红火,为历史上 偏居此隅的各路诸侯们奠定了太平昌盛的基础。气势恢弘的中原文化,也由这里播往陕北高原, 甚至河西走廊、祁连山脉。就连异族侵略者,也不敢贸然践踏这片神圣的黄土地有老乡告诉我, 在抗战最严酷的 1940 年,小鬼子也只有在大规模“扫荡”时,才敢来村子里指指戳戳。 (20)到底是谁的功勋呢? (21)人杰?地灵?还是天意? (22)天意不过是人们自己编造出来的感觉。地灵向来也是依靠人杰才得以体现的。归根结底, 我以为,还是这里的人民是有血性的人民。自然环境的险恶,造就了他们的挑战意识。倘若人类 不劳动,不创造,不抗争,不奋斗,天天依赖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优哉游哉地享受,恐怕这世界上 根本就没今天这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 (23)这读不透也思不透的“史前壁画”,这倒海翻江的“山峁沟壑图”,特别是这依地势而形成 兴旺的小村,永远地载入我的记忆。我清楚,在今后的人生之旅上,我会常常想起它们来的。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5 A.文章既展现令人胆战心惊的小村景致,也娓娓道出安居乐业的百姓生活,这些正是晋中南 这个普通小村庄地域文化的与众不同。 B.文章写到山崖声响时,用显微镜般的纤毫细腻的笔墨毕现了汉子似的雄浑苍凉深邃大气, 及杏花春雨般的柔媚,令人遐想无穷。 C.文章引用专业的地理学知识,穿插着女娲补天的传说,以解释这个晋中南小村庄的地貌成 因,突显小村庄神秘的人文魅力。 D.文章中村人一辈又一辈奋发图强,把贫瘠的黄土地建成为晋中南宝地,村人的奋斗史蕴涵“物 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道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一二段,作者运用欲扬先抑手法,点出到过不少名山大川的她唯独对这个普通的 小山村产生了极大的心灵震撼,为文章制造悬念。 B.文章第五至九段写村民在脚踏“直上直下的悬崖”“令人头晕目眩”的环境下生活,竟能感到 自在惬意,这种反差虽不大合理但充满张力。 C.文章结尾回应前文,再次把眼中这个小村的奇景比作神秘的“史前壁画”“山峁沟壑图”,展 示小村的地灵人杰,作者由此思及人类社会。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生动描绘了普通小村庄独特的景致,抒发对当地地域文化的赞美, 表达对小村人民坚韧不拔精神的钦佩之情。 8.文中有多处对声音的描写,请找出两处(标出段落序号即可), 并分别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4 分) 9.本文题为“小村即景”,但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只是在写景,请结合文本谈谈此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 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 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仲淹使陕西, 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日:“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久之,复校勘,进集贤 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 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日:“臣在谏 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日:“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 上疏日:“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 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6 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 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 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 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 《宋史·欧阳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B.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C.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 朝为馆阁校勘/ D.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入朝/为馆阁校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学土,最早是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后,指以高超的技术能力供奉朝廷的官吏。 B.四夷,是古代华夏民族对中原周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成的合称。 C.左迁,降低官职,犹“下迁”。汉以右为尊以左为贱,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 D.布衣,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 指丝织品。后也以布衣称没做官的平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欧阳修为人正直,伸张正义。欧阳修替范仲淹鸣不平,写信指责司谏高若讷,高若讷把此 信上交朝廷,欧阳修被贬官。 B.欧阳修论事切直,深得器重。适逢保州有兵变,欧阳修出发之际告别皇帝,皇帝勉励他可 以随时越职给自已进言。 C.欧阳修文章出众,折服人心。欧阳修的文章成就远远超过一般人,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 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 D.欧阳修待友忠诚,乐于助人。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 保护周济朋友的家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 (4 分) (2)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4 分) 14.选文中欧阳修为什么认为杜衍等四人不可罢用?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7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注]①王禹偶:巨野(今属山东)人。北宋最早改革文风的诗文家。在朝为官敢于直言讽谏,屡受贬 谪。②如缀:排列成行很整齐,如连缀在一起。③平生事:这里指向来所追求的功名事业。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词寓情于景,因情绘景,风格清丽,感情质朴,一改宋初词坛的艳冶风气,在一定程 度上开拓了词境。 B.起首“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先抑后扬,写江南多云多雨令人感到惆怅,然而却无损于 它的秀丽景色。 C.词的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承上阕写景而来,视角由低而 高,转写空中。 D.词中交替运用比喻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人,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 令人心旷神怡。 16.“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包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试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蜀道难》中,李白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 。 (2)在姜夔的《扬州慢》中 , 既写了杜郎才智,又写了扬州荒 凉。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 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啊!这宝贵的土地,不事稼穑的剥削阶级只知道想方设法地掠夺它,把它作为榨取劳动者血 汗的工具;亲自在上面播种五谷的劳动者,才真正对它怀着强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 当成哺育自己的母亲。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迫得 的破产中国农民,飘流到海 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白粉髹腹朱 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 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 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井别乡的人们, ① ,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 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 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土地的长度和面积计算单位可以用丈、公里、亩、公顷,然而在含有“国土”的意义的时候, ② 。因为它代表一个国家的主权,一寸土都 不容侵犯,一寸土都是珍宝。过去,多8 少劳动者为了土地而进行了 的悲壮斗争,又有多少英雄义士为保卫它而英勇地献出了生 命;今天,在世界范围内,许许多多被殖民者奴役着的地方,也正在进行着驱逐侵略者、保卫国 土的斗争。啊!一寸土,在这种场合意义是多么神圣!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走投无路 趁着 绝 连绵不断 B。走投无路 乘着 决 连绵不断 C.穷途末路 趁着 决 绵延不断 D.穷途末路 乘着 绝 绵延不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剥削阶级只知道掠夺它用来压榨劳动者,劳动者才对它感情 深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 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① ② 21.为打造“书香校园”,某校开展了名著阅读系列活动。下面是某同学写的“名著导读推荐词”,这 则推荐词存在 4 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修改。(4 分) [莎士比亚作品推荐词] 它是一座西方文学史上难以企及的高峰。几百年来,莎士比亚那魅 力无穷的戏剧和作品像磁石般吸引着一代代读者。他笔下丰富饱满的人性、情节的曲折动人、华 美灿烂的语言令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放射出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芒,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 术技巧。 ①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交通运输部今天表示,为探索交通强国建设的有效模式和路径,我国目前已确定首批 13 个交 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将围绕设施、技术、管理、服务 4 大领域,分地区、 分主题、分批次开展 22 项试点任务。试点省市将通过培育若干在交通强国建设中具有引领示范作 用的试点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出台一批政策规划、标准规范, 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领域实现率先突破。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作家麦家说人生必须配备几副眼镜:一是望远镜,看远;二是显微镜,看细;三是放大 镜,看透;四是太阳镜,看淡;五是哈哈镜,笑看人生。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与同学们分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9 高三年级第二次双周练语文答案 1.B [解析] A 项“方式合理,目的明确,遵循客观规律,运作机制好,能够协调教育投资者、经办者 和受益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错误。C 项两则材料的观察角度不同,材料一的观察角度是教育的 内容和程度。D 项无法比较二者的解读深刻程度,只是解读的角度不同而已。 2.C[解析]推断恰恰相反,教育产业因为特殊而不能产业化。 3.C [解析]材料二反对教育产业化,C 项从企业管理模式不利于教育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解释。 4.①先驳后立,以驳为主。 ②论证方法多样,综合采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 ③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本着解决现实问题的态度进行论述。 ④具有国际视野,善于进行纵与横的比较。 5.示例:非义务教育和民办教育可以探索产业化道路。①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的产业性质适合也 需要引入市场机制来增强活力。②完全由政府办教育的政策忽视了教育的私人性的一面,不利于社 会的多元需求。非义务教育也不可以产业化,民办教育可以探索产业化道路。①教育产业非常特殊, 有些教育内容比如思想教育等不可能交给市场,也没有市场需求,但为国家建设所必须。②教育产 品是学生,不可能商品化。③民办教育比如新东方等是教育培训,可以探索产业化道路,作为主流教 育的补充。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并没有“用显微镜般的纤毫细腻的笔墨” 写声响,此处有误,“杏花春雨般的柔媚”也有误,原文“倘是女子,便会于雄浑苍凉之中,又夹 杂上缠绵悱恻的韵味”,即使是女子的声音,也以雄浑苍凉味道为主。 7.B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大合理”鉴赏评价 不准确。 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①第 6 段写道“从里面,不时传来鸡鸣、 羊叫和娃儿的笑声”,村庄自然环境险恶,随处可见数十丈的悬崖,狗儿在崖上尽情撒欢嬉戏却没 有一只掉下崖去,农家小院鸡鸣、羊叫和娃儿的笑声使小村庄充满勃勃生机,为村庄增添生气;② 第 7-9 段写到崖上崖下百姓喊话,喊声在空旷的山崖间回响,表达乡邻间真挚的情感以及对生活 淳朴的热爱。 ③第 13 段写道“鸟儿也能飞来几只,唧唧喳喳地叫上一阵”,突出尽管自然环境雄浑苍凉地 域,生物的生命力依然很顽强;④第 15、16 段写道“而夹带黄土的狂风却全然不理会这些…… 怪笑着抛洒向半空中”,“婆姨搂着被吓坏的娃儿,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只 剩下黄土的怒号和黄土的呻吟”,这突出表现村庄虽气候恶劣(北风怒吼,生存艰难),但民情淳 朴,人民勤劳有血性,具有“择佳地而生息的顽强生命力”,具有劳动创造、抗争奋斗的可贵精神。 (每点 2 分,答出两点满分,意思对即可。) 9.【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参考答案:①文章以“小村即景”为题,作者目的虽不只是 为描绘小村庄的景致,但形象地揭示这普通的小村庄给作者极大的心灵震撼;②小村的景致是全 文的线索,小村自然环境险恶,但在作者笔下生机勃勃,作者通过小村景象表现其与众不同的地 域文化魅力;③以“小村即景”为题,作者借小村这般恶劣的自然环境,表现村民不愿向命运低 头,他们能吃苦耐劳,一辈又一辈奋发图强,与困境抗争的精神(或作者赞颂小村人乃至全人类 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进取精神)。 (每点 2 分,答出三点 6 分,意思对即可。) 10 1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是:(欧阳修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 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 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其中,“迭相” 是相继;轮番之意,“迭相”不能与后文的“师友”断开,否则缺少宾语,根据前后文义可知欧阳 修与尹洙轮番为师友,后又结交梅尧臣,而非师友结交梅尧臣,所以不能将“师友”和“与 梅尧臣游”断在一处,排除 AD 项;“为歌诗相倡和”是指欧阳修和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 唱和”,中间不能断开,下句是指文章名扬天下,更不能将“相倡和”和“遂以文章”断一处,据 此可排除 BD 项。故正确答案为 C。 11.A【解析】 “指以高超技术能力供奉朝廷的官吏”错,学士是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 12.D【解析】D 项“欧阳修在世时就尽力帮助推荐朋友,欧阳修去世后仍让自己的亲人保护周 济朋友的家人。”错,应为朋友在世时欧阳修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欧阳修就尽力保护周济他 们的家人。 13. (1)我过去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同您一起降职而不同您一起升迁是应该的。 (“岂”“退”各 1 分,大意 2 分) (2)欧阳修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后进”“闻人” 各 1 分,句意 2 分) 14.【解析】参考答案:(1)杜衍这四人是治国的贤才,欧阳修不忍贤才被诬;(2)正直之 士在朝,是邪恶者的大忌。如果这四个人被罢除,就会让在朝奸邪之徒阴谋得逞。 (答出一点 2 分,答出两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 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 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 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上书 言事被贬官,朝廷许多官员都上书替他辩护,只有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黜范仲淹。对此欧阳修 写信斥责高若讷,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之事。高若讷把欧阳修的信上交朝廷,以致欧阳 修坐罪被贬为夷陵县令,不久改任乾德县令、武成军节度判官。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时, 征聘欧阳修为掌书记。欧阳修笑着辞谢说:“我过去的举动,难道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吗?同您一 起降职而不同您一起升迁是应该的。”过了很久,欧阳修复职为馆阁校勘,以后又升任为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兼掌谏院。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 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 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 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 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 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 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 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 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 知州。欧阳修写文章得自天才而又顺其自然,铺陈收缩都恰到好处。文辞简洁明快,信实通达, 广征博引,都用最正确的道理加以判断,来折服人心。成就远远超过了一般人,众人没有谁能赶11 上他,所以天下的读书人都一致像对待老师那样敬重他。他奖励引荐后辈,唯恐有没顾及到的, 经他赏识的人都成了名人。曾巩、王安石、苏洵、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等人,作为平民隐居家 乡时,不被人所了解,欧阳修就传扬他们的声名,说他们一定会闻名于世。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 实,朋友在世时就推荐帮助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保护周济他们的家人。 14.D [解析]应是比拟和衬托手法。 15.①凌云壮志的豪情:下阕中,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 男儿一生的事业,应当有凌云壮志,抒发了自己想建功立业、实现伟大抱负的愿望。②知音难觅的 孤独:王禹偁屡受贬谪,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样 展翅高飞,感受到知音难觅的抑郁和客居异乡的孤独。③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目送雁去,想起自己 的抱负志向,不由得思潮翻滚,发出了“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的喟叹,含蓄而凝练地表 达了自己报国济民的远大抱负和无人理解、屡遭贬谪的怅然苦闷心情。(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7.(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3)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18.B(①走投无路: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穷途末路: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这 里与后文“的破产中国农民”搭配,应用“走投无路”。②句主语为“船”,与后文“信风”连用, “乘着”比“趁着”更合语境。③连绵不断:连续不断的样子。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 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这里应用“连绵不断”。④“决”与“绝”都可以用在“无、不、非、 未、没有”等否定性词语前面,表示强烈否定。但两者又有差别:“决”主要表达主观意愿层面 的坚定、坚决,多用在“不”前;“绝”通常表达客观事实层面的“绝对”,如绝无、绝未、绝没、 绝非。概括地说,表示坚决时应当用“决”,表示绝对时应当用“绝”。这里用“决”表达“坚定、 坚决”之意。) 19.①原文有大量修饰成分,表达意思更完整充分。②原文运用比喻修辞,更形象地写出了劳动 者对土地的感情。③原文情感充沛,与抒情性语境更为符合。(4 分,答出①②两点各 1 分,答出 第③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0.①都习惯在远行之前 ②它的计算单位应该用寸(每句 2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21.【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参考答案: ①“一座西方文学史上”改为“西方文学史上一座”。 ②“戏剧和作品”可改为“戏剧和诗歌”或“戏剧”。 ③“情节的曲折动人”改为“曲折动人的情节”。 ④“以及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改为“体现了卓越而大胆的艺术技巧”。 22.①我国已确定首批 13 个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地区;(2 分)②将围绕 4 大领域开展 22 项试点任 务;(1 分)③形成经验和成果;(1 分)④出台政策规划和标准规范。(1 分) 23【审题】材料中展示了著名作家麦家对人生的解读,指出面对人生际遇应持的态度:看远, 看细,看透,看淡与笑看人生等等。面对人生,有时候,我们要用望远镜,看远方,看到前路的 希望;有时候,我们要用显微镜,用苛刻的眼光去发现自身的不足,正确认识自己;有时候,我 们要用放大镜,把人生世事都看清楚透彻了,会觉得人生没有过不了的坎;有时候,我们要用太 阳镜,对功名利禄,保持一种淡然心态;有时候,我们要用哈哈镜,面对厄运困苦,一笑而过…… 考生可从五个方面中任选一个方面来立意,也可以选取几个方面来写,也可以写我们许多人往 往拿错了眼镜,该拿太阳镜时拿了显微镜,该拿望远镜时拿了放大镜,所以经常把事情办糟糕,12 从而提出关键是要选对眼镜。写作时注意任务要求,格式正确。 【立意】1.人生要目光长远。 2.细心对待生活,收获丰富人生。 3.看透世事,心自清明。 4.遮住耀眼的功名利禄,淡看人生得失。 5.微笑面对生活。 6.选择正确的人生态度。 【例文】 淡看天上云卷云舒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淡看天上云卷云舒”。面对人生,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 的态度?是目光长远,还是细致入微?是看透世事,还是笑看人生?我想,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内 心的抉择。 柳宗元在一篇题为《蝜蝂传》的文章里描述了一种名叫蝜蝂的小动物,这种动物在爬行时凡 遇到障碍物均把它当作宝贝一样捡起,放到背上背起来,直至累死为止。蝜蝂之死无疑是个悲剧。 人世间,如蝜蝂一样把一切都看得极重,“每遇物,辄取之”而使自己身心交瘁的人又何尝鲜见呢?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面对名利的诱惑纷扰,唯拥有一种看淡的心 态,才不会让人失去平衡。在这一点上,韩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韩愈在被贬到当时被称之为“天 下最穷处”的清远阳山时,在一般人眼里,可谓名利皆失。但韩愈却丝毫都没有受到影响,依然 积极地带领百姓上山求雨,下山种地,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深深地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名利于之,何其淡矣!正是因为他的看淡,才造福了一方的百姓。 看淡得失,方能正视自己,坦然面对每一天。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中生动地描述了人生之中那些难以言说的重负。诚然,如果缺少一颗看淡的心灵,再轻的烦恼都 终将幻化为一把夺命的屠刀。在这一方面,我们就得学一学乐观得要命的苏东坡了。苏东坡被贬 黄州做团练副使那会儿,连基本工资都没有了,可人家还是拖儿带女东坡种桑西堤栽柳,北山打 柴南湖捕鱼,过着一种自给自足,乐也融融的小日子,温饱之余,还能吟诗作赋,歌咏人生,留 下了多少华丽的诗篇。此等看淡得与失的人,除了苏轼,还有谁呢? 可惜,古今多少执拗之人,由于对人事看不淡而引发了多少的悲剧?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湖 底,天才诗人海子卧轨山海关……一个个的悲剧让人不忍回望。或许有人说这是他们在与命运与 理想抗争,那么,这种抗争到底是输了还是赢了?恐怕很难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生命没了, 一切都终将灰飞烟灭。 把万事万物看淡不等于碌碌无为。看淡是生存的一种智慧,是生命的一种境界。它是“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从容,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 镇定,是“淡看天上云卷云舒”的自在。 《逍遥游》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我想,有此等境界之人,必定是一个把 万事万物都看轻看淡的人。做一个淡看天上云卷云舒的人吧,你将会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我的 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