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七校2021届高三联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七校2021届高三联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ID:283593

大小:48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9-30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山林蔚秀,清溪湛湛,登上钟灵毓秀的庐山五老峰东南麓,可见枝叶掩映的白鹿洞书院, 经几百年岁月打磨,依然氤氲着书卷墨香。白鹿洞最早因唐代李渤在此隐居读书,豢养白鹿 而得名。1179 年,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江西为官时曾造访书院,见残垣断壁,杂草丛生, 深感惋惜,向朝廷呈报修复书院。 朱熹的设想未能得到朝廷的支持,但他依然坚持己见,自任洞主,制定教规,聘师聚徒, 划拨田产,苦心经营。鹅湖书院“朱陆之辩”后,朱熹还曾邀请心学大家陆九渊到白鹿洞书 院升堂讲学,并请人将陆九渊关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论述镌刻入石。不仅如此,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亦为后世诸多书院效仿,影响深远。李宁宁教授评价道: “《揭示》是对儒家精神和教育思想的高度凝练,确立了宋以后书院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精神 格局。” 如今,在书院的朱子祠中依然可见清乾隆年间《白鹿洞书院教条》(即《白鹿洞书院揭 示》)碑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为五教之目。博 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为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 善改过,此为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为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此为接物之要。”言简意赅的书院学规,凝聚了书院教育的 指导方针,明确了儒家教育以“明人伦”为根本目的的价值旨归。 “《揭示》是白鹿洞书院的灵魂,是后世学校教育的参考榜样。在五条要求中有四条涉 及教人如何为人处世,只有一条谈及做学问,这在当时‘科举既成终南捷径’的社会背景下 是非常宝贵的。”白鹿洞书院研究员闵正国表示。 《揭示》不仅在中国书院发展中意义重大,对朝鲜、韩国、日本等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在整个东亚儒文化圈中,白鹿洞书院传承与彰显的儒家教育思想不仅是一国之财富, 更是可供其它国家共同分享的富矿。至今在日本与韩国的乡校,仍有悬挂和集体吟诵《白鹿 洞书院揭示》的活动。日本兴让馆山长,每天早上召集生徒一同齐诵《揭示》,申明义理, 已成为兴让馆的传统。”李宁宁介绍说。 “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育思想的认可和广泛传播,彰显出优 秀中华文化超越国界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进入 21 世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社会进步、 强化道德建设等方面为全球提供重要启示和解决路径。“国学应当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支撑, 而书院的新角色应为‘国学’的道场。”李宁宁说道,“这不是唯我独尊的文化自大和文化独 白,而是要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格局,提供有益 的经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创建和涵养儒学乃至传统文化新面貌和新境界。” (节选自宋子节《—— 一篇南宋校规的恒久魅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朱熹造访白鹿书院时感慨书院昔盛今衰,经请示批准后修复书院,自任洞主,苦心经营。 B.朱熹曾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升堂讲学,并请人将陆九渊的论述镌刻入石以铭记此事。 C.书院学规言简意赅,不仅凝聚了儒家教育的指导方针,而且明确了书院教育的价值旨归。 D.《揭示》中一些思想在海外广受欢迎,彰显了优秀中华文化超越国界的影响力与感染力。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篇景物描写,既实写山中所见,又暗指书院历经百年不衰,同时避免语言枯燥抽象。 B.《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涉及了德育、为学、修身等五方面要点,分条清晰,彼此并列。 C.文章善用引言论证,既有史料引用,又有今人评价,所有“引用”均为论证观点服务。 D.《揭示》魅力恒久,惠及古今中外,文章从由来、内容、意义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介绍。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揭示》出现才确立了宋以后书院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精神格局,说明此前并无书院教育。 B.《揭示》重“明人伦”,不重视学问,五条要求有四条涉及为人处世,一条谈及做学问。 C. 进入 21 世纪,国学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支撑,那么书院就应该成为“国学”的道场。 D. 千年书院经时光打磨,其智慧仍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展现出了时代的风采与魅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知识付费让知识的获 得者间接向知识的传播者与筛选者给予报酬,而不是让参与知识传播链条的人通过流量或广 告等其它方式获得收益。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 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某种意义上,正是 糟糕的免费内容太多、太杂乱,反而增强了人们对精品内容付费的意愿。 知识付费让知识的接收者为所获得的知识付出金钱,有利于补偿知识传播与筛选的成本, 并给予知识产生——筛选——传播链条的参与者以经济报偿,利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的 传播过程中。选择太多,用户自己选择的时间成本增加,愿意通过付费来代替个人搜寻选择, 这使知识付费成为可能。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 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 聊两句;你没看过《大鱼海棠》,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 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 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摘编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时代,你为你的智商交了多少钱?》等)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 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 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 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 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 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 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 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 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 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 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 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 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 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 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 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 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 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摘编自《“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原载《光明日报》)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 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 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 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 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 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 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 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 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 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 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 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 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 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 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 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知识付费指知识的接收者为阅览知识和接受服务付出资金的现象,它客观上有利于知识 的传播。 B.早在孔子时代,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因此,今天说“知识付费时代到来”是一个 伪命题。 C.民众面对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逐渐失去感知与思考的理性,最终沦为媒介公司的赚 钱工具。 D.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 决定的。 5.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部分原因是当下互联网免费内容多而杂乱,人们更愿意为精品内 容付费。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 实经验。C.如果公众付费购买的信息真的更加可靠,那么媒体从业人员就有可能违背了最基本的职 业规范。 D.“靠软件卖钱,赚的钱越来越少;软件不收钱靠服务收钱,赚的钱越来越多”可作材料 三的论据。 6.知识付费时代,个人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应对知识付费这一现象?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 要回答。(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收账① 茅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 过这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 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 索索的冻雨。林先生嘴里应酬着,看看女儿,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 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 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 没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混得过也还是 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 法子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 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 可是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 林先生估量那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 生方才喘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 得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阿毛被 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栗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 脸,换件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 那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 ,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 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 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 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 的办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 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 生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 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 要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 没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 困难!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 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 关!此时,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注】①本文节选自《林家铺子》,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林家铺子》讲述的是 30 年代江南杭嘉湖地区林老板经营的小店铺,虽再三苦苦挣扎而最终破产的故事。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小见大,以一个小商铺的窘境折射出广阔的社会图景:城乡经济衰落萧条,社会动 荡不安;征兵拉丁给人民生活带来苦难;帝国主义侵袭加重民族经济危机。 B.文中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开头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结尾狗“垂着尾 巴”“抖一抖”“夹着尾巴”有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颇有耐人寻味的意蕴。 C.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赞扬林先生是好人,有本事,后来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又要 求“再加一点吧”,这些细节表现了他世故、伪善的性格特点。 D.文中人物对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个性特征,这既有利于展示地方风情、刻画人物形 象,又丰富了故事内容,也使作品更自然真切、独具韵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8.请分析小说是如何描写林老板这一形象的内心世界的。(6 分) 9.选文情节安排巧妙,多条线索交织在短短的篇幅中。请理出其中的两条,并结合文本简要 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熊远字孝文,豫章南昌人也。远有志尚,县召为功曹,不起,强与衣帻,扶之使谒。十 余日荐于郡,由是辟为文学掾。远曰:“辞大不辞小也。”固请留县。 元帝作相,引为主簿。时传北陵被发,帝将举哀,远上疏曰:“园陵既不亲行,承传言 之者未可为定。且园陵非一,而直言侵犯,远近吊问,答之宜当有主。谓应更遣使摄河南尹 案行,得审问,然后可发哀。即宜命将至洛,修复园陵,讨除逆类。夫修园陵,至孝也;讨 逆叛,至顺也;救社稷,至义也;恤遗黎,至仁也。若修此四道,则天下响应,无思不服 矣。”属有杜弢之难,不能从。 时江东草创,农桑弛废,远建议曰:“立春之日,天子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载耒耜, 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以劝农功。《诗》云:‘弗躬弗亲,庶人不信。’自 丧乱以来,农桑不修,游食者多,皆由去本逐末故也。”时议美之。 转丞相参军。是时琅邪国侍郎王鉴劝帝亲征杜弢,远又上疏曰:“伏以古今之霸王遭时艰难,亦有亲征以隆大勋,亦有遣将以平小寇。今公亲征,文武将吏、度支筹量、舟舆器械 所出若足用者,然后可征。愚谓宜如前遣五千人,径与水军进征,既可得速,必不后时。” 会弢已平,转从事中郎,累迁太子中庶子、尚书左丞、散骑常侍。帝每叹其忠公,谓曰: “卿在朝正色,不茹柔吐刚,忠亮至到,可谓王臣也。吾所欣赖,卿其勉之!” 及中兴建,帝欲赐诸吏投刺劝进者加位一等,百姓投刺者赐司徒吏,凡二十余万。远以 为“秦汉因赦赐爵,非长制也。今案投刺者不独近者情重,远者情轻,可依汉法例,赐天下 爵,于恩为普,无偏颇之失。可以息检核之烦,塞巧伪之端。”帝不从。 累迁侍中,出补会稽内史。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 境安众为务。敦至石头,讽朝廷征远,乃拜太常卿,加散骑常侍。敦深惮其正而有谋,引为 长史。数月病卒。 (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10.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B.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C.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D.时王敦作逆/沈充举兵应之/加远将军/距而不受/不输军资于充/保境安众为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与常见的“除”“荐”“授”等词语类 似。 B.江东,因长江在芜湖、南京间做西南—东北流向,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为“江 东”。这里代指在江东建立的政权。 C.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首春、正月节、岁旦等。立春时节意味着万物复苏,人们 开始农桑,祈求丰收。 D.投刺,古代礼节,通报姓名以求相见或表示祝贺。刺,指名刺或名帖,遂以“投刺”指 投递名帖。后亦指留下名帖,表示解职告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熊远不重官位,自请留县。当郡中征召他为文学掾时,熊远宁愿辞大职而不辞小职,坚 决请求留在县中。 B.熊远面对传言,思考深远。他劝元帝应当在确认传言真伪,实地了解北陵的具体情况后, 才可哀悼,派遣河南尹修复园陵,讨伐逆贼。 C.熊远谏言元帝垂范农桑。江东政权刚刚建立时,熊远提出天子应该装载耒耜,率先垂范, 得到不少人的支持。 D.熊远劝赏赐依例,避免偏颇。针对皇帝对官员百姓大肆赏赐,熊远表达不同意见,并未 得到元帝的认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远有志尚,县召为功曹,不起,强与衣帻,扶之使谒。 (2)愚谓宜如前遣五千人,径与水军进征,既可得速,必不后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题义公 ① 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②净,方知不染心。 【注】①义公:唐代高僧。②莲花:为佛家语,佛教以莲花为最洁,亦指《莲花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为题赞诗也是山水诗,义公禅房点明了身份地点,与义公习禅呼应。 B.空林是禅房背景,空寂的山林为义公安心修禅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C.禅房驻足,可仰观高峰,可欣赏深壑,所见之景气象宏大,意境清远。 D.连绵雨后,夕阳斜照,翠影斑驳,庭院阴冷,义公禅房尽显空寂落寞。 15.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孔子在《论语》里用“ , ”告诫 我们,见到有德行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思自己。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 概;又用“ ”来悲叹人生的短暂易逝。 (3)《蜀道难》全文饱含李白对友人的关爱之情,既有送友人入蜀时“ ” 的问询,又有“ ”的劝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明朝苏州一带戏曲的勃兴与当时的经济和商业活动有关,经济和文化的繁荣,给戏曲艺 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作为民间声腔的昆山腔,是一种 的集体创作,流传于 吴中一带。在众多曲家之中,最后能 地集大成,并且把歌唱技法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而加以分析的,就是被后世尊为“曲圣”的魏良辅。魏良辅虽不能说是昆腔的创始人,但他 苦心钻研,改良了昆腔,提高了昆腔艺术,建立了独特的歌唱体系,这个功劳是很大的。比 魏良辅稍晚,梁伯龙与他齐名,创作用昆腔演唱的第一部传奇剧本《浣纱记》的人。从此, 昆腔由清曲进入到剧曲。梁伯龙的《浣纱记》无疑是昆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这其间,足 以传世的传奇作品不少,最为 的当属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而 《牡丹亭》更是汤显祖的 ,数百年来一直被尊奉为“传奇”的圭臬。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梁伯龙比魏良辅稍晚,与他齐名,创作了第一部用昆腔演唱传奇剧本《浣纱记》的人。 B.比魏良辅稍晚,与他齐名的梁伯龙,是创作第一部用昆腔演唱传奇剧本《浣纱记》的 人。 C.梁伯龙与魏良辅齐名,比他稍晚,创作第一部用昆腔演唱传奇剧本《浣纱记》的人。 D.比魏良辅稍晚,与他齐名的梁伯龙,是创作用昆腔演唱第一部传奇剧本《浣纱记》的 人。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群体性 去芜存菁 耳熟能详 得意之作 B.群众性 删繁就简 耳熟能详 扛鼎之作 C.群体性 删繁就简 脍炙人口 得意之作 D.群众性 去芜存菁 脍炙人口 扛鼎之作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青山水珐琅大碗,构图、用笔颇具精绝。其上有诗云“一 江绿水浮岚影,两岸青山夹翠涛”。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作“发扬国 光”。 C.“希望工程”是由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 1989 年发起的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一项公益事业。 D.作为母亲,黄河有众多的“孩儿”——丰富多彩的支流。有统计说,在黄河母亲的大 家庭里共有 219 个孩子。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的是引车卖浆往来市场,地摊经济繁华一时。作为地 摊经济的代表,夜市滥觞于盛唐,繁荣于宋代。公元 965 年,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 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从此, ① 。文明城市和地摊经济之间并不矛盾,不要说印度 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② ,地摊、街边摊都是城市生活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美国作家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也反复论证城市多样性的必要。城市管理 者因害怕混乱,担心混乱带来视觉上的丑陋而取消地摊,反而会使得城市 ③ 。李克强说: “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 的生机。” 21.请对下面这段文字信息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流畅简洁,不超过 60 个字。 (5 分) “五一”前夕,丰巢科技发布的“快递柜超时收费”的消息,引起广大消费者关注。丰 巢规定:普通用户 12 小时内免费保管包裹,超时后每 12 小时收费 0.5 元,3 元封顶,节假 日期间不计费。如果用户开通 5 元月卡或 12 元季卡,则可 7 天免费长时间存放。 “五一”小长假后,随着丰巢快递柜超时收费制的正式启动,已有杭州、上海等地的多 个小区业主委员会宣布抵制丰巢快递柜,中国消费者协会也接到多位消费者的反映与咨询。 针对近期丰巢快递柜超时收费一事,中国消费者协会 5 月 13 日表示,智能快件箱具有小区 公共服务属性,要顺应消费者需求升级,尽快将智能快件箱服务纳入公共消费范畴。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著名片段,下面是林黛玉在向香菱传授写诗经验时的几 段话。 林黛玉对香菱道: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 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 做‘不以词害意’。” “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 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 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 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这几段话集中而生动地表达了曹雪芹先生的诗歌创作观,主要谈了三个大方面:一是形 式和内容,二是立意和意趣,三是阅读(积累)和写作。这被很多人看作指导文学创作和学 生写作的经典之论。请选取一个你体会最深的方面,谈谈自己对如何写好作文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 800 字。答案 1.D【解析】A.“经请示批准后修复书院”错,原文是“朱熹的设想未能得到朝廷的支 持”。B.“铭记此事”无中生有。C.原文是“凝聚了书院教育的指导方针,明确了儒家教育 以‘明人伦’为根本目的的价值旨归。” 2.C【解析】C.并非所有“引用”均为论证观点服务,有的只是简单内容引用,如“君 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D【解析】A.《揭示》确立的是宋以后书院教育的总体要求和精神格局,并不代表之 前没有书院教育。B.“不重视学问”无中生有。C.未然变已然,原文是“国学应当成为我们 文化自信的支撑”。 4.A【解析】(B“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理解错误,孔子虽然收受学生“束脩”,但 并不意味着“获取知识就必须付出费用”。C 这一说法夸大了原文的意思,理解不当,原文 为“一旦人们缺乏辨析,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强调的是特殊现象,而并非普遍 情况。D“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原文“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 加”“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 5.B【解析】(B“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不当,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 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 6.①认清社会发展方向,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②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 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③不跟风、不盲从,不为肤浅的所谓“话语权”而焦虑。④充分利用 知识免费与付费的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1 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得 6 分。意思对 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得分) 7.C 【解析】C 项是对小说中人物“上海客人”的性格分析,但“这些细节表现了他世 故、伪善的性格特点”的分析是错误的,“上海客人”的话应该是真实的,也反映了他的不 容易,从而表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 8.①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写林老板心里“酸上来”,不知道境害他的“究竟是 谁”,揭示他苦楚无奈的心理。 ②用语言神态、动作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林老板“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表 现他内心的震惊恐惧。 ③用其他人物来烘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寿生“安慰着”林老板,又“忍不住也叹了一 口气" ,烘托林老板痛苦无奈的内心。(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可得 6 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线索:(1)上海客人生意艰难,来找林先生收账;(2)林先生等寿生收账回来,好 还上海客人的钱;(3)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遇险。(1 点 1 分,答出任意 2 点即可,共 2分) 作用:(1)使得小说情节紧凑,故事容量加大,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阔大的社会 背景;(2)使得主要人物性格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得以更加充分的展现,形象更加饱满。 (3)使得林家铺子面临的困境更具典型性和普遍性,强化了小说城乡经济日渐艰难行将崩 溃的主题。(答出其中任意 2 点得 4 分,共 4 分) 10.D【解析】可以使用排除法,“加远将军”主语应为朝廷,不是沈充,所以应在“加” 前断开,排除 A、C 两项;“保境安众”同为任务,不应分开,所以排除 B 项。 11.A【解析】“荐”指的是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12.B【解析】B 项“派遣河南尹修复园陵,讨伐逆贼”错误,由原文可知,熊远认为应 派人代理河南尹去巡视,以掌握详细情况;应立即派将领到洛阳,修复园陵,讨伐逆臣。 13.(1)熊远有志向,县衙征召他为功曹,熊远不接受任命,县衙强行给予他衣服和帻 巾,让人扶着他拜谒就职。 (给分点:“志尚”,“召”,“起”,“强”,“谒”各 1 分) (2)我认为应先派遣五千人,直接与水军一同进发,既可争取速度,也不会贻误战机。 (给分点:“愚”,“谓”,“径”,“得”,“后”各 1 分) 14. D【解析】“庭院阴冷,义公禅房略尽显寂落寞”错,应该为清幽淡雅的环境,烘 托了义公的潜心修禅、清心寡欲。全诗以突出“清净”为主,由景清写到心净,层层递进, 相互照应,笔致疏淡,意境清远,淡人心魄,用语明朗轻快,词采清雅秀丽。 15. ①对义公禅房及周围美景的喜爱之情。②对义公追求禅境、超凡脱俗情怀的赞美。 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每点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16.(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横槊赋诗,哀吾生之须臾。 (3)问君西游何时还,不如早还家。 17.B 【解析】(画线语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比魏良辅稍晚,梁伯龙与他齐名”结构杂 糅,从后文看,“他”指的“魏良辅”,“魏良辅稍晚”“与他齐名”都是“梁伯龙”;二是缺 乏判断动词“是”构建上下文,语句不完整;三是语序不当,“第一部”应该放在“创作” 后面。四个选项,只有 B 项全部修改正确,故选 B 项) 18.D【解析】群众性:由群众白发组织的或者为群众服务、反映群众呼声的属性。群体 性: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一般指偶发的多人聚集性事件。根 据语境,下面是集体创作,因此选“群众性”。去芜存菁:除去杂质,保留精华。删繁就简: 删去多余的文字或内容使简明扼要。根据语境,这里不是指语言文字,而是文艺作品,因此 选“去芜存菁”。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 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根据语境,这里指传奇作品让人传诵,不是熟悉得能说出来,因此选“脍炙人口”。扛鼎之作:比喻作品(多指文学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广大,意义深远。 得意之作:指自己认为非常满意的作品。根据语境,应选“扛鼎之作”。综合来看,应该选 D 项。 19.C 【解析】文中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 表示引用,B 表示反语, C 表 示特定称谓,D 表示特殊含义。 20.①夜市大量出现,非常繁荣。②即便在发达国家。③缺乏多样性与活力。 解析:第一空承接上文语意,因宋太祖诏令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夜市,才会有夜市出现和 繁荣,前后有因果关系。第二空根据前后语意,所填内容应是表示让步关系的语句,照应前 文“发展中国家”,空中内容可能跟发达国家有关。第三空结合前文“城市多样性”,“城市 管理者害怕混论”的语意,空中所填句子的语意应是:他们的管理会使城市缺乏了多样性, 千篇一律,没有活力。 21.丰巢快递柜超时收费行为(1 分)引起消费者的关注(1 分)和抵制(1 分);消费 者协会表示(1 分)会尽快将智能快递柜服务纳入公共消费范畴(1 分)。 22.【写作指导】2020 年全国高考卷 I 以春秋时齐国争霸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齐 桓公、管仲、鲍叔牙在齐国发展强盛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历史情 境谈对其中一个人物的认识和感悟,并写成一篇发言稿。这一命题,体现出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有具体生动的历史文化情境,重在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二是给审题立意 提供更广阔的、多元化的空间,有利于展现学生个性化的思维;三是要求写发言稿,体现出 鲜明的应用意识。 本套试卷的作文题也试图按照全国 I 卷的思路,引导学生去把握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 题目以文学名著《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为背景,提炼出林黛玉有关诗歌创作的几段论述, 让学生在对文学经典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作文体验,阐发个人的写作观点和感悟。 从宏观层面看,黛玉的几段论述, 主要谈了三个大方面:一是形式和内容,二是立意和意 趣,三是阅读(积累)和写作。诗歌的结构对仗、语言、词采都是形式要素,即古人说的 “义理”;而奇句和立意都属内容要素,即古人说的“辞章气”。林黛玉的观点非常明确,就 是诗歌写作过程中内容比形式更重要。林黛玉要求香菱熟读王维、杜甫、李白等人的诗作, 无非就是强调积累感悟的重要性,将广泛阅读、深刻领悟看作写好诗的前提和基础。 材料中林黛玉应是曹雪芹的代言人,林的创作观也理应是曹的创作观,学生可以从中选 取其一来作为立意的角度,结合自己所熟悉的写作的间接经验和自己作文时的亲身体会展开 论述。 作文评分标准: 本文不可当作一般的材料作文来写,论述一定要就事论事,不可脱离材料范畴。 1.脱离材料泛谈写作一律 36 分以下,具体参考作文字数,文章质量给分;2.能从材料中得出观点,但是行文有游离,36~41 分之间; 3.能选取一个体会最深的方面,谈谈自己对如何写好作文的感悟和思考的,42~47 分之 间; 4.不落一般文章窠臼,从试题内容出发,由表及里地开启,由此及彼地联想,用事实印 证材料,文采斐然,观点清晰,结构明朗,逻辑通畅,48~60 分之间,具体可以结合卷面书 写等因素给分。 【参考译文】 熊远字孝文,豫章南昌人。熊远有志向,县衙征召他为功曹,熊远不接受任命,县衙强 行给予他衣服和帻巾,让人扶着他拜谒就职。十多天后向郡中举荐,因此郡中征召他为文学 掾。熊远说:“辞大职不辞小职。”坚决请求留在县中。 元帝为相,推荐熊远做主簿。当时传说北陵被掘开,元帝将要表示哀悼,熊远上奏疏说: “既然没有亲自到园陵看过,传言所说的事情就不是确定的。再说园陵并非一处,而直言遭 到侵犯,远近人士前来吊唁,答应他们应该有神主。我认为应当派人代理河南尹巡视,掌握 详细的情况,然后才可以表示哀悼。应当立即派将领到洛阳,修复园陵,讨伐逆臣。修复陵 园,讨伐叛逆,是至孝至顺的事;拯救社稷,体恤遗民,是至义至仁的事。如果从这四个方 面入手,那么天下响应,没有不折服的。”因有杜弢之难,元帝未能听从。 当时江东政权刚刚建立,农桑之事荒废,熊远建议说:“立春之日,天子向上帝祈谷, 接着就选择良辰,装载耒耜,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自到田地里耕作,来勉励农 事。《诗经》中说:‘不亲自去做,庶人便不会信服。’自政局动乱以来,农桑之事得不到治 理,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很多,都是由于舍本逐末的缘故。”当时的议论认为此言极有 道理。 (熊远)转任丞相参军。此时,琅邪国侍郎王鉴建议元帝亲自征讨杜弢,熊远又上奏疏 说:“我观察古今称霸的人遭逢艰难的时候,有亲征建立丰功伟业的,也有派遣部将平定小 的贼寇的。现在您亲征,所需要的文武将吏、军队的规划预算、舟车器械足够的话,就可以 出征。我认为应先派遣五千人,直接与水军一同进发,既可争取速度,也不会贻误战机。” 恰巧杜弢已被平定,熊远转任从事中郎,屡次升官至太子中庶子、尚书左丞、散骑常侍。元 帝常常感叹他尽职为公,对他说:“你严正地立在朝廷上,不欺软怕硬,忠诚坚贞到了极点, 可以被称为王臣。你是我所欣赏信赖的人,努力吧!” 中兴王朝建立后,元帝想对诸位曾投帖求见并劝帝即位的官吏都加一等爵位,对曾求见 的百姓赐司徒吏,这些人共有二十余万。熊远认为“秦汉趁赦免之际赐爵,并非长久的制度。 我认为求见者不仅是位居身边的人情深,离你较远的人情轻,可以依照汉代法律,广赐天下 爵位,普遍地施恩,没有偏颇之失。可以减去审核的麻烦,堵塞取巧作假的事。”元帝没有 听从。多次升官任侍中,出京补任会稽内吏。当时王敦叛乱,沈充率兵响应,加封熊远为将军, 熊远拒绝接受任命,不向沈充输送军资,以守卫边境安定民众为要务。王敦到达石头,讽喻 朝廷征召熊达,于是授太常卿,加散骑常侍王敦十分害怕他的正直多谋,延请他为长史。熊 远数月后病死。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