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含答案)
(含期中期末试题,共 8 套)
第 1 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赋分 12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27 分)
选择题,本卷共 10 小题,共 27 分。1—7 小题,每小题 3 分;8—10 小题,每小题 2 分。
一、积累与运用(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萧瑟(sè) 黄晕(yūn) 莅临(lì) 淅淅沥沥
B.应和(hè) 棱镜(lénɡ) 吝啬(sè) 绌绌逼人
C.发髻(jí) 嘹亮(liáo) 娇媚(mèi) 抖擞精神
D.肌肤(jī) 竦峙(sǒnɡ) 贮蓄(zhù) 呼朋引伴
【解析】A 项,“晕”应读“yùn”;B 项,“绌绌逼人”应为“咄咄逼人” ;C 项,“髻”应读“jì”。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
上全__________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
光,__________出一片__________而和平的夜。
A.盖 衬托 安静 B.笼 烘托 安静
C.盖 烘托 宁静 D.笼 衬托 宁静
3.(2020·广州)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2020 年 7 月 4 日,随着林丹的退役,给国际羽坛“四大天王”的时代正式画上句号。
B.《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受到中小学生喜爱的原因,是因为其形式新颖、内涵丰富。
C.羊城中学举办与策划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对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D.接近八成的受访市民认为,广州老旧小区微改造改善了社区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
【解析】A.删去“随着”;B.删去“的原因”;C.将“举办”与“策划”对调位置。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孔子非常喜欢自己的学生颜回。有一次,他问子贡:“你与颜回,谁强?”子贡谦虚地回答:“我怎
么比得上颜回呢 他听到一件事,便能推知十件 我听了一件事,才能推知两件。”孔子点点头,笑着
说:“你不如他,我与你都不如他
A., ;” ! B.? ; !” C.? , ”! D., ! ”
【解析】第一个方框前是一个反问句,应用问号;第二个方框前后两句话是子贡将自己和颜回作比较,
是并列关系,应用分号;第三个方框前是孔子感叹的话,故感叹号在前,后引号在后。
二、现代文阅读(5—7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
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
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而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
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2
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
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
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
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
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
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
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
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
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
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
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是辛弃
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⑪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
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
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⑫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
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
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
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⑬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炊烟不同时间的特征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根据文本第⑦段可以概括出“早晨的炊烟轻淡”。
B.不管哪个时间段,炊烟都是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氤氲在乡村的上空。
C.第⑧段“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可概括出“午间的炊烟急速”。
D.第⑨段“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可概括出“傍晚的炊烟悠长”。
【解析】文中炊烟的特征是分时间段的,不同时间的炊烟有不同的特征。
6.下列对文中第⑥段和第⑫段画线句子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⑥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早晨、傍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描绘出乡村诗一样的美景。
B.第⑥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早晨、傍晚的炊烟比作晨钟暮鼓,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按照炊烟作
息的习惯。
C.第⑫段“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这里的“炊烟”象征了故乡、母亲。
D.第⑫段“泪眼看炊烟”,是因为看到炊烟就会想起故乡和母亲,所以泪眼朦胧。
【解析】第⑥段并未描绘乡村的美景。
7.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花”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地生活在
一起。
B.“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这句话写出了炊烟与庄户人家的联系,表现了母亲3
对炊烟的喜爱。
C.文章最后一段,照应前文的内容,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D.“它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表现了炊烟与家乡的联系。
【解析】“花”是美好的,“灶台上开出花”意味着母亲最美好的心愿就是一家人饱暖无忧。
三、古诗文阅读(8—15 小题,共 18 分)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东临碣石(靠近) B.山岛竦峙(耸立)
C.星汉灿烂(银河) D.幸甚至哉(幸运)
【解析】临:到达,登上。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曹操,字孟德,西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B.本文选自《曹操集》,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末尾两句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
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C.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本文却是例外,本文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所写,表
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流露出建功立业的霸气。
D.“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对联中的“三父子”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
【解析】曹操是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10.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以“观”字总领全篇,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俯视沧海见到的神奇壮观景象:海水荡漾,山岛耸立。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出悲凉伤感的意境。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句意是:真是无比的幸运啊,让我可以用诗歌来歌咏我的志向和心情。
【解析】“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表述有误,“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写出了大海惊人的力量
和宏伟的气象。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93 分)
非选择题,本卷共 14 小题,共 93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 11—12 小题。
【甲】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闻王昌龄左迀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甲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运用 夸张 和 想象 的艺术手4
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2 分)
12.两首诗在写作手法上都富有特色,仿照上题中对甲诗的赏析,分析乙诗第三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示例一:第三句运用了拟人,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示例二: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
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运用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把明月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
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和同情。
阅读《闻王昌龄左迀龙标遥有此寄》一诗,回答 13—15 小题。
闻王昌龄左迀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 柳絮
(2)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 听说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15.“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 分)
杨花、子规。“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
象,点明特定的暮春时令,渲染了悲愁、哀怨的气氛。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16.(1)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4)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 (王湾《次北固山下》)
(5)《次北固山下》中蕴含着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的句子是: 海
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6)《次北固山下》中运用设问,表达诗人羁旅他乡的愁思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乡书何
处达 ? 归雁洛阳边 。
五、综合题(17—18 小题,共 8 分)
17.班里开展以“走进四季”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6 分)
(1)写出以春季和秋季为主题的中国古画各一个。(2 分)
春季: 隋 展子虔《游春图》
秋季: 北宋 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2)请将下面关于“夏季”“冬季”的诗歌补充完整。(请任选一项回答)(2 分)
A:(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
B:(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
我选 A(B) 项: 早有蜻蜓立上头(片片吹落轩辕台) 。
(3)请你发挥想象,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拟写两句,将语段补充完整。(2 分)
与一只蝶不期而遇,让我领悟疼痛的破茧之后是美丽;与一朵花不期而遇,让我明白勇敢的绽放
之后是绚烂; 与一只蜂不期而遇 , 让我知道辛勤的劳动之后是甜蜜 ; 与一只鸟不期而遇 ,
让我懂得奋力的飞翔之后是自由 。
1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2 分)5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
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这段话出自课文《 春 》,作者是 朱自清 。
六、现代文阅读(19—23 小题,共 15 分)
(2020·齐齐哈尔)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
①那个早晨,看见家门口的野蔷薇枝条上钻出了一个个芽,惊叫一声。
②那些嫩芽刚探出头,似乎来不及搞清楚它们与这个世界、与这个春天的关系。所以不停地犯嘀咕:
呀,我是怎样冒出来的?我是被谁推了一把吗?它们在枝条上跺脚,摇晃着身体,但是枝条没有动静。而
这个时候如果有风,它们的心又该慌张了吧?
③一个嫩芽长出来,也有好几种色彩:芽的根处,是微红的,好像带着血,想必也是疼的。没有一种
事物能够轻轻松松地获得美丽,没有经过疼痛的事物也配不上美丽,所以每一个春天都值得赞颂和尊重。
④往上一点,有微微的绿意,这是春天烙进它身上的生命的基因:告诉它以后会长成一片葱郁的叶子。
这是让它放心呢!所以一片叶子从一开始就不会出错,它只要尽情生长,就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蓬勃。春天
如此宽厚,万物才重新生长。
⑤再往上一点,就是鹅黄了:刚刚长出来的娇柔的模样,仿佛弱不禁风。当然,它也不需要经过几场
风,就会又往上长一点了。如同一个走夜路的人,总是担心一脚踏进泥泞,但是还没有踩到泥泞,这一段
路就已经走过去了。仿佛人生路上的一些事情是早注定的,如同这个春天必然到来,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
尽情绽放。
⑥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
⑦春天就这样来了,一点一滴漫不经心的样子,油菜花也零零星星地开了,不用担心,它们会越开越
多,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它们和春天是互相映照互相需要的。而春天也是一个凶猛的季节,它不开个
酣畅是不会罢休的。
⑧当然这棵野蔷薇并不知道我对它的憎恨:我在淘宝网上看见它开得那么妖娆,还可以接连不断地开,
结果栽下去,它却是一棵野蔷薇——花开得乱七八糟,没有一朵成形的,挂在枝头上的全部是小小的白花,
我被淘宝骗了。但是它没有骗我,因为它不敢骗春天。所以春天一来,它似乎就叫了起来:我在,我也会
开花!
⑨今年,我又买了几棵花苗栽下了,我一样不知道它们是真是假。但是我最关心的不是它们的真假,
而是它们能不能活起来。我觉得这对我对它们都同等重要。如果它们活了,对我就是奖赏,就不存在欺骗,
而且这个春天我还将多一份期待。
(有删改)
19.请分析文章以“一棵野蔷薇就这样把春天顶了出来”为题目的作用。(4 分)
①巧妙地运用动词“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蔷薇生命力的顽强、蓬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或运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蔷薇生命力的顽强、蓬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揭示文章中心,
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20.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第⑦段中加点词语“凶猛”的含义。(3 分)
“凶猛”本义指(气势、力量)凶恶强大。在文中贬义褒用,它写出了春天宽厚、孕育生命的力量强大
的特点。
21.结合文章内容,从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4 分)
画线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出野蔷薇刚刚长出嫩芽时的惊讶与意外,表达了作者看见野
蔷薇长出嫩芽时的吃惊与欣喜之情。
(或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野蔷薇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蔷薇刚刚长出嫩芽时的
惊讶与意外,表达了作者看见野蔷薇长出嫩芽时的吃惊与欣喜之情。)
22.文章结尾作者写到“这个春天我还将多一份期待”,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的期待是什么。(2
分)
示例:期待新买的花苗能够成活、生长、盛开;期待有了花朵的点缀,这个春天更加美好,期待自己6
尽情绽放,使人生多姿多彩。
23.现在的你对未来也一定充满了期待,请写下来与大家分享。(2 分)
示例:我期待自己能够考上理想的高中,实现梦想,不负韶华,让青春无悔。
七、作文(50 分)
24.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随处可见:田野中的桃红柳绿,是一幅自然风光的美景;交往
中的互帮互助是一幅社会和谐的美景;博物馆珍宝纷呈,是一幅人类艺术的美景……
请以“这里风景最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 500 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
②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不得抄袭。
第 2 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赋分 12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27 分)
选择题,本卷共 10 小题,共 27 分。1—7 小题,每小题 3 分;8—10 小题,每小题 2 分。
一、积累与运用(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憔悴(cuì) 絮叨(xù) 一霎(shà) 诀别(jué)
B.匿笑(lì) 沉寂(jì) 瘫痪(tān) 暴怒(bào)
C.祷告(tǎo) 烂漫(màn) 侍弄(shì) 分歧(qí)
D.徘徊(huái) 姊妹(zǐ) 攲斜(jī) 俄而(é)
【解析】B 项,“匿”应读“nì”;C 项,“祷”应读“dǎo”;D 项,“攲”应读“q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对我言听计从;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B.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开始变得暴怒无常,他的母亲十分担忧。
C.小张今天下午意外收到了他落榜的通知,真叫他喜出望外。
D.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解析】A 项,“言听计从”指什么话都听,什么主意都采纳。用在这里不恰当。C 项,“喜出望外”
指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用在这里不合语境。D 项,“天伦之乐”指老一辈和小一辈有血缘亲
属关系之间的家庭乐趣,用来形容同学们在一起的乐趣不恰当。
3.(2020·咸宁)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通过阅读,使我们获得知识、锻炼思维、开阔眼界,还能润泽心灵、涵养品格、塑造精神。
B.学习成绩的优劣,关键在于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C.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
D.今年端午三天假期,全省高速公路通行车辆超过 600 万辆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近 2%。
【解析】A 项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B 项两面对一面,“在于”后加“是否有”;D 项中“超
过”与“左右”矛盾,删去其一。
4.(2020·盐城)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①因为柠檬的酸性比葡萄更明显,所以网友们现在选择了“吃柠檬”来表示妒忌。
②但是在网络时代,“柠檬”代替了“葡萄”成为“酸”的代名词。
③“吃柠檬”的人就成了“柠檬人”,形容那些躲在键盘后表达很多酸言酸语的人。
④原来有一句熟语“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用来形容妒忌的心态。
⑤我们希望大家做一个理智而文明的“柠檬人”,因为小酸怡情,大酸伤身。7
A.①③⑤④② B.③①⑤④② C.④②③①⑤ D.④②①③⑤
二、现代文阅读(5—7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陪伴疼痛
朱成玉
①岳母最近心脏不好,每天总有几个时间段会疼得掉眼泪。可是她忍着不告诉我们,最后还是岳父忍
不住说了实情。事不宜迟,我们联系省城的医院,安排岳母去住院治疗,为此,姐几个忙得团团转。
②姐几个不差钱,差的是时间,白天都要工作,晚上的应酬也是一大堆,这一下都打乱了生活的节奏。
家在农村的三妹说,我去陪护,你们该上班的上班,尽量别耽误工作。
③我们知道三妹家里除了孩子要照顾,还有一大帮鸡鸭鹅,恰巧还赶上农忙时节,所以都不让她来。
她执拗地说:“我不能替妈疼,但我可以陪着她疼。”
④我们都为她的这句话动容。
⑤三妹细心妥帖,一个人可以顶好几个,岳母喜欢被她照顾。有她在,我们也都很放心。
⑥夜里,三妹困极了,就偎在母亲身边睡着了,那一晚睡得真香,母亲也难得地安静。
⑦她醒来的时候,看见母亲正慈爱地看着她。她看到母亲嘴唇上的血渍!原来,母亲疼了一晚,可是
却怕惊醒她,就拼命地咬着嘴唇,忍受着刺骨般的疼痛。
⑧三妹的眼泪哗啦啦地流出来,她埋怨自己睡得那么死,母亲说:“你太累了,歇歇吧。你这么抱着
我,我还真就不那么疼了。”
⑨岳父每天和岳母通电话,询问病情,每次都嚷嚷着要去医院。医院人满为患,我们不让他来,他说:
“没啥,就是想陪陪你妈。”
⑩我们都理解了,平时争吵不断的老两口,到了生命的紧要关头,最需要的仍然是彼此的陪伴。
⑪老岳父来了,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他就那么一直站着,一言不发,看着岳母打针吃药,拉屎撒尿。
⑫这种陪伴,无法替代。
⑬妻子为此上火牙疼,疼得无所适从。我手足无措,对她说,真希望可以分一半疼痛给我。不知道是
不是老天爷耳朵太灵了,当天夜里,我的痛风犯了,脚丫子针扎似的疼。而妻子的牙疼似乎真的轻了些,
幸福的鼾声缓缓飘来。我却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小米粒不知道怎么就醒了,大概是父女连心的缘故吧,她
替我擦拭满头的汗水,然后抱紧我,问我:“爸爸,我抱着你,你好点儿了吗?”
⑭小米粒的话像羽毛一样,暖暖地拂过我的心间。说真的,脚还真的不那么疼了,我想,一定是她替
我分担了一部分疼痛。
⑮而那一刻,我最大的想法是,不能让自己的身体出任何问题,不能给孩子增加负担,我真的不忍心,
让她陪着我疼。
⑯歌手李健的父亲患了癌症,肠癌。到了最后,几乎无法步行,要上厕所的时候李健就背着爸爸去,
扶着他去。弥留之际,爸爸对李健说了一句话:“原谅爸爸!”
⑰这句话成了至今最让李健难过的话。他知道,父亲是怕麻烦到他,因为那时治病什么的都是李健在
花钱,父亲觉得是给儿子增加了太多负担,甚至连上厕所都还要儿子背儿子扶。
⑱ “我觉得他对我太客气了。父子之间怎么能用原谅呢?这完全是我应该做的事。”李健说,“看到
爸爸那么疼,我却无能为力,只能尽力陪着他疼。”
⑲陪着他疼,陪着他咬紧命运的牙关,在生命最后的时光里,梳理记忆,把爱打包,把牵挂装进行囊,
把生命中的大去当成一场不再回头的远行。
⑳永远记得,遭遇血光之灾的那个深秋,我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了三天三夜,事后才知道,除了家人,
几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也一直在门口守着,看到我终于从死亡线上爬回来,才红着眼睛离开,并且把身
上的钱都给了我的家人。半道饿了,东凑西凑才凑够了一碗面的钱,哥几个狼吞虎咽分而食之。
○21
这个世界上,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你分享快乐,只有很少的人,心甘情愿陪着你疼。正是因为有他们8
陪伴你的疼痛,你的疼才减轻了一半。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5.文章围绕“陪伴”写了一些事情,下列对此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 )
A.岳母心脏疼,三妹陪伴→岳母住院,岳父站着陪伴→妻子上火牙疼,“我”陪伴→“我”痛风脚疼,
女儿陪伴→李健的父亲患了癌症,李健陪伴→“我”病危,家人朋友陪伴
B.岳母心脏疼,轮流陪护→岳母住院,岳父站着陪伴→妻子上火牙疼,“我”陪伴→“我”痛风脚疼,
女儿陪伴→李健的父亲患了癌症,李健陪伴→“我”病危,家人朋友陪伴
C.岳母心脏疼,三妹陪伴→岳母住院,岳父心里不安→妻子上火牙疼,“我”陪伴→“我”痛风脚疼,
女儿陪伴→李健的父亲患了癌症,李健陪伴→“我”病危,家人朋友陪伴
D.岳母心脏疼,三妹陪伴→岳母住院,岳父站着陪伴→妻子上火牙疼,女儿陪伴→“我”痛风脚疼,
女儿陪伴→李健的父亲患了癌症,李健陪伴→“我”病危,家人朋友陪伴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⑬段“幸福的鼾声缓缓飘来”是因为母亲得到较好的治疗而放下心的轻松的表现。
B.第⑭段“暖暖地拂过我的心间”,生动地写出了听了女儿的话之后,“我”内心的感动。
C.第⑮段“我真的不忍心,让她陪着我疼”,表现了“我”的爱女之心。
D.老岳父火急火燎地去医院,尽管做不了什么,但诠释了“陪伴就是爱”。
【解析】A 项,“幸福的鼾声缓缓飘来”是被“我”的话感动后轻松地进入梦乡。
7.下列对于文章以“陪伴疼痛”为题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语带双关,点明了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C.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文章的线索。
D.暗含了文章主题——爱能减轻疼痛。
三、古诗文阅读(8—15 小题,共 18 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去后乃至(才)
B.相委而去(表承接)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就)
D.友人惭,下车引之(助词,无实义)
【解析】之:代词,代指元方。
9.谦辞和敬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C )
A.敬辞:令堂、垂爱、高就、舍妹 B.谦辞:贤弟、家君、小女、鄙人
C.敬辞:令郎、奉陪、劳驾、赐教 D.谦辞:家慈、惠顾、愚兄、寒舍
【解析】A 项,舍妹是谦辞。B 项,贤弟是敬辞。D 项,惠顾是敬辞。
10.下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期日中,过中不至”是客人“无信”的表现,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
发怒,这是客人“无礼”的表现。
B.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C.元方义正词严地指出客人“无信”“无礼”,客人怒不接受他的批评,因此元方“入门不顾”。
D.本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
【解析】“客人怒不接受他的批评”有误,原文“友人惭,下车引之”表示客人已知错。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93 分)9
非选择题,本卷共 14 小题,共 93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曲,回答 11—12 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迀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2 分)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希望明月把自己的怀念和同情带给
远隔千里的友人。
12.两首诗歌都以景传情,诗人的抒情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3 分)
甲诗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寓情于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景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真
切关怀和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乙曲中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寄情于景,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苦和思乡
之情。
阅读文言文《咏雪》,回答 13—15 小题。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 相比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15.文中两句咏雪的句子,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3 分)
从文中“公大笑乐”的反应来看,谢太傅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比喻。因为它不仅写出了雪花飘舞
的轻盈姿态,而且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16.(1)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4)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5)《咏雪》中,谢道韫的“ 未若柳絮因风起 ”被后世称为咏雪佳句。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借暮春景象,透出一种黯然、凄楚的气氛的句子是“ 杨
花落尽子规啼 ”。
(7)《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五、综合题(17—18 小题,共 8 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 分)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像那巍峨的
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弹奏时心里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后说:“弹得真好,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
水。”后来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材料。(1 分)10
伯牙断琴(或伯牙绝弦、高山流水)
(2)就这则材料进行评论。(3 分)
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的行为说明他珍视自己的知音,珍重与钟子期之间的友谊。这启示我们
知音难觅,朋友对我们自身的影响很大,要学会珍惜身边的友谊。
(3)结合材料,请说说你对下面对联的理解。(2 分)
上联: 恩泽润心如雨露
下联: 友谊长存似日月
理解: 赞美朋友之间真情相助,歌颂友谊地久天长。
1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2 分)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
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这段话出自课文《 秋天的怀念 》,作者 史铁生 。
六、现代文阅读(19—23 小题,共 15 分)
(2020·哈尔滨)绳子那头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修理空调的工人。
②暑假的一天,天气闷热,整个城市的空调机都拼命地转着。我感觉实在无聊,便要求与父亲、母亲
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正午烈日当头,父亲匆匆出门,回来
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这是我第一次与
父亲出去干活。
③我们爬上六楼来到雇主家。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
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毛巾外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
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来了,儿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
你只管递工具就行。”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
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地面十几米的墙
上。
⑤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它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
阵阵热气。我站在窗户边,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
墙已经被晒得滚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手套!”母亲慢慢递下一双粗糙的手套。“这么热的天还要戴手
套?”我不解地问。
⑦“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母亲回答说。我握着手里
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⑧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下坠,幸好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回绳子。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
“踩空了,吓死我……”
⑨“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的话带着笑
意,而我却很想哭。
○10
绳子那头喊了声:“把我拉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
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
也白了。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竟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他。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
四十多岁啊!岁月啊,你过早地变老了我的父亲!
⑪一会儿,雇主拿来一支雪糕送给正在干活的父亲。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
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
⑫“天儿太热,小心中暑,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11
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雪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
块雪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雪糕。
⑬父亲又要下去干活了,我慢慢地放着绳子,我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
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⑭我紧紧地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的人——那是一个伟大的人。
(选文有改动)
19.找出文中最能体现父亲呵护儿子的三处细节,请分别概括。(3 分)
买并涂防晒油;垫毛巾;让雪糕。
20.第⑤段画线句从内容上看属于 环境 描写,突出了天气 炎热(恶劣) 的特点,侧面表现出父
亲工作艰辛。(2 分)
21.阅读第⑦—⑨段,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6 分)
(1)父亲踩空了,心里很害怕,在回答“我”和母亲的询问时,为什么还带着笑意?(3 分)
故作轻松,掩饰自己的紧张、害怕;安慰焦急的妻儿,消除他们的担心;为儿子长大了能帮自己而欣
慰。
(2)父亲带着笑意说没划伤,还夸“我”劲儿大,为什么“我”却很想哭?(3 分)
父亲的工作危险、艰辛,“我”心疼他;父亲身处险境,还安慰“我”和母亲,“我”很感动。
22.第○10
段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2 分)
因自己长时间忽略父亲而愧疚;因父亲过早衰老而心酸。
23.父亲是一个普通的空调修理工,为什么“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请写出两条理由。
(要求:两条理由合理且不重复)(2 分)
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吃苦耐劳的品格,强烈的责任感,让儿子认为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答出其中的
两点即可)
七、作文(50 分)
24.父母的爱,像一条河。它恬静,泛着微微涟漪;它清澈,看得见河底的块块卵石。
请以“爱”为题目,记录下生活中充满浓浓亲情的爱的片段吧!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 500 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
③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不得抄袭。
第 3 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赋分 12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27 分)
选择题,本卷共 10 小题,共 27 分。1—7 小题,每小题 3 分;8—10 小题,每小题 2 分。
一、积累与运用(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绽开(dìng) 罕至(hǎn) 倜傥(tǎng) 逾矩(yú)
B.感慨(kǎi) 和蔼(ǎi) 惭愧(kuì) 锦簇(cù)
C.确凿(zuó) 油蛉(líng) 收敛(liǎn) 书塾(shú)
D.淋漓(línɡ) 啄食(zhuó) 奥秘(ào) 企盼(qǐ)
【解析】A 项,“绽”应读“zhàn”;C 项,“凿”应读“záo”;D 项,“淋”应读“lín”。
2.下列句子中,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加点词语后句意不变的一项是( B )
A.数年之后,人们再见到他时,他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与之前的状态截然不同。(毫厘不爽)12
B.人们想象中都有一个梦幻的童话世界,并常常把这个童话世界中的美好景象与现实混为一谈。(相
提并论)
C.他做事总是小心翼翼,不敢疏忽,生怕出错。(不拘小节)
D.听了老师的认真讲解之后,被这道题困扰许久的她恍然大悟。(如痴如醉)
【解析】A 项,“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毫厘不爽”形容一点不差,用在此处与
原句句意不符。B 项,“混为一谈”“相提并论”都指把不同的人或事放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看待、谈
论。C 项,“小心翼翼”形容十分谨慎,一点儿也不敢疏忽。“不拘小节”指不注重生活小事与细节,用
在此处与原句句意不符。D 项,“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如痴如醉”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
制,用在此处与原句句意不符。
3.(2020·潍坊)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我国科学家描绘出大豆最全基因图谱,此成果可以更好地提升分子育种实验。
B.“云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谆谆教诲使即将踏上人生新征途的我们明确了方向。
C.三个欧洲国家通讯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中国 5G 网络的传输方式产生了浓厚兴趣。
D.这种新型疫苗的接种对象是为胰岛功能容易受损的人群而研制的特效药物。
【解析】A.成分残缺,句末加上“的水平”;C.存在歧义,可理解为“三个国家”或“三个技术员”;
D.句式杂糅,删去“的接种对象”或“为……而研制的特效药物”。
4.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B )
A.《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海伦·凯勒,加拿大女作家、教育家,代表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C.孔子名丘,字仲尼,战国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D.及笄之年,古代指女子十八岁时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解析】A 项,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家;C 项,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D 项,及笄之年指古代女子
年满十五岁。
二、现代文阅读(5—7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父亲的露珠
李汉荣
(一)
每个夜晚,广阔的乡村和农业的原野,都变成了银光闪闪的作坊,人世安歇,上苍出场,叮叮当当,
叮叮当当,上苍忙着制造一种透明的产品——露珠。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分配给所有的人家,和所有的
植物。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那总
是令人怜惜的苦菜花瘦小的手上,也戴着华美的戒指;那像无人认养的狗一样总是被人调侃的狗尾巴草的
脖颈上,也挂着崭新的项链。
(二)
看看这露珠闪耀着的原野之美吧。你只要露天走着、站着或坐着,你只要与泥土在一起,与劳动在一
起,与草木在一起,即使是夜晚,上苍也要摸黑把礼物准时送到你的手中,或挂在你家门前的丝瓜藤上。
这是天赐之美,天赐之礼,天赐之福——总之,天赐之物多半都是公正的。天不会因为秦始皇腰里别着一
把宝剑,而且是皇帝,就给他的私家花园多发放几滴露珠,或特供给他一条彩虹。相反,秦始皇以及过眼
烟云般的衮衮王侯、将相、富豪贵族,他们占尽了人间风光和便宜,但他们一生丢失的露珠是太多太多了。
比起我那种庄稼的父亲,他们丢失了自然界最珍贵的钻石,上苍赐予的最高洁的礼物——露珠,他们几乎
全丢失了,一颗也没有得到。我卑微的父亲却将它们全部拾了起来,小心地保存在原野,收藏在心底,他
那清澈忠厚的眼睛里,也珍藏了两粒露珠——做了他深情的瞳仁。
若以露珠的占有量来衡量人的富有程度,我那种庄稼的父亲,可谓当之无愧的富翁。
(三)
物换星移,被强人霸占的金银财宝,总是又被别的强人占去了。
而我的父亲把他生前保存的露珠,完好地留给了土地,土地又把它们完好地传给了我们。今天早晨我13
在老家门前的菜地里,看到的这满眼露珠,它们就是父亲传给我的。
美好和透明是可以传承的,美好和透明,是无常的尘世唯一可以传承的永恒之物。如果不信,就在明
天早晨,请看看你家房前屋后,你能找到的,定然不是什么祖传的黄金白银宝鼎桂冠,它们早已随时光流
逝世事变迁而不知去向,唯一举目可见、掬起可饮的,是草木手指上举着的、花朵掌心捧着的清洁的露珠,
那是祖传的珍珠钻石。
(四)
这是农历六月的一天,早晨,天蒙蒙亮,我父亲开了门,先咳嗽几声,与守门的黑狗打个招呼,吩咐
刚打过鸣的公鸡不要偷吃门前菜园的菜苗,而菜园里的青菜们,远远近近都向父亲投来天真的眼神,看见
父亲早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关心它们,它们对父亲一致表示感谢和尊敬。有几棵青笋竟踮起脚向父亲报告
它们昨夜又长了一头。父亲点点头夸奖了它们。
然后,父亲扛着那把月牙锄,哼一段小调,沿小溪走了十几步,一转身,就来到了那片荷田面前,荷
田的旁边是大片大片的稻田,无边的稻田。父亲很欢喜,但他却眯起了眼睛,又睁大了眼睛,然后又眯了
几下眼睛。好像是什么过于强烈的光亮忽然晃花了父亲的眼睛。过了一会儿,他的眼神才平静下来。父亲
自言自语了一句:嘿,与往天一样,与往年一样,还是它们,守在这里,养着土地,陪着庄稼,陪着我嘛。
父亲显然是被什么猛地触动了。他看见什么了?
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父亲看见的,是闪闪发光的露珠,是百万千万颗露珠,他被上苍降下的无数珍
珠,被清晨的无量钻石团团围住了,他被这在人间看到的天国景象给照晕了。荷叶上滚动的露珠,稻苗上
簇拥的露珠,野花野草上镶嵌的露珠,虫儿们那简陋地下室的门口,也挂着几盏露珠做的豪华灯笼。父亲
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三秒钟完工。
而荷叶下静静蹲着的那只青蛙的背上,驭着五颗露珠,它一动不动,仿佛要把这一串宝石,偷运给一个秘
密国度。
父亲当然顾不得看这些细节。他的身边,他的眼里,他的心里,是无穷的露珠叮当作响,是无数的露
珠与他交换着眼神。我清贫的父亲也有无限富足的时刻。此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王和富豪,清早起来,
一睁开眼睛就收获这么多的露珠。
(五)
钢筋和水泥浇铸着现代人的生活,也浇铸着大地,甚至浇铸着人心。城市铺张到哪里,钢筋和水泥就
浇铸到哪里。哨兵一样规整划一的行道树,礼仪小姐一样矫揉造作的公园花木,生日点心一样被量身定做
的街道草坪——这些大自然的标本,草木世界的散兵游勇,只能零星地为城市勾兑极有限的几滴露水。露
珠,这种透明、纯真,体现童心和本然、体现早晨和初恋的清洁事物,已难得一见了,鸟语、苔藓、生灵、
原生态草木、土地墒情氤氲的雾岚地气也渐渐远去。
就在明天,我要回一趟故乡,那里的夜晚和早晨,那里的山水草木间,那里的人心里,那里的乡风民
俗里,也许,还保存着古时候的露珠和童年的露珠,还保存着父亲传下来的露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5.下列围绕“露珠”,情节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上苍分配露珠——寻觅露珠——传承露珠——收获露珠——追寻远去的露珠
B.上苍分配露珠——捡拾露珠——传承露珠——收获露珠——追寻远去的露珠
C.上苍分配露珠——捡拾露珠——传承露珠——欣赏露珠——追寻远去的露珠
D.上苍分配露珠——捡拾露珠——守望露珠——收获露珠——追寻远去的露珠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B )
①高大的树冠,细弱的草叶,谦卑的苔藓,羞怯的嫩芽,都领到了属于自己恰到好处的那一份。
②父亲若是看仔细一些,他会发现那棵车前草手里,正捧着六颗半露珠,那第七颗正在制作中,还差
三秒钟完工。
A. ①句“高大”和“细弱”形成对比,突出树与草的不同特点;“谦卑”和“羞怯”将苔藓和嫩芽拟
人化,体现其不同情态。
B.①句“恰到好处”表现世间万物的不同情态正好符合它们自身的属性。14
C.②句把大自然想象成上苍制作露珠的巨大工坊,车前草正在静静等待产品完工。
D.②句“捧”字生动描摹出车前草对露珠的珍爱,对上苍的虔敬,是作者对车前草得到露珠时心境
的想象。
【解析】①句“恰到好处”表现上苍赐予万物时的公平公正,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7.下列关于选取“露珠”这一事物来阐发情思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作者借助露珠,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喜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B.通过露珠这一具体事物,将大自然的万千生灵与父亲的日常联系起来,全文浑然一体。
C.露珠的透明纯真、清洁永恒与父亲的勤劳朴实、忠厚深情是高度一致的,都体现了大自然本然的
一面。
D.露珠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承载着对自然的感恩,对父亲的怀想与追念。
【解析】作者借助露珠,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渐渐消逝的惋惜和失落。
三、古诗文阅读(8—15 小题,共 18 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
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
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B.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
C.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 欲速则不达
【解析】A 项,第一个“为”,替;第二个“为”,做。B 项,第一个“而”, 表顺承;第二个“而”,
表转折。C 项,第一个“知”, 了解;第二个“知”,得到。D 项,两个“则”,就。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吾日三省吾身
A.学而时习之 B.传不习乎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饭疏食,饮水
【解析】A 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B 项,动词作名词;C 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 项,名词作
动词。
10.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5
A.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文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B.“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中的“乐”字体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思
想。
C.文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形容时间像河水一样流去,包含了对人生世事变幻的感慨。
【解析】应采取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93 分)
非选择题,本卷共 14 小题,共 93 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人不知而不愠 愠: 生气,恼怒
(2)人不堪其忧 堪: 能忍受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13.文中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有哪些?本文教导我们对待学习应有怎样的态度?(3 分)
语句: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态度:学习应该谦虚好学,善于借鉴别人的优点,以学习为乐。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 14—15 小题。
【甲】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4.“落花时节又逢君”中“落花”寓意丰富,寄寓了哪些内容?(2 分)
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15.两首诗都是在“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诗人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3 分)
甲诗运用对照反衬手法,抒发了世事凋敝丧乱和人生凄凉飘零之情;乙诗运用想象的手法,表达了对
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们的同情。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16.(1)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3)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4)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两句诗
为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
(6)《观沧海》中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目的的诗句是: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五、综合题(17—18 小题,共 8 分)
17.4 月 23 日“世界读书日”期间,你所在的学校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为“多读书,读好
书”。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6 分)16
(1)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2 分)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
读好书, 好书让学识变得渊博 。
(2)为营造活动氛围,教室里需要张贴几条名人语录,请你推荐一则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2 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班级准备 23 日下午 3 点在本班教室开展关于读书的主题班会活动,想邀请语文王老师参加这次班
会活动。22 日下午,你代表班级去邀请王老师,请将你对王老师说的话写出来。(2 分)
王老师,明天下午 3 点,我们班在教室里开读书主题班会,请您到场指导。(答出称呼、时间、地点、
内容,符合口语表达特点)
18.仿照已给句子形式,根据下文的语境,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 分)
家,是一盏不灭的明灯,永久地照亮我生命的黑暗;家,是一叶不歇的扁舟,永久地摆渡在我生活的
渡口; 家,是一团不熄的炉火,永久地驱散我心中的寒冷 。我愿用世上最美最温暖的词汇来赞美家。
六、现代文阅读(19—23 小题,共 15 分)
最后一堂语文课
曾 颖
①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像火锅筵席上的瓜子,可有可无。但黄老师并不这么
看,他说:“即使你们今后是一个修电视机收音机的,多知道一点祖先传下来的文字之美,也是没有坏处
的!”
②这句话与其说是开导学生,倒不如说是在开导自己——作为一位老语文教师,他像一个上错了船的
游客,明明是要到上海,却被拉到了湖北,那种不安与不适可想而知。
③黄老师上课,可以用一个“酷”字来形容。他通常是左手捻一本语文书,右手揣在裤兜里,上半身
最常穿的,是一件蓝底却洗得灰白,看着旧却很齐整的中山装,头发散着灰白的光泽。老师年轻时,应该
是帅气的,这种帅气,穿透岁月,留在他的眉眼、言词和举手投足之间。
④黄老师上课,通常是不怎么看课本的。他手里轻捻的那本语文书,也许纯是用来对付教导主任的。
他要讲的课文以及知识点,早已烂熟于心,张口即吟,抬手就写,举手投足间,有一种不容阻断的气韵,
即使平常最不喜欢学习的同学,在那抑扬顿挫的诵读和讲解中,也体会到了知识的美感与魅力。
⑤然而,走得最急的总是最美的时光。当我们度过漫长的暑假升到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喜
爱的语文课,已离开了课程表。
⑥关于语文课的取消,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因为新近要开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有说是因为黄老师的
语文课有喧宾夺主之嫌,还有阴谋论说学校教导主任原也是教语文的,想来接手过把瘾。不管哪一种原因,
都指向了我们并不情愿的结果。我们于是展开了一场有声的反抗,开学第一堂课,不知是谁发起,整个教
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察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
喉头中低沉地哼。这种声音整齐地汇聚在一起,其震撼和共鸣的感觉可想而知,无怪乎电视里那位不可一
世的德国将军,感到了无比的恐惧。
⑦我们那位无辜的不知就里的电工基础老师,神经当然没有将军那么粗,被墙一样厚重的歌声一挡,
仿佛头撞在岩壁上的小鹿,负痛仓皇逃去。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
匆忙而焦急。
⑧从校领导到班主任,一个个轮番上阵,从学校办学宗旨,到专业课程设置的紧迫性,再到黄老师健
康等,都做了苦口婆心的解释。为了增加可信度,还特意安排黄老师回学校一趟。
⑨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我们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九月的阳光,
在他身后,把他镀成了一个披满金光的雕塑模样。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
四。同样的内容,被他一说,我们毫无排斥感地完全接受了。
⑩接下来,他又说:“同学们,听到你们为挽留语文课……所做的,我感到……万分……荣幸。我很17
荣幸,你们通过我,看到了文字之美文化之美。但我的学养有限,只给你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窗,你们通过
这个窗,看到一点一滴的星空与苍穹,那是一个你完全想象不到的广阔世界。一辈子很长,有很多东西需
要坚持!即使你是一个修收音机的师傅……”
⑪那是黄老师最后一次在讲台上说话,也是我的最后一堂语文课。
⑫但那又是一个开始,是让我把语文和写作,不再当成一门课程,而是将它当成望向世界的小窗的开
始。从那天起,三十多年时间,没有一天止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9.小说分两个部分写黄老师的课,请分别概括其特点。(2 分)
平时的课: 气定神闲,娓娓道来 。
最后一课: 奉命疏导,语重心长 。
20.下面两个句子特别有趣味,请简要赏析。 (4 分)
(1)对于我们这些家电专业的学生,语文课颇有点儿像火锅筵席上的瓜子,可有可无。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家电专业语文课的可有可无,很有画面感,让人易于理解
接受。
(2)不一会儿,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闻风而来,消防车一般勿忙而焦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幽默、风趣又形象生动地把各级领导的心急火燎、焦急“灭火”的心态描摹得
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21.如果对第⑨段作如下批注,请摘录出与之对应的句子。(2 分)
(1)写出了黄老师的不安:
那天,黄老师依旧穿着那件熟悉的旧衣服,头发和脸上的皱纹似乎更白更深了些。
(2)看得出黄老师的不甘:
他几乎是以背诵的样式,重述了学校希望我们的一二三四。
22.读完全文,你觉得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4 分)
黄老师是一个热爱自己本职工作,热爱语文的普通老师。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论干什么,都能感受语
文的魅力,却又不得不接受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
23.下面是小说结尾删减的一段,请结合对小说的理解,接着写几句。(3 分)
我的同学里,多年以后,他们有人成了央视主持,有的成了书法家或画家,还有的成了公务员、商人
或工人,不管当下在做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说起文化与美,都有一种心向往之并身体力行的景仰和坚持。
示例二:语文都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你不忘却她,时不时和她有个亲密接触,她就会和你分享快
乐,排解忧伤;陪伴你成长,帮助你翱翔!
七、作文(50 分)
24.人的一生有过无数的梦想,虽然有些梦想永远不会开花结果,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
的机会,而有时候,正是这流汗流泪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成就了成功。
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 500 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
③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不得抄袭。
期中测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赋分 12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27 分)18
选择题,本卷共 10 小题,共 27 分。1—7 小题,每小题 3 分;8—10 小题,每小题 2 分。
一、积累与运用(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菡萏(dàn) 沐浴(mù) 渊博(yuān) 美不胜收
B.悔恨(huǐ) 绅士(shēn) 笃志(dú) 人声鼎沸
C.搓捻(cuō) 贮蓄(zhù) 拼凑(pīng) 疲倦不堪
D.攲斜(qī) 轻捷(jié) 论语(lún) 花团景簇
【解析】B 项,“笃”应读“dǔ”;C 项,“拼”应读“pīn”;D 项,“花团景簇”应为“花
团锦簇”。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山有雄壮的________,山也有朴素的品格。山豪迈,山也俊秀。奇险是山,逶迤是山,
平坦是山,突兀是山,温柔是山,呼啸是山。山,时而________,时而又平淡无奇。山的性
格________是刚强的,不惧怕任何压力,平素________显得和慈祥,文质彬彬,英俊而柔情。
A.风骨 巧夺天工 虽然 却 B.风采 鬼斧神工 虽然 却
C.风采 巧夺天工 不仅 还 D.风骨 鬼斧神工 不仅 还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电商的兴起,加快了商品销售的速度和质量,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
B.能不能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C.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我们相信时间的力量,成长的力量。
D.贵港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解析】A.搭配不当,应该删去“和质量”;B.两面对一面,应该删去“能不能”;D.语
序不当,应该把“分类处理”移到“分类运输”的后面。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服务贸易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携手开创“全球服务、互
惠共享”的美好未来。
B.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
凌空翔舞的“飞天”。
C.《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
人不倦”、“当仁不让”等。
D.人们常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
东方有圆明园。
【解析】A 项,顿号都改为逗号;C 项,引号之间的顿号去掉;D 项,分号都改为逗号。
二、现代文阅读(5—7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核桃爹爹
①桃树湾村东头的老七最大的爱好是植树。他种过很多树,但最珍惜的就数屋后那五棵
核桃树了。这五棵核桃树是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斧头帮”手里抢回来的。要不,早就被
劈成小块当柴火了,事情还得从大旱的时候说起。
②有一年,桃树湾遇到多少年都难得一见的大旱,庄稼地差点绝收,村里的泉水干了,
吃水也成了难题。村里人说:“泉水干了得怪泉水上游的那些核桃树,这核桃树叶厚根壮,
把咱们泉水全吸干了!”村里人不约而同地扛着斧头,说要去把那害人的核桃树都砍了。爱
树的老七眼瞅着碗口一样粗的核桃树一棵棵倒下了,心比刀割还疼。砍到老七的屋后时,老
七终于忍不住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豁出命地拦在“斧头帮”的面前,哭着大喊:“你们
谁要砍树,就先把我砍了!”“斧头帮”看到老七一副拼命的架势,不得不停了下来,看着
剩下的这五棵核桃树,不情愿地离开了。就这样,老七用命换下了五棵核桃树。19
③核桃树救下了,老七对这几棵树宠爱有加,施肥、杀虫、防霜冻,一点都不敢马虎。
核桃树枝繁叶茂,挂果格外繁密。每年核桃成熟了,老七就上树摇核桃。老七把脱了皮的核
桃晒干,装在袋子里,背到市场上卖。虽然卖核桃有了些收入,可是,老七却欠下村里孩子
们的“嘴馋账”,不少人打起摘核桃的主意。
④这天,村里的几个调皮的孩子聚在一起,突然说起老七的核桃。“七爷的核桃结得那么
好,摘来吃些该多好!”一个孩子说。另一个胆大的说:“咱们想法骗走七爷,去偷核桃不
就成了!”
⑤几个小子来到老七家门口,最小的阿旺跑进老七家里,着急地喊着:“七爷,我家花
牛要生了,我爹叫我请您去看看呢!”老七一听,穿上外套就跟着阿旺往他家的方向跑。这
时候,另外几个孩子像猴子一样蹿上树,抓住树枝用力摇,成熟的核桃落了一地,几个孩子
脱下衣服包起核桃就逃跑了,只剩下一地狼藉和核桃树被折断的枝干。
⑥第二天一早,阿旺正在家砸核桃吃,就见老七气冲冲地闯进来,“阿旺爹,你家小子不
简单啊!学会骗人啦!”阿旺爹听了事情的经过,赶忙跟老七赔礼道歉,老七不依不饶地说:
“一会儿你们父子俩到我家来,把我剩下的核桃都给我收下来,就当赔礼了!”说罢就出门
了。
⑦阿旺爹一边责怪阿旺,一边和阿旺把老七家的核桃全收了下来,一颗颗全装在麻袋里
扎好。正准备回家的时候,老七却叫住了他俩,老七说:“早上生气是吓唬人呢,我知道你
们家里困难,供孩子上学不容易,这些核桃你们拿去卖了,就当我的一点心意,还能补贴补
贴你们的生活。本来我是准备自己去卖核桃把钱给阿旺的,这下你们帮我大忙了。”阿旺和爹
呆呆地站在原地,不敢相信老七说的话。
⑧原来,老七这几年卖核桃的钱一直攒着供村里贫困的孩子上学,一分都没往自己口袋
里装过。通过阿旺这件事,老七卖核桃供孩子上学的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从那时起,村里
考出去的大学生们都亲切地把老七叫作“核桃爹爹”。
5.下列对文章以“核桃爹爹”为题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称呼“爹爹”,表达大学生对老七的感激之情以及作者的敬佩之情。
B.这是在巧设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爹爹”前以“核桃”修饰,暗示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D.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并揭示了文章主题。
6.对下面两个句子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老七终于忍不住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豁出命地拦在“斧头帮”的面前。
②本来我是准备自己去卖核桃把钱给阿旺的。
A.句①“终于”一词,表明老七对村民们不分青红皂白肆意破坏的行为忍无可忍。
B.句①“斧头帮”是特定的称呼,是对村民们没有头脑的砍树行为的讽刺。
C.句②“本来”一词点明老七对卖核桃所得之钱的打算,表现出他的善良无私。
D.读到句②时读者可以大致明白文章标题的含义和来历了。
【解析】“终于”是最终的意思,写出了老七看到村民们将一棵棵核桃树砍倒,内心无
比愤怒,突出了他对核桃树的珍爱。
7. 下列对老七的形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勤劳,对这几棵树宠爱有加,施肥、杀虫、防霜冻,一点都不敢马虎。
B.爱护树木,豁命拦在“斧头帮”前面保护五棵核桃树。
C.尽心尽职,经常守着这五棵核桃树,防止有人来破坏。
D.有爱心,几年来卖核桃所得的钱,用于供村里贫困孩子上学,自己分文未用。
【解析】C 项的归纳,文中并无这种说法。20
三、古诗文阅读(8—15 小题,共 18 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不亦乐乎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博学而笃志 人不知而不愠
C.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吾日三省吾身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解析】 A 项,第一个“乐”,愉快,快乐;第二个“乐”,以……为快乐。B 项,第一
个“而”,表并列,并且;第二个“而”,表示转折关系,却。C 项,两个“之”都是代词,
它。D 项,第一个“日”,名词作状语,每天;第二个“日”,名词,某一天。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
A.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可以为师矣 D.饭疏食,饮水
【解析】A 项,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今义指人格高尚的人;B 项,古义泛指多次,今义
是二加一所得的数目;C 项,古、今都是“老师”的意思;D 项,古义指冷水,今义是一种
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B.文中的内容涉及到了关于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人生修养及治国的道理等方面。
C.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常以“加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代称二十岁、
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
D.《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
不倦”“择善而从”等。
【解析】没有治国道理方面的内容。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93 分)
非选择题,本卷共 14 小题,共 93 分。
阅读下两首诗曲,回答 11—12 小题。21
【甲】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乙】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两句诗。(2 分)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
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12.甲乙两首诗曲在写作方式上都很巧妙,甲诗中五个地名连用,乙曲中九种景物并置,
请仿照示例分析这样的写作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3 分)
示例:甲诗中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
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乙曲中把九种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秋郊夕照图,透出令人哀愁的
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阅读文言文,回答 13—15 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精: 振奋精神
(2)年与时驰 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15.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什么?学习了本文后,请谈一谈你
有了什么感想。(3 分)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感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积极的人生态
度。现代社会变化频繁,丰富多彩。怎样在各种变化和诱惑中保持平静的心态,坚定不移地
去努力,不停追求,是每个人都要深思的。(言之有理即可)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16.(1)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6)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和尚《绝句》)
(7)《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绘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
“征人”思乡情绪的诗句是: 不知何处吹芦管 , 一夜征人尽望乡 。
五、综合题(17—18 小题,共 8 分)22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6 分)
李白幼年在山中求学读书时,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便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
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便问她在做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
白听后触动很大,后来便发奋读书。
(1)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材料。(1 分)
铁杵成针。
(2)这则材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2 分)
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保持平和的心态学下去,做下去,终会有所成就。
(3)我校将举行“我爱文学”读书活动。如果你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你如何从“开卷有
益”的角度,邀请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活动?(3 分)
读书是一个美妙的过程,一本好书,一篇美文,可以使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使浮躁的
心态变得平和,使平凡的生命变得高尚。同学们,让我们积极参与这次活动,体验美妙的读
书之旅吧!
1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2 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
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这段话出自课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作者是 鲁迅 。
六、现代文阅读(19—23 小题,共 15 分)
(2020·广东)与母亲相守 50 天
明前茶
①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 50 天。
②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
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 5 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 40 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
被老母亲当成 14 岁的小姑娘管着。
③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 11 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
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
几贴土膏药,拍个 X 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④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________
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
这儿干嘛?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
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
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
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
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
母亲忙的了。
⑤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
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⑥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
嫌土猪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
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⑦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
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
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鸟唱,晒晒太23
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
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了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
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⑧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
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
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 14 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
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
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
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
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
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
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⑨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
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
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
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 年了,我总记着欠
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
爹都没能满足你……”
⑩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2020 年 3 月 20 日,有删改)
19.选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莉君母亲的“能干”?(4 分)
①母亲张罗儿孙们的吃喝和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②母亲为儿女们腌腊肉晒腊肉;③母
亲侍弄小菜园;④母亲惦记着弥补闺女,做发条青蛙。
20.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3 分)
第⑦段运用插叙,写了母亲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时,与母亲对话的情节,既表达了母
亲对儿女们的牵挂和无私的爱,又表现了母亲因父亲去世子女远离的内心的孤独和落寞,照
应上文父亲的去世,补充故事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1 体会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 分)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
“揪扯“本义是指撕拉的动作,这里指莉君想到母亲要照顾一大家子的辛苦而内心酸楚
的心理,表达了莉君对母亲的心疼。
22 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2 分)
母亲________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补充:得意;
理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以疫情为借口留住女儿的得意心理,写出了母亲渴望女儿
的陪伴。
23.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
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4 分)
人间亲情。选材:本文选择了疫情期间一位勤劳母亲和女儿的事件,给我们展现的是生
活中的细节,真实而又真情流露;主题:通过这些生活细节表达了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和牵
挂,而子女则对母亲怀有深深的感激,告诉我们长大后要时刻记得家的温暖,时刻记得对母
亲的怀念。24
七、作文(50 分)
24.远行前,母亲的皱纹让儿子怦然心动;送别时,父亲的背影让儿子潸然泪下……我
们生活在爱的包围中。
请以“被爱的感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 500 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
③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不得抄袭。
第 4 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赋分 12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27 分)
选择题,本卷共 10 小题,共 27 分。1—7 小题,每小题 3 分;8—10 小题,每小题 2 分。
一、积累与运用(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干涸(ké) 缝隙(fèng) 殉职(xùn) 狭隘(ài)
B.鄙薄(bǐ) 废墟(xū) 坍塌(tān) 慷慨(kǎi)
C.凌乱(líng) 派遣(qiǎn) 热忱(zhěn) 纯粹(cuì)
D.佩服(pèi) 流淌(tǎng) 酬劳(cóu) 攀登(pān)
【解析】A 项,“涸”应读“hé”;C 项,“忱”应读“chén”;D 项,“酬”应读“chóu”。
2.下列句子中,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加点词语后句意不变的一项是( B )
A.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刨根问底,恐怕谁也解释不清。(不求甚解)
B.人一旦定下目标,就应当一门心思地朝着目标努力前行,途中切不可三心二意,见
异思迁。(朝秦暮楚)
C.他平日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这次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着实令人大吃一惊。(口
若悬河)
D.学习不能囫囵吞枣,应该精益求精,只有拥有这样的态度,才能更上一层楼。(兢兢
业业)
【解析】A 项,“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不求甚解”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用在此处与原句句意不符。B 项,“见异思迁”“朝秦暮楚”都指意志不坚,反复无常。C 项,
“沉默寡言”指人很少说话。“口若悬河”形容能说会辩,说起来没完,用在此处与原句句
意不符。D 项,“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恳,而“精益求精”意思是好了还求更好。替
换后与原句句意不符。
3.(2020·江西)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烟波无际,天水相接,固然旷阔可观,一湾浅溪的明净,也使人感到宁静与亲切。
B.《史记》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主要是因为它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人文历
史、自然科学、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的原因。
C.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山水明秀,花木繁茂,其名字便体现了莲花“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是观莲的首选胜地。
D.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近代以后,仁人志士忧患的是
民族自强、复兴和独立。
【解析】B 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C 项,成分残缺,在“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后加上“的特点”。D 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独立,自强和复兴”。25
4.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 )
A.《走一步,再走一步》描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冒险以及在父亲的帮助下走下悬崖的
脱险经历。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幼年往事的小说。在这一脍炙人口的小说中,作
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C.《诫子书》是修身立志治国的名篇,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治国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
“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D.《纪念白求恩》一文运用对比、夸张等写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
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解析】B 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幼年往事的优美回忆性散文。C 项,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没有谈治国。D 项,《纪念白求恩》一文没有运用夸张的写法。
二、现代文阅读(5—7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打树花
冯骥才
①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
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
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
道奇俗“打树花”。我于此奇俗,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
花”。
②当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人们沸腾了。这便是打树花的汉子。他们的服装有些
奇异,头扣草帽,身穿老羊皮袄,毛面朝外,腰扎粗绳,脚遮布帘,走起来又笨重又威风,
好像古代的勇士上阵。这时候,人群中便有人呼喊他们一个个人的名字。能够打树花的汉子
都是本地的英雄好汉。不久,便静下来。一张小八仙桌摆在炉前,桌上放粗陶小碗,内盛粗
沙,插上三炷香。还有几大碟,三个馍馍三碗菜,好汉们上来点香,烧黄纸,按年岁长幼排
列趴下磕头。围观人群了无声息。这是祭炉的仪式。在民间,举行风俗,绝非玩玩乐乐,皆
以虔诚的心为之待之。
③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火砖煲中。铁水盛满,
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
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走到火红的铁水前,弯腰一舀,跟着甩腰抡
臂,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
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处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
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
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由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
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大汉泼七八下后走下去,
跟着另一位大汉上阵来。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
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众人眼尖,不久就看出一位年纪大的汉子,
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
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
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一条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
个无畏的勇士。他的装束也有特色——别人头上的草帽都是有檐的,为了防止铁水迸在脸上,
唯有他戴的是一顶无檐的小毡帽,更显出他的勇气。
④据当地的主人说,这汉子是北官堡中打树花的“武状元”。他今年 61 岁,名叫王全,
平日在内蒙古打工,年年回来过年时,都要在灯节里给乡亲们演一场打树花。
⑤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只知道世界上唯有中国有,中国唯有26
在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
⑥民俗的形成总是经过漫长岁月的酿造。比如最初打树花用的只是铁水一种,后来发现
铁水的“花”是红色的,铜水的“花”是绿色的,铝水的“花”是白色的,渐渐就在炉中放
些铜,又放些铝,打起的树花便五彩缤纷,愈来愈美丽;再比如他们使用的勺子是柳木的。
民间说柳木生在河边,属阴,天性避火。但硬拿柳木去舀铁水也不行,这铁水温度高达 1 300
摄氏度呢。人们便把柳木勺子泡在水桶里,通常要泡上一天一夜,而且打树花时每个汉子拿
它用上七八下,就得赶紧再放在木桶里浸泡。多用几下就会烧着。湿柳木勺子的最大好处是,
铁水在里边滑溜溜,不像铁水,好像是油,不单省力气,而且得劲,可以泼得又高又远。
⑦铁水落下来,闪过光亮,很快冷却。打树花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块两块小铁粒落在
人群里,轻轻砸在人们的肩上,甚至脸上,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福气,我还把落到
我身上的一小块黑灰的铁粒放在衣兜里,带回去做纪念呢。
(选自《冯骥才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脉络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 )
A.演出前的准备——祭炉的仪式——众好汉的表演——民俗的形成
B.演出前的准备——勇士们上阵——众好汉的表演——民俗的形成
C.演出前的准备——祭炉的仪式——“武状元”献艺——民俗的形成
D.介绍演出场地——祭炉的仪式——众好汉的表演——民俗的形成
6.打树花“奇”在哪里,下列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打树花的汉子们的服装奇异,且都是本地奇人。
B.仪式奇特,技艺奇特,树花的色彩奇特。
C.打出的树花造型奇特且是独一无二的民俗。
D.舀铁水的勺子奇特,是用柳木做的。
【解析】文中没有讲到树花的造型。
7.下列对文章理解、赏析不正解的一项是( D )
A.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地表现了大汉打树花技术的娴熟。
B.第③段“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写出铁花散发时声势之大。
C.第④段从侧面介绍“年纪大的汉子”技艺高超。
D.围观的人群巴不得有小铁粒掉在自己身上,因为这是有福气的兆头。
【解析】文中说法是“打树花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福气”。
三、古诗文阅读(8—15 小题,共 18 分)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夫学须静也 逝者如斯夫(《〈论语〉十二章》)
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
C.意与日去 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D.公大笑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
【解析】A 项,两个“夫”都是语气词,无实在意义,不译。B 项,第一个“日”,特指
某一天;第二个“日”,每天。C 项,第一个“去”,消逝;第二个“去”,离开。D 项,第一
个“乐”,高兴;第二个“乐”, 以……为快乐。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27
例句:非宁静无以致远
A.非学无以广才 B.年与时驰
C.温故而知新 D.不义而富且贵
【解析】C 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作名词;A 项,形容词作动词;B 项,名词作状语;D
项,形容词作动词。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诫子书》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
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B.文章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
个“躁”字,对比鲜明。
C.文章通过智慧理性、简练严谨的文字,将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D.《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勉励儿子勤学立志,
修身养性。
【解析】“只概括了治学的经验”有误,除了治学经验,还有为人修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93 分)
非选择题,本卷共 14 小题,共 93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 11—12 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1.两首诗均为送别诗,甲诗中李白送别的是 王昌龄 ,乙诗中写的是 汪伦(朋友)
送别自己 。(2 分)
12.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杨花落尽子规啼”所展现的画面。(3 分)
该句描绘了一幅柳絮漫天飞舞、漂泊无定,子规声声悲鸣“不如归去”的凄凉悲惋的画
面。
阅读文言文,回答 13—15 小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8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四十而不惑 惑: 迷惑,疑惑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
习过呢?
15.文中谈学习方法的句子有哪些?教导我们对待学习应有怎样的方法?(3 分)
语句: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方法:注重复
习,学思结合。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16.(1)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论语》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
则殆 。
(6)《诫子书》中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淫慢则不
能励精 , 险躁则不能治性 。
五、综合题(17—18 小题,共 8 分)
17.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
务。(6 分)
(1)【我“读”我推荐】
余秋雨有一篇文章叫《读书的 5 个秘诀》。书中说,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
却很累、很痛苦。读书的 5 个秘诀是:减肥(不要滥读)、抬头(读一流的书)、排序(对要阅读
的书目排队)、“返己”(也就是返回,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脱敏”(对流行的书要谨慎
选择,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
余秋雨对读书精辟的见解,对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很有帮助。请你也写出两种读书的方法
介绍给同学们。(2 分)
示例:①要有选择性地读书;②读书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精读和略读相结合;③读书时
可以作摘要或写读书笔记。
(2)【我“读”我实践】
朱自清的散文《春》充满了叙不完的诗情、看不尽的画意。在这篇仅仅 30 个句子的简短
散文中,运用了二十多处修辞手法来作为《春》的“颜料”,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
的早春图。请你也从以下几个词语中任意选取词语(不少于两个),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字数不少于 60 字)(2 分)
静谧 点缀 张望 眼花缭乱 不知不觉 心旷神怡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示例一:春天来了,好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青蛙呼朋引伴,在池塘中放声欢唱;燕子
拍着翅膀,在屋檐下探头张望;各种花儿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叫人眼花缭乱。示例二:车29
窗外探头张望,田野上一片片蓄势待发的草儿,树枝上一排排莺歌燕舞的鸟儿,路边花坛上
一朵朵盛开的花儿,正点缀着这万紫千红的春天。不知不觉中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3)【我“读”我感悟】
央视网消息:7 月 24 日,清华大学的一纸捷报,辗转 2 300 多公里,抵达云南曲靖市阿
都乡的贫困考生林万东手中。在 2019 年全国高考中,林万东考取理科 713 分,通过清华大学
“自强计划”,被该校自动化系录取。
林万东家里有姐弟三人,父亲因病不能干重体力劳动,全家的经济来源都靠母亲在昆明
的一家工地搬砖背沙。承受着几倍于寻常家庭的压力,这个即将有两名大学生的农村家庭没
有被击倒。
高考结束后,林万东曾去到昆明的一处工地陪母亲一起打工。他在日记中写下:“唯有
自强不息,我们才会有日后的无限可能。”
在读书求学的过程中,总有一些人强调这样那样的困难。上面这则消息,对你有什么启
示?请你谈一谈。(2 分)
人生难免有挫折,我们要正确面对,不断发掘自身的力量,勇敢尝试,战胜自我,不断
进步。(启示要结合上面消息中提到的“自强不息”来谈,并且要言之有理)
1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2 分)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
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
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钦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
做到的事。
这段话出自课文《 植树的牧羊人 》,作者是 让·乔诺 。
六、现代文阅读(19—23 小题,共 15 分)
晒 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
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
“波浪”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
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
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
的扫盲识字班,认识 1 000 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
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
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
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
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
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
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
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 年 4 月 16 日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
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
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30
生,颔首微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
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 年 6 月 2 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
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
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
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
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
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
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yīn)氲(yūn)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
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
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 她的白
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
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选自《中学生阅读》,有删改)
19.根据提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剩下的情节内容。(3 分)
①回乡看到母亲晒书→② 回忆母亲重视读书 →③ “我”与母亲读“小记”→④母
亲去世,“我”睹物思人
20.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分)
(1)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钻进”是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飘落在书页上的情态,细腻而富有情趣。
(2)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
“抚摩”即抚摸、用手轻轻地摸,通过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心理,表现“我”对母亲
的思念之情。
21.选文第②段中画线语句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2 分)
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22.请简要赏析第⑤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4 分)
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晒书时虽辛苦但内心充满愉悦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
发现母亲长出白发时吃惊和担忧的心情。
23.文章题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什么作用?(2
分)
详写这件事,回忆了书的来历,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突出文章
主题。
七、作文(50 分)
24.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取得超人的成绩,是惊喜;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是惊喜;体会
到一种真情,是惊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发现,是惊喜……惊喜,源于坚持,源于智慧,源
于热爱……
请以“惊喜”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 500 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
③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不得抄袭。31
第 5 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赋分 12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27 分)
选择题,本卷共 10 小题,共 27 分。1—7 小题,每小题 3 分;8—10 小题,每小题 2 分。
一、积累与运用(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怅然(chàng) 怂恿(sōnɡ) 忧郁(yù) 畏罪潜逃
B.虐待(nüè) 蜷伏(quán) 余晖(huī) 神采奕奕
C.缀行(zhuì) 假寐(mèi) 惩戒(chéng) 怪延不经
D.哺乳(pǔ) 嗔怪(chēn) 温驯(xùn) 大相径庭
【解析】A 项,“怂”应读“sǒnɡ”;C 项,“怪延不经”应为“怪诞不经”;D 项,“哺”
应读“b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他十分注意资料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他的考据旁征博引,材料过硬,从不根据推测
妄下断语。
B.五月以来,“劳动美”社会实践主题教育活动在各中小学校迫不及待地开展了起来。
C.时至今日,他依然记得父亲那蹒跚的背影。
D.她默默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安详地等待着比赛的最终结果。
【解析】B 项,“迫不及待”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与语境不符。C
项,“蹒跚”指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不能修饰“背影”。D 项,“安详”指神
态平静,从容稳重,用在此处不符。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提供网络搜索服务的企业必须整改是因为竞价排名机制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公正性是
重要原因。
B.这次疫情,既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也是完善和提升国家治理
水平的一个契机。
C.随着近年来户外运动的兴起,严重危害了山区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山区不可承受
之重。
D.我原打算介绍王海向张芳借阅《平凡的世界》,没想到他已经离开学校,跟父母回老
家探亲去了。
【解析】A 项,句式杂糅,删去“是重要原因”;C 项,成分残缺,删去“随着”;D 项,
表意不明,“他”改为“王海”或“张芳”。
4.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 )
A.郑振铎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著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
翻译家。
B.梁实秋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
小品》、译著《人间喜剧》等。
C.康拉德·劳伦兹是德国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曾获 197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D.蒲松龄是清朝著名小说家,鲁迅对他的评价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
三分”。
【解析】B 项,梁实秋的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C 项,康拉德·劳伦兹是奥地利人。
D 项,这是郭沫若对蒲松龄的评价。
二、现代文阅读(5—7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32
母亲的刺绣时光
宫 佳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
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
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
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
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
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
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
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
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
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
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
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
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
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
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
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
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
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
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
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画里写出或柔美
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
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
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
也作女工。
5.结合文章②—⑦段,下列围绕刺绣归纳“我”和母亲之间发生的事情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小时候,“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
B.稍微大一点,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
C.结了婚,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很是恼怒。
D.后来去谋生,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
【解析】结了婚,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这可以从“我常常对母
亲发牢骚”看出。“恼怒”含有厌恶之意,不合文意。33
6.结合语境,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捏着”准确传神地写出母亲刺绣时拿针的动作。
B.这句话表达出“我”对母亲坚持刺绣很是不解。
C.“执着”形象地刻画出母亲的沉稳、专注,心灵手巧的特点。
D.加点的两个词表达出“我”对母亲的疼惜之情。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
唱。
D.本文作者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
的哲理。
【解析】A 项,第②段中引用罗隐的诗句,彰显文章底蕴,增添了文章文学色彩的同时,
也描绘出了古代女子刺绣的场景,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所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
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的理解不正确。
三、古诗文阅读(8—15 小题,共 18 分)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
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
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久之,目似瞑 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B.思而不学则殆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C.以刀劈狼首 静以修身(《诫子书》)
D.不亦乐乎 公大笑乐(《咏雪》)
【解析】A.第一个“之”,助词,调整音节,不译;第二个“之”,代词,他。B.第一个
“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顺接。C.第一个“以”,介词,用;第二个“以”, 连词,
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D.两个“乐”都是高兴、愉快的意思。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A.一狼洞其中 B.温故而知新
C.曲肱而枕之 D.意与日去
【解析】D 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 项,名词作动词;B 项,形容词作名词;C 项,
形容词作动词。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惧狼——避狼——毙狼。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34
C.本文语言简练传神,生动描写了狼的动作和神态,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和狡猾。
D.结尾一段采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卒章显志,表达了作者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
讽刺和嘲笑。
【解析】结尾一段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93 分)
非选择题,本卷共 14 小题,共 93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曲,回答 11—12 小题。
【甲】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古道西风瘦马”中的“西风”能否改为“清风”?(2 分)
不能。该曲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应为“西风”。“西风”使人感到寒冷,能更好地衬托出
作者飘零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而“清风”给人以舒适、温暖之感,与作者此时的心情不相
符合。
12. 两首诗曲都是写秋天的景色,但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3 分)
甲诗是直抒胸臆,赞美秋天,表达乐观豁达之情。乙曲并没有刻意表达对秋天的独特感
悟,主要是悲秋,抒发了游子漂泊天涯的凄苦孤寂之情。
阅读《论语》的节选文段,回答 13—15 小题。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1)不亦说乎 说: 同“悦”,愉快
(2)学而不思则罔 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15.请从“学习”方面,在文中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3 分)
示例:“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上,启示我学习新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实践。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16.(1)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2)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3)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4)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35
(5)《诫子书》中点明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的句子是: 淫慢则不能励精 , 险
躁则不能治性 。
(6)《诫子书》中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 。
五、综合题(17—18 小题,共 8 分)
17.世间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班级拟开展“关爱生灵”的主
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6 分)
(1)中国古代就有人主张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请说出下面的观点是谁提出的。(2 分)
道法自然: 老子
天人合一: 庄子
(2)为了帮助同学们明确“关爱生灵”的意义,营造人人参与活动的氛围,请你拟写一句
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话,作为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2 分)
①关爱生灵,从我做起。②情撒万千生灵,创建和谐家园。
(3)徜徉古诗词,感受美好生活。(2 分)
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是自然万物恬静优美画面的生动再
现;杜甫的“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精美展示。
1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2 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
只不能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
我良心的针!
这段话出自课文《 猫 》,作者是 郑振铎 。
六、现代文阅读(19—23 小题,共 15 分)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
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
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
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
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
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
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
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
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
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
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
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
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
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
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
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
处。36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
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
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
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
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
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
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
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
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
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
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
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
的回报。
(选自《读者》,有删改)
19.文章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
括。(3 分)
第一件事:用柳条营救花蝴蝶
第二件事:帮助蝴蝶晒太阳、汲取花蜜
第三件事:搭建“避难所”保护蝴蝶
20.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作用:表现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机智、善良、纯真。
21.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3 分)
议论;作用:赞美了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善良与纯真,揭露了美好的人性日益流失的社会
现状,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22.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加点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
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4 分)
“大沙漠”指的是丧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人群和社会;“沙尘暴”指的是人们丧
失美好人性,自私、冷漠的行为。(意思相近即可)事例:如公交车上没有人给老人、孕妇让
座;老人摔倒在地无人搀扶……
23.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
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 分)
示例:关爱弱小的生命,爱护生存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
一点关爱,少一点淡漠,多一点善良,少一点算计。
七、作文(50 分)
24.梦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梦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梦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只要有梦想,就会有努力的方向,就会有前行的力量,就会有奋斗的勇气。只要有梦想,就
会有美丽中国,幸福生活,美好人生,生命奇迹……
请以“只要有梦想”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 500 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
③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不得抄袭。37
第 6 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赋分 12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27 分)
选择题,本卷共 10 小题,共 27 分。1—7 小题,每小题 3 分;8—10 小题,每小题 2 分。
一、积累与运用(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缥缈(piāo) 呈报(chéng) 狡猾(jiǎo) 赫赫有名(hè)
B.爵士(jué) 澄澈(chēng) 称职(chèn) 踉踉跄跄(qiàng)
C.妥当(tuō) 炫耀(xuàn) 钦差(chāi) 杞人忧天(qǐ)
D.滑稽(jī) 女娲(wā) 庇护(bì) 莽莽榛榛(máng)
【解析】B 项,“澄”应读“chéng”;C 项,“妥”应读“tuǒ”;D 项,“莽”应读
“mǎ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
A.在动物园里,小丽被那只笨拙的狗熊逗得哄然大笑。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为了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许多学校杞人忧天,举行了灾害求生大演练。
D.他毕业于同济大学日语系,有着不错的教育背景,却因爱慕虚荣而误入歧途。
【解析】A 项,“哄然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不应用在一个人身上。B 项,“随
身附和”指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贬义词。C 项,“杞人忧天”指为不必
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贬义词。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春风一阵阵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声响。
B.小强和小刚参加学校乒乓球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他终于夺得冠军,为班级赢得
了荣誉。
C.中国高铁正在积极走出国门,谁也不会否认它将来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
力。
D.学校的几名老师带领我们游览了巧夺天工的张家界大峡谷。
【解析】A 项,不合逻辑,“月光”和“树影”不能发出“沙沙的声响”。B 项,表意不
明,把“他”改为“小强”或“小刚”。D 项,用词不当,应将“巧夺天工”改为“鬼斧神
工”。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D )
A.食无定味,适口者珍。美好语言的标准必须遵循两条:有效,悦耳。在人人想着创
新的年代,自觉认知与坚守语言的底线,或许才能让我们的母语故乡变得更加美好。
B.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C.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一定拥有辽阔的
精神版图;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全民阅读的品质,这样的国家一定拥有勃勃生机和巨大
潜力。
D.对于草木、庄稼和一些小生灵,惊蛰是一道关,霜降也是一道关;这两道关,一个
主兴,一个主衰,可谓一阳一阴,一道一魔,它们配合得多么默契!
【解析】应把分号改为句号。
二、现代文阅读(5—7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最后的铁匠
①铁匠比那些城外的农民们,更早地闻到麦香。在库车,麦芒初黄,铁匠们便打好一把38
把镰刀,等待赶集的农民来买。铁匠们知道,这些东西打早了没用。打晚了,就卖不出去,
只有挂在墙上等待明年。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他十
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
四季,来定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
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只要一代一代把
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吐尔洪·吐迪从父亲手里学会了打制各种农具。父亲去世后,
他又把手艺传给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们又接着往下一辈传。
③铁匠家有自己的规矩,每样铁活儿都必须学到师傅满意了,才可以另立铁炉去做活儿。
不然学个半吊子手艺,打的镰刀割不下麦子,那会败坏家族的声誉。但吐迪·艾则孜知道,有
些很微妙的东西,是无法准确地传给下一代的。每一代间都在失传一些东西。尽管手把手地
教,一双手终究无法把那种微妙的感觉传给另一双手。
④一把镰刀面对的是广阔的田野,各种各样的人。每一把镰刀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一只
用镰刀的手不一样。打镰刀的人,也靠一双手,给千万只不一样的手打制如意家什。铁匠的
每一把镰刀,都针对他想到的某一个人。从一块废铁烧红,落下第一锤,到打成成品,铁匠
心中首先成形的是用这把镰刀的那个人。在飞溅的火星和叮叮当当的锤声里,那个人逐渐清
晰,从远远的麦田中直起身,一步步走近。这时候铁匠手中的镰刀还是一弯扁铁,但已经有
了雏形,像一个幼芽刚从土里长出来。铁匠知道它会长成怎样的一把大弯镰,铁匠的锤从那
一刻起,变得干脆有力。
⑤不论什么情况,打镰刀的人都会将这把镰刀打好,挂在墙上等着。不管这个人来与不
来,铁匠活儿不会放坏。它们在铁匠铺黑黑的墙壁上,挂到明年,挂到后年,有的一挂多年。
有一回,吐迪的太爷给一个左撇子打过一把歪把儿大弯镰。那人交了两块钱定金,便一去不
回。直到太爷临终前,终于等到了这个人。铁匠每年都取下那把镰刀敲打几下,每次都能看
出一把镰刀的欠缺处:这个地方少打了两锤,那个地方敲偏了。手工活儿就是这样,永远都
不能说完成,打成了还可打得更精细。随着人的手艺进步和对使用者的认识理解不同,一把
镰刀可以永远地敲打下去。那些锤点,落在多少年前的锤点上。叮叮当当的锤声,在一条窄
窄的胡同里流传,后一声追赶着前一声,后一声仿佛前一声的回音,一声比一声响亮、幽
远……
⑥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形的镰刀。
_吐迪家的每一把镰刀上,都留有自己的记痕。那些记痕留在不易磨损的镰刀臂弯处,像两排
月牙形的指甲印,千年以来他们就这样传递记忆。那把千年前的镰刀,又神秘地、不被觉察
地握在某个人手里。他用它割麦子、割草、芟树枝、削锨把儿和鞭杆……千百年来,就是这
些永远不变的事情在磨损着一把又一把镰刀。
⑦打镰刀的人把自己的年年月月打进黑铁里,铁块烧红、变冷、再烧红,锤子落下、挥
起、再落下。 那些从铁匠铺里,一锤一锤敲打出来的镰刀,就像一弯过时的月亮,暗淡、古
老、陈旧,却永不会沉落。这些看似简单,千年不变的手艺,也许一旦失传便永远地消失了,
我们再不会找回它。
(作者:刘亮程 有改动)
5.第③段中“微妙的东西”具体指的是( B )
A.打制铁器时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心理感应。
B.打铁时诸如火候大小、锤打力度等经验性的东西。
C.如何打制出灵巧实用镰刀的细节要求。
D.打制各种农具需要区别火候和选恰当的原料。
【解析】从第④段“铁匠的每一把镰刀……变得干脆有力”等几句分析,“微妙的东西”39
具体是指打铁时诸如火候大小、锤打力度等经验性的东西。
6.下列对第⑥段画线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写铁匠的职业特点已深入到吐迪·艾则孜每一个细胞。
B.使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写出了吐迪·艾则孜专注的神态。
C.把记痕比作月牙儿,记痕传递的是一种手艺和精神。
D.由实到虚,将眼前情景和铁艺传承历史联系起来,使主题得以升华。
【解析】“深入到每一个细胞”有误,只有眼部神态的描写。
7.下列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从题目“最后的铁匠”来看,作者认为在科技时代,落后的技艺必须淘汰。
B.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打铁这类手艺日渐衰微甚至消失。
C.在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铸就的是一种工匠精神。
D.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珍视、继承并发扬光大。
【解析】“落后的技术必须淘汰”有误,结合全文可知,作者对传统技艺的消失有着深
深的忧虑,认为应该继承和发扬。
三、古诗文阅读(8—15 小题,共 18 分)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
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
B.若躇步跐蹈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C.有闻而传之者 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久之,目似瞑,意睱甚(《狼》)
【解析】A 项,介词,向/介词,在。B 项,代词,你/副词,如。C 项,表顺接。D 项,
代词,代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音节助词,无实义。
9.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
A.宋之丁氏 B.有闻而传之者
C.国人道之 D.闻之于宋君
【解析】A 项,助词,“的”。B、C、D 项都是代词,代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宋君派人打听这件事,是因为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B.这则寓言中,一切错误的根源在于丁氏说话有歧义,他应说:“吾穿井省一人。”
这样大家就不会误会了。
C.本文旨在说明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随意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D.本文在短小的篇幅中简单地叙述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没有多余的描写,却十分生
动。
【解析】“一切错误的根源在于丁氏”有误,闻之者不加辨析以讹传讹也有错。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93 分)
非选择题,本卷共 14 小题,共 93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 11—12 小题。40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甲诗中,从九日、 登高 、故园菊等词语中可以看出,写的是 重阳节 这一中
国传统节日。(2 分)
1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或抒发感受,或描绘形象,或创造意境,仿照示例分
析乙诗中一处“炼字”的作用。(3 分)
示例:甲诗第三句中一个“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表达了诗人的思乡
之情。
乙诗中的“愁”字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
思念,也有热忱的关怀。
阅读《杞人忧天》一文,回答 13—15 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
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
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因往晓之 晓: 告知,开导
(2)其人舍然大喜 舍然: 消除疑虑的样子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即使坠落,人也不会被击中甚至被伤害。
15.杞人为什么忧天?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3 分)
①因为他担心天会塌下来。②讽刺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的
人。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16.(1)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2)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3)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4)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谭嗣同《潼关》)
(5)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是: 我言秋日胜春朝 。
(6)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成为离情代用语的词是: 巴山夜雨 。
(7)谭嗣同在《潼关》中表达渴望冲破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诗句是: 河流大野犹嫌41
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
五、综合题(17—18 小题,共 8 分)
17.桂平市某中学七年级(2)班拟开展“走进文学部落”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
任务。(6 分)
(1)【创办班刊】班上准备创办一份班刊。请你给班刊取一个富有文化韵味的刊名并简要
说明其含义。(3 分)
刊名: 小荷
含义: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荷”可比喻刚开始展示才华。
(2)【创设栏目】请你为这期班刊策划一个栏目。(1 分)
示例一:名人读书故事(读书方法谈、书海拾贝)。 示例二:名言集锦(佳作秀场、创作
手记、名篇推荐等)。
(3)【班级朗诵会】班主任拟开办班级朗诵会。(2 分)
在央视《朗读者》栏目里,导演陆川朗读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是献给自由奔跑的
圣灵,演员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是献给坚强生活的妈妈。如果让你去朗读七
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你会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是献给渐渐老去的母亲。
1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2 分)
为了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
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
换一套衣服。
这段话出自课文《 皇帝的新装 》,作者是 安徒生 。
六、现代文阅读(19—23 小题,共 15 分)
灯
侯发山
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临近家乡,天色渐暗,看到远处江面上三三两两的桅灯,
小伟心中顿觉温暖。
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是
个孝子,虽然在城里办厂,平时可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就打个电话,或是在微
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
④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
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
做出一些看似可笑的事。
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
涛声。
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
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
⑦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学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
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
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
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鮟鱇(ān kāng)鱼。
⑨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
长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根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⑩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42
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⑪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⑫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
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⑬小伟呵呵一笑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⑭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
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⑮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⑯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
圈嘛。
⑰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想着父亲的种种举动,小伟
恍然大悟。他心中一热,双眼潮湿起来,不由地抬起手来挥了挥头上飞舞的蚊虫。
⑱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有时做事
啊,不能太招人眼了。
⑲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⑳父亲愣怔了一下。
○21
小伟说,我那样做,并没什么别的想法,不是炫耀,也不是为赢得什么好名声,就是
让大家监督自己,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22
儿子,你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
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23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语重心长地说,小伟,爹希
望你能像你说的那样,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24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影像一座山,那样挺拔,那样沉稳。
○25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但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说选刊》2019 年 5 月,有删改)
19.小说第⑤至⑫段详细记叙了父子俩钓鱼的经过,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 分)
用父子俩钓鱼的经过为父子俩的沟通创设了情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父亲
借钓鱼教导小伟以及小伟向父亲吐露心迹作铺垫,丰富了人物形象,也深化了文章主题。
20.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 分)
他心中一热,双眼潮湿起来,不由地抬起手来挥了挥头上飞舞的蚊虫。
这一连串词语的运用说明小伟此时已解开了内心的疑惑,形象地写出了小伟知道父亲天
天去朋友圈里关注自己后内心的感动,表达了小伟对父亲的感激与深爱。
21.联系上下文,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 分)
小伟看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影像一座山,那样挺拔,那样沉稳。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身影”比作“一座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伟心中
父亲形象的挺拔、沉稳,表达了小伟因为有父亲这盏“灯”为自己照路内心所感到的踏实,
也表达了小伟对这如山的父爱的感激以及对父亲的深爱。
22.小说标题为“灯”,“灯”在文中多次出现,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3 分)
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为自己谋利;灯塔的“灯”是为别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而父亲更像一盏明灯,照亮儿子的内心,指引儿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23.联系全文,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3 分)
运用对比手法,将没有路灯的黑暗与小伟走得踏实不会迷路做对比,写出了父亲像一盏
明灯,照亮了儿子的内心,指引儿子走向正确的道路,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七、作文(50 分)43
24.以“假如我有一双翅膀”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 500 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
③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④不得抄袭。
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考试时间 150 分钟,赋分 120 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 27 分)
选择题,本卷共 10 小题,共 27 分。1—7 小题,每小题 3 分;8—10 小题,每小题 2 分。
一、积累与运用(1—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黄晕(yùn) 模样(mú) 攒成(zǎn) 怪诞不经(dàn)
B.女娲(wō) 蓬勃(bó) 菡萏(hàn) 随声附和(hè)
C.殉职(xùn) 炮制(páo) 抽噎(yē) 莽莽榛榛(zhēn)
D.哺乳(pǔ) 匍匐(pú) 蝉蜕(tuì) 参差不齐(cēn)
【解析】A 项,“攒”应读“cuán”; B 项,“娲”应读“wā”; D 项,“哺”应读
“bǔ”。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________,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
他的技术是很________的,这对于一班________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
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________。
A.满腔热忱 高明 不求甚解 教育
B.精益求精 高招 不求甚解 教训
C.精益求精 高明 见异思迁 教训
D.满腔热忱 高明 见异思迁 教育
3.(2020·凉山 A)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终于爬上了山顶,我们耳边回荡着孩子们愉快的歌声和欢乐的笑容。
B.在同桌的热心帮助下,使张华改掉了乱写乱画的毛病。
C.食品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 20%。
D.刘慈欣的《三体》是一本好书,它激发了人们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
【解析】A.搭配不当,“笑容”不能“回荡”;B.缺少主语,删去“使”;C.下降不能用倍
数,“一倍”改为“一半”。
4.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 )
A.《皇帝的新装》作者是丹麦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他的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
的女儿》《丑小鸭》等。
B.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里的谢道韫孩提时就能说出“未若柳絮因风
起”,可以想见,她天资聪颖,饱读诗书。
C.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立冬之后是
小雪。
D.曲牌名就是曲,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天净沙·秋思》中,
“秋思”即为曲牌名。
【解析】B 项,南朝宋刘义庆。C 项,立秋之后是处暑。D 项,“秋思”为标题,“天净44
沙”为曲牌名。
二、现代文阅读(5—7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西游记》里的三个唐僧
唐僧是一个可爱可敬的人物,但是这个人物没有吸引住他的扮演者,唐僧的演员居然换
了三个!
第一个是汪粤。
我到戏剧学院和电影学院去挑演员。电影学院正放年假,学生都不在,校方拿出了表演
系毕业班的学生照片给我挑选。我看中了其中的汪粤。
汪粤非常用功地体验生活,他剃了光头,整天穿着唐僧的僧衣。
但是他在法源寺住了十天就跑回来了。这使当时的副导演朱小峰很不满意,骂他不能吃
苦,当了逃兵。
汪粤委屈地告诉我:“蚊子咬得受不了了,不只咬身上,还咬光头!和尚们不许打蚊子,
说不能杀生。”
汪粤给我看一张他在寺里与方丈一起照的照片,照片的背后有方丈赠给他的佛教的两句
偈语:“务实——言行相应,不怀自大。有恒——有所为作,而不中舍。”我告诉汪粤:“这
两句话很重要,希望你凡事要说到做到,不要半途而废!”
但是,汪粤在试集里的表演不理想:一副苦相,不够大方,许多人建议换人。但我认为
这一集里大家都还没有找到感觉,应该再给他一次机会。对一个刚出学校的年轻人,不应该
一棍子打死。
以后,汪粤又演了《祸起观音院》《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就比较成熟自信了。尤
其是《三打白骨精》的结尾,他眼望悟空远去时目光中流露出的痛心与无奈,都十分到位。
但是,拍完了《三打白骨精》,汪粤却提出了一个要求:有一部电影要他去当主演,他很
想利用空余时间去拍。
我告诉他:“既然你更重视电影,那就去吧!我这里不能当作填空的补丁!”
汪粤虽然心情矛盾,但还是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剧组。走的时候,他眼中含着泪。那是 1983
年 6 月 5 日。
我为他惋惜:他没有做到偈语上的要求,还是半途而废了!
这个“逃兵”的离去,有着他的社会原因:那时的电视剧是刚上马不久,影响远不如电
影,汪粤是电影学校毕业的,他更向往大银幕的电影主演。我只有让他离开了。
我转而找寻下一个唐僧,第二个唐僧是徐少华。
徐少华出演了《困囚五行山》《猴王保唐僧》《计收猪八戒》《坎途逢三难》《智激美猴王》
《大战红孩儿》《夺宝莲花洞》《斗法降三怪》等。
徐少华扮演的唐僧以他清秀的外貌,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喜爱。
但他这时提出:要上山东艺术学院念书,拿文凭!他希望剧组出面与学校交涉,让他不
上课或少上课却能拿到文凭。
我怀疑:“剧组哪有那么大的面子,能够左右学校?”
但徐少华耍赖皮:“倪萍就不用上课拿到了文凭。”
徐少华临走时我把下面的日程和时间安排告诉了他:10 月 30 日,在苏州拍《趣经女儿
国》。
眼看出发日期到了,徐少华却没有来!我打电话到山东话剧团,才知道他已经和他爱人
一起去上学了!我又打电话到山东艺术学院,他们说:“我们这儿没有这个人!”我一怒之45
下,找到学校的教务长,要他叫徐少华立即到剧组拍戏。
徐少华到剧组来了,但心里很不痛快。他勉强拍完了《趣经女儿国》。这是唐僧的重头戏。
《趣经女儿国》拍完后,“三个徒弟”和林志谦都极力劝说他留下来。但他听不进去,头
也不回地回到学校去了。临行时我派了个制片主任跟他一起到济南去找他的学校联系,希望
学院能够照顾一下,让他以拍戏为主,到时照样给他文凭。但制片主任从济南来了电话:校
方领导问过徐少华“学业和拍戏你以哪个为重”时,徐少华明确表态以学业为重!
我把这事向副台长阮若琳汇报了,她爽快地说:“那就换人!演员有的是,谁穿上那身
衣服,谁就是唐僧!”
他的离去,除了个人原因外,还有社会原因:那时社会上刮起的“文凭风”,震晕了许多
年轻人,没有文凭就没有前途!于是,徐少华就朝着文凭奔去了!那是 1985 年的 11 月初。
第三位唐僧:迟重瑞。
唐僧的人选与 1986 年春节播出的《西游记》11 集的后期工作同时进行,但一直没有找
到合适的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1986 年的 4 月,眼看大队马上就要到浙江拍《孙猴巧行医》,却没有唐僧!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那天我结束了剪接工作,和场记于虹一起下楼。天已昏暗,
我和一个正在上楼的人擦肩而过。模糊中我看到那个人个子魁梧,气质也不错。我急忙叫住
他:“哎!你,站住!”
这一声把他吓了一跳,他回过身来:“您叫我?”
我问:“你是哪儿的?”
他彬彬有礼地回答:“我是广播剧团的!”
我又问:“你叫什么名字?”
于虹在一边插话:“他叫迟重瑞!是我们剧团的演员!”
小迟试妆的结果很好,除了稍胖些,需要减减肥外,没别的毛病。我心头的一块石头落
地了。事后我向老阮汇报,她听说是迟重瑞,也挺高兴:“好!好!是我们剧团的人,不会
开小差!”
这次“擦肩而过”的经历,成就了《西游记》里第三个,也是最坚决最虔诚的唐僧。
迟重瑞热爱唐僧,兢兢业业,心无旁骛地走完了最后的取经路,取到了真经。
(选自杨洁《我的九九八十一难》,有删改)
5.下列对三任唐僧的演员的态度和看法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第一任唐僧:汪粤,不能吃苦,又想当电影主演,半途而废。“我”感到惋惜。
B.第二任唐僧:徐少华,以学业为重,放弃了拍戏。“我”感到遗憾。
C.第三任唐僧:迟重瑞,兢兢业业、心无旁骛地走完了取经路。“我”很欣赏。
D.三任唐僧的演员,各有各的特点和选择,“我”对此予以理解。
【解析】对三任唐僧的演员的态度和看法,文中均有明确的表达。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好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踏破铁鞋无觅处”表达出当时找不到合适人选时内心的焦急。
B.“得来全不费工夫”表达出意外找到合适人选时的欣喜之情。
C.两处引用的诗句前后呼应,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D.引用诗句,目的是在感慨人生无处不是这样的。
7.本文多处设置伏笔,下列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徐少华提出:要上山东艺术学院念书,拿文凭!这处伏笔,预示了后面徐少华会中
途离开。
B.“我”告诉汪粤:“这两句话(偈语)很重要,希望你凡事要说到做到,不要半途而
废!”这处伏笔,预示了后面汪粤会中途离开,半途而废。46
C.老阮听说是迟重瑞,也挺高兴:“好!好!是我们剧团的人,不会开小差!”这里
的伏笔,预示了后面迟重瑞兢兢业业,坚持拍完了《西游记》。
D.这些伏笔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情节发展合理,但容易产生突兀感。
【解析】这些伏笔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不至于产生突兀。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
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三、古诗文阅读(8—15 小题,共 18 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
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元方时年七岁 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B.求闻之若此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C.相委而去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D.及其家穿井 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十二章》)
【解析】A 项,名词,当时/副词,按时。B 项,像/如(做比较的意思)。C 项,表顺接/表
转折。D 项,代词,他。
9.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尊君在不 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D.其人舍然大喜
【解析】A 项,“不”同“否”;C 项,“说”同“悦”;D 项,“舍”同“释”。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尊君”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93 分)
非选择题,本卷共 14 小题,共 93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 11—12 小题。
【甲】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甲诗中“秋日胜春朝”用 对比 的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
秋 的论调的有力否定。(2 分)
12.两首诗都传达出积极向上的豪壮情怀,仿照示例赏析另一首诗。(3 分)
示例:甲诗虚实结合,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奋发向上的情态和积极豁达的胸襟。47
乙诗通过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
的壮丽景象,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阅读《穿井得一人》的内容,回答 13—15 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
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1)及其家穿井 及: 待,等到
(2)闻之于宋君 闻: 使听到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
1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 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地考察,
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 1 分,共 8 分)
16.(1)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2)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论语〉十二章》)
(3)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4)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5)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借鸿雁表达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归雁洛阳边 。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融情于景,表现离别之恨的诗句是: 杨花落
尽子规啼 。
(7)《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五、综合题(17—18 小题,共 8 分)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6 分)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止,她便许诺孩
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
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能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
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1)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材料。(1 分)
曾子杀猪。
(2)这则材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2 分)
做人要诚信,言而有信,言行一致。
(3)就这则材料进行评论。(3 分)
曾子的行为是正确的,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很大作用,曾子是在用自己的行为来
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18.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2 分)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
奇。
这段话出自课文《 天上的街市 》,作者是 郭沫若 。
六、现代文阅读(19—23 小题,共 15 分)48
(2020·重庆 B)草根募捐晚会
胡 玲
①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
②老李的病情牵动着老街人的心。
③老街,城之一隅,多是出租房,租住者皆为外来务工者,平素大家多有交集。老李五
十来岁,在老街的外来工子弟校教体育,他热心善良,喜爱游泳,水性尤佳。老街边上是东
江河。在老李的召集下,组建了水上义务救援队。平日里,救援队轮流在江边巡逻,劝导玩
水者,救援了数十名溺水者,深受老街人敬佩。
④老李家境普通,不堪承受巨额手术费,加上病痛难忍,他决定放弃治疗。老街人自发
组织捐款,无奈大多数人收入不高,只筹得五万多元,仍旧是杯水车薪。
⑤晚上,老街古榕树下,一群人围坐着,又说起了老李。翻看手机新闻的出租车司机小
陈突然抬头,说:“要不,咱们也像新闻里一样,搞个募捐晚会,为老李筹集医药钱。”
⑥“主意倒是好,可搞晚会要有舞台、音响设备,还要排练文艺节目,我们这些土包子,
怎么弄得了?”卖豆腐的老王一声叹息。“无论怎样,咱们一定要想办法救老李。”清洁工陈
老太说。
⑦三天后,老街人又在榕树下聚集。我昨天去文化馆收破烂,把老李的情况跟他们说了
说,他们愿意无偿借给我们音响设备,收破烂的老陈说;舞台设计可以交给我孙子,他学设
计的,设计舞台背景应该没多大问题,卖菜的丁奶奶说;我表演一个街舞,念书时我可是校
街舞团成员,酒店服务生小胡说……
⑧大家都热切地建言献策,只有卖包子的方姨沉默着不插嘴,半晌,她深吸一口气,有
点犹豫地说:“我唱首歌吧!”
⑨“方姨,你会唱歌?平时没见你出过声儿啊?”大家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方姨凝神
想了片刻,小声说:“我……我还是唱吧,我也要为晚会出份力,草根晚会嘛,观众不会在
意我唱得好坏的。我最后唱,估计那会儿观众走得差不多了,影响不了晚会的。”
⑩一周后,“救助好人,传递爱心”草根募捐晚会在文化广场拉开了帷幕。老街人把老李
也搀扶到了晚会现场。老李虚弱地坐在观众席中,被病魔折磨得只剩下一把骨架,看着就让
人心疼。舞台简陋,节目也不是很专业,但依然引来观众无数,人们通过晚会了解到老李的
爱心事迹,纷纷慷慨解囊。
⑪晚会临近尾声,观众渐渐散去,这时只见方姨身穿洁白演出礼服,神采奕奕地走上舞
台。音乐响起,方姨亮嗓,蓦地,观众们呆了。她的声音清亮高亢,饱含深情,宛如天籁。
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
⑫“天啊,这完全是专业歌手的水平,方姨真是深藏不露啊!”老街人连连惊叹。
⑬哎,这声音听着好耳熟啊!很像当年文工团的歌手安妮。对,她是安妮,我想起来了。
20 年前,安妮可是小有名气,后来不知怎么销声匿迹了……台下有不少人高声议论着。
⑭方姨唱毕,台下掌声雷动,她眼神闪光,娓娓道来:“大家说得没错,我就是曾经的
歌手安妮,当年文工团改制后,我下岗了,我去酒吧唱歌,去农村跑商演,做婚庆歌手。后
来,有人说我老了,唱法过时了,生活一落千丈,那时,我又生了一场大病,身材变形。为
了生存,我只能改行,隐姓埋名,来到老街,开了间包子铺。老街人不知道我是谁,他们给
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是老李,救起了我落水的儿子,他是个好人,希望好人有好报。”
⑮方姨接着说:“其实,我已经 20 多年没唱歌了,为了这次登台,我偷偷练声……我说
这些,只想告诉台下的老李,我都能重新站上舞台,重新唱歌,你也可以从病床上站起来。”
好!好!台下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⑯草根募捐晚会结束了,余热未了,引发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引起全城人的关注。
(选自《羊城晚报》2019 年 4 月 8 日,有删改)49
19.根据小说内容,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2 分)
老李患病,牵动人心→① 草根献策,筹划晚会 →② 举行晚会,方姨演唱 →媒体
报道,引起关注
20.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方姨的形象。(3 分)
①知恩图报:登台唱歌,感谢并鼓励老李,也感谢老街人对她的帮助;②性格坚强:勇
敢面对下岗失业、病痛等打击,改行开包子铺;③唱功专业:歌声清亮高亢,宛如天籁。
21.结合全文按要求赏析。(4 分)
(1)老李突患重病的消息在老街炸开了。(品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 分)
形象生动地写出老李患病的消息带给老街人的震撼之大、影响之广。
(2)正散去的观众,触电一般,纷纷返回来,人们沉醉在方姨的歌声里。(从描写角度赏析
句子)(2 分)
侧面描写,通过人们的反应,侧面烘托出方姨歌声动听,演唱精彩。
22.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极为巧妙,试结合⑧—⑮段进行分析。(3 分)
悬念:前文写方姨的犹豫和艰难抉择,给读者留下疑惑,后文写方姨自述经历,揭示谜
底,吸引读者,引人入胜。铺垫:前文写老街人对方姨唱歌的怀疑,以及对方姨上台前晚会
情形的叙述,都是为方姨出场作铺垫,这样能更好地塑造方姨的形象。反转(或突转):前文
写老街人对方姨唱歌的疑惑,后文写观众沉醉于方姨的精彩演唱中,与前文形成强烈的反转,
使情节跌宕起伏。 (任选一方面作答即可)
23.有人给文章添加了一个结尾:“半月后,老李的手术在中心医院进行……”。与选文
相比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说出你的理由。(3 分)
选文结尾更好。理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或:添加的结尾更好。
理由: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内容上,结果圆满,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
七、作文(50 分)
24.一个人多姿多彩的一生,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瞬间或者使人感动,或者让人珍
惜,或者发人深省……
请你以“那一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不少于 500 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
②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③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