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1届高三8-9月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经典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浙江省2021届高三8-9月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经典阅读专题

ID:283964

大小:57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0-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经典阅读专题 浙江省 (Z20 名校联盟)2021 届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也不及.”( 《论语·先进》)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荀子·宥坐》)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21.以“宥坐之器”作比,孔子评价师与商的话可改为:师也口,商也口。(2 分) 22.根据以上材料,简析中庸之道的内涵。(4 分) 【答案】(1)满(覆),虚(欹) (2)①由孔子对“师与商”和“宥坐之器”的评说可知,中庸之道要以中道行事,不走极 端,讲求适度。 ②由孔子对不讲是非、四面讨好的“乡原”的深恶痛绝可知,中庸之道要坚守仁义原则,不 和稀泥。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读懂文章意思是关键,可根 据文章内容,结合平时积累的孔子、《论语》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的理解概括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文本, 然后结合题干要求进行筛选概括。 【解答】(1)孔子对“师”的评价是“有些过分”,也就是《宥坐》中的“满”或“覆”; 对“商”的评价是“有些赶不上”,也就是《宥坐》中的“虚”或“欹”。 (2)《论语•先进》中孔子对师与商的评价是:师呢,有些过分;商呢,有些赶不上。可见 “过”与“不及”都不是“贤”。《荀子•宥坐》中强调“虚”与“满”都不好,唯有“中” 才能“正”。这些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过”与“不及”、“虚”与“满”,都 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孔子教育学生要行中庸之道,认为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好。 《论语•阳货》中写到“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孔子斥责“乡愿”, 明确地点出这种人欺世盗名,似有德而实害德,极具欺骗性。这也说明孔子的中庸之道并不 像后人理解的那样是“骑墙”或“和稀泥”,而是要坚守仁义原则。 答案: (1)满(覆),虚(欹) (2)①由孔子对“师与商”和“宥坐之器”的评说可知,中庸之道要以中道行事,不走极 端,讲求适度。 ②由孔子对不讲是非、四面讨好的“乡原”的深恶痛绝可知,中庸之道要坚守仁义原则,不 和稀泥。参考译文: 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两个人,谁强一些?”孔子道:“师呢, 有些过分;商呢,有些赶不上。”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东西,灌满了水就会翻过去,没有水就倾斜,灌一半的水正好能 垂直正立。” 孔子说:“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 【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 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 2020-2021 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三)(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故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材料二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①言,唯谨尔。 (《论语·乡党》) 材料三 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焉。是以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 言仁也。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②也。 (《荀子·非相》) [注]①便便:同“辩辩”,明辨流畅的样子;②呐,同“讷”,说话迟钝。 21.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孔子主张______________ 22. 结合三则材料,从“言”与“默”的角度,简析儒家的言语观。【答案】21. (1). 正名 (2). 空缺 22. ①忠信,不说假话,不随便说话。②区分对象与场合。面对同乡,恭顺倾听;在宗庙朝 廷说话明白而流畅。③非礼勿言。如果说的话不符合仁爱之道,不如沉默不语。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能力。 由“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 也”可知,孔子的主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结合字数限制,故第一空填写为“正名”。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翻译为“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事,一般存疑、不会发表 意见”,故“阙如”翻译为“空缺”。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观点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由“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知,君子遵循忠 信原则,不说假话,不随便说没把握的话。对于不知道的,保持沉默,保留自己的意见;说 出口的话,一定要确保站得住,行得通。 ②由材料二“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可知, 君子区分对象与场合。面对同乡,孔子恭顺倾听;在宗庙朝廷却说话明白而流畅。 ③“言而非仁之中也。则其言不若其默也,其辩不若其呐也”可知,君子遵循德操原则,非 礼勿言。如果说的话不符合仁爱之道,那么开口说话,还不如沉默不语。 【点睛】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 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 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 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粗鲁啊!子由!君子对他不了解的事情,应该采取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 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材料二 孔子在本乡的地方上显得很温和恭敬,像是不会说话的样子。但他在宗庙里、朝廷 上,却很善于言辞,只是说得比较谨慎而已。 材料三 君子定是能说会道的。凡是人没有不喜欢谈论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而君子更胜过 一般人。小人能说会道,是宣扬险恶之术;而君子能说会道,是宣扬仁爱之道。说起话来如 果不符合仁爱之道,那么他开口说话还不如他沉默不语,他能说会道还不如他说话迟钝。 浙江省百校联考 2021 届高三上学期 9 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 能与之争。(《老子》) 21. 材料中“矜”的意思是___________,“党”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2. 具体分析孔子的“不争”与老子的“不争”有何区别。 【答案】21. (1). 庄重自持 (2). 结党营私 22. 孔子是从君子的个人修养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不争”的,主张行为庄重,与人和谐;老 子从顺应天道的角度来讲“不争”的,主张人不刻意而为,顺天道而行,认为这样就会以“不 争”而立于不败之地。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 这道题重点考的是分析文言实词的意义。“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整个句子的翻译是: 君子庄重自持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据此推知,材料中“矜”的意思是“庄 重自持”,“党”的意思是“结党营私”。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 这道题重点考的是理解文意,分析文中阐释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整个句子的翻 译,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的意思是: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 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所以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据此 分析,老子的交往观是:君子与人相处庄重持但不争强好胜,待人接物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 私。结合材料一对孔子“不争观”的理解,老子与孔子不争的区别为:老子认为不自己显示自己, 才明白事理;不自以为是,才有好名声;不自己夸耀自己,才功大名显;不自尊自大,才会 受到尊重。不与天下争胜,天下也就没有人与他争高下。老子从顺应天道的角度来讲“不争” 的,主张人不刻意而为,顺天道而行,认为这样就会以“不争”而立于不败之地。而孔子认 为君子的“不争”来自君子自身的庄重、自持,所以孔子从君子的个人修养的角度出发来看 待“不争”的。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 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 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 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论语·卫灵公》) 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 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所以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老子》) 浙江省“山水联盟”2021 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三) (6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材料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 (《论语·学而》) 21. “有朋自远方来”的“朋”这里泛指_________的人。“就有道而正焉”的“正”意思 是______________。 22. 请从材料二、三中概括孔子要求弟子所“学”的内容,并说说你对孔子的评价。【答案】21. (1). 志同道合 (2). 匡正(改正) 22. (1)①学习《诗》《书》《礼》《乐》等儒家文化经典;②学习孝敬父兄、敏于事、慎于言、 守信用等为人处世之道;③学习儒家仁爱之道、严于律己,提高道德修养。 (2)①赞赏孔子重视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教育高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②赞赏孔子重人格 精神修养,轻物质享受的安贫乐道思想。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名著中的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先要通读名著,找到词语所 在的句子理解大意,并结合上下文甚至全文来分析词语的含义。 “有朋自远方来”,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可见这里的“朋”指的是志同道合 的人。“就有道而正焉”,意思是“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其中“正”意思是“匡 正”。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名著中的信息进行概括,并对人物思想观点进行评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要在通读名著的基础上,按照题干提示回到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并进行概括;评价名著的思想 观点要结合当时的背景来阐述其积极意义。 第一问:从材料二、三中概括孔子要求弟子所“学”的内容。 材料二中,针对人生第一课,孔子给出了浅近明了的回答,那就是,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 知识。也就是说,对于弟子的教育,孔子认为应当从伦理教育人手,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 长:其次,学习待人接物,做到严谨守信;这些根基打好后,再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可见 孔子认为学习的内容有:《诗》、《书》、《礼》、《乐》等儒家文化经典;学习孝敬父兄、敏于 事、慎于言、守信用等为人处世之道。 材料三中,孔子认为君子求学应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不仅仅是为了吃饱饭和睡舒服,努力 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做事勤勉,说话小心谨慎。做到这些可以算是好学了。可见孔子认为学 的内容是:学习儒家仁爱之道、严于律己,提高道德修养。 第二问:说说你对孔子的评价。 这两则材料都体现出孔子轻视物质享受,重视人格修养的思想,这是很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尤其在当今物质至上的社会中,更应当提倡对人的品德的修养。青少年不仅仅要学习文化知 识,更要学习如何做人。 【点睛】高中学生对名著 理解、赏析能力相对强得多,初次接触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就有 较高的起点,较广的视野。因此,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高中学生可以对原著进行精读。精 读要求“循文入义”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旨,文循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文会、 意会、情理、神会”的境界。即要求学生做到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总体布局、熟 悉文学作品的大意,记忆其中重要的部分,又要让学生能抓着中心,细心揣摩某些精彩段落,做好读书笔记。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学业负担重,因此有些名著名篇可以采用泛读的方 法。泛读是一种略观大意、知其梗概、不示源探微、不究其深意的阅读方法。泛读可分为三 个步骤:首先是泛读书的书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 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的大大小小的标题和能反映书和文章的内容的字、句、 段落;最后细读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 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 材料二: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 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 来学习文化知识。” 材料三: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 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 (三)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 21-22 题(共 6 分) 材料一:子夏曰:“贤贤易色①;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②;与朋友交,言 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材料二: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 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 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注释] ①易:改变;色:态度、形色。②致:奉献、尽力 21.“贤贤”两个“贤”字分别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2 分) 2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信”的认识。(4 分) 21.【解析】贤贤:第一个贤,动词,尊重(意动,以……为贤);第二个贤,名词,贤能的 人。(每空 1 分) 22.【解析】“信”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立身,立国的重要原则。材料一从个人修养角度, 为人处世当“取信他人”;材料二从为政治国角度,应当“取信于民”。(2 分)(联系现实)孔 子关于“信”的认识对我们今天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信”是要符合义理道德的要求。(1 分)在交友待人时,诚实守信才能获得友谊和信任,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在治理国家时,守信 爱民,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1 分) 浙江省 A9 协作体 2021 届高三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材料一: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 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 已。”(《论语·子罕》) 材料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材料三: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 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 语·述而》) 21.从材料三提炼出一个四字成语 ,并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 。(2 分) 22.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师生关系的看法。(4 分) 21.参考答案一:用行舍藏(用舍行藏)(1 分) 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隐退(1 分) 参考答案二:暴虎冯河(1 分) 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1 分) 22.①材料一是颜渊对孔子的由衷赞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颜渊对老师的敬仰和崇拜。(1 分) ②材料二是老师对颜回好学的充分肯定,又惋惜他的早亡,从中可见孔子爱生心切。(1 分) ③材料三孔子既否定了子路的有勇无谋,但同时也教育子路要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这 体现出孔子既了解学生,又善于因材施教,激励学生。(1 分) ④三则材料既体现学生对孔子的崇敬,又体现孔子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心,从而可 见孔子师生关系的和谐。(1 分) (共 4 分) 浙(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 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 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颜渊》) 注:①輗:牛车辕前面与车横木相接的插销。②軏:马车辕前面与车横木相接的插销。 21.两则材料分别从_ ▲ 和 _▲_ 的角度阐明了“信”的重要性。(2 分) 22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但孔子却说“去食”取信,两者是否矛盾?试作分析。(4 分) 江省嘉兴市 2021 届高三 9 月教学测试语文试题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 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 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颜渊》) 注:①輗:牛车辕前面与车横木相接的插销。②軏:马车辕前面与车横木相接的插销。 21.两则材料分别从_ ▲ 和 _▲_ 的角度阐明了“信”的重要性。(2 分) 22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但孔子却说“去食”取信,两者是否矛盾?试作分析。(4 分) 21.(2 分)修身 治国 22.(4 分)不矛盾。(1 分)“民以食为天”是从个体生存角度出发的,强调食物的重要性。 (1 分)“去食”取信是从治国理政的角度出发的,强调取信于民是治理国家的根本。(2 分)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