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1届高三8-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西省2021届高三8-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ID:283980

大小:215.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10-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西名校 2021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晨色清冷,带着一丝寂寥,隐然暗示夏日将尽。为数二十人的队伍于破晓时分启程,布兰 策马置身其间,满心焦虑又兴奋难耐。这次他年纪总算够大,可与父兄同往刑场,一观国王律 法的执行。 布兰七岁。 死囚已被领至小丘上的庄园,罗柏[注]认为他是个誓死效忠“塞外之王”的野人。布兰想 起老奶妈在火炉边说过的故事,不禁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她说野人生性凶残蛮横,个个都是贩 卖奴隶、杀人放火的偷盗之徒。他们与巨人族、食尸鬼狼狈为奸,趁黑夜诱拐童女,还以磨亮 的兽角啜饮鲜血。 然而眼前这个老人削瘦枯槁,比罗柏高不了多少,手脚紧缚身后,静待国王的旨意发落。 他在酷寒中因冻疮失去了双耳和一根手指。而他全身漆黑的衣服,与北境守夜人弟兄们的制服 没有两样,只不过衣衫褴褛,脓疮四溢。 人马的气息在清晨的冷空气里交织成蒸腾的雪白雾,父亲艾德•史塔克下令将墙边的人犯松 绑,拖到队伍前面。罗柏和琼恩直挺背脊,昂然跨坐鞍背;布兰则骑着小马停在两人中间,努 力想表现出七岁孩童所没有的成熟气度,仿佛眼前一切早已司空见惯。微风吹过栅门,众人头 顶飘扬着临冬城史塔克家族的旗帜。 父亲神情肃穆地骑在马上,满头棕色长发在风中飞扬。他修剪整齐的胡子里冒出几缕白丝, 看起来比三十五岁的实际年龄要老些。这天他的灰色眼瞳严厉无情,怎么看也不像是那个会在 风雪夜里端坐炉前,娓娓细述远古英雄纪元和森林之子故事的人。他已经摘下慈父的容颜,戴 上临冬城主史塔克公爵的面具,布兰心想。 父亲脱下手套,交给侍卫队长乔里凯索,然后双手擎剑,朗声说道:“以国王之名,我, 临冬城公爵与北境守护,史塔克家族的艾德,在此宣判你死刑。”语毕,他将巨剑高举过头。 布兰的异母哥哥琼恩雪诺凑过来。“握紧缰绳,别让马儿乱动。还有,千万别扭头,不然 父亲会知道。” 于是布兰紧握缰绳,没让小马乱动,也没有把头转开。 父亲巨剑一挥,利落地砍下死囚首级。鲜血溅洒在雪地上,殷红一如葡萄美酿夏日红。队 伍中一匹马嘶声跃起,差点就要发狂乱跑。布兰目不转睛地直视血迹,只见树干旁的白雪饥渴 地啜饮鲜血,在他的注视下迅速染成暗红。 人头翻过树根,琼恩伸手搭住布兰的肩膀,布兰也转头看着哥哥。“你做得很好。”琼恩 神情庄重地告诉他。琼恩今年十四岁,观看死刑对他来说已是司空见惯。 冷风已停,暖阳高照,但返回临冬城的漫漫长路却似乎愈加寒冷。布兰与兄长并骑,远远 走在队伍前方,他胯下的小马气喘吁吁方能跟上兄长坐骑的迅捷步伐。“这逃兵死得挺勇敢。”罗柏说,“不管怎么说,好歹他有点勇气。”“不对,”琼恩静 静地说,“那不算勇气。这家伙正是因为恐惧而死的,你可以从他的眼神里看出来。”琼恩的 灰色眼瞳深得近乎墨黑,但世间少有事物能逃过他的观察。他与罗柏同年,两人容貌却大相径 庭:罗柏肌肉发达,皮肤白皙,强壮而动作迅速;琼恩则是体格精瘦,肤色沉黑,举止优雅而 敏捷。 罗柏不以为然。“叫异鬼把他的眼睛给挖了罢,”他咒道,“他总算是死得壮烈。怎么样, 比赛谁先到桥边?” “一言为定。”琼恩语毕两脚一夹马肚,纵骑前奔。罗柏咒骂几句后也追了上去,两人沿 着路径向前急驰。罗柏又叫又笑,琼恩则凝神专注。马蹄在两人身后溅起一片翻飞雪雨。 布兰没有跟上去,他的小马没这般能耐。他方才见到了死囚的眼睛,现在则陷入沉思。没 过多久,罗柏的笑声渐远,林间归于寂静。 太过专注的他,丝毫没注意到跟进的队伍已赶上自己,直到父亲骑马赶到身边,语带关切 地问:“布兰,你还好吧?” “父亲大人,我很好。”布兰应答,他抬头仰望父亲,父亲穿着毛皮大衣和皮革护甲,骑 在雄骏战马上如巨人般笼罩住他。“罗柏说刚才那个人死得很勇敢,琼恩却说他死的时候很害 怕。” “你自己怎么想呢?”他的父亲问。 布兰寻思片刻后反问:“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 “人惟有恐惧的时候方能勇敢。”父亲告诉他,“你知道为什么我要杀他?” “因为他是野人,”布兰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们绑架女人,然后把她们卖给异鬼。” 父亲微笑道:“老奶妈又跟你说故事了。那人其实是个逃兵,背弃了守夜人的誓言。世间 最危险的人莫过于此,因为他们自知一旦被捕,只有死路一条,于是恶向胆边生,再伤天害理 的勾当也干得出来。不过你会错了意,我不是问你他为什么要死,而是我为何要亲自行刑。” 布兰想不出答案。父亲说:“史塔克家族的人相信判决死刑的人必须亲自动手。如果你要 取人性命,至少应该注视他的双眼,聆听他的临终遗言。倘若做不到这点,那么或许他罪不至 死。” “布兰,有朝一日你会成为罗柏的封臣,为你哥哥和国王治理属于自己的领地,届时你也 必须执掌律法。当那天来临时,你决不可以杀戮为乐,亦不能逃避责任。统治者若是躲在幕后, 付钱给刽子手执行,很快就会忘记死亡为何物。” (摘编自《冰与火之歌》,有删改) [注]罗柏,临冬城公艾德•史塔克的长子,临冬城的继承人,布兰的哥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围绕处死死因这一事件,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呈现了史塔克家族的人对“恐惧”“勇 敢”“责任”不尽相同的认识, B. 在处死死囚的整个过程中,第一次亲历行刑的布兰内心经历了“焦虑却兴奋——紧张而镇定 ——疑惑沉思”的变化过程。C. 文中画线句子描写行刑过程,运用比喻、比拟、对比等手法对血腥 场面进行了艺术处理, 使其具有文学意义上的美感。 D. “眼睛““眼神”“目光”等作为本文的情节线索,贯串文章始终,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 也表现出人物的不同形象和心理。 8. 《冰与火之歌》是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所著的奇幻小说,说说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奇 幻色彩,并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9. 作者马丁擅长“视点人物写作手法”,即选定一个人物,让读者随着他的想法和行动去感受 正在发生的故事,而不会让读者看到这个人物视野之外的事,本文的视点人物是谁?请结合文 章情节,简要分析理由。 【答案】7. C 8. 时间:“远古英雄纪元”等。 人物:“塞外之王”“国王”“野人”“巨人族”“食尸鬼”“森林之子”“异鬼”等。 事件:“磨亮的兽角啜饮鲜血”等。 好处:①烘托一种神秘的氛围,给小说增添了奇幻色彩;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异样 的阅读感受;③陌生的人、事、时间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9. 本文的视点人物是布兰。 理由:①布兰是故事情节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文本以布兰的视角和感受为中心,直接描写了布 兰的心理、语言等,讲述了史塔克家族处死死囚这一事件;②布兰是其他人物活动的见证者。 文中其他人物如罗柏、琼恩、父亲等的活动都有布兰在场,通过布兰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思来 完成相关情节的讲述;③布兰视野之外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都未赘述。如罗柏和琼恩策马而 去后的情节、父亲和队伍出场前的活动都未提及。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 内容要点及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C 项,“运用比喻、比拟、对比等手法”表述有误,没有运用对比手法。“鲜血溅洒在雪地上, 殷红一如葡萄美酿夏日红”,运用比喻修辞,把“鲜血”比作“葡萄美酿”。“只见树干旁的白 雪饥渴地啜饮鲜血”,运用比拟手法。语句没有使用对比手法。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题干信息说“本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奇幻色彩”,需要把握文本的艺术特色,再结合具体内容说清 楚表达效果。提示语明显,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全文找出和“奇幻色彩”有关的部分。全文体现 奇幻色彩的主要有三类,第一是关于时间的,“远古英雄纪元”;第二是关于人物的, “塞外 之王”“国王”“野人”“巨人族”“食尸鬼”“森林之子”“异鬼”等;第三是关于事件的, “磨亮的兽角啜饮鲜血”。作者选取的这些时间、人物、事件,跟一般的读物不同,带有陌生化 色彩,这些词语的组合首先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让小说蒙上了一层奇幻色彩;其次使用这些 奇幻色彩的词语还给读者带来一种迥异于现实主义文学的阅读感受,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的 的第三,这些富于奇幻色彩的词语还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发挥合理的想象,从而跟文 本产生对话,更加多元地完成阅读体验。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其实所谓视点人物,在这里是第三人称限知视角的选用,即主要通过小说人物“布兰”的视角 叙述故事。小说的情节是按照布兰观察到的内容展开的,他的的活动轨迹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文章开头布兰与父兄同往刑场,观看行刑,满心焦虑又兴奋难耐;观看行刑时,布兰则骑着小 马,努力想表现出七岁孩童所没有的成熟气度,仿佛眼前一切早已司空见惯。观看父亲亲手处 死死囚,内心紧张但表现镇定。布兰紧握缰绳,没让小马乱动,也没有把头转开。目不转睛地 直视血迹等。其次,其他人物的活动都是在布兰的视线下展开的,布兰的视点就是他们在场的 证明。可与父兄同往刑场,观看行刑,满心焦虑又兴奋难耐;观看父亲亲手处死死囚,内心紧 张但表现镇定;听到哥哥们谈论死囚眼神,内心疑惑迷惘。 结合“琼恩语毕两脚一夹马肚,纵骑前奔。罗柏咒骂几句后也追了上去,两人沿着路径向前急 驰。罗柏又叫又笑,琼恩则凝神专注。马蹄在两人身后溅起一片翻飞雪雨”“太过专注的他, 丝毫没注意到跟进的队伍已赶上自己,直到父亲骑马赶到身边”等分析,如罗柏和琼恩策马而 去后的情节、父亲和队伍出场前的活动都未提及。最后文中没有布兰视点之外的东西,布兰看 不到的东西没有展开。综上所述,视点人物是布兰。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 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 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 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 可得出答案。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七校 2021 届高三联合月考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收账① 茅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 样萧索的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 的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 索的冻雨。林先生嘴里应酬着,看看女儿,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 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 有,做生意很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混得过也还是你的本 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 呀,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 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 心慌了,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 生估量那情形不对,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 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 这里要捉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阿毛被他们 拉去了。我跑得快,抄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栗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 换件衣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 张“清单”,打了一会儿算盘 ,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 这全部付给上海客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 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 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 法?林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 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 商量本街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 把握。寿生挨着林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 预先防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 法过年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 天塌压大家,商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弄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 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 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注】①本文节选自《林家铺子》,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林家铺子》讲述的是 30 年 代江南杭嘉湖地区林老板经营的小店铺,虽再三苦苦挣扎而最终破产的故事。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小见大,以一个小商铺的窘境折射出广阔的社会图景:城乡经济衰落萧条,社会动荡 不安;征兵拉丁给人民生活带来苦难;帝国主义侵袭加重民族经济危机。 B.文中细节描写生动传神。如开头伙计们“靠在柜台上仰起了脸发怔”,结尾狗“垂着尾巴” “抖一抖”“夹着尾巴”有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颇有耐人寻味的意蕴。 C.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赞扬林先生是好人,有本事,后来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又要求 “再加一点吧”,这些细节表现了他世故、伪善的性格特点。 D.文中人物对话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个性特征,这既有利于展示地方风情、刻画人物形象, 又丰富了故事内容,也使作品更自然真切、独具韵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8.请分析小说是如何描写林老板这一形象的内心世界的。(6 分) 9.选文情节安排巧妙,多条线索交织在短短的篇幅中。请理出其中的两条,并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这样安排的作用。(6 分) 7.C 【解析】C 项是对小说中人物“上海客人”的性格分析,但“这些细节表现了他世故、 伪善的性格特点”的分析是错误的,“上海客人”的话应该是真实的,也反映了他的不容易,从 而表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 8.①直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写林老板心里“酸上来”,不知道境害他的“究竟是谁”, 揭示他苦楚无奈的心理。 ②用语言神态、动作细节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林老板“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表现 他内心的震惊恐惧。 ③用其他人物来烘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如寿生“安慰着”林老板,又“忍不住也叹了一口 气" ,烘托林老板痛苦无奈的内心。(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可得 6 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线索:(1)上海客人生意艰难,来找林先生收账;(2)林先生等寿生收账回来,好还 上海客人的钱;(3)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遇险。(1 点 1 分,答出任意 2 点即可,共 2 分) 作用:(1)使得小说情节紧凑,故事容量加大,能够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示阔大的社会背景; (2)使得主要人物性格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得以更加充分的展现,形象更加饱满。(3)使得林家铺子面临的困境更具典型性和普遍性,强化了小说城乡经济日渐艰难行将崩溃的主题。(答出 其中任意 2 点得 4 分,共 4 分) 2021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女孩与鼠 孙春平 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那个村庄真是太偏远了。学校在村东的坡岗上,教室倒 是不少,但学生只有四五十人,包括一到六年级,所以实际只占用了两间教室,一三五年级一 间,二四六年级一间。我住村里,村主任说让年轻的女老师住村外,不放心。眼下的东北农村, 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 教室是几十年前盖的,虽然地面也铺过水泥,但啮齿类动物的牙齿可谓天下无敌,再加上 当初用的水泥标号低,时间一久就成了豆腐渣。时常是,大白天的,半尺多长的老鼠堂而皇之 地出现在教室里,甚至蹿到讲台上去。我这人天生就怕鼠,一看见鼠游脚下,难免大惊失色。 每到这时,教室里就闹腾起来,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胆大的男生则又是用扫帚打又是甩石块 土疙瘩。好不容易有学生抱来从亲友家借来的猫,可是那养尊处优惯了的猫见了老鼠非但不扑 不咬,而且竟从窗口跳出远遁。为这事,我也曾几次找村主任,建议买鼠夹买鼠药,没想到村 主任摇头苦笑:“可不敢再试,学生们都不大不小的,真要一眼没照应到,手脚被夹了,或者 鼠药被孩子送进嘴巴,那事情可就大了!”我说:“那就用水泥将教室地面重铺一次。”村主 任仍是苦笑:“钱呢?” 有一天放学时,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在最后,她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 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 我大惊。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不爱说话,学习却很努力,从来 不耽误作业。我问:“你怎么打?” 小秋说:“反正我能打,你一看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夜里打,天黑后我不敢一个人待在 教室,老师能陪陪我吗?” 我说:“好,我陪你。但家长会让你夜里一个人出来吗?” 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她又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呀。”唉,又一个留守儿童,而且是自己独守。那晚,我把小秋拉到我的住处,煮挂面,还为 她卧了两个鸡蛋。返校前,小秋说:“我回趟家,总得带上打耗子的武器呀。” 在村中路口,我再见小秋时,她仍是背着双肩书包,手上并没多出任何物件。我问:“武 器带来了吗?拿出来给我看看。” 小秋仍是笑:“暗器不可轻易示人的,别急嘛。”那夜,天空高悬着圆圆的月亮,教室里 铺满了银辉。小秋拉我坐在暗处,掰碎一块饼子撒在脚下,示意我不许出声。果然,耗子出现 了。我刚要提醒,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小秋急将甩出的东西扯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远远地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 点儿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我去抓她放到课桌上的小物件看,小秋忙拨开我的手,说:“老 师别碰,脏死了。” 果然是暗器。老式 10 斤盘秤的小秤砣,铁铸的。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 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 准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呀。 那夜,小秋一共击毙五只老鼠。本来还可以击中更多,但夜半时分,第六只出现时,小秋 突然发了慈悲。那是一只大老鼠,身材颀长,却显疲惫,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 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另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 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 的,耗子不敢出来,这东西有记性。” 那夜,我和小秋同睡在我住处的土炕上。我问:“你怎么不跟你爸妈一起去外地呢?”小 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出去打工了。”我问:“那你怎么不跟你奶奶在一 起?”小秋说:“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我再问:“是谁教的你打 秤砣呀?”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他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 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孙爷爷还说,梁山泊有个好汉,叫没羽箭张清,专用这个办法制 敌,老厉害了。老师,我打秤砣的事你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我在那个小山村只待了两年。时至今日,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小 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以“女孩与鼠”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设置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 读兴趣。 B.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这一背景使后文的故事合情 C.小秋之所以选择放过大老鼠,是因为可怜三只小老鼠,这为后文交代小秋的身世埋下伏 笔。 D.小秋要帮“我”打老鼠,“我”带她回住处给她做饭,“卧鸡蛋”表现了“我”对她的怜惜 8.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秋的性格特点。(6 分) 9.这篇小说让人既感到沉重,又感到温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沉重”“温馨”分 别表现在哪里,并探讨这样写的好处。(6 分) 7.B “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要人物”错误,小说第一段并没有写到 小说的主人公小秋。 8.答案:①坚强自立。父亲死去,母亲外出打工,她独自生活,学习防身术保护自己。② 乐观懂事。老师的话使她想起自己的身世,顿时神色黯然,但是她很快咧嘴笑了;体谅奶奶要 照顾比她小的孩子,选择独自生活。③善良。为了三只小老鼠,她放过了大老鼠。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考生要能根 据人物所做的事情和文中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从文中 对小秋家庭情况的介绍和她打秤砣技术高超可以看出她坚强自立,从她放过老鼠妈妈可以看出 她很善良,从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可以看出她乐观懂事。 9.答案:沉重:文章描写的留守儿童小秋身世之悲惨、心理之孤独,让人感到沉重。温 馨:小秋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孙爷爷、“我”的关爱,小秋自己也自立自强、善良可爱,让人 感觉温馨。 好处:沉重与温馨交织,既引发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深化 了小说的主题。 江西省南昌市 2021 届高三语文摸底测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在贵州道上 蹇先艾 多年不回贵州,这次还乡,才知道川黔道上形势的险恶,真够得上崎岖鸟道,悬崖绝壁。 尤其是踏入贵州境界,触目都是奇异的高峰:往往三个山峰相并,仿佛笔架;三峰之间的两奈 深沟,只能听见水在沟内活活地流,却望不到半点水的影子。中间是一条两三尺宽的小路,恰 好客得一乘轿子通过。 这天,我们和护送几位官眷的大帮结伴从梧镇起程,一离客栈,天使下起蒙蒙的阴雨来; 真使人不快。 下午的雨,从蒙蒙一变而为浙沥的大点了。我们戴起斗笠,扎着裤脚,一滑一溜地走着, 没有一个不是口里喃喃地抱怨着贵州为什么不修马路。 九点钟的光景,我们才在山坡下的一个小村落歇脚,吃早饭。据说,再向前便没有什么好 路走了。启程之前,夫头和颜悦色地走过来,请求富商们让一段路的轿子。那几个满面烟容的 商人很不耐烦地跳下轿来,穿起线耳草鞋,打着洋伞慢慢地爬坡。我坐在一家小茅店的前面, 和轿夫们一起谈天、喝茶,他们有的已经湿透了衣裳,脱下后,便露出红肿的双肩;有的弯着 压驼了的背在喘气。 蓄着短髭的夫头操着两手,皱起眉头,望着天空,向一个一走一喘气的白胖商人说: “方老板,天气糟得很,你怕走不起了,我们喊加班来括你吧。” 方胖子满意地笑着。夫头的话还没有说完,胡小山已经带着两个加班匠来了,一边走过来, 口里一边叽咕着。一个身材很高大,样子有二十几岁,穿得还干净;那一个扣他恰恰相反,是 个矮小而瘦削的三十多岁的黑汉子,穿件两半截连成的破汗衣,腿上一条又小又短的裤子箍着, 屁股的一部分就露在外面。 “是不是这乘?”黑矮子颤动他脸上的肉问。 “对罗!”胡小山回答他。 黑矮汉子喊了一声“来,弟兄!”高汉一大步跨过来,两个把轿子提了一提。矮黑汉笑嘻 嘻地说:“不轻,不轻,有好几百斤!” 气歇够了,夫头便催着大家赶路。 那两位加班匠仿佛争功似的,抬起胖子的轿子先就走了,也不等后面的大众。原来抬商人 的胡小山和另一个轿夫老李都有点老迈龙钟了,自然精神差得多,喘着气紧跟他们跑。我就参 加在他们的行列之中。我们一路上并不寂寞,时时可以听到加班匠的谈话。从他们边走边谈中, 我才知道那个黑矮子娃赵,他的口气很大,似乎是一个抬轿的老手;抬后头的那个叫贺光亭。 “贺光亭,我们两个抬起都还对啊!”在路上先是老赵得意地迈着大步说。 “还跟得上步数吗,老赵?”贺光亭在后面响应他。 “弟兄,顶瓜瓜!”老赵回答道,一面又忙着报路“呢塘不知深浅!” 贺光亭回答道:“踩迫边还要浅点!” 两个加班匠摆起龙门阵来了。 “弟兄,老赵抬轿该有一把手吧!不客气地说,下雨天,老子都敢放开脚步跑,翻山同走 平路是一样的。” “老实老赵,你前会些不是说家里出了什么事情,你怎么还是这样欢喜法?” “这叫做黄连树下抚瑶琴,——洋洋坡!” 老赵口里虽然在报着路滑,脚却故意向泥塘踹去,水溅得很高,发出清脆的响声来,好像 有意开玩笑似的。 “赵大哥,你看,你的草鞋都穿烂了!”老贺的眼光忽然落在老赵的那双脚上。 “尔妈,你真是校场坝的土地—一管事管得宽,不穿草鞋,又碍啥事!弟兄,你不晓得, 我身上这两天干得起灰吗?” “你帮黄荣发家当长年,好好的为什么又出来了呢?” “那个日子我过不来:他们吃内,我们吃猪菜;他们吃米,我们吃糠。出来好久了哟!只 有我的婆娘还在他家。” “怪不得你会搞得这样又黑又瘦的。” “滑滑路!——人尽管瘦,力气还是有。” “踩干处!——到石牛拦我看你还是买双草鞋去吧,这样拖起拖起的,怎么走?我借几百 钱给你都使得。” “不瞒你老弟说,我脚上穿的这双草鞋都是捡来的。尔妈;老子再捡一双,就可以穿到河 洞了。” 这两个穷苦的加班匠吸引着我,我只顾低头听他们的话,险阻艰难的祖师观已经快走完了。 我在轿旁走着,看见老赵两只压得发了紫的肩膀在肩板下不时掉换,口里喃喃着。我很喜 欢这样一个人,我扣他攀谈起来了: “老赵,你是什么地方的人?” “三坡,就是你们今晚上要歇的那堂儿,先生!” “你的家也在那里么?” “我有个棰子家!从小就打烂仗,在四川、贵州跑采跑去,娘老子早就死了。前年讨了一 个婆娘,这阵都还在帮黄荣发家,不准走,听说还要收她上房。我忍不住气,一个人就跑出来 了。先生,你说我老赵还有什么家呢?这如今变成校场坝的桅竿——独人了!” 我仗着人年轻,鼓着勇气,步子几乎和老赵们同时起落,走得相当快,连胡小山们都没有 跟上。但是始终有些勉强,一直到石牛栏的小店歇脚,才觉得脚后跟隐隐作痛,有点累。 雨这时已经渐渐停止,偶尔还飘过一点两点从树上飞来的残滴。 (原载 1929 年 5 月 29 日《东北杂志》,有删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通过“我”的视角观察贵州道上的人情风貌,展示出贵州道上轿夫们的悲苦生活,侧 面揭露出阶级矛盾与混乱的时代背景。 B.小说开头对山路和雨景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险恶与湿滑,为轿夫的出场设置背景,侧面 写出了抬轿过程的劳累艰难。 C.老赵这一人物的悲苦命运是通过对话逐渐展开的,他打过仗,做过长工,被老婆抛弃,无 家无靠,只能以辛苦抬轿维持生计。 D.小说语言质朴,文词不重修饰,对话中多有贵州方言土语和谚语,生动直观地再现了当地 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生活场景。 8.小说在刻画老赵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 分) 9.本文与沈从文的《边城》都被称为“乡土小说”,请结合这两部作品,谈谈“乡土小说”在 内容和主题上有哪些共同特点。(6 分) 江西省南昌市 2021 届高三入学调研试语文试卷 1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责任 程宪涛 吴畏明天离职。 吴畏一夜未眠,翻来覆去如烙饼。 这里,除逢年或喜事燃放鞭炮,还给离任领导放鞭炮。这是“欢送”领导离职,是对领导未尽职责的诅咒。这是坊间的自发“仪式”。 上级在调职谈话时询问吴畏,吴畏道:“那是为官者的耻辱。”领导说:“今年是 2018 年, 改革开放 40 周年,你恰巧今年调动,有足够的信心吗?”吴畏不敢说,只觉压力更大,甚至生 出一份惶恐。 电厂成立 50 多年,管理层换了多少届,没有几人记得清楚。任职者一届职满,都心怀忐忑, 唯恐听见鞭炮噼啪声。 某任领导到异地赴任。迎接的人欢天喜地,送行的人兴高采烈。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 下们持续绽放。小车行至小镇十字路口。喧闹声不绝于耳。身着工装的员工们,站在马路的两 侧。两根竹竿立起来,两挂鞭炮挑起来。众人愣怔的片刻,鞭炮轰然爆开,陪同的人四散弃逃, 领导灿烂的笑容枯萎成瑟缩的叶子。小车仓皇挤出人群逃出小镇。 知耻近乎勇。几届继任者,为官清廉发奋,突破发电纪录,实现辅业剥离,完成企业化改 制……但是,历史轮回,又有继任者中枪。 某任老总颇自知,离职前谎称八点离厂,却在凌晨五点钻进小车启程。原想神不知鬼不觉, 却不料刚转过街口,赫然看到,鞭炮蜿蜒,犹如几条红色的蛇,转眼间火信子喷吐。寂静的清 晨,爆竹声格外刺耳。领导心脏病突发,再没有站起来。 俩领导其后相继被“双规”。 吴畏的上一任老总,在职期间被查,在上级谈话之后,即称病在家休养,直到半年后入狱。 传说他临行前夜,小镇的爆竹售罄,在众人的浮想中,那是一爆竹铺天盖地,盛况空前的景况。 而据说,在其后三年中,这批爆竹并未燃放,一直保留到现在,员工们在等待……或许,员工 并不希望再现那场景。 吴畏心里没有底。 吴畏穿衣下床,拿起手电筒,戴上安全帽。这是他三年来形成的习惯,每天到厂子内巡查。 三年前,吴畏第一次巡查时,值班室中一片狼藉,运行人员一个酒气熏天,两个在睡大觉,三 个在斗地主……还有缺岗。吴畏立刻把班长、值长、主任及主管安全、生产的副总找来,自己 坐在缺岗员工的位置上…… 一切都需要改变。 正值设备检修关键期,检修主任提前一小时,早晨七点到达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次 日六点半到现场,他看见吴畏在现场。第三日六点到现场,他依然见吴畏在现场。主任问:“吴 总几点来的?”吴畏答:“比你提前半小时!”主任说:“今晚,我住在检修现场!”那一年 的机组大修,实现了有史以来首次全优。 无垠的天幕上,星光辉映;运行值班室内,机器浅声低唱。值班人员各司其职,目光在仪 表上流动。这是一个普通的凌晨。吴畏流连在新建机组外,这是老厂的希望工程。远方山中, 有在建的垃圾屯站,新型绿色能源基地…… 但是,依然有那么多遗憾,断掉了员工福利用水,停掉了家属免费用电,学校和物业社会 化……那么多的责难、掣肘,还有骂娘、唾沫,甚至上访…… 吴畏告诉办公室主任,早七点启程,办公室主任似乎明白了,问吴畏怎么走。吴畏道:“步行。”主任说:“我知道一条小路,不会被人发现。”吴畏说:“我走大道,你把车开到小镇 口。”主任说:“都知道你今天离厂,万一出现状况咋办?”吴畏道:“这是最好的检阅!” 清晨七点十分,吴畏出现在小镇街口。吴畏看见聚集的员工,穿着整齐的工装。几十挂挑 起的鞭炮形成红色的海洋。办公室主任有了惊恐慌乱,他拉一下吴畏的衣袖:“咱们坐车走 吧!”吴畏走向人群,人群散开一条路。吴畏走进人群。一位老员工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 再次试探着伸出,吴畏拉住那双粗糙的手,更多的手伸过来…… 吴畏走出人群很远。没有爆竹炸响。身后忽然有人喊:“吴总!”吴畏扭头回望。员工指 着鞭炮阵,问:“你怕吗?”吴畏大声回应道:“怕!”人群轰的一声笑了,十分开心的模样, 就像清晨的阳光。 那员工高声道:“这是准备过年放的摆出来让你看看,今年是个好年头!” 吴畏的眼眶一紧,用力地点了点头。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开头写吴畏离职前一夜未眠,表现出吴畏内心的煎熬,既引出下文对放鞭炮欢送领导的 民间仪式的介绍,又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注意。 B.“领导的脸如向日葵对属下们持续绽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领导离职到异地赴任时 的得意,与下文鞭炮响起后领导的反应形成对比 C.小说中画线处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工厂清晨安静的氛围,表明所有的工作井然有序,工厂已 经形成良性运转,说明吴畏的领导工作卓有成效。 D.“一位老员上犹豫着,手伸出去又缩回,再次试探着伸出”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老员工对 吴畏大胆改革后工厂出现重大变化的敬重和砍掉群众福利等措施后的畏惧心理。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 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 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 项,“砍 掉群众福利等措施后的畏惧心理”不正确,从员工敢于放鞭炮“欢送”贪官的角度来看,员工 不惧怕领导。老员工想与吴畏握手,表现出对吴畏的敬重、感谢、肯定,又“缩回”手,可从 人之常情的角度思考,如担心场合不合适等。“砍掉群众福利等措施”属于必要合理的改革。 故选 D。 8.小说中吴畏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细致扎实:每天巡视工厂,检修期间提前到岗。②锐意改 革,不怕非议:取消员工福利水电,学校和物业社会化,不怕掣肘、责难。③为官清廉,深得 民心:离任时员工欢送握手而不放鞭炮。④胸怀全局,远见卓识:老厂添置新机组,垃圾电厂、 环保基地在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 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本题作答时可筛选出吴畏的言行进行概括,小说中说“这是他 三年来形成的习惯,每天到厂子内巡查”“提前半小时”等,可概括出吴畏工作细致扎实,认 真负责;由“断掉了员工福利用水,停掉了家属免费用电,学校和物业社会化”“责难、掣肘, 还有骂娘、唾沫,甚至上访”可概括出吴畏勇于创新,打破常规,不怕非议;由“吴畏流连在 新建机组外,这是老厂的希望工程。远方山中,有在建的垃圾电站,新型绿色能源基地”,可概 括出吴畏有全局观念,有远见;由员工欢送吴畏却没有点燃鞭炮,可以概括出吴畏是个清官获 得员工认可,深得民心等。 9.小说为何用大量篇幅写吴畏之前的几届领导离任的情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突出人物形象。暗示厂里情况复杂,吴畏工作开展艰难;以员工对贪官的态度 和对吴畏的态度进行对比,反衬吴畏清廉深得民心。②使小说情节连贯紧凑,波澜起伏。交代 吴畏有压力的原因,引出下文吴畏离职的场景,使小说情节连贯,且设下悬念,形成波澜,吸 引读者。③深化小说主题。三任贪官落马,说明员工心里有标准,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 警示为官者,为官一任应尽责一方,心存敬畏,深化小说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主要表现手法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题干要求简要 分析“小说中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写吴畏之前的几届领导离任的情况”,这是具体考查小说相关 情节设置的用意,作答时可以从情节构思、人物形象塑造、主题表现等角度考虑。小说中所写 的某三届领导都是贪官,都受到了处罚,他们都是吴畏的前任,其中一位还是吴畏的上一任, 这就表明厂里状况不佳,吴畏上任会面临很大困难,工作开展艰难。三个领导中,第一个直接 受到了员工的鞭炮欢送;第二个想躲过员工的鞭炮,但没有成功;第三个躲过了形式上的鞭炮, 却没有躲过员工心里的鞭炮,他们都受到了员工的谴责,并且文中说“在其后三年中,这批爆 竹并未燃放,一直保留到现在,员工们在等待”,方面与后文吴畏离职没有鞭炮声形成对比,反 衬出吴畏的形象,另一方面交代了吴畏有压力的原因,使小说情节紧凑,又设置了悬念,成功 吸引了读者,也使小说形成了波澜。三届离职领导,前两个离职时还是春风得意,后来相继被 双规,第三个也入狱了,说明员工对他们的评判是正确的,表达民心不可欺的主题,另一方面, 也通过三个人的经历告诫为官者要尽职尽责,不要抱着侥幸心理做贪腐的事。 江西省南昌市 2021 届高三入学调研试语文试卷 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你是谁? 宗璞 他回到家里,走进卧房,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陌生女人坐在窗前的扶手椅上喝茶,很觉奇 怪,大声问道:“你是谁?” 那女人看着他,满眼都是泪,沉默了一会儿,站起来说:“我是董芊,张过你不认得我 吗?”张过冷笑道:“你说你是董芊?你以为我不认得她吗?”他指着墙上的照片说:“这才是 董芊,我和董芊。”那是一张结婚照。那时的张过头发蓬松,面目英俊,身边的董芊披着婚纱, 天使一般。这句话,是他当年说过的。“看见了吗?敢来冒充?” 张过很饿,到厨房找了些饼干,又找到了牛奶,自己吃着。董芊不理他,打开衣柜去取衣 服。张过跟过来,大声叫道:“你敢偷董芊的衣服!”拿起手机打电话报警。董芊知道他会动 手便关了柜门,回到扶手椅坐下。 一会儿,两个警察来了,互相说这场面也不是第一次了。问张过什么事。他说:“这个女 人要偷董芊的衣服。” 警察劝他道:“这就是董芊,她还给你做饭吃呢。” 张过指着墙上另外一张董芊的半身照片,那真是绮年玉貌,说:“她才是董芊。” 一个警察说:“她老了呀,董芊老了呀。” 另一个警察说:“像你一样,你也老了。你看你头发都秃了。”他的头发只剩下周围一圈, 中间光秃秃地发亮。 他一拍桌子,说:“别啰嗦!你们把董芊赶到哪儿去了?我要去找她!”说着,推开两个 警察夺门而出。 屋外是一片大草坪,笼着淡淡的月光,他站在草坪上大声喊:“董芊!董芊!你在哪里?” 董芊追出来跟着他跑,也大声叫:“张过!张过!我在这里!”她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张过停止脚步转过头来。他看着眼前满是皱纹的脸,怀疑地、又同情地问:“你把董芊藏 到哪去了?你是谁?”他想了一想,又大声问:“你是谁?” “我是董芊。”董芊委屈地说,“你是张过,你不知道吗?我们回家吧。”她的声音很低。 张过喝道:“你骗人!这世界到处都是骗子!我要去找董芊。”他说着,又向另一个方向 跑去。那里不远有一个养老院。月光下有几个老人在乘凉,他们看见张过,问道:“你来做什 么?” 张过道:“我来找我的妻子,她叫董芊。” 董芊也赶到了,说:“我就是董芊,对不起,他失去记忆了。” 一个老人道:“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 另一位有点绅士模样的老人说:“苏格拉底曾经说……哎呀,说什么我忘了。” 又一位老人笑道:“可别忘了吃饭。” 沙哑的笑声中夹杂着一两声轻轻的叹息。 张过对董芊说:“你不要老跟着我,你是谁?” 养老院的管理员走过来,劝说道:“你们回家吧。” 张过看看周围的人,又看看董芊,好像有点明白,迟疑地拉住董芊的手,向他们的家走去。 如水的月光倾注在那片草坪上,照出两个老人的身影。 走着走着,张过忽然站住了,猛力推开董芊又向前跑,一面大声喊。这次喊的不是董芊, 而是一个追问:“你是谁?你是谁?” 张过的声音飘过来,把董芊缠绕住了。董芊很累,但是这个声音拉着她跑。她也要问:“你是谁?你是张过吗?” 许多年前她和张过也这样跑过。那时是她在前面跑,张过在后面追。那是呼伦贝尔大草原, 月光照着无边际的草原,他们好像在大海上,海浪簇拥着他们。他们跑得很轻快,月光和草原 连同那轻快的感觉都过去了,只留下变了形的记忆,还有那永远的追问。 “你是谁?你——是——谁?” (选自《上海文学》)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以“你是谁”为题,引人深思;又以“你是谁”开头,设置悬念;再以“你是谁”结尾, 发人深省。 B.英俊潇洒的张过和绮年玉貌的董芊曾是一对恩爱夫妻,但张过得了老年痴呆后,他们的婚姻 便出现危机。 C.小说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了老年人的群像,那“一两声轻轻的叹息”吐露出对老年人 的怜爱之情。 D.小说虽然情节简单,但叙述详略得当,主题耐人寻味,表达了作家博大的悲悯情怀,读来令 人为之动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本题属于一道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 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情节、主旨和环境。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 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主旨和技巧,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 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 项,“张过得了老年痴呆后,他们的婚姻便出现危机”错误,文中张过患了老年痴呆症不认识 妻子了,总是追问“你是谁”,但是妻子董芊一直对丈夫不离不弃虽然倍感心累,可见他们的婚 姻不是出现了危机。故选 B。 8.小说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这是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恬美的氛围,②与小说末尾补叙中所描绘的月 光下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相为呼应,表现张过和董芊曾经的恩爱与幸福。③同时,与张过因患老 年痴呆而不认识爱妻和董芊对丈夫不离不弃又倍感心累的晚年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 的深沉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语句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内容、主题,结构、思 路,表达技巧,读者情感或心理等角度入手,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分条作答。本题画线的 句子是景物描写,还要从景物描写的作用方面作答。“如水的月光”渲染出宁谧的氛围,表现 了环境的幽静。在结构上,与下文形成呼应,“那是呼伦贝尔大草原,月光照着无边际的草 原”,“那时是她在前面跑,张过在后面追”,“他们跑得很轻快”,那时的夫妻恩爱幸福,在手 法上,用现在的状况与那时的恩爱幸福形成对比。在内容、主题上,“照出两个老人的身影” 能让读者感受到张过因患老年痴呆而不认识爱妻和董芊对丈夫不离不弃又倍感心累形成鲜明的 对比。综合以上分析,本题应该从环境描写的渲染,结构、内容、手法等方面分条作答。9.养老院的一位老人说“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好呢”。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请联系现实, 简要谈谈你的理由。(6 分) 【参考答案】示例(1):赞同。理由如下:①生活中人们把名和利看得太重了,所以才会患得 患失,活得很累;②得了老年痴呆症,把所有的烦恼与痛苦都忘却,清空所有的利害与得失, 人才活得轻松自在;③人生需要做减法,越简单越好,无论是“断舍离”还是“小确幸”,什么 都忘记的人无忧无虑,反而更幸福。 示例(2):不赞同。理由如下:①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应忘,他人的关 爱帮助不可忘,昔日的理想追求不要忘,往日的友谊爱情不能忘;②阅历就是财富,不要忘记 你所经历的人和事,珍惜你拥有,怜取眼前人;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方得始终。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就文本的某个人物、标题或 者思想意蕴等角度,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表现 为对传统观点或命题人假设观点的认知评价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确立观点,它特别强 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情节、人物、技巧、主题等方面阐 释理由。本题如果是赞同的观点,联系文章中养老院的一位老人说“好啊好啊,什么都忘了才 好呢”的具体语境,是得知张过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时候说的,这个老人是说张过得了老年痴呆 症清空了记忆,也不是什么坏事,联系社会现实,人们记得太多,为世俗所累,活的不轻松, 还是忘了的好,做人生的减法,有时不失为一种幸福。如果是不赞同的观点,结合文章,有“一 两声轻轻的叹息”,能让人感受到那些老人对得了老年痴呆症的张过忘了一切的怜惜。再可以联 系实际,阐述理由,说忘记的一些坏处,应该记得自己经历的人和事,珍惜眼前所拥有的,还 可以上升高度,联系时代精神,不忘初心。 江西省南昌市 2021 届高三入学调研试语文试卷 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老舍 近来忙得出奇。恍忽之间,仿佛看见一狗,一马,或一驴,其身段神情颇似我自己;人兽 不分,忙之罪也! 每想随遇而安,贫而无谄,忙而不怨。无谄已经做到;无论如何不能欢迎忙。 这并非想偷懒。真理是这样: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反之,凡自己不喜作, 而不能不做,做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想当初,苏格拉底终日奔忙, 而忙得从容,结果成了圣人;圣人为真理而忙,故不手慌脚乱。即以我自己说,前年写《离婚》 的时候,本想由六月初动笔,八月十五交卷。及至拿起笔来,天气热得老在九十度(注:约等 于 32℃)以上,心中暗说不好。可是写成两段以后,虽腕下垫吃墨纸以吸汗珠,已不觉得怎样 难受了。“七”月十五日居然把十二万字写完!因为我爱这种工作哟!我非圣人,也知道真忙与瞎忙之别矣。 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如发现九尾彗星,如在灵感下写诗作画,虽废寝忘 食,亦无所苦。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人在这样忙的时 候,把自己已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做梦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钱等 等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也被工作洗净,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矣。情 书往往成为真正的文学,正在情理之中。 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得没意义, 大家并不愿做那些事,而不敢不做;不做就没饭吃。在这种忙乱情形中,人们像机器般的工作, 忙完了一饱一睡,或且未必一饱一睡,而半饱半睡。这里,只有奴隶,没有自由人;奴隶不会 产生好的文化。这种忙乱把人的心杀死,而身体也不见得能健美。它使人恨工作,使人设尽方 法去偷油儿。我现在就是这样,一天到晚在那儿作事,全是我不爱作的。我不能不去作,因为 眼前有个饭碗;多咱我手脚不动,那个饭碗便拍的一声碎在地上!我得努力呀,原来是为那个 饭碗的完整,多么高伟的目标呀!试观今日之世界,还不是个饭碗文明! 因此,我羡慕苏格拉底,而恨他的时代。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忙成个圣人,正因为他的社会 里有许多奴隶。奴隶们为苏格拉底作工,而苏格拉底们乃得忙其所乐意忙者。这不公道!在一 个理想的文化中,必能人人工作,而且乐意工作,即便不能完全自由,至少他也不完全被责任 压得翻不过身来,他能把眼睛从饭碗移开一会儿,而不至立刻拍的一声打个粉碎。在这样的社 会里,大家才会真忙,而忙得有趣,有成绩。在这里,懒是一种惩罚;三天不做事会叫人疯了; 想想看,灵感来了,诗已在肚中翻滚,而三天不准他写出来,或连哼哼都不许!懒,在现在的 社会里,是必然的结果,而且不比忙坏;忙出来的是什么?那么,懒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世界上必有那么一天,人类把瞎忙从工作中赶出去,人人都晓得,都觉得,工作的快乐, 而越忙越高兴;懒还不仅是一种羞耻,而是根本就受不了的。自然,我是看不到那样的社会了; 我只能在忙得——瞎忙——要哭的时候这么希望一下吧。 (载一九三五年六月三十日《益世报》“益世小品”第十五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点题,借助幽默的语言,既凸显了作者的忙碌,又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无形 中也流露出作者对瞎忙的厌恶之情。 B.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形象的叙述中让读者明白了“瞎忙”与“真忙”之别,暗示了作者 渴望过越忙越幸福的生活。 C.“饭碗文明”时代,为了生存,人们只好强迫自己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在这种情况下, 其忙碌大多就成了“瞎忙”。 D.文章似乎是即兴命篇,随意写成,但别有风味,其语言明白如话、清新质朴、典雅精致,确 实是大家手笔,平而不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 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D 项,“文章……其语言……清新……典雅”错误,从 文中来看,本文语言风格幽默诙谐、通俗质朴,而“清新”是指语言新颖,不落俗套,“典雅” 是说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这二者在文中并没有体现,“清新”“典雅”的描述 不准确。故选 D。 8.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也?”的作用。(6 分) 【参考答案】①标题设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②点明主旨,警醒读者自我反思③ 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表明作者对“忙”的态度:作者为生计忙碌,是自己颇似驴马兽类,期 望人类有一天能摆脱这种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标题的作用。从题干来看,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人兽不分, 忙之罪也?’的作用”,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分析其中使用的技巧,再从标题对读者、内容、 主旨的作用。“人兽不分,忙之罪也?”是一个问句,使用问句作为标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 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标题给出问题,文本给出解答,自然引出下文;从内容来看, 标题以“忙之罪也?”表明自己对“忙”的态度,而文中围绕“真忙”和“瞎忙”阐述自己对“忙” 的认知,由此可知,标题即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主旨的角度来看,作者借助对比的手法 分析“瞎忙”与“真忙”的区别,表明对越忙越幸福生活的渴望,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 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答题。标题的作用或妙处可以从如下 几个角度思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写作特点或含义,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 作者的情感态度,是记叙的线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忙”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简要阐述。(6 分) 【参考答案】结合文本:①“真忙”,为自己喜欢的事,忙而无怨,忙而充实,是作者赞同的人 生境界;②反对“瞎忙”,做没意义的事或者不喜欢的事,或者只为“饭碗”而忙,是作者批判 的人生状态。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为了生活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整日奔波忙碌,疲 惫不堪,却忙而无所得;而有一部分人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忙,忙得开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阐述自己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读了这篇文章,你 对‘忙’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简要阐述”,然后到文中找出有关“忙” 的内容,分析作者对于这些“忙”的态度,再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关“忙”的事例来分析自己的 态度。从文中来看,作者主要讲述了两种忙,一种是真忙,一种是瞎忙。对于“真忙”,作者认 为“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虽废 寝忘食,亦无所苦。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人在这样忙 的时候,把自己已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做梦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 钱等等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也被工作洗净,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 矣”,由这些内容和第三段中作者写作《离婚》一书的例子可知,作者是认可这种“忙”的,这 是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忙,忙而不觉得累;对于“瞎忙”,作者认为“凡自己不喜作,而不能不 做,做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得没意义,大家并不愿做那些事,而不敢不做;不 做就没饭吃”,由这些内容可知,作者对于这种没有意义却不得不做的“瞎忙”是反对的。明确 了这些内容之后,再联系现实中的真忙和瞎忙的事例进行分析,如屠呦呦等科学家就属于真忙, 而我们的身边经常会有一些人,每天忙忙碌碌,从早到晚,感觉非常勤奋,非常努力。当你问 他最近怎么样?他们总是说:很忙很忙,当你问他都在忙些什么、忙出什么成绩了吗?他们却 无言以对,说不出所以然来,这就属于瞎忙。 江西省南昌市 2021 届高三入学调研试语文试卷 4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书香何来 张玮 文学阅读对于一个民族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总是说要“建立书香社会”。书籍,真的 是有香味的吗? 一般来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闻到的书香更多也更浓烈一些——许多人还记得好不容易得 到一本书,喜欢得不得了,除了看,还要不断地嗅,觉得它真的是香极了。那时将纸页贴在鼻 子上闻到的美好气息,并不完全是一种错觉。墨和纸张纤维的气息,那来自于原野大地的气质 被提留出来,吸进了肺腑,令人兴奋而愉悦。纸和墨都是好东西,是大地上长出来的阳光下的 生命。大地上的植物经过很多环节,最后转化为书,也等于是另一种形式的开花结果。它的香 味更深地藏在了里边,我们一遍遍读书,打开它,也就是在享受它的气息。 眼下我们谈到阅读难免会有一种忧虑,就是读者越来越少,以前那种万人争读的盛况已经 不复存在,好像真的出现了阅读危机。其实,我们尽可以放心,这世上只要有人存在,就会有 这种阅读,读者是永远存在的,人类这个与生俱来的嗜好并没有改变。问题在于其他,比如说 阅读的形式改变了。网络上的小说一个月就能达到几十万几百万的点击量,杂志、报纸、书籍 的出版也増加到前所未有的数量。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后,印数是一两万十几万不等,而放到网 上,短短的时间内点击量就能达到几十万。这又使我们不免疑虑:纯文学作品在短时间里,会 有几十万的阅读量吗? 原来,为数不少的人也就是用鼠标点开看一下,然后就走掉了。他们只是“到此一游”而 已。有深度的阅读少了,浮光掠影的阅读多了。据统计,当下的纯文学印刷量已经比上世纪七 八十年代翻了好几倍,而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教育程度的普及与提高,不同程度上使总的阅读 量都较前大为増加了。看来对文学阅读的忧虑,主要是因为缺少高品质的阅读者。 现在的阅读大半是闻不到书香的。这除了因为匆促的浏览,不能感受文宇深处的蓄藏,还 因为更多是从荧屏上阅读的缘故。比起印刷的书籍,电子技术生成的文字离大地生长的意义相 隔太远了。从荧屏上捕捉一些信息还可以,要慢慢揣摩文字就困难了。所以,现在知道很多消 息的人随处可见,而保持了个人思考力的人却不多。大家都在说潮流中传来传去的见解,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主意。看来我们从离开了书籍之后,也就从根本上告别了“书香”这个概念。 不过,当我们真的离开荧屏回到书籍,那又会怎样?现在打开一份杂志,翻阅书店或街摊 上摆放的一些读物,情况也并不美妙。对不少人来说,这些读物里面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本 来是很好的纸印出来的,应该有书的香气,可是由于上面印的是许多不洁的内容,等于藏纳了 污垢,这让我们从哪里去找书香? 一个留恋美好阅读的人,除了自己要苦苦寻觅好书,还要同时忧虑这个世界。他常常想通 过媒体表达自己的忧虑,可是渐渐发现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实用主义盛行,到处是只问 实利,不问手段。他们痛苦地发现,有许多人为了商业利益,正不断推广文化垃圾,而优秀之 作却没什么影响力。那些适应商品社会游戏规则、沉醉其中的人会名噪一时,而那些深沉的阅 读者,在群众中却显得很不合时宜。急功近利型的写作,让那些对时代对读者对自己都有承诺 的人感到越来越疲惫,因为日复一日的磨损,无论对肉体还是精神,都是严重的消耗。 文明之地不是以金钱多少来界定的,幸福之地也不是这样来界定的。有人说庸俗与否只是 个人事情,并不妨害别人。其实哪有这样简单?庸俗的人一旦管理了一个社区,他就会让全社 区按他的低级趣味运行,到处散发出庸俗的气味。这样的地方,我们还怎么能闻到“书香”? 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这辈子能到一个大地绿色蓬勃、人们手不释卷的地方去生 活,那个地方不需要十分富有,但那里的人群是能够安静读书、不吵闹别人的。是的,爱读书 的地方一般都是绿色较多的,日子也安稳富裕。说到底,书香扑鼻之地,也就是人类生存的幸 福之地。 7.下面对这篇散文的内容分析和艺术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据统计,当下纯文学的阅读总量比以前大为増加,但这并不意味着阅读质量也比以前大大提 高。 B.作者认为依赖现代传媒(比如网络)的阅读,不利于引发人们的思考力,很难建立书香社会。 C.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人们阅读的现状,表达作者对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的忧虑。 D.作者感叹当下社会“实用主义”盛行,产生的文化垃圾严重地消耗着人们的肉体和精神。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散文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重在审清题干 要求,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准确把握作品中的手法。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篇散文的内容分 析和艺术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 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是“一项”还是“两项”。选项 C,曲解文意。“表 达了作者对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的忧虑”错误,应该是“表达了作者对创造高质量的精神生 活的期待”。从文本内容可知:所以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梦想:这辈子能到一个大地绿色蓬勃、 人们手不释卷的地方去生活,那个地方不需要十分富有,但那里的人群是能够安静读书、不吵 闹别人的。故选 C。 8.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中的“书香”包含了哪几层含义。(6 分) 【参考答案】(1)书籍里藴藏着植物的气息,散发墨和纸张的气味。(2)书籍中有美好的内容, 读书过程中有着读者的思考。(3)书中蕴含着作者对时代的关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散文标题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要 注意从以下的答题思考角度作答,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 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 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根据对文章标题“书香何来”的把握,结合文本 内容理解“书香”的含义,有以下文本内容可供答题使用:一般来说,我们年轻的时候,闻到 的书香更多也更浓烈一些——许多人还记得好不容易得到一本书,喜欢得不得了,除了看,还 要不断地嗅,觉得它真的是香极了。那时将纸页贴在鼻子上闻到的美好气息,并不完全是一种 错觉。墨和纸张纤维的气息,那来自于原野大地的气质被提留出来,吸进了肺腑,令人兴奋而 愉悦。看来我们从离开了书籍之后,也就从根本上告别了“书香”这个概念。现在的阅读大半 是闻不到书香的。这除了因为匆促的浏览,不能感受文宇深处的蓄藏,还因为更多是从荧屏上 阅读的缘故。一个留恋美好阅读的人,除了自己要苦苦寻觅好书,还要同时忧虑这个世界。 9.作者认为,从屏幕上阅读,难以慢慢揣摩文字。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明你的理由。(6 分) 【参考答案】同意,现在知道很多消息的人随处可见,而保持了个人思考力的人却不多。大家 都在说潮流中传来传去的见解,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主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结合题干的要 求,认真结合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答题的时候要先明确自己对作者的观点是否认同,然后结合 对文本的理解进行说明。本题题干问的是:作者认为,从屏幕上阅读,难以慢慢揣摩文字。你 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明你的理由。首先考生要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如果是认同,就要结 合文本中内容进行思考和作答,根据对以下原文内容的把握:比起印刷的书籍,电子技术生成 的文字离大地生长的意义相隔太远了。从荧屏上捕捉一些信息还可以,要慢慢揣摩文字就困难 了。所以,现在知道很多消息的人随处可见,而保持了个人思考カ的人却不多。大家都在说潮 流中传来传去的见解,并没有多少自己的主意。看来我们从离开了书籍之后,也就从根本上告 别了“书香”这个概念。考生可以从荧屏阅读的弊端上进行作答,深刻反思现代阅读的现状, 进而去呼吁纸质的“书香”阅读。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