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1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2021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ID:283988

大小:59.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10-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诗词鉴赏专题 江苏省百校第一次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萍乡道中谒濂溪①祠 [明]王守仁 木偶形骸恐未真,清辉亦自凛衣巾。 薄书曾屑乘田吏②,俎豆犹存畏垒③民。 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解传神。 千年私淑④心丧后,下拜春祠荐渚苹。 [注]①濂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以濂溪为号,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曾贬谪至萍 乡任税监。 ②乘田吏:史载孔子曾任乘田、委吏小官。③畏垒:乡野。④私淑:指未能亲自 受业但敬仰并传承其学术而尊之为师之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濂溪祠里的先生塑像未必与真人一般模样,但让拜谒者有敬畏感;首联交代了 对先生的仰慕之情。 B.领联运用正反对比手法,认为史书轻视乘田、委吏这样的小官,但萍乡百姓依 然景仰、祭祀濂溪先生。 C.诗歌用“过化传神”肯定濂溪先生的功绩与影响,赞扬濂溪先生留在萍乡的教 化之功、高风亮节。 D.诗歌直抒胸臆,表达对先贤的深切悼念,以及传承其学术思想的志向,情感真 挚深沉,令人感慨。 16.“下拜春祠荐渚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 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 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 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写作技巧的能力。回答此题时先弄懂“下拜春祠荐渚苹”的意思以 及在全诗中的位置,再分析此诗句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解答】(1)B.“屑”在诗中是“认为值得做”的意思。故“轻视”错。颔联从史书、百 姓两个角度来肯定濂溪先生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没有运用正反对比手法。 (2)“千年私淑心丧后,下拜春祠荐渚苹”的意思是“濂溪先生虽去世千年,我心存哀悼, 深切悼念先生高风亮节,虽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并传承其学术而尊之为师。于先生的祠堂前跪下而祭拜,希望自己是小洲上的藏草,进献自己的敬仰之情”,其中的“下拜”“荐” 是诗人的动作,表明诗人对濂溪先生的仰慕之情,在内容上卒章显志,在结构上收束全诗; 同时,诗句中“下拜”“荐”和标题中“谒”相呼应;在情感上,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先 贤的深切悼念,以及传承其学术思想的志向,情感真挚深沉,令人感慨。“下拜春祠荐渚苹” 和“千年私淑心丧后”相映衬,相得益彰,使感情表达更加真挚可感。 答案: (1)B (2)①“下拜”“荐”,照应诗题中的“谒”。与首联“凛衣巾”呼应;②运用动作描写, 再次表明对濂溪先生的景仰之情,巧妙收束全文;③与前一句相映衬,表明“拜”“荐”出 乎真情,强化情感。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 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 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 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 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 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江苏省徐州市 9 月学情调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 15~16 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 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 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 免不了劳苦奔波。 D.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 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16.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 作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D 16.(示例)①上片中“倚杖听江声”一句,叙述作者夜饮归来,置身于宁静、旷阔的 大自然中,人世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 满超然物外的理趣;②下片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既是写的夜深风停、水面 平静之景,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作者渴望生活自 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评分建议:每答出一处符合题目要求的诗句并加以分析得 3 分,给满 6 分为止。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得分。 苏州市 9 月调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渡 江 陈与义 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 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虽异中原险,方隅亦胜哉! 【注释】①陈与义,洛阳人,南宋诗人。112 年夏天,作者奉诏由闽入越,趋赴绍兴行 在,任起居郎。公元 1130 年,随车驾返回临安,诗为渡钱塘江而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A.首联中的“楚客”原指身遭放逐、流落他乡的屈原,此处是作者自称,时中原尚未收 复,作者仕宦江南。B.颔联写摇桨渡江,远望天水相平;船行水上,江岸边的树仿佛迎人而来。作者用拟人、 夸张手法描写渡江时的情景,气象苍茫,境界开阔。 C.颈联寓情于景。雨后初晴,吴山明朗,云雾尽散,红日高照,海门开畅,象征国家复 兴在即,光明在望。 D.尾联呼应首联,抑后高扬,一扫楚客之哀由个人前途上升到国家命运,扩开了格局, 深化了主旨。 B(无夸张手法)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 分) ①长期在江南避乱,客居异乡的孤独,对故国的思念 ②朝廷招揽人才,自己即将得到朝廷重用的欣喜; ③对国家复兴充满希望和卧薪尝胆以图中原的决心、信心。(每点 2 分) 词句注释 ①“江南”二句:屈原放逐江潭,宋玉因作《招魂》,有“魂兮归来哀江南”句。又据 《北史》;庾信仕南朝,以聘西魏留长安,因仕于北周,虽位单通显,然常有乡关之思,乃 作《哀江南赋》以寄意。这两句合用二典,寄托诗人对中原沦陷的哀痛。 ②楚客句:时中原尚未收复,此为陈与义自抒其怀念故国的哀愁。楚客,自指。作者虽 说是洛阳人,在避乱期间,曾辗转襄汉湖湘等地,长达五年,所以自称“楚客”。 ③天平渡:“渡平天”的倒文。形容水天相连。摇楫:划桨,行船。 ④吴岫:指吴山。吴山一名胥山,又称城隍山,在杭州市钱塘江北岸。雨余:初晴。 ⑤海门:指钱塘江口,镇名,在浙江临海县境内。《海宁县志·浙江潮说略》引褧(jiǒ ng)伯宣《潮候图说》曰:“浙江(即钱塘江)之口,有两山焉,其南曰龕(kān),其北曰 赭(zhě),并峙江海之会,谓之海门。” ⑥方隅:边境。这里指临安的城池。壮哉:语本《史记·陈平世家》: “高帝南过曲 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 白话译文 江南并非不好,楚客自生悲哀。轻摇舟楫渡大江,江树张臂迎客来。 雨后初晴吴山立,红日高照海门开。险固虽与中原异,方寸之地亦壮哉!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高宗绍兴二年(1130)。前一年(1129)的夏天,作者在广南奉诏,由闽入 越,趋赴绍兴行在,任起居郎。至高宗绍兴二年正月,随车驾返回临安,诗为渡钱塘江而作。 诗歌赏析 这首诗中表示宋室局处江南一隅,虽属偏安,但形势也很壮观;虽不若中原的险固,国 事仍可有为,在基调上比较开朗。“江南非不好,楚客自生哀。”由赋情写起,表明江南地带,并非不好。然而自金兵人 据中原之后,转眼五年,黄淮地区,大部分已非吾土。所以思念故国,仍不免使楚客生哀。 第三四两句:“摇楫天平渡,迎人树欲来。”写渡江时情景。摇桨渡江,远望水天连成 一片,仿佛天水相平。由于船在前进,所以江岸远处的树,颇似迎人而来。这两句写景入神, 且景中寓情。“天平渡”,示天水无际,前进的水路,呈现开阔苍茫的气象;“树迎人”,示 行进之时,江树渐次和人接近。隐喻国家正招揽人才,所以自己也被迎而至。 第五六两句:“雨余吴岫立,日照海门开。”融情入景。吴山明朗,云雾尽散,“雨余山 更青”,故用“立”字示意。天晴了,红日高照,海门开敞,金碧腾辉,故用“开”字示意。 两句写雨后景象,象征国运亦如久雨初晴,光明在望。 结笔:“虽异中原险,方隅亦壮哉!”仍以赋情为主,赞美江南地带,尽管险固有异中 原,但也擅有形胜,倘能卧薪尝胆,上下同心,凭借此处以为“生聚教训”的基地,则复兴 的希望,必能给人以鼓舞。这两句回映起笔,“虽异”句和“生哀”句相应,“方隅”句和 “江南”句相应。在章法上,首尾应接,抑扬相间,笔有余辉。 全诗借开朗景象,以示此行的欣喜,却能不露痕迹,使外景和内心一致,这是诗人用笔 高妙的地方 南通市通州区第一次诊断测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题济渎① [宋]文彦博 导沇②灵源祀典尊,湛然凝碧浸云根。 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 一派平流滋稼穑,四时精享荐蘋蘩③。 未尝轻作波涛险,惟有沾濡及物恩。 [注]①1073 年冬,文彦博奉旨前往济渎庙求雪,作此诗。济渎,济水;济渎庙,为祭祀济 渎神之所。②沇,音 yǎn,济水的别称。③蘋蘩,两种可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此 处泛指祭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句交代济水源头,“灵”字饱含崇敬之情,“尊”字则突出了济渎庙特殊的地位。 B.次句诗人视线由近及远,济水清澈,而一个“浸”字写出深山云起之处的烟波浩渺。 C.后面三联重在写景,诗人在对沧海、黄河、波涛等描写中,表达对济水的由衷赞叹。 D.诗人奉旨前往祭祀求雪,有感而发,既在题咏济渎,也在抒写自身的一片赤诚丹心。16.结合全诗,归纳济渎的品格。(6 分) 15.C (“重在写景”及“对沧海、黄河、波涛等描写”错。) 16.远赴大海,无惧阻碍的百折不挠之坚韧精神;横贯黄河,依旧清澈的扬清远浊之高洁品 质;滋养稼穡,润泽千里的仁爱天下之博大情怀;不作险波,未尝泛滥的温文尔雅之柔性涵 养。评分建议:共 6 分,每点 2 分,答到其中任意 3 点即可。 第一次月度检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宋●林逋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而浮于水上的农田。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 B.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幽僻处。 C.诗人寓情于景,秋意之下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作者愁绪更加深厚。 D.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 16.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C 项,“秋意之下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作者愁绪更加深厚”错误,作者并无 愁绪,而是对这种清寂的景色十分喜爱,认为与他的心境相符。 16.①比喻写景,新奇贴切。林间佛寺如同退了颜色的画水面上飘荡着-块块的架田, 犹如棋盘。②远近结合,营造氛围。颌联先写近处的佛寺处于阴沉的天色中,再写远处的架 田稀稀落落。⑧颔联整体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意境,映衬出诗人的恬淡心境和闲情逸致。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高三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梅花 张道洽 行尽荒林一径苔,竹梢深处数枝开。 绝知南雪羞相并,欲嫁东风耻自媒。 无主野桥随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人好不容易寻到数枝梅花,荒林、野径、苔、竹等烘托了梅的品性。 B.因为南雪易于融化而梅花不易凋落,诗人认为梅花羞于与向阳之雪为伍。 C.梅花不是不愿委身于东风,只是它以自我炫耀、自荐为耻,希望有人引荐。 D.诗人酒醉之后不愿睡到庭前梅树近旁,是怕污损阵风吹来落下的花瓣。 16.诗的颈联有何含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6 分) 15.C(梅花不是不愿委身于东风”“希望有人引荐”错) 16.①梅树长在野桥旁,无人管领,任随明月做它的的主人;(2 分)长在寒谷中,只要有根 在,到了春天依然会抽枝吐蕊。(2 分)②表达了诗人对梅花远离尘嚣、自由自在、清高疏放、 执着坚贞、百折不回品性的由衷赞美。(2 分) 连云港市智贤中学 9 月月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 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 1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 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6 分) 【答案】14. D 15. 相同点: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 的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2 分) 不同点:①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洒 的姿态;(2 分)②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 石缝中,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2 分)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 项,“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错误。写的应该是自然界的 南轩竹。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 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两首诗。本诗,结合“应须万物 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分析,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虽遇冰霜,但愈显晴明动人。“风 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 绘南轩竹形象。“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 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来源:Z.Com] 郑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 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 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 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第一次调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 文翁④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 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 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 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 不暇。 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 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 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 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 别的名篇之一。 16. 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6 分) 15、C 16、①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梓州风光的 赞美。 ②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 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 ③用典抒情。真诚勉励并殷切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 翻新吏治,大展宏图。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