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 1 页 共 12 页
2021 届全国卷新高考高三一轮复习摸底测试卷语文(二)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5 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翻译外文的高潮,如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五四运动
前后的西学翻译等。如今,出于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对外介绍自身的需要,将中文作品译介到海外成为一
股热潮。
有人认为,翻译是没有思想的体力活,比不上创作的脑洞深邃。现实中,译者与作者的处境有着较大
差距:一般刊物翻译作品的稿酬,往往低于原创作品;一些职称评定只接受学术著作,不承认译作;为翻
译设立的国际奖项仍然不多。然而,翻译并非只是逐字逐词地换成另一种文字,扎扎实实的翻译远胜于拼
拼凑凑的撰稿。有灵性的译文,就像破茧而出的蝴蝶,宛若焕然一新的再生。
做翻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译者对两种语言都能驾驭自如,还要深刻理解语言背后传达的逻辑
和思想,这就需要译者成为掌握多方面知识的杂家。作家创作时,是将自己的人生经验转化成文字。译者
翻译时,是将作者已经转化成文字的经验再次转化成另一种文字,而文字化了的经验具有清晰的轮廓和确
定的内涵,不容译者擅加变更。翻译的过程可谓是“戴着镣铐舞蹈”,而真正有才华的译者戴着“镣铐”
仍可以“跳”出特色,“跳”出情感,也“跳”出思想。
好的翻译所需心智活动的繁复程度不亚于创作。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译者具备对文字的掌控力、文化
的领悟力和一定的文学造诣;而法律、政策文件等文本的翻译,则更考验译者对概念与定义的理解、用词
与表达的精准以及在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素养。正如诗人余光中在《翻译的艺术》中写到的,大翻译家都
是高明的“文字的媒婆”,他得具有一种能力,将两种并非一见钟情甚至是冤家的文字,配成情投意合的
一对佳偶。
(摘编自张博岚《翻译的力量》)
材料二
国际文化交流,翻译必不可少,但新时代对翻译有了新要求,这就是译者要努力成为升级版翻译家,
传统的译者都要认真关注新时代如何升级。
首先翻译理念要转变。外语已不像过去那么神秘,懂外语尤其是懂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了,外语这个饭
碗,不是少数精英就能垄断的了。只会听说写已经不够了。必须明白,新时代懂外语,只是掌握了一种
“工具”,便于去探索和研究跨文化时代的文明创新。因为大学各专业的毕业生,现大多都掌握英语,所
以当前考生报考纯英语专业的热情有所下降。
其次要面对新服务对象。杨绛先生曾比喻说,翻译好比“一仆二主”。说译者是一个仆人,要伺候作 新高考语文第 2 页 共 12 页
者和读者两个主人。这个比喻很形象,也很经典。但现在情况变了,依我看,要变成“一仆三主”。主人
除了作者和读者,还要加一个出版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第三个主人厉害啊!他可以决定一本书出不
出,怎么出,译者不听他的,书就没法出。葛浩文先生 2018 年 9 月底在上海外语大学做报告时就坦言,
他翻译中国作品,并不看哪个作家名气有多大,而是先把作品送给美国有影响的文学代理人审阅,经文学
代理人推荐,并得到出版商接受出版之后,他们夫妇才着手翻译。对引进版也大致如此,也是先经出版社
认可,或由他们买到了版权之后,译者才有可能进行翻译。
第三,翻译操作要更加谨慎。因为低端的翻译,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了,轮到需要人工翻译时,大多
是高端、复杂、精确度或艺术性要求很高的精品。这就需要翻译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发挥译者主观更周
到的判断性和更灵活的能动性。诸如选作者,选作品,与三位“主人”沟通要不要和怎么删节,如何在坚
持翻译原则与市场需求之间寻找最佳平衡,以及怎样让数字新技术为我所用,等等,都需要翻译家做出合
情合理合法的判断,充分发挥和施展“仆人”在翻译全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所有这些,都是升级的要求。
最后还要强调,在升级的同时,还必须牢记坚守。强调坚守,就是不能放弃翻译事业的职业底线。翻
译学是门科学,是为促进世界交往和国际文化交流服务的。既然选择了翻译事业,就必须坚定地做个中外
文化的架桥人和传播世界文明的使者。要坚守翻译学的宗旨和信念,恪守翻译职业道德,牢记译者姓
“文”,不姓“钱”。升级不是致富的手段,而是适应新时代、丰富自己的知识、让自己的智慧放飞、尽力
为巴别塔通天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李景端《新时代需要升级版的翻译家》)
材料三
越是强大的国家民族,越是注重对世界的奉献与影响,越是乐于输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站在国家
战略的高度,将中国最新的学术成果传播出去,不仅关乎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还能增进外界对我国历史和现状的深入了解。在传播中国科学文化、促进中外交流上,翻译上的“文化输
出”任重道远,意义重大。
然而,三个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一,我国尚无以翻译的“文化输出”和
“文化输入”为使命的国家级机构。第二,目前我国的翻译态势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从“输入”来说,致
使在引进上主要以国外流行的热点为翻译依据,有时候忽略了在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领域中
成果的经典性与当代价值。从“输出”来说,在中国文化传播上虽然进行了一些努力,但十分零散,后继
乏力。比如这些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了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支持力度也很大,可是无论在规模、整体思路
还是在推荐内容的选择上,都还未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在我国,由于“重原创、轻翻译”,致使翻
译地位较低,翻译稿费与翻译付出的劳动相去甚远,导致翻译家难以获得独立的生存能力,因此,除了以
翻译流行作品为主的翻译家外,像已故的傅雷那样高水平的专职翻译家已近乎绝迹。由此造成的翻译人员
上的空缺,是由很多水平不高的翻译人员来填补的,导致翻译质量下降,粗制滥造的翻译在中外文化交流 新高考语文第 3 页 共 12 页
中,可谓屡见不鲜。中国制造的产品输出全球,文化与价值观的输出始终不尽如人意,原因固然是多方面
的,但和翻译事业的日益凋敝不无关系。
(摘编自朱永新《应改变“重原创、轻翻译”惯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翻译高潮都是将外文翻译为中文,而如今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B.认为翻译是没有思想的体力活,这一观点导致现实中译者与作者的处境差距较大。
C.“戴着镣铐舞蹈”意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将原文逐一转换为外文又要加以创造。
D.在新时代,低端的翻译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这对人工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译者的翻译是将作者已转化成人生经验的文字再次转化成另一种文字;由于这种经验轮廓清晰,
内涵确定,因而译者翻译的难度大于作家的创作。
B.文学作品的翻译对译者的文字掌控力、文化领悟力和文学造诣要求较高,而法律、政策文件等文本
的翻译对译者的精准表达和专业素养要求较高。
C.翻译对于传播我国科学文化、促进中外交流意义重大;通过翻译将我国最新学术成果传播出去,有
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增进外界对我国的了解。
D.“重原创、轻翻译”导致我国翻译地位较低,进而造成高水平翻译人员稀缺;我国文化与价值观的
输出始终不尽如人意与翻译事业日益凋敝有关。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上个世纪 40 年代,朱生豪将《莎士比亚戏剧集》原著的诗体改译成白话体,傅东华《飘》的译
本对原著的某些无关紧要的冗叙也做了删节。
B.装有翻译软件的智能手机,能够拥有四十多种不同语言的即时翻译功能,就连好几种中文方言,
也可以即时译成英文与人对话。
C.浙江大学设立了“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旨在“传承文化之脉,发挥翻译之用,促进中外交流,
拓展思想疆域,驱动思想创新”。
D.不久前在英国受追捧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在中国读者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摘出许多
字词的译法,认为不忠实于金庸原作。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如何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三,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6 一 9 题。
我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新高考语文第 4 页 共 12 页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年轻时,对未来充满想象,“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是那么遥远和神秘。
B.“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表现了人生易老、年轻不再的沉痛与悲伤。
C.第一节的“偶尔抬头”与第二节的“有时回头”,字面上只有细微的区别,但内在情感却很不一样。
D.这首诗以人生中不同年龄段的两次“遥望”为基点,表达了诗人独特的人生感悟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歌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年轻时与年老时、到达前与到达后,在今昔对比中完成了时空的转换。
B.诗歌结构精工:年轻时与六十岁的两次“遥望”前后照应,回环往复,人生仿佛也兜了一个圈。
C.诗歌语言明白晓畅,情感浓烈,如“而今我到达了”看似平白如话却包含了强烈的喜悦之情。
D.这首诗篇幅不长却意蕴丰富,意境深远,带有浓郁的哲理意味,颇有几分禅意,十分耐人寻味。
8、本诗多用比喻,喻体的选用颇具匠心,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4 分)
9、这首诗蕴含什么样的哲理?从中可获得怎样的启示?(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李显忠,绥德军青涧人也。初名世辅,南归,赐名显忠。年十七,投效用,随父永奇出入行阵。金人
犯鄜延,经略王庶命永奇募间者,得张琦;更求一人,显忠请行。永奇曰:“汝未涉历,行必累琦。”显
忠曰:“显忠年小,胆气不小,必不累琦,当与琦俱。”有敌人夜宿陶穴,显忠缒穴中,得十七人,皆杀
之,取首二级,马二匹,余马悉折其足。庶大奇之,由是始知名。金人陷延安,授显忠父子官。会刘豫令
显忠帅马军赴东京,永奇密戒之曰:“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显忠至东京,乃密遣 新高考语文第 5 页 共 12 页
其客雷灿以蜡书赴行在。已而豫废,兀术以万骑驰猎淮上,与显忠独立马围场间。显忠戒吴俊往探淮水可
度马处,欲执兀术归朝。俊还,显忠驰问之,为竹刺伤马而止。兀术授显忠承宣使、知同州。显忠赴同州,
即遣黄士成等持书由蜀至吴,报归朝事。元帅撒里曷来同州,显忠以计执之,驰出城。至洛河,舟船后期
不得渡,与追骑屡战,皆胜。显忠憩高原,望追骑益多,乃与撒里曷折箭为誓,不得杀同州人,不得害我
骨肉,皆许之。遂推之下山崖,追兵争救得免。显忠携老幼长驱而北,至鄜城县,急遣人告永奇。永奇即
挈家出城,为金人所及,家属二百口皆遇害。显忠仅以所部二十六人奔夏国。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
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夏主大悦即出
二十万骑,以显忠为延安招抚使。显忠引兵至延安,总管赵惟清大呼曰:“鄜延路今复归宋矣,已有赦
书。”显忠与官吏观赦书列拜,显忠大哭,众皆哭。四川宣抚吴玠遣张振来抚谕云:“两国见议和好,不
可生事,可量引军赴行在。”至行在,高宗抚劳再三,赐名加赉,又赐田镇江。 (选自《宋史·李显
忠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
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B.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
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C.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
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D.夏人问故/显忠泣/具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
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之仇/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金,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的政权,后来在南宋与蒙古军队联合进攻下灭亡。
B.经略,古代官名。唐朝初年在边境上设经略使,宋朝设经略安抚使,皆简称经略。
C.东京,古都名。西汉和东汉分别以长安、洛阳为西京、东京,北宋称建康为东京。
D.高宗,古代皇帝的庙号,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有“高宗”庙号,文中指宋高宗赵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显忠年小胆大,主动请缨。十七岁时,他随父从军;金兵侵犯鄜延,他请求与张琦同往,并在父
亲面前表示自己年纪虽小但胆量大,坚持与张琦同行。
B.李显忠英勇杀敌,一举成名。敌人夜晚睡于地穴,显忠挖地道进入穴中,杀掉十七个敌人,取得
两个首级和两匹马。王庶认为他有奇才,从此他开始知名。
C.李显忠足智多谋,机智脱身。撒里曷来到同州,显忠设计捉住他,但因舟船误期无法渡水,追兵又越 新高考语文第 6 页 共 12 页
来越多,他与撤里曷盟誓后将其推下山崖,趁机逃脱。
D.李显忠全家遇害,只身幸免。他来到鄜城后,急速派人告诉父亲;其父携全家出城,结果被金兵追上,
家属二百人遇害,只有他带着少量部下逃往夏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汝若得乘机,即归本朝,无以我故贰其志。(4 分)
(2)两国见议和好,不可生事,可量引军赴行在。(4 分)
14、李显忠之“忠”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插花吟
邵雍①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②全盛时。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
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
【注】①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②四朝:指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代
皇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刻画出诗人怡然自得的情态:头插花枝,饮酒为欢,花枝和美酒相映成趣。
B.诗人经历宋朝四帝的太平盛世,再加上身体健康,景色美好,幸福感油然而生。
C.诗人将芳菲的春景、闲适的生活和当时社会状况联系起来,表达欢快愉悦之情。
D.本诗语言通俗平易,清新质朴,吸收了民歌俚语的因素,具有趣味性和书卷气。
16、诗歌的尾联有何含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分)
新高考语文第 7 页 共 12 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 ”一句运用具体数字表明了蜀国年代久远,“ ”
一句运用具体数字说明了蜀道弯多路险。
(2)白居易《琵琶行》中,“ ”,写初闻琵琶声时主客的反应,而“ ”,
则写出了琵琶女终于出场时的样子。
(3)苏轼《赤壁赋》中末尾两句,写宿醉之状,言不知天之将明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一 20 题。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印象中最具节日气氛的传统习俗。( ),我自幼吃惯了母亲包的粽子,再也看
不上别处的粽子了。
母亲包的粽子,极有讲究。先说粽叶:母亲从山上采回来的野生箬叶青翠、丰润、肥大,香味也格外
清纯、浓郁,可谓是包粽子的极品。再说包法:将糯米洗净,最少泡三四个小时;把新鲜粽叶、粽绳(干
笋衣撕条)用温水浸泡,洗净,沥干; ① ,可包成单纯的红豆粽子、绿豆粽子、红枣粽子、板
栗粽子、火腿粽子、鸡丝粽子 ( a )也可包成有碎萝卜干、香菇丁、栗子、成鸭蛋黄、肉等馅料的八宝
粽子;将两片粽叶重叠,卷成尖筒状,放入两大匙糯米等材料,再用筷子将其细细捣压至板结( b )米松
了的话,容易进水,这样的粽子会失去黏黏的口感,不好吃( c )最后包成四角状,捆紧( d )把包好
的粽子放入锅中,注入冷水盖过粽子,用中火煮两小时。熟透了最好趁热食用,此时香味最为馋人。
母亲说,温和贤良、性子不急不躁的人包出来的粽子才会最好吃。是的, ② ,她做活
总是那么细致、从容,她煮的粽子总是能香飘整条街。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心有灵犀一点通”
B.“曾经沧海难为水”
C.“此情可待成追忆”
D.“寸心难报三春晖”
19、在原文方格处,依次填入的标点,最
恰当的一组是(3 分) 新高考语文第 8 页 共 12 页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① 。
② 。
21、下面文段有五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5 分)
①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劳动教育与生活生产相结合,②在提高青少年勤俭精神方面取得明显
成效。③但也要看到,当代青少年出生普遍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时代,④容易形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滋
生攀比享乐的心理,勤俭精神有所缺失。⑤厉行勤俭必须在青少年抓起。⑥针对青少年普遍缺乏对艰苦生
活的感受、缺少节约观念,⑦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勤俭精神的培育和践行融入进劳动教育中,⑧营造崇尚勤
俭的文化氛围,⑨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⑩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5 分)
记者从中国中车获悉,2020 年 6 月 21 日,由中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研制的时速 600 公里的高速
磁浮试验样车在上海同济大学磁浮试验线上成功试跑。这标志着我国高速磁浮研发取得重要新突破。此次
试验样车成功试跑,实现了从静态到动态运行的突破,获取了大量关键数据,高速磁浮系统及核心部件的
关键性能得到了初步验证,为后续高速磁浮工程样车的研制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新高考语文第 9 页 共 12 页
近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提倡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用餐实行分餐
制、使用公筷公勺”“餐饮服务企业应当配备公筷公勺,有条件的应当推行分餐制,引导消费者文明健康
就餐”。然而,有专家研究了非典前后居民的健康行为,结果发现,非典期间外出就餐人群中“总是”和
“较多”使用公筷者分别为 12.1%和 24.8%,到 2006 年 3 月则分别降至 11.20%和 22.7%。如何改变“疫
情来了重视卫生,疫情过后自我放松”的做法,也是一道值得思考的公共课题。
对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明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D【解析】A.“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翻译高潮都是将外文翻译为中文”过于绝对。材料一只是举例说
明“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翻译外文的高潮”。B.强加因果。C.“要将原文逐一转换为外文”理解错误。
根据材料一,“戴着镣铐”指的是作者“文字化了的经验具有清晰的轮廓和确定的内涵,不容译者擅加变 新高考语文第 10 页 共 12 页
更”,且前文说“翻译并非只是逐字逐词地换成另一种文字”。
2、A【解析】“译者翻译的难度大于作家的创作”于文无据。
3、B【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新时代译者要努力升级”。B 项强调智能手机功能强大,暗含译者需要升
级之意,故符合材料二观点。A 项强调译者可对作品进行灵活处理,C 项强调翻译的重要作用,D 项与新
时代中国译者无关。
4、①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开头提出观点,然后从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②运用比
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从不同方面将新时代译者要努力升级的道理阐述得深入而透彻。(每点 2
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成立一个国家级机构,负责翻译的“文化输出”和“文化输入”;②扭转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翻译态
势,应加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的导向引领;③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翻译地位,吸
引更多人才加入到翻译事业中。(每点 2 分)
6、B【解析】“沉痛与悲伤”感情过于沉重。
7、C【解析】“包含了强烈的喜悦之情”赏析不正确。这句话蕴含的感情微妙,是一种亦喜亦悲的复杂情
感。
8、诗人将生活喻为“海洋”,人生便是一次远航;(1 分)而“六十岁”相对于年轻的“我”就是一个
“远在异国的港口”,遥远、神秘而又充满诱惑;(1 分)人生路上的悲欢离合也就恰似航行中的“狂风
暴雨,惊涛骇浪”。(1 分)这些比喻密切相联,组成一条和谐统一的比喻链,自然贴切,精妙传神。(1 分)
9、哲理:人们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追求遥远的未来,为了梦想而费尽周折、历尽辛苦,却错失了整个
过程。(3 分)启示:人生在世,既要勇敢地冲向未来,追求理想,又要珍重前行路上的每一段时光。这
样,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无怨无悔。(3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D【解析】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句意,理清人物关系及事件脉络,结合表示人名、地名的关键词以
及词语间的搭配关系等判断。如:“具言父母妻子之亡”为动宾短语,不能断开;“切齿疾首”和“恨不
即 死”为两个四字短语;“于夏”作“归”的补语,两者不能断开。标点如下:夏人问故。显忠泣,具
言父母妻子之亡,切齿疾首,恨不即死,愿得二十万人生擒撒里曷,取陕西五路归于夏,亦得报不共戴天
之仇。
11、C【解析】“北宋称建康为东京”错误,应是称开封为东京。
12、B【解析】“显忠挖地道进入穴中”不正确。原文为“显忠缒穴中”,即用绳子吊入穴中。
13、(1)你如能得到机会,就回归宋朝,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违背自己的志向。(“即”“以”“贰”各 1 分,
句意 1 分)
(2)两国现在商议和好,不可生出事端,可酌情率领部队前往皇上所在地。(“议”“量”“行在”各】分,
句意 1 分) 新高考语文第 11 页 共 12 页
14、①在东京时“密遣其客雷灿以蜡书赴行在”;②在围场间“欲执兀术归朝”;③到同州后“即遣黄士成
等持书由蜀至吴,报归朝事”;④看见赦书后跪拜大哭,率众归宋。(每点 1 分,答出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李显忠,是绥德军青涧人。起初名世辅,回到南方,被赐名显忠。他十七岁时,投奔军队自请效力,
跟随父亲永奇出入军队。金兵侵犯鄜延,经略使王庶命令永奇招募探子,得到张琦;还需要一人同行,显
忠请求前往。永奇说:“你没有经验,前去一定会连累张琦。”显忠说:“我虽年纪小,胆量气势却不小,
一定不会连累张琦,应当与他同往。”有敌人夜晚睡在地穴里,显忠用绳索吊入穴中,共发现十七个人,
都杀了他们,取得两个首级、两匹马,把其余马的脚都折断了。王庶认为他有奇才,从此他开始知名。金
兵攻陷延安,授任显忠父子两人官职。正逢刘豫命令显忠率领骑兵前往东京,永奇秘密地告诫他说:“你
如能得到机会,就回归宋朝,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违背自己的志向。”显忠来到东京,就秘密派他的门客
雷灿携带蜡书前往皇上驻地。不久刘豫被废黜,兀术带领一万名骑兵在淮河边打猎,与显忠单独停马在围
场中。显忠告诉吴俊去探察淮水可以渡马的地方,打算捉住兀术回归宋朝。吴俊返回,显忠骑马前去询问,
被竹子刺伤了马而停止。兀术授任显忠为承宣使、知同州。显忠赶到同州,立即派黄士成等带着书信从蜀
到吴,去报告归朝之事。元帅撒里曷来到同州,显忠用计捉住了他,骑马出城。到达洛河,舟船误了约定
时间无法渡过,显忠与追赶的骑兵多次交战,都得胜。显忠在高原上休息,望见追来的骑兵越来越多,就
与撒里曷折箭盟誓,不得杀害同州人,不得伤害自己的亲属撒里曷都答应了。于是李显忠把撒里曷推下山
崖,追兵争着救护,撒里曷得以不死。显忠带着老少众人一直向北,来到鄜城县,急速派人去告诉永奇。
永奇就携带全家人出城,被金兵追上,家属二百人都遇害。显忠仅仅带着二十六个部下逃往夏国。夏国人
问其缘由。显忠哭着详细诉说父母妻子儿女遇害的情形,切齿痛恨,恨不能立刻死去,希望得到二十万士
兵生擒撒里曷,攻取陕西五路土地归于夏国,而自己也得以报不共戴天之仇。夏主非常高兴,就出动二十
万骑兵,任命显忠为延安招抚使。显忠率军到达延安,总管赵惟清大喊道:“鄜延路如今又归顺宋朝了,
已有赦书。”李显忠和官吏们看见赦书依次叩拜,显忠大哭,众人都哭。四川宣抚使吴玠派张振来抚慰晓
谕说:“两国现在商议和好,不可生出事端,可酌情率领部队前往皇上所在地。”李显忠来到皇上驻地,
高宗多次进行安抚慰劳,赐名加赏,又赏赐镇江田地。
15、D【解析】“书卷气”错,与前面“通俗平易”“民歌俚语”矛盾。
16、含意:美酒里荡漾着花影,红光溜转;面对这鲜花和美酒,怎么忍心不痛饮到大醉方归?(3 分)情
感:诗人运用反问语气,抒发对自己闲适悠然的生活、对当时的太平盛世热烈的喜爱与赞美之情。(3 分)
17、(1)尔来四万八千岁 百步九折萦岩峦
(2)主人忘归客不发犹抱琵琶半遮面
(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每空 1 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 新高考语文第 12 页 共 12 页
18、B【解析】A.比喻彼此心心相印。B.意思是说:曾经到过沧海,看到别处的河流也就不屑一顾了。
与下文意思一致。C.意为某种情感不堪回首。D.是说儿女难以报答母亲的恩情。
19、A【解析】a 处,如表示列举的省略,可用省略号;如表示列举完毕,可用逗号;此处两者皆可。b、
C 两处为补充说明,应用括号,又因其与前后“包法”的几个环节并列,所以在括号后加分号;如用破折
号,此处就不能再用分号。d 处,至此“包法”已经介绍完毕,故用句号。
20、示例:①根据需要准备各种配料②母亲正是这样的人 (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21、②“提高”改为“培养”。③“出生普遍”改为“普遍出生”。⑤“在”改为“从”。⑥“观念”后添
加“的情况”或其他宾语与“针对”相搭配。⑦删除“入”或“进”。(每改对一处给 1 分)
22、关键信息:时速 600 公里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于 2020 年 6 月 21 日成功试跑,标志着我国高速磁浮研
发取得重要新突破,为后续的研制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5 分)
23、【写作提示】
无论从现代文明饮食习惯出发,还是从疾病预防、公共卫生角度而论,使用公筷公勺、推行分餐制都
是一场“餐桌革命”,也是对生活方式的检验、建康习惯的重塑、文明素养的培育。正因为如此,《北京市
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加以明确提倡。然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专家研究的结果表
明,外出就餐人群中使用公筷者比例本就较低,疫情过后比例则进一步降低。由此可见,主动使用公筷公
勺、全面践行分餐制,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努力提升自己的卫生
意识、健康理念,懂得保护他人也是保护自己,养成文明就餐好习惯,树立健康生活新风尚。
参考立意:严格自律,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文明习惯覆盖每一个生活细节;改变用餐习惯,
树立文明新风;文明就餐,从我做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