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剖析练习: 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含答案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剖析练习: 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含答案解析)

ID:284060

大小:42.08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10-07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剖析练习: 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含答案解析) 2021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文言文阅读之筛选概括 作业 [比对训练] 判断下面的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如不符合,请指出错误原因。 1.原文片段: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 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即南京)。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 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袁枚《重到沭阳图记》,有删节) 试题选项: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 忘记了。 比对结果:  参考答案 “多数事已忘记了”说错了对象,原文指出“余全不省记”,可见是袁枚本人把 多数事都忘记了,“余”即“我”。 参考译文 古代的人往往对过去任职所在地多次问候。大概是贤能的人把老百姓看得如同家人,担 任官职而不能忘记任职所在地的百姓,那个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记他。我在沭阳担任县令 两年,乙丑年,我被贬谪到南京。 有张、沈两个官吏过来,年纪都已八十多岁。他们说起当年我处理某个案件,担任科举 阅卷官时推荐某个考卷,我完全不记得了。重提旧事一下子醒悟过来,如同整理儿时的旧书, 如同失去的东西重新得到。 2.原文片段: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即谢贞)时年七岁,祖母 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太清之乱, 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谢贞族兄)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 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试题选项: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 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比对结果:    参考答案 “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错误。从文段中太清之乱亲属散亡,母亲出家, 可推断出“未曾间断”有误。 参考译文 谢贞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中风眩晕,每次发病就一两天不能吃东西。谢贞当时七岁,祖 母不吃,他也不吃,亲属同族没有不对此感到惊奇的。十四岁时,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 跌倒在地上,昏倒而后又苏醒的情况有多次。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离散走失,谢贞在 江陵落入敌手,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的母亲在宣明寺出家。等到高祖接受禅让即位,谢暠 返还乡里,供养谢贞的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 3.原文片段: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楚王问萍实①,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 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 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 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 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 (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有删节) [注] ①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试题选项: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 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比对结果:    参考答案 选项中“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是对诸葛孔明说的那类人的评价, “轻目重耳”是学者的通病。 参考译文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说他根据所见所闻,能够不丢失并且牢牢记在心 里。楚王问(孔子)什么是萍实,(孔子)回答说:“我前几年听到儿童的歌谣因而知道它。”这 是他把小孩子当作老师啊。参照上古的书籍,再结合见闻加以斟酌,才能成为真正的圣人。诸葛孔明说:“你们各位读书,是想成为知识渊博的人罢了。”这是因为受眼前见到的事物局 限,而不懂得适应变化,叫作“腐儒”,这也是做学问人的一个弊病。 我从元和年间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听到见到的名人才子的讨论,(大多涉及)典章刑罚制 度、征战讨伐叛乱方面的事情,考察他们当时的情况,用前代的事情验证,能够没有遗忘丢 失并且记在心里,也可以成就一家之事业了。只是我随时看见随时遗忘,随时听到随时荒废, 全是因为轻视所见偏重听闻的过错,这也是做学问人的一个弊病。像您是上天赋予天性,我 与您相差实在很远。 4.原文片段:晏子对曰:“……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 成治,庶其有益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试题选项: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 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比对结果:    参考答案 “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与晏子的意思正好相反。“不法其制” 是对国君的批评,晏子认为对于古圣王,最重要是“法其制”,其次是“法其节俭”,“法圣王之 服”是最无用也不提倡的。 参考译文 晏子回答说:“……如今君王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 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达到圣王之治,差不多也还是有益的。” 5.原文片段:乙未,(祖父张汝霖)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 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 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 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试题选项: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 为奇才。 比对结果:   参考答案 选项中“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与原文不符,由“吾将以困张广昌” 可知,黄贞父只是想为难一下张汝霖。 参考译文 乙未年,祖父(张汝霖)成为进士,被授予清江令的职位,后调到广昌任职,僚属中有不少 名士。黄贞父先生擅长戏谑嘲弄他人,轻视祖父,认为他是纨绔子弟。巡抚刚刚下发疑案, 命令五个县一起审理。黄贞父对同僚说:“根据惯例这个案子应该交给我主审断案,我不接 受,你们也不要接受,我将用这个疑案为难张广昌。”祖父知晓他的意图,没有坚决地推辞, 下笔写了几千字,都引经据典,决断案件就像老官吏。黄贞父吸了一口气,张口称赞:“奇 才!奇才!” 6.原文片段:大统初,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从平窦泰,斩获居多,周文帝 以所乘骓马及泰所著牟甲赐弼。又从平弘农。与齐神武战于沙苑,弼军为敌所乘。弼将其麾 下九十骑横截之,贼分为二,因大破之。以功进爵赵郡公。四年,从周文帝东讨洛阳,弼为 前驱。东魏将莫多娄贷文率众至榖城,弼倍道而前进,遣军士鼓噪,曳柴扬尘。贷文以为大 军至,遂走。弼追斩贷文,传首大军。翌日,又从周文帝与齐神武战河桥,身被七创,遂为 所获,阳陨绝于地,睨其傍有马,因跃上得免。历位司空、太保、柱国大将军。废帝元年, 赐姓徒何氏。六官建,拜太傅、大司徒。及晋公护(即宇文护)执政,朝之大事,皆与于谨及 弼等参议。周孝闵帝践阼,除太师,进封赵国公,邑万户,前后赏赐巨万。 (节选自《北史·李弼传》) 试题选项:李弼战功显赫。先是随从平窦泰,斩杀俘获最多。后又随从平弘农,在沙苑 战齐神武,击败并斩杀他,将其首级在军中示众。 比对结果:    参考答案 根据文章“弼追斩贷文,传首大军”可知,斩杀并将其首级在军中示众的不是“齐 神武”,是“莫多娄贷文”。 参考译文 大统初年,(李弼)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随从(周文帝)平定窦泰,他斩杀俘获 最多。周文帝宇文泰将自己所骑的骓马,以及窦泰所穿戴的头盔衣甲,赏赐给李弼。(李弼) 又随从(周文帝)平定弘农。和齐神武战于沙苑,李弼率的军队被敌军掩袭。李弼带领他部下 的九十名骑兵拦腰截断敌人,将敌兵分为两部分,因此大败敌军。(李弼)因功进爵位为赵郡公。大统四年,(李弼)随从周文帝向东讨伐洛阳,李弼为先锋。东魏将领莫多娄贷文率军到 榖城,李弼兼程迎上前去,叫军士击鼓呼喊,用树枝拖在地上奔跑扬起尘土。莫多娄贷文以 为大军到了,便逃跑了。李弼率军追击并斩杀莫多娄贷文,将他的首级在大军中示众。第二 天,(李弼)又随从周文帝和齐神武战于河桥,身受七处创伤,于是被俘获,他佯装坠地死去, 斜视身旁有一匹马,乘机跃上马背逃走才幸免于难。(李弼)历官司空、太保、柱国大将军。 废帝元年,赐姓徒何氏。六官设置时,授太傅、大司徒。等到晋公宇文护执政时,朝廷的大 事,都和于谨以及李弼等人商议。周孝闵帝即位,任命为太师,进封赵国公,食邑万户,前 后赏赐很多。 7.原文片段:三年,突厥入寇。朔方军管沙吒忠义为所败。诏仁愿摄御史大夫,代忠义 统众。仁愿至军而贼众已退,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先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 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时突厥默啜尽众西击 突骑施娑葛,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 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 建议以为不便。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 (节选自《旧唐书·张仁愿传》) 试题选项:张仁愿作战勇敢,御敌有方。突厥入侵,张仁愿临危受命,大败敌军。并奏 请乘机夺取漠南,修筑城堡,后因唐休璟的反对而作罢。 比对结果:    参考答案 “后因唐休璟的反对而作罢”错。虽有唐休璟反对,但在他的坚持下“中宗竟从 之”,意思是中宗最终答应了他。 参考译文 神龙三年,突厥入侵。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被敌军打败。皇帝命令张仁愿代理御史大夫, 接替沙吒忠义统率部队。张仁愿来到军中而敌兵已退,于是在后面紧追敌兵,夜晚偷袭打破 敌兵。先前,朔方军在北方与突厥以黄河为界,黄河北岸有座拂云神祠,突厥将要入侵时, 必定先到祠前祭酒以求神的保佑,并趁机在此牧马整兵然后渡过黄河。这时突厥默啜率领全 部兵马向西攻击突骑施(西突厥部落)娑葛,张仁愿请求乘虚夺取漠南地区,于黄河北岸修筑 三座受降城,首尾相呼应,以断绝突厥的南侵之路。太子少师唐休璟认为两汉以来,都是北守黄河,如今在敌寇境内筑城,恐怕既劳民又费力,最终城池还会被敌人占有,因此不主张 实行。张仁愿执意请求不止,中宗最终答应了他。 8.原文片段:时契丹挠边,承矩(即何承矩)上疏曰:“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 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 其精锐,去其冗缪。”太宗嘉纳之。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 事,以折众论。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由是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 百里,悉为稻田,民赖其利。淳化四年,擢知雄州。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 逼楼堞。承矩整兵出拒,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秩满,召还,拜引 进使。 (节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 试题选项:何承矩善于谋划。为了增加水田,提高农业收成,他建议掘开河道,为恢复 边塞农业做出贡献;他率军打退契丹数千骑兵。 比对结果:    参考答案 掘开河道不是为了“增加水田,提高农业收成”,而是为了遏制契丹骑兵。 参考译文 当时契丹扰乱边境,何承矩上奏疏说:“如果在顺安寨的西面凿开易河蒲口,引水向东注 入大海,凭借沼泽,筑堤贮水作为屯田,可以遏制敌人的骑兵快速行动。那些没有水田的地 方,也希望挑选士兵戍守,选拔精锐,去除老弱。”太宗赞许并采纳他的建议。正赶上连绵 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便利。何承矩援引汉、唐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 于是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使他主持这件事。自此从顺安以东濒临大海,广阔 数百里,全部成为稻田,百姓依赖得益。淳化四年,何承矩被提升为雄州知州。契丹精锐骑 兵几千人深夜袭击城下,击鼓放火,以逼城楼。何承矩整顿军队,出来抵御,黎明,布阵酣 战,很久,斩首俘获很多,契丹军逃走。任职期满,召回何承矩,授为引进使。 9.原文片段:乾道改元,中(即黄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 “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除龙图阁学士, 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弟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 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则某之志也。”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属疲,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 十有五。 (节选自《宋史·黄中传》) 试题选项:黄中受人尊敬,心系国家。他退休后,朱熹写信给他,谦恭地表示要做他的 弟子;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生病后,写遗表劝诫皇帝。 比对结果:    参考答案 “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错,应是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 过失。 参考译文 乾道改年号时,黄中年龄刚好七十岁,就因年老辞官。过了六年,皇上驾临讲筵,回头 对侍臣说:“黄中这位老儒,现在在哪里?年纪多大了?精力或许还没衰退吧?”召唤入朝在 内殿接见,慰问非常优厚。授任龙图阁学士,退休。凡是乡里晚辈后生前来拜见,一定用孝 悌忠义诚信教育他们。朱熹写信求见,有这样的话:“今天我前来,将在堂下拜两次,希望 您坐着接受,使我进入到学生的行列,那就是我的愿望了。”他就是这样被人敬慕。这以后, 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廷的缺失。他生了病,亲手起草遗表,把君主的职权不可以让 左右的人代管作为最重要的告诫。淳熙七年八月庚寅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10.原文片段:刘安世,字器之,魏(今河北大名)人。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 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 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 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 以安世对。擢右正言。时执政颇与亲戚官,安世言:“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 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因历疏 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 试题选项:刘安世身为谏官,敢于直言进谏。针对王安石任人唯亲的做法,他认为当时 任用官员的情况与从前大不相同,影响甚坏;甚至参奏文彦博一班旧臣借机贪污纳贿。 比对结果:   参考答案 “参奏文彦博一班旧臣借机贪污纳贿”无中生有,应是参他们“颇与亲戚官”。 参考译文 刘安世,字器之,是魏地人。他跟随司马光学习,向司马光询问尽心做人的要诀,司马 光教导他做人要诚实,并且让他首先从不乱发议论做起。调到洺州担任司法参军一职,司户 因贪污出名,转运使吴守礼将查办他,向刘安世咨询,刘安世说:“没有这回事。”吴守礼因 而停止此事。但刘安世内心常常不踏实,说:“司户确实贪污而我不以诚实应对,我大概违 背了司马公的教诲吧!”司马光当宰相时,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司马光逝世后,宣仁太 后向吕公著询问适合担任台谏的人选,吕公著拿刘安世来回答,刘安世就被提拔为右正言。 当时的宰相常常授予亲戚官职,刘安世说:“太祖太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接受朝廷内外显 要的职务。自从王安石主持政事以来,(他)致力于使自己的心意畅快,历代贤君的法令制度 被破坏无余。现在朝廷之上,仍然沿袭原来的风气。”于是他一一分条陈述文彦博以下七人(授 予亲戚官职的情况),这些人都是品德声望很高、长期担任要职的朝廷大臣,刘安世也不稍 微宽容他们一下。 11.原文片段:(秦)纮之初莅镇也,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暴,逮下狱。景亦讦纮,勘无 左证,法司当景死。景连姻周太后家,有奥援,讦纮不已。诏并逮纮,廷鞫①卒无罪。诏宥 景死,夺爵闲住,而纮亦罢归。大臣王恕等请留纮,不纳。廷臣复连章言纮可大用。居数月, 起南京户部尚书。十一年引疾去。十四年秋,寇大入花马池,败官军孔坝沟,直抵平凉。言 者谓纮有威名,虽老可用。诏起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军务。纮驰至固原,按行 败所。躬祭阵亡将士,掩其骼,奏录死事指挥朱鼎等五人,恤军士战殁者家。劾治败将杨琳 等四人罪,更易守将。练壮士,兴屯田,申明号令,军声大振。 (节选自《明史·秦纮传》) [注] ①鞠:审问。 试题选项:秦纮老当益壮,勇立军功。舆论认为秦纮年纪大了但威名仍存,所以他所统 领的军队声威大震,取得了卓著的军功。 比对结果:    参考答案 结合原文可知,“他所统领的军队声威大震”的主要原因是:练壮士,兴屯田, 申明号令”,而非“威名仍存”。 参考译文秦纮刚莅临边镇的时候,弹劾总兵官安远侯柳景贪婪暴戾,柳景被捕下狱。柳景也攻击 秦纮,经过调查没有旁证,司法部门判处柳景死刑。但柳景与周太后家联姻,有着很深厚有 力的背景,所以对秦纮不停地攻击。皇上下诏一并逮捕秦纮,当庭审讯,最后还是证明他没 有罪。皇上便下诏赦免柳景死罪,削夺官爵赋闲居家,而秦纮也被罢官回乡。大臣王恕等请 求留任秦纮,没被采纳。朝廷臣僚又接连上奏章说秦纮可以委以重用。这样秦纮在家住了几 个月,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弘治十一年,他因为患病离任。十四年秋季,敌寇大肆入侵 花马池,挫败官军于孔坝沟,一直深入到平凉。舆论称秦纮有威名,虽然年老,还可以一用。 朝廷便下诏起用他为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领统辖各边疆的军务。秦纮快马赶到固原, 巡视官军遭到战败的地方。秦纮亲自祭奠阵亡将士,掩埋他们的遗骸,上奏要求详细记录死 于战争的指挥朱鼎等五人的业绩,抚恤战死的将士家属。他弹劾并要求治败将杨琳等四人之 罪,调换守边将领。他训练强壮的战士,兴办屯田事宜,申明号令,军队的名声大振。 [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 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 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 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 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 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 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 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 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 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 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 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 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 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 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 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 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 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答案 C 解析 “他仍坚持离职”错,文中说权幸“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说 明造成傅珪离职的原因,一是权幸的逼迫,二是皇上不采纳言官的请求,而非傅珪的“坚持”。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是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弘治年间,授官编修, 不久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完成后,晋升左中允。武宗即位,因在东宫 时的恩德,晋升左谕德,充任讲官,纂修《孝宗实录》。当时文学侍从之臣不附会刘瑾,刘 瑾嫉恨他们。说《大明会典》成于刘健等人,浪费很多,降级参与修纂者的官职,傅珪降为 修撰。不久因《孝宗实录》完成,晋升左中允,再次晋升至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替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事务比其他部简单,自从傅珪几次执意谏争,章奏 于是增多。皇帝喜好佛法,自称“大庆法王”。番僧请求田产一百顷作为法王下院,宫中直接 下旨到礼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书。傅珪假装不知道,拿着上奏说:“谁是大庆法王?胆 敢和至尊一起署名,大不敬。”皇帝诏令不追究,求田的事也最终罢止。傅珪平时像木讷的 人。等到面对大事,坚持己见,别人不能改变他的志向,最终因此触怒受宠的权贵而离职。 教坊司臧贤请求更换牙牌,依照朝士所用的牙牌的形制制作,又请求改铸方形官印,傅珪阻 止不施行。臧贤就经常在宦官当中毁谤他,希望使他辞职。御史张羽上奏云南受灾,傅珪于 是极力论说四方灾变可怕。八年五月,又上报四月受灾,傅珪趁机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记载灾变六十九件事。现在从去年秋天以来,大地震动、上天呜咽,冰雹降落,星宿陨坠,龙虎出现,地裂山崩,共四十二件事,而水灾旱灾没有计算在内,灾害没有比现在更厉害的 了。”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 尚书孙交也因正直被权贵抵触,权贵于是假传圣旨命令二人辞职。两京谏官纷纷上奏章请求 让他们留任,皇上不听从。傅珪归乡三年,御史卢雍称赞傅珪在位有古代大臣风范,家里没 有积蓄,每天的供给都很困难,请求颁发月廪、岁隶,以体现对他的优待礼遇。又认为傅珪 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皇上)没有回复。而傅珪正在此 时去世,时年五十七岁。嘉靖元年,收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白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 白”,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 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 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后又数 十载,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 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溪,跨长汀者,谓之白亭。介二 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 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 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 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时予守官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不得 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 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 治;今牧湖,湖人康。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 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 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 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 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注] ①鞠:皆,尽。②荐:连续。③覙缕:逐条陈述。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记叙白洲五亭的由来,描写白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议结合, 言简意赅。 B.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 热爱。 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 意。 D.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答案 C 解析 “有批评之意”错,作者写谢、柳、龚、黄四人,意不在批评他们,而在于借四人 突出杨汉公。另外,“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也不准确,文中已指明龚、黄“有善政”。 参考译文 向湖州城东南走二百步,就抵达霅溪,霅溪连着汀洲,汀洲有一个名字叫白洲。梁朝吴 兴太守柳恽在这里写了一首诗,有“汀洲采白”的诗句,因此(此洲)以“白”作为名字。不知在 几十万年前,以后又过了几百年,汀洲有名字没有亭子,皆为荒泽之地。直到大历十一年, 鲁公颜真卿来此做刺史,才剪除荒草引导水流,修建了八角亭来供人们游赏休息。不久水涝 灾害连续不断地到来,汀洲被淹,八角亭坍塌。后来又过了几十年,完全没有空着的地方。 直到开成三年,弘农的杨君担任刺史,才疏通四条水渠,挖深两座池塘,建了三座园子,建 造五座亭子,花卉树木荷花竹子,小舟、小桥、走廊、房屋,到游宴休息住宿的器物,没有 不完备的。看那架在大溪之上、跨越长洲的,称它为白亭。介于二园之间、可以欣赏百花的, 称它为集芳亭。面对宽广的池水、可以看到排列的峰峦的,称它为山光亭。可以观赏晨曦的, 称它为朝霞亭。可以亲近清水的,称它为碧波亭。五座亭子间隔而立,自然万物轮流进入亭 中,正面背面俯视仰视,优美的景色一览无余。每逢到了春风吹拂汀洲的春天,或月照溪水 的秋季,繁花似锦、鸟儿啼叫的早晨,莲花开放水香四溢的傍晚,宾朋好友集会于此,歌声 乐声响起,小船慢慢划动,饮酒赋诗半酣之时,人们飘然茫然。游人相互看着,都说:不知 道这里是尘世之外,还是人间?又不知道蓬莱、瀛洲、昆山上的阆苑,又是怎么样呢?当时我在洛阳任职,杨君用书信送来一幅五亭图,请我为亭写一篇记。我按照图像手握 着笔,凝目注视,用心思索,逐条陈述梗概,十条写不出二三条。凡是有优美风景的地方, 需要有人发现后才能显现;人有巧妙的构思,需要看见实物后才能展开:实景与匠心相遇, 本来就是有机缘的吗?大概这种境界,是由柳太守开始的,颜公草创的,杨公描绘的:三位 贤人有始有终,事情才能完成。杨君先前治理舒地,舒地百姓太平;现今治理湖地,湖地百 姓安康。百姓安康的原因,在于革除了弊端,兴办有利事务,像改变茶法、变更税收制度就 是这一类事情。兴办利民之事,所以府中有余财;政绩形成,所以居官时会有闲暇的日子。 因此剩余之力可寄托高雅的情怀,成就盛大的景象,三者相辅相成,哪里是偶然而成的呢? 先前谢、柳二人做郡守,喜欢游山玩水,都有高雅情怀,但不曾听闻他们的美好的政绩;龚、 黄二人做郡守,忧虑百姓,有美好政绩,但不曾听闻他们成就什么优美的景象。二者都具备 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杨君了吧?杨君名汉公,字用乂。恐怕年代久远,将来的人不知道, 所以记下他的名和字。记于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