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 2020-2021 学年度高一年级 10 月月考
语文试卷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烛(zhú) 百舸(ɡě) 着(zhuó)恼 拥护(yōng)
B. 情景(jǐng) 情境(jìng) 遒(qiú)劲 讪(shàn)笑
C. 滚动(gǔn) 木讷(nè) 洪涛(tāo) 滔滔(tāo)
D. 狂飙(biāo) 寰宇(huán) 甘霖(lín) 灼热(zhu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音辨析能力。
A 项,“着恼”应该读“zhe”,意思是“生气,发怒”。
故选 A。
2. 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于的/快慰。(《峨日朵雪峰之侧》)
B.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锲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峨日朵雪峰之侧》)
D. 淡淡的紫色黄昏/在你航程周围消溶。/像昼空里的星星。(《致云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
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
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本题:
A 项,赐于一赐予;
C 项,锲入一揳入;
D 项,消溶一消融。
故选 B。
【点睛】字形试题仍然考查常用、常见汉字。从去年开始考纲在作文部分第一次规定了对错别字的量化扣
分,加大了对正确书写汉字的考查力度,这恐怕是基于网络语言错别字和学生书写错别字十分普遍的现状
而提出的。学生往往在同音字、近义字上出错。平时多采用义辨法,可以减少错别字。与去年一样,许多词语出自课本。
3. 下列诗句与作品、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你好呵,欢乐的精灵!——《红烛》——闻一多
B.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致云雀》——郭沫若
C.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昌耀
D.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积累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
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和中外文化常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
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A 项,“你好呵,欢乐的精灵!”是雪莱《致云雀》中的句子;
B 项, 《致云雀》应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 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应为“《峨日朵雪峰之侧》”。
故选 D。
【点睛】文学常识类题目考查内容较为广泛,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
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在做题时,也要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
阱,做到仔细甄别。
4. 关于“意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艾青),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是诗人通过感觉的想象而创造的一种具有强
烈主观色彩、能为读者所感知的具象。
B. 创造意象时,要尽量少用陈述语、推导语,而尽量多用意象语,即具有具象感、新颖感 语言。
C. 写作诗歌要尽量避免通用意象,多用独创意象或非独创意象。
D. 大景与宏伟 意象搭配,小景与渺小的意象搭配;乐景与甜美的意象映衬,哀景与忧伤的意象映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把握意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对“意象”的概念有所
了解,然后分析每个选项,辨明正误。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
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C 项,“或非独创意象”错误,选项前面已经明确说明“写作诗歌要尽量避免通用意象”,后面又说“多
的
的用……非独创意象”,二者矛盾。
故选 C。
5.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
阕的抒情乐章。
B. 《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
者前。
C.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
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 《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
了心中的情感。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
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
法。
C 项,“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分析错误,《立在地球边放号》中,
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描写“力”的句子,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
故选 C。
6. 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
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 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
响一声声号角。
C.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
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
突进的时代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
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 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错误,这是一首自由体诗,诗歌语言形式上不受格律
限制;自由体诗每一行的字数,每一节的划分,每一首诗的节奏和韵律都没有固定的格式。
故选 C。
7. 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
中去。
B. 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
与流泪。
C. 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
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
D.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
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
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D 项,“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错误,应该是“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
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故选 D。
【点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
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8. 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可以看作是登山勇士的自我写照。“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中“此刻”和“仅”意
蕴丰富,虽历经艰难,可“我”并没有到达最高峰,但也不意味着这就是终点。
B. 诗人描写的是他在雪峰之侧目睹的一次高原落日美景,用比喻的手法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写得精彩绝伦、
如在眼前。在视觉之上,诗人又叠加了听觉描写,滑坡的石砾制造的声响如军旅的喊杀声渐渐远去,这一
音响的叠加使诗中所写落日更显壮观。
C. 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意象,峨日朵之雪、太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
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D. 诗歌的最后,诗人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一同默享快慰!诗人为一只
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无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
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
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 项,“诗人为一只渺小的蜘蛛而不是雄鹰或者雪豹和自己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与荣耀而遗憾,深感
无奈”理解错误,诗人没有任何鄙视蜘蛛的意思,相反,在作者眼中,小小的蜘蛛代表着微不足道却不断
奋斗的生命,这样的生命同样值得人们去赞美,去热爱。
故选 D。
9. 下列对《致云雀》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的第一节是全诗的总括,作者首先对云雀及其歌声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
以其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暗示云雀欢乐歌声的神圣,其余各节全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B. 诗歌第二节是一切想象的依据,写出了云雀的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习性。第三、四节则在描写云雀升
上晴空迎接朝阳和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到云雀的歌声中。
C. 在诗歌中,诗人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似的彩霞也降不下的美雨之类的意象,描绘云雀歌声
给人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又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蕾等意象概括云雀明朗、
清新,欢悦的特点。
D. 诗歌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称得上清新俊逸、不同凡响。在诗歌的最后,作者用间接的口吻表
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云雀欢欣指的是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形式以及情感 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
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
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D 项,“在诗歌的最后,作者用间接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错误;作者在诗歌的最后是直接表达
了他的愿望和抱负。
故选 D。
【点睛】读懂一首诗歌,一般先从诗歌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从抒情议论的句
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从题目入手,题
的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
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从使用的典故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10. 下列对小说《哦,香雪》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为台儿沟打开了一扇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唤醒了山村姑娘心中的精神向往和
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B. “迎候贵宾”“接受检阅”,姑娘们将自己客体化,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低微的地位上,体现了她们谦卑、
好客的形象特征。
C. 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们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
主义气息。
D. 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定在城市人的位置上,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将情节片
段加以组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
B 项,“‘迎候贵宾’‘接受检阅’,姑娘们将自己客体化,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低微的地位上,体现了她们
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分析错误,台儿沟的姑娘们仿照城里姑娘的样子武装自己,表现了她们对城市生
活的艳羡,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希望得到火车上乘客的认可,是自卑而非谦卑好客。
故选 B。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个人一生的
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
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
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
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威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
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
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
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
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ロ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
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
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
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
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オ能不负使命
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能量;
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
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
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 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1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 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C. 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 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1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 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 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
取。
D.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答案】11. A 12. B 13. D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
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
变未然为已然等。
A 项,“……只要……就……”分析错误。原文第五段“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
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原文是“只有……才……”的关系,而非“只要……就……”的关系。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
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
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 项,“……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分析错误,原文第三段“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
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家国情怀体
现为一种民族大义”。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
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
和耐心。
A 项,“内化于行、外化于心”分析错误,原文第三段为“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
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所以选项应改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B 项,“……不是……而是……”分析错误,原文第四段“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原文是递进关系,不是选择关系;
C 项,“对于每个人来说”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五段“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所以应是“对于年轻人来说”。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
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
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
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3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
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 年陈独秀创办
《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
的天职;1916 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
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
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
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 1918
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 29 岁,周作人 33 岁,钱玄同 31 岁,
刘半农 28 岁,沈伊默 35 岁,胡适 27 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
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 20 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
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
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
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
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 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
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
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
《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
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材料二:
当前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病态审美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
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审美自可参差多态,各得其所。然而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
不是审美,而是“审丑”。热捧“小鲜肉”等娱乐趋势传递出让人担忧的倾向:在“论美貌你赢不了我”的
喧嚣中,演员的自我修养显得无足轻重,一些人演技不好却拿着天价片酬,各种脾气都被惯出来了;在“娱
乐至上”“流量为王”的误区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
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以文化人,更在育人。这些现象之所以引发公众反感,还因为这种病态的文化对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
的负面影响。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拥抱什么、拒绝什么、传播什么,确乎是关系国
家未来的大事。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摘编自辛识平《“娘炮”之风当休矣》)
材料三:
伟大的队伍孕育伟大的精神,刚毅的品格塑造独特的气质。军人气质,是英雄主义的血性,是集体主
义的奉献,是永不言败的刚毅,是为国为民的担当,理应引领时代潮流。
而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
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不少人担心,这种
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
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改变病态
审美,扭转矫揉造作,不妨给社会多注入军人气质,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塑造
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摘编自王宁《用军人气质激扬民族雄风》)
材料四: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
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
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
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
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
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
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
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
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
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
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
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
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
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生命形态之中,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
B. “五四”文学的青春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浓重的时代气息,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C. 病态审美现象由多种因素导致,与“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存在着密切联系。
D. 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对道德养成的重要并付诸实践,如孔子很重视“六艺”的审美教育价值。
15. 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李大钊的《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
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B. 放任“阴柔之风”劲吹,会导致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的消退,不利于大众群体文化品格的提升。
C. 审美教育的教育手段为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终极目标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D. 审美教育寓道德教育于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从而将其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
16. 下列言论或现象,不能作为论据支撑上述材料的一项是( )
A.“五四”时期的文化青春气息勃发,当下社会上却渐渐刮起“阴柔之风”,正像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
老太抱怨的: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
B. 日前新闻爆出有学校和幼儿园老师为给自己 偶像应援发动学生参与视频录制,启示我们警惕病态文化
蔓延进校园,对青少年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C.北大 88 年毕业生卢新宁寄语学弟学妹: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
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的D.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尽善”指内容上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美”指艺术表现上达
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
17.材料一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观点的?请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
法两方面进行阐述。
【答案】 14. C 15. D 16. A
17. ①采用总——分的论证思路,层次清晰;②主要运用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证明观点。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A 项,“这是‘五四’文学作家‘青春教’的宗教信仰”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五四’作家的宗教
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
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可见“青春教”只是表达一种文学创作上的追求,不是宗教;“将欢乐
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生命形态之中”是这种文学创作的宗旨,并非“宗教信仰”;
B 项,“‘五四’文学的青春审美心理特征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说法错误。原文中说“梁启超的‘新文
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可见“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不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D 项,“如孔子很重视‘六艺’的审美教育价值”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
学生”“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可见孔子重视的是“诗”“乐”
的审美教育价值,而非“六艺”的审美教育价值。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
D 项,“审美教育……从而将其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审美教育……可以把
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可见不是将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转化成”情感的感染力
量,而是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本身就具有情感感染的力量。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
A 项,“正像鲁迅小说《风波》里九斤老太抱怨的:世风日下,‘一代不如一代’”说法错误。“世风日
下,‘一代不如一代’”形容从“五四”文化青春气息勃发到当下社会刮起阴柔之风的现状,以偏概全,
夸大其词,原文说的是“一股”“一些”而不是整个时代的年轻人。故选 A。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能力。
题目要求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两方面进行阐述材料一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
的审美”这一观点的。首先,从论证思路看,材料一开篇就提出了“五四”文学的总体特征:欢乐、光明、
青春心态。然后分别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
的”、“五四”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文学杂志的名称洋溢着青春风格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这是先总
后分的论证思路。其次,从论证方法上看,材料一采用了引用论证,比如“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
修养”“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等;采用了举例论
证的方法,如“1915 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1916 年李大钊
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以 1918 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等;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如将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古代文学与“五四”文学相对比,将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五四”文
学和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相对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里第一个穿裙子的女孩
赵淑萍
1980 年的夏天,酷暑,狗都热得吐舌头。我却忙着串门,从这家的葡萄架穿到那家的丝瓜架,脚下不
时被南瓜藤缠绕,不时有热浪夹着青草被烤的香味阵阵袭来。我要挨个去看那一年未曾见面的小伙伴以及
村里的男女老少。
从一家丝瓜架下穿过,我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英子,过来!”
原来是陈金莲。她在堂檐纺石棉。她下了纺车,端了椅子让我坐,转身去井里打水洗手,还吊上一个
被井水镇了半天的菜瓜,然后,用拳一砸菜瓜,脆脆的瓜马上裂成两半。她抠去瓜子,递一半,让我吃。“英
子,你快讲点儿城里的事给我听!”
这个陈金莲,比我大十岁,也不沾亲带故,但是,自从我去父亲工作的城市读书后,暑假回来她对我
就分外地客气。于是,我边吃瓜,边给她讲,城里用自来水,城里很多人吃单位食堂。食堂里各种点心都
有,包子、花卷、发糕,还有面包、蛋糕。
“城里女人都穿裙子吗?”她问。
“穿呀。老太太和小女孩都穿裙子,她们有的还戴墨镜。”我说。
她的眼睛落在了我的小花裙上。
“英子,你跟我来!”陈金莲把我带进她的睡房。虽然家里人都不在,她还是锁上了房门。她从箱底拿出了一条裙子,苹果绿小碎花的。她先套上裙子,然后脱下长裤,转了一圈,那没膝的裙子像花一样绽
开。我看到她的光洁的白生生的一截小腿。“英子,好看吗?”她问。我真心觉得好看。其实,陈金莲长
得很漂亮,粗粗的辫子,黑葡萄一样的眼睛,高高隆起的胸脯,这一切都让一个小女孩盼着自己也快快长
大。
“那好,明天晚上,天黑时,你穿着裙子,早点儿站在路口的那棵皂角树下好不好?到时,我穿着裙
子过来,你一定要看着我。”她说。
我很奇怪,这算啥事呀。那棵皂角树,村民们晚上就在那里乘凉,我也常跟我妈妈一起坐那边。
第二天,我按照她的话做了。白天的暑热退了,人们都围过来了。在皂角树下,一边谈天,一边摇着
蒲扇。也有来来往往的人,有的去村干部家的院子里看电视,那黑白电视,经常飘雪花,大家还看得津津
有味;有的是就着凉风去游荡。
突然,乘凉的人都伸长了脖子。一个穿着裙子的袅娜的身影正由远至近。清风吹起,那裙裾就像荷叶
一样摆动。而那个陈金莲,她就昂着头挺着胸过来了。
“这不是陈家的丫头吗?真不像话。穿起裙子来了,伤风败俗!”已经有几位中年男人发话了。而一
些后生则轻佻地吹起了口哨。那些妇女们更是鄙薄,“眼戳刺”“眼戳刺”①地叫着。一位老太太,好像是
陈家门的老祖宗,颠着一双小脚,鼓着劲儿厉声道:“这丫头不像话,明天我去把她的裙子给剪了。”可
不管怎样,在村人的议论和异样的目光中,陈金莲看着我,勇敢地走了过去。
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回家我问妈妈,为什么这村里的男女说话调笑肆无忌惮,但女孩穿条
裙子就犯了大忌?而且,傍晚女人们从地头收工回来,在河埠头洗脚,裤腿卷得老高的,比穿长裙露出一
截小腿肚要厉害多了。妈妈说那是在农村。“我也穿着裙子呀。他们怎么都对我客客气气的?”我问。妈
妈说:“因为你是个孩子,而且,你是城里的孩子。”
我很关心的是那个小脚的老太太到底有没有拿着剪刀去绞陈金莲的花裙子,结果大概是没有。只是,
后来陈金莲的裙子,被她那老实巴交的男友给剪了。因为这,陈金莲死也不肯嫁给他了。后来,陈金莲又
穿上了另一条裙子。过了两天,村西有位姑娘,也穿了裙子出来。后来,穿裙子的女孩越来越多了,大家
也不知道该去骂哪一个了。
有人说,陈金莲穿裙子,其实早有预谋。因为,她那条裙子就是她的堂妹、小脚老太太的嫡亲孙女、
学裁缝的阿花做的。而且,村里女孩的裙子式样都一样,想必都出自阿花之手。她们一起做的裙子,已经
藏了一阵子了。
多少年后,一次我回故乡,听陈金莲跟阿花说:“你说现在的女孩咋回事,裙子越穿越短?”“老姐
姐,以前呀,她们让我做裙子,我都做能盖住膝盖的。可是,现在她们根本不要我做,都直接去店里买
了。”“年轻人,就由她们去吧。”陈金莲说。说着,她的目光,投向了路口的那棵皂角树。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 年第 21 期)【注】①眼戳刺:慈溪话,讨厌的意思。
18.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夏天酷热难当的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下文写村民乘凉和陈金莲穿裙子创设了背景。
B. 陈金莲对“我”分外客气,极力从“我”这里打听城里的事,表现了她神往城市生活,渴望成为城里人。
C. 陈金莲长得漂亮,还爱美追求时髦,并且敢想敢做、勇于挑战世俗,是村里第一个穿裙子的姑娘。
D. 小说结尾写陈金莲把目光投向“路口那棵皂角树”,意味深长,那棵树留存着她勇敢地挑战世俗的记忆。
19. 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小说常常以小见大来反映社会,表现主题。文章通过写陈金莲穿裙子的故事,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
革开放初期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8. B 19. ①“我”的身份是一个女孩子,可以更好地走近陈金莲这个人物,了解她的内心,有
利于其人物形象的塑造;②“我”的经历是农村出生,到城里读书,有开阔的眼界,对农村的风气认识得
更清楚,便于展示当时农村社会环境的特点;③“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旁观者,由“我”来讲述,增加
了故事的真实性,也融入了“我”的感受与情绪,便于表现主题。
20. ①人们开始走出封闭,解放思想,大胆追求美好事物。村里不少女孩偷偷做了裙子,陈金莲是第一个穿
裙子的女孩。②社会还存在着顽固的保守思想。村人的议论和异样目光;陈金莲的裙子被她那老实巴交的
男友给剪了。③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后来穿裙子的女孩越来越多了,裙子也越穿越短了。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
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
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 项,曲解文意。“渴望成为城里人”错。陈金莲之所以打听城里的事,是想了解外面的世界,表现了她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所谓文章的结构就是围绕主题安排材料的布局,答题
时一般从叙述的顺序、人称视角的变化、文章的线索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等角度分析,先明确特征,然后
分析好处。解答此类题目先要诵读全文,找到文中使用的叙述角度,再结合相关内容分析这样叙述的好处
及作用。
“我”是第一人称,情节结构上,以“我”为视角展开故事情节:“我却忙着串门”“我听到一个清脆的
声音”“第二天,我按照她的话做了”“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我很关心的是那个小脚的老太太到底有没有拿着剪刀去绞陈金莲的花裙子,结果大概是没有”“多少年后,一次我回故乡”。可见“我”
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是故事的亲历者和旁观者,“我”的讲述使故事更具真实性。人物塑造和揭示主题上,
“我要挨个去看那一年未曾见面的小伙伴以及村里的男女老少”“自从我去父亲工作的城市读书后,暑假
回来她对我就分外地客气。于是,我边吃瓜,边给她讲,城里用自来水,城里很多人吃单位食堂。食堂里
各种点心都有,包子、花卷、发糕,还有面包、蛋糕”,交代“我”的特殊身份,有利于塑造陈金莲的形象
和表现小说改革开放的主题。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紧扣题目强调的“以小见大”这一关键词,联系情节内容
和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即可。
小说围绕陈金莲穿裙子展开故事情节:“她从箱底拿出了一条裙子,苹果绿小碎花的。她先套上裙子,然
后脱下长裤,转了一圈,那没膝的裙子像花一样绽开”“乘凉的人都伸长了脖子。一个穿着裙子的袅娜的
身影正由远至近。清风吹起,那裙裾就像荷叶一样摆动。而那个陈金莲,她就昂着头挺着胸过来了”“后
来,陈金莲又穿上了另一条裙子。过了两天,村西有位姑娘,也穿了裙子出来。后来,穿裙子的女孩越来
越多了,大家也不知道该去骂哪一个了”“村里女孩的裙子式样都一样,想必都出自阿花之手。她们一起
做的裙子,已经藏了一阵子了”通过陈金莲第一个穿裙子、女孩偷着做裙子,表现年轻人开始走出封闭,
追求美好;“在村人的议论和异样的目光中,陈金莲看着我,勇敢地走了过去”“后来陈金莲的裙子,被
她那老实巴交的男友给剪了”,说明社会还存在着顽固的保守思想;“你说现在的女孩咋回事,裙子越穿越
短?”“现在她们根本不要我做,都直接去店里买了”表现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
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
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
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
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般来说,分值 4 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
点,6 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
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
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
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
二、诗歌阅读(8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最后我终于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2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是一条小河,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诗句隐喻“一见钟情”,这位姑娘使诗人钟情。
B.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此诗句寄寓了对社会丑恶现实与人们险恶心机的批判。
C. “小河”流过“森林”,淌过“花丛”,最终归于大海,“大海”暗喻风平浪静的理想社会。
D. 借自然景物“大海”的厉风狂浪,暗示社会的险恶,从而造成“我”与恋人情爱的悲剧。
2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小河流动和映入河水的岸边自然景物的变化,象征时间空间的变易,从而反衬“我”感情不变。B. 岸景幻化为恋人的“裙裳”和“花冠”与最后被“吹折”“击碎”“幻散”等词的运用产生了浓烈意境
和诗情,体现了诗人用心。
C. 本诗以自由体的形式写爱情诗,诗行、诗节和诗韵的安排都服从于抒情的需要,既自由舒展又有形式约
束。
D. 本诗语言特点注意遣词用字,如“荡荡”“粼粼”等叠字,形成轻柔的旋律。运用对比,显得韵味悠长。
23. 全诗以_______________为抒情线索。
【答案】21. C 22. D
23. 以小河的流程为全篇的抒情线索。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 项,“‘大海’暗喻风平浪静的理想社会”分析错误,“大海”应该是暗喻复杂而险恶的现实人生。
故选 C。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诗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
D 项,“运用对比,显得韵味悠长”分析错误,应是运用反复,显得韵味悠长。
故选 D。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现代诗歌结构,把握现代诗歌行文线索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线索”,所谓的线索就是贯穿于诗歌始终的事物。仔细阅读本诗,全篇五节,可分为
三个感情层次。第一层次,一对男女青年“无心”相遇,却一见钟情。第二层次(二、三节),“小河”一
腔柔情地拓展和抒发,充满了爱的愉悦和甜蜜。第三层次,风云突变,情势陡转。年轻人的爱情遭到了毁
灭性的打击,爱的甜蜜转为无奈和悲伤,委婉地表达了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于哀怨
中见执着。本诗的标题是“我是一条小河”,作品从始至终都把情感寄托在“小河”,所以自然而然的就成
为了抒情的线索。考生可以结合诗给内容具体的理解诗歌:《我是一条小河》是一首格调幽婉、韵味浓烈
的抒情诗。它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把“我”比作柔波荡漾的“小河”,然后以“我”流过森林、流过花丛
和流入大海的途程为抒情线索,委婉地表达出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谊,于哀愁中见执著。
三、语言知识与应用(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
雨水!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①____,因为在这里,有绿叶和我对语。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
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
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囚住这
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乌,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
依旧舒放;并县比在外边长得更快。可是每天早展,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
窗外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
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②____。
朋友屡次来信催促我回去,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
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24. 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排比、比喻、比拟 B. 比拟、对偶、排比 C. 对偶、比喻、排比 D. 排比、借代、夸张
2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它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了,依旧伸长、攀缘、舒放着。”从语意上看二
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6.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24. A 25. ①原文连用三个“依旧……”,起到了强调作用,凸显青藤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作者对
此的赞叹,这是改动后所无法体现的。②原句内容上有前后的层次,先是青藤被拽到室内之后没有改变的“伸
长、攀缘、舒放”,再是青藤进室内之后的变化——“长得更快”,改动之后则显得层次不清。
26. ①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②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解析】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文中
使用的修辞手法,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结合常考修辞的特点进行辨析。
本题中“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选 A。
【2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把句子放回文本当中,结合上下句来
看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还可以从手法和重要词语的把握上入手,分析其表达效果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
情感。文中说到常春藤在生长环境被改变后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可见常春藤生命力的旺盛以及作者
对此的赞叹,连用三个“依旧……”起到了强调作用。除了从情感的表达上来看,还可以从句子之间的层
次上进行比较,原句内容上有前后的层次,先是青藤被拽到室内之后没有改变的“伸长、攀缘、舒放”,再
是青藤进室内之后的变化——“长得更快”,改动之后则显得层次不清。
【2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
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
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文中第一处从下文交代出的原因可以看出我并不孤独,而上文说到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所以第
一处应是表示一种转折,综合以上,第一处可填“但我并不感到孤独”。上文说到“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
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但
当我看到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我仍然囚系住它,让它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因此,第二处填“让
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27. 请根据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概括“复兴号”的核心优势,每空不超过 10 个字。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高铁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2017 年 9 月 21 日,拥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 350 公里时速运营,可以在 4 小时 30 分钟内跑完从北京到上
海的 1200 公里,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复兴号”特别注重运行的安全性,远程
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实时监控速度,一旦出现异常,监控系统会在紧急情况下自动使列车减速。此外,“复
兴号”的噪声控制做到了全世界同行业最高水平,乘客可以在安静的车厢里享受 WIFI 全覆盖,多种照明控
制模式还能为旅客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商业运行速度最快 (2). ②安全保障设施先进 (3). ③乘车体验良好舒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类题先
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
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
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说明“复兴号”商业运行速
度最快;“一旦出现异常,监控系统会在紧急情况下自动使列车减速”,说明“复兴号”安全保障设施先进;
“噪声控制做到了全世界同行业最高水平”“享受 WIFI 全覆盖”“多种照明控制模式”,说明乘车体验舒
适良好。四、写作(60 分)
2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
民族,青春之人类”;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
渴望生活,从来不淡漠”;今天,我们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
“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青春我做主/再不疯狂就老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青春——生命的觉醒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祖辈的呐喊,“创建青春之民族”,以蓬勃的生命反对压迫;青春是父辈的高歌,
“渴望生活,从不淡漠”,撑起国家的脊梁;青春是我们的心声,“我的青春我做主”,彰显新时代的自信。
是啊,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青春可以“迷茫”,可以“疯狂”,但这“迷茫”、“疯狂”并不是
浪费生命。青春的真正意义在于生命意识的觉醒,在于学会承担。
生命意识觉醒的伊始,总会因前程未卜而感到茫然。祖辈们面对破碎的山河,父辈们面对困苦的生活,
也会迷茫。然而正因为是青春,他们坚定了信仰,追随着内心前行。而如今我们的迷茫,源于经济快速发
展而精神无所寄托。因此,青春的意义首先在于确定志向。青春不应局限于一己私利,应有“为天地立心,
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要坚定地守住内心。
然而,既有了内心的坚守,为何还会“疯狂”?其实,疯狂不过是反常。青春的力量需要一个抒发的
契机,关键在于我们“疯狂”的目的。秋瑾,出身官 宦,她的人生本应一帆风顺,可是她却为革命抛洒青
春的热血。这在世人眼中也许是“疯狂”的,然而正因如此,我们的民族才拥有了生命力。青春应该突破
常规, 然而这突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更高远的意义,为了承担责任。
于是,我们坚守内心以明志,突破常规以获得动力。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真正的青春应该“我作主”。
这三个字掷地有声,向我们传达着青春的力量,也 暗示着内在人格的觉醒。“我作主”意味着自我选择,
它首先意味着对外在权威的否定。祖辈们否定了旧势力的黑暗,选择承担民族独立的责任;同时它也意味
着价值观的建立,父辈们选择“渴望生活”,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而我们呢?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青
春?我们应该确定怎样的价值观?
答案昭然若揭,我们的青春,同样离不开社会责任的承担。老人摔倒了,外在有很多声音“分析”着
利弊,然而内心的善良告诉我们应扶起。和平安定的 社会也会有消极的声音,作为有责任的青年,我们应
勇敢地站出来,不做沉默的大多数,要谨记“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们有关”。
其实,青春是一段觉醒的年华,它为我们的人生塑造生命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定志向驱走
茫然,突破常规以求拥有活力,建立人格从而学会承担。青春,使我们的人生进入新的境界。在挥洒青春的过程中,我们逐渐理解了生命。
【解析】
试题分析:首先,这篇材料作文和高考作文是一致的(高考作文一般是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在材料的表
面意思上(显性信息)有祖辈、父辈和现在三个时期对于青春的认 识,同时暗含三个时代青春和青年的对
比,材料的隐形信息极其丰富。在对青春认识和对比的背后是时代的召唤和青年的责任、担当和选择,同
时暗含了在新的大时 代背景下通过先辈们的青春选择和奉献来教育现在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自己
的青春时代里选择正确的道路,担当起属于自己的使命,成就自己无悔的青春和 辉煌的人生。
这个材料以三代青春为话题,可以说比较切合事实。现在中央在对改革开放做顶层设计,改革三十年中华
名族再一次出发。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对青年人提 出新的 要求。三代人的青春观其实是在中国历史上
三个重要的时期青年人响应时代号召做出的选择(当然有对时下青年信仰缺失青春迷茫的批判,其实是通
过批判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材料我们首先要找到可以立意的点。
【材料立意】
这一则材料内容及其丰富,之所以针对“青春”这样一个话题分三个方面就是为了方便学生立意,能让材料包
含更多的立意点。我在教学生时首先要求学生找出材料中的立意点和材料暗含的立意点。
直接立意点:
1.青春(总说);2.祖辈的青春;3.父辈的青春;4.当代青年的青春;5.年代(100 年、50 年、现
在)。
间接立意点:
青春的变迁;2.青春与时代的责任;3.青春与青年的使命;4.青春与历史的担当。
第一层立意:1.祖辈的青春;2.青春的呐喊;3.青春万岁;4 父辈的青春之歌;5.青春拒绝迷茫;6.我
的青春不迷茫;7.青春里的个性飞扬。
第二层立意:1.青春的变迁;2.对话青春 100 年;3.三代青春里的祖国未来;4.青春 100 年,我们再
出发。
第三层立意:1.100 年青春里的那一抹历史剪影;2.100 年青春里的时代召唤;3.青春筑梦 100 年。
一般只要是来源于材料的立意都是符合要求的,都不会跑题。但是,找立意的点还是有很大技巧的,很多
孩子只会找最基本的立意,主要是材料的大意。这样的立意不是不行,是会有太多撞车的,让你的文章很
难从其他人中脱颖而出。
那么怎么才能找准点呢?第一步要了解材料的结构,第二步找准关键词,第三步找比较细的一般人不注意
的切入点。本段材料的结构分三个部分:100 年前祖辈的青春;50 年前父辈的青春;今天青年的青春。
主要关键词:青春、祖辈、父辈、今天;次要关键词:家庭、国家、民族、人类、力量、信念、生活、迷
茫、疯狂;不重视关键词:100 年前、50 年前、今天、新青年。找到这些关键词后学生要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分两步:第一步、对主要关键词进行修饰作为立意,这就是第一个层次最基本的立意。第二步、让主要
关键词和次要关键词或者不重视关键词相联系,然后进行修饰美化。这样就能得到第二或者第三层立意。
为什么要让次要关键词或不重视关键词和主要关键词相联系呢?因为主要关键词可以保证你的立意永远不
跑题,次要关键词或者不重视关键词可以让你的立意新颖而深刻。到了这一步就可以保证学生的立意新颖
而绝对不会跑题了,但是这还不是最高层次的立意,第三个层次的立意是靠立足在主要关键词、次要关键
词和不重视关键词上然后运用逻辑推理出来的。也就是说要重视材料的隐性信息。比如这一则材料看似写
青春实际上是说我们中华民族一百年的选择、一百年的奋斗、100 年来执着地 追求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
过程。我们的中国梦:独立梦、富强梦、复兴梦不正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来
的吗?所以我在给出第三层立意的题目里有一个:青春筑梦 100 年。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 表达运用 E。为